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艺术与建筑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艺术与建筑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其中佛教艺术与建筑更是成为了此时期的代表,为今日的文化艺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了广泛的传播,随着信仰圈层的不断扩大,佛教艺术也日渐多样化。
佛教石刻、佛像、壁画等都出现了,充分展现了当时佛教艺术的兴盛和成就。
佛教石刻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的代表之一,其种类丰富,形式多样,包括石窟、摩崖石刻、石碑等等。
其中,以临潼大佛为代表的北朝石窟,因其规模庞大、艺术精湛而闻名于世。
临潼大佛坐落于陕西省临潼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历时约100年,到北魏孝明帝时期终于完成。
临潼大佛以“大”为主要特征,高达35.8米,是古代世界上最大的岩石雕塑。
另外,北齐建造的云冈石窟,也是佛教艺术中的代表之一。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始建于北魏,历经代人整修,形成了754个洞窟、45.6万平方米的壁画和60余座塑像。
云冈石窟以面临其他佛教艺术的制作方式独特,壁画上的砥砺风霜、塑像上的神态栩栩如生,都展现了北齐时期佛教艺术的高度成就。
除了佛教石刻,佛像和壁画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佛像更是以“精细”著称。
南朝宋代的临江亭释迦牟尼像,是中国古代雕塑史上的珍品之一。
这尊释迦牟尼像高 1.94米,由巨型青石精雕细琢而成,极为细腻,佛衣褶皱流畅,脸部特征精确,舒展的左手捻着阿弥陀经,右手搭于腿上,娴静入神,犹如真实的人物。
此外,壁画也是佛教艺术中不可忽视的部分。
其中,代表作之一就是北魏时期在河北省井陉县的晋祠。
晋祠为砖木结构,上部为漫画式壁画,以“文、武、财神”为主要题材,显然是为了满足氏族的居所宗教需要,下部为砖雕群像,以佛教故事为主要题材。
晋祠壁画采用蜡染手法,图案形象生动,色彩鲜艳,是当时佛教壁画艺术的代表作。
至于佛教建筑则主要表现为寺庙、塔和经幢这三类。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建筑受到了中原和民族汇聚的影响,具有神秘、华丽、富丽、高贵、严谨、精湛的技艺特点。
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艺术

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艺术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处于一个继往开来的变革时代,佛教艺术的传入,从内容到形式给我国绘画注入了新的血液。
在全国各地建造许多石窟,也培养了许多艺术家,保存至今的石窟艺术,是中国人民的文化艺术宝库。
知识分子专业画家也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带来了新的绘画艺术关键词:魏晋南北朝佛教艺术绘画正文: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动乱,干戈四起,在现实中人们无法从中得到心灵的慰籍,便转从佛教中寻求解脱,他们清淡玄言佛理,诗乐书画往还,高雅脱俗、优游闲适而又情韵无穷,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模式。
其基本格调更切近于老庄的泯于自然和佛教的虚心静照,也更适合于偏安于山明水秀之间的心境。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处于一个继往开来的变革时代,佛教艺术的传入,从内容到形式给我国绘画注入了新的血液。
在全国各地建造许多石窟,也培养了许多艺术家,保存至今的石窟艺术,是中国人民的文化艺术宝库。
知识分子专业画家也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带来了新的绘画艺术。
可以这样说,这一时期的佛教译经事业如日中天,对形成中国佛教的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伴随佛教而来的信奉宗教的绘画艺术、人物肖像画出现了繁荣的新面目,雕刻艺术就是这一时期的重大成就。
北魏开始开凿的敦煌千佛洞、炳灵寺石窟、麦积山石窟、云岗石窟和龙门石窟等,都被称为中国艺术的大宝库。
东晋顾恺之等人的绘画及绘画理论都有极高的成就,现有顾恺之的摹本《女史箴》,是我国文化的珍品。
王羲之父子的书法以及当时的音乐、戏剧等都有很大的成就。
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的主要特点有:1. 中外文化交流对工艺美术的影响,尤其是国内南北文化的冲突和融合对中国传统工艺的影响。
2. 佛教在这个时候广泛流传,对建筑,器皿,服饰等产生影响。
宗教艺术得到发展,影响和带动整个社会的工艺水平。
3.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人全面自觉的时期,在以前,工艺美术大多反映神秘的神鬼世界,而这个时期,人们以全新的眼光来看待现实世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研究与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研究与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这个时期政治动荡,社会变革,文化交汇。
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佛教在这个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这种文化现象对中古时期的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被称为“佛教艺术之源”。
本文就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研究与影响出发,探究佛教对这个时期的影响和发展。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这个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迅速的传播和发展。
