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运动训练中运动负荷的控制-赵一刚
体育教学运动负荷的调整与控制的探讨

(下转172页)
当代体育科技(Contemporary Sports Technology)
169
Wuhan, Hubei Province, 432000 China) Abstract: Sports load in physical education refers to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pressure that students can bear in the process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The control of sports load has always been an extremely important link in sports teaching. At present, the main task of the trainers in the field of physical education is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the students, strengthen physical exercise,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health level of the students, and then realize the teaching value of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 I hope that the research on this topic can contribute to the next step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China. Key Words: Physical education; Sports; Load; Adjustment
浅谈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浅谈合理安排运动负荷2019-10-22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就是在训练中,根据训练任务、运动员⽔平,逐步地、有节奏地加⼤运动负荷。
由于不同训练时期、阶段和⼩周期,以及训练课的具体任务、对象不同、技术⽔平的差异,运动负荷的安排要有所差别。
如过渡期的训练,主要任务是调整、恢复,⼀般安排⼩负荷量。
不同训练程度的运动员,承担负荷能⼒,适应负荷时间的长短,恢复功能都存在着个体差异。
只有根据这些具体情况安排运动负荷,才是合理的,科学的。
逐步有节奏加快⼤负荷量,就是加⼤负荷量适应(经过训练)再加⼤负荷量再适应的过程。
只有逐步训练,逐步适应新的运动负荷,运动能⼒才能提⾼。
安排运动负荷要⼤中⼩相结合,运动员才能承担更⼤负荷。
甚⾄是运动极限负荷,只有极限负荷才能对有机体产⽣强烈地刺激,以适应⽐赛的需要。
最⼤负荷量是相对的,没有固定标准,只有根据运动员个体差异制定出不同的最⼤负荷量。
运动负荷包括负荷量和负荷强度两个⽅⾯,影响负荷量的主要因素是练习的次数、时间、距离和负荷总量;影响负荷强度的主要因素是练习次数、密度、时间、完成每个练习的速度和负荷量等,以及练习的质量和动作的难度。
负荷强度反应了练习的⽤⼒紧张程度和对机体刺激的深刻程度,量和强度是对⽴统⼀的,是不可分割的。
有⼀定量就有⼀定强度,有⼀定强度就有⼀定量。
有机体能承担较⼤的强度,就能承担较⼩强度的较⼤运动量。
同样,有机体承担较⼤的量,就能承担较⼩量的较⼤强度的训练。
随着量的提⾼,强度也应该随之提⾼,互相促进,不断提⾼,形成运动负荷逐步增加的趋势。
⼀、合理安排运动负荷量是有科学依据的1、超量恢复的原理:运动员承担⼀定运动负荷后产⽣了疲劳恢复超量恢复的过程,要产⽣较为理想的超量恢复,就要有⼀个合理的休息时间及其有效的恢复⼿段。
在⼀定范围内负荷越⼤,刺激越深刻,产⽣的超量恢复⽔平就越⾼。
2、适应训练的规律:有机体在训练过程中多次承担同⼀运动负荷量,就会对这⼀运动负荷量产⽣适应过程,机体适应后机体对运动就会产⽣节省化现象,对机能的能⼒就不能进⼀步提⾼,停⽌在原来的⽔平上,运动成绩也受到影响。
体育教学运动负荷调整与控制的探讨

体育教学运动负荷调整与控制的探讨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体育教学中,运动负荷的调整与控制又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运动负荷,简而言之,就是学生在运动中所承受的生理负荷。
其调整与控制在体育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关乎学生的身体健康,还直接影响着锻炼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们的身体素质、年龄和性别等因素都会对运动负荷产生影响。
例如,年龄较小的学生可能承受不了高强度的运动,而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可能需要在低负荷的条件下逐步适应。
这就需要在体育教学中对这些因素进行充分的考虑和合理的调整。
为了实现有效的锻炼效果和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目标,制定合理的运动负荷是至关重要的。
