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散神聚,做有内涵的语文老师
语文教学要形散神聚

语文教学要形散神聚作者:卢家芩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9年第07期历经一月的县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大比武活动业已结束,无论是第一轮根据指定课文写教案、写说课稿,观摩课堂写评课稿,还是第二轮的讲课,都存在一个突出的共同问题,即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教学不能围绕目标去达成,使得课堂教学显得“形散”,随意性很强。
如何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呢?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是教师深解课文的结果,是教师深解《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编排特点的结果。
所以,深解课文,神会课标、教材编排特点,是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的根基。
深解课文,是教师备课、教课的前提,是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的微观根基。
吴冠中的《桥之美》,是人教版八(上)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八年级在初中学段处于“在继续学习记叙类文体基础上突出说明文学习”地位,说明文学习又集中编排在八(上)三、四单元,故执教者就把《桥之美》当作一篇纯粹的说明文来教,填写“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特征、举例说明、形式作用”表格。
活脱脱把一篇富含作者审美观念、浓郁情感,语言优美的美文(艺术美散文丛书《美丑缘》吴冠中)教成了枯燥、抽象、空洞的味同嚼蜡的条框文。
犯此毛病即是没有深解课文所致。
《桥之美》,作者吴冠中在文中极写摄影师和画家探寻的“桥之美”,吴冠中对桥的喜爱,“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乌镇小河两岸密不透风的芦苇间的石桥,顿给久闷的人以“深呼吸、透口气”的舒畅之感,那强劲的大弧线或单纯的直线与芦苇丛之面构成鲜明的对照;江南乡间石桥头的细柳飘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这一阴柔一阳刚之映衬莫不令画家销魂;《清明上河图》画卷高潮处的桥,桥上桥下,人船往来如梭,场面生动活泼,两岸街头浓厚的生活情调也因桥相联而成浓缩的画图,桥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高山峡谷问的索桥,是险峻的环境孕育了桥之生命,是山岩、树丛及急流的多种多样的线的衬托,才使索桥获得了具有独特生命力的线的效果。
体悟入心 形散神聚——谈我眼里的“智慧的课堂”

能成 功 的启 示 , 的说 做 事 要 懂得 变 通 , 有 当一 种方 法 不行 时要换 另 一种 ,有 的说 当命运堵 塞 一条 通道 时 , 往 往会 留下 另一 条通道 …. 这 种 围绕 一个 中心事 物 , . .
向外 发 散 的训 练 有 利于 培 养 学 生 的 自由联 想 和发 散
“ 刀 数 ”“ 数 、 一声 不 吭 ” 行 对 比 , 而 更 加深 刻地 理 进 从 解 刘 伯承 的坚 强和 勇敢 。 。 3引导学 生进 行发 散 , 养 自由联想 。 . 培
生的 关 系联 想 。
如果 教 师在 平 时 的教学 中 , 有意 识 地 、 不断 地 引
导学 生去联 想 ,学 生就 会养成 在 阅读 中联 想 的 习惯 ,
生 : 死地 捂 住姥姥 的双 眼 , 死 让她 摸着 剪窗花 。
师 : 再 来读 读 这 句话 , 姥姥 的l I 谁 把 l l捂得 再 紧
点 J? L
师 : 来一 遍 , 遍要 剪得 快 一点呦 !( 再次 引 再 这 师 读, 男女生 再次 轮流 接读 , 速度 越 来越快 。) 师 : 没有 人剪 到手 呀 ? 有
另外 , 教师 还可 引导 学生对 所 感知 的对 象进 行转
化 , 养学 生 的接近联 想 , 培 引导 学生 进行 推理 , 养学 培
生 想 一想 自己 在打针 、摔 伤 等情 况下 是怎 么做 的 , 然
后 跟 刘 伯承 的 “ 冷静 ” “ 、 不打 麻 醉 药 ” ‘ 破床 单 ” l‘ 、抓 、
皮劲儿 读 出来吗 ? 教 学 中教师 要 善于培 养学 生从 不 同角度 、 同侧 不
面 考 虑 问题 , 宽 解 决 问题 的 思路 , 样 能 有效 地 培 拓 这
【语文知识点】散文的基本要素

【语文知识点】散文的基本要素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
散文是指以文字为
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
散文的基本要素有形散神聚,意境深邃和语言优美。
一、形散神聚
“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