这种文化现象对中国的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大乘起信论》和《涅槃经》的传入,对佛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
1、《大乘起信论》的传入和研究《大乘起信论》是佛教的一个重要经典。
它的传入对中国的佛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经典传入中国后,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研究。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学者对《大乘起信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这种研究不仅有利于佛教的宣传和传播,也有利于佛教的自身发展和壮大。
2、《涅槃经》的传入和研究《涅槃经》是佛教的另一个重要经典。
它的传入也对中国的佛教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个时期,中国的佛教学者对《涅槃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们对该经典进行了解读和注释,使得这个经典被更多人所了解和接受。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发展对中国的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特别是在艺术领域,佛教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这个时期的佛教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佛教文化对儒道文化的影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与儒道文化发生了交集和相互融合。
佛教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和接受,是因为它与中国本土文化产生了联系。
这种联系使得中国的佛教文化与儒道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形态。
这种融合不仅有助于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也促进了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2、佛教艺术对中国艺术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发展迅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佛教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魏晋南北朝的佛教建筑与艺术

魏晋南北朝的佛教建筑与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普及。
佛教建筑与艺术也因此得到了繁荣发展。
在这个时期,佛教建筑与艺术呈现出了鲜明的特点和风格。
本文将以魏晋南北朝的佛教建筑与艺术为主题,探讨其特点和风格。
一、佛教建筑1.1 石窟寺庙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人们倾向于修建大规模的石窟寺庙,这也是这个时期佛教建筑的主要形式。
石窟寺庙一般选在山体或崖壁上,采用凿山筑巢的方式,具有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美感。
石窟寺庙也受到了当时艺术的影响,壁画、浮雕和雕塑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1.2 殿堂建筑除了石窟寺庙,殿堂式建筑也成为了佛教建筑的一个重要形式。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洛阳白马寺为代表的石结构殿堂得到了广泛应用。
这种殿堂式建筑采用了井亭式层叠的楼台,同时还有葱郁的植物和精美的花鸟雕刻。
1.3 塔式建筑塔式建筑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建筑的一种形式。
佛塔不仅作为佛教建筑的一种象征,同时也作为宗教仪式的场所和僧人的居所。
在设计上,佛塔采用了勾连式、套因式、多重式等多种造型。
佛塔内部还有佛像和壁画等装饰,增加了仪式感和美感。
二、佛教艺术2.1 壁画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壁画是佛教艺术的一个重要形式,它既是佛教的宣传载体,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精神和文化面貌。
佛教壁画以佛教故事和唐卡画为主题,其绘画技巧细致而具有浪漫色彩。
壁画上的佛像背景多数是绿色或蓝色,伴以精美的装饰,更加突出佛像的神秘感和美感。
2.2 浮雕浮雕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
浮雕多以佛教故事和佛像为主题,其绘画风格相对于壁画比较简单明了。
浮雕的主体是佛像和菩萨像,搭配着佛教故事或僧人人物。
浮雕有的采用压降技法,呈现出一种三维感。
2.3 雕塑雕塑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
佛教雕塑多以佛像、菩萨像和僧人像等为主体,这些雕塑往往栩栩如生,充满了动感和生气。
佛像和菩萨像都是仁慈和神秘的象征,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崇拜。
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的风格与特点

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的风格与特点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是中国佛教艺术的重要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的佛教艺术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风格和特点。
南北朝时期,中国境内北方鲜卑和南方南朝文化的交流融合,使得佛教艺术逐渐走向多元化和地域化。
下面我们分三个方面来探讨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的风格与特点。
