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教育体制doc

德国的教育体制doc
德国的教育体制doc

德国的教育体制是为让学生通过学习增长见识,而不是为了拼前途。学生的学习内容相对简单、轻松而且广泛,因为学校更注重的是对学生能力、自主精神和创造精神的培养。

德国教育之父洪堡先生在19世纪初将学校的功能称之为启迪智慧、陶冶情操的场所,要能培养既有思辨能力又有获取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社会精英。德国学校的教学大纲明确强调,学校要对成长着的一代进行广泛的教养,培养他们具有成熟的对社会负责的个性,向他们传授能整体地认识世界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具有基本的能力和技巧。

德国中小学生没有作业和考试压力

在德国,小孩满六岁可以进入小学。小学6年级毕业后(个别联邦州为4

年级),学生根据自己在小学阶段的表现和成绩,分别进入不同类型的中学。成绩好的学生进入文理中学(相当于中国的初高中一贯制重点中学),高中会考通过者,可直接就读大学。成绩略差的学生进入普通中学,毕业后大部分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少数经过补习,通过专门考试后,可就读应用技术大学。中国驻德使馆教育处公使衔参赞姜锋长期从事德国教育问题研究,自己的孩子也在德国上中学。他用亲身体会向记者谈到德国学生的负担问题。

姜锋介绍说:在德国,小学生在1—3年级时基本没有家庭作业。德国人认为,学校是孩子们学习知识的场所,家庭是孩子娱乐和成长的摇篮,因此,学校严格区别两者的社会功能。特别是在小学的初级阶段,要最大限度地给孩子以自由成长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小学是半日制,下午没有课,老师经常会组织学生踢球、看电影、参观博物馆或到野外郊游。学生们通过这些活动,掌握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学校很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动手能力,注重开发小孩的想象力和创意。例如手工课就是德国小学使用最多的教学手段之一。可以用三句话总结小学1—3年级学生的学习生活:健康成长、享受快乐、做自己喜欢的事。

到了4年级,学生的课程增加,学习任务加重。因为小学4年级后学生就要面临着“小升初”问题。在德国,小学升中学主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平时测试成绩、课堂表现和学习态度。语文、数学、常识这三门课成绩优良的学生,才可能被推荐到文理中学上学。经过从小学1年级到3年级寓教于乐的阶段,4年级的学生

已经懂得应该认真、刻苦学习的道理,老师也开始布置家庭作业。但学校对家庭作业完成与否并不进行严格检查,有时是老师课堂统一讲评,有时只是抽查批阅。平时学校进行笔头测试的时间为,低年级不超过15分钟,高年级不超过30分钟。在小学生阶段,学生学习负担轻,压力小,课余生活丰富,过得确实潇洒。姜锋的孩子有时在家额外多做些课外作业,但并不特别得到老师的嘉许。在德国人的育人观念中,孩子生长在什么年龄段,就应该做他相应的事。超前学习并不是什么好事。如有时间,应该参加体育锻炼,学生在长身体阶段,必须要有强壮的体魄,因此,在课余生活中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孩子锻炼身体,作业要给体育锻炼让路,这在德国人看来是理所当然的。

德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德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根据1949年联邦宪年制定的联邦德国《基本法》以及根据1957年联邦宪法法院的裁决,联邦德国在文化教育领域实行联邦制,文化教育由各州自治,州享有文化的自主权。这意味着,原则上州享有教育立法和行政管理方面的最高权限。州有权通过宪法、学校法和其他各种法令作出具体规定,决定如何安排本州的文化事业和学校教育事业。《基本法》规定了联邦范围共同的某些教育的基本问题,比如,国家对学校的监督、宗教课在公立学校作为正规学科开设等,但这些也都由州行使有关权力来加以实现。不过,根据《基本法》精神,联邦政府享有校外职业培训领域的立法权。 在1969至1971年间,《基本法》作了几次修改,扩大了联邦权限,1969年10月,联邦德国首次建立了中央一级的教育行政机关——“联邦教育和科学部”。该部虽不是一个立法机构,其职责主要是对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规划,在促进超地区范围的重大科学研究方面与各州进行合作,但它可以通过提出建议和控制拨款来影响各州教育。此外,根据修改后的《基本法》,联邦政府除了原来可以制定职业培训助学金法和大学助学金法以外,还可以制定高等教育一般原则性法规等。于是联邦有关机构先后制定了《高等学校总纲法》、《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和《高等学校建造促进法》等。同时《基本法》的修改保证了联邦与州在行政管理和教育规划方面互相合作的可能性。这样就形成了所谓“合作式的文化联邦制”。 这种“合作式的文化联邦制”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学校教育仍由各州自治为主,另一方面联邦可以通过一定的权限和建立一些协调机构参与教育事宜的决策上。但这种合作不仅指联邦与州的合作,而且也指州与州的合作。下面我们就一些对这种合作起重要作用的联邦一级机构作一些介绍。 为了协调教育事宜,早在1948年2月东西部占领区各州文化教育部长在斯图加特召开了一次各州文化教育部长会议。随着东西德对立的加剧,东西德教育政策分歧扩大,这一次会议便成了最后一次由全德范围内各州教育部长参加的会议。在当时西部占领区联邦德国成立后不久,联邦德国于1949年10日8正式成立了作为协调各州教育事宜的重要机构——各州文化教育部长。这是一个各州文化

德国的教育体制详细分析

德国的教育体制详细分析

德国的教育体制详细分析 2010-12-06 16:55:15 来源:智欧教育浏览:301次 德国高等教育非常普及,各类高等学校 共有368所,分布在16个联邦州,注册学生总人数约190万。其中综合大学(Universitaet,含理工、师范、全科大学等)127所,学生13 0多万;应用科学大学(Fachhochschule)186所,学生48万多;艺术、音乐院校55所,学生3万余名。目前在德国的外国留学生总人数约

20万。每年入学新生人数约22万。各类大学共设专业400余个。 德国的高校正处在一个变革的时期。为了加强欧洲高等院校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欧洲2 9个国家的政府于1999年在意大利城市博洛尼亚达成协议,相约最迟到2010年,各国将齐力构建一个统一的高等教育区(einheitlicher H ochschulraum)。博洛尼亚进程的核心内容是:在欧洲范围内根据同一标准实行二级学位体 制(zweistufiges Studiensystem):学士学位课程(Bachelor-Studieng?nge)传授一门专业的基础知识,而硕士学位课程(Master-Studi eng?nge)能够深化知识,或者跨学科地对知识进行拓展。 学士(Bachelor)和硕士(Master)将取代传统的学位。新的体制迫使大学学业尽量去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那些将来不想从事学术研究

