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位富于创造性的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

合集下载

司马迁简介_写作技巧

司马迁简介_写作技巧

司马迁简介司马迁,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司马迁简介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卒于公元前90年,55岁终。

字子长,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汉武帝时任郎中、太史令、中书令,所著《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他撰写的《史记》被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因此后世尊称他称为史迁、太史公。

司马迁是西汉夏阳龙门人。

所以司马迁自称“迁生龙门”。

司马迁、文学家。

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靠近龙门。

所以司马迁自称"迁生龙门"《太史公自序》龙门,龙门山,很有名气。

传说大禹曾在龙门开山治水。

龙门山的南面是黄河。

司马迁的家正好在黄河、龙门之间。

当地名胜古迹很多。

司马迁从小在饱览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历史传说和故事。

)人。

司马迁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卒于公元前87年,48岁终。

现司马迁墓祠,在韩城市城南10公里芝川镇南门外,位于黄河西岸的梁山东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司马迁(公元前145—公元前87)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一生只写了《史记》,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相当于现在国家图书馆馆长一职)。

早年司马迁在故乡过着贫苦的生活。

建元六年,窦太后死后,汉武帝罢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重新发动尊儒,这便是有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元朔二年,司马迁从夏阳[念"假"] 迁居长安,后随家迁于京城,从孔安《尚书》,从董仲舒学《春秋》。

随后他继承父业为太史令。

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在主持历法修改工作的同时,正式动笔写《太史公书》。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他因为“李陵事件”,为投降匈奴的李陵求情,因此直言触怒了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遂遭受宫刑。

司马迁简短介绍

司马迁简短介绍

司马迁简短介绍1.司马迁的简单介绍司马迁(前145—前90)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

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于公元前90年,55岁终。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

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

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

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

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

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史学家”他因直言进谏而遭宫刑,却因此更加发愤著书,创作了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学臣著史记,为中国人民,世界人民流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一、继父志,任史官司马迁,宇子长,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出生于龙门山下(在今天的陕西省韩城县)。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继承父亲司马谈的遗志,当上了太史令,开始从皇家藏书馆中整理选录历史典籍。

司马迁的祖先并不十分显要,其家族世代掌管太史的官职。

但是司马迁和他的父亲都以此为荣,在他们的心目中,修史是一项崇高的事业。

他们为此奉献了自己一生的精力。

司马谈一直准备写一部贯通古今的史书。

在父亲的直接教导下,司马迁十岁时便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

后来,他又跟着董仲舒学习《春秋》,跟孔安国学习《尚书》。

司马迁的人物介绍

司马迁的人物介绍

三一文库()〔司马迁的人物介绍〕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司马迁的人物介绍,欢迎阅读。

一、司马迁简介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司马迁生平▲早年经历西汉景、武年间(时间不详),在黄河龙门的一个小康之家中,司马迁出生了。

[6] [7] 司马迁的祖父司马喜在汉文帝诏入栗米受爵位以实边卒的政策下,用四千石栗米换取了九等五大夫的爵位,因此全家得以免于徭役。

[8]年幼的司马迁在父亲司马谈的指导下习字读书,十岁时已能阅读诵习古文《尚书》、《左传》、《国语》、《系本》[9] 等书。

汉武帝建元年间,司马谈到京师长安任太史令一职[10] ,而司马迁则留在龙门老家,身体力行,持续着耕读放牧的生涯。

[6]▲学游天下稍稍年长之后,司马迁离开了龙门故乡,来到京城父亲的身边。

此时司马迁已学有小成,司马谈便指示司马迁遍访河山去搜集遗闻古事,网罗放失旧闻[11] 。

去司马迁在二十岁时开始游历天下[12-19] ,他从京师长安出发东南行,出武关至宛。

南下襄樊到江陵。

渡江,溯沅水至湘西,然后折向东南到九疑。

窥九疑后北上长沙,到旧罗屈原沉渊处凭吊,越洞庭,出长江,顺流东下。

登庐山,观禹疏九江,展转到钱塘。

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前145-前87),字子长,夏阳龙门(今陕西)人,西汉伟大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司马迁是西汉太史令司马谈之子。

