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中国道德信仰危机与重建

合集下载

当代中国社会的信仰迷失与重塑

当代中国社会的信仰迷失与重塑

当代中国社会的信仰迷失与重塑【摘要】当代中国社会面临着信仰迷失与重塑的挑战。

随着宗教信仰的消失和新信仰的兴起,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的碰撞不断加剧。

科技发展对信仰的影响也日益显现,社会变革和文化认同危机更是给信仰带来了冲击。

当代中国社会急需对信仰进行重塑,加强信仰多元化和包容性,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现实。

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和稳定社会发展。

未来,中国社会信仰将更加多元化,同时也需要更加包容不同信仰观念,这将有助于建立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

信仰重塑的必要性和信仰多元化与包容性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只有这样,中国社会的信仰才能向更加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当代中国社会、信仰迷失、信仰重塑、宗教信仰、新信仰、传统价值观、现代价值观、科技发展、社会变革、文化认同、信仰重构、信仰多元化、包容性、未来展望。

1. 引言1.1 当代中国社会的信仰迷失与重塑在当代中国社会,信仰迷失与重塑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传统的宗教信仰逐渐淡化,人们开始面临信仰的真空和迷失。

随着社会风气的变迁和文化价值观念的碰撞,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也受到了挑战,使得信仰体系面临危机和重新构建的压力。

科技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但同时也让人们对传统信仰产生怀疑和挑战。

社会变革的洪流冲击着人们的信仰根基,使得他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信仰的意义和方向。

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文化认同也受到了挑战,人们正在面临着文化认同的危机和信仰重构的挑战。

在这个时代的背景下,中国社会的信仰正在经历着一次深刻的变革和重塑,这不仅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

2. 正文2.1 宗教信仰的消失与新信仰的兴起宗教信仰在当代中国社会出现了消失与新兴起的现象。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许多传统宗教信仰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新兴的信仰形式。

诸如佛教、道教、基督教等传统宗教在当代社会并没有像古代那样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巨大影响。

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逐渐变得理性和现代化,许多宗教故事和传统信仰在现代社会已显得无法让人们产生共鸣。

当代中国社会的信仰

当代中国社会的信仰

当代中国社会的信仰危机摘要:中国民众的信仰观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各种信仰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分化组合,使当前中国民众的信仰构成有了新的特征。

在现实生活中,信仰危机表现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客观事实,重建信仰己刻不容缓。

信仰困境是当今世界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现代文明发展的产物。

从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信仰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

在未开化之前,人类处于人与神的混沌世界。

随着人类自觉意识的诞生,超越现实经验层面的信仰世界也随之从现实世界中分化出来。

自此,人类便拥有了与现实世界不同的超验的信仰世界。

正是这样的一个信仰世界,使得人们怀有崇高和敬畏;有个这样的世界,人就拥有了生存和发展的终极意义和目标;有了这样的世界,人类社会就有精神依托、社会就多了安宁与祥和。

但也因这样一个世界的存在,它与现实世界就充满了紧张和冲突,现代性之前的人类文明也就此构筑二重世界的紧张性。

然而,随着现代性的应运而生,超越意义的信仰世界随之解体和坍塌,人们热衷于现实的、可计算的利益目标,而不再将宗教信仰和超越性精神的追求作为生活唯一性目标。

换言之,信仰困境或精神危机就成为世俗时代的主要趋势。

一、信仰的哲学释义信仰从哲学意义上的理解是人类生存基于现实生活之上的最根本的、具有超越性的追求,它不仅引导着人们的行动,同时给予人们以希望,是人们的精神支柱和终极归宿。

信仰体现着对最高价值的一定对象的坚定信念和不懈诉求,可以说它主导着人的精神活动,是人类精神世界的生命和灵魂。

信仰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它的确立正是人通过自身的本质力量自觉地去除劣根性,同时也是确立人未来生命发展方向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有完成自我发展的强烈愿望和理性延伸的自我清醒,决定了信仰持久不变的性质。