的学生,可以攻读学士学位,三年或者四年以后毕业,就能够得到从业时需要的基本专业技能。 新学位课程的基本单位分为若干模块(Modul)。每个模块由主题相互关联的几种课组成,例如讲座课(Vorlesung)、研讨课 (Semina r)和练习课 (übung),并且每个模块最长可以跨越两个学期的时间。大学课程在此之前划分出来的基础和专业阶段被废除了。学生每完成一个模块,都将依据欧洲学分折算、转换和累加系统(ECTS)获得相应的学分,这一系统根据完成学业所必需的消耗折算出学生的总负荷。 学生毕业之际,除了获得正式的大学学位证书以外,还将同时获得附加证书(Diplom a Supplement),证书里记录着与大学毕业相关的标准化内容以及相应的学业成绩。这样在求学和就业的时候,毕业生的大学文凭可以得到更简单、更合理的评估。

德国教育范本

德国教育 在德国,教育是由各地方政府管理,因此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教育制度。 历史 德国的教育体制主要是从中古世纪以后开始发展,起初,受教权只属于贵族以及神职人员,随后才逐渐普及至一般人民,使全民教育体系的发展兴盛起来。而义务教育的传统则是建构在马丁·路德思想的影响下,普鲁士王国是世界上最早设立国民教育系统的国家之一。当时的Vo lksschule课程是一个8年的教育,并提供当时早期工业化世界的所需,同时也因为新人文主义的产生,影响到学校教育发展的方向:阅读、写作、算术,以及道德、责任、军训等。上层社会和富裕阶级的小孩通常进入4年的私立学校并接受一些大学预科的课程;而一般大众则几乎无法进入中等学校。 拿破仑战争后,普鲁士引进了教师需要国家认证的资格(1810年),这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1812年,普鲁士开始设置中等学校的升学考试(这在1788年已被发明);到了18 71年,整个德意志帝国都接受了这种制度。 1871年后,德国的学校教育开始变得较系统化和国家化。更多的学校被建立,用来训练教育良好的年轻人。当时有数种不同的学校: Gymnasium ,9年制(学习拉丁语,希腊语或希伯来语,以及一种现代语言) Realgymnasium ,9年制(学习拉丁语,现代语言,以及科学和数学) Realschule ,6年制(没有大学入学资格,不过可以直接进入职场工厂工作) Oberrealschule ,9年制(学习现代语言,以及科学和数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盟军(苏联、法国、英国、美国)在各自的占领区设置他们自己想法的教育系统。当西德在1949年取得部份独立后,在其新宪法授与各州政府教育的自治权,而教育体制主要以联邦主义为其核心概念,强调各邦的文化独特性Bildungshoheit,因而至195 5年之前,各邦皆致力于将每个地方不同的教育体系同化,使各邦皆有各自成体系的教育结构。但这也造成了有史以来最复杂和多样的学校系统,许多学生必须到其他不同的地方完成他们的学业。 随后人们开始针对教育体系的发展与结构进行一些讨论与研究,在1973年时便产生了第一个“教育计划Bilsungsgesamtplan”,主要致力于教育体系的改革与扩大发展,然而这个计划的许多目标都尚未达成,因此德国直至今日都还持续进行教育改革的脚步。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有其自己的教育系统(参见:东德教育),整个共和国的教育系统基本上是标准化的,这个系统在1990年代初期被废除,不过在德东各州仍有一些影响力。 教育体系结构 德国教育体系主要分为五个部份: ?基础教育层级Primarstufe: 教育体制开始的前四年(有些邦是六年或是在第五以及第六年有独立的 Orientierungsstufe。 ?第二级初阶Sekundarbereich I: 在结束小学阶段後进入此层级,主要分为三个类别: 职业预校Hauptschule、实科中学Realschule、文理中学Gymnasium。 ?第二级进阶Sekundarbereich II: 衔接文理中学第二级初阶的学生以及职业教育再深化的教学内容。 ?第三级高等教育Tertiärbereich:

德国耶拿教育制度的意义

范熾文 國立花蓮師院初等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花蓮市華西街123號 0920133068 fun5244@https://www.360docs.net/doc/846288908.html, 摘要 在歐洲有四種著名學校改革實驗,分別是蒙特梭利、道爾頓制、弗來納特、與耶拿制度。自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耶拿制度就成為國際新學校運動之一。特別是耶拿制度強調自由教育歷程與系統性自我決定學習。今天耶拿制度已經愈來愈重要了。 從1923年,彼德彼德生教授就在耶拿大學發展耶拿制度教育理念。 耶拿學校有四項教育重點:談話、遊戲、自由工作與慶典活動。耶拿教育理念主要目標在發展學生的社會能力,學習與團體相處、學習工作。同時要發展學童之情緒、智慧、感情與操作能力。 最後本文提出幾點對教育改革之啟示。 關鍵詞:耶拿制度、教育改革 「彼德生先生繼續保持了耶拿大學對於教育研究的良好傳統,而且有過創造的貢獻。對於德意志國民教育的改進,小學教師訓練水準的提高,他曾經作過長時期的奮鬥。他是一位高貴的大學教授,同時也是青年學生的良友、顧問與提攜者。耶拿大學,尤其是教育學院的全體教師,對於彼德生先生,永遠保持著光榮的紀念。------------------德國耶拿大學校長為彼德生教授所發訃文中間幾句重要的話。 ----引自田培林著,1986:817 在歐洲有四種著名學校改革實驗,分別是蒙特梭利(Montessori)、道爾頓制(Daltonplan)、弗來納特(Freinet)、與耶拿制度(Jenaplan)。國內對前二種教育理念、制度已有許多文獻研究,唯對弗來納特與耶拿制度較為陌生,筆者在德東共參觀三所耶拿制度的學校,對於彼德生教授所創設之制度、理念與教育措施,特別感到興趣,擬藉本文加以介紹並提出幾點教育實驗的啟示。 一、彼德生教授生平事略 耶拿制度(Jenaplan)是彼德生教授(Petersen,1884-1952)在耶拿(Jena)大學時所創設一種教育理念。(King,1970)彼德生於一八八四年四月二十六日生