幼年在家乡耕牧、读书,十岁随父到长安,曾就学于经学大师董促舒、孔安国。

二十岁开始漫游,到过现在湖南、江西、浙江、江苏、山东、河南等地,到长安后做郎中;又奉使西南,侍从武帝巡狩,足迹几乎走遍全国各地,他观瞻了历史的遗迹,了解了社会风土人情,搜集了传闻轶事,积累了丰富的历史资料。

他在继承父职任太史令后,又博览了朝廷藏书,为《史记》的写作做好了充分准备,遂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开始了这部不朽巨著创作,大约成书于汉武帝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的传记文学名著。

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后期长达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内分《本纪》十二篇,记述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迹;《表》十篇,把错综复杂的史实用简明表格谱列出来;《书》八篇,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世家》三十篇,主要记载贵族王侯的史事;《列传》七十篇,是官吏、名人以及部分下层社会人物的传记,少数列传还记载了一些国内少数民族和外国的历史。

鲁迅先生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它不仅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在艺术上,也有极深的造诣,对后世作家与文学的影响是极其巨大而深远的。

1/ 1。

司马迁:中国历史学家和文学家

司马迁:中国历史学家和文学家

主张“大一 统”,强调国 家统一和中央
集权
推崇儒家思想, 认为仁义礼智 信是人之本性
主张以德治国, 强调道德教化 对政治的作用
批判法家思想, 认为法治不如
德治
人文精神
肯定人的价值:司马迁认为人是万物之灵,人的生命价值是最高的
关注社会现实:司马迁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关注人民的生 活和命运 强调历史借鉴:司马迁认为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来 指导现实生活
司马迁的《史记》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对后世的文学创 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司马迁的史学思想、史论、人物刻画等方面的成就,对世界史学研究产生 了巨大的影响。
THEME TEMPLATE
感谢观看
早期教育
教育经历:从小勤奋好学, 师从著名学者孔安国学习 《尚书》
家庭背景:出生于史官世家, 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
游历经历:游历各地,了解 风土人情,增长见识
早期作品:《史记》的雏形 《太史公书》
游历与考察
司马迁在游历中考察历史遗迹和风俗民情,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和经验。 他的游历不仅增长了见识,还为他的历史研究和写作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在考察过程中,司马迁注重实地调查和收集第一手资料,使得他的记载更加真实可信。 游历与考察对于司马迁的成长和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影响与价值:《史 记》是中国第一部 纪传体通史,具有 极高的历史、文学 和艺术价值
历史研究方法
运用史料: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广泛搜集、整理和运用各种史料。
实地考察:为了获取更准确的信息,司马迁亲自进行实地考察,收集第一手资料。
创新体例:司马迁在《史记》中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为后世史书撰写提供了借鉴。
《史记》中的“太 史公曰”成为史论 的代表形式,对后 世的史论创作产生 了重要影响。

司马迁中国古代的历史学家

司马迁中国古代的历史学家

司马迁中国古代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前145年 - 前86年),字子长,汉族,出生于汉朝。

他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和整理功不可没,他所著的《史记》堪称是中国历史学的里程碑,对后世史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生平事迹司马迁生于一个世家,家族世代从事历史学。

他的父亲司马谏,曾任汉朝的太史令,使司马迁从小就接触到历史文献,并培养了对历史的浓厚兴趣。

小时候的司马迁聪明好学,善于思考,并且勤奋好问,这些品质为他日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历史学家打下了基础。

