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讲课稿)

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讲课稿)
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讲课稿)

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讲课稿)

悠远浩博的中国文化,从孕育发生到雄强壮大,有一个漫长而曲折多致的发展历程。这一历程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日臻丰富的历程,也是“人不断解放自身”,走向文明演进高峰的历程。

第一节 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中国先哲与当代学者往往以“上古”来概括发明并使用文字以前的历史阶段,而这一遥远的文化期正是中国文化发端的初始阶段。

1、 中国人起源

1、时间:170万年

1965年5月,考古学者从云南元谋上那蚌村发现了距今170万年的猿人化石,定名为元谋猿人,这是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活动的历史确证。

2、人种

根据人种学分类,中国人属蒙古人种。从元谋人、蓝田人到马坝人、大荔人,再到山顶洞人,颧骨高突、铲形门齿、印加骨、额中缝等一系列现代蒙古人种所具有的典型体征在明显的进化趋势中一脉相承。

二、原始物质文化

1、火与工具的使用,是旧石器时代先民的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创造。

火的使用在中国神话传说中,取火技术的发明权有时记在“燧人氏”名下,有时记在“伏羲”名下,有时又归功于“黄帝”。

北京猿人文化遗址内已发现灰烬,出土了大量因烧灼而变色破裂的

石块、骨骼,甚至还有木炭。这一切确凿证明,距今约5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已能熟练地使用火。,

制造石器使人与动物开始分手,那么,火的使用标志着人与动物的最后诀别。

在从猿到人的转化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工具,不仅是人类物质文化的开端,而且直接标志着文化的起源。

2、新石器时代

距今7 000年开始,中华先民进入了新石器时代,磨制的较为精致的石器取代了打制的粗糙的石器。农业、畜牧业取代采集狩猎,成为首要的生产部门。以“泥条盘筑”为主要制作方法的陶器也广泛出现。

最著名的类型,有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1921年发现于河南)、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1959年发现于山东)等。

三、原始观念文化

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便是其主要存在形态。

 中华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非常广泛,大致可分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大类。

1、自然崇拜

对大自然的崇拜(太阳、大地)是先民最原始的崇拜形式之一,在仰韶、屈家岭、马厂等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上,人们往往发现表现太阳图形的纹饰。

2、生殖-祖先崇拜

中华先民对于自身的繁衍非常关注,由此产生炽热的生殖崇拜。从辽宁牛河梁和东山咀红山文化遗址发掘出来的高腹丰臀、乳房硕大的陶塑女神像,在相当广阔的新石器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男性生殖崇拜物——石祖、陶祖,发现于新疆呼图壁县境内的大型生殖崇拜岩画,都展示了人们的生命崇祀的庄严情感。

3、图腾崇拜

图腾崇拜是较为高级的宗教形式。

由于在原始思维中,类比和联想是主要方法,原始人一般都相信自己的氏族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之间有一种特殊的亲密联系,并以之作为氏族崇拜的对象,这就是“图腾”。考古发掘和神话传说中,有丰富的图腾崇拜资料。相传黄帝率熊、罴、貔、貅、豹、虎六兽同炎帝殊死搏斗,这六兽其实是指以其为各自图腾的六个氏族。鱼、鸟、蛙、龟、蛇、猪、马等实有自然物以及人们运用抽象的、概括的思维能力创造出来的对象,如龙、凤等,都曾是中华先民崇拜并奉为本族徽帜的图腾物。

原始宗教是原始时代观念文化的主流。

4、原始艺术

距今4 000年的河南密县池北岗、新郑裴李岗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现了陶塑猪头,这是最早的陶塑艺术品。

陶绘是原始艺术的又一样式,考古发掘表明,那一时期的陶绘图样千姿百态,几何纹样,动、植物图形都是先民创制陶绘艺术的基本素材。

原始雕刻艺术亦有众多发现,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双鸟纹骨,刻有勾嘴、修尾的水禽,线条流畅,姿态生动。大汶口墓地出土的象牙简花瓣交错,结构别致。江苏连云港锦屏山的将军崖岩画与新疆呼图壁县内的生殖崇拜岩画皆气魄宏大,画面生动,展现了先民粗犷的情感以及一派活泼天真、生机盎然的人类童年气息。

四、原始社会组织

人在世界中所处的关系有两种,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社会内人与人的关系。

和世界其他民族一样,与猿类分途后的中华先民在婚姻关系上经过血亲杂交、血缘群婚、族外婚等阶段,在社会组织形式上经过母系氏

族、父系氏族阶段。大致说来,母系氏族社会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形成,贯穿整个新石器时代,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中的女娲氏、庖牺氏、神农氏、有巢氏、燧人氏,是这一时期中华先民创造的神。

父系氏族社会则已进入铜石并用时代,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私有制开始萌生。传说中的五帝,便生活在这一时期。五帝的组成,有多种说法。比较通行的说法是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这五位上古帝王。

氏族制后期,部落联盟产生,其首领推举方式即著名的禅让。舜到暮年,亦仿当年故事,禅让给治水有功的禹。上古社会关于权力嬗递的传说,并非虚幻的美妙编造,而确实是当时制度文化的折光。

禹的时代开始了今天已初显轮廓的“夏文化”的进程。

夏文化大致具有如下特征:工具形态由石器、陶器过渡到青铜器;农业生产已有相当发展;私有制确立;中华文化史上的第一个国家政权建立起来。阶级社会-文明社会的曙光在中国大地上初现熹微。

五、上古文化分布

中国文化的多元发生,不仅有考古学方面的充足证据。神话传说及民族学、民俗学研究表明,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文化集团。

1、 华夏集团

发祥于黄土高原,后沿黄河东进,散布于中国的中部及北部的部分地区,即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分布区。华夏集团内又分两支,一支称黄帝,一支称炎帝。神话传说中那位桀骜不驯的共工氏,也属于这个集团。

2、东夷集团

活动区域,大致在今山东、河南东南和安徽中部一带,即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及青莲岗文化江北类型分布区。与黄帝恶战的蚩尤、射日的后羿,都属于这个集团。

3、苗蛮集团

主要活动于湖北、湖南、江西一带,即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分布区。如若向东延伸,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也可归于此集团。大名鼎鼎的伏羲、女娲都属于这个集团。

4、几大集团的融合

在中国跨入文明时代门槛的前夕,黄河流域出现了一系列部落联盟之间的兼并战争。首先是炎帝、黄帝诸部联军在涿鹿大败蚩尤,从而完成了炎黄诸部与蚩尤部落的融合。继之而来,炎黄二帝发生冲突,阪泉一战,黄帝打败了炎帝,炎帝溃败,向东南方转移,黄帝因此成为华夏集团的代表。

经过对东夷集团以及稍后对苗蛮集团的征战,华夏集团取得连续胜利,从而确立了在中华民族及其文化多元发生中的主流地位,对后世文化发展的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二节 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

从文化开始发端,到传说中的禹“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中国文化发展和其他民族的原始文化大体一致, “还没有脱掉自然发生的共同体脐带”,至殷商西周,中国文化的特殊面貌才开始形成。

一、殷商神本文化

1、文字、典籍的出现,标志古代中国已跨入文明社会的门槛

商人发祥于山东半岛渤海湾。在初始阶段,商人主要从事游耕农业。

大约在公元前14世纪,长期流动不定的商族在第十代君王盘庚率领下,从奄(今山东曲阜)迁徙并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在此传位

八代十二王,历时273年。

商人的文明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兼具“象形”、“会意”、“形声”等制字规则的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进入了成熟阶段。文字的发明和使用,使迁殷以后的商人率先“有册有典”。这些由掌理卜筮和记事的“贞人”书写与保管的典册,便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文献。这些文献包含有丰富的文化思想。文字、典籍、青铜器,以及“殷”这座目前所确认的中国最早的古都,标志着古代中国已跨入文明社会的门槛。

2、商代文化体现出强烈的神本文化的特色

商人脱离原始社会未久,在以神秘性与笼统性为特征的原始思维的支配下,商人尊神重巫,体现出强烈的神本文化的特色。

《礼记·表记》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殷人观念中的神,地位最高的是“帝”或“上帝”。它统率各种自然力,也主宰人间事务。为了听命于上帝,按鬼神意旨办事,殷人以卜筮来决定自己的行止。商王既是政治上的最高统治者,又是最高祭司。

商人还频频举行规模盛大的祭祀活动以表示对上帝或鬼神的敬意,祭祀用牲畜有达四五百头者。殷商人也有祖先崇拜,但祖宗神的地位居于第二位,而其之所以被祭祀,也在于他们生前担任最高祭司的职务,死后“宾于帝所”,侍于帝左右,成为上帝与人世的交通桥梁。

