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道德信仰危机问题分析

合集下载

现阶段中学生信仰情况调查报告

现阶段中学生信仰情况调查报告

现阶段中学生信仰情况调查报告现阶段中学生信仰情况调查报告一、概要(一)背景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阶段。

这个转型,是指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是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

这种转变,必然带动社会结构的改变,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

因此,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也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青少年更不例外。

我国的社会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社会中不确定因素大大增加,社会风险也逐步加大。

就目前来看,我国已经步入了一个高风险的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与道德缺失和信仰危机、贫富差距拉大与分配不公、平均主义心态与仇富心理、政府公信力下降导致的社会信任危机、由社会中不确定因素引发的社会焦虑与浮躁情绪、社会竞争压力加剧、社会保障滞后、腐败问题严重、社会控制功能弱化、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偏差、失业和就业压力增大、离婚率攀升导致家庭不稳定、大量农民失去土地、社会上的学历崇拜与学历霸权以及因教育、医疗、住房等问题引发的新一轮贫困等等,这些社会风险渗透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社会领域中可能导致社会冲突和社会不稳定的各种可能性因素大大增加。

中国过去的农耕社会,家庭观念极强,群体利益(国家、集体、家庭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观念一直占主导地位,并由此形成重义轻利、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价值观。

新中国建立后,国家、集体利益被进一步强化,人们的信仰崇高而唯一,个人的理想、荣誉甚至一切都服从于国家的利益。

在道德方面,大公无私(至少是先公后私)、拾金不昧、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等观念被广泛认同进而成为社会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

社会转型开始后,新旧文化发生冲突。

一方面,市场经济刺激了公众的物质欲望,个人奋斗、崇尚金钱、追求时尚、鼓励消费的市场经济某些观念又被过分放大,导致传统文化中道德伦理和信仰方面的约束力下降,而维系市场经济的诚信、公平原则和契约精神则尚未深入人心进而成为秩序。

论风险社会视阈下社会信任道德危机的破解

论风险社会视阈下社会信任道德危机的破解

色。 [ ”2 以诚实不欺为要义 。表面上社会信任道德危机看似人与人之 间表面的冷漠和不以诚相 信任
待 ,其实质上 ,它是一种对待他人的观念和共同价值观的动摇 。信任得 以存在的共 同价值基础
丧失了 ,信任道德危机也就出现 了。信任道德危机是指社会 中诚实信任 的道德严重缺失 的状态 及其造成的负面影响 。信任道德危机的存在不仅 限制 了个体之间的互动及其与群体 的融合 ,而
席 ”交 往 。这就 使 得作 为传 统社 会信 任基 础 的 “ 在场”承诺本身发生动摇和转变 ,传统的承诺及 其监督制约机制失效 。社会生产力和科技进步伴 随着不确定和风险 因素 的扩大 ,深化 了个体价值 选 择 中 的矛 盾 ,削 弱 了人 们 的终 极 价 值 和 信 仰 目 标 。人们 在不 确定 的社 会境 域 和 “ 空迷离 ” 时 、 “ 抽象体系泛化”的 日常交往 中产生了 “ 存在性焦 虑” “ 、 信任道德危机” “ 、 自我认 同困境” 等价 值观 问题 。一个人既有 的行为模式与价值 观被普 遍 怀 疑 、否 定 或 被 严 重 破 坏 ,逐 渐 失 去 其 对 自身 的约束力 ;新 的行 为模 式与价 值观 又 尚未形 成 , 人 们 的价 值 观在 遇 到 不 确 定 性 挑 战时 ,个 人 行 为 缺乏 明确 的社会规范约束 ,这就加剧 了社会 交往 主体间的不信任 ,社会出现信任危机。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1 0 2年第 2期( 总第 7 4期)
论 风险社会视 阈下社会信任道德 危机 的破 解
仲 昭 慧
( 阴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淮安 2 30 淮 20 3)
[ 摘要]在 现 代化 的社会 转 型 时期 出现 了较 为严 重 的社 会信 任 道德 危机 ,其 实质 是传 统 道德 范

17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危机与应对_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视角

17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危机与应对_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视角