在制定运动负荷时,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体差异进行调整。
这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以此为基础来制定适应他们的运动负荷。
在实施运动负荷调整策略时,逐渐增加训练强度和改变锻炼形式是两种常见且有效的方法。
逐渐增加训练强度可以帮助学生逐步适应运动负荷,避免因突然承受高强度运动而造成的身体伤害。
而改变锻炼形式则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运动的兴趣,从而更积极地参与锻炼。
此外,建立有效的过程监控和反馈机制也是保障运动负荷调整和控制的关键。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锻炼中的表现和各项生理指标的变化,可以及时调整运动负荷,避免出现负荷过大或过小的情况。
同时,这种机制也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在锻炼中出现的问题。
在教育心理层面上,成功的案例和经验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例如,激励手段的运用可以激发学生参与锻炼的积极性;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师生之间的良好沟通,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运动负荷的调整与控制在体育教学中具有深远的影响。
通过合理地制定和实施运动负荷,以及建立有效的监控和反馈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锻炼效果,增强学生身体素质。
这不仅是体育教学的目标,更是我们每一位体育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试论中学体育课运动负荷的调控技巧

试论中学体育课运动负荷的调控技巧马爱兰中学体育教学是一种动态复杂的系统,它的运态性在于它的教学过程具有众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它的复杂性在于它的教学对象的个性差异。
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对体育教学过程的调控上,调控方法和手段,是一个教师教学经验和教学技巧成熟的表现。
在众多教学因素的调控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它直接影响到中学体育课的教学质量。
一、运动负荷调控的基本要求从青少年的身体特点来看,体育课中的大运动负荷是不太适宜的,应以教学对象的健康和快乐为主导,在一定的运动负荷的基础上,来追求学生身心的健康和谐的发展,这是笔者在多年的体育教学实践中的深刻体会,也是体育教学观念的一个转化。
由于青少年活泼好动,又特别喜欢体育课,往往运动起来控制不住,这就特别需要体育教师对运动负荷的有效调控,调控的基本要求是:1.运动负荷的安排要符合人体机能的活动规律,尊循逐步上升——相对稳定——逐渐下降——初中学生140次/分、高中生130——150次/分这样的范围里。
2.科学的安排教学顺序,要钻研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及教材内容的运动负荷的大小,合理组织教学.新教材\技术性强的内容,安排在课的基本部分的前半部.复习教材、负荷大的,如教学比赛、力量和耐力性的教材要安排在后半部。
3.区别对待,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全理分组,合理搭配,提出各自不同的要求。
4.合理组织教法,手段多样化。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合理的教法来调控练习的密度的强度,控制课的运动负荷。
5.充分利用现有的场地器材的条件,以保证学生中够的练习时间,达到一个合理的负荷。
二、运动负荷调控的技巧运动负荷的调控,要有方法和技巧。
教师要靠自己细心的观察,从学生的各种表现的反馈信息中,去发现问题,找问题的原因,并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来调节和控制学生的运动负荷。
调控的方法和技巧有:1.改变练习的密度:练习的密度和运动负荷成正比,密度越大,负荷量就越大。
反之,负荷量就小。
浅探负荷强度与训练比例控制下的田径训练效果

浅探负荷强度与训练比例控制下的田径训练效果田径运动是一项综合性强的运动项目,需要运动员具备良好的体能素质和技术能力。
而在田径训练中,负荷强度和训练比例的控制对于提高训练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负荷强度和训练比例两个方面对田径训练效果进行浅探。
一、负荷强度对田径训练效果的影响负荷强度是指训练中所承受的压力和负荷大小,是衡量训练强度的主要指标。
在田径训练中,负荷强度对于提高运动员的体能素质和技术能力至关重要。
适度的负荷强度可以激发运动员的潜能,促进身体的适应性调整,提高运动水平。
过高的负荷强度会导致运动员的过度疲劳和伤病风险增加,降低训练效果。
在田径训练中,如何合理控制负荷强度是非常关键的。
根据运动员的个体差异和训练阶段的不同,确定合理的负荷强度。
对于初学者和基础较差的运动员,负荷强度应该逐渐增加,循序渐进,避免过快过大的训练强度对运动员造成伤害。
