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在文化方面的成就和贡献

合集下载

曾国藩的文学成就

曾国藩的文学成就

有副对联这样概括曾国藩的一生:“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立言指著书立说,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追求的一种最高理想境界。

曾国藩一生留下了大量的著述,包括奏稿、日记、诗文、书信、批牍、读书录,计约一千五百万字。

岳麓书社出版的《曾国藩全集》应是“足本”,为研究中国近代史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文献,也是评论其文学成就的可靠资料。

人们多从政治、军事、洋务等方面研究曾国藩,而对他的文学研究很少。

曾国藩是晚清诗文大家,为桐城派古文中兴的关键人物,是桐城派分支湘乡派的领袖,在文艺理论方面也卓有建树,对近代文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具体如下:一,在继承桐城派的基础上创立湘乡派。

曾国藩初学桐城派古文﹐以为“姚先生持论闳通”﹐自称“国藩之粗解文章﹐由姚先生启之也”在宣扬推崇姚鼐时﹐也对桐城派主张的义理﹑考据﹑词章﹐加以补充并强调了“经济”的重要。

因此他编《经史百家杂钞》﹐补充了姚鼐《古文辞类纂》的缺陷﹐扩大桐城派古文学习的源流﹐主张为文少禁忌﹐奇偶并用﹐使古文舒展有气势﹐雄厚有内容﹐为桐城派扩展了局面。

他又授意弟子黎庶昌编《续古文辞类纂》﹐包括经﹑史﹑子﹑集﹐以补姚鼐《古文辞类纂》之未备。

黎庶昌在《目录序》中阐述了曾国藩古文理论:“曾氏之学﹐盖出于桐城﹐固知其与姚氏之旨合﹐而非广已于不可畔岸也。

循姚氏之说﹐屏弃六朝骈丽之习﹐以求所谓神理气味﹑格律声色者﹐法愈严而体愈尊﹔循曾氏之说﹐将尽取儒者之多识格物﹐博辨训诂﹐一内诸雄奇万变之中﹐以矫桐城末流虚车之饰。

其道相资﹐不可偏废。

”说明了曾国藩批判继承桐城派而自创一派的实际。

晚清李详说﹐“文正之文﹐虽从姬传入手﹐后益探源扬(雄)﹑马(司马相如)﹐专宗退之(韩愈)。

奇偶错综﹐而偶多于奇﹐复字单义﹐杂厕相间﹐厚集其气。

使声采炳焕﹐而戛焉有声﹐此又文正自为一派﹐可名为湘乡派”从此以曾国藩为湘乡派创始者﹐他对桐城派古文有所改革﹐有所发展,有所创新。

强调“经济”﹐要求应时实用﹐纠正桐城派古文日益脱离实际﹐追求清闲的倾向﹐有一定进步意义二,阐明文学规律,丰富作文理论。

曾国藩的生平事迹及人物评价_描写作文

曾国藩的生平事迹及人物评价_描写作文

曾国藩的生平事迹及人物评价曾国藩,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

他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下面是橙子跟大家分享的曾国藩生平事迹及评价,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曾国藩的人物生平 1.组建湘军1851年(咸丰元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组织起事。

5月,曾国藩在刘蓉、罗泽南等人的推动下,上《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批评咸丰皇帝。

咸丰帝没有读完,就愤怒地将奏折摔到了地上,立刻召见了军机大臣要定他的罪,若非祁寯藻、季芝昌等人苦苦为他求情,他很可能陷于不测之罪。

曾国藩了解这一情况后,心里非常紧张,立刻对此次谏争之举上奏自责,从此再不敢对皇帝本人和朝廷的根本决策说长道短。

1852年(咸丰二年),曾国藩因母丧在家。

这时太平天国运动已席卷半个中国,尽管清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军、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军,可是这支腐朽的武装已不堪一战。

因此,清政府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太平军势力的发展,这就为曾国藩的湘军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

1853年(咸丰三年),借着清政府急于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1 / 17时机,他因势在其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勇。

8月,曾国藩获准在衡州练兵,“凡枪炮刀锚之模式,帆樯桨橹之位置,无不躬自演试,殚竭思力” ,并派人赴广东购买西洋火炮,筹建水师。

在团练湘勇期间,他严肃军纪,开辟新的军队,他先后将5000人的湘勇分为塔、罗、王、李等十营,先后将团练地点由长沙迁至湘潭,避免与长沙的绿营发生直接矛盾。

2.大战太平军1854年(咸丰四年)2月,湘军倾巢出动,曾国藩发表了《讨粤匪檄》。

在这篇檄文里,他声称太平天国运动是“ 荼毒生灵”,“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

此岂独我大清之奇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接着号召“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其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故动员了当时广大的知识分子参与到对太平军的斗争当中,为日后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曾国藩对桐城派文学的贡献与成绩

曾国藩对桐城派文学的贡献与成绩

曾国藩对桐城派文学的贡献与成绩桐城派是中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它从清朝康熙末年崛起,到同治年间王先谦、林纾等为末代大师,前后200多年,行文风格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

桐城派以其“简洁、雅致”的文风,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曾国藩是晚清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也是桐城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在文学上主张“文以载道”,强调文章的实用性和道德性。

他的散文风格“雄奇瑰丽、气势磅礴”,对桐城派文风进行了积极的延续和发展。

曾国藩的门弟子众多,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张裕钊、吴汝纶、薛福成等。

他们继承了曾国藩的文学思想,在桐城派中兴和复归的过程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首先,曾国藩及其门弟子在政治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和影响力,他们通过政治手段保护了桐城派的文学传统,使其在清朝末年的文坛上得以继续发扬光大。