信仰可分为个体信仰和社会信仰,个体信仰是以个人为主体的信仰,因而具有明显的主观性;而社会信仰的主体则是社会共同体,具体说来是指一个国家民族或其他独立的群体在长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生活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确定性及整体性的认识,寄托了该社会共同体的归属感和精神性情感。

论当代中国信仰危机问题

论当代中国信仰危机问题

论当代中国信仰危机问题1.什么是信仰信仰一词,由新文化运动时期开始兴起,如陈独秀先生把科学作为一种真实的信仰。

那么究竟什么是信仰。

《辞海》认为信仰是“对某种宗教,或对某种主义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为之行动的准则”。

汉语大词典认为,信仰是指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其相信和尊敬。

这是从信仰是人们对某种宗教或者理论体系等的一种坚定不移的确信来说。

从价值观角度来看,信仰是一种终极价值追求。

荆学民教授认为,“信仰问题是一个价值和价值观念的问题,但不是一般的价值观念的问题,而是统摄整个价值观念的核心问题,因而也是世界观和价值观,人生观的集中体现。

”另外,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皮尔士认为,信仰是通过人的思维达到的人的生活中的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促使我们坚定地去行动,并使我们的行动更加具有效率。

还有的学者从人性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信仰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与人密不可分。

综合不同角度上的描述,我们认为,信仰是构成一个特定社会群体或者个人一定时期的文化,精神,意识等的相对稳定的东西,是人们基于理性认识基础上形成的对世界和人生终极发展状况的总体性把握。

2.信仰的基本特征2.1信仰是后天形成的,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一定的家庭背景中,一定个人的社会体验等的结果。

信仰并不是人人都具有的东西,人与人的信仰也不一样,信仰是与一个人自身的思想历程,生活环境,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联系在一起的。

2.2信仰是一种精神现象,具有精神升华性。

信仰作为一种精神现象,不但具有认识功能,而且还满足了人的情感需要和归属感的需要。

人不仅是有物质上的需求,而且还要满足一定精神上的需求,当一个人有了一定的信仰后,他的精神是有所寄托,是不会在物欲的世界里迷失自己的。

2.3信仰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是一种极高的确信信仰一经形成,其核心原则很难轻易变动,信仰渗透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之中,深刻地影响着人的喜怒哀乐,影响人的做事方式,情感的体验。

对于人的实践,信仰起到了精神指导作用,相比一般的认识,知识具有更加强烈的精神力量。

当前青少年信仰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当前青少年信仰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当前青少年信仰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当前青少年信仰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道德信仰就是对道德理想及其价值依据的笃信和奉行。

道德信仰具有广泛的渗透性、高度自觉性、形上性和价值整合性。

道德信仰对个体的作用非常重要,它能提升个体的道德境界,塑造个体的道德人格,激发个人的道德行为;帮助个体进行价值定向,现代的中国社会正处于转轨时期,针对当代青少年群体中出现的道德信仰危机,值得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重视。

道德信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某种道德价值体系及其价值理想目标的构建和信服;二是人们信服这种道德价值体系及其价值理想目标的依据或理由。

当代青少年道德信仰危机主要表现为他们对社会倡导的道德价值体系及价值理想目标的怀疑和对这种道德价值体系及价值理想目标依据或理由的背叛。

具体表现为:在道德信仰出现危机的时候,道德情感往往逐渐淡化、消失甚至走向反面。

对原来的道德价值系统的崇敬感缺位,会使人感到困惑:善恶是非分辨不清,价值标准多元化,不再满腔热情地称颂道德行为。

当代青少年道德情感麻木主要表现在:他们不再仰慕道德人格的高尚,也不再疾恶如仇地去揭露、谴责坏人坏事并与之展开斗争,而是置若罔闻,避而远之。

有时甚至自己作了损人利己的事,因未被发现,还会暗自窃喜,并把它当作一种成就感对待。

市场经济在激励人们在开拓进取、创造财富的同时,也使得人受利益支配,为物欲所困,出现价值观念的变异,功利主义的泛滥。

当代青年人做事情时,总要处于自身的考虑:一是趋利,是否有利可图;思想的滋长,破坏了单纯的人际关系,“拜金主义”、“金钱至上”思想的蔓延污染了社会空造成当代青少年信仰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的原因,也有学生自身和学校思想教育部门的原因,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随着1989年苏联解体和苏东巨变,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受到的极大的削弱,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仰也开始动摇。

