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利用课本向名家学习写作
怎样从课文中学习作文范文的技巧

怎样从课文中学习作文范文的技巧学课文的过渡照应、学选材组材、学修改润色等,读写效果也不错。
呢?从课文里学作文,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双管齐下,是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
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多是名家文质兼美的佳品,古含中外,无所不包,是指导学生读写结合的范例。
以下从课文中作文的相关技巧欢迎大家参阅!(1)学课文的标题中学语文所收篇目,其标题可谓各呈异彩。
或新颖别致,耐人寻味,如《死海不死》;或意境深远,含蓄隽永,如《驿路梨花》;或生动形象,脉脉含情,如《醉人的春夜》;或主旨突出,旗帜鲜明,如《反如自由主义》;或简言简意赅,高度概括,如《分马》;或托物言志,精炼传神,如《变色龙》对这些颇具特色的标题,在导入新课释题析题之时,我总是着意从内容、范围、文体、语法,修辞等方面启发学生品味,比较,用心抓题眼,让学生明确题目与内容的关系,懂得精心命题的妙处,学会拟题的方法。
这样篇篇渗透,天天见面,耳濡目染,使学生即掌握了命题技巧,又深味了文章内涵,效果不言而喻。
作文课上,自命题作文时,学生根据训练要领,刻意追求,拟出了许多言简意丰,学习效果不言而喻。
作文课上,自命题作文时,学生根据训练要领,刻意追求,拟出了许多言简意丰、新颖不则又颇具吸引力的题目。
如《异别》、《啊,小康路》、《爱的奉献》、《清真》名酱牛肉、《民族魂-读鞋有感》、《塑料棚育西红柿》、《映日荷花别样红》等,都非常别致醒目,令人耳目一新。
(2)学课文的开头、结尾中学语文堪称凤头、豹尾的课文开头、结尾,俯拾皆是。
好的开头,先声夺人,引人手不释卷,一口气读下去;好的结尾则以高屋建领之势,画龙点晴之效,令人把作品读完以后,把它的第一页翻开来重新再读一篇(列夫.托尔斯泰语)。
老舍《济南的冬天》的开头,用北平的凤对济南没有风声,用伦不见日光对济南的响晴,有热带日光之毒对济南的温暖的空气,一组排比,贴切自然,犹如信手拈来,突出了济南冬天的物点。
魏巍的《老的老师》,开头只有一句话: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
如何让学生从教材中汲取写作方法

如何让学生从教材中汲取写作方法摘要写作是学生良好语文素养的体现,素材是文章的骨肉,没有素材直接导致学生写作时文思枯竭、无话可写。
学生课业紧张,平时对素材积累收益甚小,接触最多的就是教材,因此,教材可以成为学生汲取写作方法的来源。
教材中的课文是经过作家千锤百炼,经过专家千挑细选,文质兼美,类型齐全,是学生学习写作的好材料。
因此回归课本,精读课文,从名家名作中汲取素材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最好方法。
关键词写作素材课本情感写作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良好的写作素养更是是表现自我和体味人生的主要途径。
写作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写作能力的提高不仅仅需要学生的天分和平时的积累,更需要教师对写作方法的指引。
写作也绝不是材料的堆砌和语言的铺叙,而是涉及到各个方面。
最好的范文就是课本中的一部分名家名作,既适应学生的水平,又可以满足于教师的教学方式。
下面主要从五个方面介绍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学习写作的方法:一、开发利用课本,积累写作素材语文教材选用的文章均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体裁也是丰富多样。
教材中的素材包括作者、课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背景资料介绍、情节故事、甚至典故、名句等。
我们引导学生对这些素材进行归纳整理。
《老王》讲述了作者一家与不幸者老王发生的故事,启发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普通大众;《我与地坛》讲述的是自身的思路历程,近15年的思索和感悟,启发学生以自身为主体挖掘出有意义的素材;《金岳霖先生》中描写了老金有趣、真性情的形象,启发学生善于挖掘人物的独特面。
只有将这些素材以类划分,形成一个素材库,学生写时才能方便提取。
掌握领会了这些材料,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扩大生活视野,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和对社会人生的洞察及领悟能力,学生写作时,将相应的材料充实到文章里,可以极大地丰富文章的内容,使之言之有物,让写作内容不再单薄。
三、仿写课本语言,打造语言亮点“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只有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才能感染读者,引起共鸣。
高中语文教材在写作教学中的巧用