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就是“不散的神”,而人与事则是“散”的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形”。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
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
“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
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
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二、意境深邃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
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
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三、语言优美
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也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
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
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
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
散文
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让语文课堂像散文一样充满魅力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语文堂的新 的东西的 存在 ,我们应 当让每一堂语文课体现 m散文般的魅力 。所谓的 “ 形散而神 聚”的语文课堂指的是语 文教师调用
知识储备 , 充分开创并利用多种知识
逝的变化 ,使课 堂教学有可能更贴近
的生命发展。
语文课堂中要创设一种宽松 自南
育单单 当作一种生存的手段。因此在 教学过程中便 只盯着分数 ,盯着升学 率,盯着各种荣誉称号。一个教师一
旦被这些表面的极具诱惑力 的物质利
的课堂氛嗣,让学生的身心在这种宽 松 自由的课堂氛同中去尽情释放 、洒
脱驰骋。解放学生的手脚 ,让他们 自
由地 动起来 ,不在乎是否坐得整齐 ;
益蒙蔽了心灵 , 他的心灵便会 麻木起 来。语文老师只有保持一颗年轻敏感 的心 ,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 才更 能产生彼此的共 鸣。这样 , 文课堂 语
的 “ 神”自 然也就不会散 了。
文的作者为了充分地展示 自身 内心的 情感 与 思索 ,综 合运用 多种 表达 方
的手段和多种探究获取知识 的组织活
动,从而使学生在一种既欢快活泼又 严而有序且极具文采的课堂氛 围中充
分体会语文之 美。其 “ 形”指教 师的 教育教学手段与方式 ,其 “ 神”指每
散 的思维必将 归结 凝聚 到知识 的传 授、 思维的训练与能力的培养提 高上
来。因此在这一点上,语文课堂便具 备了散文的 “ 神聚”的特点。 二. 既然一节 语文课就 是一篇 散 文 ,那么我们该如何让这篇课堂散文 体现出她自身的美呢? 赞可夫说 : “ 我们 的时代不仅要
是一堂好的语文课上常用的方法 。老
每一堂课都是一篇散文 、 一首诗、
一
语文课堂教学形散神聚摭谈

篇课文提炼分解成 一个 个知 识点 , 在带 领学生 “ 克” 个 攻 一
如此 。相反 , 笔者认为 , 把握好“ 散” 形 的时机 、 内容与 “ , 度” 恰 个知识点后 , 用多媒体 将教学 课 件展 现 出来 , 时省力 , 运 省 教
第 2 卷第 3 2 期
2O 0 9年 9月
潍 坊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J U N L O IA G E U A I N L C U正G O R A F WE F N D C T O A 0 E
V0 . 2 N 3 1 2 o. S .2 O 印 O9
语 文 课 堂 教 学 形 散 神 聚 摭 谈
当运 用现代教育信息 和远程教 育资 源 , 助于学 生 品格的 塑 师教得轻松 自如 , 有 学生学 得兴 趣盎 然 , 形成 课堂 的动态平衡 , 造、 知识的拓展 。教师不 受形 式的约束 , 改过去 “ 一 一本 书 、 一 教师真正成为学 习的辅 导者 , 学生 变被动为主动 , 达到快乐学
支粉笔走天下” 口耕生 涯 , 当运用 多媒 体等多 种方式辅 助 习 的 目 的 。 的 恰
教学 , 教师会教 的潇洒 自如 , 生 因兴趣 而精 神振奋 , 学 学得轻
松愉快 , 师乐教 , 教 学生乐学 。
一
二、 课堂“ 形散” 要把握好 内容
课堂“ 形散” 总的要求是 : 要讲究“ 形散” 内容的思想性、 知
养成 自我检 查的习惯。 这样往往 会调动学 生的情绪 , 使课 堂教 学有一个 良好 的开端 。 责 任感 , 2 用“ . 形散” 走学 生 的 困倦 。上课 一 段 时间后 学 生 的 赶 3 培养学 生活 跃 的思维 。不要 以大 人 的眼光 来看待 学 .
