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恩格斯的“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命题,科学地揭示了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辩证关系。
典型环境指文艺作品中典型人物所生活的、形成其性格并驱使其行动的特定社会环境,即主人公和周围人物所形成和辐射出来的具体关系。
典型人物是作者用典型化方法创造出来的具有独特个性、又能反映一定社会本质的某些方面的艺术形象。
在典型环境中描写典型人物对刻画人物形象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表现的淋漓尽致,特别是林黛玉这一典型人物。
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是一个冰雪聪明、才思过人而又孤高冷傲、多愁善感的弱女子。
但她的过度以自我为中心却是她性格中的瑕疵,但正是有这一点瑕疵使我们感到这一典型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可信性,也使我们体会到了她的可爱。
通过对《红楼梦》的分析,我认为林黛玉所处的环境有三个:一是她处在清朝康、雍、乾封建时期,二是出身于书香门第,除了两个丫鬟外,孑然一身,二是贾府和大观园。
总的来说林黛玉的性格特征是在她所处的整个大环境下形成的。
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首先,典型环境是形成典型人物性格的基础,还逼迫着人物行动,制约着人物的性格发展。
林黛玉所处的大环境正是清王朝号称极盛的康、雍、乾时期,是封建中国最后一度的回光返照。
表面上歌舞升平,政局稳定,而骨子里却充溢着沉积已久的历史苦闷和难以界说的种种骚动。
而她自小就读很多的书,才思敏捷,这使得她在《红楼梦》中创作的诗是最多的,如《葬花辞》、《桃花行》、《秋窗风雨夕》等名篇。
她作诗数量之多,只有贾宝玉可以与之匹敌。
但很明显,林黛玉诗作大多是精品,而贾宝玉诗的质量则是参差不齐的。
她太单纯了,对封建社会也缺乏相应的认识,她只想到父母早亡,无人作主;只想到自已体弱多病,不能久待。
这使得她受封建礼教的约束较少,最终成就她的叛逆性格。
但她却没有想到封建势力的魔网早已笼罩在她的头上,当她与宝玉的感情一步一步地向前发展的时候,这个魔网也在一步紧一步地慢慢收缩了。
如何理解“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如何理解“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马克思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人的生活环境与人物性格形成的关系,同时又提出了“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命题。
这是对典型理论的重大贡献。
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写道: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您的人物,就他们本身而言,是够典型的;但是环绕着这些人物并促使他们行动的环境,也许就不是那样典型了。
[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有从对社会关系即现实关系的描写和揭示中,才能更好地描写人,揭示人的性格实质。
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贯主张“对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2]。
其实,恩格斯的这个想法与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贯主张的“对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的思想是一致的。
要深刻的理解恩格斯的这句话,我认为要从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第一,要明白现实主义的概念与范畴。
19世纪,现实时期的文学不断得到发展,到了三四十年代,便形成了现实主义思潮。
可见,现实主义思潮的前身是现实型文学。
我们知道现实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它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反映生活,它具有再现性和逼真性两个特征,因此现实主义文学也具有这一特性。
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所说的要客观的再现现实,对客观现实要进行逼真的描写。
这决不等于对生活现象作简单的、机械的抄袭和记录,它所要求的是突出典型,要塑造典型环境与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
