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对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积极推崇佛教的时期,佛教的影响深刻地渗透进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艺术等诸多领域,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佛教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1. 对婚姻、生育的影响佛教强调菩提道场,主张修行者必须生活在清净无垢的环境中,因此禁止出家人结婚生育。
这导致许多有志于修行的男女出家为僧尼,进而避开了婚姻和繁衍后代的责任,造成了社会上的一定程度的人口流失。
2. 对阶级关系的影响在佛教的教义中,一切众生平等,因此贵族和平民在佛教的环境下不再有明显的阶级区别。
此外,佛教信仰的强调对于尘缘和名利的离弃,也培养了人们追求平和、淡泊的心态,许多绅士大族出家为僧尼,以此告别尘世的财富和权力。
3. 对文化艺术的影响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对文化艺术的影响十分深刻。
在诗歌、书法、石刻、绘画等方面,佛教元素都有所体现。
其中石窟壁画和石刻佛像更是成为了中国石窟艺术的代表作品。
二、佛教在文化方面的影响佛教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社会生活方面,还深入到了文化领域中,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佛教与道家、儒家的相互影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与道家、儒家的思想交流日益频繁。
佛教强调的无我、空性、菩提心等思想与道家的自然观、无为而治的思想相通。
而佛教看重的菩萨的慈悲之心、普度众生的理念也与儒家注重的仁爱、成就天下的思想有一定的共通之处。
这些思想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中国哲学和文化在相互融合中不断发展。
2. 佛教的语言文学方面的影响佛教的经典、教义著作,以及佛教的禅宗、律宗等派别所提倡的策福、律咒等,都对中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如《法华经》、《般若心经》等被誉为佛教大经典,对于中国古典文学及语言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语言方面,佛教衍生的一些词汇以及翻译经文的方法都对汉语言言的形成和演变产生了影响。
三、佛教在艺术方面的影响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于艺术领域的影响也很明显。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研究与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研究与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这个时期政治动荡,社会变革,文化交汇。
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佛教在这个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这种文化现象对中古时期的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被称为“佛教艺术之源”。
本文就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研究与影响出发,探究佛教对这个时期的影响和发展。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这个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迅速的传播和发展。
这种文化现象对中国的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大乘起信论》和《涅槃经》的传入,对佛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
1、《大乘起信论》的传入和研究《大乘起信论》是佛教的一个重要经典。
它的传入对中国的佛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经典传入中国后,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研究。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学者对《大乘起信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这种研究不仅有利于佛教的宣传和传播,也有利于佛教的自身发展和壮大。
2、《涅槃经》的传入和研究《涅槃经》是佛教的另一个重要经典。
它的传入也对中国的佛教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个时期,中国的佛教学者对《涅槃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们对该经典进行了解读和注释,使得这个经典被更多人所了解和接受。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发展对中国的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特别是在艺术领域,佛教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这个时期的佛教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佛教文化对儒道文化的影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与儒道文化发生了交集和相互融合。
佛教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和接受,是因为它与中国本土文化产生了联系。
这种联系使得中国的佛教文化与儒道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形态。