谈“形散神聚”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S u m。 N o . 9 7 2 0 1 4 No . 1
谈 “ 形 散神聚"在语文教 学 中的运用
四川省仪 陇县金城小学 张翱
有—种文体叫散文 , 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的散文是 指除去诗歌 、 小说、戏剧外的所有文体 。 狭义的散文是指以叙 事 、抒情为主的 “ 美文”。这种文体,在内容上包罗万象 、海 阔天空 , 随着作者的意识而流动 , 但在思想内核中 , 却是主题 单一 、 鲜明 ,向有形散而神聚的特点。 散文之美也就体现在这 散聚之间。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的活动是 围绕在课本周围的, 学 生的活动也同样如此 。久而久之 , 便会形成课堂气氛沉闷、师 生表情木讷的局面。也难怪呀 , 师生在课堂上说 的每—句话, 每—个襄隋, 每—个动作都是课本上已有的 , 思维受到严重的 控制 ,便很难在活跃 的气氛中自由地呼吸了。 能不能借鉴一下呢?即使是不同种类、 不同品格的两种事 物之间 , 或许也有相通之处呢?比如课堂教学和美文之间。在 课堂上也创设一下 “ 形散而神聚”的风格 , 不必拘泥于每句话 都要紧紧地 团结在课本周围, 广泛而有深度地利用现有教材为 讲读服务、为活跃的课堂气氛眼务 , 也能间接地达到传授知识 的 目的 ,如 同我们常说的那句话 :曲线救国,殊途同归吗 ! 借鉴之一 : 暂时从课本中跳 出来 , 说一说现实中的问题和现象 , 把思 维放高些 , 放远些。挣脱教材的束缚 ,开阔一下眼界,拓宽一 下思维 , 权做课堂上的小插曲或是休整。当然 , 要根据课文 中 的某些语句或片断作为切入点 。 而且最好所说的现实问题或现 象正好是人们的热点话题或关注对象 , 就更有实际意义了。 如: 《 草原 》一课中 , 在第一节有这样一句话 : 空气是那么清新, 空气是那么明朗。为了理解草原空气的 “ 清新” 、 “ 明朗” , 在讲读这一课时 ,我特 别将草原的天空与北京 的天空作了对 比,使 “ 清新”与 “ 混浊”得到鲜明比较 ,让学生在观察中得 出“ 清新”、 “ 明朗”的直观感觉 , 从而理解作者 喻陕的心情 和为什么觉得 “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既而 , 教师适 当讲解空气污染的原因和害处 ,告诉学生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 让学生体会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 , 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这样做 , 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第一次看到草原的欣喜之情, 又在不 知不觉中渗透了思想教育 ,可谓两全齐美。 借鉴之二: 教材中的每一篇都有 自己的写作顺序 , 讲读时 定按课文原有顺序吗?不一定 , 只要有 自己的理解 , 只要能 让学生顺利地接受。 不妨打乱课文原有的写作顺序。散文写作 中不是也有 顺叙 、 倒叙 、 插叙等写作方法吗?暂且借来一用吧 ! 如 :《 奇异的琥珀 》 的结构是先叙述—个假想中的推测出 来的故事, 再写出故事由来的依据 。 我在讲读这一课时就采取 了倒叙的手法 , 先讲最后一节 ,由内容整理出 “ 看——想象一 推测”这个结构 ,再由 “ 推测 ”导入到第一段的故事中。这 样做 , 不仅使学生易于理解故事内容 , 还可以使其更加明白琥 珀形成条件的推理过程 ,对文章结构的理解也容易多了。 又比如 :《 惟一的听众 》第二节写我第一次到树林 中去练 琴 ,得到了老教授的帮助与鼓励,而这一节的线索则是 “ 我” 的心情变化 :由开始的 “ 灰心”到后来的 “ 信心”。 讲读这一 节时 , 我设计了以下的讲读顺序 : 先讲本节的前五句话 , 明确 “ 灰心”的原因 , 然后直接出示这句话 : 我羞愧起来,同时暗 暗有 了几分 “ 信心”, 并板书 “ 信心”, 最后讲读怎样从灰心 到树立起信心的这个中间过程。 