高中语文教材在写作教学中的巧用【摘要】高中语文教材在写作教学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学习名家作品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通过模仿练习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利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进行写作训练也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学习,可以拓展学生的写作视野,提升写作水平。
高中语文教材在写作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通过巧妙运用教材,学生的写作能力将得到有效提升。
教师应该善于利用高中语文教材,激发学生的写作潜力,帮助他们在写作方面取得更好的成绩。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材、写作教学、引导作用、名家作品、写作技巧、修辞手法、模仿练习、文言文训练、古代文学、提升水平。
1. 引言1.1 高中语文教材在写作教学中的重要性高中语文教材在写作教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过学习教材中的名家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从中汲取灵感,吸收经验。
名家作品中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是我们学习的宝贵财富,可以帮助我们提升写作水平,丰富表达方式。
模仿名家作品进行写作练习,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优秀作品的精髓,提高我们的写作技巧。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也是我们写作训练的重要素材,通过学习古代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写作思路,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提升写作水平。
高中语文教材在写作教学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通过巧妙运用教材中的内容,我们的写作能力将得到有效提升。
2. 正文2.1 学习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名家作品。
高中语文教材中包含了许多名家作品,如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宋代词人苏轼的《赤壁赋》等。
学习这些名家作品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还能够启发他们对文学艺术的理解和创造力。
杜甫的《登高》描绘了登高远眺之时所感受到的壮美景色,表现了诗人豁达豪放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通过阅读和分析这首诗,学生可以学习到如何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景物,如何抒发内心的情感,并且可以感受到诗歌所传达的美好情感。
高考作文 活用课本,写好作文

无论是在高考中还是在平时考试时,同学们用得最多的素材就是名人类素材。
对于这样的素材,我们常常需要很多的时间去积累。
而最基本的就是立足于现有的课本,从课本中就能汲取很多这样的名人素材。
下面介绍几种运用课本名人素材的方式,以供灵活运用。
用法一横向铺陈横向铺陈指的是运用并列的方式使用素材。
作文评分标准中有一项要求——材料丰富。
对材料的选择是做到材料丰富的先决条件之一。
在这一点上,并不是材料越多越好,而是越典型越好,并且材料运用不能雷同。
在横向铺陈材料时,也一定要选择不同角度的材料。
比如古今中外的材料都要考虑到,这样不仅可以避免雷同,还可以使文章材料丰富。
例如:70岁开始学习登山实在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所以说影响我们人生命运的绝不是环境,而是我们持有什么样的信念。
当信念开始在心中矗立起来时,我们离成功的目标就越来越近了。
勾践卧薪尝胆终报家仇国恨,司马迁惨遭宫刑写成千古巨著,唐三藏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取得真经。
翻开史书,古今中外,大凡仁人志士,明达贤者,无不经过困苦砥砺走向成功。
2008北京残奥会冠军吴春苗就是凭借自身的顽强毅力摘得桂冠,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也是在失聪之后,将苦难化为动力,在自己信念的支撑下创作出了第九交响曲。
无数事实告诉我们:只要心中有了信念,就没有闯不过的“火焰山”,没有战胜不了的艰险。
这个片段材料丰富,因为用了古今中外的大量材料。
在选材上,这个片段做到了横向铺排,互不雷同。
在读者看来,本文的作者应当具有丰富的知识积累。
这也是令读者佩服的地方之一。
用法二提纲挈领提纲挈领指的是抓住要领,简明扼要。
在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有一项要求就是“结构严谨”。
对于议论类的文章,清晰的思路可以使读者对文章一目了然。
这就为作文获得高分提供了有力保障。
例如: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他的一生也算得上是“时运不济,命途多舛”。
然而,当不如意事降临到他的头上时,他却能够达人知命,笑对人生。
反过来想想,如果他没有豁达的胸襟,如果失去乐观的情怀,他又怎能吟咏出“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豪言壮语。
如何利用课文指导学生作文

如何利用课文指导学生作文语文教材是精选的最好的阅读材料,如果能利用课文教学引导学生从中领悟到写作的灵感和素材,汲取古今中外课文中的写作精华,并创造性地进行发挥,不仅能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还可以使学生走出无米下“锅”的作文窘境,让课文成为学生展示作文才华的起点和舞台。
那么如何利用课文指导学生作文呢?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尝试了一些做法。
一、因势利导,写同题作文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以课文为突破口,围绕课文所涉及的话题进行同题作文训练,会收到明显的效果。
如语文版教材把冰心的《忆读书》作为七年级学生的开篇课文,意在通过学习本课,引导学生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唤起学生强烈的读书意识,激发他们的读书兴趣,上好本文,对培养学生今后学习语文的兴趣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进行阅读教学的基础上,可以趁热打铁,组织学生开展以“读书”为话题的心得交流活动,并写成作文,实现阅读到写作的有意识迁移,这样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
又如学了《我的第一次文学经历》可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经历,写半命题作文“第一次”;学了《如果人类也有尾巴》后,以“假如”为题,及时进行作文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学了鲁迅的《故乡》让学生写写故乡的巨大变化……这样持之以恒凭借课文适时进行同题作文训练,无疑不是初学作文的一个好办法。
二、借鉴写法,适时仿写教材中的许多经典课文并不像有人说的那样高不可攀,其写作技巧大多易学易仿,事实证明,借鉴课文写法,适时仿写,对初学作文的农村学生是个有效的途径。
对于一篇课文来说,要突出写作的专项能力训练不必面面俱到,我们可以让学生针对某一篇课文中最具特色的某一方面进行仿写训练。
1、仿标题,作拟题训练。
常言道:“题好文一半。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一个好的标题配合,一个好的标题也可以成就一篇好的文章。
教材中很多课文的标题新颖生动,别具一格,耐人寻味,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就采用了引用歌曲拟题的方法,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标题,易于吸引广大读者的关注,增强了文艺性。
浅谈如何从教材阅读中启发写作

