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络红人现象探析自恋型人格障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网络红人现象探析自恋型人格障碍【摘要】本文从网络走红人物的自恋倾向着手,分析了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特征和诊断标准,提出了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治疗途径。即采用传统疗法、客体关系学中的治疗法和催眠疗法,达到消除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目的。

【关键词】网络红人;自恋;人格障碍;特征;治疗

2004年以来,“芙蓉姐姐”便以其劲爆的舞姿、无所顾忌的“丑姿”图片与视频,加上独树一帜的自恋文字,成为网上最火爆的网络明星。“芙蓉姐姐”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蹿红”,不仅成为网络上一个热门话题,就连平面媒体也屡屡报道。2009年底,因一则夸张苛刻的征婚广告,一名叫罗玉凤的女子迅速走红。而现实中的罗玉凤对于任何一个具备基本审美能力的人,看到后的第一感觉绝对是看了第一眼后不想再看第二眼。就这样,罗玉凤被网友戏称为“宇宙无敌超级第一自信”。她们之所以大红大紫,网络与传统媒体功不可没,不过,这个话题与心理分析无关。本文则主要从自恋型人

格障碍方面入手来探析“芙蓉姐姐”和“凤姐”的行为表现。

一、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特征

根据dsm-iv的说法,自恋型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九个特征:有一种夸大的自我重要感和自我成就感。对个人的成功、权力、财富、美貌、爱情等有很高的幻想。认为自己很特殊,只能被一些特殊的

或有一定地位身份的人所理解。不断地需要别人的赞美。认为自己享有特权,应当享受特殊的待遇,喜欢支配别人。在人际交往中喜好利用别人,他人只是达到其自身目的的工具。缺乏同情心,不能了解他人的需要和感受。常常嫉妒别人或认为自己受到他人的嫉妒。自负、傲慢,表现出较强的优越感。这些表现特征在“芙蓉姐姐”和“凤姐”这些网络红人身上都有充分的体现。可以发现凤姐具有典型的自恋型人格,这些我们都可以从凤姐的言辞中看到,如“我觉得鲁迅的文章可读性和丰富性都比我差一些。三百年之后,我的文章还会被人传阅,而鲁迅的不会”。而“芙蓉姐姐”说的那些“我那妖媚性感的外形和冰清玉洁的气质让我无论走到哪里都会

被众人的目光‘无情地’揪出来……”这些言语无处都不透露着自

恋的倾向。

二、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有关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诊断,目前比较权威的便是dsm-iv。自恋型人格障碍至少应符合dsm-iv(diagnostic and statistic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诊断标准中的其中5条。第一,夸大自我:对成就和天分的夸大,没有相应的成绩却希望被看作是出众的;第二,对成功、权力、智慧、美貌或理想的爱充满幻想;第三,觉得自己与众不同,独一无二,只能被其他出众的地位高的人所理解;第四,渴望得到别人极大的赞赏;第五,特权感:无理由地期望获得特殊的待遇或自然符合他们自己的期望;第六,人际关系上

剥削他人,利用他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第七,缺乏移情能力:不愿意对他人的情感和需要作出反应;第八,嫉妒他人或认为他人在嫉妒自己;第九,表现出傲慢目中无人的行为或态度。

根据这些标准我们来分析一下“凤姐”和“芙蓉姐姐”的高调行为表现。首先我们来看看罗玉凤(凤姐),一是一种需要赞美的,包括幻想和行为上漫延的无所不能模式。罗玉凤认为自己的智商前300年后300年无人能及。二是对自身有无所不能的感觉,如:夸大成就和天赋。三是被无限制的成功、权力、才气、美丽或理想爱情的幻想所迷惑。她认为北大清华有300硕士追她,美国哈佛、普林斯顿等名校高材生也在联系她。四是相信自己是特别的和唯一的,并相信自己只能被同样特别的或高地位的人所理解。常常嫉妒他人或相信其他人嫉妒自己,表现出高傲自大的行为态度。面对大众的质疑,她不屑一顾,表现出一种非常高傲自大的态度,似乎人们根本就无法理解她这样智慧超群的人。五是要求过度的赞美。她要求别人认可她的高智商,认可她的博览群书。六是缺乏共情的能力,无欲望去认识或认同其他人的情感和需要。她对前男友的痛苦非常麻木。以上九条诊断标准,“凤姐”已经符合六条,而诊断标准规定至少符合上述标准的五条就可以诊断为自恋型人格障碍,可见罗玉凤已经可以有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倾向。“芙蓉姐姐”是以在bbs上坚持不懈张贴弯曲呈“s”形的生活照而博出位的。她留下了一般人都不会自夸的语录:“我很不快乐,我的不快乐源于我的出

众……”她有着很强烈的自恋倾向。表现为夸大其辞,揉进幻想情节,暗示性高,很容易受到他人或外界的影响等特征。对于“芙蓉姐姐”我们不能完全确切地诊断其为自恋型人格障碍,但其自恋的表现却已经是偏离了常态,已经可以被大家公认为不正常,病态的自恋。

三、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治疗

1、传统疗法

johnson认为,成功的自恋型人格治疗包括推崇健康的自恋,接受自己偶尔变得脆弱、能力有限、贫困、有依赖性和意志薄弱,要求能够消除不可避免的抑郁状态,把自以为是的一面和脆弱的一面结合起来。在这个过程中,自恋者从利用他人来维持错误的自我转向利用他人来发现真实的自我。在治疗过程中治疗师的任务就是让病人接近真实的自我并促进其真实自我的发展。johnson将治疗目的界定为自然的自我表现的发现和加强。病人必须清楚地知道并感受到失掉的自我,然后为自己失去的而悲伤,重新发现自己深深埋藏起来的需要,然后试图满足它们。

2、客体关系学中的治疗法

精神分析学治疗人格障碍的主要意图就是重建患者的早期童年。客体关系学家认为,自恋型人格障碍之所以产生是因为童年期的适应不良。对童年经验的固着或缺乏新的学习。自恋患者没有学会他可以与他人形成不同的关系模式,因此分析家把精神分析过程

作为一个学习过程。精神分析对人格障碍的治疗主要是围绕着移情展开的,那么,在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治疗中如何发展移情关系?治疗师必须适当满足患者对赞美、证明自己无所不能的需要。在心理分析过程中治疗师很少说话,甚至对患者来说他根本就不存在,治疗师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是一面镜子。这个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种移情产生。一是合并移情,这种移情产生于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中最为严重的一类,他们处于对童年经验的固着状态,不能区分自我和客体,这类患者把分析师视为他们自我的一种延伸。二是双生或另类自我移情,患者推测分析师或喜欢自己或与自己相似,像双胞胎一样。三是镜映移情,在这种移情关系中,患者能够把治疗师和自己区分开来,治疗师的作用是象一面镜子一样对患者进行回应,患者希望在这种回应中体验到荣耀感,从而建立自尊。四是理想化移情,理想化移情是患者从客体、即治疗师那里借助力量来促成其内部自我的整合。

3、催眠疗法

baker将催眠技术运用于治疗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病人。他运用了以mahler(1968)的研究为基础的客体关系和自体心理学的理念,对病人进行催眠练习。练习加强了病人将治疗师当作“好的客体”,将自我当成“好的自体”的观念,然后想象就产生了,为的是消除“坏的客体”。自恋病人还需要将正面和负面的经历结合起来。想象包括一些东西在变化中怎样保持原样,比如说皮肤和眼睛的颜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