对于高水平的运动员,负荷强度可以适当提高,以挑战其极限,激发潜能。
根据训练内容和训练方式的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负荷强度控制。
在速度训练中,负荷强度应该更注重爆发力和快速反应能力的培养;在耐力训练中,负荷强度则应该更加注重持久力和耐力的培养。
合理控制负荷强度可以有效提高田径训练的效果,激发运动员的潜能,促进身体的适应性调整。
但需要注意的是,负荷强度的控制要因人而异,避免出现过高或过低的情况。
训练比例是指训练内容和训练方式在整个训练周期中的分配比例。
在田径训练中,合理控制训练比例不仅可以增加训练的多样性和趣味性,还可以促进不同体能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训练效果。
训练比例不当会导致某些体能素质得不到充分的发展,影响运动员的整体水平。
在田径训练中,如何合理控制训练比例是非常重要的。
要根据运动员的个体特点和训练需求,确定合理的训练比例。
对于体能素质较为平衡的运动员,训练比例可以适度的均衡分配,保证各项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对于某一项体能素质较为薄弱的运动员,训练比例则可以适当增加该项训练内容的比例,加强训练强度。
体育运动中负荷的控制

体育运动中负荷的控制[摘要]: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如何掌握好负荷的强度,负荷量,时间及次数之间的关系,合理科学地安排运动量,以达到最佳锻炼效果。
本文结合实践论证,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运动负荷强度体质控制Regulation of load in sportsLi ming shanShaan ‘xi Yangxian middle schoolYangxian, Shaan’ xi 723003Abstract: Combin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this paper putsforward an effective method as to how to regul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ad strength, load quantity, time and times, arrange sports quantity reasonably and scientifically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best exercise effect in sports teaching and training.Key ward:sports load strength physique regulate .一.问题的提出体育锻炼的目的是强身健体,增强体质。
而学生的体质状况和教学过程中的锻炼方法是否相应,是我们每个体育工作者要首先解决的问题。
一节课运动负荷过大,学生产生过度疲劳,对身体造成伤害;运动负荷太小,又达不到锻炼目的。
如何控制运动负荷使其维持适当的量,以达到最佳锻炼效果?尤其通过近几年达标测试和考试考查看,学生的体质状况综合评定呈下降趋势。
如何在教学中贯彻大纲要求,实施教学计划,使学生体质得到锻炼提高又使运动负荷对学生构成良性刺激,避免伤害事故发生,是目前体育教学中应首先解决的问题。
本文就以上问题,分析原因,并结合教学实践的全过程和经验总结,对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进行探讨,期望对以后的教学训练有所帮助。
体育教学运动负荷的调整与控制的探讨

体育教学运动负荷的调整与控制的探讨研究方案:体育教学运动负荷的调整与控制的探讨1. 研究背景现代社会注重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任务。
然而,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运动负荷过大或过小都会对健康和学习成绩产生负面影响。
有必要对体育课的运动负荷进行调整和控制,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和学生身心健康的目标。
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体育教学运动负荷的调整与控制的有效方法和策略,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3. 研究内容(1) 分析体育教学运动负荷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总结已有研究成果。
(2) 分析体育教学运动负荷的适宜程度、调整方式和控制方法,寻找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3) 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制定个性化的运动负荷调整和控制策略。
(4) 设计实验或进行调查,采集相关数据。
(5) 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4. 方案实施(1) 文献综述:收集相关文献,总结体育教学运动负荷的调整与控制的研究情况,分析现有研究成果和不足之处。
