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动力电池设计步骤及要求

合集下载

锂离子电池生产主工艺设计

锂离子电池生产主工艺设计

目录1.设计的目的与任务 (1)1.1课程设计背景 (1)1.2课程设计目的与任务 (1)2.设计的详细内容 (2)2.1原材料及设备的选取 (3)2.2电池的工作原理 (3)2.3电池的制备工艺设计 (4)2.3.1制片车间的工艺设计 (4)2.3.2装配车间的工艺设计 (8)2.3.3化成车间工艺设计 (9)2.3.4包装车间工艺设计 (11)2.4厂房设计 (13)3.经济效益 (13)4.对本设计的评述 (14)参考文献 (16)1.设计的目的与任务1.1课程设计背景自从1990年SONY采用可以嵌锂的钴酸锂做正极材料以来,锂离子电池满足了非核能能源开发的需要,同时具有工作电压高、比能量大、自放电小、循环寿命长、重量轻、无记忆效应、环境污染少等特点,现成为世界各国电源材料研究开发的重点[1~3]。

锂离子电池已广泛应用于移动电话、便携式计算机、摄像机、照相机等的电源,并在电动汽车技术、大型发电厂的储能电池、UPS电源、医疗仪器电源以及宇宙空间等领域具有重要作用[4~5]。

正极材料作为决定锂离子电池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和开发更高性能的正极材料是目前提高和发展锂电池的有效途径和关键所在。

目前,已商品化的锂电池正极材料有钴酸锂、锰酸锂、镍酸锂等,而层状钴酸锂正极材料凭借其电压高、放电平稳、生产工艺简单等优点占据着市场的主要地位,也是目前唯一大量用于生产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6~8]。

18650电池是指外壳使用65mm高,直径为18mm的圆柱形钢壳为外壳的锂离子电池。

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索尼推出之后,这种型号的电池一直在生产,经久不衰。

经过近20年的发展,目前制备工艺已经非常成熟,性能有了极大的提升,体积能量密度已经提高了将近4倍,而且成本在所有锂离子电池中也是最低,目前早已走出了原来的笔记本电脑的使用领域,作为首选电池应用于动力及储能领域。

1.2课程设计目的与任务如前文所述,在目前商业化的锂离子电池中,很多厂家都选用层状结构的LiCoO作为正极材料。

动力电池设计规范

动力电池设计规范

动力电池设计方案1 综述电动车的的电池就好比汽车油箱里的汽油。

它是由小块单元电池通过串并联方式级联后,通过BMS的管理,将电能传递到高压配电盒,然后分配给驱动电机和各个高压模块(DC/DC、空调压缩机、PTC等)。

电池管理系统(BMS)采用的是一个主控制器(BMU)和多个下一级电池采集模块(LECU)组成模块化动力电池管理系统,是一种具有有效节省电池电能、提高车辆安全性、实现充放电均衡和降低运行成本功能的电池管理系统模式。

高压控制系统的预充电及正负极高压继电器均由BMS控制,设置了充电控制继电器,增加高压充电时的安全性。

2 设计标准下列文件为本次MA00-ME100设计整改参考标准。

凡是注日期的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次设计开发,然而,鼓励根据本文件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次设计开发。