以尊神重鬼为特色的殷商文化,是人类思维水平尚处于蒙昧阶段的产物。

二、周人的文化维新

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来说,周人入主中原,具有决定文化模式转换的重要意义。

“周”是一个历史几乎与“商”同样悠久的部族,作为偏处西方的“小邦”,它曾长期附属于商。经过数百年的惨淡经营,周族逐渐强大,并利用商纣的腐败和商人主力部队转战东南淮夷之机,起兵伐纣。

公元前1 1世纪,“小邦周”终于战胜并取代“大邑商”,建立起周朝。

周朝建立后,一方面因袭商代的种族血缘统治办法,一方面实行文化主旨上的转换,正如《诗经》所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周人的“维新”,首先表现在宗法制度的建立。周人确立的兼备政治权力统治和血亲道德制约双重功能的宗法制,其影响深入中国社会机体,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宗法文化特征,正是肇始于西周。

除了建立完备的宗法制和分封制,将上层建筑诸领域制度化外,周人的另一文化创新,乃是确立把上下尊卑等级关系固定下来的礼制和与之相配合的情感艺术系统(乐),这便是所谓“制礼作乐”。

王国维说,礼是“周人为政之精髓”,是“文武周公所以治天下之精义大法”②。这些论断深刻地指明了礼在周代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周人所确立的“礼”,为后世儒家所继承、发展,以强劲的力量规范着中国人的生活行为、心理情操与是非善恶观念。中国传统的“礼文化”或“礼制文化”,即创制于西周。

周人推行的种种制度典礼,如分封制、宗法制、礼制,实质上无不渗透着一种强烈的伦理道德精神。周初统治者在总结夏亡殷灭的历史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天命靡常,惟德是辅”、“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等重要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治主义、民本主义、忧患意识乃至“天人合一”的致思趋向,皆肇始于此。

第三节 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公元前722年,周平王从关中盆地丰镐东迁到伊洛盆地的洛邑,揭开了春秋战国的帷幕。这个战乱的动荡时代,中国文化却奏起了辉煌的乐章。

春秋战国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周天子权威失坠,诸侯们云合雾集,竞相争霸。据文献记载,春秋300年间,“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史记·太史公自序》)。战国250余年间,发生大小战争220余次,“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

一、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辉煌,最根本的是由于社会大变革时代为各个阶级、集团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进行“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

1、士的崛起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

2、文化重组

激烈的兼并战争打破了孤立、静态的生活格局,文化传播的规模日盛,多因素的冲突、交织与渗透,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

3、环境宽松

竞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建立一统的观念形态。学术环境宽松活泼,使文化人有可能进行独立的、富于创造性的精神劳动,从而为道术“天下裂”提供了前提条件。

4、学者集团兴起

随着周天子“共主”地位的丧失,世守专职的宫廷文化官员纷纷走向下层或转移到列国,直接推动私家学者集团兴起。

正是如上种种条件的聚合,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发展创造了一种干载难逢的契机。气象恢宏盛大的诸子“百家争鸣”,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二、百家兴起及其学派特征

所谓“百家”,只是诸子蜂起、学派林立的文化现象的一种概说。西汉司马谈将诸子概括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西汉刘歆又将诸子归为儒、墨、道、名、法、阴阳、农、纵横、杂、小说十家。

先秦诸子在学派风格上各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1、儒家

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以“仁”为学说核心,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

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的精神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2、道家

以老、庄为代表,是先秦诸子中与儒学并驾齐驱的一大流派。

道家在许多方面都是儒家的对立面:儒家注重人事,道家尊崇“天道”;儒家讲求文饰,道家向往“自然”;儒家主张“有为”,道家倡导“无为”;儒家强调个人对家族、国家的责任,道家醉心于个人对社会的超脱。道家它既以超脱社会伦常为目的,于是把复归“自然”当做寄托身心的不二法门,这就使天人谐调从人际谐调的从属地位独立出来而成为“第一义”。

道家所谓的“自然”,决不等同于儒家的“天命”或“天理”,它是一种超功利的境界,带有玄思的品格和自适的情趣。从这个角度上来把握与发挥天人关系的作用,恰好可以补救儒家在这方面的缺略,给拘限于人伦日用世界的儒家学说打开新的天地。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儒和道,就这样由对立走向了互补,相反而又相成。

3、法家

先驱人物是齐国的管仲与郑国的子产,他们力主强化法令刑律,使民“畏威如疾”,以达到富国理乱的效果。他们的理论是:火烈,民望而畏之,故死于火的人少;水弱,民狎而玩之,故死于水的人多。因此

法令刑律宜严不宜宽。

法家学说的思想方法是一种“矛盾不可和而解”的专讲对立的极端辩证法,故在治国方略上主张严刑峻罚,在文化政策上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实行文化专制主义。法家是战国时的“显学”,后来成为秦王朝统治天下的政治理论。汉以后,儒学独尊,但法家学说仍然或隐或彰地发挥效应,历代统治者多采取“霸王道杂之”即儒法并用的统治方术,有的则是“阳儒阴法”。

4、墨家

创立者是鲁国人墨翟,其信徒多系直接从事劳作的下层群众,尤以手工业者为多。故墨家学说强调物质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尚力”),反对生存基本需要外的消费(“节用”),企图以“普遍的爱停止战乱取得太平”(“兼爱”),同时又尊崇天神(“天志”),鼓吹专制统治(“尚同”),从而典型地映现出小生产者、小私有者的性格

5、阴阳家

邹衍为最重要代表人物,其特长是“深观阴阳消息”。所谓“阴阳消息”,即阴盛则阳衰,阳盛则阴衰,矛盾双方互为消长,一生一灭,构成自然社会万事万物运动发展的终极原因和基本方式。运用阴阳消长模式来论证社会人事是阴阳家的一大创造,而从时间、空间的流转变化中去把握世界则是阴阳家独具特色的思维方式。

创立诸子学派的孔墨老庄,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批百科全书式的渊博学者,他们修订《易》、《书》、三《礼》、《春秋》等中国文化的“元典性”著作,并对宇宙、社会、人生等无比广阔的领域发表纵横八极的议论。正是经由各具特色的诸子百家的追索和创造,中国文化精神的各个侧面得到充分的展开和升华,中华民族的文化走向大致确定。有鉴于此,文化史家借用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的概念,将春秋战国称为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三、华夏族的最终形成

春秋战国的特殊文化环境,不仅为“文化轴心时代”的确立提供了契机,而且有力地推动了华夏族的最终形成。

第四节 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

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完成了古代中国的统一大业,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君主集权的一统帝国——秦王朝建立。秦王朝二世而亡,起而代之的是刘邦建立的汉朝。

一、宏阔的文化精神

秦皇汉高建立的秦汉王朝具有宏大的规模和气象;秦帝国是与东地中海的罗马、南亚次大陆的孔雀王朝并立而三的世界性大国;汉帝国的版图与事功更在秦之上,与其同时并立的世界性大国惟有罗马。

1、宏阔的追求成为秦汉文化精神的主旋律。

秦汉帝国表现出新兴地主阶级的生气勃勃、雄姿英发,社会文化基调也处于一种不可抑制的开拓、创新的亢奋之中。宏阔的追求成为秦汉文化精神的主旋律。

秦长城,兵马俑,汉赋,《史记》,无不是在秦汉宏阔文化精神的统摄下产生出来的辉煌制作物。

2、中国古代学术、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

开拓进取、宏阔包容的时代精神作用于中华文化共同体内部,激发了工艺、学术的创作高潮;作用于共同体外部的广阔世界,则大大促进了中外文化的相互交融。

汉武帝时期丝绸之路开辟的张骞通西域,向西方传播了中国文化,西域乃至印度的文明成果,也源源不断地涌进中国,中国文化因此增添了灿烂的色调和光彩。

二、文化统一与思想统一

秦汉统治者在建立一统帝国的同时,还致力于思想文化的统一,其重要措施有如下几个方面:

1、“书同文”

李斯以大篆为基础,汲取齐鲁等地通行的蝌蚪文笔画简省的优点,创制出一种人称“秦篆”的形体匀圆齐整、笔画简略的新文字,颁行全国。

2、“车同轨”:

定车宽以六尺为制,统一车辆形制。以首都咸阳为中心,修筑驰道,东抵燕齐,南达吴楚,两年以后,又修筑咸阳通九原(今包头西北)的“直道”,劈山填谷,长达l 800余里。这些措施大大加强了中央与各地的联系,畅通了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

3、“度同制”:

统一度量衡,结束战国时各国货币、度量衡标准制度混乱的局面。

4、“行同伦”:

“以法为教”,并在各地设置专掌教化的乡官,名日“三老”,统一人们的文化心理。

5、“地同域”:

废除周代以来的封土建国制度,粉碎地区壁垒,将辽阔版图统一于中央朝政的政令、军令之下。

秦始皇统一文化的措施固然以强化专制君主集权政治为目的,同时也有力地增进了秦帝国版图内各区域人们在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乃至文化心理上的共同性,从而为中华文化共同体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思想学术上的统一

秦汉时期的文化一统,还包括思想学术上的统一,而这种统一,对中国文化其后的历程影响至深至巨。

秦统一天下后,秦始皇执著于“别黑白而定一尊” ,采纳了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的文化专制政策,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

浩劫,开历史上君主思想专制的恶例。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

三、儒学独尊与经学兴起

西汉王朝取得政治上的稳定和经济上的繁盛,统一思想的课题便再次被提出。汉武帝接授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化政策,使儒学取得了“定于一尊”的显赫地位,成为汉代文化思潮的主流。

武帝把《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并推行“以经取士”的选官制度,天下学士多靡然风从,传经之学和注经之学成为专门学问。这就是汉代至清代的官方哲学——“经学”。 武帝以后,政治、思想、文化领域,都成为儒家经典的一统天下,但是,经学内部却因学术派别不一,爆发出今古文之争。

概要说来,今文经学的特点是政治的,讲阴阳灾异,讲微言大义。古文经学的特点是历史的,讲文字训诂,明典章制度,研究经文本身的涵义。前者主合时,后者主复古。前者学风活泼,而往往流于空疏荒诞;后者学风朴实平易,但失之烦琐。

从武帝时代直到西汉末,今文经学居“官学”正统地位,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产生了至为重要的影响。

第五节 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

汉末董卓之乱,使汉帝国崩溃瓦解,长达近四百年的战乱由此展开。在全国范围内,先有魏、蜀、吴三国鼎立;继之而起的西晋命祚短促。随晋亡而来,在北方,先有十六国割据,后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政权的嬗递。在南方有东晋、宋、齐、梁、陈诸王朝的起伏更替。

战乱与割据打破了帝国的一元化政治与集权式地主经济体制,定型于西汉中期的以经学为主干、以儒学独尊为内核的文化模式崩解,取而代之的是文化生动活泼的多元发展局面。

一、玄学崛起

玄学是魏晋时期崛起的一股新的文化思潮。

玄学的产生是从两汉到魏晋思想上的一个重要变化。随着东汉王朝的崩溃,这个包罗万象的宇宙系统论的神圣光圈黯然失色,经学也成了令人难以忍受的烦琐学问。统治阶级的腐败以及社会大动乱更有力地宣布了儒学的“不周世用”和思想的虚伪。在这样一种时代大背景下,玄学应运而生。

玄学是由老庄哲学发展而来,其宗旨是“贵无”,其最高主题是对个体人生意义价值的思考。玄学在主体面貌上与两汉儒学大不相同。两汉儒学着眼于构建实实在在的王道秩序与名教秩序,玄学却以探求理想人格为中心课题;两汉儒学热衷于“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魏晋玄学却从汉代的宇宙论转向思辨深邃的本体论。玄学的兴起,对魏晋文化思潮产生了深刻影响。

玄学作为一种本体论哲学,其现实意蕴乃是对魏晋人所亟亟追求的理想人格作理论上的建构。在“贵无”思想的深刻影响下,魏晋士人或徜徉山水,“琴诗自乐”,追求一种“萧条高寄”的生活;或“动违礼法”,“以任放为达”。陶渊明与“竹林七贤”便分别是以上两种行为方式的代表。在魏晋士人的推动下,老庄之学轻人事、任自然的价值观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占据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世界,进而铸造了中国士人玄、远、清、虚的生活情趣。

二、道教创制与佛教传入

玄学的兴盛,体现出动乱时代人们对个体存在意义和价值的关注,而这样一种社会心理也成为道教与佛教兴盛的土壤。

1、道教兴起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它酝酿于东汉,发展于魏晋,至南北朝时期,北魏嵩山道士寇谦之、刘宋庐山道士陆修静藉政权之力清整民间道派,并首次使用“道教”一词统一各道派。与此同时,道教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宗教仪式和斋醮程式、道德戒律。萧梁陶弘景更以“天子师”之尊构造道教神仙谱系,叙述道教传授历史。道教作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宗派至此基本定型。

作为宗教的一大流派,道教具有宗教上的一般性特征,但作为中华民族创立的宗教,它又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格,这就是在思想渊源上从道、儒、墨等哲学流派以及传统星相家、医方家、谶纬家那里充分汲取思想资料;在神仙世界的构造上以古代中国尤其是流传于楚文化圈的种种神话人物为本源;在教旨上,以长生成仙为目标,讲求归本返朴、归根复命的养气健身术,倡导以长寿祛病为宗旨的“房中术”,钻研追求不死的炼金服丹之术。民间劾治恶鬼、躲避死亡的种种迷信手段,如臂悬五彩、悬苇画鸡、桃符桃印、治邪驱鬼等也网罗无遗,发展成为禁咒、印镜等法术,从而与全力关注“人死后如何”的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不同,道教最关心的是“人如何不死”。这一致思趋向正是中华民族重现世、重现实的民族性格在宗教观上的体现。

2、佛教传入

与道教勃兴的同时,另一支宗教大军也气势日增地开进了魏晋南北朝文化系统,这就是来自南亚次大陆的佛教。由此形成二学(儒学、玄学)、二教(道教、佛教)相互颉颃、相互融合的多元激荡的格局。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玄、佛、道二学二教的相互冲突、相互整合,造成意识形态结构的激烈动荡。这一时期因匈奴、鲜卑、羯、氐等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而引发的胡汉文化的大规模冲突,更使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呈现出多样性、丰富性。在文化的多重碰撞与融合中,中国文化得到多向度的发展和深化,强健而清新的文化精神大放异彩。

第六节 隋唐:隆盛时代

公元七世纪,当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及其身后的“哈里发”相继攻陷麦加、耶路撒冷与亚历山大城,建立起横跨亚、非、欧三洲的阿拉伯帝国之时,在东亚大陆,杨隋和李唐相继开疆拓土,军威四震,建立起东临日本海、西至中亚细亚的隋唐大帝国,在空前壮阔的历史舞台上,中国文化进入了气度恢弘、史诗般壮丽的隆盛时代。

一、文化背景

1、门阀制度的瓦解

魏晋南北朝,活跃于中国政治舞台上的是门阀世族地主阶级。然而,门阀世族势力在隋唐时期趋于急剧没落。给予门阀地主致命打击的首先是摧枯拉朽的隋末农民大起义,继之而来的则是杨隋和李唐政权所推行的在门阀世族衰落的同时,大批中下层士子,由科举入仕途,参与和掌握各级政权,从而突破了门阀世胄的垄断。

2、科举制度

包括均田制、“崇重今朝冠冕”及科举制在内的一系列全面压抑门阀世族的改革措施。使世俗地主阶级的精英分子(庶族寒士)登上中国文化舞台。

唐代文化因而具有一种明朗、高亢、奔放、热烈的时代气质。

二、“有容乃大”的文化气派

1、无所畏惧、无所顾虑的兼容并包的宏大气派。

以强盛的国力为依据,以朝气蓬勃的世俗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为主体,唐文化首先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无所畏惧、无所顾虑的兼容并包的宏大气派。在文化政策上,唐太宗李世民在政治上实行“开明专制”,在文艺创作上积极鼓励多样性,在意识形态上奉行三教并行政策,体现出

文化开放的氛围。

2、广为吸收外域文化

唐文化以博大的胸襟广为吸收外域文化。南亚的佛学、历法、医学、语言学、音乐、美术;中亚的音乐、舞蹈;西亚和西方世界的袄教、景教、摩尼教、伊斯兰教、医术、建筑艺术及至马球运动等等,首都长安则是那一时代中外文化汇聚的中心,成为一个具有盛大气象的世界性都市,在世界文化史上均可称为对外域文化的大规模吸收卓越范例。

“有容乃大”,正是唐文化超轶前朝的特有气派,是唐文化金光熠熠的深厚根基。

三、风采辉煌的艺术成就

规模空前的统一和强盛,宽容和摄取,造就了一个丰富浓烈的艺术世界。

1、诗

唐代是诗歌与书法的黄金时代。仅清代所编的《全唐诗》中,就有作品48 900余首,诗人2 300百余家。而兔起鹘落的历史岁月必然湮没了更多作品与诗人。在难以数计的天才诗人中,既有李白、杜甫、王维、自居易、李贺、李商隐、杜牧等以千古绝作雄盖一世的诗歌巨匠。中国古典诗歌“无体不备,无体不善”,无论内容、风格、形式、技巧,在唐代均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成为后世效仿的典范。

