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溶血性弧菌.

合集下载

副溶血性弧菌

副溶血性弧菌

返回
嗜盐性试验培养基
成分
蛋白胨 氯化钠 蒸馏水
2g
按不同量加
100mL
供碳氮源、维生素和生长因子 控制弧菌生长情况(7%生长最旺盛)
pH7.7
制法 配制2%蛋白胨水,校正pH, 共配制3瓶,每瓶100mL。 每瓶分别加入不同量的氯化钠: (1)3g;(2)7g;(3)10g。 待溶解后分装试管。 121℃高压灭菌15min。
2. 本菌嗜盐畏酸,若盐浓度低于0.5%则不生长,pH值为 8.0—8.5。
3. 本菌对酸较敏感,当pH6以下即不能生长,在普通食醋中
4. l一3min即死亡。
5. 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不分解乳糖、蔗糖。
6. 在固体培养基上菌落常隆起,圆形,表面光滑,湿润。在 3%一3.5%含盐水中繁殖迅速,每8~9min为一周期。 对高温抵抗力小,50℃ 20 min;65℃ 5 min 或80℃ 1 min 即可被杀死。本菌对常用消毒剂抵抗力很弱,可被低浓度 的酚和煤酚皂溶液杀灭。
凝固剂
返回
3%氯化钠三糖铁琼脂
供碳氮源、维生素和矿物质
可发酵糖类,其产酸时通过酚红指示剂测出, 酸性呈黄色,碱性呈红色
较高含量可维持均衡的渗透压 硫代硫酸钠可被某些细菌还原为硫化氢,
与硫酸亚铁中的铁盐生成黑色硫化铁
凝固剂
此 斜菌 面的 颜反 色应 不为 变底 或层 红变 色黄 加不 深变 ,黑 有, 动无 力气 。泡
组员: 李铭艳(食品国标) 黄敏慧(进出口食品) 刘伟 (PCR定量检测) 刘建焕(ELISA快速检测)
概述
1. 副溶血性弧菌属弧菌科,是一种嗜盐性细菌。是 一种生活在近海的海洋微生物,深海一般未发现, 尤其是在洗浴者和海产加工工人的伤口中。

副溶血性弧菌检验

副溶血性弧菌检验
规范。
01
02
03
采用适当的生物安全防护措 施,如穿戴防护服、戴手套
、口罩等。
对实验废弃物进行妥善处理 ,防止交叉污染和环境污染

04
05
定期对实验室进行生物安全 检查,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
隐患。
废弃物处理与环保要求
建立废弃物处理制度,对实 验废弃物进行分类收集和处 理。
04
遵守环保法规和相关标准, 确保实验室废弃物处理符合 环保要求。
副溶血性弧菌检验
汇报人:XX
• 引言 • 病原学特性 • 检验方法与步骤 • 临床意义与解读 • 实验室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 • 研究进展与展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了解副溶血性弧菌的 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机 制
提高对副溶血性弧菌 感染的防控意识和能 力
掌握副溶血性弧菌的 检验方法和诊断标准
副溶血性弧菌概述
对实验人员进行定期培训 ,提高其专业技能和质量 控制意识。
对实验仪器进行定期维护 和校准,确保其处于良好 状态。
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采用标准化的实验方法和 操作程序,减少实验误差 。
生物安全管理与防护
对实验人员进行生物安全培 训,提高其生物安全防护意
识。
建立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明 确实验室人员的食品卫生管理,防止海产品污染;避 免食用未经煮熟的海产品;加强个人卫生 习惯,饭前便后洗手;对于食品加工人员 ,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防止带菌者污染 食品。
05
实验室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
实验室质量控制措施
建立完善的实验室质量管 理体系,包括质量手册、 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和 记录等。
抵抗力与传播途径
抵抗力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预防和措施课件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预防和措施课件
高风险人群包括免疫系统受损者、孕妇 和老年人以及患有慢性疾病的人。
总结
如果出现严重症状,应及时就 医治疗。
谢谢您的观 赏聆听
,避免细菌滋生。
预防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措施
彻底加热食材 - 确保食材充分加热到达杀菌温度,
避免生或未熟透的食物。
预防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措施
注意食品安全和卫生 - 使用干净的切菜板和刀具
,避免交叉污染。 - 洗手后才进行食材的准备
和烹饪。
副溶血性弧菌 食物中毒的症 状和处理方法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症状和处理方法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预防和措施课件
目录 导言 副溶血性弧菌简介 预防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 措施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症状 和处理方法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高风 险人群 总结
导言
导言
弧菌是一种常见的食物中毒细 菌,能够引起副溶血性弧菌食 物中毒。本课件将介绍副溶血 性弧菌食物中毒的预防和措施 。
症状 -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常表现为腹
泻、呕吐、腹痛等消化系统症状。 - 严重时可能引发高热、休克等并发
症。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症状和处理方法
处理方法 - 饮食护理:多饮水,补充
电解质。 - 就医治疗:如症状严重,
应及时就医治疗。
副溶血性弧菌 食物中毒的高
风险人群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高风险人群
具有一定风险的人群包括: - 免疫系统受损者。 - 孕妇和老年人。 - 患有慢性疾病的人。
总结
总结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是一种 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 毒。
预防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பைடு நூலகம்的 措施包括确保食材新鲜和卫生 ,彻底加热食材以及注意食品 安全和卫生。

