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教材浓缩版本(整理版)

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教材浓缩版本(整理版)
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教材浓缩版本(整理版)

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教材浓缩版本(整理版)

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

组织结构设计:是指以企业组织结构为核心的组织系统的整体设计工作.

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1任务与目标原则2专业分工和协作的原则3有效管理帐度原则4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

5稳定性和适应性相结合的原则

新型组织结构模式:

1多维立体组织结构(综合考虑了产品、地区与职能参谋机构,它主要应用于跨国公司和规划巨大的跨地区公司)

2模拟分权组织结构(是指根据生产经营活动连续性很强的大型联合企业……)。3分公司与总公司

4子公司与母公司5企业集团。

组织结构设计的程序:

1分析组织结构的影响因素,选择最佳的组织结构模式(1企业环境。2企业规划。3企业战略目标。4信息沟通);

2根据所选的组织结构模式,将企业划分为不同的、相对独立的部门;

3为各个部门选择合适的部门结构,进行组织机构设置;

4将各个部门组合起来,形成特定的组织结构;

5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组织结构。

部门结构不同模式的选择:

1以工作和任务为中心来设计部门结构,包括直线制、直线职能制、矩阵结构(任务小组)等模式。优点:是具有明确性和高度稳定性。缺点:就是组织中的每一个人往往只了解自己的工作和任务,很难了解整体的任务并把自己的工作和它联系起来。

2以成果为中心来设计部门结构,通常为事业部制和分权制结构模式.

3以关系为中心来设计组织结构,是将其他组织设计原则加以综合应用.

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程序:

1组织结构诊断

([1]组织结构调查,主要资料有:①工作岗位说明书;②组织体系图;③管理业务流程图.

[2]组织结构分析,①内外环境变化引起的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的改变:需要增加哪些新的职能?哪些原有职能需要加强?哪些陈旧职能可以取消或合并?②哪些是决定企业经营的关键性职能?明确后应置于组织结构的中心地位.③分析各种职能的性质及类别.

[3]组织决策分析,①决策影响的时间;②决策对各职能的影响面;③决策者所需具备的能力;④决策的性质.[组织关系分析]).

2实施结构变革(

[1]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征兆,①企业经营业绩下降②组织结构本身病症的显露③员工士气低落,不满情绪增加,合理化建议减少,员工的旷工率,病假率,离职率增高等.

[2]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方式:①改良式变革②爆破式变革③计划式变革.

[3]排除组织结构变革的阻力,措施:①让员工参加组织变革的调查,诊断和计划,使他们充分认识变革的必要性和变革的责任感②大力推行与组织变革相适应的人员培训计划,使员工掌握新的业务知识和技能,适应变革后的工作岗位③大胆起用年富力强和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才,从组织方面减少变革组力).

3企业组织结构评价.

企业组织结构的整合:最常用的组织结构变革方式,是一种计划式变革.依据—按照整分合原理.结构整合主要在于解决结构分化时出现的分散倾向和实现相互间协调的要求.

企业组织结构内部的不协调会从以下几方面表现出来:

1各部门间经常出现冲突;

2存在过多的委员会;

3高层管理部门屡屡充当下属部门相互间冲突时的裁判和调解者;

4组织结构本身失去了相互协调的机能,全靠某个有特殊地位的人或权威来协调.

企业结构整合的过程:

1拟定目标阶段2规划阶段3互动阶段4控制阶段.

狭义人力资源规划:是特指企业人员规划.按照年度编制的计划主要有:

1有员配备计划.2人员补充计划.3人员晋升计划.

广义的:除了上述三种人员计划之外还包括:

1人员培训开发计划;2员工薪酬激励计划;3员工职业生涯激励计划;4其它计划.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作用:

1满足企业总体战略发展的要求;2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开展;3协调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计划;4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

5使组织和个人发展目标相一致.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环境:

(一)外部环境

1经济环境{①经济形势; ②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

2人口环境3科技环境4文化法律等社会因素;

(二)内部环境 1企业的行业特征2企业的发展战略3企业文化4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制定企业人员规划的基本原则:

1确保人力资源需求的原则;2与内外环境相适应的原则;3与战略目标相适应的原则;4保持适度流动性的原则.

制定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程序:

1调查,收集和整理涉及企业战略决策和经营环境的各种信息.

2根据企业或部门的实际情况确定其人员规划期限,了解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状况,为预测工作准备精确而翔实的资料.

3在分析人力资源需求和供给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以定量为主的各种科学预测方法对企业未来人力资源供求进行预测

4制定人力资源供求协调平衡的总计划和各项业务计划,并分别提出各种具体的调整,供大于求或求大于供的政策措施.

5人员规划的评价与修正.

企业各类人员计划的编制:

一人员配置计划;二人员需求计划;三人员供给计划;四人员培训计划;五人力资源费用计划;

六人力资源政策调整计划;七对风险进行评估并提出对策。

人力资源预测:预测是计划的基础,是对未来状况做出估计的专门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在于通过各种定性、定量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事物发展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的规律性。

人员预测包括需求预测与供给预测,以及二者的平衡。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就是估算组织未来需要的员工数量和能力组合,它是公司编制人力资源规划的核心和前提,其直接依据是公司发展规划和年度预算。预测的基本原理是根据过去(经验或经验模型)推测未来,预测的技术主要借鉴社会、行为科学领域常规的经验研究方法,但任何技术的选择都必须考虑到具体企业面临的现实环境、能获得的数据、管理风格等。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内容:

1企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2企业人力资源存量与增量预测;3企业人力资源结构预测;4企业特种人力资源预测.

人力资源预测的作用:

1对组织方面的贡献

满足组织在生存发展过程中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提高组织的竞争力

人力资源预测是人力资源部门与其他直线部门进行良好沟通的基础).

2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贡献

人力资源预测是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依据有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

影响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一般因素:

1顾客需求的变化(市场需求);2生产需求;3劳动力成本趋势(工资状况);4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趋势;5追加培训的需求。6每个工种员工的移动情况;7旷工趋向(或出勤率);8政府的方针政策的影响;9工作小时的变化;10退休年龄的变化;11社会安全福利保障。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包括现实人力资源预测、未来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未来流失人力资源预测分析。其具体程序如下:

人力资源需求预基本程序

一、准备阶段

1构建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系统;

2预测环境与影响因素分析[常见的环境分析方法如下:①SWOT分析法②竞争五要素分析法];

3岗位分类;

4资料采集与初步处理

二、预测阶段

1、根据工作岗位分析的结果确定职务编制和人员配置;

2、进行人力资源盘点,统计出人员的缺编、超编以及是否符号职务资格要求;

3、将上述统计结果与部门管理者进行讨论,修正并得出统计结果[现实的人力资源需求量]

4、对预测---5—6--);

三、编制人员需求计划。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原理:它遵循预测学的原理,一般应用以下原理:

1惯性原理;2相关系原理;3相似性原理.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定性方法——可以分为定性预测和定量预测两大类。

定性预测——主要有

1经验法(经验预测法就是利用现有的情报和资料,根据有关人员的经验,结合本公司的特点,对公司的人员需求加以预测。经验预测法可以采用“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方式。)、

2描述法(是指人力资源计划人员可以通过对本企业组织在未来某一时期的有关因素的变化进行描述或假设)

3和德尔菲法(又叫专家评估法,一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听取专家对企业未来人力资源需求量的分析评估,并通过多次重复,最终达成一致意见。一般分四轮进行,1第一轮:提出预测目标和要求,确定专家组,准备有关资料,征求专家意见;2第二轮:简明扼要地以调查表方式列出预测问题(问题一般以25个为宜),交付专家组讨论评价,然后由预测组织统计整理;3第三轮:修改预测结果,充分考虑有关专家的意见;4第四轮:进行最后预测,在第三轮统计资料的基础上,请专家进出最后意见及根据)。

定量方法——1转换比率法、2人员比率法、3趋势外推法、4回归分析法、5经济计量模型法、6灰色预测模型法、7生产模型法、8马尔可夫分析法、9定员定额分析法(①工作定额分析法②岗位定员法③设备看管定额定员法④劳动效率定员法⑤比例定员法)、10计算机模拟法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定量方法的注意事项:

1、转换比率法和数学模型法都是以现存的或者过去的组织业务量和员工之间的关系为基础,都适合于预测具有共同特征的员工的需求。

2、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定量方法都是以函数关系不变作为前提,但是,这经常是不符号实际的,因此需要用管理人员的主观判断进行修正。

一、影响企业专门技能人员需求的参数有:企业战略、组织结构、销售收入(利润)、产值总量、总资产(净资产)、总成本、追加投资、人工成本、劳动生产率、出勤率、能源消耗情况、定额工时、作业率和废品率等。

二、影响专业技术人员需求的参数有:企业战略、组织结构、销售收入(利润)、产值产量、总资产(净资产)、总成本、追加投资、人工成本、出勤率、生产技术水平、新项目投资、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科研成果、研究成果获奖,以及科技成果转让等。

三、影响经营管理人员需求的参数有:企业战略、组织结构、销售收入(利润)、产值产量、总资产(净资产)、总成本、追加投资、人工成本、劳动生产率、出勤率、企业管理幅度、企业信息化程度、信息传送速度、决策速度、以及企业其他各类人员的数量等。

企业人力资源供给包括内部供给和外部供给两种,其预测类型也包括两种:内部供给预测和外部供给预测。

外部供给预测——影响企业外部劳动力供给的因素:1地域性因素;2人口政策及人口现状;3劳动力市场发育程序;4社会就业意识和择业心理偏好。

企业外部人力资源供给的主要渠道:1大中专院校应届毕业生;2复员转业军人;3失业人员、流动人员。4其他组织在职人员。

企业人员供给预测的步骤:

1、对企业现有的人力资源进行盘点,了解企业员工队伍的现状。

2、分析企业的职务调整政策和历年员工调整数据,统计出员工调整的比例。

3、向各部门的主管人员了解将来可能出现的人事调整

状况。

4、将上述的所有数据进行汇总,得出对企业内部人力资源供给量的预测。

5、分析影响外部人力资源供给的各种因素(主要是地域性因素和全国性因素),并依据分析结果得出企业外部人力资源供给预测。

6、将企业内外部人力资源供给预测进行汇总,得出企业人力资源供给预测。

内部供给预测的方法——

(一)人力资源信息库(针对企业不同人员,分技能清单和管理才能清单)、(二)管理人员接替模型;

(三)马尔可夫模型。

企业人力资源供大于求解决企业人力资源过剩的常用方法:

1永久性辞退某些劳动态度差、技术水平低、劳动纪律观念差的员工;

2合并和关闭某些臃肿的机构;

3鼓励提前退休或内退,对一些接近而还未达退休年龄者,应制定一些优惠措施,如提前退休者仍按正常退休年龄计算养老保险工龄,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一次性发放部分奖金(或补助),鼓励提前退休;

4加强培训工作,提高员工整体素质,如制定全员轮训计划,使员工始终有一部分在接受培训,为企业扩大再生产准备人力资本;

5加强培训工作,使企业员工掌握多种技能,增强他们的竞争力。鼓励部分员工自谋职业,同时,可拔出部分资金,开办第三产业;

6减少员工的工作时间,随之降低工资水平,这是西方企业在经济萧条时经常采用的一种解决企业临时性人力资源过剩的有效方式;

7采用由多个员工分担以前只需一个或少数几个人就可完成的工作和任务,企业按工作任务完成量来计发工资的办法。

第二章招聘与配置

员工素质测评的基本原理—

1个体差异原理;2工作差异原理;3人岗匹配原理。

员工素质测评的类型——

1选拔性测评(是指以选择优秀员工为目的的测评。

特点:①强调测评的区分功能,即要把不同素质、不同水平的人区别开来。②测评标准刚性强,即测评标准应该精确,不能使人含糊不解。

③测评过程强调客观性,即尽可能实现测评方法的数量化和规范化。④测评指标具有灵活性。);

2开发性测评(是指以开发员工素质为目的的测评,可以为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依据);

3诊断性测评(是以了解现状或者查找根源为目的的测评,例如需求层次调查。特点:①测评内容或者十分精细[查找原因],或者全面广泛[了解现状]

②结果不公开③有较强的系统性)

4考核性测评(又称鉴定性测评,是指以鉴定或验证某种素质是否具备以及具备的程度为目的的测评,它经常穿插中选拔性测评中。特点:①概括性②结果要求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

员工素质测评的主要原则——

1客观测评与主观测评相结合;2定性测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3静态测评与动态测评相结合;4素质测评与绩效测评相结合;

5分项测评与综合测评相结合。

员工素质测评量化的主要形式——

1一次量化与二次量化;2类别量化与模糊量化;3顺序量化、等距量化与比例量化;

4当量量化(就是先选择某一中介变量,把诸种不同类别或并不同质的素质测评对象进行统一性的转化,对它们进行近似同类同质的量化)。

素质测评标准体系的要素:测评与选拔标准体系的测评对象的数量与质量的测评起着“标尺”作用。素质只有通过标准体系,或者把它投影到测评标准体系中,才能表现它的相对水平与内在价值。它一般由1标准、2标度和3标记三个要素组成。

1标准——所谓标准,就是指测评标准体系的内在规定性,常常表现为种素质规范化行为特征或表征的描述与规定。①从它揭示的内涵来看,有客观形式、主观评价、半客观半主观三种。②从标准的表现形式来看,评语短句式、设问提示式与方向指示式三种。③根据测评指示操作的方式来划分,有测定式、评定式。

2标度——所谓标度,即对标准的外在形式划分,常常表现为对素质行为特征或表现的范围、强度和频率的规定。测评指标的标度大致有量词式、等级式标度、数量式标度、定义式标度、综合式标度。

3标记:所谓标记,即对应于不同标度(范围、强度和频率)的符号表示,通常用字母、汉字或数字来表示,它可以出现在标准体系中,也可以直接说明标准。标记没有独立的意义,只有但他们与相应强度和频率的标度相联系时才有意义。

测评标准体系的构成----测评标准体系设计为分为

1横向结构和2纵向结构两个方面。

横向结构是指将需要测评的员工素质的要素进行分解,并列出相应的项目(①结构性要素,它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②行为环境要素③工作绩效要素,包括工作数量、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工作成果、群众威信、人才培养等);

