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概论 郑功成

社会保障概论 郑功成
社会保障概论 郑功成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社会保障的理论界定

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这一定义包括如下必备要素:

1、依法建立。

2、突出以人为本。

3、具有经济福利性。

4、属于社会化行为。

社会保障的内容主要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与社会福利三大部分,还有向军人的独立保障系统,以及其他补充性的社会保障措施。

从层次上分,社会保障可以划分三个层次:

1、经济保障

2、服务保障

3、精神保障

第三节社会保障的目标与功能

一、社会保障的目标

总目标是通过保障和改善国民生活增进国民福利来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社会保障制度在实践中需要实现如下分目标:

1、帮助国民摆脱生存危机。

2、满足国民的生活保障需求,不断改善和增进国民的福利。

3、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社会保障的功能

(一)稳定功能

(二)调节功能

(三)促进发展功能

(四)互助功能

(五)其他功能,如防控风险功能资本积累功能

第四节社会保障的特征与原则

一、社会保障的特征

(一)公平性特征

主要表现在:

1、保障范围的公平性

2、保障待遇的公平性

3、保障过程的公平性

(二)社会化特征

主要体现在:

1、制度的开放性

2、筹资社会化

3、服务社会化

4、管理与监督社会化

(三)福利性特征

体现的是社会成员在社会保障方面的交易成本低于所获得的保障待遇。

(四)法制规范性特征

主要体现在法律的规范与强制方面。

(五)多样性特征

主要表现在:

1、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日益多样化。

2、同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在一国之内也开始呈现不同的模式。

3、项目结构多样化。

4、水平结构多样化。

(六)刚性发展特征

二、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

(一)公平原则

(二)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原则

(三)责任分担原则

(四)普遍性与选择性原则

(五)其他原则,如互济性原则法制性等原则。

第五节社会保障的意义

社会保障的意义主要表现在:

一、社会保障突出以人为本,彰显人道主义,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成果与推动力量。

二、社会保障维护并创造着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着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

三、社会保障不断增进着国民福利。

四、社会保障能够为其他相关政策的实施提供配套。

五、社会保障能够创造就业机会,改良着社会产业结构。

第二章社会保障的发展

第一节概述

一、社会保障发展阶段的划分

郑功成提出的划分社会保障发展阶段的标志主要有:

1、一定时期内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或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2、一定时期内社会成员对社会保障的需求。

3、政府介入的程度。可划分为:

(1)慈善事业时代或前社会保障阶段;

(2)济贫制度的形成与发展阶段;

(3)现代社会保障阶段,又可分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

4、社会保障实践的出发点与基本目标。

5、一定时期内社会保障实践的具体内容。可划分为:

(1)社会救助型发展阶段

(2)社会保险型发展阶段

(3)社会福利型发展阶段

二、影响社会保障发展进程的因素

1、经济因素

2、社会因素

3、道德因素

4、政治因素

5、其他因素,如历史文化因素

第三节现代社会保障制度

一、社会保险制度的产生

社会保险制度的出现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标志。

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特征:

1、社会保险在性质上是权利义务结合型。

2、社会保险制度的根本目的是解除社会成员的后顾之忧。

3、保障水平是基本保障型。

4、保障过程是强制化规范化。

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一些基本特征:

1、社会保障在性质上表现为全民的普遍性福利。

2、社会保障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和促使整个社会和谐发展。

3、福利保障项目实现完备化。

4、实施过程进一步社会化。

三、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规律

(一)立法先行

(二)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三)协调发展

(四)多样化发展

第四节社会保障发展经验教训与改革

一、社会保障发展的国际经验

1、尊重本国的国情。

2、追求长期稳定、协调和谐发展。

3、健全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4、努力追求社会化。

5、对市场机制日益重视。

二、社会保障发展的国际教训

1、国家包办社会保障事务和福利的高速膨胀,将带来严重的社会保障财政危机。

2、社会保障水平过高会助长国民惰性,影响竞争力。

3、社会保障体系的残缺不全或水平过低亦会使有关社会问题进一步恶化。

三、国外社会保障改革

(一)福利国家改革

1、削减福利支出。

2、调整福利结构。

3、扩充社会保障资金来源。

4、引入私营机制,以减轻官方系统的压力并提高社会保障系统的行政效率。(二)美国的社会保障改革

1、调整社会保障指导思想。

2、适当调整社会保障的目标。

3、调整社会保障的有关内容。

4、重视私营机构的作用。

第五节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新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社会保障明显不足。

2、立法滞后。

3、责任模糊。

4、新制度的有效性还有待提高。

第三章社会保障体系与模式

第一节概述

一、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是国家依法建立起来的保障国民生活、维持社会稳定促进和谐发展的系统,是由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军人保障以及各种具有互助共济功能的社会化保障机制共同编织成的“社会安全网”。

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目标

(一)完整性

(二)协调性

(三)层次性

三、社会保障体系的结构

1、根据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所包括的业务内容看,构成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主要包括三类:(1)社会救助

(2)社会保险

(3)社会福利

2、根据是否与受保障对象的社会生产活动过收入关联,社会保障体系还可以划分为两类:(1)与社会生产或收入关联的保障制度。

(2)与社会生产或收入无关联的保障制度。

(3)根据政府介入的程度以及法律规范的强制性,现代社会保障体系还可以划分为两类:(1)制度化的社会保障。

(2)非制度化的社会保障。

第二节社会保障体系

一、社会救助

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依据法律规定,面向不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低收入家庭,提供经济帮助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它是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中具有基础地位的一个重要子系统。

社会救助的特点:

1、社会救助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财政预算拨款或特别捐税辅助。

2、社会救助通常被认为是政府对国民应尽的责任,是低于贫困线或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国

民应该享受的一项基本权利,提供救助方与接受救助方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具有单向性,而其他社会保障子系统则多是权利与义务相结合。

3、社会救助的对象是社会成员中的一个特殊弱势群体。

4、社会救助的目标是帮助贫困人群维持最低生活水平,其标准低于社会保险的要求。

5、社会救助需要救助者依法自愿提出申请,经救济机构调查并批准后方可获得救助。

社会救助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社会救助是最先形成的历史最悠久的社会保障形式,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均是在原来社会救助措施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起来的。

2、社会救助是保证社会成员生存权利的最后一道防线。

二、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是国家依法建立的面向劳动者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它由政府、单位和个人三方共同筹资,目标是保证劳动者在因年老、疾病、工伤、生育、死亡、失业等风险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从而失去收入来源时,能够从国家或社会获得物质帮助,以此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

社会保险的特点:

1、预防性。

2、补偿性。

3、储蓄性。

4、责任分担。

5、互助共济。

社会保险的内容包括:

1、养老保险。

2、医疗保险。

3、工伤保险。

4、失业保险。

5、生育保险。

6、死亡抚恤,亦称遗属保险。

7、残障保险。

8、护理保险。

三、社会福利

广义的社会福利,是国家和社会对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的全部物质和文化生活的保障和福利,除前述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外,还包括其他旨在改善与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的物质福利,以及全部公共的文化教育、卫生、体育设施和服务。

狭义的社会福利,作为社会保障的从属概念,是与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并列的概念,是

社会保障体系中日益重要的子系统。

中国的社会福利子系统包括如下主要项目:

1、老年人福利。

2、残疾人福利。

3、妇女儿童福利。

4、其他福利,如教育福利、住房福利以及其他各项公共福利事业。

社会福利的特点:

1、保障对象全员化。

2、保障项目广泛化。

3、资金来源多渠道。

4、保障水平弹性化。

社会福利是最高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四、军人保障

军人保障是以现役军人为保障对象的一个综合性保障系统。

五、补充保障

(一)慈善事业

慈善事业,是建立在社会捐献基础之上的一种民办社会救助事业,它以社会成员的善爱之心为道德基础,以社会各界的自愿捐献为经济基础,以民间公益事业团体为组织基础,以大众参与为发展基础。

(二)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是指在政府指导下,以社区组织为依托,在城乡一定层次的社区内以全体社区居民为对象,以特殊群体为重点,运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向他们提供福利性服务的一种社会化保障机制。

社区服务的特点:

1、自主性。

2、社会性。

3、多样性。

(三)企业年金

企业年金,是指由企业建立的面向本企业职工的一项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是职业福利或机构福利中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对政府主导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补充。(四)商业保险

商业保险,是保险人与投险人或被保险人通过保险合同建立保险关系的一种商业交易行为,是由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向保险人支付一定的保险费,将自己特定的风险转移给保险人,当约定风险或事件发生后,由保险人依据保险合同支付赔款或保险金的一种风险管理机