第二节 法国近代教育制度

第二节法国近代教育制度 一、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中期法国的教育制度 公元前1世纪,罗马人征服了高卢。法国作为罗马帝国的高卢行省从那时起,受罗马帝国统治达500年之久。公元5世纪日耳曼人最强大的的一支部落法兰克人征服高卢,建立了最强大封建王国--法兰克王国。公元843年,法兰克王国一分为三,即西法兰克王国、东法兰克王国和中法兰克王国。其中,西法兰克王国就是法国的雏形,后来演变为法国(东法兰克王国演变为后来的德国,中法兰克王国演变为后来的意大利)。10世纪后,法国封建社会迅速发展,到15世纪后期形成了中央集权国家。 法国在这一时期仍然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封建国家,而且是当时欧洲典型的君主专制国家,从16世纪开始的宗教改革对它影响不大,因此,天主教在法国的势力十分强大。尽管从16世纪开始,资本主义因素在法国已得到较快的发展,出现了一批资本主义的手工业工场,对外贸易也在不断扩大与加强,资产阶级逐渐成长。但一直到18世纪前期,法国包括资产阶级在内的第三等级(城市贫民、手工业者和农民)在政治上还比较软弱,处于无权的地位,受到封建专制制度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形成封建贵族与第三等级之间日益尖锐的对立。上述社会这些特点,决定了这一时期的法国教育总体上看还是教会特别是天主教教会一统天下。 (一)初等教育 16世纪末到17世纪前期近30年,法国的初等教育主要掌握在胡格诺派手中。16世纪中叶以后,加尔文教在法国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加尔文新教的信奉者被称为胡格诺派教徒。胡格诺十分重视教育,在其控制地区,率先进行了实行强迫初等教育、男女可以同校、采用本族语教学等方面的改革。胡格诺派的教育活动,推动了法国早期初等教育的发展,但不久遭到禁止。1684年,天主教神父拉·萨尔(La Salle)建立了"基督教学校兄弟会",成为了法国从事初等教育的重要力量。这一时期的初等学校以宗教教育为主,辅以读、写、算的教学;用班级教学代替个别教学;以法语讲课;面向下层社会的子弟,免收学费。富人们则聘任家庭教师对其子弟进行初等教育。"基督教学校兄弟会"还注重师资培养的问题,它于1685年在兰斯(Rheims)创办的教师讲习所是西欧最早的师范性质的学校之一。 (二)中等教育 17世纪前期,属于新教的冉森派和胡格诺派曾开办过一些中等学校。冉森派是17-18世纪在欧洲流行的新教,其创始人是荷兰神学家冉森。冉森派特别重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强调本族语的地位,在方法上,反对强记,重视判断力的磨练和读写技能的训练,主张采用实物教学。17世纪60年代冉森派开办的学校被迫停止教学活动。胡格诺派开办的中等学校被称之为学院或基础学校,设7个年级,主要教拉丁文、希腊文和法文。1685年以后,胡格诺派的学院也不复存在了。 1534年,以反对宗教改革、巩固并恢复天主教阵地为宗旨的耶稣会建立,到17世纪,活跃于许多欧洲国家,成为法国教育中的重要力量。耶稣会特别重视中、高等教育,对初等教育缺乏兴趣。在1618-1746年近一个半世纪期间,由耶酥会创办的中等学校成为法国中等教育的重要力量。耶酥会创办的中等学校也称为学院。除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年的短暂时间外,耶酥会的教育活动是得到法国封建统治者全力支持的,因此,它的中等学校网迅速遍布法国各地。成立于1611年的“耶稣基督圣乐会”在中等教育中的力量仅次于耶酥会,特别是在18世纪中期耶酥会被驱逐后,更成为法国举办中等教育的主要力量。圣乐会虽然是一个属于旧教的宗教派别,但它比较接近于资产阶级,圣乐会所办的许多中学显然就是适应资产阶级的需要而产生的,入学者都是贵族和资产阶级子弟。这种中学在前四年学习法语不学拉丁文,高年级学习拉丁文不学希腊文,注重历史教学,加强数学以训练思维,增加实科

德国的教育体系

国际司:德国职业教育体系介绍 一、德国教育经费制度 德国属于联邦制国家,由16个州组成,行政区划分联邦、州、地区三级,是世界发达国家之一,历史悠久,教育发达。根据德国联邦统计署2012年发布的数据,2010年德国教育总支出为1723亿欧元,占GDP的7.0%,占公共开支的18.6%。政府公共教育支出中90%源自州和县政府。 (一)教育基本结构 德国教育分为四个基本层次,即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德国实行12年制的义务教育,公立学校学费全免,教科书等学习用品部分减免。德国公民满6-18岁必须接受义务教育,其中必须完成9年(有些州为10年)全日制教育,如果不能继续全日制普通学校或者全日制职业学校的学业,其余3年必须上非全日制职业学校。小学学生进入中学无需进行统一考试,依据小学成绩、教师鉴定、家长意见以及学生的志趣等进行分流,分别进入主体中学(5-9年级,学生毕业后大部分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实科中学(5-10年级,学生毕业后可在企业或机关任中级职员)、文理中学(5-12或13年级,学生毕业后可直接上大学)。德国培养人才主要通过两条途经:一是小学——文理中学——大学,这是一条直接升学的道路,它培养的是从事科学研究和基础理论研究的人员;另一条途经是小学——主体中学或实科中学——职业学校,这是一条直接就业的道路。每类学校的教师必须接受高等教育,为终身公职人员,享受公务员待遇。

