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范例】马克斯霍克海默
霍克海默社会批判理论资料.

一、批判的社会理论
霍克海默在《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中作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人生活于其中的“周围世界”都是人的实践活动 的产物,是人类活动塑造的东西;随着人类生产实践和 其他实践活动的发展与发达程度的提高,人的实践活动 对自然进程的参与越来越明显;他反复强调人化自然的 重要地位,强调了人的实践活动的创造本性。
理论表现为一种“超然物外”的知识理论,一种独立于社 会进程的纯粹理论;而批判理论则内在于社会运动,它是 社会发展和革命进程的内在组成部分。
(二)哲学的社会功能在于批判现存
1
首先,霍克海默认为,由于哲学立根于人类活动的超越本性之上,它
同现存社会总是处于紧张甚至对立的关系之中,因此哲学的批判与超越。
证
性和技术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对自然的
法
统治权为宗旨的启蒙最终走向了反面,走
向了理性的启蒙的自我毁灭和理性对人的
统治的悲剧。
1、启蒙精神的基本内涵
1
第一,启蒙运动或启蒙精神强调理性万能、理性至上,用知识取代神
话,把人类从迷信和愚昧中解放出来,使世界变得清醒。
2
第二,理性对世界的统治不仅改变了人的活动方式和社会的组织方式
法兰克福学派
阿多诺
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 音乐理论家,法兰克福 学派第一代的主要代表 人物,社会批判理论的 理论奠基者。
马尔库塞
马尔库塞和弗洛姆借鉴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 思想开展心理机制和性 格结构批判,法兰克福 学派重要代表人物。
哈贝马斯
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 主要思想为交往行动理论 和商谈伦理学,法兰克福 学派的第二代旗手,至今 依旧健在并十分活跃。
2
其次,霍克海默为了真正突出批判理论的深刻含义,防止“批判”的误 用和对”批判“的误解,还特别解释了哲学上的批判的含义。他认为批
霍克海默社会批判论文

霍克海默社会批判论文摘要:从许多方面来说,霍克海默比那些自我标榜为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更接近马克思本人的思想。
当然,也不能因此轻易地下结论说,霍克海默的社会批判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只能说它们确实与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本人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和一致性,最起码不能简单地将之与其他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的理论混为一谈。
一、霍克海默的批判理论起源与理论基础1.什么是批判理论霍克海默认为,批判理论乃是一种“以社会本身为对象的人类活动”,“在真正的批判思想里,解释不只意味着一个逻辑过程,而且也意味着一个具体的历史过程。
在这个过程里,整个社会结构和理论家与社会的关系都发生了变化,即主体和思想的作用都发生了变化”。
可见,在霍克海默看来,批判理论不仅要在理论上对社会提出批判,还要实现其改造社会的功能。
2.批判理论的理论基础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是以“否定的辩证法”作为其哲学基础的。
早在1941年,马尔库塞在其<理性与革命>这部专门探讨黑格尔主义的著作中就以其特有的理论敏觉嗅到了否定的辩证法的思想,试图为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提供“否定的”哲学基础。
霍克海默认为,传统理论是建立在笛卡尔哲学基础之上,并得到广泛应用的一种认识方式,它一直支配着科学方法和科学结果,并且规定着科学所特有的与现实的关系。
这种理论的关键就在于要按经验世界的样子来把握世界。
在霍克海默看来,正是传统理论的这一目标决定了,“在传统的理论思想里,个别客观事实的起源、思想借以把握事实的概念系统的实际应用以及这类系统在活动中的地位,都被看作是外在于理论思想本身的东西。
霍克海默认为,批判理论的出发点,是科学活动的主体和客体都处在社会之中,二者是统一的,主体通过自己的活动改造着客体世界,二者之间不存在所谓的对立。
而按照传统理论的方法,则二者是孤立开来的。
在他看来,正是这一点导致了传统理论的主客二元对立,“从认识论观点来看,没有能力从思想上把握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以及对客观事件必然性的概念作出限制,是笛卡尔式的思想与存在的二元论。
《霍克海默工具理性批判思想研究》范文

