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武士俑的考古学研究

魏晋南北朝武士俑的考古学研究
魏晋南北朝武士俑的考古学研究

魏晋南北朝武士俑的考古学研究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少有的以分裂和战乱为主要特征的时代,但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与艺术却分外活跃。向上继承了秦汉文化,呈现出多样化的面貌,向下开启了隋唐时期兼容并包、广博宏大的多元素文化格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丧葬制度作为当时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样也极具时代特色,随葬俑群在墓葬中大量出现就是显著特点之一。在这些随葬俑群中武士俑占有很大比重,武士俑的出现-方面反映了当时丧葬习俗的变化,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战乱纷争不断的社会背景下的尚武风俗。魏晋南北朝时代“胡风国俗,杂相糅乱”,是民族和文化大融合时代,少数民族走上汉化的道路,将汉民族文化制度融合到本民族原有的文化制度中来。在这个大背景下,墓葬中的武士俑也表现出胡汉文化相互交融的特征,许多武士俑的装饰带有强烈的异族风格。同时,由于不同政权的汉化程度并不是一致的,在这些分属于不同政权的墓葬中的武士俑在制作工艺、体态形象方面具有相当大的差异。目前学术界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武士俑的研究关注不多,对这一时期的武士俑展开深入研究是很有必要的:首先,通过对出土武士俑材料的梳理,考察武士俑发展演变的脉络,对这一时期武士俑有一个更加全面和客观的认识;其次,武士俑在随葬俑群中的流行伴随着当时丧葬习俗的变化,而这一变化过程必然受到当时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通过研究两者之间关系可以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丧葬习俗的发展变化;第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分立造成了武士俑形态及制

作工艺在地域上的差异。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文化艺术方面的也有政治制度方面的,通过对这些差异及其产生原因的考察可以为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同政权的胡汉文化融合情况提供新的材料。武士俑是魏晋南北朝墓葬随葬俑群中非常重要的一类俑,不仅数量巨大,类别也是多种多样的。本文以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中武士俑为对象,利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从武士俑的造型、制作工艺、铠甲、服饰等方面着手,考察其源流、发展、演变的过程。【关键词】:魏晋南北朝武士俑演变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K876.3

【目录】:中文摘要12-14ABSTRACT14-161.绪论16-241.1俑的概念161.2武士俑的概念16-191.3国内外研究现状19-242.武士俑的发现情况及研究视角24-412.1考古发现武士俑的时代和地域24-332.1.1曹魏西晋时期24-262.1.2十六国时期26-272.1.3北魏时期27-282.1.4东魏北齐时期28-312.1.5西魏北周时期31-322.1.6东晋南朝时期32-332.2武士俑分布的地域33-352.2.1以洛阳为中心的司州地区33-342.2.2以平城为中心的云代地区342.2.3以长安为中心的雍州、秦州、豳州、

原州地区342.2.4以邺城为中心的定州、冀州等地区34-352.2.5以晋阳为中心的并州地区352.2.6南方地区352.3出土武士俑的类别352.4魏晋南北朝时期武士俑的新特点35-382.4.1与秦汉、隋唐时期武士俑的异同36-372.4.2时代特点以及地域特点37-382.5武士俑的研究视角38-412.5.1武士俑的发展演变轨迹392.5.2武士俑的制作方法392.5.3武士俑在随葬俑群中的角色392.5.4武士俑服饰及造型39-402.5.5武士俑的艺术风格40-413.武士俑的考古学研究41-1723.1镇墓类武士俑的类型学分析41-903.1.1以洛阳为中心的司州地区41-533.1.1.1西晋时期镇墓武士俑的类型学分析42-463.1.1.2北魏洛阳时期镇墓武士俑的类型学分析46-513.1.1.3司州地区镇墓武士俑分期51-533.1.1.3.1西晋时期523.1.1.3.2北魏洛阳时期52-533.1.2以平城为中心的云代地区53-573.1.2.1北魏平城时期镇墓武士俑的类型学分析54-563.1.2.2北魏平城时期镇墓武士俑分期56-573.1.3以长安为中心的雍州、秦州、原州地区57-683.1.3.1长安地区镇墓武士俑的类型学分析57-673.1.3.2长安地区镇墓武士俑分期67-683.1.4以邺城为中心的定州、冀州等地区68-793.1.4.1西晋时期镇墓武士俑的类型学分析69-703.1.4.2北魏到北齐时期镇墓武士俑的类型学分析70-783.1.4.3邺城地区镇墓武士俑分期78-793.1.5以晋阳为中心的并州地区79-873.1.5.1并州地区镇墓武士俑的类型学分析79-863.1.5.2并州地区镇墓武士俑分期86-873.1.6以南京(建康)为中心的南方地区87-903.1.6.1南京地区镇墓武士俑的类型学分析87-893.1.6.2南京地区镇墓武士俑分期89-903.2步兵武士俑的类型学分析90-1433.2.1以洛阳为中心的司州地区

90-973.2.1.1北魏时期步兵武士俑的类型学分析90-963.2.1.1.1铠甲类步兵武士俑的类型学分析90-943.2.1.1.2戎服类步兵武士俑的类型学分析94-963.2.1.2北魏时期步兵武士俑的分期96-973.2.2以平城为中心的云代地区97-1013.2.2.1北魏时期步兵武士俑的类型学分析97-1003.2.2.2北魏时期步兵武士俑的分期1003.2.2.3北魏时期步兵武士的图像形象100-1013.2.3以长安为中心的雍州、秦州、原州地区101-1083.2.3.1长安地区步兵武士俑的类型学分析101-1073.2.3.2长安地区步兵武士俑的分期107-1083.2.4以邺城为中心的定州、冀州等地区108-1293.2.4.1邺城地区步兵武士俑的类型学分析108-1273.2.4.1.1铠甲类步兵武士俑的类型学分析108-1123.2.4.1.2戎服类步兵武士俑的类型学分析112-1263.2.4.1.3内铠甲外戎服类步兵武士俑的类型学分析126-1273.2.4.2邺城地区步兵武士俑的分期127-1293.2.5以晋阳为中心的并州地区129-1423.2.5.1晋阳地区步兵武士俑的类型学分析129-1413.2.5.1.1铠甲类步兵武士俑的类型学分析129-1373.2.5.1.2戎服类步兵武士俑的类型学分析137-1413.2.5.2晋阳地区步兵武士俑的分期141-1423.2.6以长江中游为中心的南方地区142-1433.3骑兵俑的类型学分析143-1723.3.1以长安为中心的雍州、秦州、原州地区144-1553.3.1.1长安地区骑兵俑的类型学分析144-1543.3.1.2长安地区骑兵俑的分期154-1553.3.2以平城为中心的云代地区155-1573.3.2.1北魏平城时期骑兵俑的类型学分析155-1573.3.2.2北魏平城时期骑兵俑的分期1573.3.3以洛阳为中心的司州地区157-1603.3.3.1北魏洛阳时期骑兵俑的类型学分析158-1603.3.3.2北魏洛阳时期骑兵俑的分期