年第卷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牌 ( ),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危机与应对―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视角陈海,丁丽娟(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力摘要:一些大学生存在马克思主义信仰迷茫,马克思主义理论淡化,政治信仰多元化、功利化等问题。

当代大学生的信仰是在社会转型期的背景下形成的,有其特殊的表现形式。

针对大学生的信仰现状,分析信仰危机产生的原因,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透彻分析一些不容回避的敏感问题,使大学生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信仰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又要加强信仰教育的社会环境建设。

关键词:大学生:政治信仰危机:应对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一 ( ) 一一。

一、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危机的状况(劝信仰的多样化、多元化所谓信仰危机,是信仰者在巨大的社会变迁面前,面临着无法解脱的困惑,逐渐对原有的信仰产生怀疑和动摇,直至全面崩溃以及没有信仰的一种精神意识状态。

改革开放以来,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入,各种新观念、新事物不断呈现,各种理论交互在一起,使我国的信仰形势呈现出明显的多样化特征,多种文化也共生共存。

这就导致人们的信仰会吸纳众多理论,从而变得复杂多变、难以捉摸。

主流信仰有被模糊化、边缘化、复杂化的趋向[]。

当代大学生大多生长在改革开放年代,因此对党的历史了解不够,对党的感情不深,认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与个人的发展关系不大。

在以苏东剧变为标志的世界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少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仰产生了深深的怀疑:一些大学生信奉西方“民主”,盲目推崇西方的民主选举、多党轮流执政的政党制度以及“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不拥护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党制度以及人民代表大会的政治制度。

(劝信仰的功利化、物质化市场经济的趋利性、盲目性无形中裹读了人们的信仰,给人们的信仰贴上了功利化、物质化的标签。

转型期的主流意识形态危机分析与化解——以国内政治稳定为视角

转型期的主流意识形态危机分析与化解——以国内政治稳定为视角

义和消费主义泛滥下 , 人们普遍 以感性体 验作 为价值判断标 准, 把欲望 当做理想 , 纯 洁美好 的向往和信仰 追求反而 成为
不切实 际的幼稚行 为。网上各种炫富行为层 出不穷 、 富二代 劣迹行为接连不 断以及普 遍存 在被世俗所裹挟 的择业观 、 爱 情观正是信仰世俗化 的表现。
人利益等传统伦理道德发 生激 烈的碰撞 , 再加 上乡土社会所 形 成 的熟 人 环 境 到 工 业 城 市所 形 成 的 陌 生 环 境 的转 变 , 导 致 民众陷入新 旧价值观矛盾 和模 糊。所 以, 转 型期社 会普遍出 现道德滑坡加剧 、 诚信缺失和信仰乏力 的现象很 大程度上是 精神生活迷茫的表现 。 如果精神价值体系一直滞后于社会的 发展节奏 、 力 度 与 规模 , 则会 加大社会发展成本 , 引 发 大 量 矛
展井然有 序 、 人 民 自愿 维 护 服 从 制 度 规 则 的 国家 , 相 反道德 缺 乏 只 能 令 一 个 国家 败 絮 其 中 。 改革 开放 和发 展 市 场 经 济 要 求人们从传统思想 的桎梏 中解 放出来 , 催 生了人性 的极大解 放, 尤其是进入 了利益分化 、 结 构调整的转型期 , 人 们 的人 生 观、 价值观 和世 界观也 随着发生 了变化 , 工 具理性逐 渐取代 价值理性。 同时思想价值转 型过程 中也引发 了道德 滑坡 、 诚
种社会难 题亟待求 解 的困境 中借 助主流 意识形态 的凝心 聚 力, 在 异彩 纷呈的社会思潮碰撞 中彰显主流意识形态 的特 色 优势 , 成 为我们跨越转 型阶段需要着力识 形态 危机 的显 现
前 意 识 形 态 危 机 的主 要 表 现 为 : 1 . 主 流话 语 式 微 。 主 流话 语 在社 会 生 活 中具 有 权 威 性 和 主导性 , 是 意识 形 态 安 全 的外 在 表 现 。 然 而 正 当转 型 社 会 急 需强有力的话语 引导关键 时期 ,主流话语却 出现 式微 之状 。 主 流 话 语 式 微 是 指 官 方 主 导 的 主 流 舆 论 号 召力 、 影 响 力 和公