这样就引出了第二个问题:什么是典型环境,什么是典型人物,以及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所谓典型环境,是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
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有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所谓典型人物,是指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体现了作家审美理想和艺术情趣,与作品展现的特定环境吻合,既有较大思想深度,又显示了鲜明的个性特征的人物,是一个独特的“一个”,是熟悉的陌生人。
环保典型人物事例

环保典型人物事例
1. 格丽塔·桑伯格(Greta Thunberg):她是一位瑞典环保活动家,因为积极参与气候变化抗议活动而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关注。
她通过组织罢课和演讲等形式呼吁政府采取更加积极的环保措施,同时号召全球年轻人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
2. 阿诺·施瓦辛格(Arnold Schwarzenegger):他是好莱坞影星、前加州州长,也是环保倡导者。
他通过现实行动和宣传媒体的力量,积极倡导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努力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应用。
3. 王宁(Ning Wang):他是中国环保运动领袖,“中国蓝天
保卫战”活动的发起人。
他积极倡导减少雾霾污染,通过参与
控制大气污染和推动环境法治建设等活动,为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4. 瑞兹·阿哈玛德(Riz Ahmed):他是一位英国演员和音乐人,也是环保倡导者。
他通过自己的艺术作品和社交媒体的影响力,号召公众关注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并发表演讲提出相应解决方案。
5. 罗伯特·斯ワ姆(Robert Swan):他是一位英国探险家,被
誉为“北、南两极之王”。
他通过南北两极的探险活动,向全世界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他还创建了“2041基金会”,致力
于推动可持续发展和保护南极洲的环境。
这些都是一些环保典型人物的事例,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影
响力,向世界传递环境保护的重要信息,引起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并且推动了环保事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共23页PPT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物
1、纪律是管理关系的形式。——阿法 纳西耶 夫 2、改革如果不讲纪律,就难以成功。
3、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 ,而是 让儿童 练习良 好道德 行为, 克服懒 惰、轻 率、不 守纪律 、颓废 等不良 行为。 4、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夸 美纽斯
5、教导儿童服从真理、服从集体,养 成儿童 自觉的 纪律性 ,这是 儿童道 德教育 最重要 的部分 。—— 陈鹤琴
典型环境典型人物(1)

浅析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林黛玉摘要《红楼梦》作为一部中国古典文学经典而被国内学者竞相研究和推崇,“四大名著”如此之高的声望并不在于《红楼梦》被多少学者所爱戴和其描绘的美轮美奂的措辞流转;而更多的是在于《红楼梦》本身所蕴含和折射的文学艺术美感和作者曹雪芹想要通过人物来反映现实与现实衬托人物进而着重描绘社会现实和人物关系的一种文学表达方式。
可以说,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对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的关系的诠释已经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