副溶血性弧菌检测

副溶血性弧菌检测

副溶血性弧菌的分布与传播
分布
副溶血性弧菌主要分布在近海岸的海 水、海底沉积物和鱼贝类等海产品中 ,尤其在温带和亚热带地区的沿海水 域更为常见。
传播
副溶血性弧菌主要通过食用被污染的 海产品,尤其是生的或未煮熟透的鱼 、贝类等传播给人类。此外,也可通 过直接接触带菌的水或食物传播。
副溶血性弧菌的致病性
结果报告
根据检测结果,撰写并提交检测报告。
04 副溶血性弧菌检测的应用 与意义
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
食品生产过程监控
副溶血性弧菌检测是食品安全监 控的重要环节,用于确保食品在 生产、加工和储存过程中的卫生
安全。
食品质量评估
通过检测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数 量和种类,评估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性,确保消费者健康。
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副溶血性弧菌检测数据可为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促进 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和公共卫生领域的政策制定和实施。
05 副溶血性弧菌检测的挑战 与展望
当前面临的挑战
检测方法的局限性
目前常用的副溶血性弧菌检测方法,如培养法、免疫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存在灵敏 度不高、特异性不强、操作繁琐等问题,难以满足快速、准确检测的需求。
分离培养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但检测时间较长,且对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
免疫学检测方法
免疫学检测方法利用抗体与抗原的特 异性结合来检测副溶血性弧菌,包括 间接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等。
免疫学检测方法具有快速、简便的优 点,但可能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的结 果。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利用DNA或RNA的特异性序列来检测副溶血性弧菌,如聚合酶 链式反应(PCR)、基因芯片等。
检测规范

副溶血性弧菌 标准

副溶血性弧菌 标准

副溶血性弧菌标准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主要存在于海水和淡水中,也可以在一些动
物体内生长繁殖。

这种细菌在水产养殖业中被广泛关注,因为它可以对养殖动物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副溶血性弧菌属于革兰氏阴性菌,其形态为短小的弧形杆菌。

它具有一定的耐
盐性和耐热性,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中存活和繁殖。

在水产养殖业中,副溶血性弧菌常常引起养殖动物的疾病,如虾、蟹等。

同时,人类如果摄入感染了副溶血性弧菌的海产品,也会引起食物中毒和感染。

为了有效防控副溶血性弧菌的危害,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措施。

首先,对于水
产养殖业来说,要严格控制水质,避免水体富营养化和污染,减少细菌的滋生环境。

其次,需要加强对养殖动物的管理和监测,及时发现和隔离感染动物,防止疾病传播。

此外,对于加工和销售海产品的环节,也需要进行严格的卫生监管,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卫生质量。