GB/T 18384.1-2001 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第1部分:车载储能装置GB/T 18384.2-2001 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第2部分:功能安全和故障保护GB/T 18384.3-2001 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第3部分:人员触电GB/T 18385 -2005 电动汽车动力性能试验方法GB/T 18386 -2005 电动汽车能量消耗率和续驶里程试验方法GB/T 18388 -2005 电动汽车定型试验规程GB/T 18487.1-2001 电动车辆传导充电系统一般要求GB/T 18487.2-2001 电动车辆传导充电系统电动车辆与交流/直流电源的连接要求GB/T 18487.3-2001 电动车辆传导充电系统电动车辆与交流/直流充电机(站)GB/T 17619-1998 机动车电子电器组件的电磁辐射抗扰性限值和测量方法GB/T 18387-2008 电动车辆的电磁场辐射强度的限值和测量方法带宽9KHz~30MHz QC/T 743-2006 电动汽车用锂离子蓄电池QC/T 413-2002 汽车电气设备基本技术条件ISO 11898-1-2003 道路车辆控制面网络(CAN) 第1部分:数据链接层和物理信号ISO 11898-2-2003 道路车辆控制器局域网(CAN) 第2部分:高速媒体访问单元ISO7637-2 道路车辆由传导和耦合引起的电骚扰(电源线瞬态传到干扰抗绕性试验)ISO11452-2 道路车辆窄带辐射的电磁能量产生的电干扰的部件试验方法(吸波屏蔽外壳)3 动力电池的标准在电动汽车中,动力电池组必须是具有强大能量的动力电源,除了作为驱动动力能源外,还要向空调系统、动力转向系统等提供电力能源。

锂离子电池设计公式

锂离子电池设计公式

锂离子电池设计公式一、叠片式聚合物锂离子电池设计规范1. 设计容量为保证电池设计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根据客户需要的最小容量来确定设计容量。

设计容量(mAh)= 要求的最小容量×设计系数(1)设计系数一般取1.03~1.10。

2. 极片尺寸设计根据所要设计电池的尺寸,确定单个极片的长度、宽度。

极片长度Lp:Lp = 电池长度-A-B (2)极片宽度Wp:Wp = 电池宽度-C (3)包尾极片的长度Lp′:Lp′= 2Lp+ T'-1.0 (4)包尾极片的宽度Wp′:Wp′= Wp-0.5 (5)其中:A —系数,取值由电池的厚度T决定,当(1) T≤3mm时,对于常规电芯A一般取值4.5mm,大电芯一般取值4.8mm;(2) 3mm<T≤4mm时,对于常规电芯A一般取值4.8mm,大电芯一般取值5.0mm;(3) 4mm<T≤5mm时,对于常规电芯A一般取值5.0mm,大电芯一般取值5.2~6.0mm;(4) 5mm<T≤6mm时,对于常规电芯A一般取值5.2mm, 大电芯一般取值5.4~6.0mm。

B —间隙系数,一般取值范围为3.6~4.0mm;C —取值范围一般为2.5~2.6mm(适用于双折边);T'—电芯的理论叠片厚度,T'的确定见6.1节.图1.双面极片、单面正极包尾极片示意图3. 极片数、面密度的确定:确定极片的数量N,并根据电池的设计容量来确定电极的面密度,电池的设计容量一般由正极容量决定,负极容量过剩。

在进行理论计算时,一般正极活性物质的质量比容量取140mAh/g,负极活性物质的质量比容量取300mAh/g。

N =(T-0.2)/0.35±1 (6)注:计算时N取整,并根据面密度的值来调整N。

S极片 = Lp×Wp (7)C设 = C正比×S极片×N×ρ正×η正(8)C负 = C设×υ(9)= C负比×S极片×N×ρ负×η负(10)其中:S极片—单个极片的面积;C正比—正极活性物质的质量比容量,一般取值140mAh/g;η正—正极活性物质的百分含量;ρ正—正极极片的双面面密度(g/m2);C负—负极的设计容量;υ—负极容量过剩系数,一般常规电池取值1.00~1.06;DVD电池以及容量大于2000mAh的取值1.05~1.12;C负比—负极活性物质的质量比容量,一般取值300mAh/g;η负—负极活性物质的百分含量;ρ负—负极极片的双面面密度(g/m2);4. 极片厚度的确定:为保证极片中活性物质的性能发挥,涂布后的极片要进行适当轧片,一般根据材料的压实密度来确定不同面密度的极片的轧片厚度。

动力电池生产工艺流程

动力电池生产工艺流程

动力电池生产工艺流程
《动力电池生产工艺流程》
动力电池是电动汽车的重要组成部件,其生产工艺流程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