本文首先从《红楼梦》的主人公林黛玉本身的性格入手,从反叛者,多愁善感以及孤高冷傲三个方面的性格特质来浅析林黛玉这一典型的人物形象,进而又从社会背景,贾府、大观园等林黛玉所生活的典型环境为切入点进行分析,其次将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融合在一起,综合阐述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辩证关系与林黛玉这一典型人物的形象美感及其特点。
最终到达更好理解整部作品的目的。
关键词:典型人物;典型形象;林黛玉;红楼梦前言在文学创作中,最不可缺少的就是形象与环境。
但是一般的形象与环境不足以衬托出文学作品的魅力和内涵,那么典型环境与典型形象就此应运而生。
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文学典型形象既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现实社会中的种种形态。
通过对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分析和思考,有助于我们对作品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和消化。
作为清代一部经典的长篇小说,《红楼梦》被称为“百科全书”。
之所以《红楼梦》有着这么高的荣誉和称号,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作者曹雪芹将当时正处在清,康、雍、乾三个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回光返照式的中国大地上所反应出的种种社会现实和残酷完全浓缩在了一部《红楼梦》中,浓缩在以贾宝玉和林黛玉为主线的人物在贾府和大观园中的日常琐事,恩恩怨怨以及感情纠葛中。
这种以小见大的文学展现手法,无疑是《红楼梦》最大的亮点之一。
另一方面,《红楼梦》最为突出的一点就在于作者对小说中典型人物的刻画和描写,可以说看透了整部《红楼梦》,就可以看透人生。
初中作文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初中作文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来到了我们小镇的初中。
这里的环境优美,绿树成荫,鸟语花香。
而在这个典型环境中,有一位典型的人物——小明。
小明是我们班的学霸,他长得高高瘦瘦,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看起来很有学问。
他的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尤其是数学和英语,简直就是我们的救星。
每次考试,他都能轻松地拿到满分,让我们这些普通学生羡慕不已。
有时候,我们会向他请教一些难题,他总是耐心地给我们讲解,让我们受益匪浅。
有了小明这个学霸,我们班的成绩也逐渐提高了起来。
除了学习成绩好,小明还是个乐于助人的好同学。
有一次,我的铅笔掉了,他主动弯下腰帮我捡起来。
还有一次,我生病了,他不仅给我送来了药,还陪我一起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日子。
在我们遇到困难时,总能看到小明的身影,他就像我们的守护神一样,默默地守护着我们。
小明还是个热爱运动的人。
每天放学后,他都会去操场上打篮球、踢足球。
他的运动细胞非常好,每次比赛都能为我们班争光。
有时候,我们也会跟着他一起运动,虽然我们不如他那么厉害,但是我们都很享受这种运动带来的快乐。
有了小明这个运动健将,我们班的运动氛围也越来越浓厚。
小明还是个很有才华的人。
他会弹钢琴、画画,还会写诗。
每当我们班举办文艺活动时,他总是能拿出一份精彩的表演。
他的才艺让我们惊叹不已,也让我们更加敬佩他。
有了小明这样的多才多艺的同学,我们的班级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小明并不是完美无缺的。
他有时候会有点小脾气,对一些小事斤斤计较。
但是,我们都知道他是真心为了我们好,所以大家都能够理解和包容他。
有了这样一个有缺点的典型人物,我们的班级生活才更加真实、有趣。
总的来说,小明是我们镇初中里典型的人物。
他的学习成绩好、乐于助人、热爱运动、有才华,这些都让我们非常敬佩。
虽然他有时候会有一点小脾气,但是我们都知道这是他的个性使然。
在这样一个典型环境中,小明成为了我们学习和生活的榜样,我们都希望能够向他看齐,努力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在叙事作品和戏剧作品中,作家要深刻地描写人的种种生活情景,反映现实的各种关系,就要描写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
可以说,在这些作品里,创作的中心就是创造人物形象。
典型人物形象是叙事性作品和戏剧作品具有高度概括性的人物形象,又称“文学典型”、“艺术典型”或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
从剖析中外文学史上典型人物形象中可以看到,它们在艺术创造上的共同点就是,首先都有比较独特完整的个性。
以人们熟知的我国现代文学中的著名典型人物阿Q来说,他就有一个以“精神胜利法”为核心的个性。