(2) 制定调查问卷:设计针对学生和教师的问卷,调查体育教学中运动负荷的现状、学生的体育兴趣和能力水平等信息。
(3) 实施调查:在一所中学中,对几个班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通过教师自述和观察记录相关数据。
(4) 数据整理和分析:对采集到的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学生对体育教学运动负荷的态度和观点;对教师自述和观察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教师对体育教学运动负荷的实施情况。
(5) 结果分析:将问卷调查结果、教师自述和观察数据进行整合,分析体育教学运动负荷的调整和控制情况,总结问题和不足。
(6) 创新和发展:结合研究结果和已有研究成果,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建议合理的体育教学运动负荷调整与控制策略。
5. 预期结果通过本研究,预计能够揭示体育教学运动负荷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总结已有研究成果,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为实际教学提供参考。
浅谈训练负荷的有效控制

浅谈训练负荷的有效控制作者:孙成伟来源:《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16年第19期中图分类号:G808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6)10-000-02摘要何谓训练负荷?训练负荷是指运动员所承受的刺激和压力。
通过训练加之于运动员生理上和心理上的负荷,统称为训练负荷。
训练负荷是训练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并贯通于训练始终。
教练员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研究和确定为实现特定的训练目标,运动员能够和应该承受多大的负荷,又如何去承受这一负荷。
所以在训练计划制定中必须规定训练负荷的大小,描绘和设计负荷的变化,并在整个实施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控制。
关健词负荷量强度变化控制一、训练负荷的大小与效应(一)机体对适宜负荷的适应性运动员通过具有一定刺激的训练,对此种训练负荷会产生适应性。
而这一适应过程是从低水平向高水平不断发展的,也就是不断施加和提高训练负荷的过程。
即:有意识的不断打破机体内环境的相对平衡。
大量的运动实践,相对平衡发展与提高,如跑速、比赛活动总距等,都反映了运动员通过训练负荷的控制,而达到了新的适应。
(二)训练负荷失调下的劣变性人体承受负荷或刺激的能力是不同和有限的。
在过度负荷下,机体非但不会产生适应性,而会出现劣变性反应。
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过度疲劳或由此产生的伤害事故。
所以,许多实践证明:训练负荷并非越大越好。
据研究认为: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大约只能发挥自身机能的70%,但在通过训练和紧急状态下,可以发挥到90%,其余的30%-10%则属于人体的保护性机制。
显然,过分的动员运动员身体的潜力是危险的。
我们平时在训练中所指的最大负荷应该指运动员可接受的正常动员程度的最大限,而不是全部能力的100%。
人体承受负荷的局限性是合理使用体能的一种必要的保护机制,无论因何种原因,超越这种负荷的局限,都必将会使机体产生劣变。
给运动员造成伤害,也使训练工作受到阻碍,重则断送了运动员的运动生命。
过度负荷下的劣变反应,一般表现在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有时则两者兼而有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运动训练中运动负荷的控制1、前言运动训练是指在教练员的指导下,全面发展运动员身体、技术、战术、心理、智力和思想,为不断提高专项成绩而专门组织的一种教育过程,目的是不断地提高和保持个人或集体的专项运动成绩。
运动训练的目的和任务的完成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运动负荷、恢复过程、身体状况、心理状态等,其中运动负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现代运动训练的运动负荷是很大的,科学研究和实践表明;运动员的机体如果不能适应大运动负荷的训练,就不可能创造高水平的运动成绩,科学合理的安排大运动负荷的训练,能使运动员机体产生超量恢复、提高训练水平、创造优异成绩。
所以,现代的运动训练更加要求要全面发展运动员的身体,对运动员进行全面的管理,保证运动员的学习、生活、营养、作息制度等能够符合在运动训练中承担大运动负荷的要求。
同时,运动训练的运动负荷安排必须要有定性与定量的要求。
定性是定量的基础,正确的定性将决定采用的训练手段与方法的实际效果。
因此,良好的运动负荷控制将有利于训练目的及任务的快速完成。
2、关于运动负荷的基本理论2、1 运动负荷释义运动负荷是指运动员有机体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所承受的生理和心理负荷。
它可以在运动训练过程中通过各种身体练习手段与方法以及比赛对运动员机体与心理所施加的刺激表现出来。