2、书法

中国书法在魏晋六朝开始走向美的自觉,在唐代也达到了一个高峰。

篆书圆劲,阳冰篆法为后世所多循;草书飞动,“颠张狂素”将狂草发挥得淋漓尽致;行书纵逸,李邕、颜真卿的“麓山寺碑”、“争坐位贴”最为艺林所重;楷书端整,欧(阳询)、虞(世南)、颜(真卿)、柳(公权)四大家将唐楷推至登峰造极地步。

3、绘画

唐代也是绘画的极盛时期。人物画辉煌富丽,豪迈博大;山水画金碧青绿之美与清秀雅淡的水墨韵味交相辉映;“穷羽毛之变态,夺花卉之芳妍”的花鸟画也登上画坛,规模初具。整个画坛新鲜活泼,充满生命活力。

4、散文

唐代的散文也有丰硕成果,其领袖人物便是韩愈、柳宗元,他们所发起的古文运动,对以后几个世纪的文学发生了深刻影响。

孟子说:“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孟子·尽心下》)唐代便是古代哲人观念中“充实而有光辉”的文化繁盛时代。

第七节 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勃兴

爆发于公元750年的安史之乱,引发了潜藏已久的种种危机,以杨炎两税法的财政改革为法律标志,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迁。土地国有制——均田制崩解,庶族地主经济与小自耕农经济迅速发展,直至占据社会经济的主体地位。

与社会政治、经济格局变迁的大势相呼应,中国文化亦从唐型文化转向宋型文化。

所谓唐型文化,是一种相对开放、外倾、色调热烈的文化类型。

宋型文化则是一种相对封闭、内倾、色调淡雅的文化类型。

一、理学建构

宋代文化最重要的标志乃是理学的建构。

理学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由于理学家将“天理”、“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受到强大的约束。理学专求“内圣”的经世路线以及“尚礼义不尚权谋”的致思趋向,则将传统

儒学的先义后利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但与此同时,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张载庄严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断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在明清易代之际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慷慨呼号;文天祥、东林党人在异族强权或腐朽政治势力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无不浸润了理学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

二、精致细腻的士大夫文化

与理学着意于知性反省、造微于心性之际的趋向相一致,两宋的士大夫文化也表现出精致、内趋的性格。

词起源于市井歌谣,因文人介入而趋于雅化。词境小而狭,巧而新,侧重音律和语言的契合,造境摇曳空灵,取径幽约怨悱,寄托要眇怅惆,极为细腻,极为精致。尽管有苏轼开创的、以辛弃疾为代表人物的豪放词风,但词坛的主流始终是“婉约”、“阴柔”,集中反映出两宋文人士大夫与唐人大不相同的心境和意绪。

宋画作为“士人画”,强调融诗歌、书法于绘画之中,以绘画来表现文人意趣。以此文化心理为总背景,两宋绘画富于潇洒高迈之气与优雅细密、温柔恬静之美。

两宋古文舒徐和缓,阴柔澄定;宋诗“如纱如葛”、“思虑深沉”;士人饮茶“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成造其极”。文人玩赏的瓷器脱略繁丽丰腴,尚朴澹,重意态。其服饰也“惟务洁净”,以简朴清秀为雅。

三、市民文化之勃兴

在熙熙攘攘的商市生活以及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成长起来的野俗而生动的市民文化的兴起,是中国文化史的一个重要现象。

中晚唐以来的都市经济发展,推动了两宋市民阶层的崛起。《清明

2016中国传统文化答案汇总

注:答案收集自网络,不保证100%正确率,请填写时检查清楚在作答。 智慧树-2016传统文化答案 1 【单选题】(1分) 亨廷顿认为:文化的重要作用是用价值观影响人类的进步。(A)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 2 【单选题】(1分) 《文化经济学》认为“文化是明天的生产力”。(A)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 3 【单选题】(1分) 文化精神是指: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基本思想与观念,或者说是文化传统的主流。(A)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 4 【多选题】(1分) 文化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关系:(ABCD ) A. 文化精神是指一个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与观念。属于事实判断范畴。 B. 民族精神是指文化精神中的优秀成分。属于价值判断范畴。 C. 文化精神属于事实判断范畴。 D. 民族精神属于价值判断范畴。 正确 第一章

【多选题】(1分) “以人为本”的思想包括: A. 以人为尊 B. 以民为贵 C. 以仁为本 正确答案是:A,B,C 2 【多选题】(1分) 礼教的核心是:() A. 父子有亲 B. 君臣有义 C. 夫妇有别 D. 长幼有序 E. 朋友有信 正确答案是:A,B,C,D,E 3 【多选题】(1分) 有关孟子倡导“五伦”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ABCD ) A. “五伦”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B. 五伦的观念是几千年来支配了我们中国人的道德生活的最有力量的传统观念之一。 C. “五伦”是我们礼教的核心,它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群体的纲纪。 D. 五伦里的权利和义务受到适当的遵循,社会就会稳定和有秩序。 正确 第二章 1 【单选题】(1分)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 A ) A.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资料

弘扬主体精神的儒家 一.周文化与儒家文化的缘起 1. 殷文化到周文化:从神本到人本的文化转向 殷商西周时期巫史勃兴,巫史垄断神坛,执掌学坛,不仅奠定了中华文化黎明时期的繁荣格局,对后世文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引出了中国传统学术的系列特点:(1)学术与政治纠缠(2)神学与科学交织(3)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混杂(4)在社会科学方面文,史,哲汇通。 2. 周文化对儒家学说的影响 (1)观念创新:“天命靡常,敬德保民” 首次提出“德”的概念,作为统治者“宜得宜民”的理论依据。“德”具有宗教,政治,伦理等多方面的理论内涵,其中伦理为核心。统治者只有自身修养达到“德”的境界,才能实现“宜得宜民”。(2)制度创新:宗法建构 天子,诸侯,卿大夫,血缘关系(3)政治思想:儒家文化的直接源头 周公是西周王朝的奠基者和制度的制定者,他的政治思想对儒家思想的影响表现在: a.“明德慎罚”,“敬德保民”思想是孔子“德政”思想的渊源 b.周礼主要是有关社会等级秩序与伦理道德,行为规范的制度性规定。孔子推行的“礼治”正是对周公遗风的发扬蹈厉。 二.孔孟与儒家文化的产生 1.孔子学说及其传播 (1)孔子成就 A.创立儒家学说 孔子儒家学说的特点:a.注重人的因素,重视人生的价值, 提倡道德修养,主张“仁者爱人”b.具有积极入世精神,关注现实,关注社会现实c.看重下层民众的力量,主张实行“仁政”,关心人民生计,有一定民本主义色彩d.主张“敬鬼神而远之”,有显著的人文主义精神e.提倡“中有”,“中和”,不仅注重人际和谐,社会和谐,更注重天人和谐,人生自身的和谐。 B.推动平民教育发展 C.整理古代文化遗产删定《诗》《书》,修订《礼》《乐》,赞《易》,修《春秋》(2)基本思想 A.仁学思想: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范畴 仁的内涵: a.治国使民的基本原则 b.在众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c.最完全的人格内涵d.人道之根本 B.礼制思想 孔子认为只有正名才能挽救礼坏乐崩的局面,才能复兴周礼。他提出正名思想,是为了恢复周礼所制定的世袭宗法等级制度。 对周礼的补充和发展: a.将周礼的肯本归纳为正名思想,使周礼的指导思想更集中,更明确,更理论化了 b.强调道德教化注:礼的辩证看法P49 C.认识论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干货,建议收藏) 2017-09-10 00:01 常见借代词语 1、桃李:学生 2、社稷、轩辕:国家 3、南冠:囚犯 4、同窗:同学 5、烽烟:战争 6、巾帼:妇女 7、丝竹:音乐 8、伉俪:夫妻 9、白丁、布衣:百姓 10、伛偻,黄发:老人 名家与作品 1、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秦始皇嬴政汉武:汉武帝刘彻 2、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3、世界文学作品中四大吝啬鬼:葛朗台、夏洛克、泼溜希金、阿巴贡。 4、中国吝啬鬼的典型:严监生。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中国文学之最 1、古代最著名的长篇神话小说是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 2、古代最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是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3、古代最早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 4、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是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 5、古代最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是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6、古代最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7、古代最早的语录体散文是《论语》; 8、古代最早的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大全 何谓“十才子书”? 所谓“十才子书”,指的是这样十部作品:一、《三国演义》;二、《好逑传》;三、《玉娇梨》;四、《平山冷燕》;五、《水浒传》;六、《西厢记》;七、《琵琶记》;八、《花笺记》;九、《斩鬼记》;十、《三合剑》。它们中有小说、传奇和戏曲。有第一流的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优秀的戏曲《西厢记》、《琵琶记》;但也有滥竽充数的,如《三合剑》。即使名列第二的《好逑传》、名称第三的《玉娇梨》和名列第八的《花笺记》,也由于格调不高,落入才子佳人小说的俗套,在中国文坛的影响也极微。因此,所谓“十才子书”的选择和排列,本身就是荒唐可笑的。有人说此出自金圣叹,恐怕不确。 古籍名称的由来 初涉古籍的人,往往为古籍的名称所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其实,古人著作集名的由来,也是有规律可寻的。 以作者本名作集名,如唐代诗人杜审言的诗集称《杜审言集》。 以作者的字或别号作集名,如曹植字子建,集名即为《曹子建集》。 以作者的籍贯作集名,如唐代张九龄为曲江(今属广东)人,集名《曲江集》。 以作者曾经居住过的地名作集名,如杜牧有别墅在樊川,集名即为《樊川文集》。 以作者的官衔作集名,有的是用作者曾任官职中最高的官衔作集名,有的则以作者诗文创作较多或成名时的官衔作集名,也有一些是以作者做官时所在的地名作集名的。如杜甫一生最高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集名《杜工部诗集》。 以作者的封、谥作集名,如南北朝时谢灵运袭封康乐公,集名即为《谢康乐集》;北宋司马光封温国公,谥文正,集名《温国文正司马公集》。