一、造像艺术风格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造像艺术表现出了鲜明的一致性和差异性。
整体来看,南北朝时期佛教造像风格非常中国化,它继承了汉代的造像风格,但也融合了西域佛教造像的特征。
比如,结跏趺坐律座、宝相华盖、丰满厚重的身体比例等特点,在汉代造像艺术中已有明显表现,而毗尼杂持、千手千眼观世音、月牙婆罗花等新的佛教形象,是南北朝时期佛教造像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
此外,南北朝佛教造像还呈现出地域性的特征。
南朝时期,由于地理和政治分裂的影响,各个地区的造像艺术也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比如,南朝南北陵寺的造像风格突出了中原宗教仪式的庄严和气势,而南朝南海寺的造像则更加注重菩萨和罗汉的文雅、细腻和柔和的表现。
二、壁画艺术风格南北朝时期佛教壁画的风格呈现了多元化的趋势。
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壁画,代表了中国佛教壁画中的一个新阶段。
南北朝壁画技法先进,表现方法多样化,设计手法独具匠心,更加融入了中国的传统美学思维和精神追求。
南北朝佛教壁画已服从佛教信仰的需要,在艺术表现上注重从信仰内容、语言和思想的角度进行整合,展现更加真实、生动的艺术形象。
南北朝壁画的姿态和描绘方式与唐代壁画非常相似,但唐代风格比南北朝更为成熟。
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壁画已经能够大量地使用金箔、颜料等来装饰佛教建筑和石窟洞里的佛像。
与其他时期的佛教壁画相比,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壁画大量使用了斜透视、透过的技法,使画面和场景更加自由、明快,并加强色彩的对比和光影效果,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佛教建筑风格南北朝佛教建筑风格富于多元化和地域化。
佛教建筑,作为佛教艺术的重要分支,一直是中国古代艺术的杰出代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思想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思想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佛教的思想得到了不断地传播和发展,乃至对中国社会、文化和思想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思想的发展,从佛教的传入、汉地佛教的兴盛、佛教译经及其思想贡献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佛教的传入佛教最早传入中国是在汉武帝时期,当时佛教还只是一种外来的宗教,而且还没有在中国社会中建立起来。
这种情况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改变。
在这个时期,佛教在中国社会中开始渐渐扎根并发展壮大,并成为了中国文化、思想和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据史书记载,魏晋时期有许多外来的佛教僧人来到中国,他们将佛教的宗教信仰传播给了中国的民众。
这些佛教僧人中不乏卓越的学者,他们对佛教教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解释,并通过译经的方式将佛教经典传达给了中国的读者。
二、汉地佛教的兴盛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和发展,汉地佛教逐渐兴盛起来。
与此同时,佛教团体和寺庙也纷纷涌现,成为了中国社会的一个新兴力量。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团体和寺庙的建设也得到了官方的支持。
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了南朝梁、陈等政权的承认和支持,佛教的信徒人数也迅速增加。
在北魏时期,佛教得到了孝文帝的支持,隋唐时期佛教进一步兴盛,并成为了中原地区的主要宗教之一。
三、佛教译经及其思想贡献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播和兴盛不仅体现在佛教团体和寺庙的建设上,更重要的是,佛教的教义在中国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并作为一种新的思想体系融入了中国社会。
在这个时期,佛教翻译家们不断将佛教经典译成汉语,并在中国推广。
他们努力回答中国人民的疑问和关切,并将佛教的思想与中国先贤的思想融合在一起,产生了许多富有灵魂的文化。
同时,佛教的思想在中国社会中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影响。
佛教思想中的慈悲、非暴力、色心乱想的等等都或多或少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思想和行为,成为了中国人民心中的一个重要价值。
四、结语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佛教得以在中国社会中渐渐扎根,并发展壮大,成为了中国文化、思想和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的盛行及其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的盛行及其影响在中国历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佛教文化盛行的时期。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千年的历史,但是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真正开始影响到中国的文化、思想和社会。
在这一时期,佛教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哲学和艺术,甚至对政治和经济也有一定的影响。
一、佛教的传入和盛行佛教最早是通过传教士的方式传入中国的。
据传说,汉武帝派遣使者前往南亚察觅神秘的瑰宝,其中传教士驮着金书悄悄来到了中国。
随着时代的推移,佛教的影响越来越大,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已经成为了中国社会文化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
