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哪些主要的佛教学派
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禅宗

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禅宗在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这个时期的佛教禅宗也同样如此。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禅宗发展的黄金时期,禅宗思想在这个时候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传播。
在此期间,禅宗发展出了很多派别和流派,对于中国佛教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南北朝时期的禅宗起源于6世纪初的北魏末期,在中国历史上,这个时期也被称为“汉化时期”。
当时,佛教已经传到中国几百年,已经发展成为中国社会不可忽视的力量之一。
在这个时期,禅宗开始兴盛起来,成为佛教的一种主要宗派。
禅宗最开始的形式是南北朝时期的永明禅宗,由达摩所传授,主要强调坐禅。
后来,这种禅宗逐渐发展出了很多别的流派和宗派。
在南北朝时期,禅宗思想主要致力于“悟”和“证”。
禅宗认为人的本性是清净的,只是被烦恼所掩盖,需要通过坐禅冥想来悟清本性。
禅宗还主张通过对自身的意识和自我认识的觉察,体悟境界、达到寂静、认识真理,并最终达到“证佛性”。
禅宗的这种思想与其他一些主张“分析人与自然世界之间的关系”的佛学理论相反,在南北朝时期,禅宗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传播。
在南北朝时期的禅宗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华严宗和南宗。
华严宗强调物一体性和因果律,提倡应用禅定来观察事物的本质。
华严宗的代表人物是道宣、慧思等人。
南宗主要发展在后梁、后晋和南唐时期,其代表人物是南泉、野村、法眼等人。
南宗的禅宗思想更强调灵活性和个人主观意识的重要性,同时也更加注重日常生活和社交礼仪的维护。
在南北朝时期的禅宗发展中,相信锻炼自我和静心冥想的思想已经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佛教的传统和文化中。
此外,禅宗也对中国绘画、文学、音乐等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著名的唐代诗人,如杜甫、白居易、李白等都与禅宗密切相关,他们主张通过艺术表现心灵的深层感受和表达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精神追求。
总之,南北朝时期的禅宗是中国佛教历史中一个重要的阶段,禅宗思想对于中国佛教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长远的影响。
通过悟性和证智的力量,禅宗帮助人们认清自我,超越物质世界,获取一种永恒的精神体验。
魏晋南北朝佛教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魏晋南北朝佛教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在中国佛教文化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
虽然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与军事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但佛教却得以在这些变革中逐步扎根,进而成为古代中国的文化宝藏。
魏晋南北朝佛教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则是在理解这一时期佛教文化与历史发展中,尤为重要的工作之一。
一、背景概述公元220年至589年,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分水岭,也是一个相当动荡的时期。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革,政治、经济、文化均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在此背景下,佛教逐渐开始传入中国,并在当地逐渐扎下根来。
同时,随着佛教文化的不断丰富,大量的佛教文献出现在学术舞台上。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中国佛教的基础得到了建立,而这些佛教文献则在它的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佛教文献的种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文献具有丰富的种类。
其中,一些作品已成为后世流传广泛的名篇佳作,例如《法华经》、《涅槃经》、《大集经》等等。
此外,还有一些相对不那么著名、但同样重要的作品,例如《入定功德经》、《佛说地藏菩萨本愿经》、《金剛經》等等。
总体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文献包括经、律、论、传等多种不同类型的作品,它们对中国佛教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佛教文献的传承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文献,没有遭受太大的破坏,得以流传下来。
在这一过程中,文献的传承成为了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
传承方式包括:手抄、刻印、藏经洞藏、跋扈、编次等。
而其中,刻印则成为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文献传承方式。