纵向结构是指将每一项素质用规范化的行为牲或表征进行描述与规定,并按层次细分(一般根据测评的目的来规定测评内容,在测评内容下设置测评目标,测评目标下设测评指标。

关系:测评内容、测评目标与测评指标是测评标准体系的不同层次。测评内容是测评所指向的具体对象与范围,测评目标是对测评内容的明确规定,测评指标则是对测评目标的具体分解)。

测评标准体系的类型——1效标参照性标准体系;2常模参照性指标体系。

品德测评法——

1FRC品德测评法[考核性品德测评方法];

2问卷法[卡特尔16因素个性问卷,简称16PF;艾森克个性问卷,简称EPQ;明尼苏达多相个性问卷,简称MMPI];

3投射技术[特点:①测评目的的隐蔽性②内容的非结构性与开放性③反应的自由性]

知识测评——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提出了著名的“教育认知目标分类学”,把认知目标由低到高分为六个层次:1知识;2理解;3应用;4分析;5综合;6评价。我国专家根据布卢姆的认知目标六层次,提出了知识测评的三个层次,即记忆、理解、应用。

能力测评——

1一般能力测评(智力测验)

2特殊能力测评,主要指对某些行业、组织与岗位特定能力的测评,包括文书、操作、机械能力测评

3创造力测评。三个创造力测验是指①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②威廉斯创造力测验系统、③吉尔福德智力结构测验。

4学习能力测评:如心理测验、面试、情境测验等,其中最简单有效的是心理测验,具体的应用形式是笔试。

员工素质测评的具体实施——

1准备阶段

(1)收集必要的资料

(2)组织强有力的测评小组

测评人员必须⑴坚持原则,公正不偏;⑵有主见,善于独立思考;⑶有一定的测评工作经验;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⑸有事业心,不怕得罪人;⑹作风正派,办事公道;⑺了解被测评对象的情况];

(3)测评方案的制定

⑴确定被测评对象范围和测评目的

⑶编制或修订员工素质能力测评的参照标准。

⑷选择合理的测评方法[人事测评方法通常采用四个指标,即效度、公平程度、实用性和成本]

2实施阶段

(1)测评前的动员(2)测评时间和环境的选择[应该选在一周的中间,并在上午9点左右进行](3)测评操作程序[⑴报告测评指导语——包括以下内容:

1)员工素质测评的目的;2)强调测评与测验考试的不同;3)填表前的准备工作和填表要求;

4)举例说明填写要求;

5)测评结果保密和处理,测评结果反馈。

报告测评的导语的时间应控制在5分钟以内

⑵具体操作——单独操作和对比操作

⑶回收测评数据

3测评结果调整

(1)引起测评结果误差的原因——

1)测评的指标体系和参照标准不够明确;2)晕轮效应[美国心理学家桑戴克];3)近因误差;4)感情效应;5)参评人员训练不足。

(2)测评结果处理的常用分析方法——

1)集中趋势分析;2)离散趋势分析;3)相关分析;4)因素分析

(3)评测数据处理)

4综合分析测评结果

(1)测评结果的描述——①数字描述;②文字描述:A基本素质;B技术水平;C业务能力;D工作成果;

(2)员工分类——对员工进行分类的标准有两种:①调查分类标准;②数学分类标准;

(3)测评结果分析方法——①要素分析法②综合分析法③曲线分析法)

面试的内涵——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由面试考官与应聘者按照预先设计好的目的和程序,进行面谈、相互观察、相互沟通的过程。通过面试可以了解应聘者的经历、知识、技能和能力。它主要用于员工的终选阶段。特点为:1以谈话和观察为主要工具;2面试是一个双向沟通的过程;3面试具有胆确的目的性;4面试是按照预先设计的程序进行的;5面试考官应与应聘者在面试过程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面试的类型——根据面试的标准化程度,面试分为:

1结构化面试:即规范化面试,指依照预先确定好的题目,程序和标准进行面试,要求做到程序的结构化、题目的结构化和评分标准的结构化。

2非结构化面试:是指在面试中事先没有固定的框架结构,也不使用有确定答案的固定问题的面试;

3半结构化面试。

根据面试实施的方式,面试分为:(1单独面试(序列化面试);(2小组面试(同时化面试);

根据面试的进程,面试可分为:(1一次性面试;(2分阶段面试。

根据面试题目的内容,面试可分为:(1情景性面试;2经验性面试。面试的发展趋势——

1面试形式丰富多样。从单独面试到集体面试;从一次性面试到分阶段面试;从非结构化面试到结构化面试;

2结构化面试成为面试的主流;

3提问的弹性化;

4面试测评的内容不断扩展;

5面试考官的专业化;

6面试的理论和方法不断发展。

面试的基本程序——

一、面试的准备阶段

1制定面试指南,包括①面试团队的组建②面试准备③面试提问分工和顺序④面试评分技巧⑤面试评分办法。

2准备面试问题,包括

①确定岗位才能的构成和比重:⑴分析该空缺岗位所需要的才能有哪些;⑵分析专业技能与综合能力各占多少比重;⑶分析综

合能力包括哪些内容,各占多少比重;⑷用图表的方式将面试才能项目以及相应的权重列出]

②提出面试问题。

3评估方式确定,包括①确定面试问题的评估方式和标准;②确定面试评分表。

4培训面试考官,内容包括提问的技巧、追问的技巧、评价标准的掌握等)。

二、面试的实施阶段

1关系建立阶段,常用的是一些封闭性问题。

2导入阶段,此阶段常用的是一些开放性问题。

3核心阶段,主要采用的是一些行为性问题,但通常与其他问题配合使用。

4确认阶段,常用的是开放性问题。

5结束阶段,常用的问题有行为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

三、面试的总结阶段。

1综合面试结果---①综合评价;②面试结论。

2面试结果反馈----①了解双方更具体的要求;②关于合同的签订;③对未被录用者的信息反馈。3面试结果的存档)

四、面试的评价阶段。

面试中的常见问题——

1面试目的的不明确;2面试标准的不具体;3面试缺乏系统性;

4面试问题设计不合理(①直接让应聘者描述自己的能力、特点、个性的问题;②多项选择式的问题)。

5面试考官的偏见(①第一印象。(首因效应),即面试官根据开始的几分钟得到印象对应聘者做出评价②对比效应。即考官相对于前一个应聘者来评价目前的应聘者的倾向③晕轮效应。从某一优点或缺陷出发去评价应聘者的其他方面④录用压力。

面试面试的实施技巧——1充分准备2灵活提问3多听少说4善于提取要点5进行阶段性总结6排除各种干扰7不要带有个偏见8在倾听时注意思考9注意肢体语言沟通。

员工招聘时应注意的问题——

1简历并不能代表本人

2工作经历比学历更重要

3不要忽视求职者的个性特征

4让应聘者更多地了解组织

5给应聘者更多的表现机会

7关注特殊员工

8慎重做决定

9面试考官要注意自身的形象。

结构化面试问题的类型——具体可分为七种类型:背景性问题、知识性问题、思维性问题、经验性问题、情境性问题、压力性问题、行为性问题。

行为描述面试简称BD面试,——是一种特殊的结构化面试,与一般结构化面试的区别在于,它采用的面试问题都是基于关键胜任特征的行为性问题。

行为描述面试的实质——1用过去的行为预测未来的行为;2识别关键性的工作要求;3探测行为样本。

行为描述面试的假设前提——1一个人过去的行为最能预示其未来的行为;2说和做是截然不同的两码事。

行为描述面试的要素——4个关键的要素:1)情境,即应聘者经历过的特定工作情境或任务;2)目标,即应聘者在这情境当中所要达到的目标;3)行动,即应聘者为达到该目标所采取的行动;4)结果,即该行动的结果,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结果,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结果。

基于选拔性素质模型的结构化面试步骤——

1构建选拔性素质模型

② 建测评小组

②从招聘岗位的优秀任职人员中先出一定的人员组成测验样本

③对测验样本进行为格测验,总结各个被测人员的素质特征

④将测评结果进行综合,列出招聘岗位选拔性素质表

⑤将岗位选拔性素质表中的各个素质进行分级,绘制选拔性素质模型)。

2设计结构化面试提纲

①将选拨素质模型分解为一组选拔性素质,每一个选拔性素质就是一个测评指标

②请专家针对每一个测评指标设计出一系列的问题,并对这些总是进行修改完善,形成意问卷

③将问卷发给该岗位的部分员工,进行预先测试,检验其有效性

④编写结构化面试大纲)。

3、制定评分标准及等到级评分表。

4培训结构化面试考官,提高结构化面试的信度和效度。

5结构化面试及评分。

6决策。

结构化面试的开发——

1测评标准的开发,即选拔性素质模型的构建;

2结构化面试问题设计;

3评分标准的确定。

群体决策法——是指在招聘活动中,组建决策团队,由具有不同背景的多个决策人员对应聘者进行评价和打分,最后综合各决策人员的评价意见,得出应聘者的最终评价结果的招聘决策方法。

特点如下:

1决策人员的来源广泛,使得企业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对应聘者进行评价,比较全面,满足了企业选拔综合性人才的要求。

2决策人员不唯一,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决策者的主观因素对决策结果的影响,提高了招聘决策的客观性。

3群体决策法运用了运筹学群体决策法的原理,提高了招聘决策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步骤如下:

1建立招聘团队。招聘团队应由: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用人部门经理、用人部门经验丰富的员工代表组成;

2实施招聘测试;

3作出聘用决策。

无领导小组讨论的织织与实施

评价中心的含义——评价中心是从多角度对个体行为进行标准化评估的各种方法的总称。

作用——1用于选拔员工,重点在于挑选那些具有胜任岗位所必需的能力或潜质的员工;2用于培训诊断,重点分析员工优劣势,明确员工需要在哪些方面加强,为培训提供参考依据;3用于员工技能发展,在培训诊断的基础上,改善提高其能力。

评价中心技术主要包括——无领导小组讨论、公文筐测验;案例分析、管理游戏等。

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概念:——简称LGD)是评价中心方法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指由一定数量的一组被评人,在规定时间内就给定的问题进行讨论,讨论中各个成员处于平等的地位,并不指定小组的领导者或主持人。

类型——1根据讨论的主题有无情境性,可分为无情境性讨论和情境性讨论;无情境性讨论一般针对某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来进行;情境性讨论一般把应聘者放在某个假设的情境中来进行。

2根据是否给应聘者分配角色,可以分为不定角色的讨论和指定角色的讨论;不定角色的讨论是指小组中的应聘者在讨论过程中不扮演任何角色,可以自由地就所讨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指定角色的小组讨论中,应聘者分别被赋予一个固定的角色。

无领导小组讨论的优缺点:

(一)优点:

1具有生协的人际互动效应2能在被评价者之间产生互动3讨论过程真实,易于客观评价4被评价者难以掩饰自己的特点5测评效率高(二)缺点

1题目的质量影响测评的质量2对评价者和测评标准的要求较高3应聘者表现易受同组其他成员影响4被评价者的行为仍然有伪装的可能性。

无领导小组讨论流程:

前期准备——

(一)编制讨论题目:

1对所招聘岗位进行工作分析,了解拟任岗位所需员工应具备的特点、技能,根据这些特点和技能收集和编制有关试题;

2讨论题目必须要有争论性,题材要为大家据熟悉;

3题目不会诱发被测评者的防御心理;

4使题目真正具备科学性、实用性、可评性、易评性。

(二)设计评分表:评分表包括评分标准及评分范围。评分范围给出各测评能力指标在总分中的权重和具体分值,及该能力优良中差四个等到级的评分区间。

1应从岗位分析中提取特定的评价指标;

2评价指标不能太多、太复杂;

3确定各能力指标在整个能力指标中的权重以及其所占的分数。然后根据优良中差四等级分配分值。应对每一测评指标制定量化标准,确保公平。

(三)编制计时表;

(四)对考官的培训;

(五)选定场地;

(六)确定讨论小组。

具体实施阶段——(一)宣读指导语;(二)讨论阶段;在无领导小组讨论中,评分者的观察要点包括:1发言内容;2发言的形式和特点;3发言的影响。

评价与总结:考官应该着重评估被评价者以下几方面的表现:1参与程度;2影响力;3决策程序;4任务完成情况;5团队氛围和成员共鸣感。

讨论会有两个作用——1通过交换意见,评分者可以补充自己观察时的遗漏,对应聘者做出更加全面的评价;2若不同评分者对同一被评价者的评价产生了分歧,他们可以进行充分的讨论。

无领导小组讨论的原理——无领导小组讨论是员工素质测评的一种方法,目前流行的素质理论包括素质的“冰山模型”或“洋葱模型”,把人素质从里到外大致划分成为内在素质(态度、动机、价值观等)、知识和技能、外在行为三部分,其中外在素质只能通过外在行为来衡量。如果想对被评价者做出比较客观的评价,一般取决于以下两个主要因素:1评价者的知识和经验;2被评价者的暴露的外在行为的范围。

题目的类型——1开放式问题2两难式问题3排序选择型问题4资源争夺型题目5实际操作型题目。

设计题目的原则——1联系工作内容2难度适中3具有一定的冲突性。

无领导小组讨论的题目设计的一般流程——

(一)选择题目类型

(二)编写初稿(1团队合作;2广泛收集资料;)

(三)调查可用性

(四)向专家咨询。主要咨询以下内容:1题目是否与实际工作相联系,能否考察出被评价者的能力。2如果是资源争夺型问题或两难式问题,案例是否能均衡。3题目是否城要继续修改、完善。

(五)试测。要着重观测以下几个方面:1、题目的难度。2、平衡性。

(六)反馈、修改、完善。工作人员要收集试测结果及反馈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主要是以下三方面的意见:1、参与者的意见。2、评分者的意见。3、统计分析的结果。

第三章培训与开发

员工培训规划的概念——它是在培训需求分析的基础上,从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全局出发,根据企业各种培训资源的配置情况,对计划期内的培训目标、对象和内容、培训的规模和时间、培训评估的标准、负责培训的机构和人员、培训师的指派、培训费用的预算等一系列工作所作出的统一安排。

