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第二十五 自恋型人格障碍(李宛青)

合集下载

自恋型人格障碍

自恋型人格障碍

• P被屡次地“遗弃”,不被关注的体验,促使P更强烈地 去索取爱、索取关注。亦即索取“心理乳汁”欲望更强。 这导致P的行为模式变得非此即彼,“要么得到,要么 得不到”,得到时拼命索取,忽略对方,从不考虑对方 的要求和利益,按照自己的方式,我行我素,一意孤行; 得不到时就“逃”到心理症状中,或“逃跑”---换环境。
• P大哥十几岁就离家住校,二哥与P从小在一起 长大,但二哥整天在外面玩,父亲的爱成了唯一 的爱,虽然少得可怜。P从10岁开始边上学,边 做家务,边给全家人做饭。不管多累,家庭中其 它的成员,很少帮P、关注P。用P的话:“爸爸 整天上班、喝酒;妈妈除了犯病外整天象孩子一 样对我撒娇或躺在床上重复做着某个动作;二哥 总在外面玩,家里总是冷冰冰的……。”因此P 总是感到孤独、寂寞、忧愁。
首次晤谈及心理动力学分析:

P在预约时间相隔12天以后来诊,事先没 有提前告诉D(指心理治疗师,下同),又 是在D下班时来诊,而D利用自己的休息时 间接待P。按理P要说对不起,并感谢D休 息时间接待她,但P什么也没说。说明P不 能理解或感觉到别人也是一个人,也有自 己的需求,P不能理解、尊重别人的要求和 利益,这是P心理发育不成熟的一种表现。

在P的人格结构中,P有很强的本我,较 弱的超我,非常弱的自我。 • P常用的主要的心理防御机制有:无所不能、 外射、内射、退行和合理化等。

在十次以后的治疗中,病人的情感表现占统治地位 的负性移情是“遗弃焦虑”和“分离焦虑”。因为P在成 长的过程中类似的经历被一再的“重演”:[1]父亲嗜酒 越烈,P得到的爱和关注越少,幻想中二哥的爱又被 新来的二嫂夺走,于是,唤起口欲期被遗弃的感觉, 在二哥结婚当天离家出走。[2]P念护校期间在姑姑家 住,姑姑因为其付了学费而像奴隶似地使唤P,因姑 父曾偷着给P好吃的和钱引起姑的猜疑,姑父再也不 敢管P,尚未毕业P就不得不搬走,再次体验被遗弃。

narcissistic 人格分类 -回复

narcissistic 人格分类 -回复

narcissistic 人格分类-回复什么是"narcissistic 人格分类"?"narcissistic 人格分类"指的是一种心理学中的人格类型,即自恋型人格障碍(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简称NPD)。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通常对自己产生过度的自负、自恋和自我崇拜的情况,并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和同情心。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包括以下特征:对自己的重要性持有不合理的夸大观念;渴望得到过多的赞美和特殊待遇;经常自我吹嘘和夸大自己的成就;期望被认为是独特的、特殊的人;常常利用他人以满足自己的需求;缺乏对他人感受的兴趣或同情心;经常表现自负、傲慢和自大;对于自己的成功虚荣心极强等等。

这种人格类型可以对自己和他人产生负面影响。

他们经常将自己放在首位,操控他人以满足自己的需求。

他们的缺乏同情心也使他们难以建立和维持健康的关系。

对他人的需求和感受缺乏关注,他们往往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规则,并试图将其强加给他人。

这使得他们与他人之间的互动充满紧张和冲突。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成因以及如何应对这种人格类型。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遗传因素、家庭环境和个人经历都可能在形成这种人格类型中发挥作用。

例如,过度溺爱或过度批评的家庭环境可能导致一个人培养自负自恋的特质。

孩子时期的缺乏关爱和认同也可能使他们寻求外界对自己的认可和赞美。

与自恋型人格障碍相处可能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以下是一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和与这类人格类型相处:1. 建立边界:与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相处时,我们需要明确自己的边界,并坚守自己的底线。

明确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并且不要让他们剥夺我们的权力和尊严。

2. 避免争吵和争夺:与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争吵和争夺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冲突和紧张。