制。

(五)家庭保障

家庭保障,是指在家庭内部,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提供包括经济保障、服务保障和精神慰藉等内容在内的生活保障机制。

第三节社会保障主要模式

一、社会保险型模式

社会保险型模式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

1、以劳动者为核心。

2、责任分担。

3、权利与义务有机结合。

4、互助共济。

5、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以现收现付为主。

社会保险型模式的代表:德国、美国和日本。

二、福利国家模式

福利国家模式及其所推行政策的主要特征:

1、累进税制与高税收。

2、普遍覆盖与全民共享。

3、政府负责与保障全面。

4、法制健全。

5、充分就业。

福利国家模式的代表:英国和瑞典。

三、强制储蓄型模式

强制性储蓄型模式的特点:

1、强调自我负责,缺乏互济性。

2、建立个人账户,实行完全积累。

3、与资本市场有机结合。

4、在保障内容上主要是养老保障。

5、政府承担责任的方式特殊。

强制储蓄型模式的代表:新加坡。

四、国家保险型模式

国家保险型模式,是以公有制为基础,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由政府统一包揽并面向全民,因而又被称为政府统包型社会保障制度。

国家保险型模式的宗旨是:最充分地满足无劳动能力的需要、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并维持其

工作能力。

国家保险型模式的主要特征有:

1、国家通过宪法将社会保障确定为国家制度,公民所享有的社会保障权利由生产资料公有制保证,并通过相应的社会经济政策的实施取得。

2、社会保障支出由政府和企业承担,其资金由全社会的公共资金无偿提供,由于国家已事先做了社会保障费的预留和扣除,个人不需要缴纳社会保障费。

3、保障的对象是全体公民。

4、工会参与社会保障事业的决策与管理。

第四章社会保障立法与管理

第一节概述

社会保障立法,是指调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保障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它包括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社会保障法律和国家行政机关颁布的社会保障法规及其他规范性文件。社会保障管理属于有别于生产管理的社会政策管理。

一、社会保障法制化

社会保障法制化的价值包括两种:

1、内在价值,即社会保障法所固有的价值。可以作如下解析:

(1)法律的目的之一就是追求公平与正义,通过法律的规定可以使社会保障的各项制度更为公平合理。

(2)法律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可以使社会保障主体的权利义务获得一种确定性。

2、外在价值,即社会保障法所具有的相对于其他社会目标来说所具有的工具价值。可以作如下解析:

(1)法律对权利能够起到资源配置作用,只有通过法制化,才能使社会保障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职责明晰化。

(2)只有通过法制化,才能确保社会保障制度规范、有序地运行。

二、社会保障管理

社会保障管理的意义:

它能够将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细化并促使其得到贯彻落实,能够通过社会保障计划或方案的制定来主导社会保障制度的持续发展,能够监控和纠察社会保障的具体实践以保证其健康有序地运行。

第二节社会保障立法

一、社会保障法的本质与特征

现代社会保障立法实质上既是社会成员生存权利保护法和社会安全法,同时也是社会稳定法和社会和谐法。

社会保障法的特征:

1、安全性。

2、强制性。

3、普遍性。

4、平等性。

5、鼓励性。

二、社会保障法的原则形式及内容

(一)社会保障法的原则

1、人权保障原则。

2、公平原则。

3、权利与义务相结合原则。

4、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原则。

5、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原则。

(二)社会保障法的形式

1、宪法。

2、法律。

3、行政法规。

4、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5、行政规章和地方规章。

6、法律解释。

7、条约与规定。

(三)社会保障法的内容

1、社会保障法的调整对象,是指社会保障法所规范的各种特定的社会保障关系,主要是国家或政府、企业或集体和社会成员在社会保障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经济关系。

2、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主体,是指在社会保障活动中,依法享受权利与承担义务的当事人,主体资格是由法律规定的,也是社会保障运行过程中客观存在的。

(1)国家或政府(主要通过政府部门来体现)。

(2)社会保障实施机构。

(3)企业社会团体及官方机构。

(4)城乡居民及其家庭(尤其是劳动者)。

三、社会保障法律体系

从法律体系理论上来讲,社会保障法首先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是整个国家法律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它又有其自身的体系结构,由若干低一层次的法律部门所构成。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包括社会保障专业法律体系和社会保障相关法律体系。

四、中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中国社会保障立法的现状

中国社会保障法制建设滞后局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保障立法还缺乏合理的理念。

2、立法缺乏统筹规划,体系结构残缺。

3、法律建设的层次低。

4、立法主体混乱,立法层次无序。

5、欠缺与WTO的社会保险规则相适应的法律规范。

(二)中国社会保障立法的发展趋势

中国社会保障法的完善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由地方立法向中央立法发展。

2、由分散立法向相对集中立法发展。

3、由行政立法向人大立法发展。

4、强化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实施机制。

第三节社会保障管理

一、社会保障管理模式

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是指国家为实施社会保障事业而规定的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种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管理原则和管理机制的总和。

根据政府介入的程度可以概括为:

(一)集中管理模式

集中管理模式,是把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以及其他社会保障项目全部统一在一个管理体系内,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集中对社会保障各项目基金的筹集、待遇、给付以及运营监督等实施统一的管理。

集中管理模式显著特征有:

1、社会保障决策权统一集中在中央。

2、社会保障预算权统一,即编制和执行全国范围内的社会保障预算。

3、政府间的社会保障联系是一种直接的双重联系,地方各级政府不仅要在横向上对同级政府负责,还要在纵向上服从中央政府的指令;同时,地方社会保障收支规模与基本结构要由中央政府决定。

集中管理模式的优点:

1、有利于社会保障的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监督,避免了出现政出多门多头管理所产生的诸多利益冲突,使社会保障功能更有效地发挥。

2、有利于社会保障各项目之间、社会保障运行机制各环节之间的协调和社会保障基金的集中管理,并在一定范围内调剂使用,真正发挥社会保障的互济功能。

3、有利于降低社会保障管理成本,控制管理费用。

4、对社会保障业务和基金的集中管理,有利于增强透明度,便于加强社会监督。

集中管理模式的局限性:

1、某些社会保障项目的管理与政府业务主管部门往往难以协调,影响管理效果。

2、这种模式往往以国家行政管理为主,受行政干预较多。

英国和新加坡实行这种模式。

(二)分散管理模式

分散管理模式,是不同的社会保障项目由不同的政府部门或机构管理,并各自建立一套社会保障执行机构、资金营运机构及监督机构,各保障项目之间相互独立,资金不能相互融通使用。

分散管理模式基本特征有:

1、各级政府及社会部门事权独立。

2、各政府社会保障部门预算独立。

3、政府间的社会保障联系是间接的,政府将社会保障事务委托给社会保障经办机构管理,只对社会保障进行监督,并根据各类保险项目的财务状况进行必要的平衡。

分散管理模式的优点:

1、各管理机构具有较大的自主性,能根据自己所管理社会保障项目特点制定详细周全的管理法规,较灵活地适应社会保障发展的需要。

3、管理的独立性强,能根据客观实际,及时调整保障项目和内容,较灵活地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

分散管理模式的局限性:

1、管理机构多,管理成本高。

2、因机构庞杂和相互独立可能导致一些工作的重复,给被保险人和保险机构管理增添了难题。

德国实行这种模式。

(三)集散结合管理模式

集散结合管理模式,是指将社会保障中共性较强的项目集中起来,实行统一管理,而将特殊性较强的项目单列出来由相关部门分散管理。

集散结合管理的显著特征,是根据社会保障项目的不同,把集中统一管理和分散管理有机结合起来。

集散结合管理模式的优点:

1、它既能体现社会保障社会化一体化的要求,又能兼顾个别项目的特殊要求。

2、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工作的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美国、日本等国实行这种模式。

二、社会保障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公开公正与效率原则

(二)依法管理原则

(三)属地管理原则

(四)与相关系统协调一致原则

三、社会保障管理的内容

(一)社会保障行政管理

(二)社会保障财务管理

(三)其他社会保障管理

如社会保障服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

四、中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一)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是全国劳动和社会保险事务的主管部门,其内设的社会保险事务管理机构有:

1、政策法规司。

2、养老保险司。

3、失业保险司。

4、医疗保险司。

5、工伤保险司。

6、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司。

7、农村社会保险司。

8、直接事业单位。

(二)民政部

民政部是中央政府中一个社会保障主管部门,负责管理全国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事业等。

民政部内设的相关机构主要有:

1、救灾救济司。

2、最低生活保障司。

3、社会福利与社会事务司。

4、优抚安置局。

5、事业编制的政策研究中心。

(三)其他部门

如卫生部、财政部、审计署、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

第五章养老保险

第一节概述

一、养老保险的产生和发展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产生于的德国,有其深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背景。

