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小语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它是学生认识事物、辨别事物的一种能力。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不仅是学生认识事物、积累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提高作文能力、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十余年实践中,切身体会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性。当前学生观察能力低下已成为农村小语教学中制约学生表达能力、作文能力的瓶颈。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从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角度来看,就是要从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来解决问题。教师应在平时的教育流程中根据能力形成的客观规律,加强引导、培养和训练,着力从学生观察的兴趣、习惯、方法以及营造良好的群体氛围等方面,促进、推动和养成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能力,进而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正确认识良好观察能力的品质和特点

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师生要按事物的规律办事。作为引导学生学习发展的引导者,教师必须明确良好观察能力的品质和特点,也就是要回答“培养怎样的观察能力”这样一个问题。良好观察能力的品质特点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观察应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二是观察应具有顺序性、条理性;三是观察应具有理解性,善于发现事物的特征以及事物间的联系;四是观察应具有敏锐性,善于发现一般人所不易发现的或容易忽略的东西,独具慧眼,明察秋毫。这四个方面的特点,应成为引导学生发展的方向,成为培养

学生观察能力的指针。

二、加强观察方法的指导和训练,提高观察能力

小学生喜新猎奇,但观察事物往往较为笼统,不精细,不善于抓住事物的特点,不善于区别事物的差别。简单地说就是观察事物时往往停留于无意注意。笔者认为,观察能力的培养就是要将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授之以渔”,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观察方法入手,切实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一)、培养学生观察的“有序性”

观察有顺序、有条理,是观察良好习惯、品质的标志之一。事物的存在,从时间和空间的范畴上,都存在着一定的科学顺序。因此观察有序性的养成,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培养和训练。

1、培养按空间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观察事物的空间顺序方法,一般可分为:由远及近、由近及远,从上到下、从下到上,从左到右、从右到左,由外到内、由内及外,由整体到局部、由局部到整体等空间辨证统一的方法。在人教版小学语文课例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范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目的明确地运用好这些典范文章,不失时机地进行观察方法的训练,使学生从课文中学到良好的观察方法。利用好“看图学文”以及阅读课文中的插图,进行观察顺序的培养。如《长城》一文,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由远到近,由上到下的观察方法。如《颐和园》一文,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移步换景的观察方法。通过课例的学习,可以解决学生从模仿到运用的过渡,做到胸中有法,观察时有法可依。

2、培养学生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事物是以静态与动态的形式存在的。要了解、掌握事物的发展过程,弄清一件事,一种物体的发展过程与趋势,弄清事件的前因后果,弄清事物不同时间段的内在联系,就要按时间的先与后的各种顺序进行观察。同样在观察物体时,要注意根据事物不同时间段进行观察,事物在不同的时间内有不同的表现,具有不同的特点。要弄清事物不同时间段的内在联系,就要引导学生按时间的先与后的顺序进行观察,如《爬山虎的脚》一文,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根据爬山虎的脚在刚长出时,趴上墙时和没有趴上墙不同时间段进行观察的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发现方法,学习方法并掌握这种方法,从而达到能力的迁移和运用,以不变应万变,举一反三,形成良好的观察能力。

3、培养学生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学生在观察一件事时,往往停留于事件的高潮或矛盾集聚的环节,容易忽视事件的体型而要了解掌握事物的发展过程,弄清泆件事一种物体的发展过程与趋势,弄清事件的前因后果,就要引导学生按事情一定发展顺序进行观察,弄清起因——经过——高潮——结局。例如《观潮》一文,根据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头过后,培养学生根据事情的发展顺序观察的方法,同时根据表达的需要引导学生认真处理好表达与观察的顺序,可在表述时采用倒叙,插叙等方法。

(二)培养学生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

抓住事物的特点是观察能力的灵魂,是贯穿观察能力培养的始终的一个要素。带着一定的目的观察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是观察的

出发点和落脚点。事物的特点往往通过表象提示着事物本质的特征。因此,要引导学生在明确观察目的的前提下根据反映事物的某种本质特征的需要出发去观察、发现和抓住事物的特点。

1、要引导学生进行同类比较,发现特点,抓住特点。如要引导学生观察农村生活中常见的“母猪”,引导学生进行同类比较,发现母猪与一般猪之间的区别从外形、体态以及生活习性的不同之处,从而抓住事物的特点。

2、要引导学生进行异类事物的综合、分析、归纳,区别出不同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就如小白兔,其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特点在于耳朵长、三瓣嘴、红眼睛。这一本质特点需要一个综合、分析、归纳的过程,教师就是要培养学生这种能力,这犹如画简笔画一样,要善于抓住特征,抓住特点。

3、要引导学生根据情感的需要观察、寻找、发现事物的特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是这个道理。例如带着喜爱和厌恶两种不同的情感观察一只小狗,其特点是截然不同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根据情感的需要,从情感出发去发现、抓住事物的特点。

(三)培养学生多种感官多种方法全面观察事物。

观察事物,学生往往简单地等同于,停留于用眼睛看。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与能力,要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多种方法教学观察。

1、要做到眼到,手到多种感官观感并举。叶就是做到眼见其形,手摸感其觉,鼻闻嗅其味,口尝品其津。就如观察龙眼果实时,引

导学生观其外形,闻其味道,品尝其津味,才能全面,深入掌握它的特点,确保观察到位,理解到位,养成良好的习惯。

2、要询问,调查并举,全面了解观察事物。观察一种事物时,小学生往往受到自身条件,观察对象因素的限制,要引导学生学会间接观察。比如《长城》一文,对于长城有多长,有多高以及其历史因素,就是要运用间接观察的方法。对于自己比较不熟悉的事物,要引导学生动得向行家,专家了解资问。在信息时代的当今,教师理应培养学生利用网络信息观察了解事物的习惯。

3、要在观察时进行合理的想象,丰富观察的结果。在指导学生的观察过程中,还要注意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要求他们看到事物的形态就想到事物的变化;看到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就像到人物的心理活动。

4、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健康的思想去观察。对于一些社会现象,要引导学生在观察室时进行思考,懂得辨别是非、善恶、美丑,培养对事物的洞察力。比如对当今社会上的“染发流俗”及社会上的丑陋现象懂得辨别,富有一定的思想内涵。

三、营造良好氛围,建立观察能力培养的畅销长效机制

学生良好观察能力的养成,绝非一朝一夕可就。笔者在实践在中从实际出发,探索观察能力培养长效机制的建立,觉得以下的几种做法可以借鉴:一是建立学生观察交流的园地机制。利用班集体的学习园地,开辟观察交流专栏,以周为周期,又针对性、选择性地对优秀观察随笔进行张榜交流,给学生一个平台,不仅能使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