我们可以选择避免这些争论,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更加和平的方式。

3. 建立支持网络:在与这种人格类型相处时,建立并依赖一个支持性的社交网络是非常重要的。

自恋型人格障碍分析

自恋型人格障碍分析

自恋性人格障碍分析概述:在对自恋的研究中,精神病学大师和精神分析学始祖弗洛伊德(Freud)首次较系统地论述了自恋的问题。

在他著名的论文“论自恋”中对自恋的起源、本质、表现形式及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分别作了说明,并以此构成他性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篇论文里,Freud认为自恋是一种未区分的精神能量,来源于力比多(Libido),最初是用于自我及养育自己的女人,这被他称之为原始的自恋。

原始的自恋被他假定为见于每一个人。

在原始自恋里,孩子爱养育自己的女人是将其当作自己的一体来爱的,孩子尚没有能力将养育自己的女人独立开来,但这也为以后爱一个独立于自己的个体打下了基础。

弗洛伊德认为,人首先将爱的力必多投向自己,随后健康发展,将其投向客体。

如果投向客体的爱遭受挫折,这种朝向外的爱会折返回自我,这种现象被称之为继发性自恋,亦即临床上的病理性自恋。

这类人在以后爱的选择中,不是以他者为模型,而是以自我为模型,他们明显地将自我或自我理想作为爱的对象,这其中极端的例子为同性恋者。

1968年,美国心理分析学会定义自恋为:“一种心理的兴趣集中在在自身的注意力”。

[4]近三十多年来,有关自恋及自恋障碍的文章汗牛充栋,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当为自体心理学(self-Psychology), 其创始人海因茨·科胡特(Heinz.kohut) 的贡献最为卓著。

他发现这类病人与客体显现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称之为自体客体关系。

自体客体(selfobject)是一种特殊的客体类型,它不能与自身加以区分,最重要的是,自体客体是用来服务于自恋的功能以保持由于创伤,损害或侵犯导致的发展过程中自恋的失衡[8]。

在这类病人中,他们将他人潜意识地作为一个自体客体, 这样, 控制他人就象控制自己的身体或身体的一部分一样。

因而这样的一类人进入治疗,也将这样的客体关系带入治疗场所。

科胡特认为,这种对理想化客体强烈的依赖是由于病人希望以此来代替自身缺失的那部分精神结构。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成因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成因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成因作者:燕园博思心理咨询/整理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对自我价值感的夸大和缺乏对他人的公感性。

这类人无根据地夸大自己的成就和才干,认为自己应当被视作“特殊人才”,认为自己的想法是独特的,只有特殊人物才能理解。

在实际中,他们稍不如意,就又体会到自我无价值感。

他们幻想自己很有成就,自己拥有权利、聪明和美貌,遇到比他们更成功的人就产生强烈嫉妒心。

他们的自尊很脆弱,过分关心别人的评价,要求别人持续的注意和赞美;对批评则感到内心的愤怒和羞辱,但外表以冷淡和无动于衷的反应来掩饰。

他们不能理解别人的细微感情,缺乏将心比心的共感性,因此人际关系常出现问题。

这种人常有特权感,期望自己能够得到特殊的待遇,其友谊多是从利益出发的。

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常有普遍性的人际关系;他们的抑郁情绪、人际困难或不切实际的目标可能影响工作。

但另一方面,他们对功利的追逐也可能使他们获得较高的工作成就。

成因:关于自恋性人格障碍的成因,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解释是这样的:患者无法把自己本能的心理力量投注到外界的某一客体上,该力量滞留在内部,便形成了自恋。

现代客体关系理论认为,自恋性人格障碍者的特点是“以自我为客体”,通俗地说,就是“你我不分、他我不分”。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患者在早年的经历中体验过人际关系上的创伤,如与父母长期分离、父母关系不和或者父母对其态度过于粗暴或过于溺爱等等。

