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发展史
关于中国古诗词的历史

关于中国古诗词的历史关于中国古诗词的历史一、中国古诗词的起源中国古诗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先秦时期。
在那个时代,古人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将一些歌谣和民谣传播开来。
这些歌谣和民谣以其优美的韵脚和押韵形式,成为后来古人创作诗词的基础。
二、诗经的出现大约在公元前500年左右,一本名为《诗经》的作品问世,它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诗经》记录了一千多首民谣和歌谣,揭示了当时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背景、风土人情和人们的情感。
三、文人雅士的兴盛到了战国时期,古代中国文化开始进入繁荣期。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人雅士,他们对古代文学形式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比如屈原、宋玉等人的辞章,被认为是古代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品。
此外,战国时期还出现了楚辞、汉赋等独特的诗歌形式。
四、唐宋诗词的鼎盛中国古代诗词在唐宋时代达到了顶峰。
唐代被誉为“诗的黄金时代”,许多伟大的诗人如杜甫、王之涣、白居易等人出现。
他们的作品以其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意境,成为后世的楷模。
而宋代则以豪放派和婉约派两大诗派齐名,苏轼、李清照等诗人的作品成为了传世之作。
五、明清诗词的继承与创新明代和清代是中国古代诗词的继承和创新时期。
在明代,文人士大夫对古代诗词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注释,为后来的诗词创作提供了理论和技巧的指导。
而清代则出现了许多新的诗派,如红楼梦派、词话派等,使中国古代诗词继续保持了活力和创新。
六、现代诗词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随着现代科技和生活方式的发展,古代诗词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也有所改变。
虽然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发生了变化,但中国古代诗词仍然被广泛地学习和欣赏。
它不仅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瑰宝,也被世界各地的人们所喜爱。
总结:中国古诗词的历史可以说是源远流长,为中国文化的丰富和多元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从《诗经》到唐宋诗词的鼎盛时期,再到明清时代的继承和创新,中国古代诗词一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熠熠生辉。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
中国诗发展史

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
1. 第一阶段:上古神话、甲骨卜辞孕育诗的雏形。
中国的诗歌
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前,它是在人们的劳动、歌舞中渐渐形成和发展
起来的。
夏商时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的主要
承担者是巫现,传为神农时的《蜡辞》,就是上古流传下来的驱祸
祈福的咒语歌谣。
此外,甲骨卜辞、《易》卦爻辞中有些作品,句
法简单整齐,偶尔协韵,是早期诗歌创作的萌芽。
2. 第二阶段:《诗经》《楚辞》奠定传统诗歌的风骚精神。
西
周时期学在官府,贵族成了文学主要创作者,比如《诗经》中的三颂、大雅和小雅。
民间歌谣经专人采集后演奏给天子听。
“风”是《诗经》中的精华,内容包括15个地方的民歌,具有现实主义精神。
《楚辞》和《诗经》奠定了以风、骚为基础的传统诗歌的创作规范。
3. 第三阶段:汉代乐府诗及魏晋南北朝民歌时期。
诗歌在汉代
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民
歌呈现出更加繁荣的景象,尤其是南朝民歌,其题材狭窄(爱情)、风格艳丽,喜用双关。
古诗词发展简史

古诗词发展简史中国古诗词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诗歌创作和口头传承时期。
以下是中国古诗词发展史的主要阶段和特点:1. 古代民歌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6世纪):古代民歌是中国古代文学的起源,以口头传承的方式流传,表达了人们的生活、劳动、感情和祭祀等内容。
2. 先秦时期(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221年):这个时期的诗歌以《诗经》为代表,包括风、雅、颂三类诗。
《诗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学遗产,体裁丰富多样,内容涉及社会风俗、政治道德、爱情婚姻等。
3. 汉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汉代是中国古诗词发展的重要时期,汉乐府的设立促进了诗歌的发展,代表作品有《上邪》、《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
同时,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也开始出现。
4.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 589年):这个时期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发展阶段。
代表作家有曹操、曹植、陆机、陶渊明等,他们的诗作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并对自然景观有一定的描写。
5. 唐宋时期(618年-1279年):唐宋时期是中国古诗词的鼎盛时期,诗、词、曲等文学形式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唐代出现了众多优秀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他们的诗作风格多样,内容广泛。
宋代则以词为主要文学形式,代表词人有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他们的词作情感丰富,表现手法独特。
6. 元明清时期(1279年- 1912年):元明清时期,中国的古诗词逐渐走向了衰落,但仍然有一些优秀的诗人和词人活跃在这个时期。