《霍克海默工具理性批判思想研究》篇一一、引言霍克海默(Horkheimer)是当代德国著名的社会哲学家和批判理论家,其工具理性批判思想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霍克海默的工具理性批判思想,分析其理论内涵、批判对象及其影响,以期为理解现代社会中工具理性的作用与局限提供新的视角。
二、霍克海默工具理性批判思想的内涵霍克海默的工具理性批判思想主要针对现代社会中过度依赖工具理性的现象。
他认为,工具理性作为一种追求效率和功利的思维方式,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主导逻辑。
在这种逻辑下,人们往往只关注手段和目的之间的关系,而忽视了人的自由、尊严和价值。
因此,霍克海默提出了对工具理性的批判,强调人的主体性和价值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三、霍克海默工具理性批判的批判对象霍克海默的批判对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工具理性的过度扩张:霍克海默认为,现代社会中工具理性的应用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导致了人的异化和物的膨胀。
他指出,这种现象使人们沉迷于追求物质利益,而忽视了人的内在需求和精神追求。
2. 价值相对主义的崛起:随着工具理性的普及,价值相对主义逐渐成为主流观念。
霍克海默认为,这种观念导致了人们对不同文化、价值观的相对主义态度,使社会缺乏共同的道德和价值基础。
3. 技术的异化作用:霍克海默认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虽然为人类带来了便利,但也导致了人的异化和物化。
在追求技术进步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忽视了技术的道德和人文内涵。
四、霍克海默工具理性批判思想的影响霍克海默的工具理性批判思想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影响。
首先,它揭示了现代社会中工具理性的作用和局限,提醒人们关注人的自由、尊严和价值。
其次,它为批判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推动了社会批判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最后,它对现代科技发展提出了深刻的反思,促使人们重新审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五、结论综上所述,霍克海默的工具理性批判思想是一种深刻的反思和批判现代社会中工具理性的现象。
《霍克海默工具理性批判思想研究》范文

《霍克海默工具理性批判思想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当今社会中,工具理性已成为影响人类思想、行为的重要概念之一。
工具理性的发展使得我们对待事物的方式逐渐变得功利化、实用化。
然而,这种趋势也引发了诸多问题,如过度追求物质利益、忽视人文关怀等。
霍克海默作为一位重要的社会理论家,对工具理性进行了深入的批判和反思。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霍克海默的批判思想,揭示工具理性的局限与挑战,并尝试探索一个更为全面的、关注人类福祉的社会发展路径。
二、霍克海默的工具理性批判思想霍克海默认为,工具理性在当今社会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它以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为核心,将人的行为和思想导向追求物质利益的目标。
在这种价值观的驱使下,人们往往忽视了事物的内在价值和意义,而仅仅将其看作实现特定目的的手段。
因此,工具理性容易导致人类陷入过度物质化、功利化的困境。
霍克海默对工具理性的批判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工具理性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和自由性。
在工具理性的支配下,人的行为和思想被局限在追求物质利益和功利的框架内,导致人们无法真正关注自身的内在需求和价值。
其次,工具理性容易导致人类社会的异化现象。
在过度追求物质利益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失去了与他人的联系和情感交流,导致社会关系变得冷漠和疏离。
最后,工具理性忽视了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
在追求个人利益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忽视了社会整体的发展和福祉,导致社会问题的产生和加剧。
三、工具理性的局限与挑战霍克海默的批判思想揭示了工具理性的局限与挑战。
首先,工具理性容易导致人类过度依赖科技和物质力量,忽视人的主体性和自由性。