浅谈如何从教材阅读中启发写作在高中作文教学中,语文教材是学生写作的源泉,教师不能忽视语文教材对学生写作的指导作用。
如果学生把教材的课文学好了,那么在写作文时就容易多了。
本文结合高中语文教材的相关篇目,谈谈高中语文教材在学生作文写作中的借鉴作用。
一、品文、品人,更要会评人我们在学习完经典篇目后,对那些文学巨匠:屈原、杜甫、李白、苏轼、鲁迅等,应让学生查阅资料评价他们,这样既让学生对他们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又把教材阅读与写作紧密联系起来。
如:在学完屈原的《离骚》后可以布置学生”话说屈原”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学完杜甫的《登高》李白的《蜀道难》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后,可以让学生比较一下”杜甫、李白和苏轼的为人”;学了鲁迅的文章后,可以让学生”以鲁迅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可以文体不限,标题可以多式多样。
当然,学生的作文老师不仅要认真评价,更要选出优秀的文章进行展示并给予多样化的鼓励。
二、模血、模肉,更要模方法首先,模仿高中语文教材里”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方法来写记叙文。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一种介绍人物出场的写作方法。
作者在作品中先不直接介绍出场的人物,而是采用”先声夺人”的方法制造悬念,以引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
在《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中,曹雪芹在介绍王熙凤出场时就采用了这种写作方法。
课文中贾母安排下人为林黛玉配人参养荣丸,在其他人”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时,王熙凤的一句”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就把读者的视线从林黛玉和贾母等人身上立刻转移了,并急于想知道这”放诞无礼”的来者是谁。
于是在好奇心的驱动下我们读完了全文,才明白作家曹雪芹采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是为了刻画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突出其在贾府的特殊地位。
此外在高中语文教材里,采用了这种写作方法的还有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
在这两篇课文中,作者没有直接从肖像、衣着、动作、神态等细节方面来写即将出场的人物,而是从演奏者不同凡响的乐声来介绍技艺高超的琵琶女和李凭,其效果和《林黛玉进贾府》如出一辙。
怎样向名家学写作

MingShiJiang Tang名师讲堂邓志刚怎样向名家学写作要写好作文,大家都知道要多读书,特别是要多读名家名作。
人们还常念叨“读得多心中有本,写得多笔下生花”“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我承认,书,特别是名家名作,读得多确实有助于写好文章。
只是,当今社会,学生学业负担沉重,他们都很难熟读唐诗了,整个中学阶段,他们的学习精力主要花在数理化与外语等课程上,语文方面的时间投入非常少(尽管现在人们开始说“语文为王”了)。
也有关系处理较好、从小注重阅读的,不过,其中的一些家长也常常向教师叫苦,孩子读了很多书呀,怎么作文还是写不好呢?我觉得,关键在于少了一道思维加工的程序!阅读虽然有利于作文,但二者终归有区别。
阅读能力要转化为作文能力,还需要一道“工序”,那就是思维加工。
学生阅读的同时,要思考、摘录、整理、总结。
但是,只有这方面的努力是肯定不够的,这需要教师的阅读指导。
如何指导呢?教师应在书山网海中费一番爬罗剔抉的功夫,挑选出精美的文章,然后分类分析,或用于观念提升,引领学生解决写什么与怎样写得更深刻的问题。
这可称为“阅读与识见提升”;或借助于名家名作阅读,激活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写作内驱力,促其学习传递情感的写作方法,这可称之为 “阅读与情感激活”;或引导学生从名作中抽象出思维规律,借鉴某种构思方法,这可称之为“阅读与构段谋篇”;或从课内外阅读中体悟素有定评的作家的表述习惯,借鉴其表述方式,不断储存语言材料,增强语感,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学会根据表达需要去选择不同风格的语言来确切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这可称之为“阅读与语言表达”;或学会从生活中和名作阅读中搜集素材、积累素材、使用素材的方法,这可称之为“阅读与积材用材”。
向名家名作学写作,我们应该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思维引领,教给他们阅读与写作的可操作性方法,让阅读更高效,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尝到阅读的甜头,养成自主读写结合的好习惯,能应试,更能应世。
如何从经典课文中学习写作