这样做强调 了老教授几句平常 话语对我的鼓励作用 , 同时直接点明了本节的写作结构及贯穿 全节的心情变化 , 实 际运用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借鉴之三 : 即使是极其凄冷的事 , 写入文中时 , 高明的作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散文赏析策略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散文赏析策略散文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它以短小精悍、语言优美、情感真挚而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散文赏析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将从散文的特点、教学现状、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中学语文散文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散文的特点散文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形散神聚:“形散”是指散文的题材和内容可以非常广泛,不受限制;“神聚”是指散文的主题思想要集中、明确,通过丰富的描写和细腻的抒情,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语言优美:散文的语言优美、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3.情感真挚:散文的情感真挚、自然,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二、中学语文散文教学现状在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散文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方法单一:许多教师采用传统的讲授法进行教学,缺乏对散文特点的深入分析和讲解,导致学生对散文的理解不够深入。
2.缺乏审美教育:许多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对散文的美感缺乏认识和体验。
3.学生缺乏兴趣:由于散文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许多学生对其缺乏兴趣,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
三、中学语文散文教学策略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种中学语文散文教学策略:1.深入分析散文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对散文特点的分析和讲解,让学生了解散文的“形散神聚”和“语言优美”等特点,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散文。
例如,在讲解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可以重点分析作者如何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抒情,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采用诵读法、比较法、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在讲解《故都的秋》时,可以采用比较法将作者笔下的秋景与实际生活中的秋景进行比较,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专题11 分析“形散神聚”的特征-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核心考点

再往前几步,路东,是一个绍兴人开的茶馆。他至今乡音未改。大概 他有一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情绪,所以对待从外地来的联大学生异常亲热。 他这茶馆里除了卖清茶,还卖一点芙蓉糕、萨其马、月饼、桃酥,都装在 一个玻璃匣子里。我们有时觉得肚子里有点缺空而又不到吃饭的时候,便 到他这里一边喝茶一边吃两块点心。有一个善于吹口琴的姓王的同学经常 在绍兴人茶馆喝茶。他喝茶,可以欠账。不但喝茶可以欠账,我们有时想 看电影而没有钱,就由这位口琴专家出面向绍兴老板借一点。绍兴老板每 次都是欣然地打开钱柜,拿出我们需要的数目。我们于是欢欣鼓舞,兴高 采烈,迈开大步,直奔南屏电影院。
2.由“形”入“神”是读懂散文乃至深入领悟最重要的抓手和突
破口
解题
阅读散文,应当抓住“形”的特点,由“形”悟“神”,体会文
策略 本内容和主旨。先看散文写了什么——人、事、景、物,再借助文中
议论、抒情等文字领悟到为什么写——感情、感悟、哲理、观点等,
从“形”“神”的关系上梳理文本,从而把握行文思路和主旨。