其次,工具理性容易使人类陷入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泥沼中,导致社会价值观的扭曲和人类精神的空虚。
此外,工具理性还容易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环境破坏、资源浪费等。
四、超越工具理性的思考为了克服工具理性的局限与挑战,我们需要寻求一种更为全面的、关注人类福祉的社会发展路径。
首先,我们需要重视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关注社会整体的发展和福祉,而不仅仅是追求个人利益。
文化研究文学研究论文【论文】

文化研究文学研究论文一、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文学研究”一经戴上科学的桂冠,就意味着将永远陷入科学本质与文学本质之间的纠结与困惑之中。
一方面,科学本质要求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和严格的实证方法来无限地接近真相。
另一方面,作为研究对象的文学,文学作品丰富的表现形式,复杂的内心情感,千差万别的经验和常识,理性和科学在进行简单的归纳时都常常显得无能为力,更何况要接近真相,达到真理!这是感性确定性的种类与个体的问题,种和类为第二实体,个体是第一实体。
用第二实体把握第一实体是徒劳的、无力的。
很多学者用《否定辩证法》来指导文化批评。
任何一个概念中都蕴涵着概念性与非概念性的矛盾,也就是永恒的、普遍性的领域与流变的现象世界之间的矛盾。
形而上学内部也存在着这样的矛盾。
文学研究如何处理好这样的矛盾?处理不好就会出现这样的尴尬——与它的本质越走越远。
文学与科学最容易沟通的恐怕是古典文献学,把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放在世界范围内考察,她也一直是优等生。
在传统文献学里,目录、版本、校勘、注疏、辨伪、辑佚等,被视为传统经史之学的门径和基石,历代先贤大儒在这方面下了苦功,我们所熟悉的民国大师,绝大多数在方面都是世界顶级高手。
那么现在的文献学可能对古代文学典籍的重新整理、编纂、考辨、译注包括现代化传播等都有新的要求,其动态和流变也并不容易把握。
既然处理科学本质与文学的鲜活生命之间的矛盾成为一种高难度的艺术,那么时至今日,又有多少人真正吃透了这门艺术?在严格的学术制度管制下的文学研究,难免生产出大量与文学实践严重脱节的“产品”,文学真正需要的理论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地解决。
在研究方法上采取拿来主义,忽略文学的本质属性,与其他社会科学等同,正是前文提到的照搬西方理论模式,才会出现僵化的学报体、新八股文现象。
文学研究模式化的后果是,把鲜活复杂的文学框定在刻板的教条里,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与强调精细的科学精神也是背道而驰的。
为了冲破这种令人窒息的牢笼,文学研究者中的一些活跃分子兵分两路,一路专事文化批评。
理智、自主性与美好生活:霍克海默的美好生活研究及其启示

理智、自主性与美好生活:霍克海默的美好生活研究及其启示作者:周锦章来源:《理论导刊》2020年第03期摘要:霍克海默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出发,阐述了美好生活的现代性悖论——理性主义逐渐成为美好生活概念的主导原则,未来只有借助理智与自主性,才能重塑美好生活之有机性、本真性和主体间性,实现真正的自乐、自在、自得和自由。
在霍克海默思想的启示下,建构“中国式美好生活”,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人民为中心,通过顶层设计,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的统领作用,引导人们将美好生活的追寻与中国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国家战略目标有机结合起来。
关键词:美好生活;理智;自主性;霍克海默中图分类号:B08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20)03-0093-07基金项目:2019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暴力社会学的理论框架与核心议题研究”(19YJC84006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周锦章(1980-),男,福建安溪人,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社会学理论。
美好生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
2012年11月,习近平在中共十八届政治局常委首次与中外记者的见面会上便开宗明义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