除了在养殖业中的防控措施,对于消费者来说,也应该注意一些食品安全的常识。

在购买和食用海产品时,应选择正规渠道和有品牌保障的产品,避免购买来源不明或质量存疑的海产品。

在食用海产品时,要保证烹饪熟透,避免生吃或半生食,以免感染副溶血性弧菌和其他细菌。

总的来说,副溶血性弧菌的危害是不可忽视的,对于水产养殖业和消费者来说
都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只有通过严格的管理和监测,以及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副溶血性弧菌的危害,确保水产品的安全和卫生。

希望相关部门和个人都能加强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共同维护水产品的质量和消费者的健康。

副溶血性弧菌标准的检验方法

副溶血性弧菌标准的检验方法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广泛分布于海水、海底泥沙、浮游生物和鱼贝类中的海洋性细菌,为海产食品引起急性胃肠炎的重要病原菌之一,尤其是在夏秋季节的沿海地区,经常由于食用带有大量副溶血性弧菌的海产食品,引起爆发性食物中毒。

在非沿海地区,因食用此菌污染的食品而引起中毒者亦时有发生。

为保障食品卫生质量和食用安全,根据副溶血性弧菌的特性,进行下列检验,以便鉴别诊断。

第一节副溶血性弧菌标准的检验方法一、检验方法(一)操作步骤1. 分离培养:首先称取样品25g,加225mL3.5%灭菌盐水,用均质器打碎或用乳钵磨碎,接种氯化钠琼脂平板和嗜盐性琼脂平板各一个,同时取10mL加入100mL增菌液中,放37℃8~16h培养后,涂上述平板进行分离,37℃培养18~24h取出观察,挑取可疑菌落,转种3.5%氯化钠三糖铁斜面,37℃、24h观察结果。

2. 涂片镜检:将三糖铁培养基上反应可疑者即底层变黄(葡萄糖产酸不产气)、上层斜面不变(乳糖、蔗糖不分解)、有动力、不产生硫化氢,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形态。

3. 嗜盐性试验:将上述可疑培养物分别接种不同含量的盐胨水(0%,3%,7%,10%)于37℃24h培养后观察生长情况,在无盐和10%盐的胨水中不生长,在3%和7%盐的胨水中生长良好者,继续进行下列有关试验。

4. 生化试验:分别接种下列各类生化培养基,葡萄糖、乳糖、蔗糖、甘露醇、甲基红、靛基质、V-P,赖氨酸、鸟氨酸、精氨酸、硫化氢及溶血性试验,放37℃培养,除V-P、靛基质和甲基红试验培养48h后加试剂观察外,其他均在24h观察结果。

5. 动物试验:将上述符合各类反应的副溶血性弧菌,接种3.5%氯化钠胨水,经37℃、16~18h 培养后,小鼠腹腔注射0.3mL,观察2~3d,将死亡小鼠进行解剖作分离培养。

(二)检验程序图6-1副溶血性弧菌检验程序二、结果分析判定及注意事项(一)样品处理采样时应注意首选准备好灭菌用具及容器,以无菌手续取有代表性的样品,样品必须尽快送检,不宜存放时间过长,副溶血性弧菌在适宜温度下繁殖较快,但不适于低温生存,在寒冷的情况下容易死亡,防止待检材料冷冻,以免影响检验结果。

副溶血性弧菌

副溶血性弧菌

副溶血性弧菌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嗜盐性弧菌。

常存在于近海岸海水、海产品及盐渍食品中。

它是我国沿海地区最常见的食物中毒病原菌。

1.生物学特性(1)形态染色:革兰阴性菌,随培养基不同菌体形态差异较大,有卵圆形、棒状、球杆状、梨状、弧形等多种形态。

两极浓染。

菌体一端有单鞭毛,运动活泼。

无芽胞、无荚膜。

(2)培养特性:需氧,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培养基中加入适量NaCl即能生长。

