国际政治专题讲座(引用)

国际政治专题讲座(引用)
国际政治专题讲座(引用)

本内容引自https://www.360docs.net/doc/8411286512.html,/jiandangjiushizhounian/特此声明

国际政治专题讲座

对外在华非政府组织研究

核军控与防止核扩散

国际关系的传媒透视

国际冲突与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

美国两条现代化道路之争

中日关系的现状和趋势

中美日俄印综合国力的国际比较

国际反恐怖主义斗争问题

美国的意识形态外交与我国的应对策略

上海合作组织与反对三股恶势力的斗争

中国和中亚国家关系的历史、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世界经济专题讲座

?后危机时期美国经济的战略政策调整及其启示

国际可持续发展战略

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问题研究

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与走势

人民币汇率变化的长期走势

日本泡沫经济的教训

跨国公司投资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转型国家经济状况及启示

当代中国外交专题讲座

?气候变化与中国气候外交谈判

战略机遇期与中国对外战略

软实力与中国外交

中非关系的发展成就与基本经验

全球化与中国外交

当代中国的民间外交与公共外交

当代中国的外交体制

新形势下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

海峡两岸关系专题讲座

?台湾岛内的政治生态变化与两岸关系 国际格局变动与海峡两岸关系

中国周边安全与两岸关系

中央领导集体对台大政方针的调整与发展 美国对台政策与两岸关系

台海危机管理

其他专题讲座

?农民增收问题研究

服务型政府与公共服务均等化

基督教伦理与现代西方文明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管理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人权保障

弘扬中国优秀传统道德促进社会和谐 电子政务与体制创新

生命科学与哲学

可持续发展战略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信息安全

西方管理概论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法治政府与可持续发展

宏观经济专题课

?我国宏观经济热点问题分析

当前经济形势与宏观政策走向

宏观经济与“十二五”规划

经济形势与“十二五”规划

人民币汇率之争与中国外汇储备问题

当前世界经济热点分析

中国入市与外贸竞争力变化

当代国际商贸中心比较研究

中国商业回归主流的巨大契机

政府如何推动企业上市

国际金融形势及中国经济转型----中国资本市场

规模需求理论与消费金融

经济重构下金融资本与实体经济的结合

构建和谐社会专题课

?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动研究

社会转型与社会建设

深入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十二五”时期社会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社会组织建设专题辅导

社会工作专题报告

新的社会阶层专题讲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讲座

世界城市建设与北京经济发展

化解社会矛盾处理好涉法涉诉信访问题

关于当前稳定形势及预防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几个问题

中国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的发展与挑战

社区居家养老方式探索

国家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总体思路

中国民主建设与政府治理

社区建设与中国公民社会的培育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综合治理工作与社会管理创新

党的建设专题课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

认真学习领会胡锦涛同志“七一”讲话精神

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历史回顾及基本经验

关于党的执政方式的思考

新形势下的党风廉政建设

依法行政如何促进社会和谐

加强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问题

构建和谐型领导班子

行政体制改革与建设“服务型”政府

党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

防范从政风险的保障:党规党法

国外政党治国理政的经验与教训

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解读主讲人

全面把握六中全会精神 韩庆祥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导

梅敬忠 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教授

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中的深层次问题和破解思路 祁述裕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副主任

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化发展与我党的

文化自觉

田嵩燕 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

把握文化的本质性力量,形成文化发

展的新思路

周熙明 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副主任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点 韩庆祥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导

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意识 韩庆祥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导

范玉刚 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教授

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祁述裕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思路 祁述裕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 祁述裕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转变文化发展方式,推动文化产业大

发展

范玉刚 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教授 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要有国家战略

意识

范玉刚 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教授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李媛媛 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教授、文学博士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和改进党对

文化工作的领导

梅敬忠 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教授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李媛媛 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教授、文学博士

宏观经济专题课程

当前经济形势与宏观政策走向 马晓河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宏观经济与“十二五”规划 王 健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 教授

经济形势与“十二五”规划 陈东琪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我国宏观经济热点问题分析 赵莉 北京市委党校、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 教授

人民币汇率之争与中国外汇储备问题 张碧琼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 国际金融系主任

当前世界经济热点分析 朱邦宁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世界经济室主任、教授

中国入市与外贸竞争力变化 霍建国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

当代国际商贸中心比较研究 何明珂 北京工商大学教授研究生部主任 中国商业回归主流的巨大契机 荆林波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副所长 政府如何推动企业上市 娄爱东 北京康达律师事务所律师

国际金融形势及中国经济转型----

中国资本市场

祁 斌 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主任

规模需求理论与消费金融 王吉绯 北京大学当代企业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经济重构下金融资本与实体经济的结合 赵令欢 联想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 联想弘毅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总裁

党的建设专题课: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 姚 桓 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教授原副局级校委委员

认真学习领会胡锦涛同志“七一”讲话精神 殷庆言 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副校长 研究员

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历史回顾及基本经验 靳连芳 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教授原党史党建教研部主任

干部从政环境与党性修养 薛 梅 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原党史党建教研部主任副教授

关于党的执政方式的思考 刘智峰 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党史党建教研部讲师

新形势下的党风廉政建设 刘经宇 中共北京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委

依法行政如何促进社会和谐 吕廷君 北京市委党校 北京行政学院法学教研部副教授

加强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问题 靳连芳 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教授原党史党建教研部主任

构建和谐型领导班子 钱 军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教授

行政体制改革与建设“服务型”政府 董晓宇 北京市委党校 北京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

党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靳连芳 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教授原党史党建教研部主任

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 周春明 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副局级校委委员教务处处长 教授

防范从政风险的保障:党规党法 殷庆言 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副校长 研究员

国外政党治国理政的经验与教训 姜 跃 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世界政党比较研究室主任、教授

领导干部能力建设培训专题课:

领导角色与行为转变 竹立家 国家行政学院关公管理部公共教研室主任、教授

领导者的心理调适能力 林 泉 北京市委党校 北京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主任 教授

提高领导者的应急指挥能力 董 武 北京市委党校 北京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 教授

系统思维与创新能力 李建华 国家行政学院党委书记 副院长

科学决策与领导艺术 刘峰 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法治、法治精神与领导力 张成福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 教授 政府管理与改革研究中心主任

中青年干部的调查研究能力 洪小良 北京市委党校 北京行政学院社会学教研部副主任 副教授

提高中青年干部的管理能力 赵虹君 北京市委党校 北京行政学院工商管理教研部副主任 副教授

政府管理模式创新--------什刹海胡同游特许经营(现场教学) 钟 勇 北京市委党校 北京行政学院工商管理教研部副教授

宋 冰 北京市委党校 北京行政学院法学教研部讲师

提升领导者应用新兴媒体的能力 梁 丽 北京市委党校 北京行政学院计算机网络中心教学部副教授

提高艺术鉴赏能力.走进民族音乐多

彩的世界

宋 飞 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 教授

新兴媒体工具---微博的使用 张玲 北京市委党校 北京行政学院计算机网络中心教学部副教授

党群关系的新挑战与群众性事件防控 李明伟 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党史党建教研部副主任 教授