制定培训规划的要求——1、系统性2标准化3有效性4普遍性。

培训规划的主要内容——

1培训的目的(主要是说明员工为什么要进行培训)

2培训的目标(主要是解决员工培训应达到什么样的标准)

3培训对象和内容(确定培训对象和内容,即明确培训谁,培训什么,进行何种类型的培训。)

4培训的范围(企业员工培训的范围一般都包括四个层次,即个人、基层、部门和企业)

5培训的规模(培训的规模受很多因素影响,如人数、场所、培训的性质、工具以及费用等)

6培训的时间(培训的时间安排受培训的范围、对象、内容、方式和费用,以及其他与培训有关的因素影响)

7培训的地点(培训地点一般都指学员接受培训的所在地区和培训场所)

8培训的费用(亦即培训成本,它是指企业在员工培训的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费用,包括培训之前的准备工作,培训的实施过程,以及培训结束之后的效果评估等各种与之相关活动的各种费用的总和)

9培训的方法(培训方式方法是实现员工培训规划各项目标的重要保障,它所要解决的是“船”或“桥”的问题)

10培训的教师(企业培训应当以员工为中心,培训的管理工作应当以教师为主导)

11计划的实施(为了保证培训规划的顺利实施,培训规划还应当提出具体的实施程序、步骤和组织措施)。

制定培训规划的基本步骤——

1培训需求分析2工作岗位说明3工作任务分析4培训内容排序5描述培训目标

6设计培训内容7设计培训方法8设计评估标准9试验验证。

制定培训规划应注意的问题——制定培训规划的每一个步骤都有侧重点,虽然培训需求分析并不属于培训规划设计的范畴,但它是企业制定员工培训规划的基本前提。培训规划的重点应当是分析研究培训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措施。

起草培训规划时,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制定培训的总体目标2确定具体项目的子目标3分配培训资源

4进行综合平衡。(培训投资与人力规划、正常生产与培训项目、培训需求与师资来源、员工培训与职业生涯、培训项目与完成期限)教学计划的内容——主要包括

1教学目标(是在员工培训中开展各种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标准和要求)

2课程设置(就是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确定教学内容,建立合理的培训课程体系的活动过程)

3教学形式(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所要采用的教学方式,即如何组织培训师与受训者之间的教与学的活动)

4教学环节(在教学计划中,教学环节是指整个培训的教学过程中的各相关联的环节)

5时间安排。

教学计划的设计原则——

1适应性原则2针对性原则3最优化原则4创新性原则。

培训课程的要素——

1课程目标2课程内容3课程教材4教学模式5教学策略6课程评价

7教学组织8课程时间9课程空间10培训教师11学员。

培训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

1培训课程设计要符合企业和学员的需求

3培训课程的设置应体现企业培训功能的基本目标,进行人力资源开发。

课程设计文件的格式——1封面2导言3内容大纲4开发要求5交付要求6产出要求。

培训课程设计的程序——

一、培训项目计划(1企业培训计划2课程系列计划3培训课程计划)

二、培训课程分析(1课程目标分析2培训环境分析)

三、信息和资料收集(1咨询客户、学员和有关专家2借鉴其它培训课程)四、课程模块设计()

五、课程内容的确定

(1课程内容的选择2课程内容的制作3课程内容的安排)

六、课程演练与试验

七、信息反馈与课程修订

八、课程设计的应用实例。

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要求——1相关性2有效性3价值性。

课程内容制作的注意事项——

1培训教材是培训时的辅助材料,因此,教材的内容不能多而杂,否则会分散学员的注意力;

2凡是培训师讲授、表达的内容、教材不必重复;

3教材以提示重点、要点、强化参训者认知为重要功能;

4应将课外阅读资料与课堂教材分开;

5教材应简洁直观,按照统一的格式和版式制作;

6制作时用“教材制作清单”进行控制和核对。

培训中的印刷材料——

1工作任务表(作用有:强调课程的重点、提高学习的效果、关注信息的反馈)2岗位指南(作用有:P167)3学员手册

4培训者指南5测验试卷。

培训师的来源——为保证培训达到预期的效果,企业培训主管应亲自参与培训教师的选拔工作。一般来说,培训教师主要有企业外部聘请和企业内部开发两大来源。企业培训管理人员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适当的内部和外部教师的比例,尽量做到内外搭配、相互学习、取长取短。

一、聘请企业外部培训师(是大多数中小型企业采取的做法,对于一些涉及到比较深的专业理论方面问题或前沿技术问题的培训项目,企业也常从外部聘请教师。

其优点:1选择范围大,可获取到高质量的培训教师资源;2可带来许多全新的理念;3对学员具有较大的吸引力;4可提高培训档次,引起企业各方面的重视;5容易营造气氛,获得良好的培训效果。

缺点:1企业与其之间缺乏了解,加大了培训风险;2外部教师对企业以及学员缺乏了解,可能使培训适用性降低;3学校教师会由于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导致培训只是“纸上谈兵”;4外部聘请教师成本较高。

外部培训资源的开发途径——

1从大中专院校聘请教师;2聘请专职的培训师;3从顾问公司聘请培训顾问;4聘请专业的专家、学者;5在网络上寻找并联系培训教师。

二、开发企业内部的培训师(对于培训已经处于成熟期的企业或一些需要定期开展的培训项目来说,企业一般从内部开发教师资源。内部开发的教师与外部教师相比,在某些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如他们对企业文化、企业环境、培训需求等方面比较了解,而且他们可能与学员熟识,这样也有利于相互之间的交流。

其优点:1对各方面比较了解,使培训更具有针对性,有利于提高培训的效果;2与学员相互熟识,能保证培训中交流的顺畅;3培训相对易于控制;4内容开发教师资源成本低。

缺点:1内部人员不易于在学员中树立威望,可能影响学员在培训中的参与态度;2内部选择范围较小,不易开发出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3内部教师看待问题受环境决定,不易上升到新的高度。

设计合适的培训手段——

1课程内容和培训方法2学员的差异性3学员的兴趣与动力4评估手段的可行性。

培训教师的选配——培训教师的能力的高低以及培训教师的能力结构对培训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有的培训课程执行要素设计能否得到很好的实现,取决于培训教师是否熟悉培训内容、是否具备良好的交流技巧等诸多条件。培训教师要在个人素质和资历两方面都达到一定的水准,能够将深厚的专业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交流能力和沟通技巧。

培训教师的选配标准如下:

1具备经济管理类和培训内容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2对培训内容所涉及的问题应有实际工作经验;3具有培训授课经验和技巧;

4能够熟练运用培训中所需要的培训教材与工具;5具有良好的交流与沟通能力;6具有引导学员自我学习的能力;

7善于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8积累与培训内容相关的案例与资料;

9掌握培训内容所涉及的一些相关前沿问题;10拥有培训热情和教学愿望。

企业管理人员的一般培训——

1知识补充与更新;2技能开发3观念转变4思维技巧。

管理技能开发的基本模式——

1在职开发2替补训练3短期学习4轮流任职计划5决策模拟训练6决策竞赛7角色扮演8敏感性训练9跨文化管理训练。

培训效果的作用和内容——培训评估实质上是对有关培训信息进行处理和应用的过程。

一、培训前评估的作用和评估内容

1、作用:①保证培训需求确认的科学性②确保培训计划与实际需求的合理衔接③帮助实现培训资源的合理配置④保证培训效果测定的科学性。

2、评估内容:①培训需求整体评估②培训对象知识、技能和工作态度评估③培训对象工作成效及行为评估④培训计划评估

二、培训中评估的作用和主要内容

1、作用:①保证培训活动按照计划进行②培训执行情况的反馈和培训计划的调整③可以找出培训的不足,归纳出教训,以便改进今后的

培训,同时能发现新的培训需要,从而为下一轮的培训提供重要依据④过程监测和评估有助于科学解释培训的实际效果。

2评估内容:①培训活动参与状况监测②培训内容监测③培训进度与中间效果临测评估④培训环境监测评估⑤培训机构和培训人员临测估培训效果评估的形式——

(一)非正式评估和正式评估(非正式评估是指评估者依据自己的主观性的判断,而不是用事实和数字来加以证明。

息资源的真实性和评估结论的客观性和有效性;

2另一优点在于方便易行,几乎不需要耗费什么额外的时间和资源,从成本收益的角度来看是很值得的。

正式评估——往往具有详细的评估方案、测度工具和评判标准。

优点:1是在数据和事实的基础上作出判断,使评估结论更有说服力;

2更容易将评估结论用书面形式表现出来,如记录和报告等;

3可将评估结论与最初计划比较核对。

(二)建设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

建设性评估就是在培训过程中以改进而不是以是否保留培训项目为目的的评估。

总结性评估是指在培训结束时,对受训者的学习效果和培训项目本身的有效性所进行的评估)。

培训效果评估的基本步骤——

1作出培训评估的决定(①评估的可行性分析;②确定评估的目的)

2定定培训评估的计划(①选择培训的评估人员②选定培训评估的对象③建立培训评估数据库④选择培训评估的形式⑤选择培训评估的方法⑥确定方案及测试工具)

3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

4培训项目成本收益分析;

5撰写培训评估报告;

6及时反馈评估结果(反馈的有关人员包括:①培训管理人员②高层的领导者③受训员工④受训者的直接主管)

培训效果的四级评估——(一)反应评估(二)学习评估(三)行为评估(四)结果评估P184。

五种培训成果的评估——1认知成果2技能成果3情感成果4绩效成果5投资回报率。

培训效果的定性评估方法——是指评估者在调查研究、了解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相关标准,对培训效果作出评价的方法。

优点:简单易行,综合性强,需要的数据资料少,可以考虑到很多因素,评估过程中评估者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经验。

缺点:评估结果受评估者的主观因素、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影响很大;不同评估者的工作岗位不同、工作经历不同、掌握的信息不同、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存在差异,以及对问题的主观看法不同,因此不同的评估者对同一问题很可能作出不同的判断。定性评估法有很多种,如问卷调查、访谈、观察和座谈等都是定性评估法的范畴。培训效果的定量评估方法——P193。

撰写培训评估报告的步骤——撰写评估报告的目的在于向那些没有参与评估的人提供评估结论并对此做出解释。

1导言(首先,说明评估实施的背景,即被评估的培训项目的概况;其次,撰写者要介绍评估目的和评估性质;再次,撰写者必须说明此评估方案实施以前是否有过类似的评估);

2概述评估实施的过程(评估实施过程是评估报告的方法论部分);

3阐明评估结果;

4解释、评论评估结果和提供参考意见;

5附录;

6报告提要。

第四章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

效标——即指评价员工绩效的指标及标准,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对个人或集体的绩效应当达到的水平要求。

效标的类别:1特征性效标,2行为性效标,3结果性效标.

绩效考评方法的种类:

1行为导向型的考评方法

(主观:①结构式叙述法——它是采用一种预先设计的结构性的表格,由考评者按照各个项目要求,以文字对员工的行为做出描述的考证方法。

客观:②强迫选择法——亦称强制选择业绩法,它是一种行为导向型的客观考评方法。在强迫选择法中,考评者必须从3~4个描述员工某一方面行为表现的项目中选择一项(有时选两项)内容作为单项考评结果。是一种定量化考证方法)。

2结果导向型的绩效考评方法(目标管理法、绩效标准法、短文法、(亦称书面短文法或描述法)直接指标法、成绩记录法[种方法比较适合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教师、专家们采用]劳动定额法[是比较传统的绩效考评方法]

3综合型的绩效考评方法(图解式评价量表法、合成考评法、日清日结法,亦称OEC法)

合成考评法——是将几种比较有效的绩效考评方法综合在一起,对组织或员工个人进行考评的一种方法。

特点:1它所考评的是一个团队而不是某个员工;

2考评的侧重点具有双重性,既考虑到岗位职责和本岗位的现实任务,又注重对团队员工个人潜能的分析与开发;

3表格现实简单便于填写说明;

4考评量表采用了三个评定等级,即极好、满意和不满意,使被考评者更容易分析判断实际工作中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日清日结法——亦即OEC法,是指全方位地对每人每天每事进行清理控制,做到“日清日毕,日清日高”.

评价中心技术—采用以下六种方法技术(1实务作业或称套餐式练习;2自主式小组讨论;3个人测验;4面谈评价;5管理游戏;6个人报告)绩效考评的正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主要受以下各种问题的制约和影响:

1分布误差(①宽厚误差②苛严误差③集中趋势和中间倾向)2晕轮误差3个人偏见4优先和近期效应5自我中心效应6后继效应

7评价标准对考评结果的影响。

绩效考评指标体系设计,

从绩效考评的对象和范围上区分,有

1组织绩效考评指标体系;

2个人绩效考评指标体系。

从绩效考评指标的性质和结构以及侧重点上区分,有

1品质特征型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

2行为过程型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

3工作结果型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

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1针对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明确性原则。

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的设计方法:1要素图示法;2问卷调查法;3个案研究法;4面谈法;5经验总结法;6头脑风暴法(使用此法时,应遵守4个原则,即任何时候都不批评别人的想法;思想愈激进愈开放愈好;强调产生想法的数量;鼓励别人改进想法)。

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的设计程序——分四个步骤:

绩效考评标准的4个设计原则——1定量准确的原则;2先进合理的原则;3突出特点的原则;4简洁扼要的原则。

绩效考评标准的种类——

1综合等级标准(是将反映绩效考评指标内涵及外延等诸方面的特征进行综合。)

2分解提问标准(是将反映考评指标内涵和外延等诸方面的特征独立并列,对独立并列的特征采用一定的表述方式进行提问)。

考评指标标准的评分方法——对考评指标标准的计分,可采用单一要素和多种要素综合计分两种方法。

1单一要素的计分方法(可采用自然数法和系数法。系数计分法同自然数计分法的根本区别在于自然数法是一次性获得测评的绝对数值,而系数法获得的只是相对数值,还需要对指派给该要素的分值相乘,才能得到绝对数值,因此,也称为相乘法。)2多种要素综合计分法(是建立在测评尺度为等距水平或假设具有等距水平的基础之上。具体包括:简单相加法、系数相乘法、连乘积法和百分比系数法等。)