他质朴勤劳,但也沾上一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他对地主阶级的人物和“假洋鬼子”之流有一个本能的敌视,却自卑自贱;他愚昧无知却又很自尊自负;他忌讳缺点,却很能忘却和自我开解所受的侮辱和迫害;他不理解革命但却强烈地向往革命……这些性格特征,在“精神胜利”这种心态的胶结下,组合成一个有机的独特性格整体,贯串在阿Q形象发展的始终,成为他与其他典型人物不相同的个性。
这一个性刻画得十分鲜明突出,蕴含着深刻的历史生活内容,发人深思。
这是典型人物形象不可缺少的审美特征,是典型人物形象与一般人物形象区别的基本点。
鲁迅小说《药》里的夏瑜,《一件小事》里的人力车夫,都是表现了高贵思想品德的人物形象,但人们并不称它们为文学典型,就因为作者并没有在它们身上着力刻画独特完整的个性。
因此,个性的塑造是典型人物形象的生命。
没有它,人物形象就不能生动感人,就不能宛如雕像一般竖立在人类文艺的殿堂里。
恩格斯在评论敏·考茨基的《旧人和新人》时,称赞她在作品里用“鲜明的个性描写手法”把人物刻画出来了,认为应该做到每个人都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个’”,就是指出艺术典型的这一方面性质。
典型人物形象的另一个审美特性在于,它的独特完整个性总是反映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或历史必然性,因而同时带有不同程度的普遍性和代表性。
以阿Q形象来说,他那以“精神胜利法”为核心的个性,就反映着我国辛亥革命时代,贫苦农民受封建地主阶级深重政治经济压迫和精神奴役的历史本质。
关于生态保护主题的典型人物事迹

标题:探寻生态保护的先驱者:典型人物事迹在当今社会,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
为了探究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以及探索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能性,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一些生态保护的先驱者和他们的事迹。
在本文中,我们将聚焦于一些典型人物,通过他们的故事和经历,来探讨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地保护和改善我们的生态环境。
一、李大霆:创立我国绿化事业的先驱李大霆,是我国现代绿化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他在20世纪初,就开始在我国积极倡导绿化运动,并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植物园。
在当时,我国的城市环境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污染,而李大霆通过种植树木和改善城市绿地,为改善城市环境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让他们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也为我国的生态保护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李大霆的事迹教导我们,生态保护并不仅仅是一项宏大的工程,而是需要每个人的共同努力。
通过绿化城市、保护植物多样性,我们可以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二、詹姆斯·纽顿·马希:奋斗在非洲的自然保护者詹姆斯·纽顿·马希,是一位奋斗在非洲大草原的自然保护者。
他在非洲的丛林中工作多年,致力于保护大象、犀牛等濒危动物的生存环境。
他和他的团队不惜一切代价,保护这些动物免受非法猎捕和栖息地破坏。
通过他的努力,很多濒危动物的种群得到了恢复和增长,也为当地的自然环境带来了积极的改变。
詹姆斯·纽顿·马希的事迹告诉我们,保护生态环境不仅是一个国家的责任,也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国际合作,才能更好地保护全球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三、简·古道尔:环保慈善家的奉献简·古道尔是一位知名的环保慈善家,她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参与了一系列的环保项目和活动。
她对环保事业的热情和奉献精神,感染了很多人,也促使更多的人投入到环保事业中来。
通过她的努力,不仅提高了公众对环保的认识,也为环保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浅析《羊脂球》中的羊脂球
范聪
中文11201