元代的元好问、萨都剌等人是这个时期的代表诗人,他们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
明代的杨慎、李时中等人则以研究古典文学为己任,对古诗词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总的来说,中国古诗词的发展历史悠久,各个时期的作品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这些古诗词不仅是文化遗产,更是对人类精神的独特贡献。
中国古诗词历史简介

中国古诗词历史简介中国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古诗词起源于中国先秦时期,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先秦时期,古诗词以“诗”为主,是中国最早的文学体裁之一。
《诗经》是记载了从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诗歌作品,其中包括了民歌、祭祀歌、乐府等各种形式的诗歌。
这些诗歌通常以五言或七言为韵律,表达了当时社会、政治、风俗等方面的内容,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随着中国的统一和文化发展,古诗词进入了全盛时期。
唐代(618年-907年)是中国古诗词发展的黄金时期,许多伟大的诗人和作品出现在这个时期。
杜甫、李白、王之涣、白居易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仙”、“诗圣”,他们的作品思想深邃、表达感情激烈,体现了唐代的政治风云和社会变革。
宋代(960年-1279年)是中国古诗词的另一个重要时期。
宋代的诗歌以宋徽宗为代表的豪放派和以陆游为代表的豪情派为主导,他们的作品多以自然景色、人际关系和政治抒怀为题材,意境深远,语言简练。
元代(1271年-1368年)以后,诗歌形式开始逐渐演变,词的形式逐渐兴起。
词是以宋代诗歌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以表达爱情、自然、婉约等主题为主。
明代(1368年-1644年)和清代(1644年-1912年)是词的鼎盛时期,有很多著名的词人如杨慎、辛弃疾、纳兰容若等。
古诗词不仅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也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古诗词的传统和审美观念影响了很多后世文人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方式。
总体来说,中国古诗词历史上经历了漫长而辉煌的发展进程,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艺术境界,对于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和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诗词历史发展

中国古诗词的历史发展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开始,历经数千年的演变,诗词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丰富的变化。
以下是简述中国古诗词的历史发展:1. 《诗经》时代:《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成书于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共收录305篇诗歌。
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和道德观念。
2. 楚辞: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创作了一系列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称为“楚辞”,代表作有《离骚》、《九歌》等。
楚辞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发展了更自由的诗体。
3. 汉赋:汉代,诗歌形式发展为“赋”,这是一种介于诗和文之间的文学形式,代表作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等。
4. 汉乐府民歌:汉代还出现了乐府民歌,这是一种更加接近民间口语的诗歌形式,如《孔雀东南飞》等。
5. 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的诗歌以五言诗为主,代表诗人有曹操、曹丕、陶渊明等。
陶渊明的田园诗开创了山水田园诗的先河。
6. 唐诗: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期,出现了许多伟大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等。
唐诗形式多样,有绝句、律诗等,内容丰富,包括边塞诗、山水田园诗、咏物诗等。
7. 宋词:宋代,词成为主要的诗歌形式,代表词人有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
宋词更加注重抒情,格式灵活,词牌众多。
8. 元曲:元代,戏曲文学兴起,诗的形式发展为元曲,如关汉卿的《马丹阳三度任风子》等。
9. 明清诗词:明清时期,诗词继续发展,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诗人和诗作,如杨慎、袁宏道等。
10. 近现代诗词:近现代,诗词逐渐融入新的文学形式,如新诗、现代诗等,但传统诗词仍有一定的影响力,如徐志摩、郭沫若等人的作品。
中国古诗词的历史发展是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紧密相连的,它不仅反映了社会的变迁,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情感世界和审美追求。
古代诗歌发展的顺序8个

古代诗歌发展的顺序8个常识题是行测的必答题。
如果你想在这些问题上得分,除了积累记忆,没有别的办法。
最近电视上,网络上各种诗词综艺节目如火如荼。
今天阿图就来总结一下古诗词发展的相关知识:1.春秋时期:《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
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我们学过《关雎》《蒹葭》等名篇便出于此。
2.战国时期:屈原用楚国方言,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体。
代表作是《离骚》。
3.两汉时期:汉代诗歌以“乐府”为代表,形式朴实自然,内容丰富多彩,语言通俗深刻。
代表作品《十五从军征》《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
4.魏晋南北朝时期:(1)建安文学: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