绩效考评标准量表的设计——按照测量水平的不同,可分成四类:1名称量表2等级量表3等距量表4比率量表。

关健绩效指标的内涵——是检测并促进宏观战略决策执行效果的一种绩效考评方法,它首先是企业根据宏观的战略目标,经过层层分解之后,提出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战术目标,并会其转化为若干个考评指标,然后借用这些指标,从事前、事中和事后多个维度,对组织或员工个人的绩效进行全面跟踪、监测和反馈。

核心是从众多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中提取重要性和关键性指标。具有以下意义:

1使KPI体系不仅成为激励约束企业员工行为的一种新型的机制,同时还要发挥KPI体系战略导向的牵引作用。

2通过企业战略目标的层层分解,将员工的个人行为与部门的目标相结合,使KPI体系有效地诠释与传播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成为实施企业战略规划的重要工具。

3彻底转变传统的以控制为中心的管理理念。更加强调对员工的行为激励,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斗志,调动全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战略导向的KPI体系与一般绩效评价体系的主要区别是:

1从绩效考评的目的来看,前者是以战略为中心,指标体系的设计与运用都是为战略目标服务的;而后者是以控制为中心,指标体系的设计与运用来源于控制的意图,为了更有效地控制员工个人的行为。

2从考评指标产生的过程来看,前者是在组织内部自上而下对战略目标进行层层分解产生;而后者通常是自下而上根据个人以往的绩效与目标产生的。

3从考评指标的构成上看,前者是通过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体现关注短期效益,兼顾长期发展的原则,指标本身不仅传达了结果,也传递了产生结果的过程;而后者是以财务指标为主,非财务指标为辅,注重对过去绩效的评价,且指导绩效改进的出发点是过去绩效存在的问题,绩效改进行动与战略需要脱钩。

4从指标的来源看,前者来源于组织的战略目标与竞争的需要,有助于推进组织战略的实施;而后者与组织战略的相关程度不高,来源于特定的程序,即对过去行为与绩效的修正,与个人绩效的好坏密切相关。

在企业进行绩效管理时,为企么特别强调要提取和设定关键绩效指标呢?——

1从绩效管理的全过程来看,不提取并设定关键绩效指标对绩效进行管理,就无从提高组织或员工个人的绩效。不设定关键绩效指标,就无法知道现在的绩效表现与期望是否有差距,也不知道该提高到什么程度。而且也无法掌握绩效提高前后的关键性信息资料,也就无从检查和对比员工绩效是不是真正有所提高。

2对于管理者来说,提取并设定关键绩效指标对组织或员工个人的绩效进行考评,能够把握全局,明确目标,突出重点,简单程序,满足企业绩效管理的各种需要。

3对于被考评者来说,提取并高定关键绩效指标,有利于被考评者——无论是团队还是员工个人都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和清晰的目标地位,他们清晰地知道自己将要做什么,以及将要做到什么程度。总之,为了满足企业绩效管理的科学性、可行性、可靠性和准确性的要求,无论对于团队的绩效还是个人的绩效,都需要构建一个完整的关键绩效指标和标准体系,

完整关键绩效指标和标准体系基本特点:

1能够集中体现团队与员工个人的工作产出,即所创造的价值;

2采用关键绩效指标和标准突出员工的贡献率;

3明确界定关键性工作产出即增值指标的权重;

4能够跟踪检查团队与员工个人的实际表现,以便在实际表现与关键绩效指标标准之间进行对比分析。

选择关键绩效指标的原则——1整体性2增值性3可测性4可控性5关联性。

确定工作产出的基本原则——1增值产出的原则2客户导向的原则3结果优先的原则4设定权重的原则。

平衡计分卡——(简称BSC,由卡普兰和诺顿共同创建的一套业绩评价体系。)从四个不同角度,即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衡量企业的业绩。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一步理解和体会平衡计分卡的基本概念:1平衡计分卡是一个核心的战略管理与执行的工具,它的目的是将企业的战略转化为具体的行动,以创造企业的竞争优势。2是一种先进的绩效衡量的工具。3是企业各级管理者与管理对象进行有效沟通的一个重要方式。4也是一种理念十分先进的“游戏规则”,即一种规范化的管理制度。

提取关键绩效指标的方法——

一、目标分解法(1确定战略的总目标和分目标;2进行业务价值树的决策分析;3各项业务关键驱动因素分析)

二、关键分析法;

三、标杆基准法。

提取关键绩效指标的程序和步骤——

1、利用客户关系图分析工作产出;

2、提取和设定绩效考评的指标(关键绩效指标主要可以区分为数量指标、质量指标、成本指标和时限指标四种类型);

3、根据提取的关键指标设定考评标准(考评指标是指从哪些方面对工作产出进行衡量或评估;而考评标准则是指各个考评指标在数值上应当达到什么样的水平);

4、审核关键绩效指标和标准(审核关键绩效指标的要点包括:

①工作产出是否为最终产品

②多个考评者对同一个绩效指标和标准进行评价其结果是否具有可靠性和准确性

③关键绩效考评指标的总和是否可以解释被考评者80%以上的工作目标

④关键绩效指标和考评标准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⑤关键绩效指标的考评标准是否预留出可以超越的空间);

5、修改和完善关键绩效指标和标准。

外部客户)以及被考评者本人担任考评者,从多个角度对被考评者进行360度的全方位评价,再通过反馈程序,达到改变行为、提高绩效等目的的考评方法。1上级评价2同级评价3下级评价4客户评价5自我评价。

360度考评方法的优点:

1、360度考评具有全方位、多角度的特点;

2、360度考评方法考虑的不仅仅是工作产出,还考虑深层次的胜任特征。胜任特征是指能将绩效优秀者与绩效一般者区分开来的个体潜在的深层次特征;

3、360度考评有助于强化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建立更为和谐的工作关系;

4、360度考评采用匿名评价方式,消除考评者的顾虑,使其能够客观地进行评价,保证了评价结果的有效性;

5、360度考评充分尊重组织成员的意见,这有助于组织创造更好的工作气氛,从而激发组织成员的创新性。而创新性又恰恰是现代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的生命线;

6、360度考评加强了管理者与组织员工的双向交流,提高了组织成员的参与性。

7、促进员工个人发展。

360度考评方法的缺点——

1、360度考评侧重于综合评价,定性评价比重较大,定量的业绩评价较少,因此经常与KPI关键绩效评价相结合,使评价更全面;

2、360度考评的信息来源渠道广,但是从不同渠道得来的并非总是一致的;

3、360度考评收集到的信息比单渠道评价方法要多得多,这虽然使考评更加全面,但同时也增加了收集和处理数据的成本。

4、在实施360度考评的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在组织内造成紧张气氛,影响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甚至带来企业文化震荡、组织成员忠诚度下降等现象。

360度考评的实施程序——

1评价项目设计2培训考评者3实施360度考评(360考评最主要的目的——是改进员工的工作绩效,为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咨询建议,从而提高被考评人员对评价目的方法可靠性的认同度。)4反馈面谈5效果评价。

实施360度考评方法时,应密切关注发下几个问题——

1确定并培训公司内部专门从事360度考评的管理人员;

2实施360度考评方法,应选择最佳时机,在组织面临士气问题,处于过渡时期,或走下坡路时,不宜采用360度考评的方法;

3上级主管应与每位考评者进行沟通,要求考评者对其意见承担责任,确保考评者的意见真实可靠;

4使用客观的统计程序;

5防止考评过程中出现作弊、合谋等违规行为;

6准确识别和估计偏见、偏好等对业绩评价结果的影响;

7对考评者的个另意见实施保密,确保每位接受评价的员工无法获知任一考评者的意见,上级评价除外;

8不同的考评目的决定了考评内容的不同,所应注意的事项也有所不同。如果360度考评的方法是用于管理人员能力提高、员工个人培养、同伴指导和团队建设,则应把360度考评贯彻到企业员工整体发展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帮助每一个员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并在指导计划完成后,把所有评价结果反馈给员工本人,作为员工完善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依据。

第四章薪酬管理

薪酬调查的基本概念——薪酬调查是指企业采用科学的方法,通过各种途径,采集有关企业各类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以及支付状况的信息,并进行必要处理分析的过程。

薪酬调查的作用——

1为企业调整员工的薪酬水平提供依据;2为企业调整员工的薪酬制度奠定基础;

3有助于掌握薪酬管理的新变化与新趋势;4有利于控制劳动力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

薪酬市场调查的过程——

一、确定调查目的(调查结果可以分以下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整体薪酬水平的调整,薪酬差距的调整,薪酬晋升政策的调整,具体岗位薪酬水平的调整等);

二、确定调查范围

1确定调查的企业:

第一类,同行业中同类型的其他企业;第二类,其他行业中有相似相近工作岗位的企业;第三类,与本企业雇用同一类的劳动力,可构成人力资源竞争对象的企业;第四类,在本地区同一劳动力市场上招聘员工的企业;第五类,经营策略、信誉、报酬水平和工作环境均合乎一般标准的企业。

2确定调查的岗位。3确定需要调查的薪酬信息——

①员工基本工资相关的信息②与支付年度和其他奖金相关的信息③股票期权或影子股票计划等长期激励计划④与企业各种福利计划

相关的信息⑤与薪酬政策诸方面有关的信息。

4确定调查的时间段。)

三、选择调查方式(常用的调查方式有:1企业之间相互调查;2委托中介机构进行调查;采集社会公开的信息;4调查问卷)

四薪酬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

1数据排列法(统计分析的方法常采用此法);

2频率分析法(如果被调查单位没有给出某类岗位完整的工资数据,只能采集到某类岗位的平均工资数据。在进行工资调查数据时,可以采取频率分析法);

3集中趋势分析;4离散分析(①百分位法②四分位法);5回归分析法;6图表分析法。

五、提交薪酬调查分析报告

设计薪酬调查问卷的注意事项——P289。

员工薪酬满意度调查的程序——

1确定调查对象

2确定调查方式(常用方式是发放调查表)

3确定调查内容。

工作岗位分类的内涵——岗位分类是在岗位调查、分析、设计和岗位评价的基础上,采用科学的,根据岗位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对企事业单位中全部岗位,从横向与纵向两个维度上所进行的划分,从而区别出不同岗位的类别和等级,作为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基础和依据。岗位分级的最终结果,是将企事业单位的所有岗位纳入由职组、职系、岗级和岗等构成的体系之中。职系和职组是按照岗位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对岗位所进行的横向分类,岗级和岗等是按照岗位的责任大小、技能要求、劳动强度、劳动环境等要素指标对岗位所进行的纵向分级。P296。工

岗位横向分类的原则297——

1、岗位分类的层次宜少不宜多。一般控制在2层以下,最多不超过3层。

2、直接生产人员岗位的分类应根据企业的劳动分工与协作的性质与特点来确定;而管理人员岗位的分类则应以它们具体的职能来划分。

3大类、小类的数目多少与划分的粗细程度有关,企事业单位在分类粗细方面,应以实用为第一原则,不宜将类别划分得过细。在具

岗位纵向分级的含义297在横向分类的基础上对同一职系的岗位划分的等级,并进行统一岗等的过程

生产与管理统一岗等的基本要求1.充分考虑工作任务难易程度2.考虑对员工行为激励的程度3.要体现企业工资管理的策略

工作岗位分类主要步骤

1.先横向分级

2.再纵向分级归档

3.根据分类结果制定岗位说明书

4.建立企业岗位分类图表,说明配置状况

横向分类的步骤

1.由粗到细,先划分若干大类

2.职门内的岗位细分为职组,即中类

3.职组内的岗位再细分为职系,即小类

横向分类的方法

1.按岗位承担者的性质和特点

2.按岗位在企业的地位与作用

纵向分级的步骤

1.按预定标准进行排序,划分岗级

2.统一岗等

生产岗位纵向分级方法

1.采用点数法进行,选择岗位评价要素

2.建立要素指标评价标准表(设最高最低,相对比较赋予点数,分割档次,档次之间都是等距的)

3.按标准对各岗位打分,划分岗级

4.根据岗级统一归入相应的岗等.(生产性岗位采用经验判断\基本点数换算\交叉岗位换算方法进行岗等)

管理性岗位纵向分级的方法:

1.精简结构,加强定编定岗定员管理,对岗位进行科学设计与改进(考虑岗位的任务和地位,获取需要的信息,以职责和权力为条件)

2.对

管理岗位进行科学的横向分类

3.为有效地完成划岗归级,评价要素项目分档要多,岗级数目也应多于生产岗位(一般为1.4至2.6倍)

4.在划岗归级后应统一列等,建立管理类\技术业\事务类等管理岗级之间对应的关系

工资制度的内涵——工资制度是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和政策制定的,是与工资的制定与分配相关的一系列准则、标准、规定和方法的总和。大体上是通过工资等级表、工资标准表、技术(业务)等级标准及岗位名称表等具体形式加以规定的。工资制度中必须明确的内容有:工资分配政策、原则、工资支付方式、工资标准、工资结构、工资等级及级差、奖金、津贴、过渡办法、其他规定等。

企业工资制度的分类——

一、岗位工资制

概念:岗位工资制是以员工在生产经营工作中的岗位为基础确定工资等级和工资标准,进行工资给予的工资制度。

特点:最大特点就是工资的给予“对岗不对人”,工资水平的差异来源于员工岗位的不同,在相同的岗位上工作的员工,获得相同的工资,而很少考虑员工的年龄、资历、技能等个人因素。具体有以下内容:①根据岗位支付工资②以岗位分析为基础③客观性较强。

类型:①岗位等级工资制②岗位薪点工资制P311)

二、技能工资制

三、绩效工资制

四、特殊群体的工资

1、管理人员工资的构成:①基本工资②奖金和红利③福利和津贴。

2、经营者年薪制——是指以企业的一个经济核算年度为时间单位确定经营者的基本工资,并根据年终经营成果确定其效益收入的一种工资制度。

企业工资制度设计的主要内容——

一、工资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工资水平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内所有员工的平均工资。计算公式:工资水平=工资总额/企业平均人数。

工资水平的影响因素为:

1企业外部影响因素[①市场因素②生活费用和物价水平③地域影响④政府的法律、法规]

2企业内部影响因素[①企业自身特征对工资水平的影响②企业决策层的工资态度]