1603.3.4以邺城为中心的定州、冀州、沧州地区160-1643.3.4.1邺城地区骑兵俑的类型学分析161-1643.3.4.2邺城地区骑兵俑的分期1643.3.5以晋阳为中心的并州地区164-1723.3.5.1晋阳地区骑兵俑的类型学分析165-1713.3.5.2晋阳地区骑兵俑的分期171-1724.武士俑的发展演变及区域比较172-1904.1镇墓武士俑的演进轨迹172-1764.2步兵武士俑的演进轨迹176-1824.3骑兵俑的演进轨迹182-1874.4北齐时期邺城晋阳两地镇墓武士俑的比较187-1905.余论190-1955.1镇墓武士俑渊源浅析190-1925.2佛教造像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武士俑造型的影响192-1935.3南朝新画风对东魏北齐时期武士俑的影响1935.4东魏北齐与西魏北周武士俑造型差异的地域文化因素193-195参考文献195-205附表:墓葬出土器物统计表205-239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239-240后记240-242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242-244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南京大学2001-2016考古学考研真题

南京大学2001-2015考古学考研真题 南京大学2001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石器制作的间接打击法及其几种方法。 2、良渚文化的玉礼器 3、简述商至西周青铜器在形制方面的演化 4、汉代五铢钱的变化 二、问答题:(任选三题,每题20分,共60分) 1、概述华北地区“匼河-----丁村系”和“周口店第一地点------峙峪系”的石器特征、生态环境和经济生活。 2、用考古资料分析仰韶文化早期的社会形态。 3、阐述二里头文化两个类型的文化特征。 4、概述汉魏洛阳城的地理位置、沿袭过程、平面布局。 南京大学2002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北京猿人的头骨特征。 2、概述河姆渡文化的文化特征。 3、简述西周时期的“列鼎制度”。 4、简述隋唐墓葬的形制特征。 二、问答题:(任选三题,每题20分,共60分) 1、分析丁村文化的文化时代和文化特征。 2、分析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文化时代、文化特征及其所处社会形态(用考古资料分析)。 3、用郑州商城和安阳殷墟的考古资料分析商代所处的社会形态。 4、概述战国都城的特征。 南京大学2003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简答题:(每题9分,共72分) 1、山顶洞人 2、大溪文化 3、三星堆器物坑 4、碳十四年代 5、夏商周断代工程 6、汉长安城 7、龙门石窟8、青花瓷 二、问答题:(五题中选做三题,每题26分,共78分) 1、概述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主要发现和分布特点 2、概述黄河中下游地区龙山时代文化的主要发现和区系特点 3、概述西周宫室建筑的基本发现、特点和对中国宫廷建筑的影响 4、概述汉代诸侯王陵墓的主要发现和墓室建筑的结构特征 5、概述唐代长安城的考古发现和城市布局特点

考古与人类2019(秋季版)尔雅答案

1.1 1 【单选题】()是考古学专业学术着作。C ?A、盗墓笔记 ?B、鬼吹灯 ?C、中国墓葬史 ?D、最后一个摸金校尉 2 【多选题】考古学重大研究课题有()。ABCD ?A、人类起源与迁徙 ?B、文明起源 ?C、农业起源 ?D、城市起源与发展 3 【多选题】()是盗墓小说吸引读者的重要原因。ABC ?A、有故事性 ?B、寻宝情节

?C、空间感鲜明 ?D、描述真实的考古现场 4 【判断题】考古就是挖宝,考古与盗墓相仿。错误 1.2古墓题材何以吸引公众 1 【单选题】河南安阳殷墟商代王陵的防盗措施是()。B ?A、积石积沙 ?B、挖坑深埋 ?C、砖室墓 ?D、凿山为陵 2 【单选题】()以前古墓大多没有墓门和砖室。B ?A、战国 ?B、西汉 ?C、新石器时代 ?D、唐代

3 【单选题】河北满城汉墓的结构是()。C ?A、土坑竖穴 ?B、砖室墓 ?C、凿山为陵 ?D、石室墓 4 【单选题】一般来说,考古发现中最常见的发现物是()。A ?A、碎陶片 ?B、完整陶器 ?C、青铜器 ?D、瓷器 5 【判断题】土坑墓自古至今都存在。正确 1.3 文物与考古的关系 1 【单选题】考古学与文物学最大的区别是()。C

?A、研究对象 ?B、研究目的 ?C、获取资料的方法 ?D、研究角度 2 【单选题】通过社会征集手段获取到的资料称为()。D ?A、发掘品 ?B、征集品 ?C、修复品 ?D、传世品 3 【单选题】将人类历史划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的观点属于()学科的观点。A ?A、人类学 ?B、历史学 ?C、考古学 ?D、民族学 4

【多选题】区别学科的三个要素是()。ACD ?A、研究对象 ?B、研究成果 ?C、研究方法 ?D、研究目的 5 【判断题】考古学是通过社会征集手段,获得资料的。错误 1.4 汤姆森与三期说 1 【单选题】1819年,丹麦国家博物馆汤姆森提出“三期说”,将人类社会发展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C ?A、金器时代 ?B、瓷器时代 ?C、铁器时代 ?D、陶器时代 2 【单选题】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制作工艺主要是()。A

中国考古学研究的国际化趋势

中国考古学研究的国际化趋势 唐际根 现代意义的中国考古学是从西方传入的。早期的考古工作,包括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的发掘和殷墟发掘在内,与国际学术界尤其是英美学术界保持着密切联系。 1950年以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与西方考古学界的联系被隔断。与其它诸多学科一样,前苏联成为学科建设的样板。中国学者对西方考古学越来越陌生。西方发生的考古学理论与方法的变化很少为中国学者所知。如60年代美国兴起的新考古学,70年代以后新考古学所发生的种种变化,中国学术界了解很少。但中国考古学在自行的道路上,逐渐表现出下述特色: 考古研究的史学取向〔1〕——强调考古学是历史学科的一部分。复原历史被视为考古研究的最终目的。研究中考虑最多的,是建立考古学文化的时空框架。因而特别强调遗迹遗物的分期研究,并将类型学研究由单纯的器物分析推广至考古学文化谱系的探讨。进而发展出区系类型理论〔2〕。由于狭义史学观的影响,考古发掘热衷于寻找与王统有关的遗迹和遗物。都城遗址、贵族墓葬往往成为首选发掘项目。普通聚落的考古工作常常被置于从属地位。这与美国“作为人类学的考古学”有着重大区别。 金石学传统——殷墟的考订最初就是金石学的成果。1928年董作宾殷墟调查之前,罗振玉、王国维等已经从古文字学角度对殷墟的性质作了正确的结论。在以后的数十年中,金石学传统仍然不时左右着中国考古学家的研究。例如中国学者在对青铜器作考古类型学研究时,自动承袭金石学中的鼎、簋、爵、觚等命名原则。 长期的隔绝(当然并非绝对意义的),使得中西方学者都有强烈的相互交往

