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地理的基本概念精讲

合集下载

第七章 文化地理学PPT课件

第七章  文化地理学PPT课件

黑直
扁平
卷曲
嘴唇厚
棕黑 卷曲
唇厚而不外 翻,鼻梁高
而不扁
中等 少
发达
亚洲东部
非洲、大洋 州美国境内
太平洋的美 拉尼西亚等
群岛上
二、种族的形成与分布
1、形成 多源论 一源论 2、人类演化与地理环境 3、分布(地理人种) 地理人种(7大地理人种)——地域
人种——小人种
三、种族主义和种族冲突 种族主义者以人在自然形态方面的外在
第二节 种族地理学
一、种族与种族的划分 1.种族的定义: 种族是指在体质特征上具有某些共
同遗传特征(如肤色、发色、眼色、 鼻型等)的人群,也称人种。 2.划分指标: 划分种族的标志:毛发、肤色、身 高、头型、鼻型、血型、指纹
3.种族的划分
四分法洲人(黑)
2)文化传播的媒介与载体 – 符号 – 语言 – 物品 –人
3)文化传播的途径 宣传教育 交流 人口流动 迁移 战争 4)文化扩散的类型 扩展扩散 迁移扩散
3、文化景观
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 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 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 化产品。
4、文化生态
文化生态相对于自然生态” 认为文化现象也和自然现象一样,
有自己内在的秩序和规律,有自己 存在、延续的原则和要求,其延续 和发展规律只能被尊重和顺应,才 能保持生态平衡
5、文化地理区
某种文化特征的分布地区 文化地理区的形成:距离因素;传播因素 文化地区的特征 具有相对的空间 内部具有同质性或均质性
2、宗教的形成和本质特征
宗教的产生与发展 –认识根源 –自然根源 –社会根源
宗教的本质特点 – 宗教的本质特征是信仰一种超自然、超 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认为它主宰着自 然和世俗社会,这种超自然的力通过人格 化而变成神灵,成为信徒的崇拜偶像。

文化地理

文化地理

一、文化与文化地理学(一)文化与文化地理学的基本概念文化(culture)或文明:是包括全部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E.B.Tylor文化地理学:研究文化现象在空间上的分布、组合,以及各种文化的差异、变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二)文化的结构和特征1、文化的层次大多数学者认为文化的结构由三个层次组成:物质文化(有形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非物质文化无形的)物质文化–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

–如人类衣、食、住、行所形成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居住文化、交通文化等都属于物质文化。

不仅包括具体的器物,还包括这些器物生产、工艺及技术,甚至体现在器物中人们的精神、欲望、智慧、趣味等。

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育化出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感、审美情趣、民族性格、宗教情感……是文化整体的核心部分。

–精神文化包括范围很广,有人将其分为书面文化、行为文化、艺术文化和心理文化。

制度文化–制度文化也称社会文化,反映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表现为各种制度如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庭制度等。

按照流行的人群,文化可分为:•雅文化:又称上层文化和精英文化,在知识分子和上层统治集团中流行,具有较强的理性色彩和系统性、理论性,通过文字、书籍和正规的教育传播•俗文化:大众文化、民间文化,在百姓中流行,具有较强的感性色彩,贴近生活,一般没有系统的理论形态,民间集体创作,主要靠口头和行为传播。

2、文化的几个特征(1)、文化结构的多层次性(2)、文化主体的抽象性和敏感性(3)、文化内涵的区域多样性(4)、文化主要载体的可移动性和文化区界限的模糊性(三)、文化资源的价值观(1)文化资源价值的潜在性(2)文化资源价值的滞后性(3)文化资源价值的整体性第二节文化地理学基本理论 一、文化源地文化起源地:文化现象与文化事物最初产生的地点。