二、工资结构及其类型(工资结构指员工工资的各构成项目及各自所占的比例。一个合理的组合工资结构应该既有固定工资部分,如基本工资、岗位工资、技能或能力工资、工龄工资等,又有浮动工资部分,如效益工资、业绩工资、奖金等。

类型:

1、以绩效为导向的工资结构[绩效工资制]。计件工资、销售提成工资、效益工资等的工资结构都属于这种工资结构。

优点:是激励效果好。

缺陷:使员工只重视眼前效益,不重视长期发展,没有学习新知识、技能的动力;只重视自己绩效,不重视与人合作、交流。

2以工作为导向的工资结构[岗位工资制]

特点:是员工的工资主要根据其所担任的职务的重要程度、任职要求的高低以及劳动环境对员工的影响等来决定。工资随着职务的变化而变化,岗位工资制、职务工资制等的工资结构都属于这种工资结构。

优点:以工作为导向的工资结构有助于激发员工的工作热忱和责任心。

缺点:无法反映在同一职务上工作的员工因技术、能力和责任心不同而引起的贡献差别。)

度的工资结构都属于这种工资结构。

优点:是有利于激励员工提高技术、能力。

缺点:它忽略了工作绩效及能力的实际发挥程度等因素,企业工资成本也比较高;而且适用范围窄,只适用于技术复杂程度高、劳动熟练程度差别大的企业,或者是处在艰难期,急需提高企业核心能力的企业。

4组合工资结构[组合工资制]

特点:是将工资分解成几个组成部分,分别依据绩效、技术和培训水平、职务、年龄和工龄等因素确定工资额。岗位技能工资、薪点工资制、岗位效益工资等都属于这种工资结构。

优点:是全面考虑了员工对企业的投入。因此,组合工资结构适用于各种类型的企业。

工资等级——主要反映不同岗位之间在工资结构中的差别,它以岗位评价和岗位分级的结果为依据,根据岗位评价得到的每个岗位的最终点数,划分岗位等级,并使工资等级与岗位等一一对应。

工资级差——是指不同等级之间工资相差的幅度,即企业内最高等级与最低等级的工资比例关系以及其他各级之间的工资比例关系。

浮动幅度——是指在同一个工资等级中,最高档次的工资水平与最低档次之间的工资差距,也可以指中点档次的工资水平与最低档次或最高档次之间的工资差距。

等级重叠——是指各个相邻的工资等级浮动幅度在数值上的交叉程度。

企业工资制度设计原则——1公平性原则;2激励性原则;3竞争性原则;4经济性原则;5合法性原则。

企业工资设计程序P327——

一、确定工资策略(工资结构类型分为三类:

1高弹性类,以绩效为导向的工资结构属于这种类型;

2高稳定类,如日本的年功序列工资制度;

3折中类,如以能力为导向的工资结构、以岗位为导向的工资结构及组合工资结构。)

二、岗位评价与分类(岗位评价目的在于通过量度企业内部各个岗位的价值并建立起岗位间的相对价值关系,以此为基础来保证工资制度的内部公平性,其主要内容包括岗位分析、岗位评价以及分类分级。)

三、工资市场调查()

四、工资水平的确定(P328)

五、工资结构的确定(1工资构成项目的确定;工资构成项目的比例确定。)

六、工资等级的确定()

七、企业工资制度的实施与修正。

宽带式工资结构的内涵——P333又称工资宽带,它是对传统的垂直型工资结构的改进,本质上也是一种工资结构。

宽带式工资结构的作用——

1宽带式工资结构支持扁平型组织结构,打破了传统工资结构所维护和强化的那种严格的等级制,有利于企业提高效率以及创造参与型和学习型的企业文化,同时对于企业保持自身组织结构的灵活性以及迎接外部竞争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2、宽带式工资结构能引导员工自我提高。在宽带式工资结构下,每一个工资宽带的变动范围很大,员工通过发展企业发需要的那些技术和能力,就能提高工资水平,而不一定要通过岗位晋升来提高自身的工资水平。

3宽带式工资结构有利于岗位变动。岗位变动包括三个方向:升迁、横向移动、下调。宽带式工资结构减少了工资等级的数量,扩大了工资等级的范围,把很多原来属于上下级关系的员工放到同一个工资宽带中,使很多“下调”的情况转化为“横向移动”,并且把员工工资与岗位工作能力联系在一起,使员工接受并且积极争取横向移动的机会,这大大减少了员工调动的阻力。

4、宽带式工资结构有利于管理人员以及人力资源专业人员的角色转变。宽带式工资结构变动比率大,员工工资水平变动空间大,部门经理在工资决策方面拥有更多的权力和责任,可以对下属的工资定位给予更多的意见和建议。这种做法有利于促使直线部门的经理人员切实承担息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责;有利于管理人员充分利用工资这一杠杆来引导员工达到企业的目标;也有利于人力资源专业人员脱身于一些附加值不高的事务性工作,专注于其他更有价值的高级管理活动,以及充分扮演好直线部门的战略伙伴和咨询顾问的角色。

5宽带式工资结构有利于工作绩效的促进。首先,宽带式工资结构将工资与员工的能力和绩效表现紧密结合,更为灵活地对员工进行激励。其次,宽带式工资设计会鼓励员工去进行跨职能的流动,从而增强组织的灵活性和创新性思想的出现,这对于企业迎接多变的外部市场环境的挑战以及强化创新来说,无疑都非常有利。再次,宽带式工资结构通过弱化头衔、等级、过于具体的岗位描述,以及单一的向上流动方式,向员工传递一种个人绩效文化,推动企业绩效的发展。最后,宽带式工资结构弱化员工之间的晋升竞争,强调员工之间的合作、知识共享、共同进步,帮助企业培育积极的团队绩效文化,而这对于企业整体业绩的提升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力量。

宽带式工资结构的设计程序——

1明确企业的要求;2工资等级的划分;3工资宽带的定价;4员工工资的定位;5员工工资的调整。

工资调整的项目——

(一)工资定级性调整[进行工资定级性调整应注意以下因素:1员工工资定级时应考虑的因素。包括①员工的生活费用②同地区同行业相同或相似岗位的劳动力的市场工资水平。③新员工的实际工作能力。2];

(二)物价性调整;(三)工龄性调整;(四)奖励性调整;(五)效益性调整;(六)考核性调整。

制定薪酬计划的方法——

(一)从下而上法。特点:通常,从下而上法比较实际、灵活,且可行性较高。但不易控制总体的人工成本;

(二)从上而下法。特点:从上而下法虽然可以控制总体的薪酬成本,但缺乏灵活性,而且确定薪酬总额时主观因素壶多,降低了计划的准确性,不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制定薪酬计划的程序——

1通过薪酬市场调查,比较企业各岗位与市场上相对应岗位的薪酬水平;

2了解企业财力状况,根据企业人力资源策略,确定企业薪酬水平采用何种市场薪酬水平,是90%点处还是25%点处;

3了解企业人力资源规划;

4将前三个步骤结合画出一张薪酬计划计算表;

5根据经营计划预计的业务收入和前几步骤预计的薪酬总额,计算薪酬总额/销售收入的比值,P345。企业年金的概念和内容——企业年金,是指企业及其员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P346。

企业年金基金的管理——

1资金筹集方式(所需费用由企业和员工个人共同缴纳。企业缴费每年不超过本企业上年度员工工资总额的1/12,企业和员工个人缴费合计一般不超过本企业上年度员工工资总额);

2企业年金基金的组成(由下列各项组成:企业缴费、员工个人缴费、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运营收益);

3员工企业年金个人帐户管理方式(企业年金实行完全积累,采用个人帐户方式进行管理)。

1确定补充养老金的来源;

2确定每个员工和企业的缴费比例;

3确定养老金支付的额度;

4确定养老金的支付形式;

5确定实行补充养老保险的时间;

6确定养老金基金管理办法。

企业年金的管理与监督——

1建立企业年金理事会;

2确定委托人。

补充医疗保险设计程序——

1确定补充医疗保险基金的来源与额度;

2确定补充医疗保险支付的范围;

3确定支付医疗费用的标准;

4确定补充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办法。

第六章劳动关系管理

劳动者派遣的定义:指劳动者派遣单位与接受单位签定劳动者派遣协议,由劳动派遣单位招用雇员并派遣该劳动者到接受单位工作,劳动者和派遣机构从中获得收入的经济活动。

性质:是一种典型的非正规就业方式,是一种新型用工方式,是一种组合劳动关系。在劳动者派遣中,存在着三种主体和三重关系。三种主体是劳动者派遣机构、接受单位和受派遣劳动者,三重关系是劳动者派遣机构与受派遣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劳动者派遣机构与接受单位之间的关系、接受单位与受派遣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在劳动者派遣中,劳动者派遣机构与受派遣劳动者依法订立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劳动者派遣机构与接受单位建立民事法律关系。劳动者派遣机构与受派遣劳动者的关系属于有“关系“没劳动的形式劳动关系,但作为劳动合同一方当事人有义务向受派遣劳动者支付工资、缴纳社会保险、提供福利待遇等;接受单位与受派遣劳动者的关系属于有劳动没“关系”的实际劳动关系,行使与承担劳动者派遣协议中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包括提供工作岗位和劳动条件、进行劳动组织和监督管理、劳动安全卫生教育等,并承担向派遣机构支付派遣费用的义务。

本质特征:雇佣和使用相分离。

特点:1形式劳动关系的运行;2实际劳动关系的运行;3劳动争议处理。

劳动者派遣的成因:1降低劳动管理成本2促进就业与再就业3为强化劳动法制提供条件4满足外国组织驻华代表机构等特殊单位的需求P354。

劳动者派遣机构的管理——内容:1资格条件;2设立程序;3合同体系。

派遣劳动者的管理——

1派遣雇员与正式雇员享有平等的法定劳动权利;

2在同一岗位使用的派遣雇员与正式雇员应当同等待遇,同岗同酬;

3用人单位的内部劳动规则的实施,包括劳动定额标准、劳动纪律、绩效评价等对派遣雇员与正式雇员一律平等;

4派遣雇员的派遣期限到期,应提前告知,并应协同派遣单位办理劳动合同的终止手续和工作交接。

工资集体协商的含义:指企业工会代表与企业代表依法就企业内部工资分配制度、工资分配形式、工资收入水平等事项进行平等协商、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定工资协议的行为。

内容:

1工资协议的期限2工资分配制度、工资标准和工资分配形式3职工年度平均工资水平及调整幅度4奖金、津贴、补贴等分配办法5工资支付办法6变更、解除工资协议的程序7工资协议的终止条件8工资协议的违约责任9双方认为应当协商约定的其他事项。

工资指导线制度的含义目的作用:

含义: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宏观调控工资总量和水平,调节工资分配关系,指导工资增长,指导企业工资分配的办法、规定的总称。

目的:调整、规范工资分配关系,逐步提高工资水平,保证所有的劳动者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实现社会公平。

作用:1为企业集体协商确定年度工资增长水平提供依据,有利于企业形成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

2引导企业自觉控制人工成本水平

3完善国家的工资宏观调控体系,体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企分开”。P361。

制定工资指导线应遵循的原则——工资指导线意见上线,基准线,下线的含义:上线:又称预警线,是对工资增长较快、工资水平较高的企业提出的预警和提示。基准线:是年度货币工资平均增长目标,是对生产经营正常、有经济效益的企业合理的工资增长水平。下线:主要适用于经济效益较差或亏损企业,企业的货币平均工资增长在工资指导线适用的年度内允许零增长或负增长,但向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提供正常劳动的劳动者支付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简答362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分为年工资收入和月工资收入两种形式。

工资集体协商的程序:

1工资集体协商代表的确定,雇员一方由工会代表,未建立工会的企业,由雇员民主推荐代表,并得到半数以上雇员同意,雇主一方代表由企业法定代表人和法定代表人指定的其他人员担任。

2工资集体协商的实施步骤

(1)提出方应事先向另一方提出书面的协商意向书,明确协商的时间、地点、内容等,另一方接到协商意向书后,应于20日内予以书面答复,并与提出方共同进行工资集体协商;

(2)在不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协商双方有义务按照对方的要求,在协商开始前5日内,提出与工资集体协商有关的真实情况和资料;

(3)协商形成的工资协议草案,应提交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讨论审议;

(4)协商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后,由企业行政方制作正式工资协议文本,经双方首席代表签字盖章后成立。

3工资协议的审查

1)工资协议签定后10日内,由企业将工资协议一式三份及说明,报送当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查;

(2)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在收到工资协议15日内,对协商双方代表资格、工资协议条款内容和签订程序进行审查;

(3)工资协议报送15日后,协商双方未收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工资协议审查意见书》,视为劳动保障部门同意,该工资协议即行生效;

(4)在接到已经生效的工资协议后,协商双方应于5日内,以适当形式向双方人员公布。4明确工资协议期限,一般情况下一年一次,应在原工资协议期满前60日内,向对方书面提出协商意向书,进行下一轮的工资集体协商。简答,365

劳动安全卫生管理制度的种类:

1安全生产责任制度2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管理制度3安全生产教育制度4安全生产检查制度5重大事故隐患管理制度6安全卫生认证制度7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8个人劳动安全卫生防护用品管理制度9劳动者健康检查制度370。

其中,安全生产责任制度:企业法定代表人对本单位安全卫生负全面责任,分管安全卫生的负责人和专职人员对安全卫生负直接责任,总工程师负安全技术领导责任,各只能部门、各级生产组织负责人在各自分管的工作范围内对安全卫生负责,工人在各自的岗位上承担严格遵守劳动安全技术规程的义务。

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1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2伤亡事故报告3伤亡事故调查4伤亡事故处理

劳动安全卫生保护费用的类别:1劳动安全卫生保护设施建设费用2劳动安全卫生保护设施更新改造费用3个人劳动安全卫生防护用品费用4劳动安全卫生教育培训经费5健康检查和职业病防治费用6有毒有害作业场所定期检测费用7工伤保险费8工伤认定、评残费用等。372

营造劳动安全卫生制度环境:营造劳动安全卫生环境是预防劳动安全卫生事故的基本对策,1营造劳动安全卫生观念环境2营造劳动安全卫生制度环境3营造劳动安全卫生技术环境374。其中制度环境中包括:1建立健全的劳动安全卫生管理制度2严格执行各项劳动安全卫生规程3奖惩分明