1、社会背景——工业社会。

2、经济背景——社会化大生产与物质财富增长。

3、政治背景——社会矛盾激化与工人阶级的斗争。

二、养老保险的特征

(一)普遍需求

(二)地位特殊

(三)长期积累

养老保险两个固有的特征:

1、缴费时间长达数十年。

2、领取养老金的时间也长达十多年到数十年不等。

(四)管理复杂

三、影响养老保险的因素

(一)文化传统家庭结构和功能影响着养老保险的价值取向

(二)人口类型和人口政策影响着养老保险的模式选择

(三)劳动就业制度和人均寿命影响着养老保险的具体规定

(四)管理体制和组织模式影响着养老保险的实施效果

第二节养老保险模式

一、养老保险责任承担模式

(一)政府负责型

政府负责型,是指由政府直接负责的养老保险制度,它通常以国民年金的形式存在。(二)责任分担型

在实践中,责任分担型养老保险制度既有政府、单位或雇主、个人三方分担型,也有单位或雇主与个人双方分担型。不过,即使单位或雇主双方分担型,政府也负有相应的责任。

(三)个人负责型

智利确立了养老保障的个人负责模式。

(四)混合责任型

二、养老保险财务模式

世界各国的养老保险筹资模式主要有:

(一)现收现付式

现收现付式,也称为非基金式或纳税式或统筹分摊式。

该模式不考虑资金储备,只从当年或近二三年的社会保险收支平衡角度出发,确定一个适当的费率标准向企业与个人征收社会保险费(税)。

现收现付式的特点:

以支定收,实行初期因支出规模小而费(税)率低,以后则会随着支出规模的不断扩大而提高,实质上体现着养老保险负担的代际转移。

现收现付式的优点:

收支关系简单清楚,管理方便,无资金贬值的风险与资金保值增值的压力。

现收现付式的缺点:

因各期支付额不同而造成费(税)率波动大,给企业的成本核算带来负面影响,养老保金的完全代际转移不仅使劳动者社会保险的权利义务关系难以得到准确体现,而且容易造成劳动者代际之间的矛盾激化。

(二)完全积累式

完全积累式,也称为基金式或总平均保险费式或预提分摊方式。

该模式是在对有关社会经济发展指标进行宏观上的长期测算后,从追求养老保险收支的长期平衡角度出发,确定适当的费率标准,将养老保险较长时期的支出总和按比例分摊到整个期间并向企业与个人征收,同时对已筹集的养老保险基金进行有效运营与管理。

完全积累式的特点:

强调长期平衡,费率较为稳定,能够积累起养老保险基金。

完全积累式的优点:

能够预防人口老龄化的冲击使资金的收取能与企业的经济条件相联系,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紧密。

完全积累式的缺点:

固定的费率标准难以适应经济条件的发展变化,通货膨胀导致基金贬值风险的客观存在又使资金的保值增值压力倍增,同时因对每个企业与每个劳动者分别立账且需历经多年而使管理工作难度倍增。

(三)部分积累式

部分积累式,也称为部分基金式或混合式阶梯式。

该模式根据分阶段以收定支、略有结余的原则确定证收费率,目标是保持养老保险基金在一定时期内的收支平衡。

部分积累式的特点:

费率具有弹性,可以根据养老金支出的需求分阶段地调整费率。

部分积累式的优点:

既能满足一定时期内的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又能有一定的资金积累;既不会超过企业与劳动者个人的经济承受能力,又因阶梯时间不太长而易预测,面临的保值增值压力亦不会太大。

三、养老保险基金运行模式

养老保险基金运行模式,是指养老保险基金筹集后的管理方式,主要有:

(一)社会统筹模式

社会统筹模式,是通过养老保险筹资渠道筹集到的养老保险基金全部进入社会统筹,由相关部门根据当年或一个周期内的社会需要统筹规划,考虑养老保险基金的使用问题。社会统筹模式的特点:

高度社会化,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社会保险互助共济和风险共担的功能,将“大数法则”利用到极致。

这种模式总是和现收现付的财务模式联系在一起的。

(二)个人账户模式

个人账户模式,是指征缴的养老保险费全部进入个人账户,当劳动者步入老年失去劳动能力离开劳动力市场,再按照个人账户积累的金额(本金+运营收入,领取属于自己),领取属于自己的养老金。

这种模式总是和完全积累的财务模式联系在一起的。

(三)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

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是中国首创的一种新型养老保险基金运行模式。

该模式实行的是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承担供款责任但分别记账,其中:个人所缴部分全部进入个人账户,其余的实现社会共济,计发时实现结构性结合。

四、养老保险缴费与给付模式

(一)养老保险金的缴费模式

1、给付既定模式

给付既定模式,是先设定养老保险金为保障一定的生活水平需要达到的替代率,以此确定养老保险金的给付标准,再结合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测算,来确定养老保险费的征收比例。这种模式实质上是以支定收模式。

2、缴费既定模式

缴费既定模式,是结合未来的养老负担基金的保值增值、通货膨胀率、企业的合理负担、现行劳动力市场和工资水平等因素,经过预测,确定一个相当长时期内比较稳定的缴费比例或标准,再根据这个缴费标准来筹集养老保险基金,并完全或部分地存入劳动者的个人账户,在劳动者失去劳动能力后,以其个人账户中的金额作为养老保险金或养老保险金的一部分。

这种模式实质上是以收定支模式。

(二)养老保险金的给付水平确定模式

按养老保险金的给付标准是否与享有者工作期间的收入水平有关,可将养老保险划分为:1、普遍生活保障模式

普遍生活保障模式强调对所有老年居民都提供养老保险,养老保险金的标准的统一均等的,水平高低与消费水平有关,与老年人是否是工薪阶层、劳动者退休前工资收入高或低、职业是否稳定等没有关系,一般是保障基本生活水平。

2、收入关联模式

收入关联模式强调社会保险费一般由雇主、雇员和国家三方共同负担,社会保险的缴费额度和养老保险金的给付标准,都与劳动者退休前的工资收入有关联。

收入关联模式更强调权利与义务的平衡。

第三节养老保险的基本内容

一、覆盖范围

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是指法定的适用人群。其覆盖范围世界各国宽窄有别。

二、基金来源与筹资方式

从各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实践来看,养老保险费用的分摊不外乎如下四种方式:

1、由雇主、雇员和国家三方共同负担的方式,如英国德国和意大利等国家。

2、由雇主和雇员双方分担,如法国、荷兰、葡萄牙、新加坡等。

3、由雇主和国家分担费用,如瑞典2000年以前。

4、完全由雇员个人负担,如智利。

在现收现付、完全积累和部分积累三种筹资模式中,各国选择的模式通常与本国的养老保险制度直接相关。

三、享受资格

1、年龄条件。

2、缴费条件,即参加养老保险的年限和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年限。

3、其他条件,如工龄条件居留条件等。

四、待遇水平。

在世界范围内,确定养老保险金待遇水平的方式可归纳为两大类:

1、收入基准。

2、生活费用基准,也称“替代率”,它是衡量养老金水准的主要标志。

五、基金运营

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模式往往和基金的筹资方式紧密联系在一起。

六、管理体制

从世界各国实践来看,养老保险共有三种管理模式:

1、由政府部门直接管理。中国、日本、加拿大、美国和瑞士等。

政府直接管理养老保险事务,又可细分为两种:

(1)中央集权式的管理方式。如英国、日本等。

(2)分权式的管理方式。如加拿大、美国和瑞士。

2、政府监督下的自治机构管理。新加坡、德国、瑞典等,这三国分别由中央公积金局、各保险协会、就业委员会等机构管理养老金。

3、由私营基金公司进行管理。智利、法国等。

第四节中国的基本养老保险

一、中国先行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1、覆盖范围。

中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是:

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和其他城镇企业及其职工,实现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及其员工。

2、基金来源。

根据现行政策规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来源于企业缴费与劳动者个人缴费。

企业缴费一般不得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

个人缴费的标准是最终达到工资的8%。

3、筹资方式

根据现行政策,基本养老保险采取征费制。

企业缴费全部记入社会统筹基金,个人缴费全部记入个人账户。

4、基金运营。

中国的养老保险基金包括社会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基金。

社保基金的投资方向包括四个方面:银行存款、国债买卖、投资企业债券和金融债券、进入证券市场。

5、享受资格。

(1)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

(2)在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并且参加保障缴费期限满15年。

6、待遇水平。

根据现行政策规定,职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且个人缴费满15年的,退休时的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或地(市)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20%,以后缴费每满一年增加一定比例的基础养老金,总体水平控制在30%左右。