(二)教育投资体制 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由中央高度集权, 战后转变为极端的地方分权化, 实行各州文化教育自治。德国各州政府在教育管理方面享有充分的自主权,一般教育事务由各州制定的宪法、学校法和其他教育法令加以具体规定,教育领域的基础原则不是由联邦政府的主管部门确定,而是由各州之间相互约定。联邦政府对教育的权限仅限于一般的监督和协调。 德国实行以州政府投入为主、联邦政府投入为辅的教育投资体制。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及进修等环节的日常经费投入主要由州政府和地方政府负责,包括建校费、教师工资、以及维持学校正常运转的公务费和业务费等。联邦政府也对各州的教育事业提供资金支持,但重点在高校扩建、新建方面,联邦和州各投入50%,在促进科研、师资培训和职业教育方面,联邦政府也为各州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 这一体制虽然形成了德国教育景观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但也带来不利影响, 如各州在教育政策方面各自为政,缺乏州与联邦、州与州之间的相互合作与协调, 导致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二、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 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在整个教育体系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是学生升学就业的主要渠道,因其为德国经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而享誉世界。

德国教育体制对中国的启示

德国教育体制对中国的启示第四十期

李工真 ■武汉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德国历史文化及现代化问题,1988年、2009年先后访学于德国特里尔大学、柏林自由大学。代表著作有《德意志道路——现代化进程研究》等,译著有《纳粹德国的兴亡》。个人学术论文集有《德意志现代化进程与德意志知识界》。曾在香港凤凰卫视《纵横中国》及《世纪大讲堂》栏目做特邀嘉宾。主持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两次获得国家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多次应邀在国内20余所著名高校讲学。 嘉宾名片 德国是欧盟中最大的经济强国,也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为健全的国家。与意大利等国家主要依靠旅游来发展经济相比,德国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是一个完全依靠制造业出口为生的国家。这使它不仅没有受到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而且在今日的欧债危机中,更是以“一枝独秀”的形象而令世人瞩目。 这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是德意志全民族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以及他们生产出来的高质量的产品。中国只是世界的“加工厂”,主要体现在组装环节,靠的是中国人廉价的劳动力。在这样的环境和背景下,思考中国的教育,显得非常必要。 德国为何会成为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出品制造业大国,对中国有启发性。 “国兴科教” 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发展中国家”,也是第一个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道路迈进现代化门槛的国家,更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国兴科教”战略的国家。 德国人虽然在战争中失败了,但德意志民族是一个出哲学家的民族,他们在思维、思辨方面胜过世界上其他所有的国家,像我们中国,在1840年遭遇了鸦片战争,却要拖到58年以后的1898年才搞戊戌变法,这样的变化肯定是要失败的,而德国在1806年“挨打”,1807年就开始变革,一对比就看出差别了。而且德国很快地在三年后开创了柏林大学,自1810年柏林大学作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所现代化大学”建立以来,德意志教育体制的现代化取得了令世人惊叹的伟大成就,并成为了世界的样板,不仅是它的欧洲邻国,而且连远隔重洋的日本、美国都纷纷仿效。 每个国家的现代化大学体制,都要追根溯源到德国的大学,当时的大学就提出了“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学和科研相统一”等教育理念及一整套完备的教育体制,包括教学方法、用人制度等。可以说,1810年的柏林大学开启了人类教育现代化的历史。

德国教育体系的历史发展

德国教育体系的历史发展 陈晖40815005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德国足球,德国足球被世界人民称谓“日耳曼战车”,冠以执着和顽强的美誉,在今年世界杯上,表现抢眼,尤其是年轻一代的表现更是可圈可点,在对阵由梅西率领的阿根廷队的时候,表现出的顽强和坚定,征服了全世界亿万球迷那狂热的心。德国的教育如同德国的足球一样,道路一样曲折,但是发展在世界前列。 一、德国教育体系的起源和形成 分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三方面来讲 1、初等教育方面 ?16世纪以前,以教堂学校为主 ?宗教改革对德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马丁·路德(如今圣母大教堂前屹立着马丁路德的雕像)首次提出义务教育主张,但主要力量放在发展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德国初等教育真正创始于1528年 ?17世纪中叶,强迫义务教育犯规颁布 ?18世纪教育变革,国民教育发展 ?1763年,普鲁士《乡村学校规程》 ?19世纪初,采用直观教学法,义务教育得到切实贯彻 ? 2、中等教育方面 ?斯图谟首创了分级教学形式和固定课程 ?1708年的第一所实科中学。实科中学的兴起标志着德国近代中等教育发展的基本格局形成 ?19世纪初,中等学校正规化、科学教育逐渐加强 ?威廉·冯·洪堡对中等学校进行改革,形成了文科中学和实科中学相互并存的局面 ? 3、高等教育方面 ?根据路德的主张改造大学,同时建立新大学 ?威廉·冯·洪堡领导废除了骑士学校和武士学校等,形成双轨制(带有资本主义性质)。我们了解的双轨制是现代学制的一种类型,它的学校系统分为两轨:一轨是学术教育,

二轨是职业教育。学术教育,其发展是自上而下的,即先有大学,后有中等教育的预备学校(文法学校),再后有初等教育性质的文法学校的预备学校。负担培养学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职业教育,其发展是自下而上的,即先有小学,后有因工业社会发展需要而设立的职业学校,负担培养熟练劳动力,两轨之间互不贯通。优点是两轨学校系统之间分工明确,分别承担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的职责,提高了办学效益。其最大的弊端是严重危害了教育机会均等,背离了现代教育普及化、公平化的基本精神。?而这个双轨制,其一轨是为地主和资产阶级子女班的由预备学校或家庭教育、文科中学和大学组成的学生教育系统,另一轨是由国民学校与各种职业性教育机构组成的旨在训练平民子女成为守纪律、虔敬上帝和忠于统治阶级的臣民的学校系统。?1812年,取消原有的大学招生制度 ?创建柏林大学等新型大学,强调学术自由、教学与科学研究统一,形成现代风格的大学制度,建立研究生班制度 ?自此德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全盛时期 ?1810年颁布的有关教师资格考试的敕令,此时各种师范学校应用而生 ?1814年出现了以“市民学校”正式命名教育机构 ? 二、德国教育体系的曲折与发展 ?魏玛共和国:确立又国家监督全部教育事业的原则。初等教育:废除预备学校建立四年制的基础学校;中等学校:基本未触及原有的中等教育结构;高等教育:开放高等教育,满足公众对接受高等教育的要求;《魏玛宪法》。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教育改革标志着德国教育文化、精神层面的现代化的重要开端 ?希特勒纳粹:教育完全成为宣传、煽动极端民族主义、民族沙文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工具。“划一革新”建立中央集权的学校管理制度,进行“种族教育”。期间学生人数缩减,学生知识水平下降,德国教育出现了全面的倒退 德国一向重视学校教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共有500万套住房全部或部分地被炸毁,但是,不管住房多么紧张,最好的房子往往留下来作为学校,许多地方在战争结束后几个星期内就恢复了学校教育。在战后恢复经济的同时,联邦德国始终注意发展教育,健全教育体制. 三、德国教育体系的调整与巩固