下面我们来简要介绍一下动力电池的生产工艺流程。

首先是正极和负极的制备。

正极材料一般是钴酸锂、锰酸锂或三元材料,而负极材料一般是石墨。

正极和负极材料经过混合、涂布、干燥等工序后,形成正极和负极片。

接下来是电解液的制备。

电解液是动力电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是由溶剂和盐种组成。

制备电解液需要严格控制成分比例和纯度。

然后是电池芯的制备。

电池芯由正极、负极和电解质层交替叠放而成。

制备电池芯需要将正负极片和电解质层依次叠放,并通过辊压等工序将其固定在一起。

最后是电池包的制备。

电池包是由电池芯、保护板、连接器等部件组成的。

制备电池包需要将电池芯与其他部件进行组装,并进行密封、充电等工序后,才能形成完整的电池包。

除了以上的基本工艺流程外,动力电池的生产还涉及到原材料采购、质量控制、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

需要对每一个工序进行严格监控和管理,确保电池的质量和性能符合要求。

总的来说,动力电池的生产工艺流程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多个环节的协同配合和精密操作。

只有通过严格的工艺控制和管理,才能生产出性能稳定、质量可靠的动力电池产品。

动力锂离子电池制造企业标准

动力锂离子电池制造企业标准

动力锂离子电池制造企业标准1. 引言本文档旨在为动力锂离子电池制造企业提供一套标准,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这些标准适用于锂离子电池的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2. 安全要求2.1 电池设计和制造过程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相关的安全标准和规定。

2.2 原材料采购应确保材料的质量和符合化学成分要求。

2.3 生产环境应具备适当的安全措施和设备,以防止意外事故和化学品泄漏等风险。

2.4 产品应通过严格的质量控制程序和测试来确保其安全性和性能稳定性。

3. 生产工艺3.1 制造过程应遵循规范和操作指南,确保每个环节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3.2 设备应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并记录相关信息。

3.3 生产现场应保持清洁和整洁,避免杂物对生产过程的影响。

3.4 安全操作规程应制定并培训员工,以确保生产过程中的安全。

4. 质量控制4.1 产品应定期进行抽样检测,以确保其质量符合标准。

4.2 原材料应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检验和验证。

4.3 产品质量检测应涵盖物理性能、化学成分和电性能等方面。

4.4 不合格产品和材料应进行记录和处理。

5. 环境保护5.1 锂离子电池制造企业应制定并实施环境保护计划,以降低生产过程对环境的影响。

5.2 废弃物应按照相关法规进行处理和处置。

5.3 节能措施应在生产过程中得到充分考虑和实施。

6. 风险管理6.1 锂离子电池制造企业应制定风险管理计划,识别和评估潜在的生产安全和质量风险。

6.2 风险评估结果应用于制订相应的控制和改进措施。

6.3 员工应接受相关培训,以降低事故和质量问题的发生概率。

7. 法规要求7.1 锂离子电池制造企业应遵守国家和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

7.2 产品应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的相关要求,如电池容量、电压范围、充放电性能等。

请注意,本文档仅作为参考,具体标准如需应用,建议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

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计划方案

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计划方案

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计划方案一、项目背景和目标锂离子动力电池是目前电动汽车领域使用最广泛的能源存储技术之一,具备高能量密度、轻量化和长寿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无人机和储能系统等领域。

本项目旨在开展锂离子动力电池研发和生产,以满足市场对高品质、高性能锂离子动力电池的需求。

项目目标:1.设计和开发一种高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的锂离子动力电池;2.建立完善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体系,确保生产出高品质的电池产品;3.提高电池的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以提供市场竞争力的价格;4.与相关领域的合作伙伴合作,开展相关技术研究和应用推广。

二、项目内容1.锂离子电池设计与开发:(1)选取适宜的正、负极材料,并进行性能测试和筛选;(2)优化电池结构,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3)研究电池材料的合成方法和制备工艺,确保电池的高质量生产;(4)设计电池管理系统(BMS),实现电池的安全管理和性能监控。