当代社会道德失范问题

当代社会道德失范问题

中国的当代社会正处在一种道德困境当中,这不是国家秘密,也不是有待争论的观点,而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从社会转型开始以来,社会道德迅速地全线溃退,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原本那个有些严厉古板却也不失祥和的、崇尚“崇高”的道德社会(对此可能有人会有异议,我们稍后会讨论)就消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上下交征利”的繁荣、庸俗且有些险恶的社会(对此相信不太会有人有异议)。

公众的耳朵里充塞着各种道听途说来的罪恶和不道德,越来越数目巨大的贪污腐败、层出不穷的黑煤窑和矿难、食品的不安全、“艳照门”事件等,这些事情原本离普通公众的日常生活很远,但大众传媒的兴起及其报道灾难和耸人听闻的负面新闻的癖好,将这些间接的经验不断地带到公众的生活中,增加和扩大了公众对不道德的感受,让这种感受在每个人的人生体验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虽然由此获得的关于世界的图景有些扭曲,但并非是完全不真实的。

而且,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也随时提醒着我们这一点,比如买东西的时候遭遇缺斤少量、假冒伪劣;比如经常有骗子发来诈骗的网上信息和手机短信,甚至是打来电话;比如身边身边层出不穷的情感背叛;比如在与社会部门打交道时,被公权力“打劫”;比如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上几乎无处不在的低俗文化内容;比如每个人内心中涌动的各种欲望,已经很少有什么欲望能够引发我们强烈的道德耻感和罪感了。

有些人对此表示谴责和批评,但并不那么忧心,他们仍然拥有一种简单的唯物主义的思考方式,认为这些都是社会转型期必然的、短暂的社会现象,如同西方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时期,会随着转型期的结束自然消失的,因为人的道德素质和社会的道德水准会随着社会物质的富裕繁荣而提高。

这种朴素的逻辑并非完全没有道理,但的确把中国社会的问题过于简单化了。

对当代中国的这种糟糕的道德状况,有以下词语进行过描绘,“道德滑坡”、“道德下滑”、“道德沦丧”、“道德败坏”、“道德崩溃”等等,这些词语作为对社会现象的描述有程度上的不同,但总的来说是笼统的,我认为只揭示了社会表层的现象。

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人思想道德建设研究论文

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人思想道德建设研究论文

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的研究摘要: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

人们的思想活动也产生了复杂、多变的特点,由此引发了思想道德建设的一系列问题。

分析问题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对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社会转型;思想道德建设;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转型”这个概念源于西方社会学现代化理论,是用来表示一种社会结构向另一种社会结构的转换和变迁。

它阐释了社会结构由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半封闭的传统型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转变的过程。

社会处于转型时期,意味着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利益格局、价值观念等方面会有深刻的变革和调整,这就容易引发社会的不稳定。

在信息纷繁复杂,利益主体多样化和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人们的思想活动也呈现出复杂、反复、多变的特点。

“社会转型时期的大量事实证明,经济制度与利益关系上的矛盾非常容易集中于观念领域”。

面对错综复杂的情况,如何加强人们的思想道德建设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思想道德建设遇到的问题中国的社会转型虽起始于鸦片战争时期,但是在大革命失败后的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才有所缓慢发展,而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的现代化发展中,社会转型都处于极度缓慢的发展状态,直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变革才有了显著的发展,中国社会转型才逐步发展起来。

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市场经济给人们的经济生活注入了活力和生机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矛盾和冲突。

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起步较晚,机制不健全,发展相对落后,所以导致了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过大,资源分配不均,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过大等一系列的问题。

而这些问题引发了诚信危机、心理失衡、缺乏社会归属感使得人们无所适从。

于是,诸如李婷案、范跑跑事件、小学校园砍杀事件等各种匪夷所思的案件频频发生。

这些由经济发展所引起的人们的思想道德的滑坡事件,表明中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着许多问题。