德国的教育体制doc

德国的教育体制是为让学生通过学习增长见识,而不是为了拼前途。学生的学习内容相对简单、轻松而且广泛,因为学校更注重的是对学生能力、自主精神和创造精神的培养。 德国教育之父洪堡先生在19世纪初将学校的功能称之为启迪智慧、陶冶情操的场所,要能培养既有思辨能力又有获取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社会精英。德国学校的教学大纲明确强调,学校要对成长着的一代进行广泛的教养,培养他们具有成熟的对社会负责的个性,向他们传授能整体地认识世界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具有基本的能力和技巧。 德国中小学生没有作业和考试压力 在德国,小孩满六岁可以进入小学。小学6年级毕业后(个别联邦州为4 年级),学生根据自己在小学阶段的表现和成绩,分别进入不同类型的中学。成绩好的学生进入文理中学(相当于中国的初高中一贯制重点中学),高中会考通过者,可直接就读大学。成绩略差的学生进入普通中学,毕业后大部分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少数经过补习,通过专门考试后,可就读应用技术大学。中国驻德使馆教育处公使衔参赞姜锋长期从事德国教育问题研究,自己的孩子也在德国上中学。他用亲身体会向记者谈到德国学生的负担问题。 姜锋介绍说:在德国,小学生在1—3年级时基本没有家庭作业。德国人认为,学校是孩子们学习知识的场所,家庭是孩子娱乐和成长的摇篮,因此,学校严格区别两者的社会功能。特别是在小学的初级阶段,要最大限度地给孩子以自由成长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小学是半日制,下午没有课,老师经常会组织学生踢球、看电影、参观博物馆或到野外郊游。学生们通过这些活动,掌握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学校很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动手能力,注重开发小孩的想象力和创意。例如手工课就是德国小学使用最多的教学手段之一。可以用三句话总结小学1—3年级学生的学习生活:健康成长、享受快乐、做自己喜欢的事。 到了4年级,学生的课程增加,学习任务加重。因为小学4年级后学生就要面临着“小升初”问题。在德国,小学升中学主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平时测试成绩、课堂表现和学习态度。语文、数学、常识这三门课成绩优良的学生,才可能被推荐到文理中学上学。经过从小学1年级到3年级寓教于乐的阶段,4年级的学生

德国近代教育制度

德国近代教育制度 近代德国的教育:17、18世纪的德国在政治和经济上都远远落后于英、法两国。由于封建割据,教派争斗,资本主义发展相当缓慢。德国的资产阶级势单力薄,不敢像英、法两国的资产阶级那样起来革命,而是屈从于封建势力。18世纪70年代,受法国启蒙运动的影响,德国教育界出现了泛爱主义,拥护卢梭的思想,注重儿童的自由发展,并开展了广泛的教育活动。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新人文主义运动在德国兴起,古希腊文化和一切有用的东西受到推崇,促进了德国文化、艺术、教育的发展。19世纪初的普鲁士与法国战争对德国的教育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教育开始经历改革。1871年,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德意志终于完成了统一,德国的经济、教育等开始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到20世纪初,德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资本主义强国。 从17世纪到19世纪中期,德国在政治和经济上都要落后于英国和法国。德国境内小邦林立,长期的封建割据使德国资本主义发展相当缓慢,资产阶级具有很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随着工人阶级力量的日益壮大,德国资产阶级更是不敢进行反对封建贵族的革命斗争。这是德国国内形势的显著特点。当然,整个欧洲政局的发展和变化,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德国教育的发展过程。 一、强迫义务教育 德国最初的学校教育和宗教改革运动密切相关。首先从德国开始的宗教改革使新教教派在德国(特别是在其北部)占绝对优势。从路德派到虔信派,基于对新教势力扩展的需要,都十分重视教育工作。受路德(1483-1546)思想的影响,得意志境内各邦从16世纪中期开始先后颁布普及义务教育的法令,使德国成为近代西方国家中最早进行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 1559年,威丁堡颁布了强迫教育法令,规定国家在每个村庄设立初等学校,强制家长送子女上学;1580年,萨克森也颁布了强迫教育法令;1619年,魏玛颁布的教育法令规定,8到12岁的儿童都要到学校读书。在众多颁布强迫教育法令的公国中,普鲁士的教育法令最为突出。普鲁士于1794年颁布的《民法》中列有学校教育条款,明确规定:各级学校(包括大学)均系国家机构,管理和教育青年是国家的职责,学校要给学生以有用的知识;学校的设立必须经国家允许;所有公立学校都要受政府的监督,政府随时可以派人对学校进行视察、督导。《民法》还规定:即使仍由教会办理管辖的学校,或由政府和教会共同管辖的学校,也必须按照国家即定的立法行事,如遇争执,决定权在政府。《民法》虽然不是专门的教育法规,但在德国,一般把它视为普鲁士世俗教育的"大宪章"。此外,普鲁士的几任国王先后多次颁布教育法令,详细规定了国家办学、强迫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办学经费、教师、家长责任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和措施。虽然其中的许多法令并没有被很好地执行,但它们表明了德国近代教育的世俗化特点。 二、文科中学和实科学校 在17-18世纪,德国中学的主要形式是文科中学,它相当于英国的文法学校或公学,17-18世纪是文科中学古典色彩最浓的时期。文科中学是完全反映贵族要求的一种学校,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上这种学校,其主要任务是为升学做准备,使贵族子弟以后成为社会上层职业者,如医生、律师、牧师和官吏等。文科中学与初等学校无直接关系,早在17世纪以前就形成了这样一种不成文的法规,到初等学校受教育,是劳动者子弟的义务,而上文科中学学习则是王公贵族们的专权。只有文科中学的学生才有权升入大学,所以文科中学和大学有着直接的联系,文科中学的任务就是为大学输送新生和为政府培养训练一般的官员。 由于工商业的发展和近代科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在18世纪初德国就已经出现了与文科中学相对的实科中学,并逐渐得到发展。实科中学的发展是因为德国的资本主义发展虽然比较缓慢,资产阶级也较软弱,但工商业仍有所发展,贵族独享中等教育的现象对资产阶级