建安七子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代表作曹操的《观沧海》《短歌行》,王粲《七哀诗》,蔡文姬《悲愤诗》(2)田园诗:东晋陶渊明,代表作《归园田居》《桃花源记》,内容清新自然,风格朴实恬淡。
5.唐代:中国古典诗歌在唐代进入黄金时代。
(1)初唐:初唐四杰:、罗、、杨炯、陆。
(2)盛唐:诗歌成就最大,诗人辈出。
山水田园诗代表人物有王维、孟浩然,二人合成“王孟”;边塞诗代表人物有高适、岑参以及“七绝圣手”王昌龄。
但众多诗人中当属“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成就最高。
李白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
杜甫的代表作有三吏三别。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3)中唐:诗坛主张诗歌要反映生活,以白居易、刘禹锡为代表。
(4)晚唐:杜牧、李商隐,别创新格,咏史诗感人至深,两人号称“小李杜”。
6.两宋时期: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词”。
(1)豪放派:苏轼是豪放派的创始者,主要代表《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辛弃疾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达到很高水平,作品经常流露出对祖国山河分裂的悲痛,散发着浓厚的时代气息。
代表作《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
关于中国古诗词发展史的研究报告

关于中国古诗词发展史对于古诗词的发展顺序可概括为: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现代诗。
1. 诗经:《诗经》是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词总集,也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2. 楚辞:公元前4世纪,战国时期的楚国以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基础,加上北方文化的影响,孕育出了伟大的诗人屈原。
屈原以及深受他影响的宋玉等人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枣楚辞。
楚辞发展了诗词的形式。
它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从三、四言发展到五、七言。
在创作方法上,楚辞吸收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
3. 汉赋:诗经、楚辞之后,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
汉乐府民歌流传到现在的共有100多首,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写成,后来经文人的有意模仿,在魏、晋时代成为主要的诗词形式。
4. 唐诗:盛唐时期是诗歌繁荣的顶峰。
这个时期除出现了李白、杜甫两个伟大诗人外,还有很多成就显著的诗人。
他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孟浩然和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另一类是边塞诗人,他们中的高适和岑参取得成就最高,王昌龄、李颀、王之焕也是边塞诗人中的佼佼者。
5. 宋词:经过了唐诗不可逾越的高峰,宋诗无以为继。
但是宋代诗人另辟蹊径,也走上了不逊色于唐诗的另一高峰。
唐诗重在自身感情的迸发,文辞华美,故显得肥腴;而宋诗重在理趣,在平淡无华的诗句中见人生哲理和生活情趣,故显其瘦劲。
北宋大家有欧阳修、苏轼、黄庭坚,南宋出现了宋诗的顶尖的天才诗人陆游,酷肖李白的才华、强烈的爱国精神、多种的诗歌风格,使陆游成为宋诗第一人。
同时期还有闲适自然的杨万里,后来南宋末出现松散的江湖诗人群。
6. 元曲:在元代登坛树帜、独领风骚的文学样式是元曲。
而人们通常所说的元曲,包括剧曲与散曲。
剧曲指的是杂剧的曲辞,它是戏剧这一在舞台表演的综合艺术的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散曲则是韵文大家族中的新成员,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新诗体。
古诗词的发展史

古诗词的发展史古诗词的发展规律:歌而诗,诗而词,词而曲。
古诗词的形式发展:四言为主、二二节拍(诗经)五言为主、二三节拍(汉乐府,古诗十九首,建安时期是文人五言诗创作的繁盛时期,阮籍五言咏怀组诗)七言歌行(鲍照)近体诗(绝句,律诗,七言律诗在杜甫手中正式成立)词(小令中调长调,词有定调、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曲(小令、套数)中国古典诗歌的出现与民歌密不可分,民歌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的体现,所以古典诗歌是根植于这个民族深处的智慧。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在《诗经》中一共收录了诗歌作品305篇,因此它也被称为“诗三百”,这三百多首诗歌贯穿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社会变迁。
《诗经》按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后来有人将“风、雅、颂、赋、比、兴”归纳为《诗经》六义。
到了战国后期,屈原的出现,让人眼前一亮。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文人诗人,他在楚歌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新的诗体,也就是我们如今耳熟能详的楚辞。
楚辞的代表作是《离骚》,因此楚辞也被称为骚体诗。
楚辞是在楚地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句式以六言、七言为主,长短参差,灵活多变,多用语气词“兮”字。
到了汉代,诗歌又出现了一种全新的形式--汉乐府民歌,由此,乐府诗形成。
乐府诗有点像是我们今天的歌词,因为它可以配乐演唱,或者说它原本也是为了配音乐演唱而出现的。
这些诗歌是由西汉乐府机关和东汉黄门鼓吹署在民间搜集并整理而得来的,汉乐府中最著名的便是《孔雀东南飞》,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
除此以外的著名篇章还有《十五从军征》、《陌上桑》、《羽林郎》、《有所思》等。
乐府诗毕竟来自民间,直到东汉,才有一部分文人在乐府民歌的影响下试作五言诗。
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是班固的《咏史》。
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是东汉末年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