公元前134年,司马迁开始拜师学习,他的师傅有著名的学者杨伯峻和韩安国。

在师傅的悉心教导下,司马迁读书勤奋,广泛涉猎史籍,并开始着手整理历史资料。

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父亲去世,司马迁被聘为汉朝的太史令继承父职。

从这时开始,司马迁全身心地投入到历史研究中,并开始着手编写自己的历史著作。

二、《史记》的创作与意义司马迁耗费了二十年的时间,终于于公元前91年完成了自己的巨著《史记》。

这部巨著共分为十二本,又分为一百三十篇,涵盖了自传体史书、十二国春秋、三代世家以及六国年表等内容。

作为中国历史学的奠基之作,《史记》不仅记录了西周至秦朝的历史,还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和经典的文学作品。

司马迁在《史记》中,以客观冷静的态度对待历史事件,力求还原历史真相。

他注重事实考证,采用了多种史料收集和整理的方法,使《史记》成为古代中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

司马迁对待历史的坚持和全面性的研究,为后来的历史学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此外,司马迁在《史记》中也展示了出色的文艺才华。

他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使得整部著作在文学价值上也具备高度的艺术性。

《史记》不仅对后世历史学家具有指导意义,同时也为中国古代文学史增添了璀璨的一笔。

三、影响与评价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在当时的历史学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这部作品不仅扩展了人们对中国古代历史的认识,还对后来的历史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司马迁——个人简介

司马迁——个人简介

司马迁——个人简介司马迁是我国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也是一位思想家。

他撰写的《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因此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司马迁——个人简介,欢迎大家阅读!作者简介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作品影响《史记》全书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史”,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

因此司马迁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史圣。

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 与司马相如合称“文章西汉两司马”。

人物生平早年经历西汉景、武年间(时间不详),在黄河龙门的一个小康之家中,司马迁出生了。

司马迁的祖父司马喜在汉文帝诏入栗米受爵位以实边卒的政策下,用四千石栗米换取了九等五大夫的爵位,因此全家得以免于徭役。

年幼的司马迁在父亲司马谈的指导下习字读书,十岁时已能阅读诵习古文《尚书》、《左传》、《国语》、《系本》等书。

汉武帝建元年间,司马谈到京师长安任太史令一职,而司马迁则留在龙门老家,身体力行,持续着耕读放牧的生涯。

浅析司马迁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

浅析司马迁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

浅析司马迁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史记》的影响摘要:司马迁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

他的鸿篇巨著《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1]。

然而司马迁命运坎坷,遭际悲悯,但他却以坚贞不屈的毅力同命运挑战,最终完成了名垂千古的史学巨著《史记》。

本文将试从司马迁的人生经历即其家乡景观与童年生活、家学渊源与转益多师、博览群书与漫游经历,以及从立志不朽到发愤著书等四个方面来浅析司马迁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史记》的影响。

关键词:司马迁人生经历《史记》影响司马迁是西汉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其《史记》是我国历史学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是一部“通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2],是司马迁对我国民族文化,特别是历史方面的极其宝贵的贡献,现从司马迁独特的人生经历,分析其对创作《史记》的影响。

一、家乡景观与童年生活司马迁,字子长,“迁生龙门”[3]。

龙门,山名,横跨在黄河两岸,东段在山西河津县北,西段在陕西韩城县北约五十里。

黄河穿越龙门,“两岸皆断山绝壁,相对如门,惟神龙可越,故曰龙门”。

传说每年暮春总有成千条鲤鱼游聚龙门山下,跳跃龙门,跳上去的就成龙升天,这就是“鱼跃龙门”的传说。

这种传说给人们的想象增添了驰骋的翅膀,使龙门成为身上之地,其名悠久,载于《尚书.禹贡》〔4〕。

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就诞生在这样一个充满神话色彩的地方。

司马迁的童年生活是在家乡度过的,他“耕牧河山之阳”〔5〕,少年生活常与农夫牧童为伴,在饱览故乡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相关的历史传说和故事,乡土文化培育了司马迁的豪迈灵秀之气,牧耕生活也练就了司马迁强健的体魄,正是这样不平凡的家乡景观与童年生活影响了司马迁日后对《史记》的创作。