佛教文献被刻印后,可以大量地复制出版,较好地保持文本的完整性和原始性。
佛教文献的传承方式的多样性,推动了佛教文化的持续发展。
四、佛教文献的研究成果在魏晋南北朝佛教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方面,中国学术界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
例如,在经学方面,由《法华经》发展而来的加持部,极大地促进了佛教文化的发展。
在思想学上,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院家、律家、禅家等学派,为佛教在中国内地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学术背景。
南北宗的名词解释

南北宗的名词解释南北宗,又称南北宗派,是中国古代佛教中存在的两大主要宗派之一。
南宗指的是以禅宗为主要传承的宗派,而北宗则主要指的是以律宗为主要传承的宗派。
两宗各自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传承,对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南宗主要指禅宗,禅宗是佛教中一个重要的宗派,以禅修和禅悟为主要修行方法。
禅宗的传入与唐代的僧人达摩和神秀密切相关。
南宗强调通过禅修来达到直接觉悟的境地,强调体证于心,而非依赖经典和教规。
禅宗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各个派别和流派,如曹洞宗、临济宗、禅宗以及云门宗等。
北宗主要指律宗,律宗是佛教中另一个重要的宗派,以戒律为主要修行法门。
律宗的传入与唐代的僧人鉴真和义净密切相关。
北宗强调行持戒律,修身养性,律宗尤其注重僧徒的戒律修持和守持。
律宗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三论宗、华严宗、净土宗以及天台宗等流派。
南北宗虽然在修行方法和侧重点上有所差异,但宗派间存在交流与影响,互为补充,共同为佛教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南北宗派吸纳了大量民间信仰和其他宗派的元素,并在传承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南北宗派在社会文化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南宗以禅宗为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文学、艺术、哲学以及武术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禅宗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的思想,对后来的文人墨客产生了深刻的启发,使得文人们在文学创作中追求超越世俗的真理和内心的净化。
禅宗对艺术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传统绘画中常见的禅意山水、人物形象和意境等。
在武术方面,南宗强调内外合一、心身统一的理念,对武术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北宗以律宗为主,注重戒律的守持和修行。
律宗在社会治理和法律建设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律宗通过规定与修持戒律对僧尼进行道德和行为规范,守住了佛教的基本原则和教义。
律宗的影响也渗透到中国社会法制建设中,对中华传统法律文化有着一定的影响。
律宗在律法的制定、裁判和执行等方面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南北宗的名词解释,意味着不仅仅是一种宗派的划分和分类,更代表着中国佛教传承中的两个重要流派和思潮。
第三讲:魏晋南北朝佛教与文学

(1)重义解轻信仰;文人们关心的是佛教教
义,但不热衷于佛的信仰。 (2)儒释调和;文人们通常把佛教思想与占 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统一起来,儒释互为表 里来寻求中国传统思想领域中没有解决好的 关于宇宙和人生问题的解释。
(二)佛教与玄言诗
魏晋玄学的兴起与流行,为文人接受佛教提
涅槃学派:
是以研习和弘扬大乘《涅槃经》而得名的佛
教学派;其主要思想是:“泥洹不灭,佛有 真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三、神灭与神不灭的“佛教事件”
南北朝时期佛教徒与排佛者之间进行了一场
有关神(灵魂)是否因死亡而灭绝的争论。 神灭论主张人死则形神具灭。代表人物:范 缜《神灭论》 神不灭论认为人死而灵魂依然存在。代表人 物: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
第三讲: 魏晋南北朝佛教与文学
一、魏晋南北朝佛教发展概况
魏晋南北朝时佛教传入中国急剧发展的时期,
据唐法琳《辨正论》记载,魏国境内曾有 “僧尼大众二百万矣,其寺三万有余” 唐朝诗人杜牧有诗云: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佛教如此快速发展的直接原因是统治阶级的
大力扶植。 南朝梁武帝以为道有96种,唯佛为尊;他曾 施舍千万财物,广建寺庙,立八仗佛,富丽 堂皇,宏伟壮观。 北魏道武帝,“好黄老,颇览佛教”,在他 统一北方的战争中,“见诸沙门、道士,皆 致精敬”
2、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
慧远在《沙门不敬王者论》提出“形尽神灭”的观 点。 “神也者,圆应无生,妙尽无名,感物而动,假数 而行;感物而非物,故物化而不灭;假数而非数, 故数尽而不穷” 精神是无名无相的,它能感受到外物而活动,也能 凭借某种规律而行动;虽然能感受到外物,但它本 身不是物,所以物消失了,它仍然存在;虽然能凭 借某种规律,但它本身不是规律,所以规律不在了, 它依然永恒。