NaCl最适浓度为35g/L,在无盐培养基中不生长。

本菌不耐热,不耐冷,不耐酸,对常用消毒剂抵抗力弱。

生长所需pH为7. 0~9.5,最适pH为7.7.在液体培养基表面形成菌膜。

在35g/L NaCl琼脂平板上呈蔓延生长,菌落边缘不整齐,凸起、光滑湿润,不透明;在副溶血性弧菌专用选择培养基上形成1~2.5mm,稍隆起、混浊、无粘性、绿色菌落;在SS平板上不生长或长出1~2mm扁平无色半透明的菌落,不易挑起,挑起时呈粘丝状。

在羊血琼脂平板上,形成2~3mm、圆形、隆起、湿润、灰白色菌落,某些菌株可形成β溶血或α溶血。

在TCBS琼脂上不发酵蔗糖,菌落绿色。

(与霍乱弧菌相区别)(3)生化反应:本菌在30g/L NaCl和 70g/L NaCl培养基中生长,在无盐或100g/L NaCl培养基中不生长。

神奈川试验是致病菌株能使人或兔红细胞发生溶血,对马红细胞不溶血,称神奈川试验阳性。

2.微生物学检验1)标本采集:主要是患者的粪便、可疑食物、炊事用具的洗涤液等。

2)检验方法及鉴定:①增菌培养:取标本0.5~1ml接种40g/L N aCl蛋白胨水中,37℃培养,若有本菌存在,一般数小时即出现明显混浊,即可分离培养;②分离培养:将标本或增菌培养物接种副溶血弧菌选择培养基35℃培养18~24h观察结果。

菌落湿润、混浊无粘性,呈绿色;③鉴定:根据其形态、染色、多形性、活泼动力等特点,以及在选择培养基上的菌落特征,结合氧化酶试验阳性,在KIA上K/A,H2S (-)。

副溶血性弧菌

副溶血性弧菌

一、关于副溶血性弧菌副溶血性弧菌(又称嗜盐菌 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革兰氏阴性多形态杆菌或稍弯曲弧菌。

该菌嗜盐畏酸,在无盐培养基上,不能生长,3%~6%食盐水繁殖迅速,每8~9分钟为1周期,低于0.5%或高于8%盐水中停止生长。

在食醋中1~3分钟即死亡,加热56℃5~10分钟灭活,在1%盐酸中5分钟死亡。

副溶血性弧菌分布极广,主要分布在海水和水产品中,我国华东地区沿岸的海水的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47.5%~66.5%,海产鱼虾的平均带菌率为45.6%~48.7%,夏季可高达90%以上。

海水是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源。

海水弧菌包括很多种,主要分为5群:副溶血性弧菌,溶藻性弧菌(V.alginolyticus),伤口弧菌(V.vulnificus),梅契尼柯夫弧菌(V.Mechnikov)(CDC肠群16),F群弧菌(CDC EF-6)。

副溶血性弧菌是胃肠炎的致病菌之一,但很少引起软组织感染和败血症。

上述5群嗜盐性弧菌生活于海水和海洋鱼、蟹、贝壳和甲壳类动物中,通常引起胃肠道感染,也可引起肠道外感染。

最近证明,这些弧菌能直接通过皮肤破口侵入引起软组织感染或经血液循环(败血症)播散至软组织而引起坏死性感染。

各种弧菌对人和动物均有较强的毒力,其致病物质主要有分子量42000的致热性溶血素(TDH)和分子量48000的类似溶血毒(TRH),具有溶血活性、肠毒素和致死作用。

该菌有侵袭作用,其产生的TDH和TRH的抗原性和免疫性相似,皆有溶血活性和肠毒素作用,可引致肠袢肿胀、充血和肠液潴留,引起腹泻。

TDH对心脏有特异性心脏毒,可引起心房纤维性颤动、期前收缩或心肌损害。

主要病理变化为空肠及回肠有轻度糜烂,胃粘膜炎、内脏(肝、脾、肺)淤血等。

二、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对虾偷死病的症状事实证明,2010年爆发的对虾“偷死病”是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