二、家学渊源和转益多师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一位刻苦勤奋的学者,他多方求教,“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6〕”。

司马谈知识广博,他虽为太史令,但对诸子百家学说有深入系统的研究,《太史公自序》收录了他的《论六家要指》一文,文中分析了先秦到汉初六个主要学术流派的得失,精辟深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马迁的“史”的观念与《史记》的文学价值——《史记•选读》教学一得【摘要】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史学上的高山,又是文学界的宝库,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笔者从《史记》创作的时代背景、作家个性、题材设置等方面来阐释“史”与“文”的关系,以祈正确认识其文学价值及借鉴意义。

【关键词】“史”的观念文学价值借鉴意义司马迁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位富于创造性的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

五十二万言的《史记》,不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新型通史,而且在文学史上也是沾溉百代的鸿篇。

人们面对这座史学的高山,文学的宝库,大有“探之不穷,揽之不竭”的感慨,鲁迅先生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我们要正确认识《史记》的文学价值,首先需理解司马迁头脑中“史”的观念所包涵的文学素质,否则,就很难科学地评价《史记》的文学成就。

文学与历史,在今人的头脑中有着较为严格的界限,两个概念都有自己特定的内涵。

但“史”与“文”的因缘,在我国历史上可以追溯到很早。

我们能见到的最古文字甲骨卜辞,就是史官的原始“作品”。

史官是最早掌握和运用文字的人,他们要行使自己的职能,就得借助于文字以及运用文字的方式方法。

《论语》中曾载“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其“文”的含义尽管复杂,但与“质”相对,无疑就是文采的意思,而“史”与“野”作为两种偏向对举,则含有浮华的贬义。

《韩非子》中有“捷敏辩给,敏于文采,则见以为史”,就更有力地证明“史”这个概念本身不但融合着“文采”的素质,而且在儒家的口中含有浮华的贬义。

可以说,春秋战国时期不具“文采”是根本不成其为“史”的。

对于这一点,司马迁是怎样认识的呢?看来,在他的头脑里,这种传统观念并没有多大改变,他说“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这里的“恨”是指他的《史记》还没有完成,他把历史著作《史记》直接说成“文采”了。

可见,我国历史上“史”是以“文采”为特征的。

换句话说,历史和文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我国古代历史著作的特点;人们的文学才能又往往通过这一途径或形式得到较早的表现和发挥。

今天,我们探究《史记》的文学价值,就是要尊重这个历史的客观事实,否则,机械地搬用一些现代文艺理论,脱离其发展的历史实际,就不但不能真正认识《史记》的文学经验,而且很可能连它的史学价值也给否定了。

其实,司马迁的“史”的观念中含有文学的素质,还可以从他对于史料的认识和处理上得到证实。

扬雄称《史记》为“实录”,王充也说“子长少臆中说”。

这说明,他对待史料的态度是很严肃的,主要依据之一就是自己的亲身见闻与调查。

这种方法,其实就是史家家法“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

这样做,在较大程度上保证了《史记》的历史真实性,使之享有“史家之绝唱”的崇高声誉。

诚然,《史记》中非信史的记载,也是不少的。

譬如,采用了不少古代文献典籍中的传说,战国、秦汉之间的一段历史,一些情节离奇的故事,甚至有妖梦鬼神之类的轶闻,这些多属民间口头文学的性质,使《史记》在文学上大为增色,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他的“史”的观念中确实含有文学的成分。