劳动争议的概念和特征:劳动争议又称劳动纠纷,是指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之间因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的认定与实现所发生的纠纷。特征:1劳动争议的当事人是特定的2劳动争议的内容是特定的3劳动争议有特定的表现形式377

劳动争议的分类:按劳动争议主题划分:1个别争议2集体争议3团体争议。按劳动争议的性质划分:1权利争议2利益争议。按劳动争议的标的划分:1劳动合同争议2关于劳动安全卫生、工作时间、休息休假、保险福利而发生的争议3关于劳动报酬、培训、奖惩等因适用条件的不同理解与实施而发生的争议等378

劳动争议处理的原则:1着重调节及时处理的原则2合法原则3公正原则

企业调节委员会对劳动争议调解的特点:1群众性2自治性3非强制性。区别:1在劳动争议处理中的地位不同2主持调解的主题不同3调解案件的范围不同4调解的效力不同379。用人单位代表的人数不得超过委员会总数的1/3。

调解委员会调节劳动争议的原则:1自愿原则:1)申请调解自愿2)调解过程自愿3)履行协议自愿,2尊重当事人申请仲裁和诉讼权利的原则:1)劳动争议发生后,解决劳动争议的方式由当事人自由选择或仲裁,调解委员会不得阻止2)调节过程中,当事人都可提出申请仲裁的请求,调解委员会不得干涉3)劳动争议经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协议,当事人反悔,不愿履行该协议的,仍享有提请仲裁的权利。380

劳动争议仲裁的原则:1一次裁决原则2合议原则3强制原则4回避原则5区分举证责任原则381

团体劳动争议的特点:1争议主体的团体性2争议内容的特定性3影响的广泛性

劳动争议处理的程序:1根据我国劳动立法的有关规定,当发生劳动争议时,争议双方应协商解决2不愿协商或协商不成,当事人可以申请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调解3调节不成或不愿调解,当事人申请劳动争议仲裁机构仲裁4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不服仲裁裁定,则申诉到人民法院,由人民法院依法审理并做出最终判决382

调解委员会调解的程序:1申请和受理2调查和调解3制作调解协议书或调解意见书。调解委员会调解劳动争议的期限为30日,审批应在7日内383。劳动争议的申诉时效为60日,仲裁文书送达的方式:直接送达、留置送达、委托送达、邮寄送达、公告送达。集体劳动争议是指有共同理由,劳动者一方当事人在3人以上的劳动争议。团体劳动争议应自决定受理的30日内结束,争议复杂或其他客观因素影响需要延期的,延期最长不得超过15日。

劳动争议案例分析的方法:1按照劳动争议自身的规定性进行分析2按照承担法律责任要件进行分析。

劳动争议自身的规定性分析要点:1确定劳动争议的标的2分析确定意思表示的意志内容3分析确定意思表示所反映的意志内容是否符合劳动法律法规、集体合同、劳动合同、企业内部劳动管理规则的规定。386

人力资源管理师教学计划及大纲

《人力资源管理师》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标 “人力资源管理师”的主要培训内容是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是管理理论的重要 组成部分,是各项专业管理的基础。这套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是阐述人力资源管理,如何合理使用人力资源的理论、原则、方法的课程与科学。它是为确认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人 员具有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体系和实践能力设置的认证培训课程。 本课程教学总的目标要求是:通过认证培训和国家人社部的认证考核,确保学员获得人力资源管理从业者的知识、技能,真正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理论、和工具,并使 其通过培训中的知识讲解、能力训练及测评工具的有效使用,创造性地应用这些理论、技术与方法,提高从事宏观、微观层次的人力资源管理所需要的规划、协调、组织和决策方面的实际工作能力。 使学员在实践中能够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利用和有效开发,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工作效能,从而提升人力资源从业者的资信水平。 并且培训后的通过资格认证,检验教学质量,既能使学员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能满足社会对本专业人才不断增长的要求, 从而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和 水平。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人力资 源管理管理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2、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员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识, 学会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分析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方法。 3、紧密联系实际,学会分析案例,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企业经营 活动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之中,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掌握课程的核心内容,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服务,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做出贡献。 4、帮助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全面熟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职业资格鉴定考试的标 准和要求,系统掌握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加快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 的理论水平、专业素质和能力技巧,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考试通过率。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四级教材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四级)教材 课后题参考答案――商英HR051全体贡献 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 ★1,说明企业组织信息采集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答:基本原则:准确性原则;系统性原则;针对性原则;适用性原则;经济性原则。 程序:一.调研准备阶段.1.初步情况分析;2.非正式调研;3.确定调研目标; 二.正式调研阶段:1.相关信息的来源,2.选择抽样方法,设计调查问卷;3.实地调查; 方法:1.档案记录法;2.调查研究法。 2,说明组织结构的类型及其结构图的制作方法。 答:一,类型: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超事业部制;矩阵制。 二,制作方法:1.框图一般要画四层,从中心层计算,其上画一层,其下画两层,用框图表示。 2.功能、职责、权限相同机构(岗位或职务)的框图大小应一致,并列在同一水平线上。 3.表示接受命令指挥系统的线,从上一层垂下来与框图中间或左端横向引出线相接。 4.命令指挥系统用实践,彼此有协作服务关系的用虚线。 5.具用参谋作用的机构、岗位的框图,用横线与上一层垂线相连,并画在左、右上方。 ★3,简述工作岗位写实的基本程序、步骤和方法。 答:步骤:一,岗位写实前的准备工作, 1.根据岗位写实的目的确认写实的对象; 2.进行初步岗位调查; 3.制定出写实工作计划,规定好具体的写实程序和步骤,设计出写实调查表,做好书写板、计时器等所需仪器的准备工 作,明确规定划分工作事项的标准,以及各类工时消耗的代号、编码,以便于登记记录数据资料。 4.培训写实人员,使其熟练掌握岗位写实的技术技巧。 5.写实人员要把写实的意图和要求向被调查者解释清楚,使其积极配合,全力协助写实人员完成信息的采集工作。 二,实地观察记录; 三,写实资料的整理汇总。 4.简述作业测时的基本程序、步骤和方法。 答案:(一)测时前的准备 1)根据测时的目的选择测时对象。测时对象确定后,调查人员要将测时的目的、意义和要求向员工解释清楚,以便取得员工的配合,共同把测时工作做好。 2)了解被测对象和加工作业方面的情况。 3)根据实际情况,将工序划分为操作或操作组。划分的原则是:基本时间和辅助时间要分开;机动时间、手动时间和手工操作时间要分开。在划分操作的基础上,确定定时点,作为区分上下操作的界限,以保证每次观察记录的一致性和正确性。 4)测时最好在上班1~2小时后,待生产稳定后进行。 (二)实地测时观察。 (三)测时资料的整理、分析 (1.根据测时的记录,删去不正常的数值,以便求出在正常条件下操作的延续时间。 (2. 计算有效的观察次数,求出每一操作的平均延续时间。 (3. 计算稳定系数,检验每一项操作的平均延续时间的准确和可靠程度。 (4.由每个操作平均延续时间,计算出工序的作业时间,再经过工时评定,得到符合定额水平的时间值,作为制定时间定额的依据。 5.简述岗位抽样的基本程序、步骤和方法。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大纲及教学计划

深圳市全民素质提升计划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劳动关系管理》 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 人力资源管理属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也是管理类其他专业的核心课程。因为有关企业的人、财、物等各种职能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构成了这类专业的基本内容,而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职能管理中重要的一环。特别是在强调以人为本的当今社会,人力资源对企业发展的关键性和特殊性已经得到广泛认同。人力资源管理这门课程就是针对企业中人力这一特殊资源的规划和设计、选拔和获取、保持和激励、控制和协调以及培训和开发等内容展开。 本课程全面介绍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岗位分析、招聘与流动、培训、绩效考评、薪酬与福利、劳动关系管理等主要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以及典型案例分析,使学生能够树立现代人力资源观念;制定与实施招聘计划的程序和方法; 二、教学要求 本课程9学分,学期总课时为54学时,开设周期为2个月。 《人力资源管理》是从事企业行政管理工作所必须掌握理论和技能要求中的核心部分之一。本专业学生应在对人的行政管理方面,学习基本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原则和技术,在招聘、录用、培训、激励、考核、薪酬、企业文化等环节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能进行基本的操作和监管,并具备接人待物,激励自我和他人的基本素质。 本课程试图从管理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学科角度出发,帮助学

生理解人力资源的含义;树立人力资源的理念;把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活动;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方法;熟悉不同国家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差异,让学习者在以后工作当中能熟练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建议 1、教学辅导:教学辅导以远距离辅导为主,面授辅导为辅。并提供网上、电话教学指导,对本课程的课程进度、重点和难点进行全方位指导,为学生提供答疑、讨论和进行课程学习交流。 2、面授辅导:主要依靠各教学单位的辅导教师,紧紧抓住本课程的文字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辅导讲解。面授辅导应逐步摆脱以重复讲解课程内容为主的状况,要向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进行自我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方法为目标。 3、学生自学:自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另一种重要方式,教师的辅导课,要注意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自己更应重视自学和自学能力的培养。要注重学习方法的变革,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学习。 4、教学研讨:为保证本课程教学活动正常有效开展,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师要对本课程进行认真教学研究,并参加本课程的各种教研活动,教学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要及时与教研室及责任教师联系,协商解决。 第二部分教学实施方案 本课程教学以面授教学为主要形式。文字教材使用的是由秦志华编写的,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网上辅导是文字教材的配套教材,主要讲授教学重点、难点、疑点,以强化学员所学知识为主。

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完整电子版教材

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 第一节企业组织结构设计与变革 第一单元企业组织结构设计 一、组织结构设计的基本理论 组织结构是组织内部分工协作的基本形式或框架。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大,仅靠个人指令或默契远远不能高效实现分工协作,他需要组织结构提供一个基本框架,事先规定管理对象、工作范围和联络路线等事宜。 组织结构设计是指以企业组织结构为核心的组织系统的整体设计工作。它是企业总体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管理的基本前提。组织设计虽然是一项操作性较强的工作,但它是在企业组织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 (一)组织设计理论的内涵 组织设计是在组织设计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组织设计理论是企业组织理论的一部分。 1、组织理论与组织设计理论的对比分析 组织理论又被称作广义的组织理论或大组织理论,它包括了组织运行的全部问题,如组织运行的环境、目标、结构、技术、规模、权利、沟通等,都属于其研究对象。组织设计理论则被称作狭义的组织理论或小组织理论,它主要研究企业组织结构的设计,而把环境、战略、技术、规模、人员等问题作为组织结构设计中的影响因素来加以研究。由此可见,组织理论与组织设计理论在外延上是不同的,从逻辑上说,组织理论应该包括组织设计理论。 2、组织理论的发展 组织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典组织理论、近代理论和现代组织理论三个阶段。组织理论的发展同整个管理理论的发展,基本是一致的。古典组织理论主要是以马克思。韦伯、亨利法约尔等人的行政组织理论为依据的,强调组织的刚性结构;近代组织理论则是以行为科学为理论依据,甚至作为行为科学的一部分而存在,他着重强调人的因素,从组织行为的角度来研究组织结构;现代组织理论则是从行为科学中分离出来,主要是以权变管理理论为依据,他既吸收了以前各种组织理论的有益成果,又强调应按照企业面临的内部条件而灵活地进行组织设计。现代组织理论还在发展中,他的理论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3、组织设计理论的分类 组织设计理论又被分为静态的组织设计理论和动态的组织设计理论,静态的组织设计理论主要研究组织的体制(权、责结构)、机构(部门划分的形式和结构)和规章(管理行为规范)。古典组织学派在这一方面,已经做过大量研究。而动态的组织设计理论除了包含上述基本内容之外,还加进了人的因素,加进了组织结构设计,以及组织在运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诸如协调、信息控制、绩效管理、激励制度、人员配备及培训等。现代组织设计理论,无疑

2019年一级建造师考试教材-机电工程实务(2019年版)

2019年一级建造师考试教材-机电工程实务(2019年 版) 2019年一级建造师考试教材-机电工程实务(2019年版) 2019年一级建造师考试教材-机电工程(2019年版) :教材简介 【书名】全国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用书(2019年版) ——机电工程管理与实务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图书作者】全国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用书编写委员会编写 【出版时间】2019年4月 【开本】16 【定价】76.00元 【包装】平装 2019年一级建造师机电工程实务—教材目录 1H410000机电工程技术 1H411000机电工程常用材料及工程设备 1H411010机电工程常用材料 1H411020机电工程常用工程设备 1H412000机电工程专业技术 1H412019测量技术 1H412020起重技术

1H412030焊接技术 1H413000工业机电工程安装技术 1H413010机械设备安装技术 1H413020电气工程安装技术 1H413030管道工程施工技术 1H413040静置设备及金属结构安装技术1H413050动力设备安装技术 1H413060自动化仪表工程安装技术 1H413070防腐蚀工程施工技术 1H413080绝热工程施工技术 1H413090工业炉窑砌筑工程施工技术 1H414000建筑机电工程安装技术 1H414010建筑管道工程安装技术 1H414020建筑电气工程安装技术 1H414030通风与空调工程安装技术 1H414040建筑智能化工程安装技术 1H414050电梯工程安装技术 1H414060消防工程安装技术 1H420000机电工程项目施工管理 1H420010机电工程项目及其建设程序 1H420020机电工程项目管理的任务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完整版教材