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本人账户储存额除以120。

7、管理与监督。

养老保险的管理和监督职责主要是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

二、中国基本养老保险面临的问题

1、人口老龄化。

2、家庭保障功能减弱。

3、经济发展水平低与地区差距大。

4、养老金保值增值难。

三、中国基本保险的未来发展

(一)目标设定

就养老保险制度的未来安排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1、合理定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架构。

2、合理确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保障目标。

3、合理选择基本养老保险的财务机制。从部分积累制中寻找出路。

(二)政策建议

实现上述目标是,还需要相关措施的实施和配合:

1、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

2、提高现行制度的有效性。

3、划清历史责任与现实责任。

4、探索基金管理运营的有效途径。

第六章医疗保险

第一节概述

一、医疗保险的概念

医疗保险(专指社会医疗保险),是指由国家立法规范并运用强制手段,向法定范围的劳动者及其他社会成员提供必要的疾病医疗服务和经济补偿的一种社会化保险机制。

1、医疗保险是由国家立法强制实施的。

2、医疗保险的对象通常是劳动者尤其是工薪劳动者。

3、医疗保险强制权利义务相结合和互助互济。

4、医疗保险保障的内容主要是疾病。

5、医疗保险必须社会化。

二、医疗保险的基本特征

1、待遇支付形式为非定额的费用补偿。

2、补偿期短但受益时间长。

3、涉及关系非常复杂。

4、医疗服务消费具有不确定性和被动性。

三、医疗保险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突出强调解除人们疾病医疗后顾之忧、保障劳动者健康和努力提高国民身体素质的宗旨。

2、理性看待医疗费用的增长。

3、合理确定医疗保险缴费标准。

4、充分利用现代技术。

第二节医疗保险的基本内容

一、医疗保险的当事人及其关系

医疗保险的当事人包括:

1、政府(国家的行政机关)。

2、医疗保险机构(买单人)。

3、医疗服务供给者(医院医生和药店)。

4、医疗服务需求者(被保险人或患者)。

5、雇主(投保人)。

二、医疗保险对象

医疗保险对象,指医疗保险制度中依法必须参与医疗保险并享受医疗保险待遇的自然人。从各国医疗保险的政策实践来看,参保人群的范围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

1、医疗保险适用于全国居民,如英国、瑞典、新加坡等。

2、是医疗保险仅覆盖符合一定条件的从业人员。

3、一定条件的从业人员及其直系亲属(连带保险)。

三、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

1、筹资渠道。

主要有政府专门税收、雇主与雇员缴费、公共财政补贴,以及如利息、滞纳金等其他方面

《社会保障》 郑功成 复习重点(根据不同老师有差异)

第一章绪论 一、社会制度的萌芽 产生于17世纪初,英国伊丽莎白女王颁布《济贫法》 二、各国之最 1美国:最早提出社会保障的概念——社会安全网 2德国:最早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基于市场经济理论;目的使之获得重新参与竞争的机会 3英国:西方福利国家的代表 4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 三、社会保障的概念 为保障民生以及促进社会进步(目的),由国家和社会(责任主体)以立法(依据)为依据出面举办,由政府机关和社会团体组织实施,对因各种经济和社会风险事故而陷入困境的人群,以及有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全体公民提供的福利性物质援助和专业服务的制度和事业补偿。(社保内容:经济和服务) 四、社会保障的特征 1社会性2福利性3强制性4互济性 五、社会保障的功能 (1)社会保障的经济功能 1维持劳动力再生产2促进资金市场发展 (2)社会保障的社会功能 1体现社会公平2维持社会稳定 六、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四个方面 1社会救助 对象:社会中最困难的群体 来源:国家财政或社会救助 内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五保救济制度;农村贫困地区扶贫开发项目;自然灾害救济活动 2社会保险 对象:全体劳动者 来源:由国家、企业、个人三方面筹集 内容: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 3社会福利-----最高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对象:全体社会成员 来源: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拨款,各个组织单位的专项基金、社会团体的资助和捐献以及福利服务的收费等

4优抚安置 对象:军人 来源:国家财政拨款 第二章社会保障的功能 一、影响社会保障发展进程的因素 1经济因素----重要影响因素 2社会因素-----基础影响因素 3政治因素 4道德伦理因素 二、构成慈善事业的三大支柱 1宗教慈善事业2官办慈善事业3民办慈善事业 三、对早期社会保障发展的简要评论 1性质:居高临下的施舍型 2根本目的:防止被统治者的反抗 3保障项目:极端有限型 4保障水平:极端低下型 5保障效果:不良型 第三章社会保障的立法与管理 一、社会保障立法的主体 政府、社会、个人 二、社会保障立法中的社保关系 1政府与公民之间:给付与被给付 2政府与社保实施机构:管理与被管理 3社保实施机构与公民:服务与被服务 4不同社保实施机构之间:分工协作 5政府和社保实施机构与用人单位之间:保障金的收缴 三、社会保障法的必要性 1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双重属性 2一种不同主体间的连带责任关系 3权利与义务具有非对等性 四、社保法的特张 1广泛的社会性2明显的强制性3严格的占用性4制定的技术性5实体法和程序法的统一性 五、当前中国社会保障立法存在的问题 1社保立法严重滞后 2社保现行法律的立法层次偏低

郑功成社会保障学 课件

1.1社会保障概念:通过一定的组织对这个组织的成员所面临的某种风险提供保障,为公民提供保险金、预防或治疗疾病,失业时资助并帮助他们重新找到工作。总目标:通过保障和改善国民生活、增进国民福利来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分目标:1帮助国民摆脱生存危机2满足国民的生活保障需求,不断改善和增进国民福利3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功能:1稳定功能2调节功能3促进发展的功能4互助功能5其他功能:如防控风险等。特征:1公平性2社会化3福利性4法制规范性5多样性6刚性发展。基本原则:1公平原则2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3责任分担4普遍性与选择性相结合5其他:互济性、法制性。意义:1社会保障突出以人为本,彰显人道主义,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成果与推动力量。2社会保障维护并创造着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着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3社会保障不断增进国民福利。4社会保障能够为其他相关社会政策的实施提供配套。5社会保障能够创造就业机会,改良产业结构。 2.1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国际经验:1尊重本国的国情2追求长期稳定、协调、和谐发展3健全社会保障法律制度4努力追求社会化5对市场机制和社会组织日益重视。国际教训:1国家包办社会保障事务和福利的高速膨胀,将带来严重的社会保障财政危机;2社会保障水平过高会助长国民惰性,影响国家竞争力;3社会保障体系的残缺不全或水平过低会使有关社会问题进一步恶化。中国社保问题:1新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社会保障明显不足。2立法滞后。3责任模糊。4新制度的有效性有待提高。发展:基本目标:在制度定型的基础上,成为全体国民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在维护社会经济的持续、协调与和谐发展中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一是尽快实现制度定型。二是维系经济社会的长期稳定、协调发展。三是保障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并使其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四是促使新制度的有效性不断提高。 3.1社会保障体系与模式含义:是指有社会保障各个有机组成部分所构成的整体,它强调的是社会保障的项目结构及运行机制等。发展阶段:1面向贫困人口和工业劳动者的阶段2面向贫困人口和一般劳动者的阶段3面向全体国民阶段。建设目标:1.完整性2.协调性3.层次性。 5.1 养老保险影响养老保险的因素:1、文化传统、家庭结构和功能影响着养老保险的价值取向;2、人口类型和人口政策影响养老保险的模式选择;3、劳动就业制度和人均预期寿命影响着养老保险的具体规定;4、管理体制和组织模式影响养老保险的实施效果。养老保险的设计原则:广覆盖原则;经济援助与服务相结合;适应经济发展和刚性增长规律相协调;权利义务相结合。 5.2养老保险模式 一、养老保险责任承担模式。1、政府责任型,是指由政府直接负责的养老保险制度。特征:强调政府责任,实现养老保险金待遇的普遍性,发放对象包括所有老年人,普遍性中充分地体现出了公平性,不足是可能因人口老龄化而给财政带来负担,反过来损害这种制度的健康发展。2、责任分担型。特点:责任由多方共担,有利于风险分散和财务稳定;由于强制性责任共担,这种模式无法覆盖到全体国民,它只能适用劳动者,属于选择性制度安排。优势:体现了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和养老保险基金来源多元化的特色,具有较强的社