在养殖池塘中,随虾苗或其它传染途径带入的高耐药性副溶血弧菌附着在饲料、残饵、有机碎屑、死藻上不断繁殖,对虾吃食后出现了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其症状:对虾少量进食或不进食,肠胃空无食物,肝胰脏明显萎缩,虾体不红(变得更透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毒食品主要是海产品鱼、虾、蟹、贝类和海
藻等海产品,其次为咸菜、熟肉类、禽肉、禽蛋 类,约有半数中毒者为食用了腌制品后。中毒原 因主要是烹调时未烧熟煮透或熟制品被污染.
副溶血性弧菌致病性

致病因子: 1、耐热直接溶血素TDH,肠毒素 2、耐热相关溶血素TRH,与TDH 相似。
副溶血性弧菌的流行病学
预防措施


1、动物性食品应煮熟煮透再吃。 2、注意海鲜是否干净、新鲜,食前应用淡水 反复冲洗,吃时煮熟煮透,再加适量食醋; 3、生熟食品分开存放,装海产品的器具及接 触海产品的手应洗净擦干再接触其他食品。
二、基本情况及特征
大小:0.7~1.0μm,有时有丝状菌体,可长达15 μm 特征:一端有鞭毛,运动活泼,菌周有鞭毛
四、生化特性
能分解葡萄糖、麦芽糖、甘露醇、淀粉和阿 拉伯胶糖,产酸,不产气。不发酵乳糖、蔗 糖、纤维二糖等。 从患者样品中分离的致病菌株在人或家兔红 细胞的培养基中生长,能产生β溶血。 海水中及海产品中分离的菌株不溶血,这个 现象称为“神奈川现象”。能在神奈川培养 基上产生β溶血者,称为神奈川实验阳性。
在液体培养基中,呈现浑浊,表面形 成菌膜,R型菌发生沉淀。 在固体培养基上的菌落通常为隆起, 圆形,稍混浊,不透明,表面光滑湿润, 传代之后出现不圆整、粗糙型菌落,或灰 白色半透明或不透明的菌落。 在血琼脂平板上菌落的周围可见溶血 环,某些菌株可形成β溶血或α溶血。
本菌在伊红美兰琼脂上 不生长,某些菌株在麦 康凯上生长,生长的菌 落呈圆形,平坦、半透 明或浑浊,略带红色。



1、传染源 传染源为病人,集体发病时往往仅少 数病情严重者住院,而多数未住院者可能成为传染 源,但由于病人仅在疾病初期排菌较多,其后排菌 迅速减少,故不至因病人散布病菌而造成广泛流行。 2、传播途径 本病经食物传播,主要的食物是海 产品或盐腌渍品,常见者为蟹类、乌贼、海蜇、鱼 等,其次为蛋品、肉类或蔬菜。进食肉类或蔬菜而 致病者,多因食物容器或砧板污染所引起。 3、易感者 男女老幼均可患病,但以青壮年为多, 病后免疫力不强,可重复感染。本病多发生于夏秋 沿海地区,常造成集体发病。近年来沿海地区发病 有增多的趋势。
伊红美蓝琼脂培养基主要成分:蛋白胨、乳 糖、磷酸氢二钾、伊红、美蓝、琼脂粉、蒸 馏水。 麦康凯培养基:蛋白胨 17g,脙胨 3g,猪 胆盐(或牛、羊胆盐) 5g,氯化钠 5g,琼脂 17g,蒸馏水 1000mL,乳糖 10g,0.01%结 晶紫水溶液 10mL,0.5%中性红水溶液 5mL
在SS平板上,菌落中等大小,长出1~2mm扁 平、无色、半透明的菌落,不易挑起,挑起时呈 粘稠状。
嗜盐性试验
MR 试验方法
MR试验方法:取一种细菌的24h
培养物,接种于葡萄糖蛋白胨水培 养基中,置37℃培养48~72h,取 出后加甲基红试剂3~5滴,凡培养 液呈红色者为阳性,以‘‘十”表 示;橙色者为可疑,以“±”表示; 黄色者为阴性,以“—”表示。
革兰染色阴性需氧菌,无芽孢,两端有 浓染现象,其中间着色较淡或不着色。
菌体形态呈多型性,主 要出现的形态有球状、 球杆状、卵圆状和丝状。
三、培养特性