高师-《中国地理》第二十一章 中国文化地理区划

高师-《中国地理》第二十一章 中国文化地理区划

中国地理
第二十二章
中国文化地理区划
第二节 中国的文化分区
I 东部农业文化区 IA传统农业文化亚区 IA1关东文化副区 IA2燕赵文化副区 IA3 黄土高原文化副区 IA4 中原文化副区 IA5 齐鲁文化副区
IA6 淮河流域文化副区 IB 西南少数民族农业文化地区 IA7 巴蜀文化副区 II 西部游牧文化区 IA8 荆湘文化副区 IIA 蒙新草原-沙漠游牧文化亚区 IA9 鄱阳文化副区 IIA1 内蒙古文化副区 IA10 吴越文化副区 IIA2 北疆文化副区 IA11 岭南文化副区 IIA3 南疆文化副区 IA12 台湾海峡两岸文化副区 IIB 青藏高原游牧文化亚区 图22-1 中国文化地理区划方案 (引自:王会昌,中国文化地理,1992)
中国地理 第二十二章 中国文化地理区划
主要参考文献
[1] 王会昌. 1992. 中国文化地理. 武汉:华中师范大 学出版社. [2] 胡兆量,阿尔斯朗,琼达等. 2006. 中国文化地理 概述(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3] 周尚意,孔翔,朱竑. 2004. 文化地理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4] 吴必虎. 1996. 中国文化区形成与划分. 学术月刊, (3):10-15. [5] 冯天瑜,杨华. 2000. 中国文化发展轨迹.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6] 陈正祥. 1983. 中国文化地理. 北京:三联书店出 版社.
中国地理
第二十二章
中国文化地理区划
第二节 中国的文化分区
中国文化区
东南农业文化大区
西北牧业文化大区
中 原 文 化 区
关 东 文 化 区
西 南 文 化 区
扬 子 文 化 区
东 南 文 化 区
蒙 古 文 化 区

中国文化地理概述 文化的结构和价值共22页

中国文化地理概述 文化的结构和价值共22页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价值
51、没有哪个社会可以制订一部永远 适用的 宪法, 甚至一 条永远 适用的 法律。 ——杰 斐逊 52、法律源于人的自卫本能。——英 格索尔
53、人们通常会发现,法律就是这样 一种的 网,触 犯法律 的人, 小的可 以穿网 而过, 大的可 以破网 而出, 只有中 等的才 会坠入 网中。 ——申 斯通 54、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 夏,庇 护着我 们大家 ;它的 每一块 砖石都 垒在另 一块砖 石上。 ——高 尔斯华 绥 55、今天的法律未必明天仍是法律。 ——罗·伯顿

【地理】中国地理知识大全:重要地理概念解析

【地理】中国地理知识大全:重要地理概念解析

中国地理知识大全:重要地理概念解析引言中国是一个广袤辽阔、多样复杂的国家,拥有丰富的地理资源和多样化的地理特征。

了解中国地理知识对于理解国家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中国地理的一些重要概念,从自然地理的角度来深入了解中国这个国家。

1. 中国地理概况中国位于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面积第三大的国家。

中国东部以广大的平原和丰富的水资源而闻名,西部则以高原和山脉为主。

中国境内拥有多个自然地理区域,如东北平原、黄河流域、江南水乡、西南高原等。

1.1 自然地理区域中国的自然地理区域可以分为五个大区:东部沿海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岭南台湾地区和西南高原。

每个地区都有着独特的地理特征和资源。

1.1.1 东部沿海平原东部沿海平原是中国最主要的经济发展区域,包括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黄河三角洲。

这些地区有着丰富的农田和良好的交通条件,适宜发展工业和城市化。

这些平原地区也是中国人口密集的地区之一。

1.1.2 华北平原华北平原是中国北方最主要的农业区域,也是中国粮食主产区之一。

这个平原地区的土地肥沃,适宜发展农业。

同时,这个地区也是中国政治、经济中心的所在地,包括北京市和天津市。

1.1.3 长江中下游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是中国最大的农业区域和工业带,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肥沃的土地。

这个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和安徽省等地。

由于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的优势,这个地区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1.4 岭南台湾地区岭南台湾地区位于中国南部,包括福建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台湾省。