有这样一些经历,使得患者觉得自己爱自己才是安全的、理所应当的。

在科胡特看来,可以追溯到童年的婴儿时期,按照客体关系理论家马勒等的研究,这一障碍大约形成于一岁半到三岁之间。

科胡特认为,每一个个体在其婴儿期都是有自体自大、夸大倾向的,例如婴儿稍稍不得到满足就会大哭等等,在婴儿的心理世界中,他或她是全能的上帝。

当这一上帝由于被养育者(自体客体)所满足时,则获得快乐。

如果不满足,则因为自己的全能感遭受挫折无法实现而暴怒。

这一不被满足的情况其实是在婴儿养育中经常偶然发生的,但如果养育婴儿者是长期的如此对待婴儿的,也就是说婴儿是长期无法得到夸大的自体自恋满足的。

自恋型人格障碍

自恋型人格障碍
3.对赞美的无限需求是就是通过他人的赞美来证实自己是无所不能的。
4.共情缺乏。这是丧失了一种与他人“同甘共苦”的现象。他们即便理解一些人,这种理解和体验他人是他 人当作自己或自己的一部分。总之他们永远离不开自己“想问题或体验问题”。他们对他人的赞美其实就是通过 客体当作自己来满足自己的自恋。
注意事项
病症成因
关于自恋性人格障碍的成因,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解释是这样的:患者无法把自己本能的心理力量投注到外 界的某一客体上,该力量滞留在内部,便形成了自恋。现代客体关系理论认为,自恋性人格障碍者的特点是“以 自我为客体”,通俗地说,就是“你我不分、他我不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患者在早年的经历中体验过 人际关系上的创伤,如与父母长期分离、父母关系不和或者父母对其态度过于粗暴或过于溺爱等等。有这样一些 经历,使得患者觉得自己爱自己才是安全的、理所应当的。
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常有普遍性的人际关系;他们的抑郁情绪、人际困难或不切实际的目标可能影响工作。 但另一方面,他们对功利的追逐也可能使他们获得较高的工作成就。
表现特征
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诊断,目前尚无完全一致的标准。一般认为其特征主要如下: 1.对批评的反应是愤怒、羞愧或感到耻辱(尽管不一定当即表露出来)。 2.喜欢指使他人,要他人为自己服务。 3.过分自高自大,对自己的才能夸大其辞,希望受人特别。 4.坚信他的问题是世上独有的,不能被某些特殊的人物了解。 5.对无限的成功、权力、荣誉、美丽或理想爱情有非份的幻想。 6.认为自己应享有他人没有的特权。 7.渴望持久的与赞美。 8.缺乏同情心。 9.有很强的嫉妒心。 10.亲密关系困难,(婚姻关系,亲子关系等)。
概念介绍
在实际中,他们稍不如意,就又体会到自我无价值感。他们幻想自己很有成就,自己拥有权力、聪明和美貌, 遇到比他们更成功的人就产生强烈嫉妒心。他们的自尊很脆弱,过分关心别人的评价,要求别人持续的注意和赞 美;对批评则感到内心的愤怒和羞辱,但外表以冷淡和无动于衷的反应来掩饰。他们不能理解别人的细微感情, 缺乏将心比心的共感性,因此人际关系常出现问题。这种人常有特权感,期望自己能够得到特殊的待遇,其友谊 多是从利益出发的。

遇到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我该怎么办

遇到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我该怎么办

遇到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我该怎么办自恋型人格障碍(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NPD)是一种心理疾病,患者通常表现出过度的自我崇拜、自我中心、需要注意和赞扬,缺乏同理心和关怀他人的能力。

如果您发现自己或周围的人可能患有自恋型人格障碍,以下是一些可能有用的建议。

首先,要保持冷静和理智。

与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交往可能会让您感到沮丧、愤怒或无助。

尽量不要被情绪所控制,保持冷静和理智。

这样可以帮助您更好地应对他们的行为和反应。

其次,要注意自己的边界。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通常会试图控制和操纵其他人,而且可能会试图侵犯您的边界。

在与他们交往时,要确保您的边界受到尊重,并保持适当的距离。

如果他们试图操纵您或逼迫您做出不想做的事情,要坚定地拒绝并保持自我。

第三,尝试建立沟通。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通常很难理解和关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但是有时候通过建立沟通可以改善交往。

在与他们交流时,要尽量坦诚和直接,而不是试图说服或争论。

试着将话题集中在他们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上,这可能会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您和其他人的感受。