郑功成《社会保障学》【课后习题】(第二章 社会保障的发展)【圣才出品】

第二章社会保障的发展 一、名词解释 1.慈善事业 答:慈善事业是建立在社会捐献基础上的一种民办社会救助事业,它以社会成员的善爱之心为道德基础,以社会各界的自愿捐献为经济基础,以民间公益事业团体为组织基础,以大众参与为发展基础,在实践中,慈善机构根据捐献者的意愿,对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进行物质帮助,从而是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特殊组成部分。 2.济贫法 答:1601年英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济贫法》,该法将已有的宗教和社会救助活动惯例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首次由官方划定一条贫困线,对有需要的孤、老、病人进行收容,同时为失业者和贫困小孩提供有限的帮助。济贫法标志者国家开始介入了济贫事务,是社会保障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3.新历史学派 答:19世纪70年代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境内盛行鼓吹劳资合作和实行社会政策的学派,即新历史学派,该学派主张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的管理和负起文明和福利的职责,这种主张对统治者的影响极大,从而为社会保险制度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4.劳动保险条例 答:1951年2月26日,政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简称劳动保险

条例,并经1953、1956年两次修订,全面确立了适用于中国城镇职工的劳动保险制度,它的实施范围包括城镇机关、事业单位之外的所有企业和职工,从而成为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中最重要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5.五保制度 答:五保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一项社会救助制度,是针对农村中缺乏劳动能力、无依无靠、没有生活来源的老、弱、孤、寡、残疾人员,由乡、村两级组织负责向其提供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和保教(孤儿为保教)等五个方面的援助的一种社会救助制度。 6.福利国家 答:福利国家一词出自于贝弗里奇报告,在社会保障领域是全民福利的象征。福利国家的最大特色就是以公民权利为核心,确立了福利普遍性和保障全面性原则,它以国家为直接责任主体,以国家为全体国民提供全面保障为基本内容,以充分就业、收入均等化和消灭贫困为目标,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责任关系取代了建立福利国家之前的雇主与雇员、领主与农奴及社团伙伴之间、家庭亲属之间的责任关系。 7.国家—单位保障制度 答:到1956年时,国家已经初步建立了以国家(通过中央政府)为主要责任主体、城乡单位担负共同责任并一起组织实施的较为完整的社会保护制度。在这种制度安排下,国家直接承担着统一制定各项社会保障政策、直接供款和组织实施有关社会保障事物的责任,城镇企业单位负责缴纳职工的劳动保险费用,农村集体担负着救济“五保户”和优待烈军属等责任,各种单位开始普遍承担着实施有关社会保障政策的任务。国家和单位在社会保障的确

社会保障概论 郑功成

《社会保障概论》郑功成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社会保障的理论界定 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这一定义包括如下必备要素: 1、依法建立。 2、突出以人为本。 3、具有经济福利性。 4、属于社会化行为。 社会保障的内容主要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与社会福利三大部分,还有向军人的独立保障系统,以及其他补充性的社会保障措施。 从层次上分,社会保障可以划分三个层次: 1、经济保障 2、服务保障 3、精神保障 第三节社会保障的目标与功能 一、社会保障的目标 总目标是通过保障和改善国民生活增进国民福利来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社会保障制度在实践中需要实现如下分目标: 1、帮助国民摆脱生存危机。 2、满足国民的生活保障需求,不断改善和增进国民的福利。 3、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社会保障的功能 (一)稳定功能 (二)调节功能 (三)促进发展功能 (四)互助功能 (五)其他功能,如防控风险功能资本积累功能 第四节社会保障的特征与原则 一、社会保障的特征 (一)公平性特征 主要表现在:

1、保障范围的公平性 2、保障待遇的公平性 3、保障过程的公平性 (二)社会化特征 主要体现在: 1、制度的开放性 2、筹资社会化 3、服务社会化 4、管理与监督社会化 (三)福利性特征 体现的是社会成员在社会保障方面的交易成本低于所获得的保障待遇。 (四)法制规范性特征 主要体现在法律的规范与强制方面。 (五)多样性特征 主要表现在: 1、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日益多样化。 2、同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在一国之内也开始呈现不同的模式。 3、项目结构多样化。 4、水平结构多样化。 (六)刚性发展特征 二、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 (一)公平原则 (二)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原则 (三)责任分担原则 (四)普遍性与选择性原则 (五)其他原则,如互济性原则法制性等原则。 第五节社会保障的意义 社会保障的意义主要表现在: 一、社会保障突出以人为本,彰显人道主义,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成果与推动力量。 二、社会保障维护并创造着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着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 三、社会保障不断增进着国民福利。 四、社会保障能够为其他相关政策的实施提供配套。 五、社会保障能够创造就业机会,改良着社会产业结构。

郑功成《社会保障学》【课后习题】(第五章 社会保障体系与模式)【圣才出品】

第五章社会保障体系与模式 一、名词解释 1.社会保障体系 答:社会保障体系,是指由社会保障各个有机组成部分所构成的整体,包括各个社会保障项目的结构及其运行机制等。换言之,社会保障体系是国家依法建立起来的保障国民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系统,是由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军人保障以及各种具有互助共济功能的社会化保障机制共同编织成的“社会安全网”。 2.社会救助 答:社会救助是指国家与社会面向由贫困人口与不幸者组成的社会脆弱群体提供款物救济和扶助的一种生活保障政策,它通常被视为政府的当然责任或义务,采取的也是非供款制与无偿救助的方式,目的是帮助社会脆弱群体摆脱生存危机,进而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社会救助的外延,包括贫困救助、灾害救助及其他针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扶助措施。 3.社会保险 答:社会保险是以劳动者为保障对象,以劳动者的年老、疾病、伤残、失业、死亡等特殊事件为保障内容的一种生活保障政策,它强调受保障者权利与义务相结合,采取的是受益者与雇用单位等共同供款和强制实施的方式,目的是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维护社会稳定。社会保险的项目一般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等。 4.社会福利

答:社会福利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①广义的社会福利是广义的社会保障的同义语,是国家和社会对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的全部物质和文化生活的保障,除了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外还包括其他旨在改善和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的物质福利,以及全部公共的文化、教育、卫生、体育设施和服务; ②狭义的社会福利作为社会保障的从属概念,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社会化的福利津贴、实物供给和社会服务,满足社会成员的生活需要并促使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的一种社会政策。 5.军人保障 答:军人保障是指国家建立的,以军人(特定情形下惠及家属)为保障对象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的统称,它是一个由国家(中央政府)直接负责、能够涵盖军人多种风险的综合性保障系统。在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中,军人保障构成了一个既相对独立,又与其他社会保障系统相联系的子系统,它在解除军人后顾之忧、稳定军心、巩固国防等方面具有独特的意义。 6.慈善事业 答:慈善事业是建立在社会捐献基础之上的一种民办社会救助事业,它以社会成员的善爱之心为道德基础,以社会各界的自愿捐献为经济基础,以民间公益事业团体为组织基础,以大众参与为发展基础。在实践中,慈善机构根据捐献者的意愿,对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进行物质帮助,从而是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特殊组成部分。 7.社区服务 答:社区服务是指在政府指导下,以社区组织为依托,在城乡一定层次的社区内以全体

郑功成《社会保障学》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二)【圣才出品】

第四部分模拟试题 郑功成《社会保障学》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一、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30分) 1.市场菜篮法 2.社会保障资金管理 3.互助保障 4.慈善事业 5.贝弗里奇计划 6.福利国家 二、简答题(每个10分,共50分) 1.简述社会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的特点。 2.简述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的意义。 3.社会保险的出现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标志的原因之所在?4.简述社会保险与社会救助的异同。 5.简述社会保障制度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三、论述题(每个20分,共40分) 1.试述社会保障制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制度效应。 2.如何看待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福利之间的关系?

