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转折的瞬间目击中国农村改革
农村改革开放40年变化

农村改革开放40年变化自1978年中国农村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地区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40年来,中国农村在经济、社会和生活方式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探讨农村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变化,从农村经济的发展到农村居民生活的改善。
首先,农村改革开放带来了农村经济的腾飞。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村的经济依赖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农民们的收入非常有限。
然而,随着农村集体经济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及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改革,农村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农村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的兴起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同时,农民也通过技术培训和科技创新不断提高生产效益,农村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
经济的腾飞为农村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农村改革开放也带来了农村社会的巨大变革。
在改革开放之前,农村地区的社会生活主要局限于农田劳作和传统的农村文化活动。
然而,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对农村社会的改革,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村学校的普及和提高教育质量使得更多的农村孩子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为他们的人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此外,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和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也使得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农村改革开放还带来了农村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
在改革开放之初,由于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人口普遍存在向城市转移的倾向。
然而,随着农村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选择在家乡发展。
同时,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和措施也吸引了大量的城市人口回流农村。
这种人口流动的变化不仅对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增加了农村社会结构的多样性和活力。
对于农村居民来说,改革开放的变革也带来了丰富的生活方式。
过去,农村居民的生活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中心,生活节奏相对较慢。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进步,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农村居民可以通过互联网和电视等媒体了解和享受城市的文化和娱乐资源。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改革史研究综述

中共党史研究2018年第9期·研究综述·!"#$%&"'()*+,-./01李 彤 40年前的中国改革以农村为突破口,而农村改革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21世纪以来。
其中第一阶段是农村改革的起始和展开阶段,更是整个农村改革历程的奠基阶段。
学界对于该阶段农村改革史的研究始于80年代中后期。
近年来,这一题目日益成为中共党史、中国当代史研究中的热点,成果十分丰富。
本文拟对相关研究作一鸟瞰和特写。
一、文献和研究概况几乎在农村改革起步的同时,已经有机构编辑相关资料,如1981年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编辑了《包产到户资料选》(内部资料)。
当时编辑资料还不是为了研究历史,但为后来的史学研究提供了原始文献。
此后陆续有一些专题性的资料汇集或选集编辑出版,主要有: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编《农村经济政策汇编(1978—1981)》(农村读物出版社,1982年)、《农村经济政策汇编(1981—1983)》(农村读物出版社,1984年),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室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政策文件选集(1980—1984)》(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4年)、《1985—1989年农村政策文件选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等。
这些汇集或选集所收录的文件在时段和内容上有重叠,也有互补,是了解七八十年代农村改革指令性政策的基本文献。
但作为一种“结果文件”,它们很难反映决策的背景和过程。