另外,司马迁所创造的“纪传体”本身也不可避免地将历史与文学糅合在一起,这当然也是由他的“史”的观念决定的。

纪传体历史的特点之一就是把历史写成人物为中心,并把历史人物的活动加以故事化。

这难免不使历史和文学结合起来,因为历史人物的故事化,必定要求引人入胜的情节,还要对人物形象加以生动逼真的刻划。

这些,在相当程度上是要借助于文学想象的。

没有想象,要想把历史人物写得有声有色,把历史故事讲得精彩流畅,恐怕难以做到。

《史记》中的人物传记,大多具有很强的故事性,有的篇章简直与历史小说无异,因此文学史上又称之为“传记文学”。

从以上三个方面考察来看,司马迁对于“史”的理解本身就具有文学的素质,因此,他才在编写《史记》的过程中,不自觉地运用了许多文学的手段和方法,从而使得这部历史著作放射文学的异彩,也使得他本人享有史学家、文学家的双重称号。

《史记》的文学价值或写作经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借鉴。

广泛收集有关资料是有效写作的前提条件。

司马迁写历史人物传记的史料来源,一是西汉王朝官方收藏的丰富藏书和文献,二是亲自去作社会调查。

司马迁熟读《春秋》并有意识地学习运用其精神来写作《史记》。

《春秋》如同孟子所说,“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

“义”就是观点,“事”就是史实。

“义”反映史家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认识与批判,但“义”必须因“事”而见,两者是统一的。

司马迁评判历史的见解,不能离开史实去空发议论,而是“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这种让事实说话的方法,使得《史记》有可能在叙事中展现多姿多彩的历史画面和人物形象。

司马迁对历史人物有着鲜明的爱憎,他的每一篇传记都有明确的主旨和态度,这是在大量掌握、充分分析史料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择材料的结果。

人们说他的传记写得“疏”、“洁”、“纵”、“逸”,原因之一就是他善于分析和驱使材料。

“疏”、“洁”是对材料进行精心提炼和剪裁的结果;只有真正将材料“消化”了,驾驭起来才会既“纵”且“逸”,笔端犹如天马骏足。

我们看到《史记》中有些传记,故事很短,有的甚至只有寥寥几个片断,但给人的印象却很深。

如《管晏列传》的晏婴,主要写了两个故事:一个写晏子解骖赎买奴隶越石父,并延为上宾;一个写晏子的车夫改过而得到晏子的赏识与提拔。

两个故事表明一个主旨,晏子善于发现和使用贤能。

晏子是春秋战国时期有名的政治家,他一生做了很多事情。

在这里,司马迁仅仅用了二百四十余字,且有叙事,有描写,有对话,有细节,生动形象得表现了晏子政治上的最大特点,即赏贤使能,其余的事情都从略。

司马迁在历史人物的刻画上,表现出惊人的文学才能,似有传神之笔。

无论是写惊心动魄、风云滚滚的历史大事件,还是写饶有风趣的生活小插曲,他都十分注重人物举止的细节描写。

如《项羽本纪》中一段写樊哙的文字:“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这是鸿门宴上的斗争发展到高潮,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之时,樊哙在军门外听到张良告急的消息后作出的反应。

一个“即”字,既写出了当时危急的情势,也揭示樊哙作为刘邦参乘的耿耿忠心。

交戟卫士阻止他进去,他只是“侧其盾以撞”,这个“侧”字用得十分传神,因为当时樊哙想到的是赶快进去救刘邦,根本没有把注意力放在卫士身上,因此卫士去阻挡他时,他只是漫不经心地将盾略微一斜,卫士就应声倒地。

这个动作反映了樊哙关注刘邦安危的急切心情,也刻画出他英武粗豪的性格。

进去之后,“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立”字写出了他随时准备“与之同命”的战斗姿态,“嗔”字则使我们看到了他怒不可遏的表情。

这些细节的精心刻画,句句传神。

虽寥寥数笔,就把樊哙的满腔义愤和临危不惧的英雄气概,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

司马迁的历史人物写得神气活现的另一原因是语言的个性化。

一般地说,《史记》人物所说的话,都能切合各自的身份,也与说话时的环境气氛一致。

项羽、刘邦第一次见到都曾流露过发自内心的表白。

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

”刘邦说:“嗟呼!大丈夫当如此也。

”两人的话同样表现了他们的政治抱负,但表达方式不同:项羽用的是蔑视的口吻,刘邦却是欣羡的语气。

两句话生动地表现了这两个风云人物的两样性格。

《项羽本纪》写鸿门宴上的斗争发展到高潮时,刘邦托辞如厕,并招樊哙出去,想趁机逃走,又顾及如此不辞而别有失外交上的常礼,樊哙斩钉截铁地说道:“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其中“大礼不辞小让”一语让人很是费解,事实上这是有毛病的。