中国传统文化_答案

绪论 1 【单选题】(1分) 本讲当中解读文化的本义是( C ) A.载道化成 B.崇德重义 C.以人为本 2 【单选题】(1分) “文”与“化”二字对举,最早见于(A ) A.《周易.贲》 B.《周易.艮》 C.《周易.震》 3 【单选题】(1分) “文”不包括(D ) A.地文 B.天文 C.人文 D.物文 4 【单选题】(1分)

该讲当中重新解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是( A ) A.“易”、“道” B.儒道互补 C.儒、释、道三家并列 5 【单选题】(1分)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中“阴阳对立观”在审美观念层面的表现是(C ) A.中庸之道 B.阴阳五行 C.中和为美 第一章 1 【多选题】(1分) “以人为本”的思想包括:ABC A.以人为尊 B.以仁为本 C.以民为贵 2 【多选题】(1分) 礼教的核心是:( ABCDE ) A.长幼有序 B.父子有亲

C.夫妇有别 D.君臣有义 E.朋友有信 3 【多选题】(1分) 有关孟子倡导“五伦”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ABCD ) A.五伦里的权利和义务受到适当的遵循,社会就会稳定和有秩序。 B.“五伦”是我们礼教的核心,它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群体的纲纪。 C.“五伦”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D.五伦的观念是几千年来支配了我们中国人的道德生活的最有力量的传统观念之一。4 【单选题】(1分) 传统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是:( C ) A.天人感应 B.形式逻辑 C.天人合一 D.辩证逻辑 ———————————————— 答案是辛苦整理出来的 完整版课后答案需要支付5元/门 购买完整版答案联系QQ 2414817003 ————————————————

数学教学中的传统文化

数学教学中的传统文化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以儒家思想为主脉、文史哲为主体、道德教化为主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涵盖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情操、礼仪制度等维度的多方面整体,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伦理要义和智慧之道。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天人合一的自然精神,贵和持中的中和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人本精神,知行合体的实用精神,义以为上的重德精神,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有容乃大的开放精神等,建构了当代中国文化的宝库。教育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文化方式,也是人类文化记忆传承的重要方式。 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应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那么如何在教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呢这是我们一直关注的问题。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实施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我们要培养21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在各学科教学中,除了学习本学科的专业知识,还要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真正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合在各个学科教学之中,贯穿于学科教学的各个环节,构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的学科教学体系,促进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使其水乳交融,自然生长,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我们教师在新课改中的使命。 数学是一门客观、精确的学科,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思想性,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爱学习,爱科学,坚持真理并为之奋斗的优秀品质,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我们教师要找到传统文化与数学学科的结合点,把它其中蕴含的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挖掘出来,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以德育人的独特而强大的功能,引导学生在感受、感悟我国丰富的民族数学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培养数学

中国传统宗教_中国传统文化概观第四章

中国传统宗教 青岛广播电视大学邵艺 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儒、佛、道三教合一的宗教文化是中国传统宗教的最大特点。 一、传统宗教发展历程 早在原始社会,我们的先民就有了原始崇拜。例如在山顶洞人的遗址中就发现有红色的赤铁矿粉末,说明他们已经具有关于灵魂的观念。 1、原始宗教主要崇拜形式有: 自然崇拜、灵物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英雄崇拜和灵魂崇拜。如图腾崇拜就是原始部落中,人们相信他们的祖先是某种动物或植物,并把它神话为部落的保护神,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图腾。英雄崇拜是把真实存在或者幻想出来的历史人物加以神化作为崇拜对象。中国原始英雄崇拜的对象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部落首领,如炎帝、黄帝、尧、舜等,一类是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发明者,如神农氏、燧人氏、有巢氏等。 2、儒教 儒学通过孔子、孟子创立,董仲舒完成,到宋明理学发展和升华,最终成为具有礼教性和宗教性的博大、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且符合了中国古代封建统治的需要,最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正统和主干。历代统治者为强化儒学思想的精神统治,进一步将孔子神圣化,将儒学宗教化,儒学在中国历史上因此发挥着宗教的社会功能。 董仲舒作为先秦儒学的继承者和汉代儒学的奠基人,有——汉代孔子之称。 儒教的基本思想(简答) 儒教的基本思想具有宗教性和礼教性,其特点是: 一是祖先崇拜和圣贤崇拜是儒教信仰和制度的核心。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把祖辈中的圣贤突出出来,使其人格得到神化。黄帝、尧、舜禹等圣贤,都被隆重地加以祭祀。随着孔子地位的一日高于一日,封号越来越高,祭孔的规格也越来越高,孔子及历代群儒也进入孔庙。由此可以看出,儒家崇拜的神灵,来自人世而非彼岸世界。所以它重视现实人生和人伦道德。 天人合一是儒家道德论和宇宙论的基本观点。儒教认为天人并非对立,神人可以相通。董仲舒进一步吸收、融合法、道、阴阳各家学说,建立起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神学体系。宋明理学在此基础上,吸收、融合佛、道两家精义,使儒家“天人合一”的道德论和宇宙观更加成熟、完善。 宗教与政治、伦理的紧密结合是儒教的重要特征。儒家非常重视宗教在政治、伦理上的教化功能,将儒学和政治、伦理融为一体,和世俗生活、百姓生活紧密结合,所以儒教既维护了统治者的统治,又得到自下而上的普通庶民的支持,这是儒学取得独尊地位并绵延不绝的根本原因。 3、道教 道教产生于东汉,是中国唯一土生土长的系统宗教。道教将道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作为宇宙起源论。道教的理想是长生不老,羽化成仙。为此,道教徒探索了种种修炼方式,如内养功、炼丹等。 4、佛教 佛教是公元1世纪前后传入中国的。古印度佛教有大乘教和小乘教两派。只注重个人解脱,是小乘佛教。而如同一条大船可以普度众生,称大乘佛教。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国佛教达到鼎盛。出现了许多有中国文化色彩的佛教宗派。主要宗派有:天台宗、三论宗、华严宗、唯识宗、净土宗、禅宗、律宗和密宗。佛教基本思想有四谛说、缘起论、业报轮回和三法印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文化的三层次说:广义,狭义,专义的文化 (1)广义的文化又称大文化,即主张文化是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2)狭义的文化又称小文化,主要指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不包括物质生产及其器物性,实体性成果。 (3)专义的文化是指沿袭传统和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文化的直观理解,即将文化理解为文学,艺术,音乐,戏剧,舞蹈等为主的艺术文化。 3.文化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或人化自然。 具体包括: (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自然包括两个部分: A.人之外的自然。即不依赖于人存在的自然界;“无机身体” B.人自身的自然。即人的“有机身体” (3)自然的人化包括两个方面: A.人类对外在自然的能动的现实的改造。 B.人自身躯体的全部的感觉(内在自然)发生属人的变化。 说到底,文化就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实体而逐步满足自身需要(包括肉体和精神需要)的过程。 4.文化的一般特征 (1)从文化的形成上来看,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 (2)从文化的内容构成上来说,文化具有复合性。 (3)从文化的表现上来说,文化具有象征性。 (4)从文化的影响来说,文化具有传递性。 5.文化的功能 定义:文化的功能是指文化系统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能适应和满足个人与社会多种需要的重要作用。 (1)记录功能:口头语言,文字,物质型文化