四、案例分析题(每个30分,共30分) 材料:我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发展历程: ①1993年6月至1995年5月,试点阶段 1993年6月1日,上海市率先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拉开了城市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的序幕; ②1995年5月至1997年8月,推广阶段 1995年5月民政部召开了全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工作座谈会,号召将这项制度推向全国。截至1997年5月,全国有206个城市建立了这项制度,约占全国建制市的1/3。在这一阶段,制度的创建和推行已成为民政部门的有组织行为; ③1997年8月至1999年年底,普及阶段 1997年9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要求把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1999年9月28日,国务院颁布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标志着我国的城市低保已经建立起来。截至1999年9月底,全国668个城市和1638个县政府所在地的建制镇已经全部建立低保制度; ④1999年年底至2003年年底,扩面阶段 城市低保制度在全国推开后,人们首先关注的是“应保尽保”问题,即应该享受低保待遇的家庭是否都享受到了低保,也就是说生活贫困的城镇居民是否有了基本依靠。为了确保“应保尽保”,我国扩大了城市低保制度的覆盖面,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 ⑤2003年年底至今,完善阶段。

社会保障学郑功成期末资料

社会保障学 五年期末三年模拟终极密卷 一、名词解释5*3’=15 二、简答7*8’=56 三、论述14’+15’=29 1、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国家以政府为主体,经过立法程序,通过国民收入再分渠道筹集资金,以对贫者、弱者实行救助,对工资劳动者暂时或永远失去工资收入后给予一定程度的收入补偿,以及为全体居民举办福利措施,而赖以收到安定社会、促进经济增长和增进人民生活福利的一种制度。 2.现收现付制:是以近期横向平衡为原则的一种基金筹集模式,先测算出近年内需支付的保险费用的总额,然后以支定收,将这笔费用按一定比例分摊到参加保险的单位和个人,确定缴费率。这种模式是一种代际收入再分配,充分体现了社会互济功能。 3.养老金替代率:是指劳动者退休时的养老金领取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之间的比率。它是衡量劳动者退休前后生活保障水平差异的基本指标之一。养老金替代率的具体数值,通常是以“某年度新退休人员的平均养老金”除以“同一年度在职职工的平均工资收入”来获得。 4.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是指国家为实施社会保障事业而规定的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种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管理原则和运行机制的总和。 5.生活形态法:它从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行为等“生活形态”入手,提出一系列有关贫困家庭生活形态的问题让被调查者回答,然后选择出若干“剥夺指标”并据此及被调查者的实际生活状况来确定哪些人属于贫困者,再分析他们被剥夺的需求以及消费和收入来求出最低生活标准。该方法实际上以当地大多数人的主观判断来确定贫困的。 6.统账结合: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一种基金筹集模式。社会统筹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以一定的组织形式,将一部分上缴资金作统一调配,按统一标准发放。它体现了社会保险的共济性。个人账户是指将个人投保与企业投保的一部分完全记在个人名下,与个人利益挂钩,调动个人投保的积极性,并且便于劳动者在不同体制和单位之间的自由流动。

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面临四大问题与五大挑战

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面临四大问题与五大挑战 2016-02-16 09:22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光明论?2016年“两会”前瞻】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民生工作,多次发表重要论述。他明确提出“五大发展理念”,把共享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享发展和社会保障的有关讲话精神,特别需要有能够完整、客观、理性地反映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制度建设进程的综合评估报告。就此,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组织30多位知名社会保障专家学者编写《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2016》,2016年2月由人民出版社隆重推出。 2016年“两会”召开之际,光明网联合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人民出版社, 以系列文章的方式推出《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2016》的核心观点,对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体系建设进行全景式跟踪评价和政策建言,由光明网理论独家刊发,以飨读者。 系列之二: 中国社会保障改革面临四大问题与五大挑战 作者: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郑功成 在充分肯定“十二五”期间社会保障领域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还必须看到,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仍然处于滞后状态,并面临着必须妥善应对的诸多问题与挑战。

(一)社会保障改革与制度建设中存在着四大问题 1.社会保障发展理念出现迷雾。当前有一种令人担忧的现象是:在制度变革过程中往往因过度关注经济指标而迷失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应当追求的社会公平、分配正义与文明进步目标,因过度关注个人得失与崇尚利已而忘记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应当坚守的互助共济与公益本色,因过度关注当下与短期应对而忽略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应当重视的历史经验与长久的稳定预期,因过度关注局部与细节问题而罔顾社会保障制度实践应当发挥的完整功能与综合效应,还有期望政府包办一切的“泛福利化”思潮和主张个人自我负责的“反福利”等极端取向。一方面,一些人不是正视中国社会保障供给总量依然不足、保障水平总体依然偏低、保障权益结构依然失衡等客观事实,而是渲染所谓“福利病”、“福利国家病”、“福利陷阱”和社会保险财政崩溃论调,主张限制甚至削减公共福利、基本养老保险采取大账户制、社会医疗保险实行商业保险化等等,这些主张可能动摇社会保障互助共济与公益制度的根基,背离国民共享发展成果和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国家发展取向。另一方面,公众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期望越来越高,不仅要求持续提高养老金、医保等社会保障待遇,而且要求免费医疗、普遍性福利的呼声高涨,一些地方亦将福利项目作为短期政绩工程,这种现象并不罕见。在反福利与泛福利思潮并存且各有市场的条件下,必然直接影响人们对社会保障制度的认识与评价,也会对制度变革产生复杂的影响,它还会掩盖现行制度安排中的结构失衡、权益不公等问题,导致政府与市场及个人责任边界不清,造成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职能紊乱,从而不利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健康发展。在国家发展理念已经清晰的背景下,中国急切需要走出社会保障发展理念的迷雾。

郑功成精心描绘社会保障战略蓝图

郑功成精心描绘社会保障战略蓝图郑功成:精心描绘社会保障战略蓝图 ——访“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项目总负责人郑功成教授 “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是在中央领导同志的直接关心以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等的大力支持下~于2007年5月开始组织实施的社会保障研究重大战略项目。这项研究由中国人民大学郑功成教授担任总负责人~由数十位专家组成1个核心组和30多个子项目课题组进行有总有分的研究~先后有数百位学者和官员参与研讨。经过近4年的不懈努力~形成了4卷本的最终研究成果——《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总论卷、养老保险卷、医疗保障卷、救助与福利卷,~描绘出我国社会保障到本世纪中叶的发展战略蓝图。这项研究历时长、规模大、标准高~其最终成果全面、系统、深入~具有很强的权威性、指导性、针对性~将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产生重要影响。本报今天推出专版~独家披露这项研究成果的核心内容~以飨读者。 推动社会保障制度沿着公平、普惠、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记者:20世纪40年代的贝弗里奇报告描绘了英国福利国家的理论蓝图~而后风靡西方世界。有人将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战略报告,称为“中国式贝弗里奇报 告”。对此您如何评价,这部报告的基本思路与核心观点是什么, 郑功成:我理解“中国式贝弗里奇报告”的评价~主要是基于这项研究所具有的宏观战略性及其对中国社会保障建制理念、原则、框架、目标与步骤进行理论规划的特性~但它绝不是贝弗里奇报告的翻版~而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设计。社会保障与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密切相关~与民

郑功成《社会保障学》章节题库(含考研真题)详解(第4章 社会保障相关关系——第6章 社会保障基金

第四章社会保障相关关系 一、单项选择题 社会保险与商业人身保险的主要区别有()。[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4、2003、2002年研] A.是否实行保险费的统筹调剂 B.强制实施与自愿参加 C.是否考虑原有生活水平 D.权利义务对等或不对等 【答案】A 【解析】社会保险与商业人身保险的主要区别有是否实行保险费的统筹调剂,除此之外,社会保险与商业人身保险区别还有:基本性质不同;保险的对象和目的不同;立法范畴不同;权利和义务关系不同;保障水平不同;管理体制不同。 二、概念题 1.第三次分配[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研] 答:第三次分配是指慈善事业机制,是针对收入分配制度而言的,其是在道德力量作用之下的收入分配,与个人的信念、社会责任心或对某种事业的感情有关,基本上不涉及政府的调节行为,也与政府的强制无关。在现阶段,社会上可能只有少数人自愿转移出一部分收入,从而对缩小收入差距的影响很小,但从长期来看,道德力量对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是会逐渐地(尽管是缓慢地)增大的,因此它的影响是广泛的,它所发挥作用的领域是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无法比拟的。

2.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0年研] 答: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对经济学家而言,这个词汇通常用于无效率状况特别重大时,或非市场机构较有效率且创造财富的能力较私人选择为佳时。另一方面,市场失灵也通常被用于描述市场力量无法满足公共利益的状况。市场失灵的原因有:公共产品、垄断、外部影响、信息不对称等。市场失灵的表现有:市场调节的滞后性、垄断、外部负效应、寻租等。 政府失灵,是指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在现代化议制民主政治中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致使公共支出规模过大或者效率降低,政府的活动或干预措施缺乏效率,或者说政府做出了降低经济效率的决策或不能实施改善经济效率的决策。政府失灵的表现有:政府公共决策失误,政府工作低效率,政府寻租以及政府部门的扩张。 3.奥肯“漏桶”[武汉大学2011年研;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研] 答:奥肯“漏桶”是指:奥肯认为通过高所得税和转移支付来缩小贫富差别,可能作用没有想象的那么大,从富人那儿收税100元,穷人能得到的会少于100,就如同从富人那里打一桶粥送给穷人,穷人得不到一桶粥,原因是这个“桶上”有一个“漏洞”,一部分粥漏掉了。福利损失的原因,一是高税收可能影响劳动者的积极性,损害了效率。一是转移支付可能鼓励了“懒惰”,也损失了效率。这些问题是高福利制度受指责的主要原因。 4.拉弗曲线[武汉大学2006年研] 答:拉弗曲线是指这样的一种曲线:一般情况下,税率越高,政府的税收就越多;但税