尤其是自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看到资本主义国家人们的生活水平远远高于我国,于是出现了崇洋媚外的倾向,80年代的美国热就是这一思潮的反映。

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危机现状及对策

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危机现状及对策

1 道德信仰与道德信仰危机


望、 祖国的未来。大学生的道德信仰问题既关系到我 对大学生调查结果表明 , 对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持否 国社会主义合格人才 的培养 , 又关系到国家与社会 的 定性 认识 的 占 1.% ; 6 8 北京地 区大学生 信仰 状况 调研
作 品 映 ( 1,, 新 人副 授 士主从 思政 教 研 。 者介 薯 羿张锋1 . 河 乡 , , , 事 想治 育 究 简: 一 南 9) 7男 教硕 要
NO . 01 V2 1
当代大 学 生 道德 信仰 危 机现 状 及 对 策
张 映锋
( 河南机 电高等专科 学校 社科部 , 河南 新 乡4 3 0 ) 5 00 摘要 :伴随我国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 与价值观念的多元化 , 我国高校 部分大 学生道德 信仰存 在着社会理 想
目标迷失 、 人生价值选 择趋利性增强、 道德人格分裂等现 象。这 种危机冲 击着高校 的德 育教 育 , 影响着我 国社会
稳定和发展。在新 的历史时期 , 高校要把道德信仰教 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来抓 , 重塑大学生道德信 所谓道德 , 由一定 社 会 经 济关 系 决定 的特殊 的 仰 , 是 升华道德境界 , 为大学 生健康 成才打下 良好 的道 意识形态 , 以善恶为评价标准 , 是 依据 正在被人们奉 德基础 。 行的社会舆论 、 传统习惯与 内心信念来维系和调整人 2 大学生道德 信仰 危机现状 们行 为规 范的 总 和。 而信 仰 是 一 种 以 “ ” 核 心 的 信 为 心理 状态 , 它是 最 高 的社 会 意 识 形 式 , 主 体对 一定 是 我 国是 社 会 主 义 国 家 , 克 思 列 宁 主义 、 马 毛泽 东 的世界观 、 人生观 、 价值观等观念 的信奉和遵行 , 它是 思想 、 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是我国经济 种深层次的精神导向和精神支柱 , 在根本上影响着 社会建设和发展 的根本指导思想。但是 , 随着全球 伴 人们 的实践活动和精神生活。道德信仰 是对道德理 化浪潮而来 的价值观念多元化和我国经济社会结构 想 目标的追求和笃信 , 是对理想人格的一种设定。在 的深刻变革 , 部分大学生道德信仰危机冲击着 当前我 道德信仰 中, 道德” “ 是基 础, 信仰是 “ 着力点” 。一旦 国高校的德育教育 , 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合格人才 的 培养 。 道 德信仰确 立 , 就会对 其道 德 生 活 的 各个 方 面 发挥 重 2 1 社会 理想 目标 的迷 失 . 要 的作 用 。 道德信仰危机是人们对 既有道德理想 目标及其 社会 理想 是 以社 会 大 多 数 成 员 为 主 体 的共 同理 理论的怀疑、 动摇乃至抛弃 , 的道德信仰没有形成 想。当前 , 新 我国各族人民的社会理想从总体上看可以 时的一种空虚的精神状态。“ 道德信仰危机是一种深 分为两个层次: 一是现阶段我国人 民的共 同理想 , 即 刻的精神危机。因为道德信仰一方面是对人生价值、 建设 中国特色 社会 主义 ; 是 建立 共 产 主义社 会 的远 二 存在意义的统摄性把握 , 另一方 面它又取非理性的形 大理想 。高校要按 照党 的教育方针 和我 国的教育 目 式具有最为稳固的存在形式。 … 当前社会转型时期 , 的 , ” 培养 一大批 具 有社会 主义 道德 理 想 和觉悟 的建设 些 人 的价值 观 、 生 观发 生 了一 系列 变化 , 人 而且 , 者和接 班人 。实践 证 明 , 随 只有 将社 会 主 义理 想 目标 内 着人 们对 物 欲 的 过 度 追 求 , 们 的 精 神 世 界 开 始 匮 化为道 德信 仰 , 体 现 于 道 德 实 践 之 中 , 会 理 想 教 人 并 社 乏。这使大学生对道德理想 目标产生困惑 , 从而导致 育才具有现实意义。然 而, 我们应 当清醒地看到, 当 部 分大学 生出现 道德信 仰危 机 。 前对大学生进行 的社会理想教育仍然仅存在于肤浅 胡锦涛总书记曾指 出, 培养什么人 、 如何培养人 , 的认知 层 面。 是 我 国社 会 主义 教 育 事 业 发 展 中必 须解 决 好 的根 本 有关材料表 明, 虽然现在信仰马克思主义的 比率 但也只有 4 .%[6; 3 1 22江苏省部分高校 1 问题。大学生是 国家宝贵 的人才 资源 , 民族 的希 仍然排在首位 , 是

