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路径质量评估表

临床路径质量评估表

临床路径质量评估表

时间:年月日

2015年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总结分析报告

2016年度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汇总评估分析报告2016年1-11月份全院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汇总评估分析如下:

1、骨伤科临床路径病种完成情况:路径病种住院总人数为人,入径181人,出径175人,变异97人,入径率为87.02%,出径率为96.69%,变异率53.59%,平均住院日7.34天。 内科临床路径病种完成情况:路径病种住院总人数为人,入径181人,出径175人,变异97人,入径率为87.02%,出径率为96.69%,变异率53.59%,平均住院日7.34天。 2、骨伤科临床路径病种未入径情况:2015年病种未入径27人 内科临床路径病种未入径情况:2015年病种未入径27人 3、骨伤科临床路径病种变异退出路径情况:2015年临床路径病种变异退出路径6人(其中外三科4人[胆囊结石2人、腹股沟疝2人],外一科急性阑尾炎1人,内五科1人)。 内科临床路径病种变异退出路径情况: 二、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符合路径未入径6人:其中内科3人(住院号164175、主管医生张子陆,住院号164669、164745主管医生周胜利,漏入径),内六科1人(住院号164435、主管医生宋艳红,漏入径),内五科1人(住院号164534、主管医生周江敏,漏入径),外一科急性阑尾炎1人(住院号164834、主管医生黄根,漏入径)。 2、变异原因笼统,变异代码和评估说明不相符或未做评估说明3人:其中产科12人变异代码和评估说明不相符(住院号分别是:164358、16477 3、164612、164275、164373、165380、16507 4、16471 5、164714、164748、164849、164919),儿科3人有变异代码,未做评估说明(住院号分别是:16417 6、163903、164188),内二科16人有变异代码,未做评估说明(住院号分别是:164145、163924、16400 7、164572、165046、163853、164815、164507、164437、164489、164610、164640、164753、164755、164756、165130), 3、变异情况统计分析: 181例入路径病种变异97例,变异率53.59%(其中产科24例,占77.42%;儿科18例,占56.25%;妇科2例,占50%;属患者因素69例(占71.13%),属医护因素4例(占4.12%),属系统因素19例(占19.59%),属出院因素5例(占5.15%)。 4、科室上报资料仍存在不规范不准确的问题: 其原因是统计出错和入院诊断不符合ICD-10编码及标准诊断对应程序规定,医生自由录入所致,请各科室按照11月份全院临床路径病种月统计情况逐一核查。

临床路径季度分析

临床路径季度分析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内二科2017年第一季度临床路径总结 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是指针对某一疾病建立一套标准化的治疗模式与治疗程序,是一个有关临床治疗的综合模式,以循证医学证据和指南为指导来促进治疗组织和疾病管理的方法,最终目的是使医生减少不必要的医疗处置,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减少病患住院时因医护人员处理程序不同而产生的各种变异情况,降低病人的医疗费用,缩短其住院天数,帮助患者加强对健康教育、所患疾病的了解,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使患者及其家属主动参与治疗,并促使患者满意率上升。 本季度共计出院患者499例,进入路径列数338例,入径率为%,变异完成率:100%。 归纳其变异及退出的原因主要为:临床路径刚实行,临床医生的认识不足,科室的重视程度不够,管理不到位。临床医生的认识不足。临床路径工作培训不够到位。内科老年患者基础疾患多,导致应用其他疾患药物出现变异。临床医生的经验用药,以及传统的用药习惯,导致抗生素使用与路径规定有差别。 具体改进措施:继续组织专家审核我科病种和路径,进一步规范,加大宣传。我院将结合各科实际,进一步增加适宜病种,提高单病种的入径率,降低变异率及出径率。我科进一步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加大培训力度,突出中医特色,以临床路径管理为抓手,提高全院医疗质量。科室建立临床路径的实践小组,人员包括:科主任、主治医师、住

院医师、护士长、主管护师和护理小组长或个案管理者。人员应具体分工,制定出每个人的具体任务。必须在患者入院时就向其讲解临床路径的意义、方法,鼓励患者参与到这项新项目中。加强医护沟通与交流。 内二科 2017-04-12 内二科2017年第二季度临床路径总结

临床路径汇总分析

儿科临床路径2013年第二季度管理持续改进与分析 一、过敏性紫癜入径人数 时间2013年1月2013年2月2013年3月2103年4月2013年5月2103年6月入径人数114800 从2013年1月份我科开始系统统计分析以来,至2013年6月份(除5、6 月份无过敏性紫癜病人外),入径人数均逐步提高。2013年第二季度入径人数比 2013年第一季度入径人数提高了33.3%。 随着临床路径的逐步推行,一方面临床路径变得较前灵活,能初步做到因病 施治;另一方面科室不再认为临床路径会损害经济效益。我科将继续在临床路径 推行过程中,一方面积极进行培训教育,进一步消除相关人员对于临床路径的误 区;另一方面继续加大奖惩力度,让科室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了解临床路径 的优越性。