1、需氧菌,需氧性很强,营养要求不高。 2、在含盐3~3.5%培养基中生长最好,无盐 条件下不能生长。 3、最适温度30~37℃,PH7.4~8.0。 4、不耐热,不耐冷,不耐酸,对常用消毒剂 抵抗力弱。
嗜盐性试验


挑取纯培养的单个可疑菌落,分别接种 0%、 6%、8%和 10%不同氯化钠浓度的胰胨水,36 ℃±1 ℃培养 24 h,观察液体混浊情况。 副溶血性弧菌在无氯化钠和 10%氯化钠的胰胨 水中不生长或微弱生长,在 6%氯化钠和 8%氯 化钠的胰胨水中生长旺盛。
10% NaCl
6%NaCL
副溶血性弧菌的发现



于1950年10月从日本大阪市,发生的一起咸 沙丁鱼食物中毒,患者肠道排泄物和食物中首 次分离出副溶血性弧菌。 在日本,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约占细菌性食 物中毒的70%~80%.1958年上海市防疫站也从 烤鸭所致食物中毒的患者中分离出此菌。以后 在我国、日本、印度、美国等许多国家均陆续 报道有本病的发生。 1966年国际弧菌命名委员会正式命名为副溶血 性弧菌。
典型的副溶血性弧菌在弧菌显色培养基上呈圆
形、半透明、表面光滑的粉紫色菌落,直径 2mm--3 mm.
注:显色培养基成分:特殊营养物质(75.0 g/L)、混合显色剂(2.3g/L)、琼 脂(15.0g/L)。显色培养基是一类利用微生物自身代谢产生的酶与相应显色底 物反应显色的原理来检测微生物的新型培养基。
典型的副溶血性弧菌在TCBS琼脂培养基呈圆形、 半透明、表而光滑的绿色菌落,用接种环轻触, 有类似口香糖的质感,直径2mm--3 mm 。


注:TCBS中文名:硫代硫酸盐-柠檬酸盐-胆盐-蔗糖琼脂培养基。
成分:酵母粉 5.0 , 蛋白胨10.0, 硫代硫酸钠10.0, 枸橼酸钠10.0, 牛胆粉5.0, 牛胆酸钠3.0 , 蔗糖20.0 , 氯化钠10.0, 柠檬酸铁1.0 , 麝香草酚兰0.04, 琼脂15.0, pH值8.6 ± 0.1,
副溶血性弧菌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目录
一、引起疾病症状(致病性、流行病学情况) 二、基本情况及特征 三、培养特性
四、生化特性
五、抗原特征
六、检验方法(举例阐述检验某一食品、商品中该菌的
详细操作过程)
一.副溶血性弧菌疾病症状


副溶血性弧菌(Bibrio Parahemolyticus), 进食含有该菌的食物致可食物中毒,也称嗜盐 菌食物中毒。 副溶血弧性菌常导致肠胃不适,伴随食物中毒 等症状。表现为急性肠胃炎,腹痛、吐泻、发 烧等特征。少数重症者引起原发性败血症。

副 溶 血 性 弧 菌 的 生 化 性 状
试验项目 革兰氏染色镜检 氧化酶 动力 蔗糖 葡萄糖 甘露醇 分解葡萄糖产气 乳糖 硫化氢 赖氨酸脱羧酶 VP ONPG 阳性:+
结果 阴性,无芽孢 + + + + + 阴性:-

3 %氯化钠三糖铁琼脂中的反应为底层变 黄不变黑,无气泡,斜面颜色不变或红色 加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