浅析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

浅析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

浅析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摘要:随着思想政治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大学生信仰问题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

本文结合大学生现实状况,分析大学生信仰危机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对策,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确立崇高的人生信仰。

关键词:大学生;信仰危机;现状;原因;对策信仰本是人们行为的原动力,然而在如今的中国社会,信仰却被人们无情的践踏。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人们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丰富,然而在“利”与“义”进行激烈碰撞的市场经济中,很多人突破自己的道德底线,伦理底线不断下降,人们最基本的信仰渐渐丧失了。

在社会这个大环境的影响下,大学校园中也出现了精神文化缺失和道德滑坡的现象,大学生信仰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

一、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现状通过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的信仰主流是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然而也有很大一部分对自己的信仰表现出迷茫,有着消极、颓废的不良倾向。

大学生信仰缺失主要表现在:(一)盲目追求西方文化,忽视传统文化的学习。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文化也如洪流般涌入中国,而大学生作为站在时代最前沿的群体,首当其冲地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西方文化已经在很多人心里生根发芽。

时至今日,很多青年人对中国传统节日很陌生,而对西方的节日却极度疯狂的崇拜,并且以过洋人的节日为荣。

(二)反感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奉自由主义和浪漫主义。

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必修课,马克思主义哲学等课程,绝大部分大学生持反感态度,认为太过枯燥、虚假、不可实现;针对国内政治生活中出现的腐败现象不能辩证地看待,而是片面地埋怨中国共产党腐败,对共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失去信心。

另一方面却盲目追求自由和浪漫,例如,对大学生而言,校园爱情早已不再讳莫如深,而是公开化、开放化。

受到西方电视广播和网络及价值观念的影响,青年大学生更加注重心灵的释放,过度追求自由、独立和浪漫。

(三)功利性和实用性成为当代大学生主要价值观。

道德滑坡与信仰危机困扰当代青年

道德滑坡与信仰危机困扰当代青年

道德滑坡与信仰危机困扰当代青年——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教育]信仰是人的精神和生命、思想和行动的终极依据,信仰的意义就在于肯定灵魂肯定自我,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人生价值的追求与破解,进而又不断的超越自我,重塑自我,获得生命与人生所带给我们的真正的快乐与幸福……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主题活动的的过程中,通过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结合本职工作,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思考。