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传播与中华文明的交融

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传播与中华文明的交融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这个时期持续了约四百余年,四面八方各种宗教文化从外部不断涌入中国,导致了与中华文明的深度交融,佛教传播也是其中之一。
佛教在南北朝时期进入中国,之前佛教在中国传播并不广泛,主要是与中土文化保持距离的表现。
佛教的传入与南北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变革密切相关。
而佛教又从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受到了影响,古代中国文化对佛教的深入参与是佛教能在中国社会得到广泛传播的关键因素。
在南北朝时期,佛教传播的渠道多且不断壮大。
佛教从印度及中亚地区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中国,隋唐时期更是对佛教进行了大规模交流和传播。
高僧慧远、道宣等成为佛教在南朝和北魏的主要传播者,一大批翻译家和学者纷纷译著佛教经典,陆续出现了以《大衍经》为代表的数学、天文、玄学、佛学等诸多学派。
而在南北朝自身的历史和文化发展过程中,佛教在其中发挥了独特的历史作用。
佛教尤其在南朝时期获得了广泛传播。
南朝时期的诸多政治空白、战乱和经济堕落背景下,佛教深得民心,成为人们精神上的寄托和自我救赎的途径。
南朝齐梁时期佛教文化繁盛,历史上有“慧能禅师”、“药师石窟”干秀之类的代表作品,佛教寺庙、佛塔、典籍等佛教文化遗迹亦被广泛留传。
世称“南朝佛国”的梁朝,是南朝佛教文化的巅峰时期,佛教成为梁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朝时期佛教的传播,主要起源于汉地和西域地区,北魏君主曹魏等更是投入了大量资源用于佛教建立和传播,佛教文化得以广泛传播和发展。
北魏时期曾经出现了“天王寺”等佛寺,佛塔、佛像等寺庙莫名其妙出现在中国各地,大规模传播和推广佛教最终使其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与中华文明的深度交融,可以说是互惠互利的结果。
佛教在中国传播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又从佛教中得到了许多有益启示。
佛教中强调的忍耐、仁爱、慈悲、舍己等理念,深入到了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促进了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的发展,使得中国社会更加互补和谐。
南北朝时期佛教学派比较研究

南北朝时期佛教学派比较研究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并逐渐形成了多个学派,如天台、华严、禅宗等。
在这些学派中,华严宗、天台宗以及禅宗是最具代表性的三大佛教学派。
华严宗的创始人为大智度论的依止南泉(佛陀调经是南泉的学说体系),是一种以华严经为主要依据的佛教思想体系。
华严宗强调“一切皆是空”,特别是主张显幻二谛,即观察到世间中种种事物看似真实,实则皆为虚幻幻观,归纳到一切皆是空的理论体系中,通过“妙观察”来指示入道的隐含法门。
而天台宗则始于智周的离鸟警语和《华严卫门品注》、《华严经》等佛经的阐释,提出了二重理门(只凭二重门学诚果聪明)与三重理门(只凭三重门得智慧)的观念,在后期天台宗的发展中,强化了“初衷不变”的思想,注重修心、实证、悟道的一贯性。
禅宗则是以达摩祖师为首创立的禅心、坐禅意识的传承。
禅宗主张的是直接证悟,突破语言、观念的束缚,通过严格的禅修、禅悟、禅证的方法逐渐开放得到成佛的道路。
禅宗强调禅定和菩提心的修炼,以及悟道后让普遍众生获得渡化的圆满实践。
禅宗的妙觉思想有着哲学上的内蕴。
尽管这三大佛教学派各自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但它们都强调了一种除去因果报应的法门,并注重修心、成佛的实证道理。
三大学派各自都有着自己的经典和著作,这些经典的研究是认识和理解三大学派之间互相交织的关系的重要途径。
华严宗的退出(释菩提流志所著)与禅宗的《坛经》、《祖传大隐》等著作存在着一些相通之处,特别是华严经在禅宗的发展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
而禅宗的南北分别则没有涉及学派的分裂,也仍然沿用着禅宗的传承思想,但南北的禅宗在宋代的发展过程中各自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南禅主张观念方面的超越,以及以禅定为主的一种修心方法;而北禅则强调伦理修养,以德行为基础的低轮实修来悟道。
天台宗在唐宋之际也有了自己的文献,如道炬禅师所撰《净土法门》、《华严安居经论群疑解》,陈邦瓘和传法师所著的《海会集》等。
在理论方面,天台宗强调禅观法义的相应性,把禅宗的悟道实证与华严宗的高压下的观察性理论结合起来,突出了“《华严经》而通禅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与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与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独具特色的思想和文化因此崛起。
本文将从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来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和文化。
一、哲学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哲学史上极为重要的时期,涌现出了一批思想家和学派,他们的理论和思想对中国哲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儒家、道家和佛教三大思想流派。