节点说明: 1、2013年第1个月:临床路径儿科开展中,科内人员对临床路径虽工作不熟悉,但临床路径相关制度对患儿家长告知不到位,患儿被动入径,加之过敏性紫癜病人数少,故入径率高; 2、2013年第2个月:通过临床路径联席会议要求儿科个案管理员对科内人员进行宣传教育; 3、2013年第3个月:通过临床路径工作在儿科的全面开展,认识到了临床 路径工作的合理性,入径人数继续大幅提升。 4. 2013年第4个月:随着临床路径工作在儿科的进一步深入,医护人员认可了临床路径工作的可靠性,加之本月过敏性紫癜病人增多,入径人数继续大幅提升。 5. 2013年第5个月:随着过敏性紫癜高发季节结束,本月无可入径病人住院。 6. 2013年第6个月:本月仍无可入径病人住院。 二、入径率

从2013年1月份我科开始系统统计分析以来,我科入径率继续呈现平稳趋势,能够做到有过敏性紫癜病人即能入径。2013年第二季度临床路径入径率仍持续在100%的高水平。 三、平均住院费用

临床路径考核

临床路径考核 姓名: 一、选择题:(每空4分,共20分) 1、临床路径管理实施意义:() A、规范医疗服务 B、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 C、控制医疗成本、减少资源浪费 D、获得最佳服务 E、以上都是 2、临床路径病种选择遵循的原则:() A、常见病、多发病; B、治疗方案相对明确,技术相对成熟,诊疗费用相对稳定,疾病诊疗过程中变异相对较少; C、结合医疗机构实际,优先考虑卫生行政部门已经制定临床路径推荐参考文本的病种。 D、A+B+C E、A+B 3、变异的处理步骤:() A、记录 B、提出解决方法 C、优化改进 D、A+B+C E、A+B 4、变异的原因分析包括:() A、病情变化或出现并发症 B、遇周末,调整日期; C、病人要求(拒绝)使用抗生素/做该项检查/继续补液/继续住院/出院 D、需要治疗其他疾病 E、以上都是 F、B+C+D 5、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评估内容包括:() A、平均住院日数; B、平均住院费用 C、治愈好转率 D、变异率 E、变异原因分析 F、顾客满意度 G、以上都是; H、A+B+C+F

二、填空题:(每空3分,共60分) 1、临床路径是指 _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______,针对某个__________或 _____________,以 __________为基础,以提高 _________和保障 _____________为目的,所制定的有____________顺序和___________要求的_______、标准化的诊疗计划,以减少_________及_______,使患者获得最佳的医疗护理服务。 2、变异是指 ________的结果或医务人员的______行为不符合路径 ____________要求的情况。 3、患者纳入临床路径需签署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科实行临床路径管理的病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变异的分类:实施临床路径时有时会产生变异,即任何不同于临床路径的偏差。变异有正负之分,负变异是__________________(或结果没有产生),或推迟完成,如延迟出院、CT检查延迟;正变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提前出院、CT检查提前等。 三、简答题: 1、临床路径退出标准 2、临床路径管理中医生的职责

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总结分析报告.docx

2016 年度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汇总评估分析报告2016 年全院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汇总评估分析如下: 一、全院临床路径病种月统计情况 序号科别 病种住院入径出径入径率变异平均路径病种名称 人次人次(%)数住院日 总人数 11212121007 4.08 2323232100187.28 合计 1、骨伤科临床路径病种完成情况:路径病种住院总人数为人,入径 181 人, 出径 175 人,变异 97 人,入径率为 87.02%,出径率为 96.69%,变异率 53.59%,平 均住院日 7.34 天。 内科临床路径病种完成情况:路径病种住院总人数为人,入径181人,出 径 175 人,变异 97 人,入径率为 87.02%,出径率为 96.69%,变异率 53.59%,平均 住院日 7.34 天。 2、骨伤科临床路径病种未入径情况: 2015 年病种未入径 27 人 内科临床路径病种未入径情况:2015 年病种未入径 27 人 3、骨伤科临床路径病种变异退出路径情况:2015 年临床路径病种变异退出路径 6 人(其中外三科 4 人[ 胆囊结石 2 人、腹股沟疝 2 人] ,外一科急性阑尾炎 1 人,内 五科 1 人)。 内科临床路径病种变异退出路径情况: 二、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符合路径未入径6 人:其中内二科3 人(住院号164175、主管医生张子陆,住院号164669、164745 主管医生周胜利,漏入径),内六科1 人(住院号164435、主管医生宋艳红,漏入径),内五科1 人(住院号164534、主管医生周江敏,漏入径),外一科急性阑尾炎 1 人(住院号 164834、主管医生黄根,漏入径)。 2、变异原因笼统,变异代码和评估说明不相符或未做评估说明 3 人:其中产科 12 人变异代码和评估说明不相符(住院号分别是: 164358、164773、164612、164275、164373、165380、 165074、164715、164714、164748、164849、 164919),儿科 3 人 有变异代码,未做评估说明(住院号分别是:164176、163903、164188),内二科 16 人有变异代码,未做评估说明(住院号分别是:164145、163924、164007、164572、165046、163853、 164815、164507、 164437、 164489、164610、164640、 164753、164755、164756、 165130), 3、变异情况统计分析: 181 例入路径病种变异97 例,变异率 53.59%(其中产科 24 例,占 77.42%;儿