加强作风建设,增强拒腐防变能力 元跃旗 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党史党建教研部 副教授

增强新闻舆论意识,提高同媒体打交董关鹏 清华大学公共关系与战略传播研

道的能力 究所所长 组织人事部长培训专题课:

关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问题 何凤秋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工资福利研究室主任

干部评价机制的关键点的掌握 刘秋华 北京睿恒华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兼首席顾问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几个问题 董晓宇 北京市委党校 北京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主任 副教授

北京市领导干部选拔的实践与探索 袁 方 北京双高人才发展服务中心 主任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四项监督制度 王清旺 北京市委组织部干部监督处处长

树立正确的工作价值观 江 伟 北京市委党校 北京行政学院党史党建教研部 副教授

领导干部个性塑造与能力培养 杜玉琛 中华教育艺术研究会理事 海淀区培英培训学校校长

人力资源开发与用人方略 田兆阳 北京市委党校 北京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

以人为本的领导艺术 孙奎贞 北京市委党校 北京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

方正清廉走人生 方 工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领导干部健康讲座 张国玺 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研究员

公共管理专题课:

政府体制改革构建服务型政府 董晓宇 北京市委党校 北京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主任 副教授

社会转型与政府管理创新 汪玉凯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

公共决策中的利益冲突与协调 孟凡民 北京市委党校 北京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讲师

公共服务多样性与技术创新 曹 颖 北京市委党校 北京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

公共服务如何问需于民 李晓宁 凤凰卫视特约评论员

公共绩效管理:问题、责任与方向 周志忍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党委书记 教授

公共服务模式创新:大兴区新型政商合作社区便民服务模式 胡玉萍 北京市委党校 北京行政学院社会学教研部副教授

从经验层面看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景跃进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系教授

改善民主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尹志刚 北京市委党校 北京行政学院教授原社会学教研部主任

公共服务中的民间组织与公民参与 王 名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 教授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丁元竹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责任政府与问责制 周美雷 北京市委党校 北京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副教授

社会管理创新 王思斌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 教授 公务员培训专题课:

公务员法的若干问题 鄂振辉 北京市委党校 北京行政学院法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公务员制度与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 张仁峰 国家公务员局培训与监督司一处处长

国家公务员行为规范 张铁柱 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教育培训处处长

公务员的权力与业务 周美雷 北京市委党校 北京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副教授

如何实现有效沟通 邱 锐 北京市委党校 北京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

公务员的能力建设 孙凤武 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教育培训处副处长

公务员的职务管理 高敏芝 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职位管理处处长

依法行政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研究 吕廷君 北京市委党校 北京行政学院法学教研部副教授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相关问题 孟伟杰 北京市委政府办公厅巡视员 构建和谐社会专题课:

社会转型与社会建设 尹志刚 北京市委党校 北京行政学院教授社会学教研部原主任

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动研究 候亚非 北京市委党校 北京行政学院教授社会学教研部原主任

深入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李培林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

“十二五”时期社会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嘎日达 北京市委党校 北京行政学院社会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社会组织建设专题辅导 汪玉凯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社会工作专题报告 马福云 民政部社会工作研究中心主任

新的社会阶层专题讲座 李小宁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 教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讲座 张 峰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 教授

世界城市建设与北京经济发展 曾宪植 北京市委党校 北京行政学院工商管理教研部主任 副教授

化解社会矛盾处理好涉法涉诉信访

问题

段元祥 中央政法委办公室副主任 关于当前稳定形势及预防处置群体夏诚华 中央维护稳定办公室副主任

性事件的几个问题

中国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的发展与挑战 王振耀 北京师范大学壹基金公益研究院院长

社区居家养老方式探索 李 兵 北京市委党校 北京行政学院社会学教研部副教授

国家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总体思路 于学军 国家计生委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国民主建设与政府治理 燕继荣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社区建设与中国公民社会的培育 赵孟营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中国社会学学会理事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

内部矛盾

陆学艺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教授综合治理工作与社会管理创新 田大忠 中央综合治理办督导室副主任

北京大都市建设专题课:

科学发展观与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 金国利 北京市委党校 北京行政学院工商管理教研部 副教授

北京经济发展形势分析 于秀琴 北京市统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新闻发言人

首都宏观经济运行及发展趋势 赵 磊 北京市发改委委员 新闻发言人 对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认识与思考 毛其智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 教授 北京水资源的分布、承载与对策 毕小刚 北京市水务局副局长 新闻发言人 北京交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出路 刘小明 北京市交通委主任

北京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若干思考 卢 彦 北京市商务局局长

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理论与实践 杨开忠 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北京商业的现代化、特色化与国际化王成荣 北京商业研究中心主任

北京商贸中心区(CBD)楼宇经济分

析和国际比较

熊志坤 世邦魏理仕策略顾问部经理

北京市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解读 张 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品与营养所研究员

北京市社会建设专题辅导报告 宋贵伦 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书记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主任

积极发挥审计监督职能,服务首都经

济社会协调发展

李颖津 北京市审计局局长 政府招商选资专题课:

如何做到科学招商选资 董宪君 北京市投资促进局研究发展处处长

新农村建设专题课:

国家“三农”政策解析 冯海发 中央政策研究室农村局局长

土地制度改革的相关问题 党国英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新农村村镇建设的相关问题 曾业松 中央党校三农问题研究中心秘书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周连云 合作社沙龙秘书长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相关问题 郑凤田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 副院长

农产品国际贸易中的问题及对策 宋洪远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农村金融的现状与发展 杜晓山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与趋势 史亚军 北京农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所长 中国农学会副秘书长

社会管理创新 王思斌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 教授 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

应急管理专题培训课:钟开斌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 教授

我国当前应急管理面临的形势和任

严鹏程 国务院应急办公室副主任

应急与风险管理的基本问题 闪淳昌 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减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参事

危机沟通与政府形象塑造 董关鹏 清华大学公共关系与战略传播研究所所长

群众性事件的处置和应对 冯锁柱 北京市公安局警察训练总队教授 应急平台体系研究及城市安全物联

网应用概述

袁宏永 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

城市灾难性天气应急处置(情景模拟教学) 董 武 北京市委党校 北京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 教授

北京市应急管理工作概述及北京市

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解读

卞杰成 北京市应急管理办公室副主任 旅游产业开发与管理专题课:

旅游产业经济与国际旅游发展动态 李仲广 中国旅游研究院产业所负责人 副研究员

十大理念变革助推中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王衍用 北京交通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主任 教授