它包括负荷量(训练中可供统计的总量)和负荷程度(运动员做练习时的紧张程度和对机体影响的大小程度)两个方面。
2、2 运动负荷的结构运动负荷由负荷量和负荷强度两个因素构成。
负荷量与负荷强度关系密切,相辅相成。
影响负荷量的主要因素是练习的次数、时间、距离、负重总量等,影响负荷强度的主要因素是练习密度、完成每个练习在训练过程中所占的百分比。
运动负荷反映了练习的紧张程度对有机体机能影响的大小,而且影响负荷量的各种因素也影响负荷强度,影响负荷强度的各种因素同时也能影响负荷量,所以负荷量和负荷强度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矛盾着的两个方面,是对立统一的。
一定的负荷量就有一定的负荷强度,而负荷强度对有机体的影响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2、2、1 运动负荷强度的含义及特点负荷强度是有机体有效完成练习时各机能系统活动的紧张程度,单位时间内完成练习所消耗的能量是反映工作强度的综合指标。
负荷强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练习对运动员有机体的作用方向和程度。
对有机体的适应影响起着比负荷量更为重要的作用。
负荷强度决定了能量供应性质。
动员参与练习的各个器官系统以及形成动作协调性结构。
改变负荷强度可以改变能量供应的方式,改变各机能系统活动的程度,会对运动技术基本参数的形成产生积极影响。
因此,运动负荷强度的选择决定了能量供应系统的适应特点。
负荷强度也决定了参与练习的运动单位数量。
在进行各种低负荷强度练习时,参与工作的肌肉群数量并不多,这时外周系统的耐力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增长,而高负荷强度的练习毫无疑问要同大量快肌纤维的积极参与,而且工作时间不长。
据此,对促进外周系统耐力的最佳手段选择有根据性的意义。
另外,参与练习的肌肉纤维类型也与负荷强度的大小有关。
2、2、2 运动负荷量和强度的搭配负荷量和负荷强度对有机体刺激所引起的反应是不同的。
有机体对负荷量的反应一般来说不强烈,比较缓和所产生的适应程度比较低。
但相对来说机体所产生的适应比较稳定,消退也较慢。
而由负荷强度刺激所引起的有机体的反应比较强烈,能较快的提高机体器官系统的机能水平,所产生的适应性影响也比较深刻。
有一定量就有一定强度,有一定强度的练习就有一定的量。
有机体能承受较大的强度,就能承受较小程度的较大的量,有机体能承受较大的量,就能承担较小量的较大强度。
量的增加能为强度的提高打下基础,强度的提高又可为量的增加创造有利的条件。
在运动训练中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运用不同的方法,合理地做好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的搭配,达到训练目标。
2、2、3 运动负荷的控制方式运动负荷的控制应遵循一定的规律,应有科学的指导。
运动负荷要逐步加大,掌握好训练节奏。
运动负荷的增加要由小到大循序渐进的逐步提高,形成一个加大、运动适应、再适应的过程。
具体安排时要掌握好负荷的节奏,大、中、小相结合,并有适当的休息。
负荷的控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控制负荷的强度我们可以从安排负荷的密度、大小来控制负荷。
根据不同的训练项目和运动员的不同身体素质合理的控制负荷的强度。
通过控制负荷强度,可以形成不同的训练方法,产生不同的训练效果。
控制负荷的量除负荷强度外,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还取决于负荷的持续时间和负荷的重复次数。
一定负荷强度持续的时间长短影响了机体的供能方式。
不同的供能方式对运动训练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因此,在提高机体各种供能能力时,应选择适宜的负荷持续时间。
当组成机体供能系统的综合性提高时,应该安排持续的一次性负荷或大量的短时间的练习才能得到保证。
同时在控制负荷的持续时间时,还应当考虑到各种负荷强度的重复练习次数。
重复练习次数不仅对负荷的量有重大影响,而且也直接影响有机体对运动负荷做出反应的性质、作用的方向。
负荷与所完成的练习的数量之间依存关系的复杂性在于,在同一训练方法练习时的重复次数对训练作用方向的影响。
如果控制不好其重复练习的时间及次数,就会改变所采用方法的原定方向,使训练转变为另一方向。
合理的控制负荷量和负荷强度。
在运动训练中一般是先上负荷量,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逐渐加负荷强度。
在上强度时,负荷量又适当降低。
当运动员机体产生节省化现象后,再加负荷量,负荷强度又适当降低,这样逐步升级,不断提高运动训练水平。
如果负荷量和负荷强度一直同时增加,不但整个运动负荷加不上去,而且容易产生过度训练,在一个训练周期中,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的安排要呈现出波浪式的起伏状态。
3 、关于运动负荷的控制3、1 宏观3、1、1 基础训练阶段安排基础训练阶段的负荷时,必须严格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负荷的逐步增加,会对运动员机体提出更高的要求,导致产生新的生物适应现象,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
但过度负荷,却会对运动员的内脏器官及支撑运动器造成严重的损害,以至葬送他们的运动前途。