临床路径分析总结

临床路径分析总结 4-6月份临床路径分析总结 目前我科在医院指导下进一步开展临床路径工作,目前4-6月份纳入临床路径病种仅为LC术,目前第二季度共有4人纳入临床路径,占LC术病人总数的10%左右。分析原因:(1)我科目前临床路径表有缺陷,医师在将病人的入路径时用药及治疗受限制;(2)纳入临床路径病例患者,退出路径的较多,经我科上级医师分析考虑,均不再纳入临床路径,将目前路径表的缺陷向医院汇报。 目前我前在开展临床路径时仍处于探讨阶段,对于临床路径表中的有关硬性规定我科上级医师建议修改后再执行,目前LC术病人住院病人平均住院天数10天左右,目前平均医疗费用9500元左右,与纳入临床路径的病例相比,住院天数及平均费用均无明显改变。 对于纳入临床路径患者,目前对于护理工作规范,及时有明显提高,对于病人而言,诊断、治疗规范明确,目前路径表中存在缺陷,对医疗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风险,不能及时规避,是目前临床路径开展不顺利的主要原因,已将目前情况向医院进一步汇报,拟调整路径表,明确医疗工作,规避医疗风险。 7-9月份临床路径分析 目前我科在医院指导下进一步开展临床路径工作,目前7-9月将纳入临床路径病例为4人,目前仅占LC术病人总数的10%左右。目前临床路径表经医院指导后,再以调节,我针对了临床路径开展仍处于摸索、探讨阶段,对于临床路径中存在的风险仍有一定顾虑,目前相关工作均在协调中。 目前我科仍然将LC术有关病例纳入临床路径,目前停止其它临床路经工作,拟得省卫生厅审查临床路径表后,再开展临床路径。目前拟将甲状性肿块(甲瘤)纳入临床路径相关病例,已将情况向医院汇报。

目前患者满意度好,护理工作质量明显提高,医疗工作开展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纳入临床路径相关病例均未发生变异。 关于39床蒋志祥病情说明 患者蒋志祥,男性,16岁,因转移性右下股疼痛3天,于2011年11月12日住院。 患者入院时病情:T38.5?、P86次/分、R20次/分、BP110/70mmhg,神志合作,急性痛苦面容,腹平,腹肌稍紧张,右下腹部有压痛,反跳痛明显,麦氏点为甚,腹部B超提示:急性阑尾炎,Blood—R提 9示:WBC12.4×10/L,中性0.92,入院时诊断考虑:急性阑尾炎并局限性腹膜炎,不排除阑尾穿孔的可能性。于2011年11月12日21:00在连硬外麻醉下行阑尾切除术,术中探查,阑尾根部变黑、有穿孔、有恶臭味,术中吸尽腹腔脓性液体约80ml,术后腹腔放置腹腔引流管,术后腹腔引流管共引流2ml左右黄色渗出性液体,于术后第三天(2011年11月15日)拔除腹腔引流管,术后伤口换药,伤口无明显红肿及渗出,患者于2011年11月20日伤口疼痛,伤口换药时可见伤口有少许红肿,撑开伤口有淡红色液体引流,考虑伤口感染的可能大,于2011年11月21日行伤口折线、引流。 目前的病情:目前伤口已拆线、引流,伤口无明显黄色脓性液体,伤口线结反应严重,有渗液,目前治疗上给予抗感染对症处理、伤口换药Bid、双氧水、生理盐水反复冲洗伤口,目前伤口肉芽组织生长良好。患者于2011年11月26日在局麻下行伤口II期缝合,目前正在治疗中。 患者本人无特殊不适,患者父亲对我院医疗行为提出异议:(1) 患者伤口感染是否是因为医生抗生素使用时间过短(患者于2011年11月16日停用抗生素);2、患者术后伤口换药次数太少。对于患者家属所提出的异议,我科医务人员反复向患者家属解释。(1)阑尾炎伤口感染的原因考虑阑尾化脓后、脓液

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评价

**县人民医院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效果评价 我院2014年9月正式开始临床路径工作已半年,选出我院临床路径完成例数较多的7个病种与实施临床路径前比较,从患者平均住院日和平均医疗费用的变化进行效果分析评价。 一、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威宁县人民医院临床路径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病案室,选择白内障、腹股沟疝、阑尾炎、2型糖尿病、细菌性痢疾、流行性腮腺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等七个病种,将按临床路径管理的七个病种出院统计资料作为临床路径组,从病案管理系统中筛选出我院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之前的相同条件的七个病种的统计资料作为对照组,采用历史对照组研究方法,对这两组的平均住院日和平均医疗费用的统计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二、结果 临床路径管理前后平均住院日比较

临床路径管理前后平均医疗费用比较 选出的7个病种临床路径中平均住院日指标下降幅度达到11%—44%,平均住院费用除白内障无变化外,其他6个病种指标下降幅度达到4.8%—35.5%,说明衽临床路径管理后,能有效缩短患者住院住院天数,降低住院成本,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同时通过临床路径实时监控,又能维护和提高医疗质量,从而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三、讨论 我院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半年来,缩短了患者住院天数,减少了医疗费用,表明临床路径作为一种单病种质量管理模式,是值得我们去实践和推行的。 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缩短平均住院日,加快病床周转次数,可以有效利用宝贵的医疗卫生资源,提高医院效率。实施临床路径,按病种设计最佳的医