旅游业现状与法制建设 韩玉灵 北京旅游发展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政府规范旅游市场行为--------什刹海胡同游特许经营(现场教学) 钟 勇 北京市委党校 北京行政学院工商管理教研部副教授

宋 冰 北京市委党校 北京行政学院法学教研部讲师

北京旅游产业发展情况介绍 安金明 北京市旅游局副局长

北京乡村休闲旅游产业体验教学 王虎成 北京市委党校 北京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 副教授

推动高端产业发展专题课:

大力推进“两化”融合 王学军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教授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齐建国 中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研究员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现场教学) 孙玉秀 北京市委党校 北京行政学院工商管理教研部 副教授

北京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战略思路 姜广智 北京市经信委软件与信息服务处处长

北京汽车产业发展状况介绍 樊 健 北京市工业促进局助理巡视员

北京市工业和信息化“十二五”发

展规划的若干思考

朱 炎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 北京市重点产业振兴与调查 梁 胜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综合治理维稳专题课:

综合治理工作与社会管理创新 田大忠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 当前我国宗教形势和宗教政策 刘金光 国家宗教事务局政法司副司长 西亚北非局势与当前边疆维稳 李晓宁 凤凰卫视特约评论员

提高运用媒体能力控制信息传播效果 高 钢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 教授

北京市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工作 苗 林 北京市公安局人口管理处处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 李 飞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妥善处理民族宗教关系,构建和谐社会。 龚学增 中央党校民族与宗教理论研究室教授

传统文化及现代文化建设专题课:

禅与中国文化 张耀南 北京市委党校 北京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 教授

三极思维及其现代价值 张耀南 北京市委党校 北京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 教授

马克思的哲学观——世界观和方法论 张 军 北京市委党校 北京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主任 教授

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张 军 北京市委党校 北京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主任 教授

中国传统为官之道研究 张耀南 北京市委党校 北京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 教授

领导者的工作价值观 张 军 北京市委党校 北京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主任 教授

企业文化与管理

企业文化与企业改革及管理 孟凡池 北京市委党校 北京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 教授

专题十二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解析版)

专题十二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高频考点呈现】 考点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考点二世界多极化趋势 考点三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考点四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高频考点剖析】 考点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考点回顾] 1.基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原因 (1)直接原因: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双方争霸和扩张产生矛盾。 (2)根本原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 3.表现: (1)政治上,杜鲁门主义与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对抗。 (2)经济上,马歇尔计划与经济互助委员会对抗。 (3)军事上,北约与华约对抗。 4.影响 (1)两大阵营势均力敌,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爆发。 (2)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相互借鉴,推动世界整体发展。 (3)世界局势动荡不安,造成朝鲜分裂、德国分裂、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 [考点深化]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特点 (1)阵线分明: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 (2)主导力量: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3)斗争方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4)体现矛盾: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其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5)对峙地区: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区。 2.“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异同 (1)相同点 ①背景:都出现在二战后初期,美苏由战时同盟关系走向对抗。 ②实质: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

中国在当代国际政治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在当代国际政治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作用不断扩大,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长,对外经济交往和国际贸易发展迅猛,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战略军事也不断增强,现代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力大大增强。我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也是核心大国之一,尤其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我国现行的内外政策得到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这一切使得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不断提高。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从政治上说,世界格局正处在在多极化过渡阶段,国际形势趋于缓和,但局部地区冲突依然存在;从经济上说,世界经济一方面呈现全球化趋势,各国与国际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另一方面,世界经济区域化趋势也在发展。在国际形势的变化中,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在国际政治方面,中国的国际威望不断提高,成为当今世界重要的政治力量和维护世界和平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进入21世纪,世界形势继续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国际社会在探索和实践中,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应该站在时代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高度,以合作谋求和平,以合作促进发展,努力扩大各国利益的汇合点,寻求互利共赢,而中国始终坚持以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和睦邻、安邦、富邻的政策,在维护地区和平中,促进共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还积极推动建立中非和中阿合作论坛,加强新形势下与发展中国家的集团对话与合作,稳定和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积极维护和促进世界的战略稳定。中国与主要的大国建立了不通过形式的伙伴关系,努力扩大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妥善处理分歧,共同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举足轻重,中国坚持反对霸权主义,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中坚力量;中国强调要尊重世界的多样性,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中国反对“人权“为借口干涉内政,同时本国的人权状况不断改善,并积极参与国际人权活动,为促进国际人权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奉行真正的不结盟政策,积极广泛建立”伙伴关系“,中国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不参加任何军事集团,同时还积极探索与各大国关系发展的新形势;中国既遵循“不称霸”的基本立场,又强调要有所作为,冷战结束后,在坚持韬光养晦、永不称霸的前提下,中国外交也有所作为,积极活跃于世界舞台,争取为人类做出更大