的意愿。1975年,美国人类学代表团访问北京,开始了中西方考古学重新交往。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西方考古学界的交流日益频繁。 充满自信的西方学者渴望用最新的资料亲手勾划中国历史上的聚落、部族和国家画卷。中国学者最希望的,则是了解科学技术发达的西方国家如何进行考古学研究。抱着对西方科学技术的景仰,不少中国学者,尤其是年青学者对美英考古学理论的学习如饥似渴。许多学者开始着手翻译西方考古学理论著作或者研究实例。一些大学也邀请国外学者来华讲学。指定题目也大都是考古学理论、方法方面的。 1991年,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从实质上改变了中国与国外交流的现状。按新的文物法规,国外机构已经可以与中国有关文物考古机构进行学术研究合作,包括从事野外考古调查和发掘。 尽管条件很严格,但中外考古学家都受到鼓舞。纷纷申请合作研究。近年中国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开展的考古合作研究已达20余项〔3〕。重要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美国哈佛大学合作豫东地区先商文化探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主持的周口店国际古人类研究中心与美国、以色列等国专家开始的关于周口店遗址形成过程的研究。中国历史博物馆与美国华盛顿大学合作发掘河南班村遗址,北京大学、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美国安多夫考古基金会合作进行农业起源研究。日本京都大学与四川联合大学以及成都市文物队合作开展成都平原古代聚落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进行以安阳殷墟为核心的洹河流域区域考古研究等等。 国际合作,不仅使资金限的中国考古学界缓解了科研经费的困难,更重要的是,通过合作,双方增进了了解。 合作过程中,中国学者得以有条件尝试一些新的技术手段。如利用卫星影像和航空照片进行遥感考古研究,运用地质雷达(GPR )勘探地下遗迹,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处理考古数据等。并进而了解到西方考古学最关心的问题是什

魏晋南北朝史

魏晋南北朝史---王晓毅 1士族社会的发育 弘农杨氏,家传“欧阳《尚书》”,四世三公 汝南袁氏,家传“孟氏《易》”,四世五公 荐举制度与官僚家族形成 征辟 征:皇帝下诏指名征聘 辟:公府聘为专书 察举(自下而上):孝廉:郡级贡士 秀才 连带责任 官不用本地人,吏用本地人 黄范传 中国 领导上台要组建自己的班子 门生 故吏 田庄经济与乡里豪族 (凡事)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 士族来源: 士林学门 乡里豪族 官场官族 余英时《东汉政权建立与士族大姓之关系》 3、庄园与士族的文化性格 庄园经济的特点:多种经营、自给自足 庄园的独立性与士族的自由精神 庄园经济的特征 在以庄园经济,,这个“平面” 仲长统-曹操 憧憬的庄园生活 使居右良田广宅,背山临流,沟池环匝,竹木周布,场圃筑前,果园树后。舟车足以代《后汉书·仲长统传》 庄园经济与士族双重性格 儒家思想:教人做奴隶的东西,培植奴性 说了不做,做了不说 4士族与汉末政治 汉末清流的社会基础 (赵岐)因从官舍逃,走之河间,变姓字,又转诣北海,著徐 《三国志》卷十八《魏书·》 掩护党人 俭得亡命 《后汉书·党锢列传》 准备以暴力推翻汉王找台

水到渠不成 不推不倒 难得而易失者,时也,时至不旋中者二爷 故圣人顺时移动,智者因二一发 《后汉书·皇甫嵩传》 《后汉书·郑泰传》 《三国志·魏书·文帝纪》注引曹丕《典论》 二、汉末落 名教破产 《后汉书·陈蕃传》 良心不能培养,良心通过教育出来了,教育讲的太多使人变得虚伪。心硬的可以划得着火柴 1971年林彪—分水岭 中国走的慢一点等等你的灵魂 2道家复兴 老庄的贵生哲学 《逍遥》 《后汉书》卷六十《马融传》 闻永初二年,大将军邓骘 良少诞节 《后汉书·戴良传》 山阳—山东 薛勤葬妻 夫复 《风俗通义》 枪挑法制 故圣人能与时推移 崔寔《政论》 三、建安~魏初社会与思想的变化 1、建安名士及其思想 慷慨悲凉的建安时代 (公元196-220) 黄老道家 信仰胜利,虚无 铠甲生虮四 百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 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南朝 北朝—鲜卑氏 第一代 领袖:曹操

侯旭东:关于近年中国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观察与思考

关于近年中国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观察与思考① 侯旭东 居于汉唐统一帝国之间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表面看来国家分裂,战乱不已,民生凋敝,是中国历史上黑暗时代,经过研究却不难发现纷乱与萧条背后是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碰撞激荡,南方经济长足发展,诸民族密切交融,各种制度承前启后。20世纪以来经过陈寅恪、唐长孺等几代学者的辛勤探索,这一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丰硕成果。不过,几经耕耘之后,学者亦面临资料有限、问题难求的困境,研究一旦面临“山穷水尽”的地步,就表明既有的研究思路已接近走到尽头,需要变换角度、拓展思路。兹不揣谫陋,谈谈对近几年中国魏晋南北朝历史研究的观感以及未来走向的点滴思考。 一、研究人员构成的变化 首先应当指出的是,目前,中国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队伍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一次世代交替。20世纪50、60年代大学毕业的学者基本退出研究工作,目前的主力是50、60年代出生,80年代以后毕业的学者。70年代以后出生,2000年前后毕业的年轻学者已开始步入学界,崭露头角。这些学者在改革开放大背景下接受相对系统的学术训练,观念上较少受到意识形态的束缚,视野开阔。但是,完全成长于现代学科教育体制之下,传统文化的修养说不上丰厚,对古代文化隔膜更深,要作到对历史的“同情之理解”也更不容易。另一方面,多年来中国历史学教育缺乏系统、周密的思考与安排,学术史的训练、理论与方法的训练与语言工具的训练不足,亦潜在地制约着学者的未来发展。 二、研究的新动向 1、围绕儒家及其礼制的研究 最近几年研究相对集中的领域之一是礼制,几位学者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到这一问题。梁满仓自2001年以来发表系列论文,讨论魏晋南北朝礼制上“五礼”制度化的过程、南北方不同特点、军礼的鼓吹、讲武礼以及礼学问题等②。指出魏晋之际源出于《周礼·春官·大宗伯》的“五礼”开始被应用到朝廷制礼实践中,至萧梁时期基本成熟。北方五礼体系建立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关于礼学的核心,清人皮锡瑞已注意到汉儒重《仪礼》,魏晋以后重《周礼》,作者则对此做了详细论证。③这实际揭示出两汉与魏晋以后在礼制——经典与实践两个层面上的一个重大变化。不同于梁满仓“礼制史”的角度,阎步克则基于制度史主体的立场对中古时期《周礼》所记载的六冕制度在汉代至宋明,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应用情 ①本文初稿是作者2007年8月25 日在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召开的“第一届中国中古史中日青年学者联谊会”上的发言。 ②梁满仓《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五礼制度化》,《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2期,第27-52页;《魏晋南北朝礼学述论》,《文史》2005年第3辑,第73-111页;《魏晋南北朝军礼鼓吹刍议》,《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3期,第37-59页;《论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对礼的认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刊》第四集,商务印书馆,第273-307页;《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讲武》,《唐研究》第13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1-62页;《魏晋南北朝礼学、礼制与凶礼实践》,《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刊》第五集,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47-106页;《魏晋南北朝皇家宗庙制度述论》,《中国史研究》2008年第2期,第13-35页。 ③梁满仓《魏晋南北朝礼学述论》,第84页。