在80年代编辑、出版的农业史料文献中,值得一提的是国家农业委员会办公厅编《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
这套书分上、下两册,时间跨度为1949年至1981年。
与大多数文件汇编类史料集不同,它不只收录“结果文件”,也就是说,既有中央的指示、决定、通知等指令性文件,又有部分地方报告、汇报、请示等“反馈文件”,从中央到地方,从决策到实施,大致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史料链条。
(整理)改革开放前的农村

改革开放前的农村2012年02月22日搜狐历史作者:李锦本文摘自《大转折的瞬间:目击中国农村改革》作者:李锦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今天,你是否相信20多年前会有人过着这样的生活:一家三口挤在一张床上,床对面拴着山羊;90岁的老人一个冬天都睡在床上,因为没有衣服穿;病在床上的人,饭后不让洗碗,为的是饿极时能闻一闻碗里的香味。
这是真的,这是一个记者1978年在沂蒙山一个普通村庄的见闻。
1978年,全国受灾,农民生活更为困难。
这一年农村人口为8.032亿,全国农民人均年度纯收入仅有133元,其中90%以上为实物,货币收入不足10%。
1978年,全国有4000万户农民的粮食只能吃半年,还有几百万户农家,地净场光就是断粮之时,从冬到春全靠政府救济,靠借粮或外出讨饭度日。
同是这一年,约有2亿人每天挣的现金不超过2角,有2.716亿人每天挣1.64角,有1.9亿人每天挣约0.14角,有1.2亿人每人每天挣0.11角,山西省平鲁县每人每天大约挣6分钱。
每天1角钱的收入,是包括粮食、柴草、棉花等等全部收入折算出来的。
实际上,不少社队农民除了口粮外,再没有1分钱现金分配。
如果社员有点家庭副业、自留地收入,还可以补充亏空,但在那个年代,连门前屋后的树都入了公,农民没有其他任何收入,仅有那1角钱的分配,穷困窘迫之况当不难想象。
统计数字是有说服力的,但生活中的事实更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一个春节,我从农历腊月二十二到正月初二在一个村住了整整10天,亲眼看到在贫困中挣扎的农民生活的悲怆。
在这10天里,目睹那凄惨场面,心灵在一次次巨大的冲击中颤抖。
尽管报纸一时还不能刊登这些,但我还是一次次按动快门,记下那些使人看了心酸的场面。
正月初一,走进一个姓鲍的现役军人的家。
这间大概有十二三平方的小屋,四壁空空,屋角支着一张锅,因为烟熏火燎,墙壁黑得发亮。
靠墙是石头垒起来的床,一家3口人挤在这张庆上,床对面拴着山羊。
实在因为太穷了,只好人畜同居。
中国农村改革发展案例

中国农村改革发展案例咱今儿个得唠唠中国农村改革发展中的一个超牛的案例——小岗村。
以前啊,小岗村那可是穷得叮当响。
大家都在集体劳动,但是呢,干多干少一个样,就像一群人拉一辆车,有人偷懒也没人管,反正都吃大锅饭。
这结果就是粮食产量低,村民们肚子都填不饱。
这时候啊,有几个胆大的村民,他们合计着这么下去不是个事儿啊。
于是,1978年的一个晚上,18位村民聚在一间破屋子里,在昏黄的灯光下,做出了一个超级大胆的决定——搞“大包干”,简单说就是把集体的土地分到各家各户,自负盈亏。
这就好比把一辆大车上的绳子,分成一根根小绳子,每人拉自己的那根,拉得好就多得,拉不好就少得。
结果呢,当年小岗村的粮食产量就像火箭一样往上蹿。
村民们不仅能吃饱饭了,还有余粮可以卖。
这可不得了,小岗村的这个做法就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国家看到了小岗村的变化,也意识到这种改革是符合农村发展实际的。
于是呢,小岗村的“大包干”经验开始在全国很多农村推广开来。
这就像星星之火,一下子就燎原了。
小岗村也因为这次大胆的改革,成为了中国农村改革的一个标志性地方,激励着无数的农村去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咱再来说说浙江安吉的余村,这个村的故事那也是相当精彩。
以前的余村啊,靠山吃山,不过这吃的方式有点粗暴。
到处都是矿山和水泥厂,那大卡车拉着石头、水泥跑来跑去,虽然一时间村里好像挺热闹,村民也能挣点钱。
但是呢,整个村子就像笼罩在一层灰色的烟雾里,天是灰的,水是浑的,山上的树也被破坏得乱七八糟。
而且啊,这种依靠开采矿石和水泥生产的经济模式,就像在吃老本,资源总会有枯竭的一天。
后来呢,村里的一些有见识的人就开始琢磨了,这么搞下去不行啊,子孙后代还怎么活呢?于是,他们决定来一场大变革。
他们把那些矿山关掉,水泥厂也停掉,开始搞起了绿色产业。
刚开始的时候,很多村民都不理解,这好好的赚钱路子不走,去搞那些花花草草的能行吗?但是余村的干部们很坚定,他们知道这是一条长远的路。
毛概第七章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
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4
(一) 改革开放是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必然选择
衣食住行用——改革开放前后对比(1/3)
改革开放前,“灰蓝白黑(青)绿” 是当时中国人衣着的主色彩,大体上说穿灰 色的以干部尤其是中高级干部为多;蓝、白色以工人、普通机关干部和学生为多; 黑(青)色以农民为多;绿色则是军人的专用色彩。因此,从当时人们的穿着的 色调和样式,大体都可以判断出他们各自的职业甚至等级。
今天,你是否相信20多年前会有人过着这样的生活:一家三口挤 在一张床上,床对面拴着山羊;90岁的老人一个冬天都睡在床上, 因为没有衣服穿;病在床上的人,饭后不让洗碗,为的是饿极时能 闻一闻碗里的香味。当记者采访时,做父亲的不无庆幸地说:老大 到西安参军去了,比过去住得宽敞些了。
——摘自《大转折的瞬间:目击中国农村改革》
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看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并不是我们党哪一个领导人的个人决定,而是社会 发展的必然要求。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出发,我 们证明了中国只有搞改革开放,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 力发展的那部分,才能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才能推动 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1.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 筑的矛盾。