浅谈道德冷漠背景下道德信仰危机问题

浅谈道德冷漠背景下道德信仰危机问题


道德 冷漠是指人与人之 间道德 意识 沟通的阻塞 、道德 心 理 互感 的缺乏 、 道德情感 的丧失 以及道德行 为上的互不关心 。 些学 者认为 ,道德冷 漠是一个 道德心理 学概 念 ,“ 它是指 种人 际道德关 系上的隔膜和孤独化 ,以及 由此引起 的道德
一 一
行为方式 的相互冷淡 、互不关 心 ,乃至相互排斥和否定 ” 。 道 德冷漠不是事不关 己高高挂起 的态 度问题而是一种缺 乏道德 感和 同情心逃避 道德 责任的表 现 ,是一种 善 的缺乏 。 由此我们可 以认 为道德冷漠是缺乏正确道 德信 仰引领而 害怕 惹 祸上身而 自我保 护的一种不作为 的表现 ,隐藏在道德冷漠
参考文献 [ 1 】 边 燕杰, 刘 勇利. 社会 分层 、住房产权与居住质量 :对
中国 “ 五普 ”数据 的分析卟 社 学研 究, 2 0 0 5 ( 3 ) . [ 2 】 杜鹏 . 中国老年入 主要 生活来源的现状与 变化 . 人口
( 一 )道 德失 。
1 . 德 性与 幸福 的背 离。幸福 是每 个人 的终极 追求 。幸
第二 , 本 文关于社会分层 的标准 , 属 于理 论的探讨 ,这 些标 准是不是科学 、这些 标准之间的相关性 到底有 多强 ,都 有 待实证研究 的深入研究 。因此 ,社会分层 的标 准也有待通 过 实证数据来做进一 步的深入研究 ,比如 ,可 以通 过结构方 程模 型来发现老年人 口社会分层 的指标 ,并 确定其权重 。 第 三 ,尽管社会分层可 以对老年群体 的区分产生重要指 导作用 , 但是在政策 制定 中 , 应该尽量淡化社会分层 的色彩 , 因此不宜直接制定分 社会分层的老龄政策 。所 幸的是 ,在社 会 分层 的几个分层标 准 中,几个标准之 间可能存 在较强 的相 关性, 甚 至也存在一致性 , 比如 , 比如对一部分 老年群体 来讲 , 社 会保障很大程度上 决定了其生活来源 ,而职业 背景又决定 了社会 保障 。 同时职业背 景对 居住 条件 也有直接影响 。 因此 , 通 过职业这一 因素 ,已经足以将老年群体大致分 为几个社会 阶层了 ,如果结合 职业 和地域 ,就可 以更准确 的对 老年人 口 的社会 阶层进行分类 。因此 ,在老龄政策制定过程 中 ,可 以 按 照职业 、地域或者 职业 和地域对老年群体进行分类 ,制定 有 区别 的老龄政策 。