这个地区有着独特的气候和自然环境,适宜发展农业和渔业。

同样也是中国对外经济合作和旅游的重要门户。

1.1.5 西南高原西南高原包括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和重庆市等地。

这个地区地势较高,山脉众多。

西南高原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矿产资源和水资源。

同时也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吸引着大量游客。

《中国文化地理》讲义整理

《中国文化地理》讲义整理

《中国⽂化地理》讲义整理《中国⽂化地理》讲义整理第⼀讲⽂化地理研究:理论、⽅法与实作⼀、⽂化与地理的关联⼆、从⼈地关系论到⽂化地理学三、⽂化地理学研究的内容和⽅法四、⼏组重要的概念⼀、⽂化与地理的关联(⼀)⽂化:作为⼈类的⽣活⽅式1、形形⾊⾊的⽂化定义2、⽂化是⼈类的⽣活⽅式3、⽂化赋予⼈类⽣活的价值与意义4、⽂化与⽂明的联系及区别(⼆)各式各样的⽂化从⽂化的基本特质来讲,⽂化可分为技术⽂化、社会⽂化和意识形态⽂化三个层次。

这三个层次也可分别表述为⽣计⽂化(⽣产、⽣活⽂化)、制度⽂化和精神⽂化。

(三)⽂化形成的时间机制和空间过程1、⽂化形成的时间机制2、⽂化的空间过程(四)地理环境的含义1、位置(机会和挑战)2、地表形态(⼭地、丘陵、平原、盆地、岛屿等)3、⽔⽂(江河湖泊)4、⽓候(风向、⽇照、温度、降⽔、灾害等)5、动植物和地下资源(五)地理环境是⼀个历史的范畴(六)地理环境与⼈类发展1、地理环境与⼈类的起源(4个冰期与3个间冰期)2、地理环境与⼈类种族的演化(⾝⾼、肤⾊、头型、⿐型、发式、胸腔、眼睑等)3、地理环境与⼈类⽂化的形成与发展(⾷、⾐、住、⾏、审美、哲学、社会组织、政治⽣活等)(七)⽂化变成最后的环境⼆、从⼈地关系论到⽂化地理学(⼀)⼈地关系论法国地理学家阿·德芒戎有句名⾔:“凡是⼈类⽣活的地⽅,⽆论何处,他们的⽣活⽅式中,总是包含着他们与地域基础之间⼀种必然的关系。

”他还特别指出,地理学家区别于社会学家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社会学家倾向于只看⼈类集团的⼼理学⽅⾯,忘掉⼈和⼟地的联系”,⽽地理学家则认为“不能离开⼈所居住的⼟地来研究⼈,确认⼟地是整个社会的基础。

”(《⼈⽂地理学问题》,北京,商务,1999,第9-10页)事实上,⾃从来到这个世界的那天开始,⼈类就⼀直在认识、思考和探索我们的⽣活⽅式与地域基础之间所存在的种种必然关系,并由此⽽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关系论(man-land relationship)思想:1、古典时期的⼈地关系论(荷马史诗、希罗多德、希波克拉底、亚⾥⼠多德)A、《荷马史诗》中的地理世界《荷马史诗》(约成书于公元前第⼋⾄第七世纪)所构勒的是⼀个模糊的、半神话的地理世界。

中国文化地理概述

中国文化地理概述

中国文化地理概述作业课题名称:中国名族服饰与地理环境姓名:李群学号:20100205050108专业:地理科学班级:地理101班2012 年12月28日中国名族服饰与地理环境【摘要】:服饰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也代表了一个地区的形象。

它的功能一是遮风祛寒,二是装饰美观。

反映着中国人民在不同时期的生活方式、审美以及对时尚的不同的理解和追求。

但是,由于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千差万别,千变万化,无不打上这一地区的烙印。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地理环境造就了民族服饰。

