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丛神经阻滞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在老年人下肢手术中的麻醉效果与安全性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观察超声引导下股神经及坐骨神经阻滞用于老年下肢骨折患者的麻醉效果及对血凝状态的影响

观察超声引导下股神经及坐骨神经阻滞用于老年下肢骨折患者的麻醉效果及对血凝状态的影响发布时间:2021-08-13T16:02:45.443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21年6期作者:王思明[导读]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股神经及坐骨神经阻滞用于老年下肢骨折患者的应用效果王思明大庆油田总医院 163001【摘要】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股神经及坐骨神经阻滞用于老年下肢骨折患者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本院86例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开展本次研究,时间2020年04月-2021年04月,随机将其均分为对照组43例(行联合阻滞麻醉)和观察组43例(行超声股神经及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效果。
结果观察组的TT指标、PT指标、苏醒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给予老年下肢骨折患者超声股神经及坐骨神经阻滞麻醉能够显著提升麻醉效果,改善血凝状态,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超声引导;股神经;坐骨神经阻滞;老年患者;下肢骨折;麻醉效果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ultrasound-guided femoral nerve and sciatic nerve block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lower limb fracture. Methods 86 case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lower limb fracture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to carry out this study from April 2020 to April 2021.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43 cases)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43 cases) with ultrasound femoral nerve and sciatic nerve block anesthesia. The anesthetic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Results TT index, Pt index, recovery time and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ultrasound femoral nerve and sciatic nerve block anesthesia for elderly patients with lower limb fracture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anesthesia effect and improve the blood coagulation state, which has promotion value. [Key words] ultrasound guidance; Femoral nerve; Sciatic nerve block; Elderly patients; Fracture of lower limb; Anesthetic effect 下肢骨折是临床上多发的骨折类型,患者的运动功能会受到阻碍,患者既会感受到身体上的不适【1】,又会影响到心理状态,该病患者主要采取手术治疗,以往多给予全身麻醉,该麻醉方式会加大患者的痛苦感,患者的拔管时间和苏醒时间比较长,会对患者的预后恢复造成不良影响【2】。
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患者镇痛效果及麻醉不良反应分析

文章编号:WHR2020094094腰丛 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患者镇痛效果及麻醉不良反应分析林英甘肃省天水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甘肃天水 741020【摘 要】目的:探讨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患者使用腰丛 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镇痛的效果以及麻醉不良反应。
方法:在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选择78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将患者编号后随机平均分为两组,39例采用腰 硬膜外联合麻醉为对照组,39例采用腰丛 坐骨神经联合阻滞为研究组,分析两组患者的VAS评分,麻醉前、中、后MAP和HR、SpO2变化,比较两组的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研究组患者麻醉不良反应率比对照组低(犘<0.05)。
麻醉前两组患者的MAP和HR、SpO2没有差异(犘>0.05);麻醉中、后研究组患者的MAP和HR、SpO2比对照组更为稳定(犘<0.05)。
研究组患者的VAS评分比对照组低(犘<0.05)。
结论: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患者用腰丛 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镇痛效果更显著,VAS评分较低,MAP和HR、SpO2更为稳定,麻醉不良反应较少,麻醉效果好。
【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腰丛 坐骨神经联合阻滞;老年患者;腰 硬膜外麻醉;镇痛效果;麻醉不良反应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指股骨转子间骨折,也指股骨颈底至小粗隆以上水平发生的骨折[1]。
最常见的是老年患者,一般是由于外力的作用,造成局部骨连续性中断,会出现局部肿胀疼痛,且局部活动受限[2]。
患者不能在地面上行走,下肢会出现屈曲、缩短、内收、外展畸形,并出现大量局部皮下瘀血现象[3]。
一般治疗方案以骨折部位是否有脱位及患者是否能耐受手术为依据,可以耐受手术的患者以闭合复位PF NA内固定手术为主。
手术时为了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减轻疼痛,常用到不同的麻醉方法,不同麻醉方式的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均不同。
本研究探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患者使用腰丛 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镇痛的效果以及麻醉不良反应。
腰大肌肌沟阻滞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在下肢手术应用