第四,寻求专业帮助。

自恋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障碍,需要专业的心理治疗和管理。

如果您或周围的人患有这种障碍,建议寻求专业的心理治疗帮助,以便更好地处理和管理这种情况。

最后,要保持自我价值。

与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交往可能会让您感到自卑或不值得。

记住,他们的行为和态度不代表您的价值和重要性。

要保持自我价值和自信,不要让他们的行为和态度影响到您的自我价值和自尊心。

与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交往可能会带来挑战和困难,但是通过保持冷静和理智、注意自己的边界、尝试建立沟通、寻求专业帮助和保持自我价值,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和处理这种情况。

关于心理健康的检测和筛查,初级自评可参考:SCL-90量表,对于精神疾病方面的检测筛查,可参考MMPI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关于人格障碍的检测筛查可以参考PDQ-4+量表。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识别与应对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识别与应对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识别与应对自恋型人格障碍是一种心理障碍,通常表现为对自己的过分自我看重,需要得到持续的赞美和肯定,缺乏同情他人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建立健康、平等的关系。

本文将从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定义、症状特征、识别方法以及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1.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定义自恋型人格障碍是一种心理学上的诊断分类,属于人格障碍范畴。

患有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常常认为自己是特殊的、与众不同的,并且对自己过于自负,不接受他人对自己的批评或指责。

他们经常渴望得到外界持续性的肯定和认可,虽然外表看似自信、充满魅力,但内心却存在着脆弱和自卑感。

2.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症状特征2.1 基本特征过度关注自我,认为自己具有特殊身份或特质;缺乏同情心,往往忽视他人感受和需要;强烈渴望赞美和肯定,但对批评反应过度敏感;没有足够的灵活性,坚持己见,并认为自己总是正确的。

2.2 行为特征常常谈论自己多于倾听他人;对他人成就缺乏真诚的祝贺或赞扬;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支配欲和优越感;难以建立相互尊重、平等的关系。

3.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识别方法要识别一个人是否患有自恋型人格障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因为许多人在某种程度上都具备某些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特征。

然而,如果一个人同时表现出以下几点,则需要警惕可能存在自恋型人格障碍: - 过分追求成功和权力; - 对批评反应过度敏感; - 缺乏同情心,忽视他人感受。

在识别时,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医生或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进行全面评估和诊断。

4.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应对策略4.1 个体心理治疗通过个体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等方式来帮助患者认识到自己过度追求肯定和优越感的问题,并逐步调整这种不健康的心态。

4.2 家庭治疗家庭治疗可以帮助患者与家庭成员建立更健康、和谐的关系模式,减少患者对赞美和肯定的依赖,并提高其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