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危机现状及对策

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危机现状及对策

1 道德信仰与道德信仰危机


望、 祖国的未来。大学生的道德信仰问题既关系到我 对大学生调查结果表明 , 对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持否 国社会主义合格人才 的培养 , 又关系到国家与社会 的 定性 认识 的 占 1.% ; 6 8 北京地 区大学生 信仰 状况 调研
作 品 映 ( 1,, 新 人副 授 士主从 思政 教 研 。 者介 薯 羿张锋1 . 河 乡 , , , 事 想治 育 究 简: 一 南 9) 7男 教硕 要
NO . 01 V2 1
当代大 学 生 道德 信仰 危 机现 状 及 对 策
张 映锋
( 河南机 电高等专科 学校 社科部 , 河南 新 乡4 3 0 ) 5 00 摘要 :伴随我国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 与价值观念的多元化 , 我国高校 部分大 学生道德 信仰存 在着社会理 想
目标迷失 、 人生价值选 择趋利性增强、 道德人格分裂等现 象。这 种危机冲 击着高校 的德 育教 育 , 影响着我 国社会
稳定和发展。在新 的历史时期 , 高校要把道德信仰教 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来抓 , 重塑大学生道德信 所谓道德 , 由一定 社 会 经 济关 系 决定 的特殊 的 仰 , 是 升华道德境界 , 为大学 生健康 成才打下 良好 的道 意识形态 , 以善恶为评价标准 , 是 依据 正在被人们奉 德基础 。 行的社会舆论 、 传统习惯与 内心信念来维系和调整人 2 大学生道德 信仰 危机现状 们行 为规 范的 总 和。 而信 仰 是 一 种 以 “ ” 核 心 的 信 为 心理 状态 , 它是 最 高 的社 会 意 识 形 式 , 主 体对 一定 是 我 国是 社 会 主 义 国 家 , 克 思 列 宁 主义 、 马 毛泽 东 的世界观 、 人生观 、 价值观等观念 的信奉和遵行 , 它是 思想 、 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是我国经济 种深层次的精神导向和精神支柱 , 在根本上影响着 社会建设和发展 的根本指导思想。但是 , 随着全球 伴 人们 的实践活动和精神生活。道德信仰 是对道德理 化浪潮而来 的价值观念多元化和我国经济社会结构 想 目标的追求和笃信 , 是对理想人格的一种设定。在 的深刻变革 , 部分大学生道德信仰危机冲击着 当前我 道德信仰 中, 道德” “ 是基 础, 信仰是 “ 着力点” 。一旦 国高校的德育教育 , 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合格人才 的 培养 。 道 德信仰确 立 , 就会对 其道 德 生 活 的 各个 方 面 发挥 重 2 1 社会 理想 目标 的迷 失 . 要 的作 用 。 道德信仰危机是人们对 既有道德理想 目标及其 社会 理想 是 以社 会 大 多 数 成 员 为 主 体 的共 同理 理论的怀疑、 动摇乃至抛弃 , 的道德信仰没有形成 想。当前 , 新 我国各族人民的社会理想从总体上看可以 时的一种空虚的精神状态。“ 道德信仰危机是一种深 分为两个层次: 一是现阶段我国人 民的共 同理想 , 即 刻的精神危机。因为道德信仰一方面是对人生价值、 建设 中国特色 社会 主义 ; 是 建立 共 产 主义社 会 的远 二 存在意义的统摄性把握 , 另一方 面它又取非理性的形 大理想 。高校要按 照党 的教育方针 和我 国的教育 目 式具有最为稳固的存在形式。 … 当前社会转型时期 , 的 , ” 培养 一大批 具 有社会 主义 道德 理 想 和觉悟 的建设 些 人 的价值 观 、 生 观发 生 了一 系列 变化 , 人 而且 , 者和接 班人 。实践 证 明 , 随 只有 将社 会 主 义理 想 目标 内 着人 们对 物 欲 的 过 度 追 求 , 们 的 精 神 世 界 开 始 匮 化为道 德信 仰 , 体 现 于 道 德 实 践 之 中 , 会 理 想 教 人 并 社 乏。这使大学生对道德理想 目标产生困惑 , 从而导致 育才具有现实意义。然 而, 我们应 当清醒地看到, 当 部 分大学 生出现 道德信 仰危 机 。 前对大学生进行 的社会理想教育仍然仅存在于肤浅 胡锦涛总书记曾指 出, 培养什么人 、 如何培养人 , 的认知 层 面。 是 我 国社 会 主义 教 育 事 业 发 展 中必 须解 决 好 的根 本 有关材料表 明, 虽然现在信仰马克思主义的 比率 但也只有 4 .%[6; 3 1 22江苏省部分高校 1 问题。大学生是 国家宝贵 的人才 资源 , 民族 的希 仍然排在首位 , 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道德信仰危机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是道德信仰危机问题产生的根源 市场经济本身具有负面效应,经济规律所决定的经济
主体的趋利动机具有弱化道德利他精神的负面影响。市场 经济强调对利益的无限追求强化了市场主体对个人利益的 追求,促使人们不断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市场经济的 发展阶段,市场几乎处于无序失控的状态,新的规范体系正 待建立,社会容易出现一系列问题。市场经济中价值多元化 导致人们在价值趋向上无所适从,也可能选择错误的价值 观,而社会控制体系的弱化更容易诱发个人主义、享乐主 义、拜金主义、官僚主义等不良价值观的滋生。同时经济的 现代化也引发思想的现代化,市场经济的发展打破原有的 固化的身份制度,唤醒了人们的个体意识和主体意识,促使 了他们从过去的家庭、地域、户籍等各种关系和制度的束缚 中解放出来。这种长期受制于旧体系的社会个体在市场经 济中更强调机会平等、竞争公平,对自我利益追求的觉醒, 制度真空状态容易使他们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选择 比较偏激的手段,更会“不择手段”,当今社会市场上造假、 卖假等不良现象就是最直接的客观反映。 2.2 党内某些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等现象的存在,成为道德 信仰危机的直接政治原因