德国教育体制

德国教育:在德国,教育是由各地方政府管理,因此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教育制度。 历史:德国的教育体制主要是从中古世纪以后开始发展,起初,受教权只属于贵族以及神职人员,随后才逐渐普及至一般人民,使全民教育体系的发展兴盛起来。而义务教育的传统则是建构在马丁·路德思想的影响下,普鲁士王国是世界上最早设立国民教育系统的国家之一。当时的Volksschule课程是一个8年的教育,并提供当时早期工业化世界的所需,同时也因为新人文主义的产生,影响到学校教育发展的方向:阅读、写作、算术,以及道德、责任、军训等。上层社会和富裕阶级的小孩通常进入4年的私立学校并接受一些大学预科的课程;而一般大众则几乎无法进入中等学校。 拿破仑战争后,普鲁士引进了教师需要国家认证的资格(1810年),这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准。1812年,普鲁士开始设置中等学校的升学考试(这在1788年已被发明);到了1871年,整个德意志帝国都接受了这种制度。 1871年后,德国的学校教育开始变得较系统化和国家化。更多的学校被建立,用来训练教育良好的年轻人。当时有数种不同的学校: ?Gymnasium ,9年制(学习拉丁语,希腊语或希伯来语,以及一种现代语言) ?Realgymnasium ,9年制(学习拉丁语,现代语言,以及科学和数学) ?Realschule ,6年制(没有大学入学资格,不过可以直接进入职场工厂工作) ?Oberrealschule ,9年制(学习现代语言,以及科学和数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盟军(苏联、法国、英国、美国)在各自的占领区设置他们自己想法的教育系统。当西德在1949年取得部份独立后,在其新宪法授与各州政府教育的自治权,而教育体制主要以联邦主义为其核心概念,强调各邦的文化独特性Bildungshoheit,因而至1955年之前,各邦皆致力于将每个地方不同的教育体系同化,使各邦皆有各自成体系的教育结构。但这也造成了有史以来最复杂和多样的学校系统,许多学生必须到其他不同的地方完成他们的学业。 随后人们开始针对教育体系的发展与结构进行一些讨论与研究,在1973年时便产生了第一个“教育计划Bilsungsgesamtplan”,主要致力于教育体系的改革与扩大发展,然而这个计划的许多目标都尚未达成,因此德国直至今日都还持续进行教育改革的脚步。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有其自己的教育系统(参见:东德教育),整个共和国的教育系统基本上是标准化的,这个系统在1990年代初期被废除,不过在德东各州仍有一些影响力。 教育体系结构 德国教育体系主要分为五个部份: ?基础教育层级Primarstufe: 教育體制開始的前四年(有些邦是六年或是在第五以及第六年有獨立的Orientierungsstufe。 ?第二级初阶Sekundarbereich I: 在結束小學階段後進入此層級,主要分為三個類別:

德国教育孩子的规定

德国教育孩子的规定 德国教育孩子的规定 1、德国幼儿园没有年级,所有年龄的都混在一起 2、德国学校都是半日制的,下午没有课,只有课外活动 3、英语3年级才开始学习 5、没有本科生(后来根据欧盟要求更改了一些),要么就读到研究生, 6、重视实践课程,抽象的数学学习进度至少比中国晚2年 7、为什么8200万的德国人分享了世界上一半的諾贝尔奖?答案竟然是——不要过早过度开发儿童智力。所谓"输在起跑线上"是伪命题,提早读的都是没用的,最多给家长们乐乐,炫耀一下,显得自己孩子比人家能会外语了、会背古诗了等等,没用! 德国宪法禁止学前教育 徳裔获得的诺贝尔奖人数占总数的一半。通过国家介入,禁止对孩子过早开发智力,避免将孩子大脑变成硬盘,留给孩子大脑更多的想象空间。孩子在小学前“唯一任务”就是快乐成长。 1.不该过度开发孩子智力 原以为在德国只有幼儿园的孩子不允许学习专业知识,后来才发现上小学的孩子也不能学习额外的课程,即使这个孩子的智商超过同龄人。来自科隆的桑德拉写到:“今年我儿子7岁,我向学校老师提出,能否额外教他一些东西,因为他5-6岁的时候就自己在家学会了基本的阅读、书写和简单的数学计算。老师表示反对并说:您应该让您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保持同步。

一个星期后我再次去见老师,并出示了孩子高智商的证书,希望得到她的理解和支持,但老师用一种奇怪的眼光看着我,似乎我像 来自外星的人一样。 老师进而解释,孩子智力被过度开发并不是一件好事情,因为必须给孩子的大脑留下想象空间。过多的知识会使孩子的大脑变成了 计算机的硬盘,常此下去,孩子的大脑就慢慢地变成了储存器,不 会主动思考了。 尽管如此,我对德国禁止学前教育的做法还是不太理解。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专门请教了德国的教育人士,他们让我找《基本法》来看看。 翻开联邦德国《基本法》(即宪法),我大吃一惊。其中第七条第六款明确规定,禁止设立先修学校(Vorschule)。我还是不明白德国 宪法为何这样规定,只好再请教有关的教育专家。他们告诉我,孩 子在小学前的“唯一的任务”就是快乐成长。因为孩子的天性是玩耍,所以要做符合孩子天性的事情,而不应该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 如果说在上学前对孩子非要进行“教育”的话,那“教育”的重点只有三个方面: 一、基本的社会常识,比如不允许暴力、不大声说话等。 二、孩子的动手能力。在幼儿园期间孩子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手工制作,让他们从小就主动做具体的事情。 三、保护孩子情感胚胎,培养情商,培养领导力。 原以为只有德国才有如此奇怪的规定。后来查了一下欧洲有关国家的情况才发现,他们对待小孩子的做法基本上大同小异。 2.学前教育破坏想象力 与欧洲相反,中国的孩子在幼儿园期间已经把小学一年级的知识基本上都学完了。人们有理由担心,欧洲的孩子在起跑线上已经输 给了中国的孩子。其实,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