随后,他在国际国内重要场合多次讲话中均将美好生活作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主要目标。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美好生活”概念多次出现,并且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一切无不表明,美好生活不仅是人民群众对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和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期盼,更是中国共产党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初心与历史使命,是新时代为人民服务理念的生动体现。
《霍克海默工具理性批判思想研究》范文

《霍克海默工具理性批判思想研究》篇一一、引言霍克海默(Horkheimer)是当代德国著名的社会哲学家和批判理论家,其工具理性批判思想在社会学、哲学和政治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霍克海默的工具理性批判思想,探讨其理论内涵、批判意义以及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价值。
二、霍克海默工具理性批判思想的背景与理论内涵霍克海默的工具理性批判思想是在现代社会高度发展、科技日益进步的背景下产生的。
他指出,现代社会中,人们过于依赖工具理性,将工具理性视为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钥匙。
然而,这种过度依赖工具理性的现象导致了人的异化、社会的不公以及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问题。
霍克海默认为,工具理性是一种以效率、实用和功利为导向的思维方式,它强调手段与目的的直接关联,忽视了人的主体性、价值观和道德判断。
在工具理性的支配下,人们往往只关注眼前的利益和短期的效果,而忽视了长远的社会影响和人的全面发展。
三、霍克海默工具理性批判思想的主要内容霍克海默的工具理性批判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对工具理性的批判:霍克海默认为,工具理性过度发展导致了人的异化和社会的病态。
他指出,工具理性忽视人的主体性和价值观,使人们成为被动的工具使用者,失去了对自身行为的反思和批判能力。
2. 对技术社会的批判:霍克海默认为,现代技术社会的发展导致了人与自然的疏离,破坏了生态平衡。
他强调,技术的发展应当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而非仅仅追求经济效益和短期利益。
3. 对价值观的重新审视:霍克海默倡导对价值观的重新审视和建构,认为人们应当摆脱工具理性的束缚,关注人的主体性、价值观和道德判断。
他提出了一种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正为目标的价值观,强调人的自由、平等和尊严。
四、霍克海默工具理性批判思想的批判意义霍克海默的工具理性批判思想具有重要的批判意义。
首先,它揭示了现代社会中工具理性的弊端和危害,为人们重新审视自身行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其次,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使人们认识到技术发展应当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正。
浅析霍克海默技术理性批判理论

浅析霍克海默技术理性批判理论1. 引言1.1 霍克海默技术理性批判理论的概述霍克海默技术理性批判理论是指美国社会学家霍克海默提出的一种批判性理论,主要关注技术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技术所带来的问题。
这一理论认为,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种技术的理性,即追求效率和生产力的最大化,但却忽视了对人类自身和社会的影响。
霍克海默对技术理性的批判主要表现在对技术发展过程中强调效率和生产力的追求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他指出,技术的发展会导致社会的规训化和异化,剥夺了个体的创造力和自主性,进而使人类丧失了对自己和自然的控制能力。
技术的发展也会导致社会的不平等加剧和环境的破坏,给社会带来了诸多隐患和问题。
为了解决技术理性对社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霍克海默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
他主张通过重新审视技术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强调技术应该服务于人类的整体利益,而不是仅仅追求效率和生产力的最大化。