(2)认知功能:人类总是不断地通过文化来认识自然,社会,自身,世界。(3)传播功能:言语和文字,实物 (4)教化功能:文化不仅自觉地教化人,而且更多时候是潜移默化的教化人,使之社会化。 (5)凝聚功能:在民族群体中表现的尤为明显。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爱国主义;文化层次不同,文化凝聚范围,程度,层次也不同。 (6)调控功能:主要依靠精神型文化和制度行为文化来实现。 6.文化形态学角度将广义文化分为四个层次: (1)物态文化;是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 (2)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社会规范的总和。 (3)行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风俗习惯,行为礼仪,交往方式等); (4)心态文化:(是文化的核心部分)相当于精神文化或社会意识的概念,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又包括基层意识形态和高层意识形态)。 7.什么是中国文化?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实际谈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中国文化的含义:是指中华民族及其祖先在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上创造出来 并且传播到世界各地的文化总和。中国文化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概念。中国文化根生土长,多源一体。 ●中国传统文化含义: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 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诸多层面的内容。 ●理解【从时间维度理解】: (1)传统文化指文化的过去式。 (2)传统文化又指文化的现在式或正在进行式,即从过去一直延伸到现在的文化观念。 (3)传统文化也可能指文化的将来式,即对未来的文化建构产生影响的文化观念,它们将成为未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传统文化知识

中华传统文化知识 1、按照古人的礼仪,一般称呼对方的儿子为(令郎),称自己儿子为(犬子)。 2、我国古代第一部字典是《说文解字》,第一部词典是《尔雅》。 3、古人所称的“手谈”指的是哪种物品?答(围棋)。 4、古代所称“不惑之年”是指(四十)岁,“古稀之年”是指 (七十)岁。 5、古代刑罚名目繁多,其中将脚砍掉的刑罚叫(刖),割去膝盖骨 的刑罚叫(膑)。 6、汉代选拔人才的制度主要是(察举制),选拔后的官职名主要有 (孝廉)和(秀才)。科举制开始于(隋)代,殿试是由(武则天)首先设立的,第一甲前三名俗名分别叫做(状元)、(榜眼)、(探花)。 7、我国古代称为“千年冰”的是(水晶)。 8、中国古代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国语》,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 《春秋》,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第一部断代史是 《汉书》。 9、根据成语写出相关的历史人物 韦编三绝(孔子) 破釜沉舟(项羽) 才高八斗(曹植) 春风得意(孟郊)

望梅止渴(曹操) 洛阳纸贵(左思) 一字千金(吕不韦) 东山再起(谢安) 10、有人把儒家十三部经典著作及比较好的注、疏、正义合刻在一起, 名为《十三经注疏》。 11、根据古代诗人的雅号写出相应的诗人姓名: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 诗囚(孟郊)诗豪(刘禹锡)诗鬼(李贺) 诗魔(白居易)诗王(陆游) 12、古典名曲《高山流水》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 13、(西安碑林)是我国最大的碑刻艺术博物馆。 14、目前所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品是中国的《金刚经》。 15、琼瑶小说中很多书名实际上来自古典诗词,比如:《在水一方》 出自《诗经》中的爱情名篇《蒹葭》, 《庭院深深》出自(欧阳修)的词《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几度夕阳红》出自(杨慎)的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16、中国古代传说中酒的发明者是(杜康)。 17、东汉和帝时,蔡伦总结民间造纸经验,造出了轻便而又经济适用 的纸,人们称这种纸为(蔡侯纸)。 18、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道教)。 19、“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是东晋画家(顾恺之)的画论。

高考数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高考数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教育部考试中心函件《关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的通知》要求“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比如,在数学中增加数学文化的内容.”因此,我们特别策划了此专题,将数学文化与数学知识相结合,选取典型样题深度解读,希望能够给予广大师生的复习备考以专业的帮助与指导. 一、算法问题 1.用更相减损术求294和84的最大公约数时,需要做减法的次数为() A.2 B.3 C.4 D.5 答案 C 解析(84,294)→(84,210)→(84,126)→(84,42)→(42,42),一共做了4次减法. 2.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的算法思路来源于我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的“更相减损术”, 执行该程序框图,若输入的a,b分别为14,18,则输出的a为( ) A.4 B.2 C.0 D.14 答案 B 解析由题意输出的a是18,14的最大公约数2,故选B. 3.用辗转相除法求459和357的最大公约数,需要做除法的次数是() A.1 B.2 C.3 D.4 答案 C 解析∵459÷357=1…102, 357÷102=3…51, 102÷51=2, ∴459和357的最大公约数是51,需要做除法的次数是3. 4.秦九韶算法是中国南宋时期的数学家秦九韶提出的一种多项式简化算法,对于求一个n次多项式函数f n(x)=a n x n+a n-1x n-1+…+a1x+a0的具体函数值,运用常规方法计算出结果最多需要n 1

次加法和n(n+1) 2次乘法,而运用秦九韶算法由内而外逐层计算一次多项式的值的算法至多需要 n次加法和n次乘法.对于计算机来说,做一次乘法运算所用的时间比做一次加法运算要长得多,所以此算法极大地缩短了CPU运算时间,因此即使在今天该算法仍具有重要意义.运用秦九韶算法计算f(x)=0.5x6+4x5-x4+3x3-5x当x=3时的值时,最先计算的是() A.-5×3=-15 B.0.5×3+4=5.5 C.3×33-5×3=66 D.0.5×36+4×35=1 336.6 答案 B 解析f(x)=0.5x6+4x5-x4+3x3-5x=(((((0.5x+4)x-1)x+3)x+0)x-5)x, 然后由内向外计算,最先计算的是0.5×3+4=5.5. 5.若用秦九韶算法求多项式f(x)=4x5-x2+2当x=3时的值,则需要做乘法运算和加减法运算的次数分别为() A.4,2 B.5,3 C.5,2 D.6,2 答案 C 解析∵f(x)=((((4x)x)x-1)x)x+2,∴乘法要运算5次,加减法要运算2次. 6.已知函数f(x)=6x6+5,当x=x0时,用秦九韶算法求f(x0)的值,需要进行乘方、乘法、加法的次数分别为() A.21,6,2 B.7,1,2 C.0,1,2 D.0,6,1 答案 D 解析∵f(x)=6x6+5, 多项式的最高次项的次数是6, ∴要进行乘法运算的次数是6. 要进行加法运算的次数是1, 运算过程中不需要乘方运算. 7.中国古代有计算多项式值的秦九韶算法,下图是实现该算法的程序框图.执行该程序框图,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课程英文名称: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 课程编号: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1.课程的性质、任务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应用技术大学一门重要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其宗旨在于促进文理交融,拓展和完善理工科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质和人文修养。本课程强调人文精神教育与科学精神教育相结合,主要任务是使青年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伟大成就和基本发展线索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进一步陶冶身心,培养在生活中用传统文化的视角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未来。 2. 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讨论和思考,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1)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发展历程有初步的了解,激发对于祖国的荣誉感和归属感; (2)能够从总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性及其与现代化的关系,并能联系现实,深入思考,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3)以现代化为参照系,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的开发利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4)能够以本课程教学为基础和依托,拓展知识结构,弘扬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3. 适用专业与学时数 本课程适用于茅台学院各专业。总学时54,3学分。其中理论课44学时,社会考察10学时。