摘要:莫泊桑的《羊脂球》通过对普法战争背景下十个人的旅途故事,以羊脂球为主人公,运用细节描写和“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深刻的揭露了当时社会贵族资产阶级的自私自利、寡廉鲜耻、不顾民族利益的丑恶嘴脸,高度囊括了在民族利益危机面前各个阶层的表现,有强烈的共性特征,又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在马车这个小环境中真实塑造了羊脂球这一典型人物,也真实的再现了法国当时的社会风貌。
关键词:羊脂球;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对比;细节描写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羊脂球》以普法战争为背景,把一个马车上的乘客:一个“下贱”的妓女羊脂球和一群“高洁”的同车人对照起来,在对比与细节中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爱国妓女形象。
一、典型人物羊脂球
莫泊桑是在一系列真实而生动的细节描写以及与马车上的其他人的对比中刻画出羊脂球这一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
首先在真实而生动的的细节中塑造羊脂球这一典型人物,羊脂球的性格特征能展示得那样鲜明而深刻与成功的细节描写紧密关联,当饥饿严重侵袭逃难马车上的人时,只有被他们冷落轻视的羊脂球带着丰富的食物。
小说用笔不多却较为细腻地勾画了羊脂球请难友们进餐的细节。
如,她“用一道谦卑而甜美的声音”,邀请两个圣女“分尝”她的“便餐”;又如,她对饿极了而拉不开脸的两对“高贵”夫妇,感到“进退两难”而“脸上发红”,终于鼓足勇气用“吞吞吐吐”的语调和句式探问:“是不是敢于向……献出……”这些简洁而细致的细节描绘,鲜明地揭示了社会地位低下的羊脂球,有着善良慷慨的美德和特有的表现形式。
接着,在同胞相聚中,小说又从言语、神情、动作诸方而,以简略鲜明的细节,突出了羊脂球与众不同之处。
如她用“热烈语言”表现的对入侵者的“天然怒气”和“真正的愤慨”,以及扑到敌人脖子上用手死扼的行动勾勒,初步点示了她的爱国热情。
之后,在敌人为非作歹的旅馆里,她坚决拒绝自称“爱国”的“民主朋友”的性欲要求,理由是她“决不肯在敌人近边受人爱抚”。
这个细节,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妓女的爱国廉耻心”。
羊脂球身分卑贱却心胸高洁的水质特点,至此已相当分明。
这一点,在其后她对待敌军官卑劣要求的态度上,又通过细节勾画,展示得更其充分。
羊脂球被敌军官传去单独会见回来,“脸上绊红,喘得连话都说不出”,气极而怒骂。
之后,敌军官在扣压马车的强大压力下,再次紧逼,羊脂球“盛怒而呼吸迫促”,以至“失去了说话的能力”,但随即又喷发出痛快淋漓的怒骂。
只是在这时,她才向同胞们,也在读者面前揭露
了敌军官无耻的兽性要求。
两次回敬敌军官的气极怒盛的神态勾画,顿时会聚生辉,把羊脂球发光透亮的主导性格显示得分外鲜明!其次,是通过对次要人物的性格刻画,运用对比强烈的艺术细节手法,突出羊脂球的典型性格。
《羊脂球》对加来卡雷·拉玛东夫人性格特点的刻划,就是这样。
这个“漂亮的贵妇人”,素来是出身名门的法国军官的“安慰品”。
小说通过紧相联系呼应的几个特征鲜明的艺术细节,生动传神地展示了这位地位高贵的贵妇人的特征。
其一,在大家都知道敌军官对羊脂球的欲望之后,一次,女人们偶然与敌人军官迎面相遇,大家深感屈辱。
小说却荡开一笔,勾勒了卡雷·拉玛东夫人特有的内心活动,她认识很多军官并且极为识货,此刻,她“觉得这一个简直不坏”,甚至竟“可惜他不是法国人”。
这个极其微妙含蓄的细节,对于性格刻画,无疑是极其生动、准确、有力的笔墨。
其二,当鸟夫人以下流的描绘来恐吓旅伴们,说敌军官可以“仗着蛮劲来抓我们”之时,其余的妇人们都“打了个寒嚓”。
其时,小说却另有一笔:“漂亮的卡雷·拉玛东夫人的眼睛发光了。
她的脸色有点苍白,如同觉得自己已经被军官用蛮劲抓住了”。
一个漂亮太太,一个被军官玩弄,也玩弄军官的老手,迅即引起了被“军官”用“蛮劲”“抓住”的神往,眼睛也顿时发光,写得何等传神!“苍白”又何为呢?也许是对敌人畏惧心理的一种自然反应吧?然而,被男人,被“简直不坏”的军官制服,卡雷·拉玛东夫人的眼睛到底是要发光的。
寥寥数言,一个细节,写活了神情,透视了灵魂。
其三,那群自私卑鄙的贵人们,议定了把羊脂球推向敌军官怀抱的计谋之后,小说又似忙里偷闲,摔出一笔,写了一个细节:“和蔼的迎来卡雷·拉玛东夫人仿佛甚至于想起自己若是处于羊脂球的地位,那么她拒绝这个军官可以不及拒绝旁的一个人厉害”。
这个惯于在军官面前扭泥作态,卖弄风骚
的“和蔼”夫人,其丑恶不堪的心灵,被这绝妙的笔墨,披露得多么清晰!其四,羊脂球被推入陷井之后,“高贵”的人们开怀庆贺,当晚,鸟夫人却向她丈夫透露了她的一个发现:“卡雷·拉玛东夫人那个娇小的坏东西在整个晚上一直假笑”,她进而解释说:“娘们到了心爱着军人时候,不管那是法国人或者普鲁士人,在他们看来全是一样的”。
这个最后出现的从旁观察的细节,把贵妇人的画皮撕得精光。
而几个不同关节上的有关细节,至此构成一个完整触目的整体, 卡雷·拉玛东夫人性格特征跃然纸上,她的自私虚伪与羊脂球的真诚爱国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在细节与对比中真实生动的塑造了羊脂球这一典型人物。