他倡导人们应该重视人本主义和生态平衡,注重个体的创造力和自主性,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霍克海默技术理性批判理论对当代社会提出了重要的思想启示和挑战,引发了人们对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深刻思考。
通过对技术理性的批判,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及时发现和解决技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
【2000字】2. 正文2.1 霍克海默对技术理性的批判霍克海默对技术理性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对现代科技发展中技术理性的盲目追求和对人类生活、社会价值的忽视上。
他认为,技术理性的过度强调追求效率、规范和控制,导致了人类的自由度和创造性的丧失,使人们成为技术的奴隶而非主人。
霍克海默指出,技术理性的实践往往使人们忽视了技术发展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环境破坏、社会分化等问题。
霍克海默批判技术理性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技术的发展往往是被动的、无目的的,而非根据人类价值和目标进行选择。
他认为,技术的发展应该是人类意志的表达,而非被动地追求技术本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斯•霍克海默(M. Max Horkheimer)(1895~1973)
是德国第一位社会哲学教授,法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
1895年2月14日生于斯图加特郊区的楚芬哈森(独立
的犹太教区)。
父亲:莫泽斯·霍克海默,商人巴伐
利亚王家商业顾问信仰犹太
教强烈的德意志人意识冷
酷无情
1911年16岁读完6年级(九年制)即离开文科学校到父亲工厂做学徒。
他在学校中成绩优异深的母亲喜爱其母是父亲刻板严厉的平衡,且有工作批评思想
受父母影响
1911年两次邀请朋友:弗里德西里希·波洛克(皮革厂主儿子非犹太教)参加犹太教舞蹈课被拒后,两人进行长谈,结下深厚友谊直至1970年波洛克去世两人
的友谊对于霍克海默父母而言是叛逆性的两人签订了书面的有好协定
详细规划了二人怎样做出共同的决定和应该怎样对待分歧等等内容波
洛克为霍克海默打开了一个新的文学的世界。
二人出国游历,写下众多手
稿,共同迈出了通向哲学的最初几步。
后随研究所到达美国1941年成为
司法部顾问
1912——1914年学习做生意并在国外实习
1914年7月二人返回斯图加特对于战争霍克海默反战波洛克支持霍克海默因作为父亲工厂的领导人和代理人而避免服兵役
1916年转折年在21岁生日时其父亲的29岁私人女秘书罗泽·克里斯蒂娜·里克海尔(母亲英国人父亲是破产的旅店老板是基督徒)向他求爱两人坠入爱河给
霍克海默带来极大安全感并称其为“迈东”。
这段爱情收到了霍家的极
大反对父子间形成了长达10年的战争
1918年的11月革命和5个月后宣布成立的慕尼黑苏维埃共和国使霍看到了一种新的力量——马克思主义
约1918年——1921年霍和波洛克一起在慕尼黑进行了中学毕业考试的补考想去大学学习但并没有打算搞学术研究
在慕尼黑读一个学期后到法兰克福主修心理学(法兰克福心理学代表有
阿德海马·格尔布和舒曼格式塔心理学)霍克海默导师是哲学教授汉
斯·科内利乌斯(出生于慕尼黑著名画家和作曲家家庭,原先从事化学,
后来作为马赫和阿芬那留斯的学生而研究康德哲学),给霍上私人作曲课
在弗赖堡听了一个学期埃德蒙德·胡塞尔的课。
(科内利乌斯建议去听的,
并为他写了推荐信)霍父开始担心儿子并找胡塞尔进行了交谈在弗赖
堡的一个学期使霍看到了法兰克福大学新康德主义哲学的弱点并受到了
马丁·海德格尔的强烈影响因婚姻问题而与父亲关系越来越紧张。
决定
考博
1921年——1922年冬季写了三篇博士论文选择舒曼作为导师论文有关格式塔心理学题目《在眼睛盲点色盲区中的格式变化》其后的论文中都带有格式塔心理
学的痕迹
1922年夏季博士论文因哥本哈根的相同研究而报废科内利乌斯建议把关于目的论的判断力的二律背反的论文扩充作为博士论文
1922年霍克海默在听科内利乌斯的讲座时认识特奥尔多·W·阿多诺(1903年生于法兰克福,犹太酒商儿子母亲是歌唱家1924年在科内利乌斯指导下获得博士
学位后去维也纳同阿尔班·贝克和阿诺尔德·舍恩贝格学习作曲1928
年取得大学讲课资格回到法兰克福同法兰克福研究所有密切联系并于
1938年加入成为研究员,到达美国,同时是普林斯顿广播公司音乐研究部
领导人。
1941年追随霍到达加利福尼亚)详见阿多诺
费利克斯·魏尔(1921年以关于社会化问题的论文获得了法兰克福大学的
博士学位父亲是做谷物生意的商人)发起“第一届马克思主义研究周”会
议的参加者有:格奥尔格·卢卡奇(后来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反对者)、
卡尔·考什、里夏德·佐尔格、康斯坦丁·蔡特金(克拉拉·蔡特金的小
儿子)、卡尔·奥古斯特·维特福尔、弗里德西里希·波洛克。
其中的许
多人成为了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同仁。