4.主要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启发式教学,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多看、多读传统文化著作,配合文化网站等现代化信息的输入,提高教学效率。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激活思维,启发思考,本课程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不可能在有限的课时内悉数穷尽,建议将一些适合讨论和交流的知识单元集中于网络教育平台,进行师生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积极性。 二、各章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概述(2学时) (一)基本内容与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与定义 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环境与条件 第三节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第四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因素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基本精神和产生条件;能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学会从文化的视野观察、分析现实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及其影响 难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因素和其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第二章历史的天空:中国历代王朝的兴衰(4学时) (一)基本教学内容与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节夏商周与春秋战国 第二节秦汉大一统与魏晋南北朝的分立 第三节繁盛的隋唐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200个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 01.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其中婵娟指的是什么?(A)A、月亮B、姻缘 02. 王先生的QQ签名档最近改成了“庆祝弄璋之喜”,喜事是:(C)C生了个男孩D、考试通过 03.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里的“屠苏”指的是:(C)A、苏州C、酒 04. “拱手而立”表示对长者尊敬,一般来说,男子行拱手礼时应该:(A)A、左手在外B、右手在外 05. 我国的京剧脸谱色彩含义丰富,红色一般表示忠勇侠义,白色一般表示阴险奸诈,那么黑色一般表示:(A)A、忠耿正直B、刚愎自用 06. 《三十六计》是体现我国古代卓越军事思想的一部兵书,下列不属于《三十六计》的是:(B) A、浑水摸鱼 B、反戈一击 C、笑里藏刀 D、反客为主 07. “床前明月光”是李白的千古名句,其中“床”指的是什么?(C)A、窗户B、卧具C、井上的围栏 08. 1932年,清华大学招生试题中有一道对对子题,上联“孙行者”,下面下联中最合适的是:(A) A、胡适之 B、周作人 C、郁达夫 D、唐三藏 09.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B)B、元宵节D、七夕节 10. 我国古代有很多计量单位,比如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仞”,一仞约相当于:(B)A、一个成年人的高度B、成年人一臂的长度 11. 下列哪一句诗描写的场景最适合采用水墨画来表现?(C) A、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B、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C、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D、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2. 下列哪个成语典故与项羽有关?(D)A、隔岸观火B、暗度陈仓C、背水一战D、破釜沉舟 13. 《百家姓》中没有下面哪个姓?(C)A、乌B、巫C、肖D、萧 14. “生旦净末丑”是京剧的行当,其中“净”是:(A)A、男角B、女角 15. 我们常说的“十八般武艺”最初指的是什么?(A)A、使用十八种兵器的技能B、十八种武术动作 16. 假如你的一首五绝诗被杂志社采用,按照正文部分每字5元来计算,你应得多少稿费?(B) A、50元 B、100元 C、200元 17. 下面哪个字常用作表示顺序的第五位?(A)A、戊B、戍C、戌 18. 诸子百家中名家的特点是注重逻辑辩证,以下哪个典故能体现名家的这一特点?(A) A、“白马非马” B、“指鹿为马” 19. 古人的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C)A、早上B、中午C、傍晚 20.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蕴含的道理和下列哪句话最相似?(B) A、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B、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C、公生明,偏生暗 21.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A)A、《孟子》B、《庄子》 22. 我国书法艺术博大精深,请问“欧体”是指谁的字体?(B)A、欧阳修B、欧阳洵 23. 文学史上被称作“小李杜”的是杜牧和谁?(B)A、李贺B、李商隐 24. “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大禹治理的是哪个流域的洪水?(B)A、长江流域B、黄河流域 25. 古代宫殿大门前成对的石狮一般都是:(A)A、左雄右雌B、左雌右雄 26. “结发”在古时是指结婚时:(C)A、丈夫把头发束起来C、把夫妻头发束在一起 27. “鄂尔多斯”在蒙古语中是什么意思?(C)A、大草原B、盛产羊毛的地方C 、众多宫殿 28. 《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是:(A)A、玄奘B、鉴真

高中数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数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教育部考试中心函件《关于 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的通知》要求“增加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 和积极导向作用?比如,在数学中增加数学文化的内容?”因此,我们特别策划了此专题,将 数学文化与数学知识相结合,选取典型样题深度解读,希望能够给予广大师生的复习备考以专 业的帮助与指导. —、算法问题 1 .用更相减损术求 294和84的最大公约数时,需要做减法的次数为 ( ) A . 2 B . 3 C. 4 D. 5 答案 C 解析 (84,294) f (84,210) f (84,126) f (84,42) f (42,42),—共做了 4 次减法. 2?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的算法思路来源于我国古代数学名著 《九章算术》中的“更相减损术 执行该程序框图,若输入的 a , b 分别为14,18,则输岀的a 为( ) A . 4 B . 2 C. 0 D. 14 答案 B 解析 由题意输岀的a 是18,14的最大公约数2,故选B. 3. 用辗转相除法求 459和357的最大公约数,需要做除法的次数是 ( ) A . 1 B . 2 C . 3 D . 4 答案 C 解析 ?/ 459-357 = 1 …102, 357-02 = 3…51, 102 -51 = 2, ??? 459和357的最大公约数是 51,需要做除法的次数是 3. 4. 秦九韶算法是中国南宋时期的数学家秦九韶提出的一种多项式简化算法,对于求一个 项式函数 f n (x) = a n x n + a n -1+…+ ay + a 。的具体函数值,运用常规方法计算岀结果最多需要 次加法和 n n 次多 n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浅谈传统孝道文化的发展和弘扬 目录 摘要: (1) 1 孝道文化的内涵及发展 (1) 1.1孝道文化的内涵 (1) 1.2孝道文化的产生 (2) 1.3孝道文化的发展 (3) 2孝道文化的历史两面性 (4) 3孝道文化在当代道德教育中面临的挑战 (5) 3.1一些重要德目已成文化糟粕 (5) 3.2当代家庭教育与家庭生活对孝德的“悖行” (6) 3.3当代学校德育对孝德的淡化 (6) 3.4当代价值观念对孝德的冲击 (7) 4吸取传统孝道文化精华,推动孝道的继承和发展 (7) 4.1在孝道文化观念层面 (7) 4.2在孝道文化德目层面 (8) 参考文献 (10)

摘要:孝道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教育的起源,是传统德育理 论之基,随着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和赋予新的内容。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孝文化,重建与现代文明社会相适应的新孝道文化,对融合代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睦,营造孝亲敬老的良好社会氛围,发挥贤孝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社会意义。 关键词:孝道文化弘扬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无论在其主流思想——儒、释、道的哪一思想体系中,孝都是一个重要范畴。尤其是儒家,不仅十三经中处处皆有谈及孝的义理,而且它还是儒家伦理的基础和核心。两千多年来,“孝”不仅影响着中国历朝历代人们的思想,同时也成为支配人们行动的准则和评判人们德行的标准,成为统治阶级的“御用工具”。在21世纪经济飞速发展的新时期,多元化经济、多元化文化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使人们难以辨别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使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失去了方向,以致人们的道德价值观逐渐沦丧。对孝道探本溯源,剔除其中的糟粕,可以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对现实生活的消极影响;汲取其中的精华,与时俱进的对传统孝道进行创造性的继承与发展,则有助于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 孝道文化的内涵及发展 1.1孝道文化的内涵 孝道文化有极其深刻的内涵。孝道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文明史,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几千年来一直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封建社会亦是意识形态的精髓,孝道文化深刻的内涵既有丰富的文化理念,又有完善的制度礼仪。从“敬养”的意义上分析,主要包含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等内容。 敬亲:传统孝道文化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及其他长辈首先要做到“敬”与“爱”,没有敬和爱,就淡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就是说,对待自己的父母等长辈不仅仅是物质供养,关键在于要有对他们的爱,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没有这种爱,不仅谈不上对老人孝敬,而且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同时,孔子认为,履行孝道最困难的就是时刻保持这种“爱”,即心情愉悦地对待和关心父母及其他长辈。 奉养:传统孝道文化的物质基础就是要从生活上物质上供养自己的父母及其他老人,即赡养老人。“生则养”,这是孝敬老人最低最根本的要求。儒家提倡在物质生

中华传统文化常识

中华传统文化常识 1、传说春节的由来是为了驱赶一个怪兽,人们张灯结彩,放鞭炮。这个怪兽是?()A、麒麟B、蒲牢C、年D、龙 2、“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这说的是春节哪项习俗?() A、守岁 B、拜年 C、馈岁 D、别岁 3、新年伊始人们都喜欢张贴福字,祈求在新的一年里顺利如意。以下哪项不属于“福”字的传统含义?() A、“寿”,即xx,长命百岁 B、“富贵”,即财多物丰 C、“靓”,即xx俊俏 D、“xx”,即健康无疾患 4、按古人说法,大年初三这一天又被称为什么?() A、大年朝 B、小年朝 C、顺星节 D、破五 5、以下哪项不是古代春节的习俗?() A、洒扫除尘 B、贴门神 C、守岁 D、吃巧果 6、农历正月初五,俗称“破五”。以下哪项不是“破五”的习俗?() A、吃饺子 B、迎财神 C、赏花灯 D、送穷土 7、今年是农历什么年?() A、乙亥年 B、丁亥年 C、己亥年 D、辛亥年 8、在我国传统习俗中,以下关于春联的正确说法是?() A、面对大门时,上联在左,下联在右;最后一个字仄声(三、四声)为下联,平声(一、二声)为上联