疗和护理方案,根据病情合理安排住院时间、术前准备、术后护理等,从而减少一些不必要、不合理的诊疗行为,有效缩短了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减少无效住院日,使患者获得高效率、高质量的医疗及护理服务。 对有变异的患者,认真记录,寻找原因,不断完善各病种临床路径流程,并持续改进,以达到更好的预期效果。 **县人民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 二0一五年三月一日

胃痛临床路径总结分析(2014)

胃脘痛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分析总结 一、胃脘痛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统计分析 胃脘痛(慢性胃炎)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一批优势病种之一,从2014年1月到2014年12月,我科继续开展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工作。期间接受临床路径管理的住院患者共有102例,完成98例,平均住院日8.9天/人次,平均住院费用2784.34院/人次,患者满意度达100%。完成临床路径的98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中药饮片使用率100%,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98.1%,特色疗法使用率96.7%,辨证施治率100%。 完成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的98例患者中,脾胃湿热证53例,肝胃不和证19例,脾胃虚弱(寒)证11例,胃阴不足证8例,寒热错杂证5例,胃络瘀阻证2例。 其中,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98例(100%),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46例(46.94%),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74例(75.51%),针灸治疗25例(25.51%),中药热奄包治疗87例(88.78%),内科基础治疗84例(85.71%),其他疗法26例(26.53%)。 二、胃脘痛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疗效评价分析 (一)总体效果评价 完成临床路径的98例患者中,症状改善93例(94.9%),体征改善93例(94.9%);临床痊愈41例(41.84%),好转52例(53.06%)。临床痊愈及好转占病例总数的94.9%。 (二)疗效评价

1.评价标准 (1)对症状体征的评价 包括对胃脘痛病主要症状上腹部疼痛,腹胀,早饱,食欲减低,饮食减少,或伴有烧心泛酸等的评价。 (2)对胃镜下及镜检所见进行评价 采用2003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疾病专业委员会在大连制定的标准及《中药新药研究指导原则》的标准进行评价。 (3)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预后的评价 采用Barthel指数评价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价病残程度。 2.疗效分析 采用以上评价标准和方法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主要疗效点为:以症状改善为近期主要评价指标;以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预后为评价指标。本治疗方案的疗效分析如下: (1)改善症状 98例患者主症改善93例(94.9%);次症改善87例(88.78%),未改善5例(5.1%)。 98例患者改善的主症中,上腹部疼痛改善93例,腹胀改善87例,食欲减低改善88例。 (2)改善胃粘膜病变程度 因大多数患者症状好转后不再接受胃镜检查,故对胃粘膜病变的评价困难。 (3)提高日常生活质量

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方案-

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方案| 合阳县医院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方案各临床科室: 为进一步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现制定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方案,请各科认真组织实施。 一、组织原则 1、我院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方案在临床路径与单病种管理委员会领导下开展工作。 2、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下设临床路径与单病种指导评价小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指定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成员承担指导评价小组的工作。 3、各临床科室成立临床路径实施小组,组长为实施临床路径的临床科室主任或负责人,成员为该临床科室医疗、护理人员和相关科室人员, 4、实施小组设立个案管理员,由临床科室主任指定本科室医师担任,原则上要求为主治医师以上。 二、工作职责(一)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履行以下职责: 1、制订本医疗机构临床路径开发与实施的规划和相关制度; 2、协调临床路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确定实施临床路径的病种;

4、审核临床路径文本; 5、组织临床路径相关的培训工作; 6、审核临床路径的评价结果与改进措施。 (二)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履行以下职责: 1、对临床路径的开发、实施进行技术指导; 2、制订临床路径的评价指标和评价程序; 3、对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 4、根据评价分析结果提出临床路径管理的改进措施。 (三)临床路径实施小组履行以下职责: 1、负责临床路径相关资料的收集、记录和整理; 2、负责提出科室临床路径病种选择建议,会同药学、临床检验、影像及财务等部门制订临床路径文本; 3、结合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提出临床路径文本的修订建议;

4、参与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评价与分析,并根据临床路径实施的实际情况对科室医疗资源进行合理调整。 (四)个案管理员履行以下职责: 1、负责实施小组与管理委员会、指导评价小组的日常联络; 2、牵头临床路径文本的起草工作; 3、指导每日临床路径诊疗项目的实施,指导经治医师分析、处理患者变异,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4、根据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定期汇总、分析本科室医护人员对临床路径修订的建议,并向实施小组报告。 三、临床路径的开发与制订(一)选择实施临床路径的病种: 1、常见病、多发病; 2、治疗方案相对明确,技术相对成熟,诊疗费用相对稳定,疾病诊疗过程中变异相对较少; 3、优先选择卫生行政部门已经制定临床路径推荐参考文本的病种。 (二)临床路径诊疗项目包括医嘱类项目和非医嘱类项目医嘱类项目应当遵循循证医学原则,同时参考卫生部发布或相关专业学会(协会)和临床标准组织制定的疾病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范,包