2 0 1 2. 0192 ( 中 上 旬 刊)
观德察育
社会转型期道德信仰危机问题分析
孙甲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连云港财经分院 江苏·连云港 222000)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94(2012)34-0023-02
摘 要 目前我国社会的急剧转型使得价值观的趋向多元 化,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道德信仰出现了较为严重 的问题, 尤其是我国高校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着功利主 义倾向严重、德育内容的泛政治化、与实际生活疏离化等困 境,由此,需要我们更加重视现实,积极探询高校学生思想 道德教育方法和重建高校的思想教育体系, 高校如何在困 境中寻求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道德教育方法是当前高校思想 道德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社会转型 道德信仰危机 思想道德建设 An Analysis of Moral Belief Crisis in the Period of Social Transition // Sun Jia Abstract In the current period of social transition, the outlook on value tends to be diversified. Due to the situation, severe problems arouse in moral belief crisis, which is more several among college students. So we should explore the method and system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so as to seek the education method adapting to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Key words social transition;moral belief crisis;ideological and moral construction Author's address Lianyungang Branch of Finance and Eco- nomics,Jiangsu Union Technical Institute,222000,Lianyungang, Jiangsu,China
政治与道德有பைடு நூலகம்内在关联性,道德表达了政治思想,政 治内涵着道德的价值。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也是社 会控制的主体,他们的行为有着相当的表率作用,但是我党 在执政的过程中出现的某些腐败行为,使社会控制主体的 合法性出现了危机,直接导致了社会规范的合法性程度的 降低。社会控制主体的权威性和社会规范的合法性一旦遭 到质疑人们对现存道德规范体系的合理性就会产生动摇, 特别是在功利化的当今社会,人们易受功利的驱使,社会失 范行为的产生在所难免。同时在有着浓厚的政治道德化传 统的中国,百姓的道德修养的外在动力主要有赖于在社会 政治舞台前沿的为政者道德表率作用的充分发挥,百姓的 道德风貌决定于为政者的道德风貌状况。为政之人就是教 育者,是“感化教育”他人之人,教育者的身教重于言教。目 前有些党员干部脱离群众,忘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 宗旨,使自己变为“既得利益者”,甚至蜕变为无道失德欺压 百姓的特权拥有者。这种腐败作风败坏了社会风气,损坏了 党的威信,使得党员干部的表率作用严重弱化。 2.3 价值评价体系的多元化是道德信仰危机的又一重要原 因
社会转型是一个有特定涵义的社会学术语,意指社会 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具体而言就是从农业的、乡村 的、封闭半封闭的传统型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 代型社会的转型,它着重强调的是社会结构的类型,在这个 意义上“社会转型”等同于“社会现代化”。[1]因此,中国社会 转型的过程,也就是中国现代化的过程。本文将着重分析与 探讨社会转型期道德信仰危机产生的原因。
1 道德信仰危机问题相关概念的界定
现代化的本质是经济的现代化,即市场经济的不断发 展及其对社会其他方面带来一系列的影响。道德信仰危机 问题就是在中国现代化背景中被提出的,道德信仰危机是 指人们对现存的道德价值信仰体系的怀疑、动摇乃至这种 信仰体系缺失的精神状态,在现象层面上显示为道德失范。 需要注意的是道德信仰危机并不是社会转型期所特有,非 转型期也存在道德信仰危机,只是在社会转型期该问题表 现得更为突出。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原有社会控制体系发生 了变化,从适应于计划经济的社会控制模式转变为适应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控制模式。在旧的体系的瓦解,新 的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之际,社会控制体系表现为弱化 状态,对社会问题也无能为力,因此当代道德信仰危机问题 的出现具有必然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