率2 H z , 脉宽 0 . 3~ 0 . 5 m s , 引 出腓 肠肌 颤 搐, 在 负极 所在 点作 局麻 , 将 神经 刺激 器
转换 至 刺 激 针 模 式 , 设定 电流 0 . 3 m A、 2 H z 、 0 . 1 i n s , 神 经刺 激 针 垂直 皮 肤刺 人 , 引 出腓 肠 肌 颤 搐 , 伴 跖屈 或背屈 , 回抽 无
一
位点 , 腰 大 肌 肌 沟 阻 滞 和 坐 骨 神 经 阻滞 成 功率 、 神 经 刺 激 器 电流 及 进 针 深 度 。 统计学 处 理 : 采用 S A S 6 . 1 2 统 计 软
分支 。在臀后 区坐骨 神经 包 于同一 个鞘 中, 在此处注入局麻 药可同时阻滞胫神经
和腓总神经 , 还能 阻滞 股后 皮神 经 , 对 股 部止血带 的耐受有 重要 意 义。神经 刺激 器是一种较新的设备 , 通过对放置在皮肤
支, 6 0 %在胭 窝 上缘 分支 , 1 0 % 在 胭 窝 内
肌 沟 阻 滞 联 合 坐 骨 神 经 阻 滞 能 够 完 成 下
肢 的麻 醉 , 且 并发 症 较 少 。
关键 词
滞
腰 大 肌 肌 沟 阻 滞 坐 骨 神 经 阻
神 经 刺 激 器
观察指标 : 比较坐骨神经 阻滞 实际定 神经 阻滞技 术费用低 , 对于一些 四肢 或体表部位 的手术尤为适宜 , 尤其是 对于
般情 况 较差 的患 者 , 仅行 该 肢 体 的 麻
醉, 因其对呼 吸 、 循 环功 能影 响小 而易 被
接 受 。但 传 统 的依 赖 患 者 异 感 进 行 神 经
件进行统计分 析 , 计 量 资料 以 ( X±S ) 表
示, 组 问 比较 采 用 成 组 t 检验, 计 数 资 料
老年下肢骨科手术中应用超声引导下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

216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年8月 第4卷第16期骨头发生连续性、完全性断裂,称为骨折。
老年人是骨折高发人群,以老年女性居多,常见于下肢骨折,有髌骨骨折、股骨骨折等多种骨折类型[1]。
现代医学手段相当发达,骨折不再是医学难题,治疗方法多样,如手术复位、手法复位等。
骨折后患者骨头偏移原有位置,复位过程患者需忍受较大痛苦,鉴于此临床治疗中引入麻醉,旨在减轻患者治疗痛苦,普通全麻、喉罩全身麻、外周神经阻滞等是目前临床上常见麻醉形式,不同麻醉法操作方式、镇痛效果有明显差异[2]。
目前,为确保老年下肢骨科手术患者的麻醉更加安全和准确,超声引导麻醉已经试用于麻醉方案。
现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下肢骨科手术患者100例,采用超声引导下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措施,取得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下肢骨科手术患者100例,征得患者同意后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66~81岁,平均年龄(74.35±6.04)岁;观察组则采用超声引导下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措施,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66~83岁,平均年龄(75.18±6.28)岁;患者均系髌骨骨折、胫腓骨骨折、及踝关节骨折,所有患者骨折程度、年龄等资料完整且高度相似,分组后组间差异小(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麻醉方法两组患者均于术前禁食、禁饮,入室后常规建立静脉通路,监测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电图等生命体征,密切观测患者脉搏、心率等体征变化。
神经阻滞前,常规静脉予以镇静、镇痛药物。
实施外周神经阻滞常规麻醉的为对照组,步骤如下:患者取侧卧位患肢朝上,首先经髂后上棘画一脊柱的平行线,再画一髂嵴连线,两线相交,交点即为穿刺点,常规消毒,穿刺针连接神经刺激仪(1.5mA,2Hz,0.1ms),垂直皮肤进针,当诱发股四头肌和髌骨运动时,调低电流强度至0.5mA,如能持续引起以上运动反应,回抽无血后缓慢注入0.5%罗哌卡因25ml,完成腰丛神经阻滞;再确认髂后上棘和坐骨结节,并在两者之间做一连线,穿刺点在这条连线上位于臀裂上方略靠近尾侧处,常规消毒,穿刺针连接神经刺激仪(1.5mA,2Hz,0.1ms),并沿矢状面进针,当诱发足跖曲/內翻运动或足背曲/外翻运动时,调低电流强度至0.5mA,如能持续引起以上运动反应,回抽无血后缓慢注入0.5%罗哌卡因20ml,注射麻醉剂时要注意针头走向,尽量靠近坐骨神经注射,有助于患者下肢快速进入麻醉状态。
腰丛复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术中血压心率及术后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影响