世界格局包括世界经济格局和世界政治格局

世界格局包括世界经济格局和世界政治格局,世界经济格局变化快于世界政治格局变化。南北经济力量博奕是促进当今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所谓南,系指南方国家,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获得独立与主权的发展中国家。所谓北,系指北方国家,即发达国家,集中在被称之为“富国俱乐部”的经合组织(OECD)之中。南北关系,体现为南北政治、经济、科技和安全、军事等各方面的相互合作与斗争,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南北经济实力对比逐渐发生的变化。联合国及其所属机构发表的数据表明,20世纪80年代,南方国家的GDP增速已高于北方国家,但人均GDP增速则低于北方国家。然而步入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不仅在经济总量上缩小了同发达国家的差距,而且在人口基数增加的前提下,人均GDP也缩小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鸿沟。在21世纪头10年,发展中国家的GDP和人均GDP增速以及拉动经济增长的私人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和对外贸易“三大要素”的增速都继续保持高于发达国家的势头。变是永恒的,世界唯一的不变就是变。人们不应再以静止的观点看待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作用。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比发达国家以更快速度增长,南北差距就会趋于缩小,世界经济格局就会发生改变,这是必然的结果。 一、亚洲率先走向崛起 亚洲地域面积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三,堪称世界第一大洲,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有过自己的辉煌。1820年,全球经济总量为6950亿美元,法国、英国、美国分别占5.4%、5.2%、1.8%,而中国和印度则分别占28.7%和16%。但是,伴随着工业革命,西方列强对亚洲进行了大规模的殖民扩张与侵略。然而,二战后,由于众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在亚洲率先涌现出一批跳跃式发展的国家和地区。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台湾、韩国、香港和新加坡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相继起飞成“龙”,被国际社会誉为亚洲“新兴工业经济体”(NIES);80年代至90年代,马来西亚、泰国“准新兴工业经济体”以及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也都在加速经济发展,以争取早日成为新兴工业国。尤其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未、越南在80年代中、印度在90年代初开始的经济变革,促进了各自经济的腾飞,为东亚乃至亚洲的持续高速增长发挥了“拉动效应”。在1997—2007年的10年里,亚洲国家和地区克服了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跃居为全球经济发展最快和最具活力的地区,亚洲新兴经济体的GDP年均增速超过9%,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愈益增大。日本《富士产经商报》在2008年4月4日报道中指出,2007年,中日韩、台湾、香港、东盟10国等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7万亿美元,是1980年的6倍。中国和印度等新兴经济体业已替代日本成为亚洲经济发展的引擎,以日本为领头雁的“雁行模式”早己不复存在。约翰?奈斯比特在《亚洲大趋势》一书中指出,150年来,西方享受了进步与繁荣,而亚洲却遭受贫困与饥饿。现在,亚洲正走上经济复兴的道路,这将使他们重新得到他们以前文明所拥有的辉煌和荣耀。 二、新兴大国的腾飞和“超高速”发展 美国高盛集团全球经济研究部主管、首席经济学家奥尼尔,在本世纪初就开始关注和研究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经济的可能发展,并在2003年发表了《与“金砖四国”一起梦想——2050年之路》研究报告,提出了“金砖四国”(BRICs)的概念。“金砖四国”都是大国,尽管在这场历史罕见的金融危机中,俄罗斯经济严重衰退,巴西经济陷入零增长,但由于中印经济的拉动,“金砖四国”经济总和占全球GDP的比重还是由2007年的13%上升为2009年的15%,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国际力量,加速了南北经济格局的变化。继“金砖四国”之后,美国高盛集团于2007年推出了所谓“钻石十一国”概念(菲律宾、孟加拉、埃及、印尼、伊朗、韩国、墨西哥、尼日利亚、巴基斯坦、土耳其和越南),指出在2004—2007年4年间,十一国的经济增长率平均约为5.9%,是欧洲国家平均增长率的两倍以上。日本“金砖四国”研究所在2007年则提出一个新的专有名词“展望五国”(VISTA),系指越南、印尼、南非、土耳其和阿根廷,认为这五个国家具有很大的发展潜能,在未来几十年内,其经济将会有飞速的发展。根据日本“金砖四国”研究所的推算,从2005—2050年,西方七国集团的经济规模以美元计算,与现在相比最多扩大到2.5倍,“金砖四国”将扩大到20倍,而“展望五国”可能扩大到28倍。这虽然只是对未来的一种展望和一种预期,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南北经济未来

《世界舞台上的中国》教学设计-01

《世界舞台上的中国》教学设计 一、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1、中国的国际地位:(1)中国是实际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人口众多,国土面积大,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和民族文化素质还不高,许多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2)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链接] 世界舞台上的中国:1、当今世界,中国是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大重要的作用,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中国形象已经为国际社会所公认。2、我们在为自己的成就感到欢欣鼓舞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还属于发展中国家,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陶醉于已有的成绩而稍有懈怠,没有任何理由固步自封、止步不前。 2、中国的发展是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为了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尤其需要一个稳定和谐的国际环境。(2)中华民族具有热爱和平的传统美德,深知和平的珍贵,愿意和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自由的人民一道,共同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二、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中坚力量 1、在对外交往中中国奉行独立自主是和平外交政策,其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自1971 年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中国以有所作为的姿态,积极参与国际事务,赢得世界各国的好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 2、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中国形象已为国际社会所公认:(1)50多年来,中国没有因私利在别国留驻一兵一卒,没有侵占过别国的一寸领土,没有干涉过别国的内政。中国发展了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友好关系,到目前我国已同近170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2)多年来,中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在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解决地区争端、缓解地区紧张局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中国是促进世界发展的中坚力量 1、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造了自身经济发展的奇迹。20多年来,我国经济平均增长率一直保持在9%左右。 2、我国积极推进与其他国家的互利合作,发展同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技术合作和文化交流,促进了世界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国际政治经济格局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主讲人:邹粉仙 ?课程简介:本门课程主要通过对当代(尤其是世纪初)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整体把握,来对目前国际舞台上的主要战略力量的经济、政治发展及外交战略进行学习和研究,并对中国和世界主要战略力量的关系进行总体研究和把握。 主要内容: ?1.世纪之初的国际政治格局; ?2.世纪之初的世界经济; ?3.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 ?4.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 ?5.走在复苏道路上的俄罗斯; ?6.联合自强的欧洲; ?7.走向政治大国的日本; ?8.发展中的大国——中国; ?9.中国与世界主要大国的关系; ?10.国际组织和重要的国际会议。 主要参考书目: ?1.《世纪之初的国际关系》,张毓诗著,时事出版社,2007. ?2.《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第三版),冯特君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世界、美国和中国——新世纪国际关系和国际战略理论探索》,楚树龙,耿秦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国际组织概论》,叶宗奎,王杏芳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5.《冷战后中印关系研究》,卫灵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

第一专题 世纪之初的国际政治格局 一、国际政治格局的含义: ?1.国际政治格局:是指国际舞台上主要政治力量从自身利益出发,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所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状态。也被称为世界格局。 国际政治格局的种类: ?单极格局——一家独霸; ?两极格局——两个超级大国激烈争夺国际事务的控制权或霸权; ?多极格局——多种力量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以影响和决定世界事务的发展。 ?认识了解世界的三个层次: ?时代——最高层次,划分依据是哪个阶级是时代的中心。; ?格局——中间层次; ?形势——最低层次,指国际舞台上发生的一时一事或一国的发展变化。它通常不会影响格局和时代的稳定,但有的事件可以引起格局或时代的变化。 2.研究世界格局的重要意义: ?A 从整体上把握世界; ?B 了解世界舞台上的各种角色,尤其是战略力量; ?国际关系的行为主体:主权国家;国家集团;国际组织;政党;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 ?C 把握国际社会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D 认识自己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形成自己正确的国际战略。

2020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二单元世界舞台上的中国第三课与世界紧相连知识点梳理新人教版2