这种融合不仅有助于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也促进了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2、佛教艺术对中国艺术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发展迅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佛教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传入与信仰转变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传入与信仰转变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并且在这个时期经历了一定程度的信仰转变。
这一时期的佛教传入与信仰转变,既受到了政治和文化背景的影响,也受到了社会需求和思想观念的转变的影响。
以下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这一时期佛教传入与信仰转变的历史背景、原因以及影响。
一、历史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各界出现了大量的思想和文化的融合与碰撞。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动荡、社会变革,以及文化交流的加深,中国社会对于新事物的接受度逐渐增加。
佛教正好顺应了当时社会的需求,通过传入中国,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超越世俗的信仰和理念。
二、佛教传入的原因1.政治动荡: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不安。
这种动荡的政治局面导致人们对世俗生活的失望和迷茫,寻求精神寄托成为当时社会的共同需求。
佛教的传入为人们提供了逃离世俗困境的可能性。
2.文化交流: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汉末年以来佛教与中原地区有了密切接触,当时北方各匈奴小国的王子、商人、宗教家等也陆续前往西域和印度求学或传教。
这种文化交流的背景下,佛教的传入变得更为顺利。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经典的翻译和弘法活动使佛教信仰更加深入人心。
三、佛教信仰的转变1.理论依据: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经典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使得佛教的理论体系逐渐形成。
中国文化对于佛教的理论体系进行了本土化的处理,将佛教的思想和道德观念与中国的儒道思想相结合。
这种本土化的处理使得中国的佛教信仰与印度原始佛教产生了一定的差异。
2.文化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信仰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了深入的交融和融合,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佛教的艺术、哲学和禅宗融入了中国传统艺术和哲学,对中国文化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佛教传入与信仰转变的影响1.文化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传入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佛教的诞生使中国传统文化得以拓展和开放,对中国建筑、绘画、雕塑、文学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2.社会和政治影响:佛教在这一时期的传入也对社会和政治产生了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三篇已整理)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一)在哲学领域、中国古代哲学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其先作为佛教般若学传播的媒介,其后与般若学交融汇合,最终为般若学所取代。
隋唐二代,虽说儒释道齐头并进,但佛教毕竟是最强大的思想潮流,甚至成为思想界的骄子。
至于宋明理学,?ldquo;理一分殊”的本体论建构方式?ldquo;明心见?rdquo;的修行方式等方面,都明显吸收了佛教的思维成果。
可以说,不懂得佛教哲学,就很难理解魏晋以后中国哲学的具体形态。
当然,佛教是唯心主义的宗教体系,但它用分析感觉、概念、物质属性等手法?ldquo;论证”其宗教唯心主义观点,便包涵不少精微、思辩的内容,蕴含大量的逻辑分析方法和辩证法观点,这一切都丰富和深化了中国古代哲学。
另外,中国古代唯物主义无神论总是在同唯心主义有神论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佛教在这方面也确实发挥了反面教员的作用?/font>在文学领域,佛教留下的印痕更显深刻。
许多汉译佛经文笔畅达,词句典雅,善用譬喻,所以学者们普遍认为?ldquo;为文学计,《法华经》、《华严经》不可不读?rdquo;随着佛经的流传,许多佛教用语演化成为汉语的日常用语,大大增强了汉语的表现力。
佛教对于中国诗歌的影响极大:一方面是伴随佛教而传入印?ldquo;声明?rdquo;(语言学中的音韵学、训诂学),导致南朝音韵学上四声的发明和诗歌格律的制定,从而促进了魏晋玄言诗、南北朝的山水诗的发展,并推动了唐以来格律诗新体裁的开创。
另一方面是佛教思想,尤其是般若空观和禅宗禅理,给诗歌内容以强烈的刺激、渗透,开拓了诗歌的意境,使诗歌的面貌更为绚烂多彩。
佛教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也起到推动作用。
魏晋南北朝以来,在佛教传播过程中,说唱佛经故事的说唱形?mdash;—“变文”得到广大听众的喜爱;“变文”的内容不断发展,由说唱佛教故事扩展到说唱中国历史传说和民间故事,由此推动六朝小说的发达。
此后,中国小说的发展和变迁,形式和内容,取材和观念,也都深蒙佛教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的盛行及其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的盛行及其影响在中国历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佛教文化盛行的时期。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千年的历史,但是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真正开始影响到中国的文化、思想和社会。