考古汇总题目

考古汇总题目

————————————————————————————————作者:————————————————————————————————日期:

一、名词解释 1、考古学:运用科学方法发掘、整理古代人类各种活动遗留的实物,并据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属人文科学领域。研究的范围是古代,但各国年代范围各不相同,中国考古学的年代下限为明朝的灭亡。研究的对象是实物资料,即古代的遗迹和遗物。其研究基础为田野调查发掘。研究的特点是:充实的内容、周密的方法、系统的理论和明确的目标。其分支有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学等。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领域内许多学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些学科有着密切关系。中国传统的金石学与考古学有一定的关系。20世纪初考古学传入中国,金石学已部分地被考古学代替。 2、考古学文化:考古学术语。专指考古发现中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同一地区、具有共同特征的一定数量遗存遗存。同一考古学文化遗存中,一般应包括同样形式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住宅、制作技术和文化习俗等因素。其命名方法一般是以第一次发现的有代表性遗存所在地名的最小单位命名,如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过去曾以发现的典型器物命名,如细石器文化、彩陶文化、黑陶文化等。每一考古学文化的内涵是一有机的整体,显示其背后有着共同的文化传统。 3、考古地层学:考古学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亦称层位学。应用地质学中地层学的原理,根据地层迭压上下,判断相对年代迟早的方法。旨在研究因人为形成的各种文化堆积的形成过程和原因,并以此指导考古发掘、处理各种遗迹现象。考古学正是依靠地层学、类型学等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发掘和研究,才逐渐形成为一门系统的近代学科。

魏晋南北朝史整理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其突出表现则是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 政治 1)三国 三国包括了魏、蜀、吴,分别是曹丕、刘备及孙权所建立。 ①曹魏的年代始于公元220年,曹丕篡汉,建都洛阳,史称魏或曹魏。亡于公元265年。②蜀汉为刘备所建立的国家,公元221年,刘备称帝于成都,国号曰汉,史称蜀或蜀汉。公元263年为曹魏所灭。③孙吴为孙权所建立的国家,公元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称帝,国号吴,建都于建业,史称孙吴或东吴。公元280年为晋朝所灭。 2)晋十六国时期 ①西晋与东晋 晋朝分为西晋与东晋。公元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晋武帝),国号曰晋,建都洛阳,史称西晋。公元280年灭吴,统一全国,秦汉以来的分裂,至此再度统一。但晋武帝死后不久,宗室之间爆发「八王之乱」,曹魏以来入徙塞内的游牧民族也乘机起兵称帝,全国又陷入分裂混战的局面。公元317年,晋朝宗室司马睿在南方重建晋王朝,占有今长江、珠江及淮河流域,建都于建康,史称东晋。公元420年,刘裕代晋,改国号曰宋,东晋亡,共历十一帝、104年。 ②南朝 南朝分为宋、齐、梁、陈四代。①宋乃刘裕于公元420年夺取东晋政权后所建立,国号曰宋,建都建康,因皇室姓刘,故史称刘宋。②齐,公元479年萧道成所建,国号曰齐,建都建康,为了与北朝的北齐加以区别,史称「南齐」,也因皇室姓萧而称「萧齐」。

③梁,公元502年萧衍所建,国号曰梁,建都建康。④陈,公元557年陈霸先代梁称帝,国号陈,建都建康。589年为隋所灭。 ③北朝 北朝主要为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及隋朝。 北魏乃鲜卑族拓跋部所建,公元398年建都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公元399年改号称帝,逐步并吞十六国中的夏、北燕、北凉诸国。 公元439年统一北方,南大致以淮河、秦岭为界,与南方的刘宋对峙。 北魏国力颇强盛,孝文帝拓跋宏于公元493年迁都洛阳,进行一连串的汉化运动,但因种种因素,却造成汉化与反汉化两大阵营的对抗,引起「六镇之乱」,瓦解了北魏王朝。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成东魏与西魏,隔黄河而治,东魏后为北齐所代、西魏为北周所代。从拓跋珪建魏,到公元557年西魏亡。东魏,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受权臣大将高欢胁迫,逃往关中。 公元581年,北周大臣杨坚受禅称帝,国号大隋,公元583年建都大兴(今陕西西安),公元589年灭南方的陈朝,结束南北朝分裂的局面,全国再度统一。 经济 1)南北经济趋于平衡。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黄河流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秦汉时期,南北方经济发展差距很大。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大规模的战乱多发生在北方并且时间持续很长,使得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则相对稳定,使得南方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这样南北经济开始趋于平衡,以北方黄河流域为重心的经济格局开始改变。 2)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士族制的发展和统治者崇信佛教,导致地主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恶性膨胀,造成土地和劳动力的大量流失。 3)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由于战乱,不少城市遭到严重破坏,加上南方刚刚开发,商品经济发展缓慢。

2018年考古发现和探索答案解析

考古发现与探索绪论(一)已完成成绩:75.0分 1 【单选题】二重证据法是由谁提出来的?() ?A、章太炎 ?B、季羡林 ?C、王国维 ?D、梁启超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2 【多选题】区别一个学科是否是考古学的学科标准包括()。?A、研究对象 ?B、研究方法 ?C、研究目的 ?D、研究主体 我的答案:ABCD得分:0.0分 3 【判断题】敦煌石窟是1999年由一名道士发现的。()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通过考古手段获得的文物叫发掘品。() 我的答案:√ 1 【多选题】下列属于遗迹的是()。 ?A、墓葬 ?B、房屋 ?C、道路 ?D、鼎 我的答案:AD得分:0.0分

2 【多选题】下列属于遗物的是()。 ?A、生产用具 ?B、生活用具 ?C、房屋 ?D、刀 我的答案:ABD得分:25.0分 3 【判断题】挖掘是考古学家最重要的工作。()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含有文字的金属和石头制造的器物是金石学一般的收集对象。()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1 【单选题】人类第一次合成的是哪一种金属材料?() ?A、铁 ?B、金 ?C、银 ?D、铜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2 【单选题】石器时代可再分为四个时期,关于这四个时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中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晚石器时代 ?D、旧石器时代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3

