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指标体系
城市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分析研究

城市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分析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生态环境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城市生态系统是由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干预的有机结合体,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因此,如何评估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成为了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问题。
城市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工具,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文将从城市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分析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城市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城市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先要确定评价指标,然后通过指标权重设置和方法应用,进行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评价。
因此,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1. 城市生态系统评价指标的构成城市生态系统是由各种有机结构和功能关系组成的系统,其评价指标也应该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
通常,可以从城市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和经济社会三个维度来构成城市生态系统评价指标。
在城市生态环境方面,可以考虑空气、水、土壤质量,以及噪声、光污染等生态环境指标。
在资源利用方面,可以考虑水资源、土地利用、能源消耗等指标。
在经济社会方面,可以考虑城市人口、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治安等指标。
通过适当的组合,形成城市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
2. 指标权重的设置方法城市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的重要程度不同,需要通过权重设置来确定各个指标对总体评价结果的影响大小。
一般可以采用层次分析法、熵权法等多种方法进行权重设置。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量分析方法,能够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特征的因素有效地结合起来,定量地进行权重分配。
熵权法则是利用信息熵原理来确定权值,通过对信息量度量,得出每个指标的权值。
通过权重设置,可以更加准确地评价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3. 方法应用城市生态系统评价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对各个评价指标进行计算和综合评价,得出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目前,主要采用主成分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法等方法进行应用。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进展

和 框 架 .通 过 6 步 骤 来 完 成 生 态城 市 指 标 体 系 的选 取 :( ) 定 个 1确
生 态 城 市 发 展 目标 ; () 定 指 标 分 类 框 架 ;( ) 定 指 标 选 取 标 2确 3确
本 文 旨在 介 绍 中 国城 市科 学 研 究 会 开展 的生 态 城 市 指标 体 系 构 建项 目最 新 进展 。本 指 标体 系充 分 参 考 著 名 国际 机 构 和 中 国各 部 委制 定 的 指标 体 系 ,采 用德 尔菲 法 意 见 征询 、专 家 小 组讨 论 案例 城 市 实 践等 多种 方 式 ,确 定 生 态 城市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通 过 综 合研 究 ,确 定 资源 节 约 、环境 友 好 、经 济持 续 、社 会 和 谐 、创 新 引领 5 目标层 水 资源 、能源 等2 个 专题 ,3 个 定 量指 标 9 个 8 6 个
特 别 关 注
T S eci cu he p al Fo s
■ 项 目背景
生态城 市指标体 系构建 与生态城市示范评 价
中国城 市科 学研 究 会研 究 项 目— — 《 态城 市 指标 体 系构 生
举行 的第 七 届 国 际绿 色 建 筑 与建 筑 节 能 大 会 上 举 行 了 生态 城 市 指 标 体 系构 建 与 生态 城 市 示范 评 价 年度 成 果 发 布会 ( 0 O 2 1 一 2 1 )” 。 中国城 科 会 秘 书长 李 迅 介 绍 了该 课 题 的 立题 背 景 及 01 研 究进 展 .课题 组 李 海 龙 博 士 和刘 琰 助 理 研 究 员分 别介 绍 了 生 态城 市指 标体 系 和生 态城 市示 范 案例 ( 期特 约 刊 登 )。 本
1 生 态城 市 指标体 系构 建 方法 与特 点
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

引领
≤2.13
≤1.67
5
单位GDP能耗(tce/万元)
核心
≤0.87
≤0.77
6
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平方米/人)
核心
≤85
≤80
7
绿色建筑比例(%)
核心
既有建筑≥15;新建建筑100
既有建筑≥20;新建建筑100
环境友好指标
1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SO2、NO2、PM0综合指数)(天)
环境优化
自然环境保护
9
自然保护区覆盖率
≥8%
≥9%
环境污染治理
10
灰霾天数
≤133天/年
≤130天/年
11
城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近岸海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85%
≥95%
地表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85%
100%
12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95%
100%
城市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
13
绿化覆盖率
森林覆盖率
≥45.5%
25
林荫路达标率
70%
85%
绿色建筑
26
绿色建筑占新建公共建筑比例
≥60%
≥80%
绿色市政
27
非常规水资源替代率
≥8%
≥17%
28
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
≥70%
≥75%
社会和谐
低碳消费
29
人均生活消费碳排放
≤1.30吨CO2/人
≤1.45吨CO2/人
30
中低收入人群的社会保障率
≥80%
100%
社会丰裕公平
一、《中国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郭秀锐等,2001)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从生态系统角度)(郭秀锐等,2001)生态城市具有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整体性、区域性和结构合理、关系协调七个特点。