的幅度是比较小的。现在十七大比较权威的说法1978年的时候中国贫困
人口有多少呢?2亿5千万,那个时候总人口比现在少得多,但是中国10 亿多人,就有2亿5千万人口,而且当时贫困人口的贫困程度跟我们今天 所讲的弱势群体的感觉是不一样的,那个时侯的2亿5千万人口是连温饱
问题都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由于物资的缺乏,老
2、用社会基本矛盾原理解读改革开放
中国农村改革四十年的标志性事件

中国农村改革四十年的标志性事件
中国农村改革始于1978年,历经四十年的发展,期间发生了许多标志性事件,以下列举其中几个重要的:
1. “包产到户”:1982年,全国范围内开始推行“包产到户”政策。
这是农村改革
的重要一步,农民从此成为农田的直接管理者,获得了土地流转、经营权和农产品销售权。
这一政策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和生产力。
2. 农村工业化:1984年,中国决定大力发展农村产业化,鼓励发展农村企业和农村
合作组织,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
这次农村产业化发展为农村经济注入了强劲动力,许多
地方开始了大规模的农村电商、农村旅游、农村金融等业务。
3. “三改一拆”:1988年,中国农村改革推出了“三改一拆”政策。
此政策的目的
是为了消除农村的“三废”(废弃土地、废弃房屋、废弃人口),改造旧城区,重振新生
态农村。
此政策在L县中稳步推行,幅员产业增长了市场,也吸引了大量的投资。
4. 农村土地流转:2008年,中国开始允许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
这一
政策使得土地得到充分利用,提高了效率。
同时,农民通过流转土地,集体土地和闲置土
地以获得收益,增强了农民创造性和活力。
以上就是中国农村改革四十年中的几个标志性事件。
这些事件都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奠
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今后的农村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借鉴。
中国农村改革四十年的标志性事件

中国农村改革四十年的标志性事件中国农村改革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一环,它对于中国农民和农村地区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四十年来,中国农村改革涉及许多变革措施和标志性事件,下面将列举其中一些。
第一个标志性事件是农村包产到户。
这个政策的实行是中国农村改革的起点,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在这个政策的影响下,中国农村的耕作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原本的集体农场制度被废除,农民家庭被分配到自己的一小块土地上,他们可以自主选择种植和管理农作物,获得相应的收益。
这个政策的推行,为农村地区的粮食生产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和生产效率。
第二个标志性事件是农村土地流转。
为了改善农村经济和提高农民收入,中国政府推动了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
这项政策允许农民将自己的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或企业,在保留土地所有权的情况下,租赁给其他土地经营者或企业,用于大规模农业生产。
这种土地流转的方式不仅可以增加土地的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还可以带动农村一系列的产业链发展,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第三个标志性事件是乡镇企业的发展。
中国农村改革通过鼓励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农村地区提供了就业机会和经济活力。
乡镇企业是指在乡镇地区兴办的各种工商企业和服务业。
中国政府在改革开放初期推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的资本和技术进入乡镇企业,为农村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乡镇企业的兴起,带动了当地农民就业,并且提供了就近就业的机会,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第四个标志性事件是农村教育的改革。
农村教育一直是中国农村改革的重要议题之一。
长期以来,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师资力量不足,教育质量不高。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和培训水平。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也享受到了免费教育的政策,为贫困家庭的孩子提供了上学的机会。
这些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教育环境,提高了农民子女的受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
中国农村改革四十年的标志性事件

中国农村改革四十年的标志性事件中国农村改革的标志性事件有很多,以下是其中的一些。
一、宅基地制度的改革(1981年):在农村改革的初期,中国政府推出了宅基地制度的改革,允许农民取得土地使用权,并允许获得和流转宅基地。
这一制度改革为农民提供了土地保障,增加了农民的土地经营自主权,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1982年):这一制度改革是中国农村改革的里程碑事件。