如何从经典课文中学习写作林楠楠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与作文的熟练技能。
”我们要“慧眼识珠”,从经典文章中发现作者最成功、最精彩、最有特色的地方,找准仿写练习的突破口,提高写作能力。
一、以小见大选材,突出中心“以小见大”选材,大处着眼,小处落墨,写具体个例,以点代面,避免大而空。
1.小中感悟——思考点如《走一步,再走一步》,写自己一次冒险爬崖最终在父亲鼓励下成功脱险的经历,表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所写事小,但作者却能从中悟出人生道理,以小见大,突出中心。
2.小中有情——动情点《背影》中选取了父亲过铁道买橘子这一件生活小事,抓住“背影”这一细微之处,将深沉的父爱强烈地凸显出来,具有极大的艺术震撼力。
二、写人要抓住特点经典课文中刻画的某些人物形象,不但没有被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所淹没,反而愈发清晰,似珍珠般熠熠生辉。
1.细节描写摹状貌如《背影》中:“戴着黑色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笔功深厚,善于把描写的笔触停放在背影这一点上精雕细琢,塑造了“父亲”这一鲜活生动的形象。
2.典型事例显特点要把人物写“活”,写成“他自己”就要把人放在事件中写,写他与別人的交往,选择能够表现人物特征的事,可以是一件事,也可以是几件事。
如《再塑生命的人》,围绕莎莉文老师展开的几件事,突出了她的耐心、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三、景语皆情语,借景抒情王国维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如《社戏》中“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借景抒情,用景物描写突出了作者去看社戏的喜悦与急迫。
四、发挥联想和想象联想的方式很多,其本质就在于由此及彼。
生活阅历丰富、情感细腻的人,说话写文章往往善于即物起兴,引经据典,妙“喻”连珠。
1.由物到物,其核心在于细致的观察。
如朱自清的《春》写“野花”,就抓住了杂花遍地、生机勃勃的特征,联想到了“星星”和人的“眼睛”,把野花的盎然生机表现得生动传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有效利用课本向名家学习写作
作者:王国辉
来源:《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课程版》2018年第01期
摘要:在中国现当代作家中,鲁迅的地位毋庸置疑,他的作品不仅有着开启现代文学的崇高价值,也给予了现代文学的具体创作无尽的营养。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鲁迅先生的作品收录最多;在中学生的记忆里,鲁迅先生的印象也最为深刻。
鲁迅先生的思想深邃,笔法严谨老练,若能深入研究这些作品,无疑是提高中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然而,在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中,鲁迅作品充分利用状况并不令人乐观。
教师往往将重点放在主题分析和思想理解上,很少关注鲁迅作品这样经典的写作指导意义,造成经典作品的极大浪费。
从中学生写作实践出发,深入挖掘鲁迅作品的写作指导意义,以期对提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有所裨益。
关键词:中学语文;鲁迅;写作;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8)02-0031-05
一、前言
经典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而鲁迅作品的教学则是重中之重。
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鲁迅作品就作为第一批现代白话文进入中学语文课本。
此后,几乎各套语文课本都选入了相当数量的鲁迅作品。
虽在“文革”初期,鲁迅作品曾一度被逐出中学语文课堂,但后来也很快就恢复了,并增加了更多的篇目。
可以说,古今中外所有的作家,没有谁能像鲁迅一样在我国教育领域受到语文教育工作者如此的关注。
中学语文课本中,其他任何一位现当代和外国作家都可以缺席,惟独鲁迅不能缺席。
鲁迅先生的作品,字字珠玑、篇篇精品,最早为中国现代文学获取了国际声誉。
尤其是阿Q这一典型的创造,使鲁迅一跃而成为世界著名的伟大作家。
堪与果戈里、契诃夫、高尔基、塞万提斯、肖伯纳等艺术大师相媲美。
以至罗曼·罗兰也感慨他永远也忘不了阿Q那张忧愁的面孔。
作为大家,鲁迅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作为经典,鲁迅的作品能给我们写作以有益的启发。
鲁迅曾强调,要写好文章“必须从大作家们的完成了的作品中去领会。
”对中学生来说,最熟悉的课文就是鲁迅的作品,最熟悉的作者就是鲁迅。
若能将鲁迅作品的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适时地结合起来,将鲁迅丰富的创作手法和严谨的创作精神带入课堂,自然会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充实,可以让学生从课本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收获。
然而,在中学鲁迅作品的教学实践中,多数教师很少关注鲁迅作品的写作指导意义,一般比较注重剖析教材、讨论主题,强调鲁迅的批判性、思想性。
如果对鲁迅作品深入挖掘,研究写作技能,必能对学生的写作产生积极的意义。
二、鲁迅作品的教学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