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完整电子版(出版社母版)教材 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 第一节工作岗位分析与设计 第一单元工作岗位分析 【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掌握工作岗位分析的基本原理,岗位信息的来源,工作说明书的内容,以及工作岗位分析及编写工作说明书的程序和步骤。 【知识要求】 一、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概念 (一)人力资源规划的内涵 人力资源规划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所有人力资源计划的总称,是战略规划与战术计划(即具体的实施计划)的统一;狭义的人力资源规划是指为实施企业的发展战略,完成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根据企业内外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供给进行预测,制定相宜的政策和措施,从而使企业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激励员工的过程。 从规划的期限上看,人力资源规划可区分为长期规划(五年以上的计划)、中期计划(规划期限在一年至五年的)和短期计划(一年及以内的计划)。(二)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 1.战略规划。即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根据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目标,对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大政方针、政策和策略的规定,是各种人力资源具体计划的核心,是事关全局的关键性规划。 2.组织规划。组织规划是对企业整体框架的设计,主要包括组织信息的采集、处理和应用,组织结构图的绘制,组织调查,诊断和评价,组织设计与调整,以及组织机构的设置等。 3.制度规划。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规划是人力资源总规划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程序、制度化管理等内容。 4.人员规划。人员规划是对企业人员总量、构成、流动的整体规划,包括人力资源现状分析、企业定员、人员需求与供给预测和人员供需平衡等。 5.费用规划。人力资源费用规划是对企业人工成本、人力资源管理费用的整体规划,包括人力资源费用预算、核算、审核、结算,以及人力资源费用控制。(三)人力资源规划与企业其他规划的关系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企业规划。企业规划的目的是使企业的各种资源(人、财、物等)彼此协调并实现内部供求平衡。人力资源是企业内最活跃的因素,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规划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规划。 (四)人力资源规划与企业管理活动系统的关系 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人力资源规划不仅具有先导性和战略性,而且在实施企业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和目标的过程中,它还能不断调整人力资源管遗的政策和措施,指导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因此,人力资源规划又被称为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纽带。企业工作岗位分析、劳动定员定额等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是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前提,而人力资源规划又对企业人员的招聘、选拔、培训、考评、调动、升降、薪资、福利和保险等各种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目标、步骤与方法,作出了具体而详尽的安排,充分显示了人力资源规划在企业人力

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历年真题及解析(2007-2012)

2008年5月 第一部份职业道德 (第1~25题,共25道题) 一、职业道德基础理论与知识部分 答题指导: 该部分均为选择题,每题均有四个备选项,其中单项选择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多项选择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是正确的。 请根据题意的内容和要求答题,并在答题卡上将所选答案的相应字母涂黑。 错选、少选、多选,则该题均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第1~8题) 1.下列关于职业道德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程度的增强,对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要求 (B)职业道德的稳定性特征,说明职业道德是稳定而不变化的 (C)职业选择属于个人权利的范畴,不属于职业道德的范畴 (D)职业道德与法律分属不同领域,二者没有关联性 2.职业道德的规范功能是指() (A)岗位责任的总体规定效用(B)爱干什么,就干什么 (C)规劝作用(D)自律作用 3.美国于1978年确立了一部规范政府官员的() (A)《荣誉法典》 (B)《不当赠品及不当表示防止法》 (C)《从政职业法》 (D)《谢尔曼法》 4.《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所提出的职业道德的“五项要求”是() (A)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B)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C)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崇尚科学,艰苦朴素,服务人民 (D)热爱集体,以人为本,守土有责,勤劳勇敢,开拓创新 5.关于“勤勉”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无论内心是否愿意,只要在行为上努力工作就是勤勉 (B)在被迫的状态下工作,也可以称之为勤勉 (C)按照劳动契约工作,属于勤勉的范畴 (D)勤勉是从业人员自主和自愿的选择 6.关于“职业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职业化具有一定合理性,但它会束缚人的发展 (B)职业化是反对把劳动作为谋生手段的一种劳动观 (C)职业化是提高从业人员个人和企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D)职业化与全球职场语言和文化相抵触 7.从业人员应该树立的正确理念是() (A)劳动是一种交易,劳资双方应该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 (B)时间就是金钱,员工花了时间,就应该得到金钱回报 (C)追踪世界前沿,不断更新观念、知识和技能 (D)奉行拿来主义,对外国的东西要全面大胆地汲取 8.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常说“戏比天大”,其意思是() (A)演戏本身就是目的,为了演戏而演戏 (B)观众爱看或者不爱看是次要的,完成演出任务是最重要 (C)戏剧的表现内容丰富,能够纵贯历史和空间 (D)必须认真对待承诺的演出,这是演员的天职 (二)多项选择题(第9~16题) 9.敬业的含义包括() (A)恪尽职守(B)勤奋努力 (C)享受工作(D)精益求精 10.践行诚信规范,尊重事实的要求是() (A)坚持原则,不为个人利害关系所左右

一级建造师(公路)2020版教材全部流程

一级建造师(公路)2020版教材全部流程 一、P2 图1B411013 土质路堑施工工艺流程图 二、P10 图1B411015 填石路堤施工工艺流程 填石路堤将填方路段划分为 四级施工台阶、四个作业区段,按 施工工艺流程进行分层施工。 四级施工台阶是:在路基面 以下0.5m为第一级台阶,0.5~ 1.5m为第二级台阶,1.5~3.0m为 第三级台阶,3.0m以上为第四级 台阶。 四个作业区段如图1B411015 所示。

三、P21 袋装砂井施工工艺 整平原地面→摊铺下层砂垫层→机具定位→打入套管→沉入砂袋→拔出套管→机具移位→埋砂袋头→摊铺上层砂垫层。 四、P21 塑料排水管施工工艺 整平原地面→摊铺下层砂垫层→机具就位→塑料排水板穿靴→插入套管→拔出套管→割断塑料排水板→机具移位→摊铺上层砂垫层。 五、P23 粒料桩采用振动沉管法施工 振动沉管法成桩可采用一次拔管成桩法、逐步拔管成桩法和重复压管成桩法三种工艺。主要用振冲器、吊机或施工专用平车和水泵,将砂、碎石、砂砾、废渣等粒料(粒径宜为20~50mm,含泥量不应大于10%)按整平地面→振冲器就位对中→成孔→清孔→加料振密→关机停水→振冲器移位的施工工艺程序进行施工。 六、P47 全站仪放样流程 ①放样准备。 A.选择、录人放样数据文件。 B.选择、录人坐标数据文件;可进行测站坐标数据及后视坐标 数据的调用。 C.置测站点。 D.置后视点、确定方位角。 E.输入所需的放样坐标,开始放样,也可调用由计算机输入的

放样数据。 ②实施放样。 由观测者按照全站仪提供的角度与距离进行放样。 七、P47 GPS-RTK放样流程 ①设置基准站:在已知控制点上架设接收机和天线,打开接收机,将PC卡上室内设置的参数(坐标系统)读人GPS接收机,建立(或选择)配置集,输入基准站点准确的相应坐标和天线高,基准站GPS接收机通过转换参数将相应坐标转换为WGS-84坐标,同时连续接收所有可视GPS卫星信号,并通过数据发射电台将其测站坐标、观测值、卫星跟踪状态及接收机工作状态发射出去,待电台指示灯显示发出通信信号后,流动站即可开展工作。 ②流动站工作:打开接收机,新建(或打开)工作项目,建立(或选择)配置集(要求与基准站相匹配)。流动站接收机在跟踪GPS卫星信号的同时也接收来自基准站的数据,进行处理获得流动站的三维WGS-84坐标,最后通过与基准站相同的坐标转换参数将WGS-84坐标转换为相应坐标,并实时显示在流动站的终端。接收机可将实时位置与设计值相比较,指导放样的正确位置。 GPS-RTK技术用于中线放样,无须沿途布设图根控制点,从而减少施工控制网的布设密度,节约经费,节省时间,其无须通视等优点和可以单人作业更显示出其优越性。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大纲及教学计划

深圳市全民素质提升计划 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 人力资源管理属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也是管理类其他专业的核心课程。因为有关企业的人、财、物等各种职能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构成了这类专业的基本内容,而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职能管理中重要的一环。特别是在强调以人为本的当今社会,人力资源对企业发展的关键性和特殊性已经得到广泛认同。人力资源管理这门课程就是针对企业中人力这一特殊资源的规划和设计、选拔和获取、保持和激励、控制和协调以及培训和开发等内容展开。 本课程全面介绍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岗位分析、招聘与流动、培训、绩效考评、薪酬与福利、劳动关系管理等主要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以及典型案例分析,使学生能够树立现代人力资源观念;制定与实施招聘计划的程序和方法; 二、教学要求 本课程9学分,学期总课时为54学时,开设周期为2个月。 《人力资源管理》是从事企业行政管理工作所必须掌握理论和技能要求中的核心部分之一。本专业学生应在对人的行政管理方面,学习基本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原则和技术,在招聘、录用、培训、激励、考核、薪酬、企业文化等环节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能进行基本的操作和监管,并具备接人待物,激励自我和

他人的基本素质。 本课程试图从管理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学科角度出发,帮助学生理解人力资源的含义;树立人力资源的理念;把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活动;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方法;熟悉不同国家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差异,让学习者在以后工作当中能熟练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建议 1教学辅导:教学辅导以远距离辅导为主,面授辅导为辅。并提供网上、电话教学指导,对本课程的课程进度、重点和难点进行全方位指导,为学生提供答疑、讨论和进行课程学习交流。 2、面授辅导:主要依靠各教学单位的辅导教师,紧紧抓住本课程的文字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辅导讲解。面授辅导应逐步摆脱以重复讲解课程内容为主的状况,要向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进行自我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方法为目标。 3、学生自学:自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另一种重要方式,教师的辅导课,要注意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自己更应重视自学和自学能力的培养。要注重学习方法的变革,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学习。 4、教学研讨:为保证本课程教学活动正常有效开展,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师要对本课程进行认真教学研究,并参加本课程的各种教研活动,教学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要及时与教研室及责任教师联系,协商解决。 第二部分教学实施方案 本课程教学以面授教学为主要形式。文字教材使用的是由秦志华编写的, 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网上辅导是文字教材的配套教材,主要讲授教学重点、难点、疑点,以强化学员所学知识为主。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教学学时分配

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经典范文

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论文 (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论文题目:浅谈企业培训工作的问题与对策 姓名:XXX 身份证号:XXX XXX XXX XXX XXX 准考证号:140150841353 所在省市:广东省广州市 所在单位:广州XXX有限公司 浅谈企业培训工作的问题与对策

XXX XXXXXXXXXXXXXXXXX 摘要:本文主要关注了企业培训中容易发生的六个问题,主要有企业培训不受重视,培训内容缺乏有效分析缺乏系统性,培训无法有效服务公司战略和外部环境变化,培训和教育混同,培训中角色不清晰导致效率低下以及制度不规范等,并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解决对策。 关键词:培训需求、企业战略、培训制度、规范 任何工作,均有其因果,对于培训工作也一样,企业培训工作者必须认真关注培训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把其中主要问题拎出来认真加以解决才能保证培训工作能够日上层楼。本文主要就企业培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作一浅析。 一、企业培训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公司对于培训不够重视,培训是缺什么补什么,培训工作者忙于赶场“救火”。 在公司里面,经常可以发现这样的现象:经营者一方面高喊培训员工如何重要:另一方面培训又被置于次要位置。在公司培训中管理层和老员工总是以自己经验丰富,工作很忙为借口不参加培训。企业培训总是被一再拖延,常常在周末或者下班以后的时间进行。显然,培训的重要性在企业里面常常挂在口号的程度,在理念上并没有成为公司运作的真正有效助手和工具。 人力资源部和各级培训人员匆匆忙忙到处赶场如同“救火”,据查有绝大多数的培训计划临时敲定,培训的随意性很大。而调研也发现,这些培训主要是由于公司在管理上出现了较大的问题、经营业绩不好的情况下临时安排的。这样,培训势同救火,无法规范操作。 二)缺乏综合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课程内容缺乏系统性。 这是个普遍的问题,我们的培训产生缘由总是由于公司出了问题时,管理层才匆匆决策要求推出公司员工培训,而培训的内容也总是围绕相应问

二级人力资源管理师报考条件word版

二级人力资源管理师报考条件为: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13年以上;取得本职业三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5年以上等等。本站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二级人力资源管理师报考条件,供大家参考选择。 二级人力资源管理师报考条件 1. 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13年以上。 2. 取得本职业三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5年以上。 3. 取得大学本科学历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5年以上。 4. 具有大学专科学历证书,取得本职业三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4年以上。 5. 具有大学本科学历证书,取得本职业三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3年以上。 6. 取得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2年以上。

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资格考试与鉴定评审由各省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统一组织。考试分为理论知识(含职业道德)考试、专业能力考试、综合评审(论文撰写及答辩)三个部分,其中职业道德10分、理论知识90分;专业能力100分;综合评审100分。三个部分考试分别达60分为合格。采取闭卷笔试、模拟操作等考核方式进行。单科合格成绩保留一年有效。 二级人力资源管理师报考条件 二级人力资源管理师的考试分为理论知识考试和专业能力考核。理论知识考试和专业能力考核均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理论知识考试与专业能力考核均实行百分制,成绩皆达60分及以上者为合格。二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还须进行综合评审。考核合格者,由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相应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并实行统一编号登记管理和国家劳动部官方网站网上查询,是相关人员求职、任职、晋升、包括出国等的法律上的有效证件,可记入档案、全国通用。 凡取得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依据湖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和湖南省财政厅(湘劳社政字[2006]22号)文件规定享受相应津贴,其标准为:“已取得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职业资格证书,且在相应岗位工作的,其津贴可按不低于150元/月的标准执行。” 二级人力资源管理师报考条件

人力资源管理师一级复习要点

2017年一级人力资源管理师复习要点 第三版教材 考试形式: 理论知识,125题(职业道德25题+单选、多选),一个半小时,用答题卡,时间紧任务重 专业能力,6题,分二部分,简答+综合题(图表分析) 综合评审,10题,文件筐,难点 重点内容: 职业道德从“公民道德纲要”和“八荣八耻”里出题 专业能力,要认清知识点,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 公文筐,以PPT文件为准 第一章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包含哪几方面内容?(人力资源战略的构成)P19-20 ——按时限分:长期战略规划(5年以上)、中期、短期战略规划(3-5年)——按层级和内容分(总体发展战略、组织变革与创新战略、员工培训开发战略、专才培养选拔策略、员工招聘策略、绩效管理策略、薪酬福利及保险策略、员工激励与发展策略、劳动关系管理策略) ——从性质分(吸引策略、参与策略、投资策略) 企业的竞争策略有哪些?P20-21 1、廉价型竞争策略 借助高科技、扩大生产规模、雄厚的财务实力等手段,在生产上,采购供应上或在营销过程中,精打细算、节约开支、降低成本才能得以实现。适用于生产比较稳定、技术变化不大的企业,扩大市场占有率为目的的企业 风险:技术的迅速变化;注重成本控制,忽视消费者的偏好;专业性强,适应性差;劳动关系紧张;依赖于先发制人的策略。 2、独特性竞争策略 创新竞争策略--------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中,力求生产销售竞争对手所不能制造的创新性产品,已占领市场制高点,获取竞争优势 优质竞争策略---------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中,生产销售竞争对手所不能