在这一时期,佛教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哲学和艺术,甚至对政治和经济也有一定的影响。
一、佛教的传入和盛行佛教最早是通过传教士的方式传入中国的。
据传说,汉武帝派遣使者前往南亚察觅神秘的瑰宝,其中传教士驮着金书悄悄来到了中国。
随着时代的推移,佛教的影响越来越大,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已经成为了中国社会文化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
在这一时期,佛教的盛行离不开诸多的原因。
一方面,社会的动荡和军阀割据导致了社会秩序的混乱,人们开始寻求安稳和精神慰藉。
佛教的信仰教义和禅修实践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
另一方面,佛教在科学、哲学、医学等方面的发展也为社会的普及打下了基础,吸引了大量的信徒。
二、佛教对中国哲学的影响佛教在哲学领域的发展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与传统哲学相互交流,推动了中国哲学的融合和创新。
例如,《华严经》提出的一切法门的因缘空观念,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融合产生了积极影响。
佛教还在东阳派、涅槃宗等哲学流派的形成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佛教的影响还促进了中国哲学对于人类精神世界的探索,为中国传统哲学发展带来了新的思想和方法。
例如,禅宗提出的顿悟思想是中国历史上哲学融合的重要产物。
通过对于身心和谐的追求及顿悟的实践,佛教建立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形态。
三、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影响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中国艺术的影响同样深刻。
佛教的美学理念与传统艺术有许多不同之处,它追求内在的意义和精神的力量,注重意境的表达和超越视觉的形式。
这种美学理念与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有所差别,但是却满足了人们对于思想、精神等方面的需求。
佛教所带来的优美意境和真理象征,对于中国绘画、雕塑和建筑等方面的艺术一定程度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文化的繁荣和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9年),是中国佛教文化繁荣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这个时期的政治动荡、社会变革和文化融合,为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适宜的环境,造就了许多杰出的佛教思想家和文化精英。
在这个时期,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佛教文化,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的兴盛和发展,与当时社会政治的变革密切相关。
中国历史上自古就有佛教的传播和影响,但正式进入中国是在东汉时期。
由于汉朝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使得佛教得以在中国广泛传播和发展。
但随着汉朝的衰落和分裂,佛教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阻力。
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才真正成为一种与中华文化相结合的宗教文化。
佛教在这个时期的传播和扎根,受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
其中最突出的因素是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动荡,使得周围的各种文化和思想相互碰撞和融合。
佛教的繁荣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的推动。
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社会生活日益繁忙。
佛教的出现和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种心灵的安宁和思想的寄托。
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教团为例,当时的佛教教团可以轻松地穿越国界,将佛教思想和文化传播到各地。
佛教教团通常由一些有着不同背景和信仰的人士组成。
这些人士不仅掌握了佛教经典的精髓,还对当时中国的经济社会情况有着深刻的了解。
他们以佛教教义为核心,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既理性又富有情感的佛教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文化也在思想框架、宗教庙宇、艺术表现、文学创作等方面表现出了丰富多彩的特点。
佛教思想家如竺法深、慧远、慧灯等在经学、哲学和逻辑等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成为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一些寺庙建筑、雕塑、壁画等文化遗产,不仅是艺术上的珍品,而且也是佛教文化在建筑和艺术方面的表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文学创作,擅长于描写情感,通常把佛教的思想融入到文艺作品之中,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文化与演变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文化与演变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十分特殊的一个阶段,这个时期的历史地位也非常的重要。