腰丛复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术中血压心率及术后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影响朱晓星(玉田县中医医院,河北玉田064100)[4]王育丽,唐宇宏,司阳,等.大剂量地塞米松联合重组人白介素-11治疗新诊断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观察性研究[J ].世界临床药物,2018,39(1):25-29.[5]孙慧平,胡琦,游建华,等.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在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围术期的应用[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9,40(3):191-194.[6]闫朝奇,由国平,冷青,等.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方案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近期疗效与安全性的M et a 分析[J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2018,41(4):277-284.[7]胡晓萍.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探讨[J ].中国实用医药,2017,12(9):92-94.[8]沈伟,何林波,唐灵通.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外周血CD 4+T淋巴细胞与I L-37表达的变化及意义[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8,36(4):500-502.[9]郝彩霞,杨莉洁.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地塞米松疗法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浆T 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J ].血栓与止血学,2017,23(4):541-544.(收稿日期:2021-03-11)【摘要】目的观察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血压、心率及术后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月玉田县中医医院收治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试验组采用腰丛复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使用腰-硬联合麻醉,观察2组患者的血压、心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并进行比较。
结果2组患者麻醉前及麻醉后5m i n 、10m i n 、20m i n 时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麻醉30m i n 时试验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0.05)。
髋关节手术新型麻醉方式:腰丛、坐骨神经及椎旁神经联合阻滞

髋关节手术新型麻醉方式:腰丛、坐骨神经及椎旁神经联合阻滞阮侠;徐仲煌【摘要】目的评估腰丛+坐骨神经联合椎旁神经阻滞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根据不同麻醉方式分为全身麻醉组(GA组)、硬膜外组(EA组)和外周神经阻滞组(NB组),NB组进一步分为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组(LS组)和腰丛+坐骨神经+椎旁神经阻滞组(PVB),比较各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情况.结果 NB组患者平均年龄和术前合并疾病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NB组患者术中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最大变化率分别为13.9%±6.1%、l5.8%±8.2%和14.0%±4.7%,明显低于GA组的21.6%±7.0%、23.3%±7.2%和23.3%±7.8%(P<0.05).NB组患者术中芬太尼使用量为(103.8±42.7)μg,显著低于GA组的(295.0±55.4)μg(P<0.05).与LS组比较,PVB组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最大变化率显著减低,分别为9.0%±3.4%vs.18.8%±3.3%和9.0%±4.1%vs 22.5%±4.2%(P<0.05);芬太尼用量减少,PVB组为(87.5±47.9) μg,LS 组为(120.0±35.6) μg,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神经阻滞复合小剂量静脉麻醉可以安全有效地用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腰丛+坐骨神经复合椎旁神经阻滞可进一步增加外周神经阻滞的阻滞效果.【期刊名称】《协和医学杂志》【年(卷),期】2011(002)004【总页数】5页(P326-330)【关键词】外周神经阻滞;椎旁神经阻滞;髋关节置换术【作者】阮侠;徐仲煌【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北京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北京1007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14.4;R687.4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髋关节手术在临床有日趋增多的趋势。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应用于下肢骨科手术中的优势评价