第二单元世界舞台上的中国 第三课与世界紧相连 1.中国担当表现在哪些方面?(重点) (1)面对各种区域性和全球性的危机与难题,中国不推诿、不逃避,也不依赖他人,积极主动地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2)中国全方位参与全球治理,在有关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各个领域,积极采取行动。在维护区域稳定与安全、化解区域危机、对外经济援助、全球环境保护、各种灾害救援及高致死性传染病与瘟疫的防控等各个领域,都活跃着中国人的身影。 (3)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用有限的资源,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基本解决了世界上约五分之一人口的温饱问题,让七亿多人口摆脱贫困,这是对世界发展的重大贡献。 (4)中国努力提高自身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感召力和塑造力,致力于成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2.显示中国智慧的原因是什么? 随着国际参与程度的不断加深,中国为国际社会各种难题与危机的化解作出了巨大页献。中国担当向世界展现了大国风范,显示了中国智慧。 3.贡献中国智慧的新思路是什么? 当今世界的发展,需要新思路与大智慧的引领。中国着眼于时代发展大势,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为全球治理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4.中国怎样广泛参与国际事务?(重点) (1)中国广泛参与国际事务,在承担责任中不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增长智慧。同时,在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探索、有效行动,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促进人类社会共同发展。 (2)中国在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更好维护我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的同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不断增强我们在国际上说话办事的实力。我们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主动承担国际责任,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 5.怎样认识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在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深度互动中,外国人有更多的机会、更强烈的意愿,接触、体验和认识中国文化,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 6.怎样认识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中国正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中国向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出口物美价廉、丰富多样的日常生活用品;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提供更多更好的技术和设备;通过向国外投资,帮助急需发展资金的国家把握发展机遇??中国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与稳定器。 7.怎样认识中国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1)中国是世界格局中的重要力量,正以新的发展理念、务实的行动推动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中国秉持“和而不同”的思想以及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使世界向着公平公正、多元共治、包容有序的格局发展。 (2)中国关于构建全球治理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为人类思考与建设未来提供了新的路径,得到广泛认同,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其中,共同行动,这将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产生深

20世纪国际政治格局的三次演变

20世纪国际政治格局演变 一、三次演变 1、一战后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 2、二战后形成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雅尔塔会议); 3、冷战后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二、变动原因 1、第一次原因: ①一战打破原有格局,改变了帝国主义之间的力量对比

②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先后召开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第二次原因: ①二战使欧洲国际地位下降 ②美国登上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称霸世界的野心膨胀 ③苏联实力强大,成为唯一能够同美国抗衡的国家 ④美苏冷战,北约和华约先后成立,两极格局形成 3、第三次原因: ①政治多极化趋势的根源是世界经济结构的多级化 ②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③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欧盟、中、日、俄等实力不断增强 ④第三世界的崛起等 三、前两次国际格局的实质: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2、两极格局的实质是:美苏在实力的基础上对世界势力范围的划分。 四、前两次国际格局的结束: 1、1939二战全面爆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结束; 2、1991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五、三次国际格局变动的影响 第一次: ①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有利于世界局势相对稳定 ②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这一体系不能长久维持下去。 第二次: ①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 ②美苏争霸造成国际局势紧张; ③美苏势均力敌,防止了新的大战的爆发。 第三次:

《世界舞台上的中国》教案1(教科版九年级全)

第二十课世界舞台上的中国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巨大发展,了解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的现实。 能力目标:学会通过具体事实分析社会发展形势,学会资料搜集和整理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民的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发展,以及对世界产生的影响;中国在推动人类进步事业向前发展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图片导入课题呈现图片:在当代国际社会中,感受中国的力量,我们可以看到:*朝核六方会谈在中国举行; *中国加入《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 *中国出口强劲带动了亚洲经济; * “中国文化年”在法国成功举办; * 中国医疗队在非洲概况; 学生观看照片并交流。 问题:看了这些照片你有什么感受?直观了解中国的国际地位 教学环节一:中国为世界和平所做的贡献 问题:请你列举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所进行的努力。 教师: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高举和平、合作和发展的旗帜,在国际社会中履行着一个大国的责任,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共同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师生一起归纳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做的努力。 (1)中国派遣维和部队完成联合国的维和任务。自1990年以来,中国先后向联合国10个维和任务区派出1450人参与维和行动。 (2)我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积极地与世界各国建立友好关系,同绝大多数邻国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了边界问题。 (3)中国制定了裁军和军控方面的政策,对国际安全做出承诺,并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裁军。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所负的国际责任以及中国对世界和平的关注和关心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及发展前景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及发展前景 当今世情是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义务论、威胁论、危机论此起彼伏,遏制与反遏制、渗透与反渗透、分化与反分化从未间断。当今世界格局堪比战国时代各国背旧盟结新盟,合纵连横.它表现为一超突显、多元借重、多重制衡的立体复合状态。这是大国博弈的结果 .世界政治格局是世界上主要政治力量通过一系列的抗衡、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结构. 这种结构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又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美国仍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但不是唯一的大国也无法主宰世界;国际关系中的军国主义化重新抬头,当代世界将变得更不安全;世界政治中的单极时期已经结束,并非是由于美国的衰弱,而是新的世界力量中心的崛起。世界格局虽未最终确立,但已呈现相对稳定的力量对比态势,这就是一超多强。一超,是指美国;多强即多种重要力量,不仅包括中、俄、日、欧盟等主要大国和集团,也有印度、巴西、南非等发展中大国和其他力量。冷战结束以来,大国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美国与其他大国的关系。美国在大国互动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美国在!’世纪的战略目标很明确,就是继续占据并加强世界领导地位。因此,美国处理与其他大国关系主要是两手:既利用又控制,既借重又牵制。比如,在伊拉克问题上,美国绕开联合国,组成“自愿者同盟”,置主要欧洲盟国的

利益于不顾,使法国、德国等大为不满。其他大国虽不满美国谋求一超独霸的政策,但由于实力对比悬殊,均不会单独与美国公开、全面对抗。各主要大国都从实际出发,把处理好与美国的关系放在对外关系中的突出位置,与美国既合作也斗争。美国虽然实力超群,但在国际政治、经济、安全等重大问题上还需要其他大国的合作。再者,在各大国相互依存加深的新形势下,美国同其他大国通过战争方式解决彼此利益冲突变得越来越困难。由于各大国彼此制衡,不愿轻易破裂,走向对抗,因此,美国与各大国的关系总体可以保持稳定。国际关系的重心正在从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这可能是过去400年来国际关系最大的变化。尽管这个转移的过程还远远没有结束,然而2009年已标志着亚太地区正在成为全球新格局中的一个关键地区。这可非同小可,因为过去几百年,世界的中心一直在欧美,亚太地区长期是被边缘化的。今天情况逐渐出现了变化,亚太地区在全球的地位在上升。美国金融危机的扩散效应和冲击波在不断加剧,不仅经济可能出现衰退,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也越陷越深,甚至俄罗斯、中国、印度等新兴大国也受到牵连,世界经济下行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从目前形势看,金融危机可能会引起大国实力的消长变化。目前金融危机向全球扩散,对各国都产生冲击和影响,但性质是不同的,对美国的冲击是根本性的,关系到经济是继续增长还是衰退的问题,而对其他国家影响则是有限的,更多是经济增长的压力加大。以俄罗斯、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大国为例。虽然金融危机导致股市大幅下挫,出口受到冲击,外汇储备大幅缩水,金融稳定受到威胁,但都不具致命性,