【关键词】:服饰地理环境男便装女便装男盛装【目录】:一、维吾尔族服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二、蒙古族服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三、苗族服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四、傣族服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只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因为生活环境的不同,形成了具有地域性特色的文化。

这也就有了各民族不同的服饰。

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族文化,也就影响了民族服饰。

地理环境不仅决定着服饰面料的型制选择,而且还潜移默化地影响少数民族服饰特点的形成与发展。

透过这些多姿多彩、个性鲜明的服饰特征,我们不仅可以对其所属民族做出大致判断,而且能够程度不同地感受到北方各少数民族不同的民族性格、文化品格,以及某种神秘奇特而又难于言表的内容。

如蒙古族的粗犷豪放;哈萨克族的勇敢强壮;鄂伦春、鄂温克、赫哲族的纯朴敦厚;维吾尔族的热情奔放;朝鲜族姑娘的谦恭温顺等。

中国的自然条件南北迥异:北方严寒多风雪,森林草原宽阔,生活在其间的北方少数民族多靠狩猎畜牧为生;南方湿热多雨,山地盆岭相间,生活在其间的少数民族多从事农耕。

不同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造成了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也造成了不同的服饰风格和服饰特点。

生活在高原草场并从事畜牧业的蒙古、藏、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裕固、土等少数民族,穿着多取之于牲畜皮毛,用羊皮缝制的衣裳、裤、大氅多为光板,有的在衣领、袖口、衣裳襟、下摆镶以色布或细毛皮。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地理基础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地理基础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地理基础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地理基础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文化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历程。

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其特殊的历史地理基础。

本文将以中国文化概论为背景,探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地理基础。

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拥有广袤的土地和多样的地理环境。

这样的地理条件为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中国地域广大,包含了北方的平原、南方的江南水乡、西南的高山峡谷、西北的戈壁沙漠等各种地貌。

这些不同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不同的人文景观、生态系统和生产方式,使中国成为一个拥有多种文化元素的国家。

中国的地理环境还带来了多样的气候与季节变化,这对中国农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是一个农耕文明的发源地,其独特的季风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中国农民能够根据气候的季节变化调整种植作物和养殖时间,从而获得更好的收成。

这种与自然环境的密切联系形成了中国文化中重要的农耕思维模式,农民劳动的辛勤和勤俭节约的品质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

中国地理的多样性也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中国历史上的主要文化中心位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这两个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黄河流域的典型地貌是冲积平原,土地肥沃,适合发展农业。

长江流域则多山多水,交通发达,适合商品流通和商贸活动。

这两大地区的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两个重要支柱,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发展。

中国的地理环境对文化差异的形成和传承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的山水画风格独特,中华民族尊崇的"山水即中国"便是与中国的特殊地理环境密不可分的。

中国自古以来就强调身心的和谐与自然环境的共生,通过描绘山脉、江河和湖泊的美丽,表达了中国文化中丰富的精神内涵。

这种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热爱,渗透到中国人的思想和日常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生活哲学和审美观念。

除了地理环境,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5 外国人对中国的称呼

古代印度、希腊、罗马等国人,尊称中国为Cina、Thin、 Sinae,许多发达国家几乎都用与之音近的名词来称呼 中国,中文译音为:支那、脂那、至那、希尼、震旦等。 这些可能都是“秦”字的外文对应。或以为从“丝绸” 的“丝”读音而来,或曰源于“瓷器(China),或曰 闽南话的“茶”。 “支那”,拉丁文作Cina,意大利文作Sina,法语作La Chine,英语、德语作China。日本自明治维新后称中国 为“支那”,为佛经中“思维”之意。
第二节“中国”的概念
第一节 文化与文化地理
1 文化的概念
2 地理与地理学
3《中国文化地理》的教学目的
1 文化的概念

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结构
文化的类型
文化的特征 中国语言系统中的“文化”
1.1 文化的定义

从广义上来说,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 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上来说,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 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广泛意义上的“文化“,即指人们有目的的活动方式及 其一切成果的总和。
•3.2 《中国文化地理》的教学目的