儒家思想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被称为新儒家。
他们重视天人合一、仁爱道德和敬天爱民,主张“道、德、言、行”相合,推崇“中庸之道”。
禅宗的创始人韦诺和后来的南北朝佛教思想家郦道元、慧远等都曾受过新儒家的影响,他们致力于将儒、道、佛三家思想融合起来,提出了许多新的哲学思想。
道家思想在此时期得到了更深的发展,提出了“无为而治”、“自然而然”等核心思想,强调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自力更生的理念。
同时道家还长期与野史、众说和治绸的做法进行着自我反思和对话,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哲学的思想内涵。
佛教思想在这个时期也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尤其是南北朝佛教思想家对佛教的诠释和理解,促进了佛教文化的传输和扩散。
二、文学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一个时期,富有特色的文学艺术作品层出不穷,不仅丰富了文学艺术表现形式,也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创作热潮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盛事,当时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诗人,如曹操、陶渊明、刘义庆、陶潜等。
他们的诗歌作品不仅形式多样,而且主题也十分丰富,描绘了社会生活、自然景观和人生哲理等方面的内容,形成了独特的哲学思考方式和审美体验。
除了诗歌创作外,散文和小说也在这个时期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发展。
南北朝时期的散文对传统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涌现了一批杰出的人物和作品,如《世说新语》、《列仙传》、《太平广记》等等,这些作品不仅在事实记载方面有极高的价值,而且在人物塑造、情节布局、表达风格等方面都有着突出的创新和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哲学思想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哲学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至618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文化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其中,佛教哲学思想的发展和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佛教哲学思想的基本概念入手,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哲学思想的发展和影响。
一、佛教哲学思想的基本概念佛教哲学思想是佛教理论的基础,是构成整个佛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基本概念包括涅槃、因果、空性、中道、诸行无常、八正道等。
涅槃是佛教的最高境界,是超越生死轮回,彻底解脱的境界。
因果则是佛教中重要的哲学概念之一,它指的是一切事物之间的关系,即“因”和“果”的关系。
空性则是佛教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指的是世界的本质是空的,即一切事物都是由因果所构成的虚幻幻觉。
中道则是佛教中慈悲智慧的最高境界,是指在两个极端之间寻找平衡的道路。
诸行无常则是指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变化的。
八正道则是指佛教徒达到涅槃的道路,包括正确的见解、思想、语言、行为、努力、专注、念、禅定等。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哲学思想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哲学思想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初期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初期,佛教思想以汉传佛教为主,重心在经典解释、禅修实修和寺庙组织方面。
此时的佛教思想主要是在借鉴汉传佛教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独立的思考和理论。
2. 禅宗思想的出现魏晋南北朝时期,大乘佛教开始流行,并且逐渐取代了小乘佛教。
其中,禅宗思想的出现,对整个佛教哲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禅宗强调“不立文字”,强调直接体验,从而发展出了独特的禅修法门。
3. 涅槃学派的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还出现了以涅槃学派为代表的新兴学派。
涅槃学派主张借助禅定体验而认识涅槃,批判了法相宗所倡导的研究文字的方法。
涅槃学派认为,佛教教义最终的目的是达到涅槃,认识人生的真正意义。
4. 中观学派的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哲学思想的重心逐渐由内向外转移,中观学派的思想开始得到推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哪些主要的佛教学派
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哪些主要的佛教学派?