信仰是人的精神和生命、思想和行动的终极依据,信仰的意义就在于肯定灵魂肯定自我,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人生价值的追求与破解,进而又不断的超越自我,重塑自我,获得生命与人生所带给我们的真正的快乐与幸福……青少年缺乏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是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的现象,而这种信仰危机给青少年学生带来的精神痛苦、失落迷茫、无所适从的负面效应,使他们的心灵经常处于无住、疏离、漂泊的感觉之中,像风中摇曳不定的浮萍,找不到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更为严重的后果是,由于理想信仰的缺失,一些青少年对民族文化和国家历史的认同开始淡化,对党和政府缺乏了解与信任;在遭遇挫折的时候,极易产生消极情绪,对人生失去信心;对社会产生不满,甚至是为偏激错误的思想所俘虏,毁掉个人人生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所以有人这样形容当代青年:他们是社会生活这根硕大无比的竖琴上的一根最敏感的弦,调拨得当,可以奏出激昂慷慨的进行曲;反之,则可能变成杂乱无章的噪音。

那么,谁是这位调拔的人呢?他又将如何去调拔得当呢?我想这个人就是“教育”。

良好的教育不仅是青年的未来,也是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未来。

处在中国社会空前大转轨时期的年青人们,面对的困惑与困扰也是空前的,尤其是道德滑坡的困惑与信仰危机的困扰,更是带有根本性的。

因为,信仰本质上是人的精神支撑和生存寄托,是人生继续的动力源泉。

1980年《中国青年》发表了一篇名为《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的文章,第一次将信仰危机这样一个现实而严重的问题呈现了出来。

当代中国的信仰危机及其重建之路

当代中国的信仰危机及其重建之路

当代中国的信仰危机及其重建之路摘要:现代社会由于经济理性的极度膨胀,伴随着物质的富足是人们的精神世界的衰落,而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同样出现了信仰危机。

信仰危机的出现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信仰重建是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诉求,也是人全面自由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信仰危机原因重建一,中国信仰危机的背景及其特点人是一个由物质肉体和精神灵魂构成的统一体, 人的存在离不开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滋养。

近代以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人们关注的重心开始转向如何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去改造外部世界, 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 却忽视了对人本身的生存意义世界的关注。

尤其是处在现代化与市场经济进程中的当代中国, 正面临着整体性的“终极关怀”的失落和深刻的“信仰危机”,而信仰是人们理想、信念的重要源泉,是人们行动的精神动力,而信仰的缺位将会导致我们正在进行的和谐社会建设缺乏有力的智力支持。

中国的信仰危机始于民国初年,历经五六十年代政治运动的洗礼,最终在“文革”时达到了顶峰,将所有宗教毕其功于一役,从而也造成了绝对的信仰真空。

同时,中国的信仰危机不同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信仰危机,发生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信仰危机是科学和理性冲击所造城的宗教信仰危机以及宗教团体内部的分裂。

中国的主要问题是信仰真空的存在,一个素来以礼仪之邦自称的国家丧失了信仰的精神支持和道德制约,而代之以对利、性、权的盲目极端的追求和崇拜,势必将其陷入潜在危害严重的社会危机。

二,中国信仰危机的成因分析为什么中国会出现信仰危机呢?首先,贯穿于20世纪的全面的反传统思潮与运动使中国人的精神陷入虚无,信仰危机。

人的心灵涵育于传统之中,离开了传统,人的心灵必然趋向于干瘪、空洞。

传统的宗教可以让人们正确地理解生与死,理解生命的意义,传统能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如何安放自己的身心,如何与他人打交道。

然而,现代中国的历史却是从知识分子彻底否定本民族的传统开始的。

面对“现代化”的西方,知识分子对自己的传统逐渐丧失信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当代中国道德信仰危机与重建
道德信仰是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维系民族团结、形成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思想基础,是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精神纽带。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结构调整期,人们在惊叹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和精神生活多样化的同时,却面临道德信仰危机。