德国教育体系结构

德国教育体系结构 体系结构 德国教育体系主要分为五个部份: 基础教育层级Primarstufe: 教育体制开始的前四年(有些邦是六年或是在第五以及第六年有独立的 Orientierungsstufe。 第二级初阶Sekundarbereich I: 在结束小学阶段後进入此层级,主要分为三个类别: 职业预校Hauptschule、实科中学Realschule、文理中学Gymnasium。 第二级进阶Sekundarbereich II: 衔接文理中学第二级初阶的学生以及职业教育再深化的教学内容。 第三级高等教育 Tertiarbereich: 分为传统大学、技术学院、科技大学等形态。 衍生教育Quartaerbereich: 含括现行学校教育体制以外的教育范筹,以及非制式规定的、私人性的、职业性的继续教育。 初期教育 据360教育集团介绍,德国基础教育层级的学校为小学Grundschule,凡是在当年六月30日前满七岁的儿童皆须进入小学就读,此为义务性教育不可拒绝。这也是教育改革的一项措施。在大部份的邦里,小学为四年制,只有柏林与勃兰登堡为六年。 在这个阶段的最大特色即是不给于孩子功利的分数成就导向Leistungsdruck,因此在小学的一、二年级并没有各科成绩单,而是以老师评论来作为学习成果的考量。所以对于需要学习能力或学习成效较差的学生则是采取加强措施而不是留级制度。除此之外,针对国小的课程也有些新的改革,例如在外语课程上也实用许多;而且在教学方法上则是较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育理论的实践,而非专业性的知识授予,例如像是自我自由工作、主题式教学、开放式教学等…。 另外,小学的课程型态也反映出现今的社会现况的改变,例如:全面性的半天课程、跨年级的课程,以及班级中学生程度的异质性等…。

德国教育体系的基本情况

姜大源:德国教育体系的基本情况 [2005-10-13] 姜大源(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助理) 我国要成为世界制造中心,既需要高素质的制造工人,又需要高水平的制造工程师。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承担着为“制造中心”培养人才的历史重任。世界制造业强国之一的德国,其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值得我们借鉴。为此,需要对德国教育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作为联邦制国家,德国的教育政策与教育规划是由联邦形式的国家体制来决定的。国家的概念涉及联邦及州两个层次。根据德国基本法,各州享有包括教育在内的文化主权,故各州政府有权自行确定教育机构的形式并有相应立法权。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均由州管理。各级各类学校包括职业类学校属于州一级的国家设施。但国家对职业教育有主导权。所有学校外的职业教育,都属于联邦政府的职权范围。尽管德国没有明确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提法,但德国联邦劳动署每年编制的对中学生进行职业指导的《职业现状》一书中所涵盖的职业类学校,不仅包括中等教育领域里的“双元制”职业学校、职业专科学校等,而且包括高等教育领域里的职业学院和专科大学。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德国高等教育的范畴已包括了高等职业教育。 一、教育体系简况 德国实行12年义务教育。其教育体系的基本结构如下所述(图一):初级阶段教育指学前教育,幼儿园为主要形式,年龄段3-6岁。然后是第一阶段教育,即初等教育,小学四年(仅柏林州为6年),年龄段6-10岁。小学后实行第一次分流进入第二阶段教育。第二阶段I级相当于初中,分流为三类学校:实践能力强的者进入主体中学(5年),文理知识强的者进入完全中学(旧译文理中学,若将第二阶段II级计入,其学制西部地区9年,东部地区8年),智力类型介于两者之间者进入实科中学(6年)。分流后的三类中学在校生比例大致为3:1:2(2000年)。另有一种将主体中学、实科中学、完全中学合校的“总和中学”。学生年龄段10-15岁或10-16岁。第二阶段II级相当高中,初中后进行第二次分流:一部分进入普通类高中,即完全中学高中及总和中学高中,毕业后直升综合大学;一部分进入职业类高中,主要有就业导向的“双元制”职业学校和全日制职业专科学校,以及具有“立交桥”功能的职业类学校,如专科高中,职业或技术高中,专科、职业或技术完全中学。年龄段为15-18岁或16-19岁。分流后,16岁至19岁年龄组中普高与职高在校生之比为29:71(2000年)。第三阶段教育为高等教育,此时是第三次分流,即高中后分流。18至21岁年龄组中就业者与进入高校学习者的比例约为72:28%(2001年)。高校有3种类型:综合大学(5年),专科大学(又译专科学院、高等专科学校,3-4年),职业学院(3年)。分流后综合大学与专科大学招生比为2:1。第四阶段教育为继续教育(成人教育),也有3种主要类型:普通与政治继续教育、职业继续教育、科学继续教育。职业继续教育中最重要的学校是专科学校,包括技术员学校和师傅学校,学生主要来自“双元制”职业学校毕业生,一般具有2至5年职业经验,培养目标为技术员或技师,是一种高中后非高等教育机构。 二、职业教育简况

17-19世纪德国教育领导体制

近代德国教育领导体制演化过程整理 主线:教会统治教会和国家管理国家集权管理 具体按照年代顺序整理: ?16世纪宗教改革之前,教育的领导权完全由教会占有 ?宗教改革时期确立了“教随君定”的原则,为国家从教会手中收回教育权消除了障碍。?16世纪末到17世纪中期: a)各个王国在兼并战争时期先后颁布了法令实行国立的学制,逐渐将初等学校的开办 权从新教教会手中转移到国家。 b)以较早实行的威登堡为例(威登堡也是宗教改革的发源地) c)威登堡1559年颁布了《强迫教育法令》,开始建立其国立的教会学校系统。 d)后来,大多数公国也相继效仿威登堡。 ?18世纪以前,政治和宗教尚未完全分离,在教育制度上是以国家办学、教会控制、国家和教会共同管理初等教育为结构。 ?18世纪末,中、高等教育也逐步由教会把持转为国家管理。 a)标志性的时间是1787年普鲁士王国成立了高级学校委员会成为政府管理中、 高等教育的机关。(但委员会中仍有牧师和教士的代表,学校事务仍然会受教会直 接和间接的干预。) b)1794年普鲁士王国制定了民法(普鲁士世俗教育的大宪章),民法中明文规定“各 级学校都是国家机关,无政府批准不得私自开办,公立学校与教育机关都接受政府 的考核” c)1806年普法战争,普鲁士战败,向法国割地赔款,使得普鲁士失去了几乎一半的 土地、居民、元气大挫。当时流行的三种教育与国家关系的观点:费希特《敬告德 意志国民》,(11篇)极力提倡教育救国论;另外一种观点则强调“教育强国论”; 其他的还有“教育应国论”,即让教育适应国家发展。其中,费希特的观点受到当 时国王威廉三世的重视。于是威廉三世撤消了原来的高级学校委员会,排除教会的