二、“以小见大”的典型环境
小说选择普法战争时期的一个侧面,通过十个旅客在途中的活动,反映当时的时代风貌、社会背景和阶级斗争的形势,从而揭示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
作品一开始就对当时的社会形势作了轮廓式的勾画。
一八七O年普法战争开始后,由于法国政府的腐败无能,法军节节败退,整个卢昂区陷入一片混乱。
街道阴森恐怖,无数双眼睛正从窗内窥伺着普鲁士军开入市区。
他们扣门入户,分派居民供养士兵;敲诈勒索,枪杀人民,无恶不作。
然而法国人民并未屈服,采用各种方式同侵略者作斗争。
奸商大发国难财,有钱人为避免自己的财产转到别人手里而绞尽脑汁。
就在这种战争的混乱时期,羊脂球一行人,各怀自己的目的,离开这个敌占区,准备前往法军驻防区,《羊脂球》的整个故事主要发生在一辆马车上,这辆拥挤的马车装载着法国当时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物。
葡萄酒批发商夫妇是名副其实的奸商,鸟先生诡计多端,善于投机,他把劣质酒以低价卖给乡下来的零售商,大发
国难财。
卡雷·拉玛东夫妇是棉纺业大亨,具有举足轻重地位。
卡雷·拉玛东不仅家财万贯,而且还在政府部门身兼要职,是省议会议员。
他们这些有权有势的人物国难当头,竟然没有丝毫为国效力的念头,即使是在出逃的马车上还在大谈特谈“息价…溢价…期限”。
他们时刻在考虑自己的经济利益,对国家的安危视若无睹。
科尔尼代口口声声称自己是民主主义者,事实上他只是个把祖辈的遗产挥霍殆尽的浪荡子。
从他开始对羊脂球的戏弄,到后来他高唱《马赛曲》对同车旅伴的捉弄,无不显示出所谓的民主主义者的虚伪面目。
两位修女作为神圣的传道者,在马车上前后两幕场景中,对周围的事情始终抱着置身事外的态度,使读者体会到她们的冷酷无情与宗教的虚伪。
唯有以羊脂球为代表的下层人民,他们虽然迫于生计而在身心上遭受到极大的侮辱与摧残,但是仍然有一颗强烈的爱国心,面对敌人的入侵不卑不亢,奋起还击。
作者把这么多的人物巧妙地安排在一辆小小的马车上,有资产者、贵族、商人、民主主义者、传教士以及妓女,几乎涵盖了当时法国社会上所有的阶层。
这个小小的舞台就当时法国社会的缩影,作者通过对各色人物的描写,反映了当时广阔的社会背景,以及他们在普法战争中的政治态度。
马车虽小却以几乎可以让我们洞见普法战争下整个法国社会的面貌。
三、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
马克思主义典型观认为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之间关系为辩证关系,首先表现为相互依存关系,其次表现为互动性关系。
莫泊桑的《羊脂球》对羊脂球这一人物的塑造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若没有普法战争爆发,法国政府腐败,社会矛盾尖锐这种大环境以及马车十人行这个小环境,就更不会有这个羊脂球这一个性鲜明的爱国妓女形象,另一方面这种大小环境正因羊脂球这一典型形象更真实深刻的显现在我们面前。
在普法战争爆发法国节节败退的大环境中,马车中的十人的表现也就是法国各个阶级人在这种大背景下的缩影,小马车其实就是另一个法国社会,羊脂球就是这社会中最有个性的、最典型的一个形象。
羊脂球作为一个妓女,社会地位在当时是极其低下的,她在肉体上,精神上都遭到极大的侮辱与摧残,但是为了生活,她又不得不走这条路。
她的个性特点是在她生活的社会环境里形成的,她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可她是真诚的、慷慨的、无私的和爱国的,和马车中其他所谓“高贵的和纯洁的”人相比,她才是真正的高贵和纯洁,而从她身上也折射出了在当时下层人民的抗争与无奈。
社会造就了她的性格,由对她形象的塑造所展开的各种人物关系和矛盾冲突,又使我们又看到了整个社会。
典型人物在典型环境中更加鲜活生动,典型环境在典型人物外更加真实深刻。
莫泊桑的《羊脂球》在普法战争的大背景下,通过对马车中的十人逃难旅途故事的叙述,运用真实细腻的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以及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成功的塑造了羊脂球这一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参考文献
[1] 莫泊桑,《莫泊桑文集》;王志东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5,1~29页
[2] 殷光熹,《论莫泊桑的短篇小说:《羊脂球》》,思想战线,1979年02期
[3] 李海燕,《“以小见大”的杰作—浅谈莫泊桑《羊脂球》的创作手法》,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9期
[4]易均生,《《羊脂球》艺术索谈》,外国文学研究,1979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