试论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与大国发展战略

试论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与大国发展战略 摘要:国际政治格局,就是指国际舞台上各类政治实体在一定的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和表现形态。世界正处在一个大转折、大调整的时期。世界各主要国家都在根据国际风云的变幻,制定和调整各国的国际战略,力争在新的力量对比和国际格局调整的基础上,占据有利的地位,以便创造一个有利于自身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壮大自身的实力,争取在世界舞台上有更大作为。 关键词:格局演变战略 (一)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雅尔塔体制的主要内容 雅尔塔体制是美、苏、英三大国首脑主要通过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的前后,反法西斯同盟的主要国家美国、英国、苏联等三国首脑,就如何结束战争、处理战后遗留事务和维护世界和平问题,举行了三次重要会晤,即1943年11月德黑兰会议,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和1945年7月波茨坦会议。其中最重要的是雅尔塔会议。三次会议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最终达成一系列的协议或协定,内容包括三大类:一是协调盟国最后战胜法西斯的战略步骤;二是确定对战败国处理的原则问题;三是战后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与国际安全问题。这些协议协定及其实施就构成了雅尔塔体制。雅尔塔体制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国际力量对比的状况。美洲的美国和西欧之外的苏联,占据了国际政治的中心位置,欧洲在世界政治中的中心地位丧失了、改变了。雅尔塔体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表现在它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实现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合作与和平相处。在近半个世纪里,雅尔塔体制对于防止德、日军国主义和法西斯势力的复活,维持欧洲各国的相对稳定,保障欧洲与世界的和平、避免世界战争的爆发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联合国的建立也是雅尔塔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各国合作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雅尔塔体制具有少数大国,特别是美苏两大国依据新的实力对比和利益争夺胜利果实的性质,它将大多数中小国家排除在外,甚至无视和公然侵犯其他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损害一些国家的正当权益与利益,因此理所

世界舞台上的中国(上)教学设计

世界舞台上的中国(上) 仁河口乡中心学校张友 课标原文: 4.7了解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知道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增强又换意识,树立全球观念,维护世界和平。 教学目标: 1、知道中国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客观分析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及对世界贡献的能力。 2、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国家荣誉感及对国家和世界发展的责任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清楚认识中国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感受中国的崛起。 难点:1.中国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2.理解中国的和平崛起及不会称霸世界。 教学用题 1、收集材料说明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2、收集材料说明中国在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 3、收集资料说明中华文化已成为世界多元文化中绚丽的奇葩 4、评析“中国威胁论”。 教学方法及教学进程: 一、导入:复习第一框题《当今世界的主旋律》导入新课。 二、正课: 1、教学教学用题1:收集材料说明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多媒体展示:材料一:视频(“两会”一年间----外国记者看变化)材料二:海外媒体评中国----中国崛起世界瞩目→思考,交流:材料说明了什么→教师小结: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和平崛起,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了解、感受中国的和平崛起:首先要知道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多媒体展示:列举事实或数据→引导学生小结: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地位----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2、教学教学用题2:收集材料说明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 多媒体展示补充材料:介绍“联合国”→让学生明白:中国的地位----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学生活动:简介“旧中国的国际地位”,播放歌曲《七子之歌》→思考:巨大的变化说明了什么?(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学生活动:列举你所知道的当今中国在国际政治中发挥巨大作用的事例。→引导学生小结:中国在国际政治中发挥着日益突出的巨大作用 3、教学教学用题3:收集资料说明中华文化已成为世界多元文化中绚丽的奇葩 学生活动:议一议、说一说:请列举你所知道的“中华文化的魅力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向往”的事实(如“中国文化节”、“文化年”→多媒体展示图片、视频资料,阅读并思考:如何看待中国文化热海外?→思考.讨论:你认为世界“汉语热”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归纳 4、教学教学用题4:评析“中国威胁论”。 辩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一些人不断提出所谓的“中国威胁论”。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及相关事实对此观点予以评析。→学生活动:议一议、说一说→教师总结(略) 三、小结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发展趋势 专题1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发展趋势——专题测试1 1.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上图是2001-2014年金砖国家和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较图,图中上方线条代表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下方线条代表金砖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据此可知( ) A.各国经济发展水平趋于一致B.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加强 C.金砖国家将领跑世界的经济D.两极格局下的竞争更加激烈 【答案】B 2.美国学者理查德·里维斯指出,英国脱欧公投中,选民不顾政府继续留在欧盟的努力,毅然选择了退欧,是因为不再信奉繁荣来自于自由市场和贸易的共识。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英国民众不再信任政府的政策B.全球化进程遭遇挫折与挑战 C.经济全球化使选择的空间增多D.英国民主政治转为直接民主 【答案】B 3.下图是匈牙利1974年在某一国际组织成立25周年时发行的邮票。其宗旨是在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和苏联之间“建立密切的经济联系”。下列有关该组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其成立不利于加强世界市场的紧密联系 B.它是由欧洲社会主义国家参加的政治经济组织 C.利于欧洲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 D.其成立是二战后国际力量失衡的重要标志 【答案】A 4.有人说在日本崛起过程中经历了两次重大的现代化历程,一次来自内部自发,一次来自于外部强力。其中,与第二次密切相关的是( ) A.列强战舰厉兵秣马逼迫开关 B.中国是列强全球扩张主方向 C.美国对日从打压削弱到扶植 D.计划经济体制在欧亚的延伸 【答案】C 5.图一和图二反映的主题是( ) A.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B.欧洲一体化进程受挫 C.世界多极政治格局形成 D.美国霸主地位的丧失 【答案】A 6.下面是一幅柏林某个时期的城市状况简图。这幅简图反映出( )

试析当代国际政治格局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试析当代国际政治格局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摘要]国际政治格局,从其内涵上来说就具有现实主义的理论属性,本文将以现实主义学派前人的典型研究为基础,梳理其对国际格局的界定和解读,结合现今历史发展的新情况来探讨当代日趋复杂多变的国际矛盾,明确当代世界政治正处在新旧相兼的过渡时代。 [关键词]国际政治格局;现实主义;一超多强;恐怖主义 一、现实主义理论 国际格局,是指“国际舞台上的主要政治力量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简言之,就是国际政治舞台上的政治力量的对比状态”。不论是从起内涵还是外延来看,对“国际格局”的研究都具有现实主义的理论属性。现实主义大师汉斯·摩根索在其《国家间政治》的开篇即指出现实主义的六项原则,他指出“帮助政治现实主义在浩瀚的国际政治领域中找到方向的,是以权力或实力为出发点定义的利益概念”,{1}同时,“(可重新解释的)利益概念具有防止四海而皆准的客观属性”。{2}进而,人们概括出现实主义对国际政治格局的三个基本假设:无政府状态是国际社会的基本特征;国家是统一的理性行为体,在国际政治中采取广义的理性政策;国家孜孜不倦追求是权力,国家间政治是“权力政治”。上述假设至少有三个重要的推论:第一,权力关系是国际格局的基本结构;第二,只有权力才能划定利益,也即在国际格局中才能界定国家利益;第三,国际和平的形成和维持依赖均势,即权力关系的平衡。 虽然摩根索等人企图依据人类本性的某些特质得出有关人类行动的结论,但没有为预测国际关系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任何基础。20世纪60年代后期他的理论受到进一步批判,“结构现实主义”应运而生,它是对原有现实主义理论的“补充和修正”,这一重任由新现实主义大师肯尼斯·华尔兹在1979年出版的《国际政治理论》中完成。华尔兹的理论贡献在于他以“结构”为核心,对传统现实主义内在精华进行系统的逻辑整合,构筑了现实主义完整的理论体系。华尔兹的现实主义也因此以“结构政治观”区别于“权力政治观”,被称为“结构现实主义” 。 按照“结构政治观”,国际政治被视为一个定义精确的系统结构。华尔兹指出,“系统由结构和互动的单元构成。结构是全系统范围内的组成部分,使得系统能够被视为一个整体”。{3}华尔兹所说的“系统的结构”,也就是国际格局。接着,华尔兹进一步地论述了决定国际格局本质的三个原则:排列原则、单元的特性、能力的分配。华尔兹对三个原则的解读是:国际政治的无政府状态不可改变,这是国家共存局面的必然后果;构成国际格局的单元——国家在性质、功能、类型上不存在差异,各单元同质;单元的能力——国家权力的变化引起国际格局的变化,而国际政治格局则是由拥有强大权力的国家——大国所决定的。显然,在上述三个原则中,只有第三项是可变因素,由此考察大国间的权力分布也就是明确国际格局