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同时也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佛教文化不仅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而且还发生了很多的变化。
本文就来探讨一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文化与演变。
一、佛教文化的传入和发展作为一种宗教信仰,佛教最初是从外来文化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
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开始得到了广泛的流传和发展。
特别是晋代,朝廷的宣传和推广,使得佛教文化得以进一步的普及和深化。
佛教文化的传入为中国带来了新的思想和文化,它对中国的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
佛教文化强调四谛、八正道、烦恼和涅磐等概念,这些概念对于人们的生活、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有很大的启示和帮助。
同时,佛教文化还对中国文学、艺术、哲学和科学等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佛教文化的演变和变革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文化虽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也不乏一些争议和问题。
特别是在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的演变和变革显得尤为明显。
首先,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的教义和学术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在这个时期,佛经译注和经论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创新,人们对于佛教的学术和教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同时,佛教文化也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民间信仰等文化相互渗透和影响,进一步丰富了佛教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其次,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的实践和传承也出现了新的变化。
特别是在北魏时期,佛教徒由于受到限制和压迫,开始向南方迁移和传播,从而使得佛教文化在中国南方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影响。
同时,佛教文化的实践方式也从传统的出家僧侣转向了在家信徒,佛教文化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愈发密切。
最后,佛教文化的演变还伴随着一些新的问题和困惑。
比如一些佛教徒的腐败和世俗化,一些佛教活动的超商业化和虚无缥缈化等,这些都是佛教文化面临的新的挑战和难题。
三、佛教文化的影响和启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文化发展,对于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影响与文化建设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影响与文化建设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其间的文化和宗教影响都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开始大规模传播,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文化建设。
在这个时期,佛教的影响对文化建设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因为它不仅仅改变了当时的信仰,而且还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在这个时期,佛教在中国传播的主要渠道是通过印度传入中国的。
佛教的经典翻译工作确保了这些文化和宗教的实际传输。
其中,以翻译翻译咒经、《金刚经》、《心经》、《法华经》为代表的一批经典的翻译是当时文化的重要产品,促进了中印文化之间交流的发展。
佛教的传播使中国文化得到了富于创新和多元化的发展。
佛教在中国早期时期被视为异教,在它传入中国的早期,遭遇到了一些质疑和批评。
这在一些方面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因为它需要适应当地的文化需求,从而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佛教文学的出现不仅增强了中国诗歌和小说的表现力,还通过建立寺庙和塔而促进了建筑艺术的发展。
佛教的影响也对中国哲学和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佛教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影响包括佛教的理解和对人类生命的批判。
它的许多基本教义和概念也激发了许多中国哲学家的思想探索。
佛教道德规范的实践为中国社会的伦理实践带来了不少的冲击,使它们不断寻求现代化和国际化。
佛教强调的慈悲、自由、平等、爱与博爱的价值观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民的价值系统,对中国文化价值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还影响了民间宗教和民俗文化。
佛教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宗教文化的深入发展,也促进了民间绘画、雕刻、书法、民间音乐,舞蹈艺术等文化艺术的发展。
佛教的艺术物品和佛教体系的其他文化要素使中国的民间艺术变得更为多元化和复杂。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影响深刻而长远。
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其影响几乎贯穿中国历史中断断续续的一个时期。
在这个时期,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相互影响,形成了全新的文化风格。