汉末建安时期,在“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刘桢)的带领下,社会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他们创造出辉煌的“建安文学”,并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转变的关键步骤完成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 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 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这期间 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 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 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 复低回。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
兵 车 行
车辚辚,马萧萧, 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 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 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 行人但云点行频。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初唐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骆宾王、卢照邻。 陈子昂建立高峻雄浑、刚健有力的新诗风。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乐府、歌行、律诗、绝句,各体齐 备;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相辅传扬; 边塞派、山水田园诗派,各呈异彩。
• 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19(时20岁)年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再漫游 齐赵。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 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 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臵在鄜(fu1)州,独自去投肃 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 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 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 琯事 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房琯善慷慨陈词,为典型的知识分子,但不切实际, 与叛军战,采用春秋阵法,结果大败,肃宗问罪。杜甫始为左拾遗,上 疏言房琯无罪,肃宗怒,欲问罪,幸得脱)。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 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 “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乐府:采集民歌加以整理,配乐演唱的机构 内容:继承《诗经》现实主义传统《上邪yéΒιβλιοθήκη 》《陌上桑》 语言:朴素自然,活泼生动
句式:五言为主
《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五言抒情诗的最高峰。
《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河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天啊》
苍天啊,我要与你(君的译法依情况而定)相知相恋,永远不变心。 除非高山被夷为平地,江河全部枯竭,严冬里出现隆隆的雷声,盛 夏飘起白雪,天地连在一起不复存在,那个时候,我才与他分离诀 别。
《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 洲在何处?西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 即门前,门中露翠钿(dian4)。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 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 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 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 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体制:“风、雅`、颂”三部分 “国风”现实主义的精华 表现手法:赋(铺陈叙述)、比(比喻)、 兴(起兴)
句式四言为主,语言双声叠韵
中国浪漫主义的先河
在楚地歌谣的基础上创造出的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楚辞。
(楚辞体的特点:1、带有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 2、“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具有浓郁的地方 色 彩 3、楚辞的语句参差,富有变化,篇幅一般比较长 4、常用语气助词“兮”(句末:加强整体语气,句中:表停顿)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 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 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làng]州。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 杜甫投往,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 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 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 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 《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惠安嘉惠中学高二语文备课组曾棋福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中国诗歌历史悠久。 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上古——口头歌谣 先秦——诗歌发展 的两大源头 现实主义源头:西周至春秋《诗经》