郑功成社会保障学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期末重点

社会保障学 1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体系。在中国,社会保障则是各种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军人福利、医疗保障、福利服务以及各种政府或企业补助、社会互助等社会措施的总称。 2.家庭保障:是指在家庭内部,家庭成员之间互相提供包括经济保障、服务保障和精神慰藉等内容在内的生活保障机制,它在保障社会成员的生活方面通常与国家和社会负责的社会保障并驾齐驱。 3.社会保障基金:是国家与社会从已有的社会财富中提存、积累并用以援助或补偿社会保障对象的资金,是社会保障制度得以确立并能够解决特定社会问题的物质基础。 4.社会救助,是指国家与社会面向由贫困人口与不幸者组成的社会脆弱群体提供款物接济和扶助的一种生活保障政策,它通常被视为政府的当然责任或义务,采取的也是非供款制与无偿救助的方式,目的是帮助社会弱势群体摆脱生存危机,进而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社会救助的外延,包括贫困救济、灾害救助及其他针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扶助措施。 5.以工代赈:是指通过提供相应的工作或就业机会并发放劳动报酬的方式实现对救助对象的救助。 6.最低生活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为生活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之下的社会成员提供满足最低生活需要的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救助制度安排。基本原则:生存保障原则,普遍性原则,与当地实际生活水平相联系原则,维护受助者尊严原则(此外还有法制化、规范化。) 7.灾害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对在遭遇各种自然灾害及其他特定灾害事件等袭击并因此而陷入生活困难的社会成员给予一定的现金或食物或服务援助,以帮助其渡过特殊困难时期的一种社会救助,它是社会救助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特殊保障制度安排。 8.社会保险:是由国家立法规范,面向劳动者建立的一种强制性社会保障制度,它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项目,是各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主体组成部分。

社会保障概论 郑功成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社会保障的理论界定 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这一定义包括如下必备要素: 1、依法建立。 2、突出以人为本。 3、具有经济福利性。 4、属于社会化行为。 社会保障的内容主要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与社会福利三大部分,还有向军人的独立保障系统,以及其他补充性的社会保障措施。 从层次上分,社会保障可以划分三个层次: 1、经济保障 2、服务保障 3、精神保障 第三节社会保障的目标与功能 一、社会保障的目标 总目标是通过保障和改善国民生活增进国民福利来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社会保障制度在实践中需要实现如下分目标: 1、帮助国民摆脱生存危机。 2、满足国民的生活保障需求,不断改善和增进国民的福利。 3、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社会保障的功能 (一)稳定功能 (二)调节功能 (三)促进发展功能 (四)互助功能 (五)其他功能,如防控风险功能资本积累功能 第四节社会保障的特征与原则 一、社会保障的特征 (一)公平性特征 主要表现在: 1、保障范围的公平性

2、保障待遇的公平性 3、保障过程的公平性 (二)社会化特征 主要体现在: 1、制度的开放性 2、筹资社会化 3、服务社会化 4、管理与监督社会化 (三)福利性特征 体现的是社会成员在社会保障方面的交易成本低于所获得的保障待遇。 (四)法制规范性特征 主要体现在法律的规范与强制方面。 (五)多样性特征 主要表现在: 1、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日益多样化。 2、同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在一国之内也开始呈现不同的模式。 3、项目结构多样化。 4、水平结构多样化。 (六)刚性发展特征 二、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 (一)公平原则 (二)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原则 (三)责任分担原则 (四)普遍性与选择性原则 (五)其他原则,如互济性原则法制性等原则。 第五节社会保障的意义 社会保障的意义主要表现在: 一、社会保障突出以人为本,彰显人道主义,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成果与推动力量。 二、社会保障维护并创造着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着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 三、社会保障不断增进着国民福利。 四、社会保障能够为其他相关政策的实施提供配套。 五、社会保障能够创造就业机会,改良着社会产业结构。 第二章社会保障的发展

郑功成:精心描绘社会保障战略蓝图

郑功成:精心描绘社会保障战略蓝图——访“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项目总负责人郑功成教授“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是在中央领导同志的直接关心以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等的大力支持下,于2007年5月开始组织实施的社会保障研究重大战略项目。这项研究由中国人民大学郑功成教授担任总负责人,由数十位专家组成1个核心组和30多个子项目课题组进行有总有分的研究,先后有数百位学者和官员参与研讨。经过近4年的不懈努力,形成了4卷本的最终研究成果——《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总论卷、养老保险卷、医疗保障卷、救助与福利卷),描绘出我国社会保障到本世纪中叶的发展战略蓝图。这项研究历时长、规模大、标准高,其最终成果全面、系统、深入,具有很强的权威性、指导性、针对性,将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产生重要影响。本报今天推出专版,独家披露这项研究成果的核心内容,以飨读者。 推动社会保障制度沿着公平、普惠、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记者:20世纪40年代的贝弗里奇报告描绘了英国福利国家的理论蓝图,而后风靡西方世界。有人将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战略报告)称为“中国式贝弗里奇报告”。对此您如何评价?这部报告的基本思路与核心观点是什

么? 郑功成:我理解“中国式贝弗里奇报告”的评价,主要是基于这项研究所具有的宏观战略性及其对中国社会保障建制理念、原则、框架、目标与步骤进行理论规划的特性,但它绝不是贝弗里奇报告的翻版,而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设计。社会保障与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密切相关,与民生事业和社会财富分配密切相关,其宗旨在于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与增进国民的终生福祉,必须坚持“公平、正义、共享”的建制理念,遵循普遍性、统一性、互助共济性、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与弱者优先、政府主导与责任分担六大原则。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战略目标,是从弥补制度缺失入手,构建覆盖城乡居民、以缴费型保险为主体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地推动社会保障制度沿着公平、普惠、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在解除城乡居民后顾之忧的同时,不断提高其生活质量及幸福感,切实维护个人的自由、平等与尊严,在新中国成立100周年也就是本世纪中叶迈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福利社会。 战略报告提出了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阶段(2008—2012年),初步构建“两免除一解除”的基本保障制度支架(覆盖全民的社会救助、医疗保障与养老保险体系);第二阶段(2013—2020年),实现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定型、稳定发展;第三阶段(2021年—本世纪中叶),全方位地满足国民社会保障需求并迈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福利社会。

郑功成《社会保障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0章 社会福利——第12章 补充保障)

第10章社会福利 10.1 复习笔记 一、概述 1.社会福利的概念界定 (1)理解“福利” ①一般意义上的“福利”,是指人们社会生活的一种良好的状态和总体上的利益,包含了平等、幸福、富裕等人们追求的价值理想; ②“福利”是一种物质的或者是货币的资源分配方式,如福利性住房分配、福利性津贴制度等; ③“福利”指对特殊社会成员提供帮助或者特殊服务的方式,常指一些专门针对贫困者、残疾人、孤寡老人和孤儿等特殊群体的社会救济和特殊服务。 (2)社会福利概念界定 这里把社会福利界定为国家和社会通过社会化的福利津贴、实物供给和社会服务,满足社会成员的生活需要并促使其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的一种社会政策。 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包括以下层次: ①国家(通过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和社会(通过从事福利事业的社会团体)是社会福利的责任主体,国家颁布相关法律对各项福利事业进行规范。政府通过有关职能部门对社会福利事业进行监督与管理,并承担着相应的拨款补贴责任。 ②与其他社会服务相比,其本质主要体现在经济福利性上,从而既属于第三产业范畴,又不同于一般第三产业,是难以采取市场调节的社会公共领域,政府的呵护与政策扶持往往是其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

③它强调社会化,即福利的提供必须是开放式的,因此严格而论,由各个机构提供给员工的福利不能算是社会福利。 ④社会福利的供给,采取的主要是提供服务的方式,甚至也包括对有需要者的精神慰藉。 ⑤社会福利的目标,不单是为了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或解除社会成员的后顾之忧,而且还在于促使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 (3)理解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福利 ①社会福利状态 社会福利状态是指人类社会(包括个人、家庭和社区)的一种正常和幸福的状态,政府可以通过税收制度影响社会福利状态,如对有儿童的家庭和残疾人提供税收减免等。 ②社会福利制度 社会福利制度是指国家和社会为实现社会福利状态所做的各种制度安排,包括增进收入安全的社会保障的制度安排。狭义的社会福利制度仅指为帮助特殊的社会群体、疗救社会病态而提供的各种福利服务,它在社会生活中是补缺性的。广义的社会福利制度则包括医疗服务、教育、住房福利以及社会工作服务和对个人的社会服务等。 (4)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的关系 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的关系在理论学术界事实上存在着争议: ①是将社会福利广义化,将社会保障作为社会福利的一部分。 ②将社会福利狭义化,并将社会福利作为社会保障的一部分。 ③认为“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这两个概念都有广义和狭义的定义。 在中国,官方一直采取广义社会保障的概念,而对社会福利则作狭义的解释;在理论学术界,社会保障一词在绝大多数情形下亦指包含了社会福利在内的广义社会保障体系。