这不仅对文化和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中国哲学和思想的促进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佛教与魏晋南北朝文学从魏晋开始,历经南北朝,包括唐代前期,是中国文学中古期的第一段。
魏晋南北朝期间,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在这些变化中是最有意义的,正是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其他的变化和发展。
佛教是在东汉永平年间传入到中国来的,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佛教渐渐与儒学、道教相并列,成为中国古代三大教派。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更是形成了三教合一的局面。
这足以看出,佛教的传入,不仅对中国古代政治有着巨大的冲击,同时也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坛。
在汉代,儒家诗教占统治地位,强调诗歌与政治教化的关系,诗歌被视为“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诗大序》)的工具。
可以看出,佛教传入之前的文学基本上是为政治上的教化而服务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与西汉时期的“独尊儒术”有关。
儒家所提倡的伦理道德和三纲五常限制了文学作家的创作题材,这一时期的文学展现的多半是规劝教化、经纶致世的文章。
魏晋南北朝期间,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渐渐出现。
“文学自觉”指的是文学及文学创作主体意识到文学的独立性和价值性,自觉地对文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等进行探讨和认识,促进文学按其自身的规律向前发展。
其实早在东汉时期,文学的自觉性已经开始出现。
这种变化的标志之一是张衡的《归田赋》,赋中虽然尚未显示鲜明的个性,但分明已有一个抒情主人公在,自我意识加强了,个人价值得到了关注。
文学自觉性变化的标志之二是魏
晋南北朝时期玄言诗盛行。
魏晋时期形成一种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的理论形态就是玄学。
这是一种思辨的哲学,对宇宙、人生和人的思维都进行了哲学上的思考。
玄学不仅是道家的一种思想体现,同时也包含了许多佛学的成分。
佛教在东汉传入后首先被附于黄老之家,魏晋时代则依附于玄学,所以玄言诗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佛学思想的影响。
玄言诗是东晋的诗歌流派,约起于西晋之末而盛行于东晋。
代表作家有孙绰、许询、庚亮、桓温等,其特点是玄理入诗。
玄言诗是由新的社会思潮改变了士大夫的人生追求、生活习尚和价值观念。
儒家的道德教条和礼仪规范已失去了原有的约束力,一种符合人类本性、返归自然的生活,成为新的追求目标。
这是“玄”的心灵世界的外观,也是那个乱世之下士大夫痛苦内心的折射。
敏感的作家们感受到了人生的短促,生命的脆弱,命运的艰难以及个人的无能为力,这就促发了魏晋南北朝的文人们多以生死诗和隐居诗为主。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陶渊明《拟挽歌辞》)这些诗句表明了当时魏晋南北朝最伟大的诗人陶渊明关于生死的想法,“有生必有死”其实这也是受到了当时玄学的影响,这里面包含了佛教思想,即“生死说”。
佛教思想的传入在一定程度上创新了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形式。
齐梁陈三代是新体诗形成和发展的时期。
所谓新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
因为这种新体诗最初形成于南朝齐永明年间,故又称“永明体”。
《南齐书·陆厥传》:永明末,盛为
文章。
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邪王融以气类相推毂。
汝南周颙善识声韵。
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当时的诗坛巨匠沈约在《答陆厥书》和《答甄公论》中提出了“四声八病”之说,即诗歌韵律的八种禁忌: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
“四声八病说”与佛教梵文吟唱的转读有关。
“永明新变之体,以四声入韵,傍纽旁纽之音理,启发于悉昙,反音和韵之方法,取资于《通韵》,此梵音有助于诗律者也。
声文之理、乐与诗正相涉而不可分。
”(《梵学集》)在这里可以看出,佛教、佛经对当时的文学起到了一定的间接影响。
佛教作为外来文化,从汉末发展到魏晋南北朝,佛教中的思想多个方面影响了魏晋南北朝的文学,主要表现在引佛语入诗和佛教理念的深入。
佛教用语如将具有佛教思想特性的概念、术语、典故用于诗中,常见的有禅、梵、慧、尘、法、净等。
“药树永繁稠,禅枝讵凋摵。
以兹说闻道。
庶此优驰逐。
”(萧统《讲席将毕赋三十韵诗依次用》)还有佛教中所谓的“静空”思想。
佛教“空”“静”思想境界与齐梁诗的“净空”意境。
佛教的“空”,不是数学上的一无所有,等于零,而是一个容纳时间空间的无形场所,是一种体现诸法联系的无质状态;而所谓静,则是指一种无欲无念物我一体的原始状态。
空静的结合,反映在齐梁诗歌中,就是“静空”意境。
这些都可以看出佛教的传入对魏晋时期的文学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无论是从文学的内容还是题材上。
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远远不只这些。
佛教是外来文化,但与中国文化的结合,尤其是与中国文学的结合竟然是无懈可击。
这并非是
巧合,而是必然。
如果说: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那么佛教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心脏。
特别是在文学方面。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真是处于一个文学自觉时期,也是一个文学发展的时期。
此时佛教对魏晋南北朝的文学自觉性注入了一股新的推动力,同时佛教、道教和儒学三教合一,为佛教对后来朝代的文学起到了应有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