生态城市应满足以下八项标准:(1)广泛应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城市,城市结构合理、功能协调;(2)保护并高效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产业结构合理,实现清洁生产;(3)采用可持续的消费发展模式,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率高;(4)有完善的社会设施和基础设施,生活质量高;(5)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环境质量高;(6)保护和继承文化遗产,尊重居民的各种文化和生活特性;(7)居民的身心健康,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环境道德观念;(8)建立完善的、动态的生态调控管理与决策系统。
(1)高效益的转换系统在自然物质——经济物质——废气物的转换过程中,必须是自然物质投入少,经济物质产出多,废弃物排泄少。
该系统的有效运行在产业结构方面的表现为第三产业大于第二产业大于第一产业的倒金字塔结构。
(2)高效率的流转系统以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为支撑骨架,为物流,能源流,信息流,价值流和人流的运动创造必要的条件,从而在加速各种流动的有序运动中,减少经济损耗和对城市生态的污染。
(3)整体性和前瞻性生态城市不是单单追求环境优美,或自身的繁荣,而是在整体协调的新秩序下寻求发展。
规划,建设,管理城市时,不仅兼顾社会,经济,环境三者的整体利益,协调发展,而且还要满足不同地区,社会,后代的发展需求。
不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更注重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也不会因眼前利益而用“掠夺”其他地区的方式换取自身暂时的“繁荣”,或牺牲后代的利益来保持目前的发展。
(4)高质量的社会人文环境发达的教育体系和较高的人口素质是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的基础和智力条件之一,还应该具有良好的医疗条件和相合的社区环境。
(5)环境质量指标国际化生活环境优美,管理水平先进,城市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等环境质量指标达到国际水平。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1、生态城市的内涵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
生态城市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必然选择,在城镇化进程中注重城市生态系统的构建,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持续、社会和谐、创新引领为目标来建设生态城市,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化发展,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和中国生态文明的崛起.2、生态城市——资源节约生态城市主要从水资源、能源和土地资源三个方面实现资源的节约。
水资源方面要求做到超过30%的再生水利用率和超过90%的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能源方面要求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超过15%,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单位建筑面积能耗要低于85度/年/平方米;土地资源方面要求在保证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在80-120平方米的基础上尽量集约用地,使城镇建设用地占市域面积的比例大于50%。
3、生态城市——环境友好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对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垃圾、噪声和公园绿地都有特别要求。
要求全年中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日平均浓度达二级标准的天数均要大于310天;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城市水环境功能区的水质达标率均为100%;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均达到90%以上;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超过95%;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大于40%,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80%以上。
4、生态城市——经济持续生态城市要兼顾经济、社会、自然地可持续发展,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要求经济发展过程中,每万元GDP的化学需氧量小于4.0、每万元GDP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小于5.0、每万元GDP消耗标准煤在0.83吨以内、每万元GDP的取水量在70立方米以内;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其增加值占GDP比重的55%以上;代表收入水平的恩格尔系数要小于30%;用城镇登记失业率代表就业水平,要求该项指数小于3.2%。
绿色生态型城市道路评价指标体系_李满良

交 通 运 输 工 程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T r a f f i c a n d T r a n s o r t a t i o n E n i n e e r i n p g g
V o l . 1 5 N o . 2 A r . 2 0 1 5 p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 , , ; 1. S c h o o l o f H i h w a C h a n a n U n i v e r s i t X i a n 7 1 0 0 6 4, S h a a n x i C h i n a 2. T i a n i n M u n i c i a l g y g y j p , ) E n i n e e r i n D e s i n a n d R 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 T i a n i n 3 0 0 0 5 1, C h i n a g g g j
收稿日期 : 2 0 1 4 1 2 1 0 - - ) ; ) 基金项目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项目 (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 ( 2 0 1 4 1 0 1 9 2 0 1 4 G 1 2 1 1 0 0 3 -R - , 作者简介 : 李满良 ( 男, 河南漯河人 , 长安大学讲师 , 工学博士研究生 , 从事城市规划研究 。 1 9 7 4 -) , 导师简介 : 王建伟 ( 男, 黑龙江哈尔滨人 , 长安大学教授 , 工学博士 。 1 9 6 5 -)