浪漫主义源头:战国后期《楚辞》
(代表作家:屈原)
汉代——汉乐府《上邪》《陌上桑》《孔雀东南飞》 (汉末)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奠基人、最早影响最深远的爱国诗人——屈原。 代表作:《离骚》 《九歌》是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传说是屈原放逐 江南时所作,当时屈原“怀忧若苦,愁思沸郁”,故通过制作祭神乐歌,以 寄托自己的这种思想感情。但现代研究者多认为作于放逐之前,仅供祭祀之 用。《共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 《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 《礼魂》。 《天问》《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 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 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杜甫其人
杜甫(七一二-七七零),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 (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 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 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 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 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 (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 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 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 苦闷彷徨。 ,期间曾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 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 滞夔(kui2)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颂她的美貌与坚贞的情操。。“陌上桑”,意即大路边的桑林,这是故事发生的 场所。因为女主人公是在路边采桑,才引起一连串的戏性情节。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风”偏重指精神气质,“骨”偏重于指骨格形态,二者密不可 分,合而为一为风骨。建安风骨所指的文学风貌主要是内容充实、 感情丰富的特点。建安时代的作家,摆脱了儒学的束缚,注意作品 的抒情性,再加之处在战乱的年代,思想感情更常常是表现的慷慨 激昂。建安风骨主要指的是建安诗文所具有的明朗刚健的风格。
魏晋南北朝——1、建安文学: 三曹(曹操 、曹植、曹丕 )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文学特征:建安风骨(汉魏之际。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文学风 格 )、汉魏风骨)建安时期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 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 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
4、南北朝时期(最大的成就是民歌的发展) 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狭窄(爱情)、风格艳丽,喜用双关 代表作《西洲曲》 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广泛、风格刚健、语言直率 《木兰辞》(代表了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文人诗创作:代表诗人:鲍照、谢朓、庚信 隋唐五代——初唐 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陈子昂 盛唐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中国诗坛盛极一时的“双子 星” 山水田园诗派:王(王维)、孟(孟浩然) 边塞诗派: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 中唐 韩孟(韩愈、孟郊——诗歌的风格特征:奇崛险怪) 元白(元稹、白居易——诗歌的风格特征:语言平易直白) 李贺(人称“诗鬼”——诗歌的风格特征: 诗境诡谲) 晚唐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 温庭筠诗歌的风格特征: 哀艳 宋代——宋诗重理趣 江西诗派:黄庭坚(九江)、陈师道、陈与义 ,杨万里(吉水) (“诚斋体”)、苏轼 宋词(婉约派:柳永、李清照,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元代——元曲四大家(关汉卿(曲家圣人)、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 ) 清代——清诗(龚自珍)、清词(纳兰性德)
山水田园诗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 孟浩然在徜徉山水中 寻找自己的乐趣,是 唐代少有的布衣终老 的一位诗人。 • 本诗笔墨清淡,饶有 情趣,自然欢娱中流 露出与田家亲密无间 的友谊。
边塞诗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陶渊明《归园田 居》等作品,语言朴 素自然,充满了对田 园生活的热爱、对污 浊社会现实的憎恶, 给人以含蓄隽永、意 境醇美的享受。
饮酒 东晋· 陶潜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谢灵运——开创山水诗派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登池上楼》
另 贾有 岛, 等李 。贺 、 柳 宗 元 、 刘 禹 锡 、
意 想 壮奇 伟崛 瑰险 怪怪 ;的 “ 韩 孟 诗 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