2.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1)确立生产工艺流程和标准操作规程,保证电池生产的一致性和稳定性;(2)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包括原材料采购管理、生产过程控制和成品检验等;(3)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检测仪器,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3.生产线建设和调试:(1)根据产能需求和生产要求,设计和规划生产线布置;(2)采购所需设备和材料,搭建生产线;(3)对生产线进行调试和优化,确保生产运行的稳定性。

4.成本控制:(1)优化样品测试和试产过程,减少原材料和人力资源的浪费;(2)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耗,提高资源利用率;(3)与供应商合作,争取获得原材料的优惠价格;(4)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5.合作研发和应用推广:(1)与相关科研机构和高校合作,开展锂离子动力电池相关的研究和技术开发;(2)积极参与行业展览和技术交流活动,推广电池产品;(3)与电动汽车制造商、无人机制造商等合作,提供定制化的电池解决方案。

三、项目实施计划1.前期准备阶段:(1)成立项目团队,明确项目目标和任务;(2)制定详细的项目计划,包括各项任务和时间节点;(3)进行市场调研,明确需求和竞争情况;(4)确定合作伙伴和供应商,与其建立合作关系。

锂离子电池生产流程

锂离子电池生产流程

锂离子电池生产流程
锂离子电池的生产流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材料准备:收集所需材料,包括正极材料(如锰酸锂、钴酸锂、
磷酸铁锂等)、负极材料(如石墨、石墨烯等)、电解液和隔膜材
料等。

2. 正负极材料的处理:将正负极材料进行粉碎、干燥和筛选,确保
它们的颗粒大小和含水量在合理的范围内。

3. 正负极材料的混合和涂布:将正极材料与电解液、粘结剂等混合,并涂布在铝箔(正极)和铜箔(负极)上,形成电极片。

4. 预成型和卷绕:将涂布好的正负极电极片进行预成型,然后卷绕
起来,形成电池芯。

5. 焊接和成型:将电池芯的正极和负极与导线进行焊接,然后进行
成型处理,加固电池。

6. 壳体封装和密封:将电池芯放入金属壳体中,然后封装和密封,
确保电池的密封性和稳定性。

7. 充电和放电:将封装好的电池放入充电设备中进行充电,然后进行放电测试,检测电池的性能和电量。

8. 测试和筛选:对电池进行全面的性能测试和质量筛选,确保电池符合规定的标准和要求。

9. 包装和出厂:对符合要求的电池进行包装,包括标签贴附、说明书、防撞包装等,然后出厂销售。

动力电池组装工艺

动力电池组装工艺

动力电池组装工艺
动力电池的组装工艺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正负极片材料准备:选用锂离子电池所需的正负极材料,如锂镍钴锰氧化物(NCM)和石墨材料。

然后对材料进行筛分、研磨等处理,以提高电池性能。

2. 正负极片涂覆:将正负极材料分别涂覆到铜箔或铝箔上,形成正负极片。

这个步骤需要精确控制涂覆的厚度和均匀性,以确保电池性能。

3. 组装电芯:将正负极片叠置在一起,并分别用隔膜(通常为聚丙烯膜)隔开,形成电芯结构。

然后将电芯卷成圆柱形或其他形状,最后将电芯密封。

4. 注液封装:将电芯放入电池壳体中,然后注入电解液(通常为含有锂盐的有机溶剂)。

电解液起到导电和反应媒介的作用,确保电池正常工作。

5. 测试与质检:对组装完成的电池进行电性能测试,包括电压、容量、内阻等指标。

同时进行外观质检,确保电池外观无缺陷。

6. 包装与成品检验:对通过质检的电池进行包装,一般采用塑料封装或金属包装。

然后进行成品检验,确保电池品质达标。

总体来说,动力电池组装工艺要求严格,需要控制好每个步骤
中的工艺参数和环境条件,以确保电池性能和安全性。

同时,还需关注工艺中的环保问题,避免材料的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