耳鼻喉科临床路径汇总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临床路径 (2009年版) 一、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ICD-10:H66.1-H66.3/H71)行手术治疗(ICD-9-CM-3:19.3-19.5/20.2/20.4)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耳鼻喉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临床技术操作规-耳鼻喉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中耳炎的分类和分型》(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2004年) 1.症状:有间断性或持续性耳溢脓病史;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 2.体征:具备下列项目之一者:(1)鼓膜穿孔,鼓室可见有脓性分泌物,黏膜可见肿胀、增厚、肉芽形成;(2)鼓膜陷,伴中耳胆脂瘤。 3.听力检查:传导性或混合性听力损失。 4.颞骨CT扫描:提示炎性改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治疗指南-耳鼻喉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临床技术操作规-耳鼻喉科分册》(中华医学会

编著,人民军医),《中耳炎的分类和分型》(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2004年) 手术: 1.鼓室探查+鼓室成形术; 2.开放式乳突根治+鼓室成形术(伴/不伴耳甲腔成形术); 3.完壁式乳突根治+鼓室成形术; 4.酌情行二期听骨链重建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12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H66.1-H66.3/H71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 (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等); (4)胸片、心电图; (5)临床听力学检查(酌情行咽鼓管功能检查);

临床路径汇总情况分析报告

儿科临床路径2013年第二季度管理持续改进与分析一、过敏性紫癜入径人数 从2013年1月份我科开始系统统计分析以来,至2013年6月份(除5、6月份无过敏性紫癜病人外),入径人数均逐步提高。2013年第二季度入径人数比2013年第一季度入径人数提高了33.3%。 随着临床路径的逐步推行,一方面临床路径变得较前灵活,能初步做到因病施治;另一方面科室不再认为临床路径会损害经济效益。我科将继续在临床路径推行过程中,一方面积极进行培训教育,进一步消除相关人员对于临床路径的误区;另一方面继续加大奖惩力度,让科室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了解临床路径的优越性。

节点说明: 1、2013年第1个月:临床路径儿科开展中,科内人员对临床路径虽工作不熟悉,但临床路径相关制度对患儿家长告知不到位,患儿被动入径,加之过敏性紫癜病人数少,故入径率高; 2、2013年第2个月:通过临床路径联席会议要求儿科个案管理员对科内人员进行宣传教育; 3、2013年第3个月:通过临床路径工作在儿科的全面开展,认识到了临床 路径工作的合理性,入径人数继续大幅提升。 4. 2013年第4个月:随着临床路径工作在儿科的进一步深入,医护人员认可了临床路径工作的可靠性,加之本月过敏性紫癜病人增多,入径人数继续大幅提升。 5. 2013年第5个月:随着过敏性紫癜高发季节结束,本月无可入径病人住院。 6. 2013年第6个月:本月仍无可入径病人住院。 二、入径率

从2013年1月份我科开始系统统计分析以来,我科入径率继续呈现平稳趋势,能够做到有过敏性紫癜病人即能入径。2013年第二季度临床路径入径率仍持续在100%的高水平。 三、平均住院费用

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量管理制度

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量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指导各科室更好的开展临床路径工作,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等文件要求,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各科室临床路径工作依据此制度执行。 第二章临床路径的组织管理 第三条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由医院院长和分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分别任正、副主任及各临床及医技科室主任、相关职能科室主任及专家委员会成员任成员。 第四条管理委员会履行以下职责: (一)临床路径开发与实施的规划和相关制度; (二)协调临床路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三)确定实施临床路径的病种; (四)审核临床路径文本; (五)组织临床路径相关的培训工作; (六)审核临床路径的评价结果与改进措施。 第五条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由分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医务部、护理部、财务部)主任任成员。指导评价小组日常工作由医务部负责。 第六条指导评价小组履行以下职责:

(一)对临床路径的开发、实施进行技术指导; (二)制订临床路径的评价指标和评价程序; (三)对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 (四)根据评价分析结果提出临床路径管理的改进措施。 第七条各科室成立实施小组,由实施临床路径的临床科室主任任组长,护理长任副组长,该临床科室医疗、护理人员和相关科室人员任成员。临床路径实施小组履行以下职责: (一)负责临床路径相关资料的收集、记录和整理; (二)负责提出科室临床路径病种选择建议,会同药剂科、检验科、放射科、超声科、财务部等制订临床路径文本; (三)结合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提出临床路径文本的修订建议; (四)参与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评价与分析,并根据临床路径实施的实际情况对科室医疗资源进行合理调整。 第八条各科室实施小组设立个案管理员,由临床科室科秘书担任。个案管理员履行以下职责: (一)负责实施小组与管理委员会、指导评价小组的日常联络; (二)牵头临床路径文本的起草工作; (三)指导每日临床路径诊疗项目的实施,指导经治医师分析、处理患者变异,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四)根据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定期汇总、分析本科室医护人员对临床路径修订的建议,并向实施小组报告。 第三章临床路径的选择与制订