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制度建设_郑功成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 年第1 期JOURNAL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No. 1 2003 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制度建设 郑功成 (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北京100872) [ 摘要] 中国的社会保障改革在机制调整和面向城镇职工、困难群体的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但新制度还未定型, 整个社会保障政策仍处于选择阶段。目前面临的问题主要是社会保障主体各方的责 任划分模糊, 需要社会保障重点援助的困难群体规模偏大, 以及制度自身的残漏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等诸多因 素的制约。目前, 中国需要一个没有漏洞和使人在遭遇生活困境时免于绝望的社会保障安全网, 应该通过立 法来明晰主体各方的社会保障责任, 建立综合性的城市社会救助系统, 迅速、全面地推进社会保险制度建设, 进 一步完善社会保障责任共担机制, 分类分层地保障农民工等流动人口的权益, 积极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 关键词] 社会保障改革; 制度变迁; 政策取向 [ 中图分类号] F913. 7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0- 5420( 2003) 01- 0017- 09 在中国的改革发展进程中, 社会保障改革因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亿万人民的切身利益而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作为一种以解除国民生存危机和保障国民基本生活为本源职责的制度安排, 现代社会保障更是显著地具有了增进国民福祉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责任。因此, 关注中国现阶段的社会公平与社会发展, 便不能不关注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轨迹 与近年来的工作重心 ( 一)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发展的轨迹[ 1] 近十多年来, 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转型的发展变化, 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也经历了从自下而上到自上而下、从为国有企业改革配套到成为市场经济五大支柱之一的历程, 1998 年后开始作为一项基本的社会制度加以建设。以国家有关立法和国务院有关社会保障法规或重要改革文件的发布、实施为主要依据, 可以发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变革是以维护经济改革及市场经济条件下弱势群体的最低或基本生活权益和城镇职工的社会保障权益为主要目标的。 在贫困人口的救助方面, 中国政府一方面继续维持传统的贫困救济政策, 另一方面, 自1986年起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大规模的乡村扶贫运动, [ 收稿日期] 2002- 12- 18 [ 作者简介] 郑功成( 1964- ) , 湖南平江人,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中国社会保障及相关经济领域研究。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革挑战_郑功成

决 策探索2014.1下 ┃决策观察 近30年来社保制度变革的成就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迄今可以划分为两个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保障制度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是国家主导下的单位保障制,制度安排具有典型的国家负责、单位(集体)包办、板块结构、全面保障、封闭运行等特征。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保障的改革与发展则是针对这种传统社会保障制度而进行的制度变革与创新,即在利益日益多元化的条件下,虽然由政府主导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建构,但企业、社团与个人等必须共同分担责任,同时通过社会化方式来加以实施,社会保障成为一个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系统。因此,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的路径,即是由国家─单位保障制向国家─社会保障制发展。 回顾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社保制度变革历程,可以发现,迄今为止,除公职人员退休制度仍基本保留着原有制度的框架外,其他各项社会保障制度都处于改革与发展过程中。从社会保障观念更新到制度结构、责任承担方式、财务模式的调整,在总体上几乎重塑了整个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我国社会保障改革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实现了社会保障观念革新。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是因为整个经济社会转型中选择了效率优先的发展取向,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认识到了国家或单位单方承担全部社会保障责任的做法不可持续,因此,在社会保障制度变革中,强调了个人责任回归,促使人们从传统体制下对国家与单位的过度依赖转向认可自身应当承担的责任,从而事实上为重塑社会保障体系奠 定了相应的思想基础,同时也扫除了制度变革最重要的观念障碍。 第二,构建了责任分担的机制。在新型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建立多方共担责任的机制是核心目标之一,实践中已经体现出了政府、企业、社会、个人等主体各方共同分担社会保障责任。例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建立在用人单位与参保人缴费的基础之上,再加上政府补贴,实质上是三方分担责任;在强调政府承担社会救助责任的同时,民间的慈善公益事业也在不断发展;在各项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中,福利彩票公益金成为重要资金来源,社会资源与市场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调动,个人亦须支付一定的成本,等等。这种责任共担机制的构建,不仅使社会保障制度的互助共济功能得到了巩固,也为这一制度实现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社会化取向替代了单位或集体保障制。社会化是我国社会保障改革的又一核心目标,它是对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板块结构与封闭运行的否定。例如,社会保险已经由单位包办、彼此分割的劳动保险变成了开放型的社会化保险机制,社会救助从只针对传统的鳏寡孤独救济对象转化成面向所有低于一定收入标准或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老年福利事业摆脱了官办福利院的局限而步入社会化发展阶段,等等。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化,彻底矫正了政府主导的社会保障事务与单位负责的职业福利严重错位的现象,既为这一制度走向公平创造了必要条件,也为全体人民特别是劳动者的自由流动提供了相应的制度保障。 第四,法制化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 一方面,从习惯于按照“红头文件”办事,到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如制定《社会保险法》《军人保险法》及《工伤保险条例》《失业保险条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等,还有与社会保障直接相关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残疾人保障法》等,使国民的社会保障权益更加明确。另一方面,社会保障行政管理与经办机制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从改革开放初期恢复民政部,到1998年国务院组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一管理企业与乡村社会保险事务,再到2008年将劳动保障部与人事部合并组建新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使全国的社会保险事务进一步集中监管。同时,将经办社会保险等事务的机构从政府序列中独立出来变成事业单位,成立非政府机构性质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利用邮局、银行等提供发放养老金等社会保障服务,这些重要变革都标志着社会保障行政管理体制与经办机制正在走向成熟。 第五,实践效果非常明显。一方面,新旧制度已经整体转型,并部分地实现了制度创新。一个政府主导、责任分担、社会化、多层次化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已经替代了原有的国家负责、单位(集体)包办、板块分割、全面保障、封闭运行的国家—单位保障制度,在养老保险等方面还部分地实现了制度创新,即构建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新模式。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受惠于新型社会保障体系。全民医疗保险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基本实现,社会救助直接惠及1亿以上的低收入人口及天灾人祸中的不幸者,保障性住房供应规模持续扩大,各项社会福利事业亦获得了较大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社保制度变革,在总体上几乎重塑了整个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然而,我国社会保障改革历程并非只有成功与成就,它还同时存在着一些不足与失误。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革挑战 ◎文/郑功成 18

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制度建设_郑功成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JOURNAL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制度建设 郑功成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中国的社会保障改革在机制调整和面向城镇职工、困难群体的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新制度还未定型,整个社会保障政策仍处于选择阶段。目前面临的问题主要是社会保障主体各方的责 任划分模糊,需要社会保障重点援助的困难群体规模偏大,以及制度自身的残漏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目前,中国需要一个没有漏洞和使人在遭遇生活困境时免于绝望的社会保障安全网,应该通过立法来明晰主体各方的社会保障责任,建立综合性的城市社会救助系统,迅速、全面地推进社会保险制度建设,进 一步完善社会保障责任共担机制,分类分层地保障农民工等流动人口的权益,积极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关键词]社会保障改革;制度变迁;政策取向 [中图分类号]F913. 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0 5420( 2003) 01 0017 09 在中国的改革发展进程中,社会保障改革因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亿万人民的切身利益而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作为一种以解除国民生存危机和保障国民基本生活为本源职责的制度安排,现代社会保障更是显著地具有了增进国民福祉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责任。因此,关注中国现阶段的社会公平与社会发展,便不能不关注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轨迹 与近年来的工作重心 (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发展的轨迹[1] 近十多年来,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转型的发展变化,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也经历了从自下而上到自上而下、从为国有企业改革配套到成为市场经济五大支柱之一的历程,1998年后开始作为一项基本的社会制度加以建设。以国家有关立法和国务院有关社会保障法规或重要改革文件的发布、实施为主要依据,可以发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变革是以维护经济改革及市场经济条件下弱势群体的最低或基本生活权益和城镇职工的社会保障权益为主要目标的。 在贫困人口的救助方面,中国政府一方面继续维持传统的贫困救济政策,另一方面,自1986年起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大规模的乡村扶贫运动, No. 1 2003 [收稿日期]2002 12 18 [作者简介]郑功成(1964-),湖南平江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社会保障及相关经济领域研究。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