了解本民族、本地区的传统文化,把握整体特征
了解地域文化的差异,促进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 唤醒文物资源保护意识,利用、开发文化资源 发掘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维护民族团结统一
第二节“中国”的概念
1.在文史资料中的中国(地理名词) 2. 文化观念上的中国(文化名词) 3. 政治意义上的中国(政治名词) 4.“中国”的别称
民族的概念


“华尊夷卑”的价值取向(文化类型的名称)

•4.3 “九州”

中国早期的地理著作《尚书·禹贡》、《周礼·职方》、《 尔雅·释地》所记载的“天下疆域”:“芒芒禹迹,化为 九州岛”。是以春秋战国之际为兰图,把当时的版图划 分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豫州、扬州、 荆州、梁州、雍州。各种书籍表述有所差异。
代表:大坌坑文化;圆山文化;卑南文化等
中国版图上的新石器文化
1.3 中国文明的起源

“现今史学界一般把‘文明’一词用来以指一个社会已由氏族 制度解体而进入有了国家组织的阶级社会的阶段。” 这种社会中,除了政治组织上的国家以外,已有城市作为政治 (宫殿和官署)、经济(手工业以外,又有商业)、文化(包 括宗教)各方面活动的中心。它们一般都已经发明文字和能够 利用文字做记载,并且知道冶炼金属。 商代的殷墟具有都市、文字和青铜器三个要素,是“一个灿烂 的中国文明。” 如此,中国文明至今只有3300年。 可是,有人推测在这以前中国文明还有一个更古的、更原始的 阶段,即一般所称的5000年的文明。
十九世纪中叶以来,成为我国的通用名号

1689年,清朝康熙皇帝委派钦差大臣索额图同沙俄政府签订 《尼布楚条约》,时索额图的全衔是“中国大圣皇帝钦差分 界大臣议政大臣领侍卫大臣”。这是“中国”作为主权国家 专称正式用于外交事务的开始。

从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开始,“中国”一名以战败国的 身份多次登上过国际舞台。
4 中国的别称

华夏


中华
九州 四海、神州、赤县

外国人对中国的称呼
•4.1 “华夏”
“华夏”释义

“华”为图腾名称,意为“花族”,以谷子和黍子开的小 花为图腾,“夏”为自称之语,意即“人” 华夏族团的形成:“夏”+“夷”+“苗蛮”
在国家形成的前夕,黄河与长江流域主要分布着三大集团: 黄河中游为华夏集团,黄河下游和江淮流域为东夷集团, 江汉流域及长江以南为苗蛮集团。

“天下”就是“九州”,“九州”的涵义实际是代表当 时中国人视野中的天下九大地理单元。
•4.4 四海、神州、赤县

古时候,中国曾有“四海”之称,称国境以外为“海 外”,是因四境均有海水环绕而得名。 战国齐人邹衍,得到海外交通的启发,大胆提出了“大 九州”说。他认为《禹贡》九州和起来只能算一州,叫 “赤县神州”;同样大小的州共有9个,但不过是裨海 环绕的小九州;这样的小九州共9个,组成大九州,大 九州四周为大瀛洲所环绕。所以,“神州”之占天下八 十一分之一。
中国文化地理
主讲:张 建 新
二零一六年三月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中国文化地理的基本概念 中国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文化的地理历史环境 中国文化分区 民族、宗教、信仰 语言、文学、艺术 饮食、服饰、建筑 中国地域文化综述
第一章 中国文化地理的概念
第一节
文化与文化地理
北疆文化区 内蒙古文化区
东北文 化区
黄土高原文 化区 燕赵 文化区
齐鲁文化区
南疆文化区
甘青文化区
中原文 化区 淮河流域文化区
青藏高原文化区 云贵高原 巴蜀文 文化区 化区
荆湘 文化 区
鄱 阳 文 化 区
吴越文化 区 闽台文化 区
西南少数民 岭南文化区 族文化亚区
3《中国文化地理》的研究对象
中国文化地理是指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地理生态环境,