形势与政策论文当代国际政治格局与中国面临的基本态势

当代国际政治格局与中国面临的基本态势 摘要: 21世纪,随着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和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逐渐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更有向更深层次“多极化”局势演变的态势。以美国为首发达国家为了寻求新的经济突破点、维护其霸权地位在世界各地展开的战略图谋,中东、亚洲等地区,各国由民族、宗教和领土纷争造成的各国关系的日益复杂,各国在能源等资源上的的争夺,自然环境的恶化,以及经融危机带来全球经济的萧条等种种因素让21世纪的世界注定是不安定的。 关键词:地缘战略竞争战略态势转换金融危机一超多强 当前国际形势异常复杂多变,多极化、全球化与信息化量变累积和加速效应凸显,冷战后国际秩序酝酿重大调整,中国与世界互动日益紧密,国际角色更加吃重。 一、全球地缘战略竞争呈现新态势,周边动荡与风险加剧。 首先,大国地缘争夺加剧。美国控制伊拉克、增兵阿富汗、渗透巴基斯坦、力推北约东扩与东欧反导部署、强化亚太军事同盟与前沿部署、扩张海权,凸显其以大中东反恐为重点、兼顾东欧东亚两翼以遏制俄罗斯与中国、称霸欧亚大陆与海洋的地缘野心。俄罗斯凭借对格鲁吉亚反击强力反制北约东扩与美国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呼吁订立新的“欧洲安全条约”,在独联体、北极与西太更趋活跃。欧盟稳步东扩,打造“地中海联盟”、争夺对非洲与中东影响力。亚洲经济崛起引发大国加紧角逐亚洲,美国欲构筑美日印新三角、加大对南亚东南亚投入,日本拉拢印度、渗透东南亚、强化海权,印度坐大南亚与印度洋、多方出击。大国地缘争夺更向太空延伸,太空竞赛持续升温。其次,周边国家政局动荡不已,热点更趋复杂。转型困境、政争加剧、治理失效、经济恶化与外部干涉交织,致使阿富汗、缅甸、朝鲜等政局不稳,巴基斯坦、尼泊尔、泰国政权更迭。“三股势力”再度猖獗,南亚频发重大恐怖袭击。“朝核”因朝鲜政局生变可能反复,“伊朗核”僵持不下,印度与巴基斯坦围绕如何应对越境恐怖活动分歧严重、矛盾激化。 中国的地缘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诸方面: 1,中国缺乏真正面向大洋的出海口,海路易受封锁遏制。 缺乏日本海、北太平洋的出海口,这主要是近代被沙俄侵占了100多万平方公里的东北领土而丧失的,以前绝不是这样。至今未能收复台湾、琉球,存在着台海、东海问题,亦无中太平洋的出海口。南部、西南部无印度洋和南太平洋出海口,且存在着南沙问题和马六甲困局未突破。 2,我东南沿海与南部沿海直面朝、韩、日本和东南亚诸国,缺乏战略防御屏障,易受外部敌对势力战时的打击。 3,中国黄海、东海、南海少大岛,不利于我国控制此海域和保卫本土腹地。(四)北部失去蒙古,使我北方战略纵深大大缩短,且使我东北和西北不能连成一片,使我北方的地缘环境恶化,自卫且存在着大缺口,更遑论收复面积17万平方公里的唐努乌梁海和其他的领土了。如蒙古被敌对势力控制,对我的威胁就极大。 二、主要大国力量消长与战略态势转换加快,多极化明显加速。 首先,美国内外交困。伊拉克、阿富汗战事与“反恐战争”久拖不决,新兴大国群起,金融危机削弱美国软硬实力,布什执政“末日效应”加剧,美国被迫加速转向大国协调与多边机制,民主党“新政”势必收缩战线、更多关注国内难题。其次,“多强”更加主动进取。英、法、德纷纷推出国安战略、强化对外战略谋划,欧盟在应对气候变化、金融危机、俄格冲突、伊朗核问题等热点上表现突出。俄罗斯振兴经济与对外出击并举,在能源、军控、金融、地