【多选题】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的影响因素包括()。?A、磨制石器的出现 ?B、铜器的出现 ?C、农业生产的出现 ?D、动物的驯养 我的答案:B得分:0.0分 4 【判断题】新石器时代使用的是磨制石器。()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1 【单选题】下列哪位属于第二代考古学家?() ?A、夏鼐 ?B、张忠培 ?C、王巍 ?D、苏秉琦 我的答案:B得分:33.3分 2 【判断题】三峡工程对古代遗存没有产生建设性破坏。() 我的答案:×得分:33.3分 3 【判断题】中国考古在国外倍受好评。() 我的答案:√得分:33.4分 1 【单选题】下列物品中属于遗物的是()。 ?A、房屋 ?B、运河 ?C、墓葬 ?D、耳环

读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曲折与前进 ——读万绳楠《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一、绪论 近日读了万绳楠先生整理的《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演讲录》,被陈寅恪先生的历史学素养和别具一格的历史观所折服,陈先生不愧是一位历史大家。在运用大量的史料的基础上讲述历史,不拘泥于前人的思想学术,正如他的“三不讲”一样,他的对待历史的角度确实不同于以往的历史学家,他注重在阶级利益上分析魏晋那北朝历史的演进与变化,重视宗教在历史演进中发挥的不可磨灭的作用,这种观点是我在其他历史书中没有看到的,让我们站在更加广阔的历史角度看待历史,不拘泥于历史的细节以宏观的思维看待社会的发展与变迁,他为我重新认识这段历史打开了一扇不同以往的的窗户。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民族融合的时期,也是一个国家分裂、政权林立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各民族尤其是北方各民族之间不断地战争、征伐和交流,促进了人口的流动和民族的融合,然而在着民族融合的背后确实血淋淋的屠杀。为什么这个时期会出现这样的局面?为什么在胡人的马蹄下东晋不堪一击?为什么南朝的政权军事实力不断下降而文化水平制度却依旧领先?为什么北方会出现这么多的政权?各民族之间为什么长时间混战而始终难以形成全国统一的局面?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而陈寅恪先生给了我一个看到他们的方法,在阶级、民族、宗教上打开了一扇通向历史的窗户,使我们能够看见广阔的历史平原。

二、关于阶级与阶级的分析 在这本书中我学到的第一个知识便是对于统治阶级中阶级的分析,统治阶级即我们所说的封建地主阶级,他在战国以后的两千多年时间里持续对中国的社会起着重要的作用,国家的兴亡成败都和他们有着让紧密的关系。这个统治阶级也不是只有一种思想,就在地主阶级内部也有着巨大的分歧,通过对于这些各个朝代统治阶级地位与他们所代表的人的利益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更加清楚地认识历史。自从西汉中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经过改造的适应汉代政治需要的儒家学说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随着这些思想的传播,研究儒家经典和儒家道德的人物和世家逐渐崛起,因而形成了所谓的世家大族,正如袁绍家的汝南袁氏,司马懿家的河内司马氏这样的世家大族,他们通过治经顺应国家需要逐渐扩大势力形成集团逐渐控制了国家的权利和士人的导向,他们在政治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这个阶级也就是世家大族在控制了治经和道义导向之后就必须要控制政治,因而世家大族们无不是时代的官僚,他们通过广泛地结交和招收门生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成为东汉以后至于隋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政治力量。出身寒族的人物在顺应他们的要求的时候可能会建立自己的王朝,然而从根本上来说这样的王朝是与他们的利益相违背的,因而不能够长久地持续。曹操和刘备就是这样的寒族,曹操的父亲曹嵩本来是夏侯氏,做了中常侍曹腾的儿子而崛起,因而他的出身是寒族,与以儒家经典起家并一起为标榜自己的世家大族在根本利益上格

魏晋南北朝史学

魏晋南北朝史学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民族,地理、军事,士族、人物,学术、文化;宗教、考古、吴简研究;对魏 晋南北朝史进行讲述,其中包括:十六国各政权在如何使自己政权的 属性与五德历运学说相协调的问题上,先后表现出犹豫和矛盾的态度,蜀汉官制的特点,汉晋间民屯的不同形式及中古田制的演变,汉晋中 央政府对南匈奴的管理政策经历了转变过程,对南匈奴产生多方面影响,历史时期阮姓的起源、宗族的形成、人口变化及迁移与分布情况,得出两晋南北朝以前阮氏主要聚居陈留郡,之后大批南迁,形成了以 河南、长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为中心的三大聚居地,使得南方阮姓人 口远远多于北方的结论,魏晋至隋唐时期历史文献学的重大发展与这 一时期人们的历史文献学思想走向成熟相关,孙吴初期长沙郡吏民的 取名风俗和婚姻生活,三国时期道教在魏、吴、蜀三国均有传播,但 方式与广度有所不同,长安、洛阳、建康、凉州四大文化中心的兴衰,僧侣自身的文学创作及佛教思想对于中古文学的巨大影响都说明了僧 侣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所起的特殊而重要的作用,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本年度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八届年会暨纪念缪钺先生百年诞辰国际学 术研讨会于2004年7月21—23日在四川成都召开,130余位中外学者参加了大会。 本年出版的魏晋南北朝史相关研究论著颇丰,主要有:《缪钺全集》(八卷,河北教育出版社),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重订本)》(中华 书局),高敏《秦汉魏晋南北朝史论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秦 汉魏晋南北朝史发微》(中华书局),周伟洲《古都西安:长安与南海 诸国》(西安出版社),蒋福亚《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史》(天津古籍出 版社),张金龙《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研究》(上下,中华书局), 张旭华《九品中正制略论稿》(中州古籍出版社),陶新华《北魏孝文 帝以后北朝官僚管理制度研究》(巴蜀书社),李天石《中国中古良贱 身份制度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李卿《秦汉魏晋南北朝家族 宗族关系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杨洪权《两晋南北朝徙民中若干

考古发现与探索答案

考古发现与探索绪论(一)已完成成绩:?分 1 【单选题】二重证据法是由谁提出来的?() ?A、 ?B、 ?C、 ?D、 我的答案:C得分:?分 2 【多选题】区别一个学科是否是考古学的学科标准包括()。?A、 ?B、 ?C、 ?D、 我的答案:ABCD得分:?分 3 【判断题】敦煌石窟是1999年由一名道士发现的。() 我的答案:×得分:?分 4

【判断题】通过考古手段获得的文物叫发掘品。()我的答案:√ 1 【多选题】下列属于遗迹的是()。 ?A、 ?B、 ?C、 ?D、 我的答案:AD得分:?分 2 【多选题】下列属于遗物的是()。 ?A、 ?B、 ?C、 ?D、 我的答案:ABD得分:?分 3 【判断题】挖掘是考古学家最重要的工作。() 我的答案:×得分:?分