在这一时期,佛教的盛行离不开诸多的原因。
一方面,社会的动荡和军阀割据导致了社会秩序的混乱,人们开始寻求安稳和精神慰藉。
佛教的信仰教义和禅修实践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
另一方面,佛教在科学、哲学、医学等方面的发展也为社会的普及打下了基础,吸引了大量的信徒。
二、佛教对中国哲学的影响佛教在哲学领域的发展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与传统哲学相互交流,推动了中国哲学的融合和创新。
例如,《华严经》提出的一切法门的因缘空观念,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融合产生了积极影响。
佛教还在东阳派、涅槃宗等哲学流派的形成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佛教的影响还促进了中国哲学对于人类精神世界的探索,为中国传统哲学发展带来了新的思想和方法。
例如,禅宗提出的顿悟思想是中国历史上哲学融合的重要产物。
通过对于身心和谐的追求及顿悟的实践,佛教建立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形态。
三、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影响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中国艺术的影响同样深刻。
佛教的美学理念与传统艺术有许多不同之处,它追求内在的意义和精神的力量,注重意境的表达和超越视觉的形式。
这种美学理念与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有所差别,但是却满足了人们对于思想、精神等方面的需求。
佛教所带来的优美意境和真理象征,对于中国绘画、雕塑和建筑等方面的艺术一定程度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文化与艺术研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文化与艺术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佛教文化和艺术也备受关注。
佛教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成为当时文化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佛教文化和艺术两个方面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文化与艺术。
一、佛教文化1.佛教的传入与传播佛教起源于印度,最早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汉朝。
但是,真正对中国文化和社会带来深远影响的佛教,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传入的。
当时,佛教的传播有多种途径,既有通过中亚和西域传入的东晋佛教,也有通过南海传入的南方佛教,并在中国本土逐渐发展壮大。
佛教博大精深的思想和文化,受到了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青睐和追捧。
2.佛教思想的影响佛教的传入和发展,对中国的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
佛教主张“空”、“无我”的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有为”、“有我”思想产生了很大冲击。
佛教的禅宗思想,强调内心的平静和反思,影响了中国后来的文学、艺术和哲学等方面。
同时,佛教也与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产生了密切联系,为当时的社会提供了一种精神寄托。
3.佛教文学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学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和特点。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楞严经》和《法华经》。
这些经典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思想内涵,而且语言和结构上都具有独特的特点。
此外,《大智度论》、《华严经》等佛教文学作品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二、佛教艺术1.佛教造像佛教典故表现的造像被晋代人深刻理解并在造像上发挥得淋漓尽致。
佛教造像通常以佛陀本身为其主题,也可以是佛祖的不同化身。
这些造像不仅在当时的艺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而且对后世的佛教艺术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佛教壁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壁画也得到了广泛发展。
佛教壁画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浅浮雕、浮雕、线刻等多种表现形式。
而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敦煌艺术”,这种艺术形式将浅浮雕、刻线、彩绘相结合,在视觉上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效果。
3.佛教建筑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建筑得到了广泛发展,更为重要的是佛教建筑的出现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艺术
摘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处于一个继往开来的变革时代,佛教艺术的传入,从内容到形式给
我国绘画注入了新的血液。
在全国各地建造许多石窟,也培养了许多艺术家,保存至今的石
窟艺术,是中国人民的文化艺术宝库。
知识分子专业画家也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带来了新