对当前国际政治经济重点形势的分析

对当前国际政治经济重点形势的分析 工商管理学院 08人力资源管理一班 H0870114 王英倩

对当前国际政治经济重点形势的分析 一.当前国际形势的总体概况 当前国际形势总体趋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旧的冷战秩序虽然已经被打破,但国际关系民主化的目标远未实现。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还没有根本改变,南北的发展和贫富差距仍在扩大,因民族、宗教等问题引起的冲突接连不断。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主题一个都还没有解决。进入21世纪,冷战思维却出现重新抬头的危险。某些国家企图凭借自身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优势,恣意践踏国际关系基本原则,以“人道主义干预”和“有限主权论”为借口,推行强权政治,干涉他国内政,以大欺小,以强凌弱。这对当前国际局势的健康发展和国际新秩序的建立构成了严重挑战。当前国际形势的特点可以用三个总体、三个局部和三个继续来概括。那就是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世界和平、发展潮流继续发展,世界多极化、全球化趋势继续推进,对大多数国家而言,国际形势中机遇大于挑战的态势继续存在。也就是说,和平、缓和与发展,合作是当前国际形势的主流。 二.国际经济形势及对我国的影响 今年以来,世界经济继续呈现良好的增长势头。美国仍是引领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力。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双重刺激下,美国的生产和投资活动继续扩张,消费开支稳定增长,就业市场摆脱长期低迷的态势。在内需和出口的强劲推动下,日本经济也持续强劲复苏,企业收益提高,设备投资增加,个人消费出现回升,为世界经济增长增添了积极因素。欧元区经济增势得以巩固,投资、生产、消费和贸易不同程度的改善,促进了欧元区内经济的增长,进而有助于世界经济的增势。受全球总体环境改善的影响,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界经济最活跃的地区。总之,尽管目前仍存在着油价过高、新的通货膨胀压力、各主要经济体发展不平衡以及地缘政治等风险,但由于各种有利因素的支持,今年世界经济增长势头将保持下去,并可能成为近20年来增长最快的年份。预计2004年全球经济增长可达到4.8%左右,国际贸易增幅将超过7%。 (一).经济形势概况 1.石油价格高对世界经济增长构成损害 今年以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节节上升,上半年石油价格已经从去年的平均每桶30美元上涨到40美元以上。6月初油价最高升至42美元,创出1983年以来的新高。油价高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是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反复调整生产。欧佩克决定自4月份起把日产原油的上限减少100万桶。这给市场带来了冲击,引致石油价格猛涨。石油输出国组织不得不于6月3日同意增加原油产量以满足市场需求,并从8月开始每天多生产50万桶,以对抗能源价格攀升,油价才稍稍回落至每桶38美元左右的水平。但全球能源研究中心预测下半年油价整体水平仍会居高不下。二是地缘政治风险所致。今年以来中东局势依然不稳,伊拉克油储占全球第一,但其国内战火不熄,市场担忧其政权移交后,内部政局很难平稳,结束动荡遥遥无期。以色列的沙龙政府及执政的利库德集团的强硬姿态使人们对巴勒斯坦形势的前途日益担心。在产油大国沙特,针对外国人和政府机构的恐怖事件接连发生,这也向世界表明了中东原油供给方面的潜在风险。估计因中东形势不稳导致的原油风险溢价达5-10美元。三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升温,

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

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 张燕飞 国际政治格局,是指国际舞台上充当主角的各种力量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规模和态势。战后形成的两极政治格局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对峙、动摇,直至终结。 一、雅尔塔体制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的前后,反法西斯同盟的主要国家美国、英国、苏联等三国首脑,就如何结束战争、处理战后遗留事务和维护世界和平问题,举行了三次重要会晤,即1943年11月德黑兰会议,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和1945年7月波茨坦会议。其中最重要的是雅尔塔会议。雅尔塔体制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国际力量对比的状况;对于协调盟国之间的关系、实现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合作与和平相处、加速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起了重要作用;在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形成与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此后近半个世纪里,雅尔塔体制对于防止德、日军国主义和法西斯势力的复活,维持欧洲各国的相对稳定,保障欧洲与世界的和平、避免世界战争的爆发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联合国的建立也是雅尔塔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各国合作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雅尔塔体制具有少数大国,特别是美苏两大国依据新的实力对比和利益争夺胜利果实的性质,它将大多数中小国家排除在外,甚至无视和公然侵犯其他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损害一些国家的正当权益与利益,表现出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理所当然地遭到许多国家强烈的抨击与不满。雅尔塔体制是美、英、苏依据实力划分势力范围、对战后世界秩序重新作出的安排,是大国之间相互妥协的结果,实质是大国划分势力范围。它为战后世界形成的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奠定了基础,也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开了先河。 二、两极政治格局的形成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使不同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国家结盟的基础不复存在。美、苏、英盟国与德、意、日法西斯之间的矛盾转化为苏联及民族独立、民主革命力量同美、英帝国主义及殖民主义之间的矛盾,进而发展为两大阵营的对抗。 1947年3月,美国政府抛出“杜鲁门主义”,宣称为了“防止共产

当前国际形势和世界战略格局

浅谈当今世界局势下中国的国际战略 内容摘要:二战后的国际体系在近半个世纪内,维持着雅尔塔体系。冷战后,苏联解体,该体系也随之瓦解。在雅尔塔体系的基础上,美苏冷战对峙,形成两极格局,冷战结束,两极格局崩溃,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过渡。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国与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进入21世纪,特别是"9.11"事件以来,新时期的国际格局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面对这些变化和趋势,我国只有紧紧把握其实质,才能在不断变化的国际局势中对国际局势的发展趋势进行合理的解释和预测。 关键字:世界局势中国国际战略决策地位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以史为鉴,温故知新,洞察当今的世界局势,把握人类面临的任务,自然产生一种凝重感与使命感。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跨越60年历史长河的今天,世界局势的基本内容和特征是怎样的呢? 第一、世界格局多极化当今承认多极化并主张建立多极世界的国家,日渐增多。人们的基本共识是:国际关系具有建设性的多极化进程,有助于建立一个平衡、稳定、民主、不对抗的新秩序。但美国则竭力宣扬由它领导的“单极世界”,千方百计阻挠多极化的进程。当今大国关系呈现一些新特点。基于和平与发展这个时代主旋律的作用,各大国几乎无例外地对内“自强不息”,将经济建设置于首位,以提高和壮大综合国力。而且大国关系因其长远性、全面性和多维性,无不具有一定的战略含义。“战略关系”、“伙伴关系”而不具结盟性质,是冷战后多极化进程中的新鲜事物,成为重建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一种过渡现象。 第二、时代主题清晰化二战之后,“战争与革命”这一时代主题逐渐被“和平与发展”所取代,我们既不应该怀疑和平与发展作为时代主题的确定性,又要承认这一时代主题在不断遭受干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第三、世界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会促进世界经济持续增长,也将使各国的经济安全面临风险和挑战。经济全球化为资本主义国家开辟了更大的商品市场,获得了更广阔的投资场所,在世界范围内形成新的资本主义生产体系;同时给资本主义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如加剧贫困和失业等社会矛盾,促使保守主义势力与工会结合起来反对全球化。 第四、发展模式多样化各国人民有着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延续着不同的生活方式,这是世界多样性的体现。近年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提出了所谓“第三条道路”,是要调和左、右两个极端倾向,在自由放任与政府干预之间寻求平衡,主张经济增长重在提高购买力,扩大公共开支,优先控制失业,促进社会公平,确保经济和社会稳定。其目的是适应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巩固和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维系和延长资本主义的生命。 第五、国际关系民主化国际关系民主化,既是一种客观发展趋势,又是各国人民、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人们的奋斗目标。冷战结束以来,导致世界局势复杂化的是美国政策影响下的地区热点。美国作为当今世界无可争议的惟一超级大国,对世界安全负有特殊责任。但它同时又是破坏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的主要势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才说得上国际关系民主化。 第六、安全环境复杂化当今世界存在两大祸根,是指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全球霸权主义在“冷战结束”包装下,竭力炮制和兜售侵略扩张新理论、新花招。所谓“人权高于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