试论德国近代教育的发展

试论德国近代教育的发展 学院:教育学院 专业:比较教育学 试论德国近代教育的发展 摘要:17世纪到19世纪中期,德国的教育有了较快的发展,从后进走上前列。面对战争频发和国内亟待改革的状况,德国教育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德国分裂公国强化统治,富国强兵的需要,大力发展教育是与当时德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背景密不可分的重大任务。德国的教育发展极大地影响了欧洲教育,是后世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等教育各个领域的典范。本文从德国近代的历史背景等角度出发,主要对17至19世纪德国教育体系,即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和师范教育的发展进行详细的描述,通过对德国教育发展的分析,可以看出教育一直关系到到整个德意志民族的发展、复兴与强大。通过深入研究德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不仅可以多角度的了解德国的教育理念及体制,更可以从中借鉴德国教育的某些理念,这对我国的教育将会有很大的启示。 关键词:德国近代教育发展影响 17至19世纪的德国,处于四分五裂状态,普鲁士在这些公国之中政治经济实力最强,因此这一时期的教育实行的比较好也是普鲁士。在这个时期,普鲁士的教育深受文艺复兴之后的马丁·路德的宗教教育思想的影响,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姆一世发布多项教育法令,规定政府设校、强迫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办学经费、教师等方面的集体要求和措施。腓特烈·威廉姆二世也进一步完善了义务教育法令。虽然这些都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具体的实施,但是这却是义务教育的发展的源头,为后来德国义务教育发展提供了基础,为德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契机。19世纪德国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大大发展,特别是初等教育的发展,德国大力实行义务教育,各个邦国颁布《初等义务教育法》,儿童入学率迅速增加,这些政策

中国与德国教育制度上的差异及其历史因素

中国与德国教育制度上的差异及其历史因素研究 陆庭瑶 (黑龙江大学 西语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10) [摘要]通过对中国与德国教育制度上的差异及其历史因素分析表明,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全国教育 制度趋于统一;德国作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 各州有决定教育制度的独立自主权,这使得两国教育制度与人才培养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中国的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德国则比较短暂;历史上中国的许多教育思想都较德国完善,除晚清时代中国在努力 “学习”,而德国在“创造”之外,现代中国的教育制度其实一直都在创新,两个国家同样在尝试着新的教学思路。中国应结合国情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教训,通过不断的教育制度创新,从根本上提高人的素质,真正的做到人才强国。 [关键词]中国与德国;教育制度;政治制度;制度差异;历史因素研究[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6043 (2012)05-0089-02[收稿日期]2012-03-27 一、中德两国在教育制度上的差异 (一)德国 德国各州在教育上享有完全的自主权,所以各州学校的教学大纲、 教学计划和教育内容各不相同,呈现多种多样的局面,但其大致相同之处如下: 1.学前教育(幼儿园教育):年满3岁至6岁的儿童可以在幼儿园就读,但幼儿园教育不是国民义务教育,不具有强迫性。它并不直接归入基础教育事业,被定位为具有保育和社会行政的社会福利救济机构。 2.基础教育(小学和中学教育):凡6~18周岁的儿童、青少年必须接受12年的义务教育。这期间必须有9年(有的规定为10年)就读于全日制学校,后3年或为了完成义务职业教育必须就读于职业学校(实科中学)或继续就读于全日制学校(文理中学),全日制学校的学生毕业后通过毕业考试可直接进入大学,职业学校的学生毕业后可以升高级职业学校,也可以申请进入专业高等学校。 3.高等学校教育:(1)综合性大学:这是一种学科较多、、专业齐全,特别强调系统理论知识,教学科研并重的高等学校。它包含理工大学、师范大学、全科大学以及体育大学、行政管理大学等。(2)应用科学大学:此类大学大部分历史较短,规模不大,一般设有一、 两个最多几个专业,但其特色极为突出,其课程设置和内容除必要的基础理论外,多偏重于应用,专业分类较细致,教学安排紧凑,学制较短。(3)艺术院校和音乐学院:此类大学相对来说数量不多,规模不大,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实行小班或个性教学,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和艺术才能。 4.研究生教育:德国高等学校均设有研究生,综合性 学校一般为3年, 应用科学大学一般为2年。只有综合性大学的研究生才有资格考取博士学位。 5.博士,博士后教育:只招收综合性大学的研究生。(二)中国 中国的教育制度基本是全国(不含港澳台)一致的:1.学前教育(幼儿园):同样是年满3岁的儿童可自愿选择是否去幼儿园,不具有强迫性。 2.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满6周岁的儿童必须接受9年的义务教育。小学是5年,小学毕业后应根据家庭住址所在区域直接升入所在区域对应初中,学习时间为4年。 3.高中教育:初中毕业后学生可自愿考取高中,参加全省统考,报考省内学校。 4.高等教育:高中毕业后参加全国统考,报考学校,挑选专业。 (1)专科学校:职业技术培训学校,注重技术培训,毕业后可直接就业。一般学制为3年。(2)普通大学:学术性学校,注重理论知识。一般学制为4年。 5.研究生教育:只有大学设有研究生,学制一般为2年。 6.博士,博士后教育:只招收综合性大学的研究生。 二、两国教育制度差异的历史因素 (一)关于政治制度和社会形态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正处于初级阶段,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德国作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是议会制民主共和制。 中国的教育制度几乎是全国统一的,个别地区会稍微有所不同;而根据德国宪法《基本法》第七条规定,国家将整个教育事业置于其监督下。按照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联邦制结构,教育事业的管辖权在联邦和各 第2012年第5期(总第398期) 商业经济 SHANGYE JINGJI No.5,2012Total No.398 8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