南北朝时期,众多学派的出现成为佛教中国化进程中一道特殊的风景线,它们从不同的理论方向推动了中国佛学的完形。
在译介佛教经论的同时,中国僧人开始倾心于对佛教义理的探究。
特别是在南朝,经论的讲习之风大盛。
僧人务期兼通众经,广访众师听讲,一些人也渐以讲经知名,并各有专精。
由于讲习经论的不同,逐渐形成了众多以弘传某部经论为主的学派,如毗昙学派、涅槃学派等,其学者也相应地被称为“毗昙师”、“涅槃师”等,这些学派虽也有称“宗”的,但事实上尚不能算是真正的宗派,它们只是为隋唐佛教宗派的创立准备了理论条件。
当时较有影响的佛教学派主要有:
1.毗昙学派和俱舍宗。
毗昙学派是专门研习并弘传小乘说一切有部论书《阿毗昙》的佛教学派,主要通过对法相的分析表述“四谛”等基本思想,论证解脱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毗昙学借东晋道安和慧远的提倡而开始在南北同时流传,至刘宋时形成了学派。
著名的学者很多,北方首推有“毗昙孔子”之称的慧嵩。
当时其他论师兼习毗昙的也很多,义学僧人大都对毗昙学有所涉猎,这可能与他们视毗昙学为佛学之基础有关。
南朝末年真谛初译《俱舍论》,由于此论的体系
在诸阿毗昙中特别完整,名相解说最为简明,因而受到欢迎,毗昙学派的一些学者也逐渐转向对《俱舍论》的研究,成为俱舍师。
2.涅槃学派。
涅槃学派是以研习并弘传大乘《涅槃经》而得名的佛教学派。
《涅槃经》的主要思想是“泥洹不灭,佛有真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涅槃佛性问题曾是南朝佛教理论的中心问题。
南方涅槃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是晋宋时的竺道生,他曾根据自己研习经论的体悟,大胆提出了一阐提也有佛性亦得成佛的主张,并倡立“顿悟成佛”以反对当时流行的渐悟成佛说,与持渐悟说的慧观形成了南方涅槃学派的两大系。
当时的成论师、地论师等,也大都兼善涅槃学。
3.摄论学派。
摄论学派是以研习弘传真谛所译的《摄大乘论》而得名的佛教学派。
《摄大乘论》为古印度无著所造,是瑜伽行派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瑜伽行派所主张的唯识学说,特别是对三性说和阿赖耶识说等作了细致的论述,奠定了大乘瑜伽行派的理论基础。
《摄大乘论》传人我国后,最早由北魏佛陀扇多译出,但未得广传。
真谛在重译此论的同时,还首译了世亲的《摄大乘论释》,系统介绍瑜伽行派的唯识学说,在中土形成了摄论学派。
其主要理论是在第八识“阿赖耶识”之外另立纯粹清净的第九识“阿摩罗识”,肯定人人皆有佛性。
4.成实学派。
成实学派是研习并弘传《成实论》的佛教学
派。
《成实论》的作者诃梨跋摩,原为印度说一切有部的僧人,后受大众部的影响而著此论批判有部的理论。
“成实”,意为成立“四谛”真实的道理,主张人法两空,反对说一切有部“诸法实有”的观点,并在有部对世界万法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五位八十四法”。
此论被认为是由小乘向大乘空宗过渡的重要著作,也有人称此论为“小乘空宗”的论典。
鸠摩罗什为助初学佛者而译出此论后,其门下刘宋僧导和北魏僧嵩对此深加研究并作注疏,此论遂成为南北朝时期最流行的佛典之一。
僧导在寿春(今安徽寿县),僧嵩在彭城(今江苏徐州)分别形成了成实学派的南北两大系统,世称寿春系和彭城系。
成实师讲《成实论》,或兼弘“三论”,或调和《涅槃》,曾对各家学说产生过广泛的影响。
到隋代吉藏创三论宗,判《成实论》为小乘后,成实学派逐渐衰微。
唐代唯识学兴起,成实学虽仍有余波,但学派已不复存在。
5.地论学派。