中庸之道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政治与礼仪文化的核心
宋人石介《中国论》谓:“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或曰中国,居 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国内也,天地为之乎内外,所以限也。” 陆九渊《象山全集》中谓:“中国得天地中和之气,故礼仪之所在”。

3 政治意义上的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
华夏民族


•4.2 “中华”
地域概念——“中华”为“中国”与“华夏”之合称

魏晋文献最早出现“中华”一词,随着版图的扩大,凡属中原王朝所 辖的地方都统称为“中华”。
从华夏族到汉族:华夏族融合了藏缅族、吐火罗人、东夷、通古斯族、 西戎、苏美尔人、祝融氏、蚩尤后代、匈奴、鲜卑等。西汉时期,以 华夏族为基础产生了新的民族:汉族。汉代汉族是由华夏族与东夷族、 楚族融合而成的,也有部分羌族的血液。 从汉族到中华民族:秦汉时期,中原农业区的统一(汉民族)和北方 游牧区的统一(以匈奴为核心)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唐律名律疏议释义》曰:“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 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
1 文史资料中的 “中国”
指天子所居京师,指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
《诗经· 民劳》注:“中国,京师也”
指“天下之中”的地域,指中原地区:
《史记· 东越列传》:“东瓯请举国徙中国”
指诸夏所居的城与地区,指国内、内地:
《论语集解》:“夏,中国之人也”, 《史记· 武帝本纪》:“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
1.2 中国文化的多元并举
黄河流域-小米文化区
中原区:磁山、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 东部区: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辽河流域) 住屋:半穴居
长江流域——水稻文化区
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 长江中游:大溪文化(4400-3300 住屋:干栏式建筑
B.C.)
东南沿海:根茎作物区(闽粤及台湾西海岸地区)
地理:全世界或一个地区的山川、气候等自然环境及物
产、交通、居民点等社会经济因素的总的情况。
2.2 地理学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 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地理学的学科结构

自然地理:
人文地理:经济地理、文化地理、历史地理等 经济地理:
•2.3 文化地理学

第三节 中国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1 中华文明的起源
2 中国本土文化的形成
3 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发展
4.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程
1 中华文明的起源

人类的文化最早的是石器文化,到现在已有200~ 300万年 石器文化分为三个阶段: 旧石器文化:约200~300万年; 中石器文化:只有3000~4000年; 新石器文化:也只有4000~5000年;
庙堂文化、市井文化、乡土文化,等

从生产方式视角看:农耕文化、游牧文化、渔猎文化等 从生活视角看:茶文化、酒文化、食文化等
•1.4 文化的特征
总的特征:崇尚富裕的物质生活,追求真、善、美。
具体来看有如下基本特征:

创造性:文化是人类的创造,人们后天习得的


同一性:同质性所决定(人之初,性本善/性本恶)
以礼俗、民俗、风俗的形态出现
观念(心态)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氤氲化育
出来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凝聚为文化的精神 内核
•1.3 文化的类型

从时间视角看:原始文化、古代文化、现代文化等 从空间视角看:世界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 大陆文化 、海洋文化、岛国文化;


通俗地讲,文化就是人们的生活方式。
1.2 文化的结构
物态文化层:由人类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构成,是人的物质生
产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整个文化大厦的基石;包括:建筑、园林、 服饰、饮食
制度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构的各种社会规范、典章
制度、社会组织构成
行为文化层:由人类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定势构成,
指“尚中”文化模式的滥觞,指华夏或汉族建立的国家:
《诗经》说:“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四夷交侵,中国微矣。”
2 文化观念上的“中国”
中央大国


“以中为尊”的正统理论,大一统国家的代表
早在上古时,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自认为居于天下之中央,故称中国, 而将周边地区称为四方或四夷。 《孟子》:“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
3 政治意义上的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
中华民国的简称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国际上通称Republic of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