: , A b s t r a c t I n o r d e r t o e v a l u a t e e c o t e c i t r o a d s c i e n t i f i c a l l a n d r a t i o n a l l t h e c o n c e t o f r e e n y p y y y p g , , r e e n r o o s e d e c o t e c i t r o a d w a s a n d t h e e v a l u a t i o n i n d e x s s t e m w a s s e t u f r o m 5a s e c t s g y p y p p y p p , n a m e l r a t i o n a l i t o f d e s i n, e f f e c t o f r o a d f u n c t i o n e n e r c o n s e r v a t i o n a n d e m i s s i o n r e d u c t i o n - - y, y g g y , , r e e n i n r o t e c t i o n r a d e r a d e e f f e c t e f f e c t a n d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e f f e c t . 5f i r s t i n d e x e s 1 4s e c o n d g g p g g ,a i n d e x e s a n d 3 1t h i r d r a d e i n d e x e s w e r e e l a b o r a t e d n d t h e i r e v a l u a t i o n s t a n d a r d s w e r e g d e t e r m i n e d . T h e e v a l u a t i o n m e t h o d o f r e e n e c o t e c i t r o a d w a s e s t a b l i s h e d o n t h e b a s i s o f g y p y S e a r m a n r a n k c o r r e l a t i o n c o e f f i c i e n t c o m b i n a t i o n d e t e r m i n i n m e t h o d a n d i n t e r v a l a r o x i m a t i o n p g p p m e t h o d . T h e r e e n e c o t e r o a d o f C h i n a S i n a o r e T i a n i n E c o t e C i t w a s e v a l u a t e d b u s i n - g y p g p j y p y y g , t h e m e t h o d a n d t h e i n d e x s s t e m.E v a l u a t i o n r e s u l t s h o w s t h a t f o r t h e r o a d 2 1t h i r d r a d e y g a r e e x c e l l e n t a n d 1 0t h i r d r a d e i n d e x e s a r e o o d . 1 2s e c o n d r a d e i n d e x e s a r e e x c e l l e n t i n d e x e s g g g , , 2s e c o n d i n d e x e s a r e i n d e x e s n a m e l r a t i o n a l i t o f d e s i n a n d a n d r a d e o o d . 2f i r s t r a d e y y g g g g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r o t e c t i o n e f f e c t a r e o o d a n d t h e r e s t a r e e x c e l l e n t .T h e d i s t a n c e b e t w e e n t h e p g , e x c e l l e n t e v a l u a t i o n r a d e a n d t h e e v a l u a t i o n i n d e x s e t o f r e e n e c o t e c i t r o a d i s 3 . 8 2 a n d i s s m a l l e s t g g y p y ,w r a d e s r e e n i n t h e d i s t a n c e s b e t w e e n t h e e v a l u a t i o n i n d e x s e t a n d t h e e v a l u a t i o n h i c h s h o w s t h e g g
生态城市环境指标体系

生态城市的环境指标体系研究摘要:面对城市快速发展造成的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带来的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传统城市发展模式必须立即转变,以民主、文明、高效、健康、创新为特征的生态城市正成为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模式,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国内外城市已开展建设实践,但是目前生态城市建设理论研究不够深入,不能对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加以全方位的指导和支持,加快生态城市理论研究显得特别迫切。
关键字:生态城市;环境影响评价;生态城市指标体系1 生态城市概述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经出现,立刻就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
关于生态城市概念众说纷纭,至今还没有公认的确切的定义。
前苏联生态学家杨尼斯基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城模式,其中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保护[1]。
“生态城市”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社会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生态良性循环四者保持高度和谐,城市环境及人居环境清洁、优美、舒适、安全,失业率低、社会保障体系完善,高新技术占主导地位,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所谓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简单地说就是社会——经济——自然人工复合生态系统,蕴涵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和整体生态化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具体地说,社会生态化表现为,人们拥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价值观,人口素质、生活质量、健康水平与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有一个保障人人平等,自由、接受教育、人权和免受暴力的社会环境[2]。
经济的生态化表现为,采用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消费、交通和住居发展模式,实现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推广生态产业和生态工程技术。
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

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是指为了实现城市低碳发展和生态保护的目标,对城市环境、社会经济和资源利用等方面进行评估和监测的指标体系。
该体系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起到指导作用,帮助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
1.碳排放指标低碳生态城市的最核心指标是碳排放量。
通过监测城市工业、交通系统和居民生活等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评估城市的低碳发展程度。
该指标可以分为单位面积或人均碳排放量,用于反映城市的能源利用效率和低碳经济水平。
2.能源利用指标能源利用指标是评估城市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