制造的优质产品。虽然产品是同类的,但以高品质赢得消费者 优点:满足特定需要,降低价格敏感性;溢价补偿成本;讨价还价能力;防止替代产品的威胁。 人力资源管理各种策略运行比较表P24 吸引策略(廉价竞争策略):采用泰罗制,以廉价取胜 特点:中央集权,高度分工,严格控制,依靠工资,奖金维持员工的积极性投资策略(创新产品竞争策略):IBM公司投资策略 特点:重视人才储备和人力资本投资,企业与员工建立长期工作关系,重视发挥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作用; 参与策略(高品质产品竞争策略):日本企业管理模式 特点:企业决策权下放,员工参与管理,使员工具有归属感,注重发挥绝大多数员工的积极性 基本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人力资源管理 创业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领先型薪酬策略) 高速发展型企业的人力资源资源管理;(跟随型薪酬策略) 收获/理性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混合型薪酬策略) 整顿/衰退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滞后型薪酬策略) 影响企业战略规划的内部环境和条件P27-29

(完整版)人力资源管理师教学大纲

佛山市禅城区砺学职业培训学校教学大纲助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资格认证教学大纲 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 一、教学目标: 人力资源规划是根据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目标,对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大政方针、政策和策略的规定,是各种人力资源具体计划的核心,是事关全局的关键性规划。 本章教学目标为: (1)掌握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理论。 (2)掌握工作岗位分析的概念、内容、作用与程序,以及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2)掌握企业定员的概念、作用、原则和方法,及定员标准的编写。 (3)掌握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的特点与构成。 (4)掌握制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原则、要求和步骤。 (5)掌握人力资源费用审核的概念、要求、方法与程序,费用控制的作用与程序。 二、教学内容: (1)工作岗位分析与设计。 (2)企业劳动定员管理。 (3)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规划。 (4)人力资源费用预算的审核与支出控制。

第二章人员招聘与配置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员工招聘渠道的分类与选择、各种员工招募方法的程序与要求、对应聘者初步筛选的方法、员工录用的三种策略、员工招聘活动的评估方法。 (2)掌握人力资源空间配置方法。 (3)掌握人力资源时间配置方法一级劳务外派与引进的管理程序和方法。 二、教学内容: (1)员工招聘活动的实施。 (2)员工招聘活动的评估。 (3)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 (4)劳务外派与引进 第三章培训与开发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培训需求分析的含义、作用、内容,基本工作程序和方法;培训需求分析信息的收集方法、培训需求分析模型,培训规划的内容,制定员工培训计划的步骤和方法。 (2)掌握员工培训组织与实施的基本工作程序和方法,培训课程的实施与管理准备工作。 (3)掌握培训效果的信息种类、收集渠道及评估指标,收集培训效果信息的方法及培训效果跟踪与监控的基本工作程序和方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教学大纲

郑州市博睿职业培训学校教学大纲助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资格认证教学大纲(三级) 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 一、教学目标: 人力资源规划是根据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目标,对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大政方针、政策和策略的规定,是各种人力资源具体计划的核心,是事关全局的关键性规划。 本章教学目标为: (1)掌握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理论。 (2)掌握工作岗位分析的概念、内容、作用与程序,以及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2)掌握企业定员的概念、作用、原则和方法,及定员标准的编写。 (3)掌握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的特点与构成。 (4)掌握制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原则、要求和步骤。 (5)掌握人力资源费用审核的概念、要求、方法与程序,费用控制的作用与程序。 二、教学内容: (1)工作岗位分析与设计。 (2)企业劳动定员管理。 (3)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规划。 (4)人力资源费用预算的审核与支出控制。

第二章人员招聘与配置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员工招聘渠道的分类与选择、各种员工招募方法的程序与要求、对应聘者初步筛选的方法、员工录用的三种策略、员工招聘活动的评估方法。 (2)掌握人力资源空间配置方法。 (3)掌握人力资源时间配置方法一级劳务外派与引进的管理程序和方法。 二、教学内容: (1)员工招聘活动的实施。 (2)员工招聘活动的评估。 (3)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 (4)劳务外派与引进 第三章培训与开发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培训需求分析的含义、作用、内容,基本工作程序和方法;培训需求分析信息的收集方法、培训需求分析模型,培训规划的内容,制定员工培训计划的步骤和方法。 (2)掌握员工培训组织与实施的基本工作程序和方法,培训课程的实施与管理准备工作。 (3)掌握培训效果的信息种类、收集渠道及评估指标,收集培训效果信息的方法及培训效果跟踪与监控的基本工作程序和方

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各种分类

各项原则 1、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 p2 1)任务与目标原则 2)专业分工和协作原则 3)有效管理幅度原则 4)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 5)稳定和适应性相结合的原则 2、制定企业人员规划的基本原则 p25 1)确保人力资源需求的原则 2)与内外环境相适应的原则 3)与战略目标相适应的原则 4)保持适度流动性的原则 3、员工素质测评的主要原则 p74 1)客观测评与主观测评相结合 2)定性测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 3)静态测评与动态测评相结合 4)素质测评与绩效测评相结合 5)分项测评与综合测评相结合 4、无领导小组讨论题目设计的原则 p138 1)联系工作内容 2)难度适中 3)具有一定的冲突性 5、制定培训规划的要求 p143 1)系统性 2)标准化 3)有效性 4)普遍性 6、教学计划的设计原则 p149 1)适应性原则 2)针对性原则 3)最优化原则 4)创新性原则 7、培训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 p153 1)培训课程设计要符合企业和学员的需求 2)培训课程设计要符合成人学员的认知规律 3)培训课程的设置应体现企业培训功能的基本目标,进行人力资源开发8、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要求 p165 1)相关性 2)有效性 3)价值型 9、制定培训评估标准的要求 p186 1)相关度 2)可靠性信度 3)区分度 4)可行性 10、绩效考评标准的设计原则 p239 1)定量准确 2)先进合理 3)突出特点 4)简洁扼要 11、选择关键绩效指标的原则 p247 1)整体性 2)增值性 3)可测性 4)可控性 5)关联性 12、确定工作产出的基本原则 p248 1)增值产出的原则

2)客户导向的原则 3)结果导向的原则 4)设定权重的原则 13、工作岗位横向分类的原则 p297 1)岗位分类的层次宜少不宜多 2)直接生产人员岗位的分类应根据企业的劳动分工与写作的性质与特点来确定;而管理人员岗位的分类应以他们的具体职能来划分 3)大类、小类的数目多少与划分的粗细程度有关 14、企业工资制度设计的原则 p325 1)公平性原则 2)激励性原则 3)竞争性原则 4)经济性原则 5)合法性原则 15、制定工资指导线应遵循的原则 p362 1)工资指导线的制定应符合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对工资增长的总体要求,坚持企业工资总额的增长低于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平均工资的增长低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 2)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均衡,经济发展水平及发展速度、生活费用水平与其他价格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国家不实行全国统一的工资指导线标准,允许各地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当地工资指导线水平 3)制定工资指导线实行协商原则,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工会、企业家协会研究制定,并将当年工资指导线方案报劳动保障部审核后,经地方政府审批,由地方政府颁布 16、劳动争议处理的原则 p379 1)着重调解及时处理的原则 2)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依法处理的原则,即合法原则 3)当事人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原则 17、调解委员会调解劳动争议的原则 p380 1)自愿原则:申请调解自愿、调解过程自愿、履行协议自愿 2)尊重当事人申请仲裁和诉讼权利的原则 18、劳动争议仲裁的原则 p381 1)一次裁决的原则 2)合议原则 3)强制原则 4)回避原则 5)区分举证责任原则 19、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p234 1)针对性原则 2)科学性原则 3)明确性原则 20、撰写评估报告的要求201 1)调查培训结果必须注意接受调查的受训者的代表性,必须保证他们能代表整个受训者群体回答评估 者提出的问题,避免因调查样本缺少代表性而做出不充分的归纳 2)要尽量实事求是,切忌过分美化和粉饰评估结果 3)评估者必须综观培训的整体效果,以免以偏概全 4)评估者必须以一种圆熟的方式论述培训结果中的消极方面,避免打击有关培训人员的积极性 5)当评估方案持续一年以上时,评估者需要作出中期评估报告 6)要注意报告的文字表述语修饰 各种影响因素 1、组织结构环境的影响因素8 1)企业环境

人力资源管理师教学大纲

人力资源管理师教学大 纲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佛山市禅城区砺学职业培训学校教学大纲助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资格认证教学大纲 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 一、教学目标: 人力资源规划是根据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目标,对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大政方针、政策和策略的规定,是各种人力资源具体计划的核心,是事关全局的关键性规划。 本章教学目标为: (1)掌握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理论。 (2)掌握工作岗位分析的概念、内容、作用与程序,以及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2)掌握企业定员的概念、作用、原则和方法,及定员标准的编写。 (3)掌握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的特点与构成。 (4)掌握制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原则、要求和步骤。 (5)掌握人力资源费用审核的概念、要求、方法与程序,费用控制的作用与程序。 二、教学内容: (1)工作岗位分析与设计。 (2)企业劳动定员管理。 (3)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规划。

(4)人力资源费用预算的审核与支出控制。 第二章人员招聘与配置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员工招聘渠道的分类与选择、各种员工招募方法的程序与要求、对应聘者初步筛选的方法、员工录用的三种策略、员工招聘活动的评估方法。 (2)掌握人力资源空间配置方法。 (3)掌握人力资源时间配置方法一级劳务外派与引进的管理程序和方法。 二、教学内容: (1)员工招聘活动的实施。 (2)员工招聘活动的评估。 (3)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 (4)劳务外派与引进 第三章培训与开发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培训需求分析的含义、作用、内容,基本工作程序和方法;培训需求分析信息的收集方法、培训需求分析模型,培训规划的内容,制定员工培训计划的步骤和方法。 (2)掌握员工培训组织与实施的基本工作程序和方法,培训课程的实施与管理准备工作。

(人力资源管理)2020年人力资源管理师教材讲义

提纲: 一、第三版教程基本情况 二、新版教程使用后对于考试影响的预测 三、学员如何应对改版后的考试 一、第三版教程基本情况 1、依据标准没有变化:第三版教程仍然是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2007 版)》为标准编写。 2、内容大量增加: 3、教程结构变化: (1)总体结构仍然保持六章——规划、招聘、培训、绩效、薪酬、劳动关系。 (2)各章均有变化——总节数由原来 的23 节变为22 节。 各节或单元变化为:保持未改 动9 处、内容调整增加22 处、全新内容11 处、旧内容删减7 处。 新版变化具体如下表: 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 第二章招聘与配置 第三章培训与开发 第四章绩效管理 第五章薪酬管理 第六章劳动关系管理 二、新版教程使用后对于考试影响的预测 1、使用说明:上半年仍然使用原来第二版教程,新教程将在下半年正式使用。 2、考试题型:《职业标准》没有变化,原来配套的三级《考试指南》没有再版,说明题型、题量基本不会变化。题型仍然会是选择题、简答题、计算题、案例分析、方案设计题。 3、配套资料:《基础知识》和《常用法律手册》虽然都再版,但内容基本没有变化。 4、级别变化:新版增加内容有部分是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第二版 的内容。必然会增加新考试的难度。

二、教材内容 章节名称节数单选多选技能 人力资源 规划 四节9 6 15% 人员招聘 与配置 三节9 6 20% 培训与开 发 四节9 6 15% 绩效管理二节 6 4 15% 薪酬管理四节 6 4 20% 劳动关系 管理 五节9 6 15% 三、教材结构 分为章、节、单元三级结构: 1.学习目标 2.知识要求 3.能力要求 4.注意事项 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 第一节企业组织结构图的绘制 第二节工作岗位分析 第三节企业劳动定额定员管理 (5 单元) 第四节人力资源费用预算的审核与支出控制(2 单元) 本章新版教材变化: 第一节企业组 织结构图的绘制 全新内容 第二节工作岗 位分析 未改动内容 第三节企业劳 动定额定员管理 第一、二、三单元全新内容 第四、五单元未改动内容 第四节人力资源 费用预算的审核与支 出控制 第一单元增加、调整 第二单元未改动内容 (旧版第一节第二单元、第三节)删除 第一节企业组织结构图的绘制 【学习目标】: 1.掌握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及与企 业其他规划的关系; 2.企业组织机构的概念、类型和设置的 原则; 3.组织结构设计后实施的要则; 4.组织结构图绘制的程序和基本方法。 【知识要求】: 一、人力资源规划(原) (一)人力资源规划的概念: 广义: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所有 各类人力资源计划的总称,是战略规划与战 术计划(具体实施计划)的统一。 狭义:对企业人力资源需求和供 给进行预测,制定相宜的政策和措施,从而 使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实现人力资源的 合理配置,有效激励员工的过程。 人力资源规划的期限: 长期规划:五年以上的计划; 中期规划:期限在一年至五年; 短期规划:一年以内的计划 (二)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 1.战略规划对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利 用的大政方针、政策和策略的规定,是各种 人力资源具体计划的核心,是事关全局的关 键性规划。 2.组织规划是对企业整体框架的设 计。 3.制度规划是人力资源总规划目标实 现的重要保证。 4.人员规划对企业总量、构成、流动 的整体规划,包括人力资源现状分析、企业 定员、人员需求与供给预测、人员供需平衡 等。 5.费用规划是对企业人工成本、人力 资源管理费用的整体规划,包括人力资源费 用预算、核算、审核、结算,以及人力资源 费用的控制。 (三)人力资源规划与企业其他规划的 关系 人力资源是企业内最活跃的因素,是企 业规划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规划。 (四)人力资源规划与企业管理活动系 统的关系人力资源规划又被称为人力资源 管理活动的纽带。工作岗位分析、劳动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