地论学派是研习并弘传《十地经论》的佛教学派,为北朝所特有,且对北朝佛教影响最大。
古印度世亲的《十地经论》原是对《华严经·十地品》所说菩萨修行的十个阶位(十地)和教义作的解释,由于它特别发挥了“三界唯心”和“唯识”等理论,因而成为瑜伽行派早期的代表作之一。
译出此论的北魏僧人菩提流支和勒那摩提对论中所论的“阿梨耶识”和佛性的解释各不相同,其徒遂分为地论学派的南北两道,佛教史上称其为相州南道和相州北道。
相州
南道和相州北道曾围绕着当常、现常(即佛性的本有、始有)问题进行过长期的争论,并在判教问题上有过四宗五宗之争。
地论学派在南北朝末年和隋代便趋于与摄论学派融合,至唐代唯识宗和华严宗创立以后,便不再独立存在。
6.三论学派。
三论学派是以《中论》、《百论》和《十二门论》这“三论”为理论依据而成就的学派。
“三论”虽由后秦鸠摩罗什译出,由僧肇等人加以阐释发挥,但三论学的兴起却始于梁代的僧朗。
僧朗之后有僧诠、法朗等继续弘传三论之学。
法朗的弟子很多,知名者号称“二十五哲”,影响最大的吉藏即为隋唐佛教宗派三论宗的创始人。
7.十诵律学派。
十诵律学派所研习的《十诵律》为小乘说一切有部的根本戒律,是传人中土的四部广律中最早译出并得以弘传的一部律书。
原为后秦弗若多罗和鸠摩罗什共译,后因弗若多罗入灭,由昙摩流支和鸠摩罗什续译,共成五十八卷。
当时南方的律学几乎都限于《十诵律》,弘传此学的人很多,至齐梁时而盛极一时。
著名的十诵律师有慧猷,及其弟子慧光、僧璩、智称、僧祐等。
唐代时,弘传《四分律》的律宗兴起,《十诵律》的研究遂不再被重视。
8.四论学派。
北方的四论之学是将《大智度论》与“三论”并重的一个学派。
龙树所著的《大智度论》为论释《大品般若经》的重要论书,该论全面阐发了《般若经》的“性空假有”思想,有“论中之王”之称。
著名的四论学者有北齐的
道长、东魏的昙鸾和北周的静蔼等人。
昙鸾等后又归宗净土。
9.四分律学派。
四分律学派研习弘传的《四分律》原为印度部派佛教上座部系统法藏部所传的戒律,在佛教诸部戒律中对中国佛教的影响最大,后成为唐代律宗所依据的基本典籍。
《四分律》在后秦时由佛陀耶舍和竺佛念共同译出后,直至北魏时的法聪、道覆等才专事弘传。
后又有慧光作《四分律疏》,此学才大盛。
慧光已判此律为大乘律,唐代道宣更认为此律内容应属大乘,并据此而创立了中国佛教宗派律宗。
10.楞伽学派。
在北方有一批专以四卷本《楞伽经》为印证并递相传授的禅师,始倡者为中国禅宗奉为东土初祖的菩提达摩,传其禅者有慧可等。
慧可的弟子有那禅师、璨禅师等,那禅师及其弟子慧满等都常赍四卷《楞伽》以为心要。
此系禅学后演化为中国禅宗。
11.净土学派。
随着宣扬净土思想的佛经相继译出,当时北方也出现了一批专事弘传阿弥陀净土信仰的僧人,代表人物有昙鸾,倡导称名念佛法门,开净土信仰的一代风气,对中国净土宗的形成影响极大。
他的著作《往生论注》等奠定了中国净土宗的理论基础,其倡导的修行方法也为净土宗所继承和发展。
南北朝佛教学派的繁兴在客观上使佛学理论得到了深化。
当时的佛教界对涅槃佛性义、真俗二谛义等佛学基本理论,都
进行过激烈的争辩。
即使讲解同一经论的学者,见解也往往有所不同。
南北朝时期,佛学上的争论最后表现为传法定祖的问题,学派逐渐有了教派的性质。
在义理纷争的情况下开始出现了判释佛说经教的“判教”。
判教的方法非中土所创,但中土的判教在佛教学派向佛教宗派的演进过程中起了特
别重要的作用。
到隋唐时,随着封建统一王朝的建立和佛教寺院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化的佛教宗派相继形成,学派林立的南北朝佛教也就过渡到了宗派并存的隋唐佛教。
(摘自《佛学问答》洪修平、许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