经与血管损伤,利于减少出血量,同时降低手术风险,安全性有保障,且剑突下入路可对双侧胸腔探查,并同期对双侧病变进行处理,优化经肋间入路手术的单侧胸腔操作不足之处,减少手术切口,减轻手术创伤,从而促进术后康复叫因此,较经肋间胸腔镜前纵隔肿物切除术,经剑突下入路胸腔镜病灶切除术可减少出血量、引流量,缩短住院时间与拔管时间,并减轻术后疼痛度,同时确保手术安全性。
笔者结合本研究中问题对经剑突下入路胸腔镜病灶切除术临床注意事项予以总结,具体如下:①剑突下入路胸腔镜手术操作空间相对较小,在应用中需加长腔镜器械,从而对于术者要求相对较高,同时手术风险随之提高,要求术者需具备丰富胸腔镜手术的操作经验,同时对相应结构与毗邻组织之间关系非常熟悉;②于胸膜、肺门处操作较为困难,一旦大出血,较难止血;③实施左侧胸腔相应操作时,器械易影响心脏,增加术中或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
综上,与经肋间胸腔镜前纵隔肿物切除术对比,前纵隔肿瘤患者接受经剑突下入路胸腔镜病灶切除术治疗,可减低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利于术后恢复,缓解术后疼痛,同时保障安全性。
参考文献[1]王伟,杜宁,刘嘉文,等.电视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中膈神经保护的临床效果[].山东医药,2017,5768):97-98.[]李仁鹏,黎琰,胡文滕,等.截石位经剑突下入路与侧卧位经肋间入路胸腔镜下前纵隔肿物切除术的临床分析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员9,2662):员7员-员员75.3]章恒,简俊岭,王起奎,等•胸腔镜手术和开胸手术治疗纵隔肿瘤的对比研究J].临床肺科杂志,2018,236):1593-1595.4]王庆淮,谭宁•经肋间VATS手术与常规手术治疗原发性纵隔肿瘤的效果比较现代肿瘤医学,2019,2761):3824-3827. 5]任占良,张卫锋,张泳,等•经剑突下切口入路胸腔镜手术治疗 前纵隔肿瘤的临床体会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9,2462):889-893.收稿日期:2020-09-15)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应用于下肢骨科手术中的优势评价张忠慧下肢骨折治疗的目的不仅要确保负重稳定性,还要求恢复后运动的无痛性,而术中麻醉方式的选择对手术近远期疗效影响较大。
3 种方法对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2021年11月 第23期临床研究3种方法对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分析林军萍甘肃省陇西县中西医结合医院,甘肃 定西 748100【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下肢静脉曲张治疗中采用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研究开展时间跨度范围确定为2018年10月~2020年4月,选定研究样本为此时间跨度范围内就诊治疗的72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模式为依据,将72例患者均分为甲组、乙组、丙组,n=24,甲组患者行传统结扎剥脱术,乙组患者行点式抽剥术,丙组患者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经皮浅静脉连续环形缝扎术,对比3组各项指标。
结果:对比3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时间,丙组更具优势(P<0.05)。
对比3组术后VCSS评分、CIVIQ评分,丙组更具优势(P<0.05)。
对比3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丙组更具优势(P<0.05)。
结论:下肢静脉曲张治疗中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经皮浅静脉连续环形缝扎术安全有效,可在各级医疗机构中全面推广应用。
【关键词】下肢静脉曲张;治疗效果;安全性[中图分类号]R54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23-0043-02下肢静脉曲张属临床常见疾病,其主要病理特征为下肢静脉阻塞、静脉瓣功能异常、泵功能不全等导致下肢静脉血液无法有效完成回流,进而诱发皮肤组织微循环障碍、静脉压升高及浅静脉曲张[1-2]。
下肢静脉曲张形态为圆柱状或囊状扩张,静脉主干及分支均可产生病变,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血液淤堵、下肢静脉凸起并呈蚯蚓状走行,下肢肿胀及疼痛严重,并可诱发皮下硬结、萎缩、脱屑等症状,如长期未能得到有效治疗可诱发皮肤溃疡及湿疹,严重影响日常生活[3]。
临床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多采用高位结扎及剥脱等方案,此类治疗方案疗效显著,其主要缺陷为创伤面积极较大,且不良反应多发[4]。
伴随医疗技术的发展进步,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方案日益丰富完善,点式抽剥术、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经皮浅静脉连续环形缝扎术等治疗方案得到临床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