因为从前后文看,这句与前句“大行不顾细谨”的意思应该一致,都是说不要因小失大。

但从句子结构和词义分析,两句含义正好相反;因为“大礼不辞小让”无异于说“大礼”也要讲“小让”。

类似的话在《史记》中至少有两处:一是《李斯列传》写赵高鼓动胡亥篡位时就说过“大行不小谨,盛德不辞让”的话;二是《郦生陆贾列传》记郦食其回敬齐王田广以烹杀相威胁时,也说过“举大事不细谨,盛德不辞让”的话。

赵高和郦生在说这两句话时,无论从前后文或语法词义分析,都说得极精当,但这话一到樊哙嘴里就出了语病,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司马迁有意为之,且大有妙趣。

我们知道,樊哙出身下层,平生以“屠狗为事”,或许是个文盲,他要说这样一句文雅的话,不准确倒更符合他的身份。

另外,鸿门宴生死攸关,成败系于一旦,樊哙当时只求达意,顾不得斟酌词句,语次有所不确,完全符合他当时的处境和心情,更是符合他那种重实际而不务虚名的粗犷作风。

司马迁这一将错就错之笔,十分有助于显示樊哙在特定环境中的鲜明个性。

这种用心良苦的艺术匠心,我们读时是不可轻易忽略的。

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有时采用文学的夸张手法。

从前有人对《史记》历史兼文学的特质不甚理解。

诚然,纯从历史的角度来要求,夸张易于失实,但文学上必要的夸张手法,不但是允许的,而且是做到笔墨酣畅,气足神完的手段。

如“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

”(《刺客列传》),“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

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项羽本纪》)等等。

这些夸张之笔,决不是惊人之语,而是在大量描摹渲染之后作出的合乎艺术内在规律的大胆想象。

正是这种夸张描写,真实而酣畅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也使人物的形象更鲜明、更饱满。

我们在读《史记》的人物传记时,常常感到一股激情在字里行间翻卷不息。

鲁迅先生谓之“无韵之离骚”,指的应是其中具有诗一般的抒情色彩,也是这部历史名著富有文学素质的又一种表现。

如《屈原贾生列传》,用想象的手法把相隔一百多年的屈原、贾谊放在一个传里写,写贾谊横渡湘水,缅怀屈原,感伤身世,作赋以吊屈原,通篇充满悲愤、怜惜的感情。

《项羽本纪》中垓下之围,把项羽英雄末路的悲慨,写得酣畅淋漓。

尤其“别姬”一节,一百三十余字,犹如一百三十余个音符,构成一阕慷慨悲壮的乐章,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

刘熙载说得好:“学《离骚》,得其情者为太史公,得其辞者为司马长卿。

”的确,像《史记》这样浓烈的抒情色彩的文本,我们既要关切司马迁自身命运前途的政治责任感和个人的不幸遭遇,又要把握其作为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在书中大力弘扬的人文精神,如赞美建功立业、青史留名的入世精神,倡导忍辱含垢、百折不挠的圣贤精神,批判暴政酷刑、力求完美的美政精神,呼唤世间真情、立志高远的自尊精神等。

基于此,笔者认为,也许正是因为司马迁的“史”的观念,才让我们想起《史记》是二千多年的艺术创造,才让我们用明晰的历史眼光去认识《史记》的文学价值,在历史的长河中去观照它在史学和文学发展史上放射着的特异光芒。

参考文献:1、《古典文学论丛3》,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