它废除了集体农场的公共所有制,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让农民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和农田归还给了农民个体家庭,农民可以按照一定的承包期限,自主经营土地,并享有承包土地的权益。
这一制度改革使得农民有了直接的利益关系,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得农村经济有了突破性的发展。
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1984年):这一改革措施放宽了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限制,并允许农民在集体经济组织中经营非农业业务,打破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束缚。
这一改革还允许集体经济组织以以利用农民自愿投入的非农活动收入为基础筹集资金,改善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状况。
四、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推行(2008年):为了进一步加大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力度,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中国政府推出了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允许农民将土地流转给其他农户、农业企业或农民合作社进行经营。
这一制度改革调整了农村土地的利用方式,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和科技化,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五、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2017年):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当前农村改革的重要方向和目标,旨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
这一战略的提出强调农村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注重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乡村环境的保护,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转折的瞬间目击中国农村改革》作者:李锦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今天,你是否相信20多年前会有人过着这样的生活:一家三口挤在一张床上,床对面拴着山羊;90岁的老人一个冬天都睡在床上,因为没有衣服穿;病在床上的人,饭后不让洗碗,为的是饿极时能闻一闻碗里的香味。
这是真的,这是一个记者1978年在沂蒙山一个普通村庄的见闻。
1978年,全国受灾,农民生活更为困难。
这一年农村人口为8.032亿,全国农民人均年度纯收入仅有133元,其中90%以上为实物,货币收入不足10%。
1978年,全国有4000万户农民的粮食只能吃半年,还有几百万户农家,地净场光就是断粮之时,从冬到春全靠政府救济,靠借粮或外出讨饭度日。
同是这一年,约有2亿人每天挣的现金不超过2角,有2.716亿人每天挣1.64角,有1.9亿人每天挣约0.14角,有1.2亿人每人每天挣0.11角,山西省平鲁县每人每天大约挣6分钱。
每天1角钱的收入,是包括粮食、柴草、棉花等等全部收入折算出来的。
实际上,不少社队农民除了口粮外,再没有1分钱现金分配。
如果社员有点家庭副业、自留地收入,还可以补充亏空,但在那个年代,连门前屋后的树都入了公,农民没有其他任何收入,仅有那1角钱的分配,穷困窘迫之况当不难想象。
统计数字是有说服力的,但生活中的事实更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一个春节,我从农历腊月二十二到正月初二在一个村住了整整10天,亲眼看到在贫困中挣扎的农民生活的悲怆。
在这10天里,目睹那凄惨场面,心灵在一次次巨大的冲击中颤抖。
尽管报纸一时还不能刊登这些,但我还是一次次按动快门,记下那些使人看了心酸的场面。
正月初一,走进一个姓鲍的现役军人的家。
这间大概有十二三平方的小屋,四壁空空,屋角支着一张锅,因为烟熏火燎,墙壁黑得发亮。
靠墙是石头垒起来的床,一家3口人挤在这张庆上,床对面拴着山羊。
实在因为太穷了,只好人畜同居。
我一进屋就明显闻到家里一股羊粪的膻臭味。
做父亲的不无庆幸地说,老大到西安参军去了,比过去住得宽敞些了。
来到“老支前”王大爷家,是正月初一上午10点。
这是一座斜依在半山坡上的低矮草房,墙是碎石片堆起来的,里面用泥巴糊着。
老人在过年前两天没面吃了,嫁到山下的女儿送来一碗用豆腐白菜包的水饺。
老伴90岁了,已病了很久,瘫在床上,听说闺女送水饺来了,嘴里直嚷嚷“水饺、水饺”,要起来吃。
王大爷掀开被子,老伴竟一丝不挂,原来老人没有衣服穿,成天躺在这破被子里。
只见大娘灰暗的皮包着骨头,肋骨清晰可辨,两条腿像是铁锨把一样细瘦。
裹在她身上的棉被也已40多年了,硬邦邦的。
带我来的干部说:“没衣服穿,躺在床上两年了,也没好吃的,可老妈妈命硬,今年90岁,就是不肯走。
”
屋里有种说不清的味道,像是霉味,又像是臭味,干部赶快把我拉到门外。
干部向王大爷介绍我是新华社记者,北京来的。
老人伸出双臂抱住我,双眼紧瞅住,连声喊“领导,领导”。
我打量一下,大爷脸上已布满老年斑,鼻涕流到胡须上也不擦,一根麻绳扎着黑棉袄,里面没有衬衣。
乡干部一把把他拉开,说把领导衣服弄脏了。
大爷很不好意思,忙伸出手想
替我掸,可又不敢,抬起手顺便擦了一下自己的鼻涕。
干部说,领导来看你日子过得咋样?大爷说:“好啊,有吃有穿,托共产党的福。
”明明已经断粮,连过年也不能吃上一顿饱饭,老伴衣服也没有,还在掩饰贫穷生活。
大爷听干部介绍我是北京的记者,大着胆问:“刘司令还好吧”我感到诧异。
老人说,他与儿子一起参加过打孟良崮,打双堆集,又打过长江。
儿子当兵,他是支前的民工。
到南京他就回来了,儿子为刘伯承司令站岗,当了警卫员。
辞行时,还与刘司令一起拍了照片。
后来独生儿因没有文化,老是头疼,便主动要求回家。
听了大爷的诉说,刹那间我有一种负疚感涌上心头,感到眼角发热。
为了中国革命,沂蒙老区人民做出多大的牺牲和奉献啊!没有他们,哪有新中国,哪有社会主义政权。
可是,他们的日子过得还是这么艰难!