临床路径试点工作阶段小结与分析

外一科临床路径工作阶段小结与分析 我科于2011年1月来对临床路径进行试运行,通过部分病种近3个月左右的具体统计,对临床路径进行了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总结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及成效 1.建立管理组织,健全工作制度。根据卫生部颁布的《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和自治区、市卫生局《关于实施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我科成立了临床路径管理小组,制定了临床路径管理制度,明确了实施方案,定期与医院个案管理员沟通、协调工作。 2.确定试点病种,实践临床路径。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和自治区、市卫生局相关通知,及医院指导意见,结合各试点科室实际,确定我科病种。下面就近3月来我科腹股沟疝路径情况进行分析:7月份应进人数9人,实进5人,变异人数4人(原因:合并其他疾病、由于其他原因出院或转院);8月份应进人数3人,实进0人,变异人数3人(原因:合并其他疾病);9月份应进人数7人,实进6人,变异人数1人(原因:合并其他疾病)。

3.实施效果评价及分析。我科对实施临床路径的试点病种相关指标进行收集、整理,对中途退出路径的病例,科室临床路径管理小组织对相关病例进行讨论,分析退出路径原因及存在问题。对成功实施的病例,通过分析治疗过程、患者转归情况、总体费用对比情况、患者满意度及认可度等指标实施效果评价。。 通过临床路径试点工作的开展,我们进一步优化了医疗流程,规范了医护人员的医疗行为,提高了整体医疗质量,减少了不合理的检查、治疗、用药,降低了总体治疗费用,缩短了平均住院天数,病种同比总费用、住院天数均较未进入路径者减少,提高了我科工作效率。进一步增强了医患沟通,科室医务人员医患沟通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密切了医患关系,减少了医疗投诉和纠纷,上述病例未发生一起医疗事故及纠纷。 二、经验及体会 1.常见病、多发病更适宜推广应用临床路径。一是治疗方案及治疗技术相对成熟,同时有卫生部公布的规范文本及治疗程序为参考,可控性强。二是诊断及病情变化预见更为准确,进入路径后实施成功率较高。三是患者人数相对较多,能在较短时间里更快的积累数据和经验,完善临床路径流程及文本,更好的进行效果分析及评价。

临床路径汇总情况分析报告

儿科临床路径2013 年第二季度管理持续改进与分析过敏性紫癜入径人数 时间2013 年1 月2013 年2 月2013年3 月2103 年4 月2013 年5 月2103 年6 月 入径人数 114800 入径人数 入径? 从2013 年1 月份我科开始系统统计分析以来,至2013 年6 月份(除5、6 月份无过敏性紫癜病人外),入径人数均逐步提高。2013 年第二季度入径人数比2013 年第一季度入径人数提高了33.3%。 随着临床路径的逐步推行,一方面临床路径变得较前灵活,能初步做到因病施治;另一方面科室不再认为临床路径会损害经济效益。我科将继续在临床路径推行过程中,一方面积极进行培训教育,进一步消除相关人员对于临床路径的误区;另一方面继续加大奖惩力度,让科室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了解临床路径的优越性。

节点说明: 1、2013年第1 个月:临床路径儿科开展中,科内人员对临床路径虽工作不熟悉,但临床路径相关制度对患儿家长告知不到位,患儿被动入径,加之过敏性紫癜病人数少,故入径率高; 2、2013年第2个月:通过临床路径联席会议要求儿科个案管理员对科内人员进行宣传教育; 3、2013年第3 个月:通过临床路径工作在儿科的全面开展,认识到了临床路径工作的合理性,入径 人数继续大幅提升。 4. 2013 年第4 个月:随着临床路径工作在儿科的进一步深入,医护人员认可了临床路径工作的可靠性,加之本月过敏性紫癜病人增多,入径人数继续大幅提升。 5. 2013年第5个月:随着过敏性紫癜高发季节结束,本月无可入径病人住院。 6. 2013 年第6 个月:本月仍无可入径病人住院。 入径率 时间 2013年1月2013年2 月2013年3月2103年4月2013年5月2103年6 月 入径率(%)100100100100---- 入径人数 入径人数 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 987654321 数 人径入月

中医临床路径评估表

中医临床路径执行情况评估表 路径名称消渴病科室名称糖尿病科医院名称临朐县中医院 路径对应标准中医病名消渴病_____________________ TCD代码BNV060 路径对应标准西医病名2型糖尿病ICD代码(6位码)E11.902 入径例数_______________ 填表人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注: 1.统计表编号由数据录入人员进行编码和录入,填表者不需要填写该项。 2.本表针对入径病例,填表单位应尽量使用标准中医病名并配用TCD代码, 如无标准中医病名相对应的代码(无TCD代码)请在中医病名后标明病名出处(如诊疗常规版本、教材版本等等)。对应西医病名务必规范准确并配用 ICD-10疾病编码,请使用标准6位码。 3.路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如认为不规范或不可操作请说明具体情况。