包括城市总能源消耗量、能源供给结构和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
通过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实现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目标。
3.生态环境指标生态环境指标是评估城市生态保护和环境质量的关键指标。
包括城市绿地覆盖率、水资源利用率、空气质量等指标。
该指标体系可以反映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和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
4.环境治理指标环境治理指标是评估城市环境管理和污染控制的指标。
包括废水排放、废气排放和固体废物处理等方面。
通过监测环境污染物排放的数量和质量,评估城市环境治理的效果和质量。
5.社会经济指标社会经济指标是评估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指标。
包括城市人口密度、经济增长率、失业率和收入分配等方面。
低碳生态城市必须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发展的目标。
6.资源利用指标资源利用指标是评估城市资源开发和利用效率的指标。
包括用水量、用电量、用地率和资源回收率等方面。
通过减少资源的浪费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城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是一个多维度、综合性的评估指标体系,各个指标之间有着相互关联和交互作用。
它的目标是实现城市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和社会进步的统一,推动城市向低碳、环保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同时,该指标体系可以帮助城市政府和决策者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和政策,促进城市的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
(郭秀锐等,2001)
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从生态系统角度)(郭秀锐等,2001)
生态城市具有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整体性、区域性和结构合理、关系协调七个特点。
生态城市应满足以下八项标准:
(1)广泛应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城市,城市结构合理、功能协调;
(2)保护并高效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产业结构合理,实现清洁生产;
(3)采用可持续的消费发展模式,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率高;
(4)有完善的社会设施和基础设施,生活质量高;
(5)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环境质量高;
(6)保护和继承文化遗产,尊重居民的各种文化和生活特性;
(7)居民的身心健康,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环境道德观念;
(8)建立完善的、动态的生态调控管理与决策系统。
(1)高效益的转换系统
在自然物质——经济物质——废气物的转换过程中,必须是自然物质投入少,经济物质产出多,废弃物排泄少。
该系统的有效运行在产业结构方面的表现为第三产业大于第二产业大于第一产业的倒金字塔结构。
(2)高效率的流转系统
以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为支撑骨架,为物流,能源流,信息流,价值流和人流的运动创造必要的条件,从而在加速各种流动的有序运动中,减少经济损耗和对城市生态的污染。
(3)整体性和前瞻性
生态城市不是单单追求环境优美,或自身的繁荣,而是在整体协调的新秩序下寻求发展。
规划,建设,管理城市时,不仅兼顾社会,经济,环境三者的整体利益,协调发展,而且还要满足不同地区,社会,后代的发展需求。
不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更注重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也不会因眼前利益而用“掠夺”其他地区的方式换取自身暂时的“繁荣”,或牺牲后代的利益来保持目前的发展。
(4)高质量的社会人文环境
发达的教育体系和较高的人口素质是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的基础和智力条件之一,还应该具有良好的医疗条件和相合的社区环境。
(5)环境质量指标国际化
生活环境优美,管理水平先进,城市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等环境质量指标达到国际水平。
城市的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等指标也达到国际要求。
同时对城市人口控制,资源的利用,社会的服务,劳动就业,城市建设等实施高效率的管理,以保证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6)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和谐性
生态城市的和谐性,不仅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自然、人共生,人回归自然、贴近自然,自然融于城市,更重要的是在人与人关系上。
现在人类活动促进了经济增长,却没能实现人类自身的同步发展,生态城市是营造满足人类自身进化需求的环境,充满人情味,文化气息浓郁,拥有强有力的互帮互助的群体,富有生机与活力,生态城市不是一个用自然绿色点缀而僵死的人居环境,而是关心人、陶冶人的“爱的器官”,文化是生态城市最重要的功能,文化个性和文化魅力是生态城市的灵魂。
这种和谐性是生态城市的核心内容。
(7)区域统一性
生态城市作为城乡统一体,其本身即为一区域概念,是建立区域平衡基础之上的,而且城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只有平衡协调的区域才有平衡协调的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是以人—自然和谐为价值取向的,就广义而言,要实现这一目标,全球必须加强合作,共享技术与资源,形成互惠共生的网络系统,建立全球生态平衡。
广义的区域观念就是全球观念。
一、准确定位,调整战略
二、明确方向,突出重点
)以构筑“大通道”网络为重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中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重点之一,也应该是恩施州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因地制宜坚持生态、社会、经济效
益相统一。
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
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优化产品结构。
经济结构不合理严重制约着恩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要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
加快科技教育发展,重视培养、使用人才。
要把教育工作当作经济工作的基础来抓,在发展高等教育的向时,要重点抓好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
扩大教育投资,除了现行的投资渠道外,鼓励多种形式的社会办学,国家和非教育部门在西部办学,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政府要给予优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