如何认识当前的道德信仰危机,如何建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信仰体系,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1.我国道德信仰危机的现状道德信仰危机是指人们对既有道德信仰体系的怀疑、动摇乃至这种信仰体系缺失的一种精神状态。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既有信仰体系的怀疑、动摇乃至抛弃,二是新信仰体系尚未建立。

我国当前的道德信仰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道德评价标准失衡。

中国社会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经济结构、利益结构乃至社会结构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以经济关系为基础的道德观念必随之而变,由一元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这些多元化的价值标准似乎无论哪一种标准都有一定的合理性,而任何一种标准的背后,又都可以找到反向标准,它同样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其中的一些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与现代化价值目标不一致,其导向作用受到质疑或否定,而新的主导性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的确立又非一朝一夕便可能。

1.2 道德行为失范现象严重。

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市场经济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通过物与物的关系表现出来的。

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成为人们追逐的直接目标。

像安徽阜阳的“劣质奶粉案”、烟台龙口“毒粉丝案”、河北香河的“有毒韭菜”、四川的“敌敌畏泡菜”、以及去年的毒奶粉事件等,这些问题表面上突出了无序的市场秩序,实则反映了公民道德信仰危机这一更深刻的原因。

1.3 道德情感的麻木、缺失。

信仰首先是情感的认同,然后才是行为上的拜从。

从构成道德信仰的基本要素看,道德情感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伴随着道德信仰主体对客体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和体验,通常表现为对道德理想目标和道德规范体系的敬重、忠诚、虔诚、向往等强烈情感。

而在道德信仰出现危机的过程中,人们不但对某些优良的传统道德情感不再崇敬,反而渐渐淡化了很多情感因素,甚至走向反面。

1.4.道德评价功能弱化。

道德评价是指在道德活动中,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准则通过社会舆论监督、个人良心自问等途径对自己及他人的社会行为予以肯定或否定的价值判断,凡是符合道德规范准则的思想和行动就给予表扬和激励,凡是违背道德规范准则的就给予指责与贬斥,从而规范社会秩序,提升社会风尚,帮助人们坚定道德信仰,培养崇高的品质。

道德评价主要通过社会舆论监督和个人的良心自问的方式来实现其功能。

社会舆论作为一种外在的道德法庭对人们的道德行为具有约束力。

2.我国道德信仰危机产生的原因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道德信仰危机是令人担忧的,后果也是严重的,但是对于这场道德信仰危机我们也不能抱过于消极悲观的态度。

我们应该认识到当前这场社会转型期中的道德信仰危机有可能成为一种文明类型的坟墓,虽然这种反叛或道德信仰危机会暂时给社会带来某种混乱,但它却为一种新的生活意义系统的诞生开辟了道路。

当前我国道德信仰危机的发生有其极其复杂的成因,归纳起
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 历史原因。

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及其一贯思想均强调为社会、国家、人民的集体主义思想,强调集体,忽视个人。

这种集体主义精神,使得数千年历史长河中的中华民族虽历经磨难但始终没有解体,直到现在,这种精神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同样具有深刻的意义。

但在当前转型期,我们更多地强调个人义务,却忽视了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即集体主义与个人自由和权利的要求相互冲突,这就极易引起人们道德信仰的缺失。

2.2 经济原因。

马克思指出:“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长的认识中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革中去寻找不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

”在我国市场经济已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的时期内,我们较多地关注“市场”积极的、正面的作用,而忽视了它可能带给我们的危害,尤其是忽视了它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带来的世俗化、功利化和由此而产生的拜金主义、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是目前道德危机的重要根源。

2.3 政治原因。

在现代过程中,建立相对公平合理的分配机制,使社会的物质资源和政治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尽量得以公正地配置,这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如果这个问题不能解决好,已被广泛动员起来的社会公众的趋利能量不能以正当的渠道宣泄,就必然造成吏治腐败、分配不公、社会落差巨大、社会心理失衡。