会议结果大失所望,没有继续开
展,回到原先建立研究所的想法上。
在库特·阿尔贝特·格拉赫教授推动下成立了“注册登记的社会研究学会”
(私人基金会、魏尔的父亲是主要资助人),章程中规定所长必须是法兰
克福大学的正教授保证联系和经济独立(法兰克福学派的前身)
1923年霍作为法兰克福大学第一个主修哲学的博士生以优异的成绩取得博士学位研究所在大学附近的维多利亚大道动工格拉赫去世年仅36岁维也纳大学法学
和国家学教授卡尔·格吕贝格被任命为新所长其编纂的《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史
文献》在1932年在霍克海默领导下改版为《社会研究杂志》成为欧洲最重要的社
会哲学方面的定期刊物
1924年霍以《论康德<判断力批判>——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的联系环节》获得大学讲课资格
1924年7月22日研究所研究大楼落成
1925年起在法兰克福大学任教第一结课是有关康德哲学的
1926年与“迈东”(夫人)关系合法化(结婚)
1926年——1930年法兰克福大学当编外教师
☆20年代霍的两篇重要著作1930年发表的《论资产阶级历史哲学的发端》1934年《黄昏》警句集(笔名:海因里希·雷吉乌丝)
1930年出任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第二任所长;撰写论文《论资产阶级历史哲学的发端》
1931年1月24日霍发表就职演说法兰克福大学哲学系教授并出任社会研究所所长从一开始就想到了哲学家、社会学家、国民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之间的合作研究,旨
在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并对研究工作进行了重大改革。
从此,社会研究所开创了一个新时期,法兰克福学派诞生了。
并作出研究所要在
国威设立分支机构的决定
1932年,在为社会研究所创办的《社会研究杂志》(后在巴黎用德文出版至1940年)撰写的短序中重复了关于批判理论的方法的纲领性论点,批判的目的是试图“按照每一
种可能的理解水平来把握社会生活进程”
赫伯特·马尔库塞(1989年生于柏林富裕犹太家庭详见马尔库塞)与研究所建立
联系比阿多诺晚一些
1933年3月流亡到瑞士,被剥夺主持讲座的权利。
研究所因反国家倾向而被关闭2月位于日内瓦的分支机构宣布成立名称“国际社会调查协会”(理事会主席:波洛克,
理事会成员有:霍克海默、蒂利希、查尔斯·比尔德、林德、索绪尔等)1934年2月波洛克前往英国考察研究所迁往伦敦的可能性,谈判失败
5月霍克海默亲自前往美国纽约,确认研究所前往美国事宜,得到哥伦比亚大学
全面支持
流亡到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建立社会研究所
1936年在巴黎出版了丰富的论文集《权威和家庭》(在美国完成的第一个大的研究课题)同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讲课
1937年撰写《传统的理论和批判的理论》
秋霍克海默回到欧洲在巴黎见到瓦尔特·本雅明(1935年起是研究所在巴黎
的同事,1940年成为研究员,同年夏天在霍克海默的帮助下逃亡美国未遂,9
月26日自杀)
1940年霍克海默离开纽约,原因是妻子受不了纽约的天气(也许是他想在加利福尼亚找份条件更好的工作)《社会研究杂志》最后一期在纽约出版
1942年霍克海默重要但被遗忘的论文《集权国家》(收录在1942年出版的印数很少的本雅明纪念文集里)
1943——1944年任美国犹太人委员会科学部主任
1947年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阿姆斯特丹出版《启蒙辩证法》;发表《理性之蚀》
1948年霍克海默短暂返回德国(离开已15年),在法兰克福受到热烈欢迎。
9月霍克海默正式表示准备返回德国。
(他把他的返回看作是对那些在国家社会主义统治时期帮
助过犹太人的人的尊重)
1949年担任《偏见的研究》(五卷本)的研究部主任和主编。
正式返回德国,在法兰克福大学任教
1950年位于法兰克福的研究所开始重建
1951年研究所大楼建成。
霍克海默被遴选为法兰克福大学校长(法兰克福学派除了有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外,还有尤尔根·哈贝马斯和阿尔弗雷德·施密特。
这一学派在60
年代成为了学生造反运动的思想支柱)
1952年7月美国总统杜鲁门签署一项法令,保证霍克海默可以不受返回德国的影响而终身保留美国国籍。
(这显示了他希望和德国保持一定的距离上)。
同他一起返回德国的
还有波洛克和阿多诺,其他人都留在了美国。
1953年霍克海默卸任校长时,获得法兰克福市授予他的歌德奖章。
1954年被聘为芝加哥大学客座教授
1960年作为退休者迁回卢加诺上游的蒙泰若拉。
1969年80大寿庆典;妻子迈东、阿多诺去世
1971年在汉堡接受莱辛奖金
1973年7月7日在纽伦堡去世
(资料来源:霍克海默传H.贡尼R.林古特著商务印书馆出版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