也是,干了一天的活儿,如果赶上豆收,一人一条垄,八里地长,弯着 腰一直往东割,割到头,已经累得跟孙子一样,再好看的黄昏风景,也 没心思看了。
六年后的早春二月,我离开北大荒,回北京当老师。中学同学秋 子,赶着一辆老牛车,从二队送我到场部,准备明天一早乘车到福利屯 火车站回北京。老牛破车,走得很慢,走到半路,天已黄昏,忽然回过 头往西张望,想再看看生活了六年的二队。二队家家户户炊烟四起,淡 淡的白烟,活了似的,精灵一般,袅袅地游弋着。西边,晚霞如火,夕 阳如一盏硕大无比的橙红色大灯笼,悬挂在我头顶,然后像大幕一样缓 缓地垂落。我从来没有见过夕阳居然可以这样巨大,大得像神话中出现 的一样,那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散神聚,做有内涵的语文老师
做老师不容易,做语文老师更不容易,全然不像浅薄之人所想的那样:谁不认识两个字,我也能当语文老师。
名人学者早就说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一语道破语文学科纷繁芜杂内涵的实质。
生活的丰富多彩,决定了语文天地的宽广深邃和绚烂多姿。
以为语文教学就是识字,那就太小看语文学科的博大精深了,语文的底蕴是深厚的,情感是丰富的,领域是广博的,内容是浩瀚无边的:哪能是认识两个字就能忝列其中的呢。
语文老师是一篇散文,以其华丽的辞藻和匠心独运的布局谋篇征服读者,以托物言志寓理于情的含蓄优雅打动读者。
语文老师虽不要求色貌俱佳,但一定要风流倜傥,外表潇洒,内敛精髓,语言诙谐幽默,气质超凡脱俗,达到“形散神聚”的最高境界。
语文老师要博学多才,养成手不释卷、书海泛舟的好习惯。
经史子集,国学经典,诗词曲赋,经典名著和杂感稗闻,都要朗朗上口,还要通晓琴棋书画,涉猎天文地理,了解商贾稼穑行情,明白人情世故,甚至连那些阴阳八卦或者医药杂学也要略知皮毛,从而达到触类旁通的境界。
徜徉文山书海,才能濡染书卷气,才能“心藏万卷书,眉目传诗情,谈笑有妙语,举止透雅致”。
语文老师可以读文学史论,探求孔子、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于漪、魏书生等名人的教育思想,也可以研读杜威、第斯多惠、苏霍姆林斯基等教育家的论著,以求用一定的教育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
语文老师更应该读深读透语文教科书,把文学体系、知识体系、能力训练体系吃透,烂熟于心,将教材脉络大纲吃进肚里,咀嚼消化以后,变成自己的东西吐出“”蚕丝,抛开教参独立自主的解读教材,展露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语文老师应该追求语文教育的大境界,把语文教学当作事业而不是职业,高屋建瓴,海纳百川,在语文教学的路上创造辉煌的人生。
语文老师要经得住寂寞,勤于思索,善于归纳,笔耕不辍。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语一境界,一念一乾坤。
四季万象,情感花絮,江河湖海,山岗峰峦,都可以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抒发胸臆。
下水作文是语文老师的必修课,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自己糊涂让学生明白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语文老师要有骨气,象圣人教诲的那样“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活得潇洒而有韵致。
语文是人文学,教师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直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语文老师不仅“为稻粱谋”,更要做文明文化的传播者:不为五斗米折腰,不向权贵谄媚,不向世俗歪风邪气妥协;不唯书,不唯上,不做专家学者的传声
筒,不做教参的奴才,不做教辅的帮凶,在教学中诞生一个崭新的自我。
语文老师要培养自己身上的儒雅之气。
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私欲社会,儒雅依然是语文老师应该保持的气质,不忧患于贫贱,不戚戚于富贵,不锱铢必较个人得失,不倾慕名利地位,淡泊宁静,追求精神的自由洒脱。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语文老师拥有散文一样的情韵和精神,就一定能够自由驾驭教学,挥洒出自己的一路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