的绘画艺术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佛教艺术绘画
正文: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动乱,干戈四起,在现实中人们无法从中得到心灵的慰籍,便转从佛教中寻求解脱,他们清淡玄言佛理,诗乐书画往还,高雅脱俗、优游闲适而又情韵无穷,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模式。
其基本格调更切近于老庄的泯于自然和佛教的虚心静照,也更适合于偏安于山明水秀之间的心境。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处于一个继往开来的变革时代,佛教艺术的传入,从内容到形式给我国绘画注入了新的血液。
在全国各地建造许多石窟,也培养了许多艺术家,保存至今的石窟艺术,是中国人民的文化艺术宝库。
知识分子专业画家也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带来了新的绘画艺术。
可以这样说,这一时期的佛教译经事业如日中天,对形成中国佛教的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伴随佛教而来的信奉宗教的绘画艺术、人物肖像画出现了繁荣的新面目,雕刻艺术就是这一时期的重大成就。
北魏开始开凿的敦煌千佛洞、炳灵寺石窟、麦积山石窟、云岗石窟和龙门石窟等,都被称为中国艺术的大宝库。
东晋顾恺之等人的绘画及绘画理论都有极高的成就,现有顾恺之的摹本《女史箴》,是我国文化的珍品。
王羲之父子的书法以及当时的音乐、戏剧等都有很大的成就。
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的主要特点有:
1. 中外文化交流对工艺美术的影响,尤其是国内南北文化的冲突和融合对中国传统工艺的
影响。
2. 佛教在这个时候广泛流传,对建筑,器皿,服饰等产生影响。
宗教艺术得到发展,影响
和带动整个社会的工艺水平。
3.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人全面自觉的时期,在以前,工艺美术大多反映神秘的神鬼世界,而
这个时期,人们以全新的眼光来看待现实世界。
,在工艺美术出展现人类世界的清新可爱。
成就:
中国佛教艺术的飞跃发展,是在两晋南北朝时期。
这是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时代。
来自印
度的佛教思想在中国迅速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大的交流。
这种交流不仅对中国思想
史的发展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中国美术和雕塑艺术的发展也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在绘画方面,顾恺之、陆探微和张僧繇等画家,画艺超群理论丰富,与秦汉时期的绘画不同,不再注
意现实本身,开始探索新的领域,例如山水画即作为一种独立科目,寻求新的意境和表现方式。
在绘画中还提出许多美学问题,使绘画艺术从实践到理论都得到了很大发展。
魏晋时期
的绘画内容,概括起来有“三多”:第一是表现生产活动的画面多,如壁画中的《屯田图》,
描写人们的垦田、放牧、采桑等活动,颂其辛劳。
第二是表现宴享、出行、狩猎等娱乐活动
的多,从嘉峪关壁画中,可以看到他们聚会、狩猎等活动,以及奴仆为主人奏乐舞蹈的情景。
第三是表现少数民族的画面多,如嘉峪关新城6号墓中,有一幅《采桑图》,图中穿短衣窄抽、垂发赤足者,就是少数民族妇女。
3号墓中,画有坞壁,坞外有两穹庐,一人半卧,一人在煮食,均髭首,后脑留发,从装束上看这可能是河西鲜卑人。
永昌县东四沟墓中壁画,画有上穿红衣,下著红绿相间多褶长裙的妇女,也显然是少数民族的形象。
酒泉下河清五坝河墓中的画砖,有两个少数民族武士在操练习武。
许多资料证明无论是从习武的军事活动,还是从生产劳动来看,少数民族都和汉族人民和睦相处,共同奋斗,创造共同的文化。
这个时期画论开始出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动了画艺更加发展。
保存下来的六朝画论著作,顾恺之有三种,一是以批评古画为主的《魏晋胜流画赞》;二是以临摹古画为主的《模塌要法》即《画论》;三是以山水画设计构思的札记,即《画云台山记》。
谢赫的《古画品录》以“六法”为标准对历代画家进行了品评。
“六法”的内容是:(1)气韵生动:(2)骨法用笔;(3)应物象形;(4)随类赋行;(5)经营位置;(6)传拟摸写。
第一条的内涵是关于艺术创作与批评中的标准问题,其余五条的内涵概括了中国绘画的表现技巧和基本练习的各个方面。
这六条法则为历代画家、批评家所遵循,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
此外,宗炳的《画山水序》,王微的《叙画),姚最的《续画品录》,以及相传为梁元帝的《山水看格》都是六朝绘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一方面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汉画的技艺和风格,一方面又受到了来自印度、西域的佛教绘画表现手法的影响,在绘画理论和表现手段方面,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
这一时期的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中出现的人物形相,大多面目清瘦、褒衣博带,神采飘逸,这基本上是南朝士大夫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的真实写照。
由此而形成的“秀骨清相”的风格,成了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南朝画风的代表.
文学创作方面则有很多,不仅从哲理上,也从声律上对中国的文学产生的重大的影响,从而形成诗理即是佛理的文坛现象。
在佛教兴盛时代,因为魏朝提倡和宣传与信仰的关系,帝王贵族豪华宫殿建筑也大量地用在佛寺建筑上,因此佛寺建筑都装饰得华丽和金碧辉煌,与帝王的宫城一样豪华和大气派。
参考文献:
杨泓《汉唐美术考古和佛教艺术》,科学出版社,2000年
王青《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与神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郑岩《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考古新视野丛书),文化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