因此,基础阶段训练的负荷,绝不是越大越好,而是应取适宜的量度。
基础阶段运动负荷的循序渐进和竞赛项目的系列设置,有利于运动员打好基础,有利于进入专项提高阶段后大幅度的提高竞技水平。
运动负荷则注意区别对待、循序渐进的逐步增加。
3、1、2专项提高阶段运动负荷的专项性是指负荷要与运动员所参加的与自己训练水平相称的比赛要求相符合。
专项性负荷的练习是提高专项运动成绩的直接因素,通过专项负荷训练,可以取得高水平的成绩。
它的前提就是在于始终把训练安排放在专项负荷训练水平不断提高的轨道上。
此时则需要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的合理搭配,在巩固发展基本运动素质的基础上,来提高专项运动的能力。
根据各专项的不同特点来安排运动负荷,增强专项运动的素质、技术、战术等。
在专项竞技能力的提高过程中,运动负荷既能达到大强度,又能有较多的反复次数。
同时,这样的负荷,运动员的体力与神经能量消耗大、恢复慢,运动训练中反复次数不能太多,课次也不能密集。
因此在整个专项运动训练过程中,运动负荷所占的比例要恰当。
3、1、3 竞技水平保持阶段运动员在进入此阶段时,由于运动员多年承受高度负荷和高水平激烈竞赛的影响,也常常由于伤病的积累致使许多运动员难以继续承受大负荷的训练。
因此,在这一阶段训练中,要特别注意细致的安排负荷。
负荷通常呈波浪形,有起有伏,有张有弛,保持明显的节奏。
从而保证运动员能以充沛的精力和理想的竞技状态参加激烈的竞争取得理想成绩。
在保持负荷逐年递增总趋势的同时,还要注意把负荷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
3、2 中观3、2、1 准备期准备期的训练任务主要是提高整体训练水平,促使竞技状态的形成。
准备期可分为两个阶段来进行。
第一阶段;负荷量和负荷强度都逐渐增大,但以量的增长为主,强度增长的速度和幅度都很小。
第二阶段;负荷仍呈继续加大趋势,但以负荷强度的增长为主。
负荷量则趋向于稳定,一段时间后逐渐降低。
先是从减少一般训练的量开始,而后专项训练的量也逐渐减少。
3、2、1 竞赛期竞赛期的运动训练任务是形成最佳竞技状态。
这一时期运动负荷总趋向是相对稳定,强度占优势,量则减少。
如果比赛持续时间短,负荷量的减少则要趋于相对稳定,不要猛减。
负荷强度要增加到适应甚至超过比赛负荷。
量和强度都要有相应的变化,一般先是减小强度,适当增加量,然后在减量和强度。
在临近比赛之前应进行适当调整,以保证必要恢复。
3、2、3 调整期调整期的训练任务是消除全年训练与比赛中带来的生理上与心理上的疲劳。
安排的总负荷应较少,但绝不能静止休息,防止运动员机能下降。
此阶段负荷安排的总趋势是量和强度都比较少,主要是降低专项训练的强度和量,而保持一般训练的量,以便进行积极性休息和一定的训练水平。
3、3 微观训练周;周训练负荷的安排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的负荷构成与积累是阶段训练和全年训练负荷的基础。
因此,它的负荷安排必须符合阶段训练和全年训练负荷发展的总趋势,而且在一个训练阶段的各周期训练中应该相对稳定,不宜一周一换。
4、结论运动负荷是运动训练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应该贯彻训练的始终。
运动员能够和应该承受多大的运动负荷,又如何去承受这一负荷,并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对其实施科学的控制。
这些都是运动训练需要考虑的问题,明确运动负荷在运动训练中的重要性,对于在以后的教学和训练中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同时,控制好运动负荷与运动强度的搭配、实施对于运动训练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运动训练学》李志勇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运动训练学》田麦久主编人民体育出版社《运动训练学基础》马冬梅主编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运动训练学概论》杨桦李宗浩池建主编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人体运动负荷研究》安朝臣主编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运动训练专业委员会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运动训练学课程论文学院:体育学院班级:08级体教本科二班姓名:赵一刚学号:20083314912【运动医学】田麦久:《论运动训练过程》成都四川体育出版社《运动训练学概论》杨桦李宗浩池建主编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人体运动负荷研究》安朝臣主编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运动训练专业委员会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全国体育教材委员会:《运动训练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田麦久:《负荷原则与训练过程》,青海省体委,198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