B、面对大门时,上联在左,下联在右;最后一个字仄声(三、四声)为上联,平声(一、二声)为下联 C、面对大门时,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最后一个字仄声(三、四声)为上联,平声(一、二声)为下联 D、面对大门时,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最后一个字仄声(三、四声)为下联,平声(一、二声)为上联 9、“拱手而立”表示对长者的尊敬,一般来说,男子行拱手礼时应该怎么样?()A、左手在外B、右手在外C、双手交叉D、双手相握 10、下列诗句所描述的传统节日,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B、xxxx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C、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D、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1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里的“屠苏”指的是什么?() A、苏州 B、房屋 C、酒 D、庄稼 12、《红楼梦》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长篇小说之一,它的别名是什么?() A、《金陵记》 B、《石头记》 C、《西厢记》 D、《紫钗记》 13、成语“一衣带水”中的“水”原指什么?() A、xx B、xx C、xx D、xx 14、“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这句诗是谁写的?() A、xx B、xx C、xx D、李煜 15、中国历史上被誉为“药王”的是谁?()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试卷A+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试卷A+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选项中属于狭义文化产品的是() A.生产工具B.生活器具C.运输工具D.典籍 2.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是() A.文化现象B.文化事象C.文化思潮D.文化产品 3.青藏高原地区居住于黄河上游河、潢谷地的羌族人,在西汉时称为()A.西夏B.西戎C.西狄D.西羌 4.在世界古代文明中,古埃及和巴比伦文明毁灭了。其重要原因是()A.与地理条件有关B.与气候条件有关 C.与社会条件有关D.与生活条件有关 5.《阿房宫赋》的作者是() A.李白B.杜甫C.杜牧D.孟浩然 6.中国文化的源泉是() A.三代文化B.先秦文化C.秦汉文化D.唐宋文化 7.陶器的烧制,直接带出的另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手工业是() A.铁器制造B.铜器制造C.青铜器制造D.铝器制造 8.我国古代天子宣明政教的地方是() A.金銮殿B.宗庙C.天坛D.明堂 9.下列选项中,对血亲五服制的正确表述是() A.以本人为基准,向上推四代的直系亲属称祖先 B.以本人为基准,向上、下各推二代,向上推二代的直系亲属称祖先

C.以父族二、母族二、妻族一为五服 D.以父族三、母族二为五服 10.清明节俗的中心内容是() A.会亲友B.家族饮宴C.祭祖扫墓D.散祭神 11.西周以后,文献中频繁出现“皇天”、“上天”、“ 天”、“昊天”、“苍天”,表明一种信仰已广泛流传,这种信仰是() A.日崇拜B.月崇拜C.鬼魂崇拜D.上帝崇拜 12.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 A.仁、义、礼B.孝、悌、忠C.礼、智、信 D.恭、敬、诚 13.《中国拉丁化字母草案》的作者是() A.赵元任B.章炳麟C.瞿秋白D.钱玄同 14.下列佛学宗派中,属于中国化佛学宗派的是() A.天台宗B.法相宗C.律宗D.密宗 15.20世纪80年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是() A.梁漱溟B.徐复观C.唐君毅D.杜维明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6.中国文化属于() A.民族文化B.国别文化 C.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D.汉民族文化E.东方文化 17.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湖泊水吞吐量急剧下降、中下游水患严重的原因有()A.过分追求眼前利益B.过分追求粮食生产 C.过度拓宽湖泊面积D.大片地围湖造田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轴心时代 1883年,马克思去世。但在同一年,德国又迎来了另一位哲人的诞生,他就是雅斯贝尔斯。 雅斯贝尔斯有一个很著名的命题——“轴心时代”。 他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间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在那个时代,古希腊、以色列、中国和印度的古代文化都发生了“终极关怀的觉醒”。换句话说,这几个地方的人们开始用理

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来面对这个世界,同时也产生了宗教。它们是对原始文化的超越和突破。而超越和突破的不同类型决定了今天西方、印度、中国、伊斯兰不同的文化形态。 那些没有实现超越突破的古文明,如巴比伦文化、埃及文化,虽规模宏大,但都难以摆脱灭绝的命运,成为文化的化石。而这些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文化一直延续到今天。每当人类社会面临危机或新的飞跃的时候,我们总是回过头去,看看轴心时代的先哲们是怎么说的。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教学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从上古发生,历经殷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两宋、辽夏金元、明清等各个阶段的基本特征和重要成就。 【重点与难点】

重点:各个阶段的基本特征和重要成就。 难点: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的重要转变;春秋战国称为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讲授提纲】 第一节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一、中国人起源 元谋猿人距今约170万年。中国境内最早的猿人。 蓝田人 马坝人 大荔人 山顶洞人 二、原始物质文化 旧石器时代(从元谋猿人到7000年前的四川资阳人)火的使用是旧石器时代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创造。制造石器使人与动物开始分手,火的使用标志着人与动物的最后诀别。 新石器时代(从7000年前开始)农业、畜牧业取代采集狩猎,成为首要的生产

数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问题大全

数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一、算法问题 1.用更相减损术求294和84的最大公约数时,需要做减法的次数为() A.2 B.3 C.4 D.5 答案 C 解析(84,294)→(84,210)→(84,126)→(84,42)→(42,42),一共做了4次减法. 2.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的算法思路来源于我国古代数学名着《九章算术》中的“更相减损术”, n n次加法和n次乘法.对于计算机来说,做一次乘法运算所用的时间比做一次加法运算要长得多,所以此算法极大地缩短了CPU运算时间,因此即使在今天该算法仍具有重要意义.运用秦九韶算法计算f(x)=0.5x6+4x5-x4+3x3-5x当x=3时的值时,最先计算的是() A.-5×3=-15 B.0.5×3+4=5.5 C.3×33-5×3=66 D.0.5×36+4×35=1 336.6 答案 B

解析f(x)=0.5x6+4x5-x4+3x3-5x=(((((0.5x+4)x-1)x+3)x+0)x-5)x, 然后由内向外计算,最先计算的是0.5×3+4=5.5. 5.若用秦九韶算法求多项式f(x)=4x5-x2+2当x=3时的值,则需要做乘法运算和加减法运算的次数分别为() A.4,2 B.5,3 C.5,2 D.6,2 答案 C 解析∵f(x)=((((4x)x)x-1)x)x+2,∴乘法要运算5次,加减法要运算2次. 第三次运算,a=5,s=6×2+5=17,k=3,满足k>n, 输出s=17,故选C. 8.用秦九韶算法求多项式f(x)=x3-3x2+2x-11的值时,应把f(x)变形为() A.x3-(3x+2)x-11 B.(x-3)x2+(2x-11) C.(x-1)(x-2)x-11 D.((x-3)x+2)x-11 答案 D 解析f(x)=x3-3x2+2x-11=((x-3)x+2)x-11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题库

一填空题: 1. 文化是人类和的总和,也可以称之 为。 2. 《易传》共有,包 括、、、、、、。 3. 《周易》一书内容博杂,我们可以认为它是一本之书, 也是一本之书,亦或者是一本之书。 4. 儒的最原始的意义应指专门负责办理的神职人员。 5. 如果乾坤两卦表征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则乾卦代表的是儒家的,坤卦则代表道家的。 6. 优秀传统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具有和 等的积极作用。 7. 通行本的《周易》一书由和两部分组成。 8. 中国传统文化就其渊流来说可以理解为三教合流的过程,三教 指、、。 9. 宗法制形成于代,代以后名存实亡。 10.儒墨两家都提倡爱人,但具体所指不同,儒家之爱是 有,墨家之爱是指。 11、就儒道释三教的关系言,我们可以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 的历史中存在的趋势,也可以认为是以吸收外 来文化的结果。 12、“庄周梦蝶”、“朝三暮四”说明了庄子的思想。

13、古代人性论中,影响较大的有的“性善论”、的 “性恶论”及的“性三品说”。 14、《系辞传》中有学易的四圣道,即、、、四 条学习《易经》的门径。 15、人性论是中国的主要理论之一。 16、孟子四端说,认为人之仁义礼智四德皆有其开端,其中 仁之端,义之端,礼之端,是非之心智之端。 17、文化传统,是指由历史沿传而来的或。 18、可以将文化概括为四个层次结构, 即、、、。 19、讲人的文化,突出人的命题的思想或流派,我们称之 为。 20、中国的人文主义,出现在古代。它是一种学说,提倡 和谐,追求道德,以为主。 21、是一个地方的人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所习惯 采用的方法。 二、选择题 1. 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持的态度。 A. 整理国故 B.全盘否定 C.完全肯定 D.批判继承 2. “庄周梦蝶”、“朝三暮四”说明庄子的哲学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