沿着“老支前”家门前的路下山,到了抗日战争中老妇救会员王正英的家。
老妇救会员病倒了,脸色蜡黄,呻吟不止,躺在一张床上,见来客了,想撑着起来,可欠欠身又倒下了,没有力气。
掀开她家的锅,从没洗的锅底能看得出来,煮过玉米糊糊,还有野菜。
揭开面缸盖,大约有三四斤玉米面,地上篮子里是野菜,这家人因为缺粮食,一天只吃一顿饭,要到下午3点才做饭。
老妇救会员约60岁,头发蓬乱,倒在没有垫被的席子上。
胃病发起来了,又没钱到医院去,就在家熬着。
问她1947年带村里妇女去孟良崮支前的事,她两只眼看着我,呆呆地,不讲话。
男人替她回答:头晕,记不清过去的事。
枕边有3个碗,碗底还有没有吃尽的野菜糊糊,老妇救会员不让洗,饿了就用舌头舔一舔,说能闻到玉米糊糊的香味。
接着,我们又找到支部书记老张的家,这个58岁的干瘦老头已当了21年干部。
问群众为什么这么穷,他说“人懒”;问有没有办法,他说“一点办法也没有”。
这个村处在半山腰,土地荒薄,小麦产量只有50公斤,人均口粮39公斤,老百姓靠借钱买返销粮。
全村人均年收入只有29元,每天平均收入只有七分九厘钱,而且这还是实物折算出来的。
也就是说,全年没有一分钱现金收入。
家产在30元以下的有13户,这就意味着除去一张木床、一张破席、一床烂被和锅碗筷便一无所有了。
村里有30多个光棍汉,有的娶过媳妇,可媳妇跟人家跑了。
他家算混得好的,有一堆地瓜干,从地上堆满东边半个山墙,还有三四个“山东白干”酒瓶。
与别人家不同的,他家有一扇门,很简陋的门,木条钉的。
他说,村子就是有一条好的,从没出过贼,因为没有可偷的东西,所以也用不着关门。
他的50多岁的老伴一直在旁边,手插袖筒里,听我们拉呱。
出了他家,干部在路上介绍,这支部书记还是新郎官,刚成亲才3个月。
他当了20多年干部,可也当了30多年光棍。
不久前,看这女人的老伴过世了,才把她接过来,这女人在人家那边已当奶奶了。
干部还介绍,听说这支书年轻时就爱上过这女人,因为他家太穷了,就跟了别人。
没想到30多年村里一直穷,老张也说不上媳妇。
有人说是老张有真情,在一直等候她。
也有人说是女人看上老张家堆半墙的地瓜干,能吃几年。
不管咋说,最后,老张还是得到了这女人,现在日子过得还是蛮和睦的。
乡干部说,城里文化人知道了这事,说不定能编出个梁山伯祝英台一样的戏文哩。
听了这曲折又令人心酸的故事,我特地又转身回去,为他们在地瓜干堆前拍了一张“结婚照”,拍照时他们都笑不起来,脸上流露出忧愁。
临出门时,这对夫妇直把我们送出来,连声嘱咐“领导,好走”。
一个当了20多年干部的人到50多岁才娶上媳妇,这个村有那么多光棍汉,过不了多少年,这个村子不就会自生自灭么?(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