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临床疗效评估表

注: 1.统计表编号由数据录入人员进行编码和录入,填表者不需要填写该项。 2.本表针对出径病例。本表治疗方法指本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中的中 医治疗方法,如中药汤剂、中成药、针灸、推拿等。如仅采用其中一种中医治疗方法的病例,需填写此表单的“单一治疗方法”一栏,注明中医治疗方法名称并进行疗效统计; 如联合采用2种或2种以上中医治疗方法的病例,需填写此表单的“综合治疗方法” 一栏,依据使用中医治疗方法的种类数量统计病例数量,并进行疗效统计。 3.治疗效果中三项指标依据各病种临床路径中出院标准/出路径标准进行具体 填写。 4.序号10-18均填写入径病例总数的相关统计数据 5.“单一治疗方法”与“综合治疗方法”病例数之和应于总出径病例数相等;其相应的 疗效统计结果例数之和也应于总体出径病例数相应疗效统计结果例数之和相等。

临床路径会议分析记录

临床路径会议分析记录 一、会议时间:2016年11月15日 二、会议地点:1号楼5楼会议室 三、与会人员: 分管院长、医务科长、质控科长、药剂科、医技负责人、临床科室科主任等 (李:通过近阶段的临床路径工作试点运行,主要汇总问题如下) 四、存在问题: 1、部分科室对临床路径实施的意义认识不够,开展执行力不足; 2、在试点科室发现规章制度不够健全,质控体系未能配套,操作流程不够严谨; 3、临床路径相关文书需要进一步修订和完善,需要更紧密地结核区域特点和医院实际,综合考虑管理、医学、医技、药学、护理等各领域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流程; 4、信息平台需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做进一步优化升级,提高工作效率(1、临床路径模板不统一;2、临床路径医嘱表单难以在电子信息系统中维护)。 (郑:我院将继续深入推进临床路径工作,在今后工作中,我院将着手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善) 五、改进方向: 1、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提高思想认识;

2、进一步强化管理工作,促进质量建设; (1)、加强质量监管,深入科室对病种选择,流程制度,表单设计,变异处理统计分析、质量控制等实际工作进行现场指导; (2)、周密部署,进一步明确试点工作的具体任务和具体目标,,合理安排进度,切实落实工作责任,做到责任到人、指标到人; (3)、要进一步合理配置资源,统筹协调各专业各科室,优化诊疗服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3、加大培训力度,提升人员素质。(明确临床路径管理程序、职责分工、变异处理等); 4、进一步扩大试点规模,加大样本积累。部分科室已积累相当经验,但从全院来看,仍存在试点专业和病种较少,入组病例缺乏广泛性和代表性; 5、进一步加快信息建设,提高工作效率。 综上,临床路径是一项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不可能一蹴而就。通过前期的试点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该项工作仍有很大提高空间。医院将充分利用试点机会以临床路径管理为契机,进一步强化科学管理,规范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经济、便捷的医疗服务。

临床路径季度分析(20210101072818)

内二科2017年第一季度临床路径总结 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是指针对某一疾病建立一套标准化的治疗模式与治疗程序,是一个有关临床治疗的综合模式,以循证医学证据和指南为指导来促进治疗组织和疾病管理的方法,最终目的是使医生减少不必要的医疗处置,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减少病患住院时因医护人员处理程序不同而产生的各种变异情况,降低病人的医疗费用,缩短其住院天数,帮助患者加强对健康教育、所患疾病的了解,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使患者及其家属主动参与治疗,并促使患者满意率上升。 本季度共计出院患者499例,进入路径列数338例,入径率为75.3%,变异完成率:100%。 归纳其变异及退岀的原因主要为:临床路径刚实行,临床医生的认识不足,科室的重视程度不够,管理不到位。临床医生的认识不足。临床路径工作培训不够到位。内科老年患者基础疾患多,导致应用其他疾患药物出现变异。临床医生的经验用药,以及传统的用药习惯,导致抗生素使用与路径规定有差别。 具体改进措施:继续组织专家审核我科病种和路径,进一步规范,加大宣传。我院将结合各科实际,进一步增加适宜病种,提高单病种的入径率,降低变异率及出径率。我科进一步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加大培训力度,突出中医特色,以临床路径管理为抓手,提高全院医疗质量。科室建立临床路径的实践小组,人员包括:科主任、主治医师、住院医

师、护士长、主管护师和护理小组长或个案管理者。人员应具体分工,制定出每个人的具体任务。必须在患者入院时就向其讲解临床路径的意义、方法,鼓励患者参与到这项新项目中。加强医护沟通与交流。 内二科 2017-04-12

内蒙古自治区临床路径管理

内蒙古自治区临床路径管理 试点工作评估方案 临床路径管理是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保证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逐步建立适合自治区实际的临床路径管理质量评估和持续改进体系,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方案》,制定本评估方案。 一、评估目的 (一)全面了解各试点地区和试点医院工作情况,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发现试点工作中的问题和难点,及时研究解决问题的措施,促进试点工作取得实效。 (二)对评估结果进行分析比较,不断优化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流程,提高临床路径管理水平,推动试点工作深入开展。 (三)进一步完善临床路径管理相关制度,提高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水平,逐步建立与医院整体发展相适应的临床路径管理工作体系。 二、评估对象