4 【判断题】含有文字的金属和石头制造的器物是金石学一般的收集对象。()我的答案:√得分:?分 1 【单选题】人类第一次合成的是哪一种金属材料?() ?A、 ?B、 ?C、 ?D、 我的答案:D得分:?分 2 【单选题】石器时代可再分为四个时期,关于这四个时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B、 ?C、 ?D、 我的答案:C得分:?分 3 【多选题】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的影响因素包括()。

?A、 ?B、 ?C、 ?D、 我的答案:B得分:?分 4 【判断题】新石器时代使用的是磨制石器。() 我的答案:√得分:?分 1 【单选题】下列哪位属于第二代考古学家?() ?A、 ?B、 ?C、 ?D、 我的答案:B得分:?分 2 【判断题】三峡工程对古代遗存没有产生建设性破坏。()我的答案:×得分:?分 3

考古学著名学者及其作品

20世纪考古学部分著名学者及其作品 曾昭橘(1909—1964),中国第一位女考古、博物馆学家。 著有《大理发掘工作》、《南唐二陵发掘报告》、《中国铜器铭文与花纹》、《论周至汉之首饰制度》、《博物馆》、《试论湖熟文化》、《江苏省出土文物选集》等。组织举办《社会发展史展览》、《中国历史文物陈列》、《江苏历史陈列》等。 陈直(1900—1980) 著有《史记新证》、《汉书新证》、《两汉经济史料论丛》、《文史考古论丛》以及《摹庐丛著》等. 董作宾(1895—1963)原名作仁,号平庐,字彦堂,河南南阳人。 著有《殷墟文字甲编》、《卜辞中所见之殷历》(1931)、《殷历谱》(1945)、《西周年历谱》、《殷墟文字乙编》、《中国年历总谱》(中英文对照)等。 斐文中(1904—1982) 中国旧石器考古学和第四纪哺乳动物学的奠基人、中国古人类学的主要创始人。1929年起,主持并参与北京周口店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是中国猿人第一个头盖骨的发现者。 著有《周口店洞穴层采掘记》、《周口店山顶洞之文化》、《中国史前时期之研究》等 冯汉骥(1899—1977) 著作:《中国亲属制》、《由中国亲属名词上所见之中国古代婚姻制》、《前蜀王建墓发掘报告》、《倮倮之历史起源》等。 高去寻(1909—1991) 主要研究方向是殷墟,著有《侯家庄》等。 郭沫若(1892—1978) 主编《甲骨文合集》;考古学方面的文章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研究》、《卜辞研究》、《殷商青铜器金文研究》、《十批判书》、《奴隶制时代》、《文史论集》等。 郭宝钧(1893—1971) 著有《中国的青铜器时代》、《关于新郑莲鹤方壶的研究》、《洛阳西郊汉代居住遗迹》、《陶器与文化》、《殷周车制研究》、《殷周的青铜武器》等。 胡厚宣(1911—1995) 参与了《甲骨文合集》编辑工作;著有《战后宁沪新获甲骨集》(来熏阁书店1951年)、《战后南北所见甲骨录》(来熏阁书店1951年)、《战后京津新获甲骨集》(上海群联出版社1954年)、《甲骨续存》(上海群联出版社1955年)、《五十年甲骨发现的总结》、《五十年甲骨论著目》、《甲骨学商史

分析化学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

分析化学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 人们对古陶瓷的认知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通常对一件古陶瓷器来说,主要是通过对它的造型、纹饰、款式、釉彩、工艺、胎釉等方面进行研究[1]。研究的基础是将研究对象和一系列经排比的标准器物进行比对,这些研究在一般情况下都是直接依靠人眼来进行的,由于牵涉到的历史、美术及工艺等知识较多,研究成果的取得需要有较长时期的积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的测试方法问世,物体的结构、化学成分、热特性、密度、元素化学状态以及对热、光等的反应特性等等都可以成为分析测试的对象。在这些分析对象中,有很多是人眼不能分辨和察觉的,它们与颜色、质地、纹饰等一样都是物质的属性 一:古文物的年代研究 1 X荧光成分分析测量陶瓷器年代 x荧光能全面分析古器物的钠、镁、铝、硅、铅等16种微量元素的组成和变化情况,通过和标准样本的数据作对比,判断检测品的真实性。x荧光能谱分析已广泛应用于古陶瓷研究、古陶瓷元素分析、产地辨别及古陶瓷真伪鉴别等考古、文物领域。热释光是磷光体受到辐射作用后积蓄起来的能量在加热过程中重新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的物理现象。利用这一现象,可以测定陶瓷器和砖瓦等物体的烧制年代,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考古、测年技术¨J。热释光是陶瓷器中放射性物质和周围环境发出的微弱的核辐射通量长期作用在陶瓷器矿物晶体中产生的一种效应。影响热释光信号的外界因素有高温加热,人工辐照,光照作用等。早在1989年,Trowbridge和Bubank做过试验:他们把天然荧石加热,排空它们在地质时期积累的热释光,然后用x射线辐照,在没有光的情况下观察辐射剂量与发出的热释光的关系,基本确定热释光由辐照产生。可见热与x射线辐照都会影响或一定程度上改变本来的热释光信号强度。在一般的热释光现象中,激发的方式有很多种。由摩擦或者研磨激发的称摩擦热释光,由电场传输的能量激发的称电子热释光。通常讲的热释光指由紫外光子和电离辐射激发的热释光. 2 中子活化分析 中子活化分析方法(INNA)在古陶瓷学上常被用来研究陶瓷器的产地。INNA是一种应用于成分分析的放射分析物理方法。活化分析的基础是核反应,以中子或质子照射试样,引起核反应,使之活化产生辐射能,用^y射线分光仪测定光谱,根据波峰分析确定试样成分;根据辐射能的强弱进行定量分析。其典型的测试灵敏度可达10曲(ppb)级别,某些元素的灵敏度达到了10-12(ppt)级别。 3 化学组成分析在判别古陶瓷年代中的应用 通过古陶瓷元素成分分析来辅助古陶瓷年代判别的工作进行了已有几十年了,但直到近年才开始进入实质性的系统发展阶段,主要原因是:古陶瓷的化学组成与制作年代没有直接一一对应的关系,判别必须依赖完善的化学组成数据库,而建市数据库的工作量非常大;另外通过化学组成来辅助古陶瓷判别的科学模式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在构建古陶瓷化学组成数据库的基础卜,经过一段时问的摸索,我们在甄别现代仿品和推断瓷器年代方面有了几个成熟的模式。需要说明的是,在所有古陶瓷判别的工作中,给出肯定性的结论只可能是相对的,如:仿品胎釉的化学组成这一属性与真品相符,并不能说明它在其它各属性上也与真品相符,需要多重证据(如纹饰造型、热释光特性等)支持才能有更精确的判定。但如果仿品在某些特征性的属性上与真品不符,所给出的否定性的判别结论则是可信的。 二:文物的无损研究 无损检测技术是在现代物理学、电子学、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学科的基础上发