而这时如果法律又不能给不道德的行为以严厉的裁决,违法的人和事不能得到应有的制裁和追究,社会公正难以体现,就会产生一种负面效应,即使人认为触犯了法律都无所谓,更何况道德呢?不道德现象的增多就不足为怪了。

法律固然不能代替道德,但法律的确为道德规范的有效执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4 社会原因。

道德奉献与回报的机制缺失对一个人来说,只讲奉献不讲回报固然是道德上境界崇高的表现。

但是,如果在一个社会中,每个或者大部分讲奉献的人都得不到好报甚至遭到打击报复,或者讲奉献的人生活大都比自私自利的缺德者过得糟糕,那么可以说这个社会是个不公正的社会,是个缺乏道德奉献与道德回报机制的社会。

在这样的社会中善不赏、恶不惩,甚至赏罚错位,是社会最突出的不公正,会引发社会动荡不安。

因此,奖善罚恶问题,自古以来为人们所关注,成为评价社会制度、社会秩序、社会道德生活等优劣的重要尺度或标准。

当前,社会现实生活中出现了大量德福相背的现象,使道德成了获取幸福的障碍,道德就失去了应有的感召力,人们对道德的信仰自然就会瓦解。

3.解决当前道德信仰危机的对策重建是一个以反省传统和深入现实为依托的动态过程,也是一个综合的系统的工程,它涉及到社会生活中经济、政治、法律、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仅靠单方面的举措是无法有效完成这项工程的,因此,我们应多方位、多层次地推动道德信仰重建。

3.1 提高综合国力是重建道德信仰的根本保证。

马克思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中指出社会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社会生产方式是人们获得生活资源的“瓶颈”。

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由经济基础派生并为经济基础服务,没有永恒不变的道德,它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或早或迟地发生变化。

邓小平一再强调发展是硬道理也是基于此。

经济不发展,道德信仰的根基就不稳定。

发展市场经济为重建道德信仰提供了经济条件和社会环境。

只有大力发展市场经济,才能迅速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迅速提高综合国力,为提高人的素质提供物资支持和经济环境。

3.2加强法制建设是重建道德信仰的有力保障。

道德与法律是规范社会行为、稳固社会秩序、协调社会关系的两种不同的社会范畴。

道德与法律两者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区别,但它们并不是完全对立的。

道德除了有自律性,还有一定的他律性反之,法律除了有他律性,同样也有一定的自律性。

道德的他律性体现在道德观念来源于家庭、学校和社会宣传的结果,是与生俱来的。

道德观念的形成实际上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并受社会舆论、善恶评价的影响和制约。

法律的自律性虽指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的,但并不是说法律的一切规定只有通过国家强制措施才能实现。

3.3利用舆论监督是重建道德信仰的必备条件。

舆论监督是道德主体之间相互的善恶评价,是自己对他人以及他人对自己的社会行为的道德价值给予肯定或否定的活动,它能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形成一种无形而强劲的压力和约束,并监督其社会行为。

社会舆论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一个良好的社会舆论导向和一个正确的善恶评价体系,能促使道德规范的有效遵守,也能赋予人们道德上的信心。

就加强社会舆论监督而言,笔者认为,首先,要保证舆论监督权威的威信。

政府和行政官员作为社会舆论的监督权威,更要义不容辞地担当起社会公共治安和反腐倡廉的重任,引导人们对是非做出判断,并以身作则,树立一个公平、正义的榜样。

3.4 重视道德教育是重建道德信仰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种道德最终能否为社会所接受,最终能否转化为社会成员的道德信念和道德实践,关键固然在于它能否反映社会道德关系的本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必然性,但这种道德究竟能够在多大范围、在何种程度上为人们所信奉和遵行,归根到底则取决于道德教育的成效如何。

道德教育是道德信仰得以落实的重要环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