经自治区卫生厅指定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的试点医院。 三、评估方式 采取查阅资料、召开座谈会、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现场考核等多种方式进行综合评估。 对各试点医院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情况进行时间上的纵向比较,并根据各试点医院的级别、类别,结合区域分布进行分组,进行同组内试点医院之间的横向比较。 四、评估标准 采取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定性评估采用《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试点医院评估表》(见附件1)。定量评估采用《临床路径管理试点调查评估表》(见附件2)、《单病种相关非特异性指标评估表》(见附件3)、《单病种相关特异性指标评估表》与《患者满意度调查表》(见附件4)等,其中《单病种相关特异性指标评估表》将另行下发。 五、评估工作安排 (一)评估工作分为医院自评、盟市级初评和自治区卫生厅复评三个阶段。 1.医院自评:各试点医院按照《自治区试点工作方案》要求,

临床路径总结分析

2013年11月临床路径工作总结、分析、下步计划 一、临床路径管理方面 我院共归入路径管理得七个专业21个病种,其中:外科3个(腹股沟疝临床路径、下肢静脉曲张临床路径、急性单纯性阑尾炎临床路径 );骨科2个(股骨颈骨折、股骨干骨折)、妇产科6个(自然临产行阴道分娩、卵巢良性肿瘤、宫颈癌、输卵管妊娠、子宫平滑肌瘤、计划性剖宫产)、内科10个(自发性气胸、社区获得性肺炎、慢阴肺、支气管哮喘、肝硬化腹水、轻症急性胰腺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脑出血、脑梗塞、短暂脑缺血发作),今年全院临床科室入径310例,变异8例,其中妇产科分4 个病种上报304例,变异8例,上报率100%;外一科阑尾炎40余例、疝气40余例,但科室只进入路径5例,入径率6、25%。内科上报一例。 存在问题:(1)科室重视程度不够。 (2)工作执行力度存在缺陷。科室之间工作推进程度参差不齐,部分科室进入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得病例数量不符合相关要求,部 分科室得临床路径工作滞后,执行不到位。 (3)对进入临床路径患者变异与退出得标准掌握不到位,科室存 在开始时对临床路径不够熟悉,开展较困难,所开展得病种例数少。 (4)临床路径实施得记录、临床路径表得填写、患者退出临床路径得记录等过程评价资料不完整。 (5)科室没有定期组织对本科室临床路径实施进行评估与分析,并及时修订相关病种临床路径,建立健全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制度,并纳入本科室医疗质量管理体系。

二、下步工作计划 (一)、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规范医疗行为 我院已有21种实施临床路径管理,进一步扩大范围,计划分十个专业,实施33个病种临床路径,具体附后。 1、高标准制定临床路径方案,优化规范病种诊疗规范 在制定二级医院临床路径标准过程中,诊断依据与治疗方案选取最新标准,药物费用标准适用基层患者,制定出了符合二级医院特点,适合本医院开展,能够真正规范临床工作,促进合理用药,减轻患者负担得临床路径方案。注重重点科室得建设,组织各临床科室、重点专科遴选本科室临床路径、优势病种,严格执行病种诊疗规范,优化诊疗措施。 2、深化落实,全程监督科室临床路径实施。 临床路径工作得开展,带动住院病人得整体费用更趋合理,促进医院服务流程得整合与再造,避免各种原因造成得时间浪费与医疗行为得随意性,避免工作得遗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范差错与事故得发生。为保证我院临床路径工作落到实处,我科强化监督检查职能,每月统计科室开展情况,行政查房时对科室临床路径开展情况进行询问,查阅科室相关记录,了解临床路径实施情况。

临床路径工作手册(定稿)

临床路径 管理工作手册 科别: 年度: 东平县第一人民医院

工作手册使用说明 1、本记录本严格遵循东平县第一人民医院《2013年单病种临床路径管理实施方案》制作。 2、本工作手册分为九部分:第一部分是《单病种临床路径管理制度》;第二部分是全院实施的单病种临床路径病种名称;第三部分是《单病种临床路径管理实施流程图》;第四部分是科室单病种临床路径管理小组名单及职责;第五部分是科室单病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及表单; 第六部分是单病种临床路径管理工作计划;第七部分是单病种临床路径管理培训与会议记录;第八部分是科室单病种临床路径变异登记表和记录单;第九部分是科室单病种临床路径实施评价记录及管理工作的汇总与分析;第十部分是附件,《单病种临床路径管理督导反馈单》及《科室单病种临床路径登记表》(登记表已经单独装订成册)。 3、科室每实行1例单病种临床路径病例,都要进行登记;对发生变异的病例要进行分析、讨论与总结,并做好相关记录;每月要进行一次单病种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评价分析,每季度进行一次单病种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汇总、分析与评价,同时做好记录。 4、职能科室要严格履行监管职责,每月对各科室实施的单病种临床路径病例都要进行检查,并将检查情况反馈到科室(反馈表一式两份,一份科室存档,一份主管部门存档)。 5、本工作手册内容作为对科室单病种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考核依据,相关人员必须按时、如实填写。 6、科室主任指定专门人员负责本工作手册,检查督导其填写情况,要求各种填报字迹清晰。如有人员变更,应及时移交。 7、记录本按年度编制,每年一册,注意保管。已填写的工作手册由本科室妥善保存备查,保存期限为3年。 8、如遇单病种临床路径的特殊情况需要记录,可另附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