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史料拓展

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史料拓展 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曾经被陈寅恪先生归于“不古不今之学”。学界对于所谓“不敢观三代两汉之书”等语意与语境的理解虽见仁见智,但“不古不今”之说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魏晋南北朝的史料特点。在20世纪前期的学术环境下,较之文献稀缺、史料难征的先秦两汉和文集众多、档案浩繁的明清时代,中古时期的史料系统完整,数量适中,学者可以凭借博闻强识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基础史料的积累,进行有的放矢的系统研究。数十年间,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名家辈出,硕果累累,但史料稀缺,选题难觅,也成为后继学人的共同困惑。 关于魏晋南北朝史料的特征,学界有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即往往将魏晋南北朝史学史与魏晋南北朝史料学混为一谈。二者不仅概念不同,而且存在强烈的反差。史学史意义上的魏晋南北朝,被周一良先生称为“中国史学的黄金时代”,传世正史完整而系统,前四史中的《后汉书》《三国志》,加上“二史八书”,占去二十四史之半;私家史著为数众多,史注之风盛行,史学体裁多样,国史、家传、别传、杂传、地志、记注、谱牒等异彩纷呈,史学也就此摆脱了经学附庸的地位,发展成为独立的乙部之学。而史料学意义上的魏晋南北朝,则是一个文献和考古资料都极度匮乏的时代,这一时期在中国古代书写史上很“不幸”地处在纸张广泛使用,而印刷术尚未发明的历史阶段。依靠手工传抄的大量图书文献,既无法如秦汉简牍那样历经岁月而长久保存,又不能像宋元典籍那般通过版刻印刷化身千万。牛弘总结隋以前古代典籍的五次毁灭性“书厄”,有三次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众多史籍未能逃脱焚毁和失传的厄运,完整存世文献屈指可数,且文本形式单一。

长期以来,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学术传统一直强调阅读基本史料,提倡引用常见之书,以小见大,从寻常史料推导出不同凡响的结论,这体现出魏晋南北朝史研究者所特有的学术自信。但缺乏史料发现这一原动力,这一断代史研究也面临着“增长的极限”。以20世纪初中国史料四大发现为契机,经过甲骨学、简帛学、敦煌学和明清档案学百年学术积累,加之近年来诸多先秦简牍的出土、契丹小字的破译、黑水城文书的整理、徽州等明清地方契约文书的大量涌现,几乎各个断代史研究的史料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魏晋南北朝的新史料发现则相对滞后,学界虽尝试通过各种新方法和新视角的引入发现和提出若干新概念和新问题,由于缺乏足够的史料支撑,真正能够落实定谳者不多,诸多问题还停留在既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的推论阶段。 基础史料的短缺成为制约研究深入的瓶颈,魏晋南北朝史料相对贫瘠的状况在短期内无法彻底改变,是我们必须正视的现实。欲改变现状,也必须从史料入手,努力拓展学术视野,开拓研究空间。新学术环境下的魏晋南北朝史料的挖掘与拓展,应当以史料的再发现与史实的再认识为主要研究方向,从史学研究的角度对相关文献史料进行深度发掘与研究,并在古籍数字化环境下对中古史料整理和研究进行新的尝试。 魏晋南北朝史料拓展方向之一,也是最显而易见的问题,是简帛文书和墓志碑刻等新出史料的利用。20世纪以前,除少量西陲晋简和西魏、高昌文书,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出土文献十分有限。近年来,长沙走马楼吴简的发现和北朝墓志的大量出土,使学界对于三国时期户籍、赋役、租佃制度的认识大大深化,对北朝官制、兵制和相关政治史、社会史的研究得到加强。相关史料的整理和研

植物考古学讲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版)

植物考古学(讲稿)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xx志军 第一部分植物考古学简史 顾名思义,植物考古学是专门研究考古遗址出土植物遗存的,有关考古出土植物遗存的报道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例如,当时在干燥的埃及古墓中曾发现过脱水植物遗存,在瑞士古代湖边遗址中发现了长期被水浸泡的植物遗存,等等。但是,这些植物遗存的出土完全是一种偶然,主要是由于特殊的埋藏环境为植物遗存的保存提供了条件。另外,当时对这些植物遗存的研究完全是由植物学家独立进行的,其研究结果仅限于对植物种属的鉴定,基本上没有涉及与人类文化的关系,所以这些发现和研究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植物考古学。 20世纪40年代初,在植物学的研究中出现了一个新的概念,称作“人文植物学”,专门探讨植物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一植物学的新概念立即引起了考古学界的关注,一些比较敏感的、思路开阔的考古学家开始意识到,如果能够通过考古发掘发现古代植物遗存,然后再探讨古代人类与古代植物的关系应该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于是,一些考古学家就开始试图通过考古发掘主动地寻找古代植物,邀请植物学家参与考古项目,并与植物学家共同对出土的植物遗存进行的研究。但是,当时还是没有找到一种通过考古发掘获取植物遗存的有效的方法,他们的发现依然是靠运气,比较系统的植物遗存资料主要还是来源于那些位于干燥地区的遗址或长期被水浸泡的遗址。 20世纪60年代,考古学界爆发了一场有关考古学理论和方法的大讨论。一些年轻的考古学家开始意识到了考古学研究不应该仅局限于对所发现的古代文化遗存的描述和对古代文化时空框架的构建,而是应该进一步地运用所发现的考古资料复原古代人类生活方式,解释古代人类文化的发展与过程。由于植物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复原古代人类生活方式就必然离不开对植物遗存的研究,因此,如何有目的地通过考古发掘系统地发现古代植物遗存就成为了当时亟待解决的一个新问题,在这种背景下,浮选法应运而生了,当浮选法开始被应用到考古发掘中后,考古学家终于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主动地在任何遗址或遗址中的任何区域寻找和发现古代植物遗存。