4.3 社会支持鼓励患者加入社会团体或群体活动,增加社交机会和社会支持体系,建立更全面、积极健康的社交网络。

自恋型人格障碍课件

自恋型人格障碍课件

自恋型人格障碍
与客体显现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称之为自我客体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主体潜意识地将客体当作一个从属于自已的个体,当作自已身体的一部份。 这种人际关系表现为严重的自我界限混乱或没有自我界限。
自恋型人格障碍
无所不能的自身。 在心理发育的早期孩子需要养育者共情的接纳和肯定他们带有幻想的雄心, 并允许将养育者理想化。 随着与养育者的互动,孩子学会分别哪些是幻想哪些可成为真实,并发展出正常的自尊、雄心和自我理想。
自恋型人格障碍
表现符合下列五条及以上: ⑴ 对自身有无所不能的感觉。 比如:夸大成就和天赋,虽然没有相应的成就,却期待被看作是最优秀的。 ⑵ 被无限制的成功、权力、才气、美丽或理想爱情的幻想所迷惑。
自恋型人格障碍
⑶ 相信自己是特别的和唯一的,并相信自己仅能被其它同样特别的或高地位的人理解,或应该被联想到与上述的人为一类。 ⑷ 对赞美成瘾。
自恋性伤害
心理发展阶段:Freud理论
0-1岁:共生阶段,满足需要,基本信任感 1-3岁:分化成独立个体和依赖的冲突 3-5岁:妥协、认同、分享情感 6-10岁:转向外界(学业、游戏、体育等) 青春期:理想化-去理想化,重新整合
玛勒
自闭(autism) 0-2月 共生(symbiosis) 2-6月 分离—个体化(separation-individuation) 6-24月 孵化(hatching) 6-10月 实践(practicing) 10-16月 复合(rapprochement) 16-24月 建立客体永久性(developing object constancy)24-很失望,你来治疗是希望我理解和帮助你,但你仍然觉得没有人理解你”。 面质中有同理的成分,如果是真诚的,就会有帮助,特别是对感到愤怒和被抛弃的患者。 患者不再感到被误解。 “奥,不是你,你是唯一关心我的人。来这里觉得好多了。是我那混蛋老公和我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谢聆听!
精神分析第二十五讲 自恋型人格障碍 主讲 李宛青
目录
一、视频小结
二、重点剖析 三神病病理学的四个疾病类型
(1)人格层面为特征 (2)行为障碍为特征 (3)融合饥渴型人格 (4)逃避接触型人格 2.自恋型人格障碍诊断的3个标准: • ① 夸大的自我 • ② 唯我独尊或唯我独不尊,过于强调自我的唯一性 • ③ 对赞美成瘾
二、重点剖析
1. 在科胡特的疾病分类学里面,自恋的精神病病理学 包括以下四种类型: (1)人格层面:自恋型人格疾患 ① 抑郁 ② 对微不足道的事过于敏感 ③ 有疑病的抱怨 ④ 缺乏生活的风趣
(2)行为层面:以行为障碍为特征的自恋型病理状态 主要特征包括: ① 性倒错;② 反社会;③ 成瘾行为。 常见于监狱犯人。 (3)关系的融合层面:融合饥渴型人格 倾向于与他人共生,要满足人际交往中高度的融合关 系,并且要求他人处在一个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距离 上面。 (4)关系的逃避层面:逃避接触型人格 非常需要亲密关系,但在亲密关系中,一旦受到一 点点伤害,就会以完全的逃避与自我隔离来避免在亲密 关系中可能存在的危险。
5. 自恋型人格障碍诊断的3个标准: ① 夸大的自我 ② 唯我独尊或唯我独不尊,过于强调自我的唯一性 ③ 对赞美成瘾 如果还出现以下特征,就表明这个人的自恋程度比较高,包括: ①对权力或者无限成功的潜意识幻想。 ② 受到批评的时候表现出暴怒。 ③ 见诸行动的行为。 ④ 经常有比较严重的羞耻与屈辱的感受,与现实境遇不协调。 ⑤ 在与他人的关系中间,利用他人,而不是为了享受人与人在 一起的愉悦感。 ⑥ 缺乏同情心。 ⑦ 对他人的过度羡慕或嫉妒。 ⑧ 对某人或某事,过度理想化的、偏见的感受。
2. 自恋实际上是一种"我把事情做得很漂亮,然后就产 生了一种比较高的自我价值感",这是一种觉得自己值 得被珍惜,值得被保护的真实感觉。而自体心理学实际 上是在讲自尊感,讲自己是配得上XXXX的。
3. 自我(ego)与自体(self)的区别:"自我"是 自我、本我、超我这三个人格结构中的一部分;而 "自体"指的是整个人。可以这样理解,在地貌学的 框架里面,自我=1/3自体。 4. 根据《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四版)》 (DSM-Ⅳ),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基本特征包括: ① 持续性的夸大;② 过度敏感; ③ 缺乏共情能力;④ 自我夸大感(认为自己的问 题是唯一的,且只能被特定的人所了解)
三、个人体会
1.把力比多投向客体关系中可以减轻抑郁。 2.逃避接触型人格案例。 3.通过对婴儿的观察真的能够解读儿童的内心吗?还是依然 反映的是我们自己的想法? 4.一项针对从业20多年的老医生与从业3、5年的年轻医生之 间的研究发现,二者的治疗效果差不多,并不存在统计学 上的显著差异。这点告诉我们:以后大家有病不要去刻意 寻找专家了。 5.一个人在某个行业里待了很久之后,其学派的特征就会越 来越淡。 6.集体的自恋:对某个民族、某个职业的自恋。 7.缺少非功利的在人群中获得纯粹快乐的人会比较难以获得 愉悦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