魏晋南北朝史试题复习材料

魏晋南北朝史试题复习材料 1.文言标点、翻译概括大意、说明的历史问题 沈约论曰:夫君子、小人,类物之通称,蹈道则为君子,违之则为小人。是以太公起屠钓为周师,傅说去版筑为殷相,明扬幽仄,唯才是与。逮于二汉,兹道未革:胡广累世农夫,致位公相;黄宪牛医之子,名重京师;非若晚代分为二途也。魏武始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而都正俗士,随时俯仰,凭借世资,用相陵驾;因此相沿,遂为成法。周、汉之道,以智役愚;魏、晋以来,以贵役贱;士庶之科,较然有辨矣。 沈约论说:君子和小人是分别对一类人的通称,履行正道便是君子,违背它则是小人。所以,姜太公从最初的屠夫渔夫成为了周朝的太师,傅说放弃了筑墙的工作做了殷朝的丞相。从下层阶级中发现被埋没的人才,这完全取决于本人有否有才能。到两汉时期,这个道理依然没有改变:胡广家中世代为农夫,但他却做到了公相的位置;黄宪是兽医的儿子,名声却威震京城;并不像后世的人将人分成士族和庶族两类。魏武帝时开始建立九品中正制度,凭此来判断评价人才的优劣,而并不是用来判断评价世族的高低贵贱。但是见识浅陋的人却为了个人的利益,随波逐流,依仗着高贵的门第、显赫的出身,凌驾于他人之上;并因此一直延续,竟成为了一种约定俗成的法规。周代、汉代的方法,是有才智的人奴役愚笨的人;魏晋以后,是身份高贵的人奴役身份低贱的人;士族和庶族的分类有了比较明显的区别。 这段话是沈约对九品中正制度的评价,反映了九品中正制评价标准的改变。 九品中正制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由掌管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中正官根据家世、品德、才能这三个平行并重的评判标准品第人物选拔官吏。 九品中正制度建立之初,评判人物的标准是家世、品德、才能三者并重,但在晋初之时,由于统治集团的导向和利用,选拔官吏的中正官多为门阀世族,于是在九品中正制度发展的过程中,家世这一项评判标准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品德和才能逐渐被忽视,到西晋时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统治者利用九品中正制度赋予豪门贵族做官的特权,来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权力。 九品中正制建立之初,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剥夺了州郡长官自辟僚属的权力,将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的权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门阀制度的确立,九品中正制度成为了政治上的装饰品,逐渐衰落最终废除。 2.论南北朝异同 南北朝都处于一个政权不断更迭的时期阶段,南朝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北朝经历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王朝更替。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动乱,统治腐朽,农民起义等多次发生。南北朝时期小农经济占主导,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加强,土地制度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南北朝时期民族呈现大迁徙、大融合的趋势。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方面,玄学兴起,佛教道教发展。 南北朝的差异可从经济结构、门阀世族制度、兵制、学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在经济结构方面,又包括户口、土地制度、货币经济、地域四个小的方面。 首先,在户口方面南北朝差异有二。第一,南朝户籍上的户口数减少,北朝户籍上的户口数增多;第二,南朝的户口结构是小户制,北朝前期是大户制,后形成了与均田制、三长制相结合的以一夫一妇为单位的小户制。 其次,在土地制度方面,南北朝时期得到了发展与加强。南朝的大土地所有制继承了魏晋封

2005年日本的魏晋南北朝史研究

2005年日本的魏晋南北朝史研究 【作者】前岛佳孝/胡宝华 概况。2005年讲谈社出版了《中国的历史》系列著作,其中魏晋时期的有金文京《三国志的世界——东汉三国时代》和川本芳昭《中华的崩溃与扩大——魏晋南北朝》两本专著。这套系列丛书比原来的《世界历史》丛书的篇幅增大了许多,所以这两本书不仅有概说和通论,而且作者因个人兴趣所发的议论也随处可见,具有一定的可读性。另外,关于北朝的历史,皮阿斯(Scott Pearce)发表了《代之地》(早稻田大学北朝史研究会翻译,刊于《史滴》27)。文章论述了五胡至北魏末年中国和北方的相邻地域社会的起源、发展与历史意义。 政治。津田资久的《曹魏至亲诸王考》(北海道大学《史朋》38)指出,传统认为曹丕与曹植之间有摩擦的结论,是基于陈寿《三国志》中某些含有偏见的记载而形成的,它反映了陈寿对西晋武帝与齐王司马攸兄弟之间的政治斗争的一种姿态。文章还认为曹魏西晋的诸王政策与对《周礼》解释的变化密切相关。渡边义浩的《杜预的左传癖与西晋正统性》(《六朝学术学会报》6)指出,杜预在《春秋左氏经传集解》里对弑无道之君给予认同的解释,提出了杀高贵乡公的司马昭与西晋正统化等问题。他的《杜预的谅制与皇位继承问题》(《汉学会志》44)一文,论述了杜预对服丧期缩短所给予经学证据的过程中,有维护司马攸政治发言权的目的。通过渡边的文章,可以看出运用经学知识对政治现象进行解释的研究方法正在逐渐形成。此外,渡边还发表了《杜预的春秋长历》(《东洋研究》155)。满田刚的《诸葛亮死后的集团指导体制和蒋琬政权》(创价大学《人文论集》17)指出,在诸葛亮死后出现了持续八个月之久的以蒋琬、杨仪、费袆、姜维为首的集体领导体制,但是最初的意图并非如此,而是要建立以蒋琬单独领导的体制。我们希望满田刚在以后的研究中,对蜀汉政权在诸葛亮死后出现权力向个人集中的原因能有所论证。三崎良章《关于十六国夏的年号》(《史观》152),强调在赫连勃勃的第四个年号“真兴”的改元过程中,曾强制要求对国家体制业已完成并开始行使国家主权的北凉政权,使用与夏同样的年号。吉田爱的《北魏雁臣考》(《史滴》27)认为洛阳迁都后,北魏存在着中原农耕汉族与北方、西北方游牧民族两个统治系统。属于后者并维持游牧生活和军事进攻力量的部族,不仅承担着来往于大本营和兼有贸易市场的洛阳之间的雁臣行动,而且在经济实力和部族社会享有很高的声望,在北魏末年的混乱时期具有左右政治的实力。文章中“北魏汉化政策具有一定局限”的观点应该引起学界的重视。板垣明的《高昌的内徙请愿与北魏的西域政策》(中央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编《亚洲史中的社会与国家》,中央大学出版社),考察了在高昌请愿内徙北魏领内的过程中,北魏政权表现出一种从许可到不许可的态度转变,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地处西域的柔然、高车、嚈哒等国之间争夺主导权斗争的形势使然。 仪礼。小林聪的《从泰始礼制到天监礼制》(《唐代史研究》8),概述了从西晋到梁期间,以仪注、律令的编纂和整顿官爵体制为中心的礼制内容。作者在另外一篇《梁武帝礼制改革的性质》(《集刊东洋学》93)中,阐述了天监年间礼制改革的主要意图在于强化天子在礼制中至高无上的地位。金子修一的《从即位仪礼到皇帝权力》(《唐代史研究》8),总结了汉唐期间即位仪礼的变迁,论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阅庙和册书的操作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 阶层。村田哲也《关于“名士”论的考察》(《东洋史苑》65)是一篇对前年汲古书院出版的渡边义浩《三国政权的结构与名士》的批评文章。反观这些以总结归纳的方式发表的反驳论文,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渡边“名士”论的影响。渡边的另一篇文章《“封建”的复权》(早稻田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纪要》50-4)论述了西晋的“封王之制”,认为把地方行政和军事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