其次,他们在文学理论上也有所创新。

曾国藩提出了“文以载道”的文学思想,强调文章要具有实用性、道德性。

他的门弟子们也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文学理论,如张裕钊的“文以明道”、吴汝纶的“文章救国”等,为桐城派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最后,他们在文学创作上也有很高的成就。

曾国藩本人是桐城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散文风格“雄奇瑰丽、气势磅礴”,对桐城派文风进行了积极的延续和发展。

他的门弟子们也在他的影响下,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张裕钊的《史通》、《文心雕龙》等,吴汝纶的《拟小子元稹谏书》、《救亡决论》等,薛福成的《庸庵文编》等。

总之,曾国藩及其门弟子在清末桐城派中兴与复归的过程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和取得了很高的成绩。

他们的文学思想和文学作品,为桐城派文学的发展和延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曾国藩的主要事迹和成就

曾国藩的主要事迹和成就

曾国藩的主要事迹和成就说起曾国藩,那可是清朝末年响当当的大人物,咱们得用点儿心,好好聊聊他的那些牛气冲天的事迹和了不起的成就。

曾国藩啊,他可不是一般的读书人,是那种“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狠角色。

小时候读书,他就跟个拼命三郎似的,三更灯火五更鸡,那勤奋劲儿,村里的小孩儿都比不上。

后来啊,他考上了进士,进了朝廷当官,这一下,可算是鲤鱼跃龙门,走上了人生巅峰。

但是,曾国藩这人,可不仅仅满足于做个安稳的官老爷。

他心里头啊,装着国家,装着百姓。

那时候,清朝内忧外患,曾国藩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他想着,得干点啥,不能让这大好河山就这么没了。

于是,他站了出来,一手组建了湘军,那可是他自己拉起来的队伍,打起仗来,那叫一个勇猛。

曾国藩带兵啊,有他的一套。

他讲究的是“结硬寨,打呆仗”,听起来挺笨的,但实际上,这招儿可灵了。

每次打仗,他都先让士兵们挖好壕沟,筑好围墙,把自己保护得严严实实的。

然后再慢慢悠悠地跟敌人耗,耗到敌人没耐心了,自己乱了阵脚,再一举拿下。

这种打法,虽然慢了点儿,但稳啊,胜率高啊。

所以,湘军在他的带领下,那是打遍天下无敌手,平定了太平天国,收复了失地,让清朝的江山又稳当了几年。

除了带兵打仗,曾国藩还是个大学问家。

他一辈子都在读书、写字、做学问。

他的字儿,那叫一个漂亮,笔走龙蛇,力透纸背。

他的文章,也是写得深入浅出,道理讲得明明白白。

他还有本儿书,叫《曾国藩家书》,里面写的都是他给家里人写的信,字里行间透着他对家人的关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这本书啊,后来成了很多人的必读经典,大家都想学学曾国藩怎么做人、怎么做事。

曾国藩这人啊,还有个特点,就是特别会识人用人。

他看人的眼光毒辣得很,一眼就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行和能力。

所以,他手底下聚集了一大批能人异士,比如李鸿章啊、左宗棠啊这些大佬,都是他的得力干将。

他用人也用得特别大胆,不怕你犯错,就怕你没胆儿。

只要你敢干、能干出成绩来,他就敢提拔你、重用你。

这种用人之道啊,让湘军上下团结一心、士气高昂。

世人对曾国藩的评价有褒有贬

世人对曾国藩的评价有褒有贬

世人对曾国藩的评价有褒有贬:有人称他是“中兴勋臣冠”有人骂他是祸国殃民的“罪魁祸首”“卖国贼”也有人说他“褒之则为圣像,贬之则为元凶”。

言罪者说:曾国藩效忠的清王朝,代表着封建贵族和地主阶级的没落势力,并在外国侵略势力面前一再屈服求和,其大方向是反动的,性质是非正义的。

言功者说:曾国藩打败了太平天国,避免了中国历史倒退到神权政治的黑暗时期。

我们的观点:1.如果说,两个政权,清王朝与太平天国都是封建政权,我们则可以认为消灭哪一个都是一样的。

巩固哪一个也都是一样的。

2.太平天国既然已经转化为封建政权,甚至还加上神权统治,我们就不必因它源于农民,就予以特殊同情。

3.这样一个标榜空想的平均主义的封建主义加神权主义的专制腐败政权,如果统一了中国,难道能比腐败的清王朝好吗?4.正是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湘军完成了中国重新统一与重建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历史任务,所以其历史功过是不言自明的。

我们的分析:太平天国运动有其重大的历史意义,但它的历史局限性也不容质疑:政治:建立起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专制统治,延续着专制统治的黑暗。

因此太平天国没有给农民带来解放,只是换了某种名义把农民仍旧束缚在封建剥削制度下。

社会: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

经济:以分散的小生产力为经济基础,未建立新的生产关系。

文化:以宗教来发动、组织群众,梦想以虚幻的力量代替自身努力;未能正确对待儒学。

外交: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

洋务运动:●筹设了中国第一家近代军事工厂——安庆内军械所●与李鸿章共同创办了江南制作总局●筹划中国海军建设,促进海防●派幼童到美国留学,促进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育的近代化●第一个上奏提出“师夷长技以制船造炮”者是他●第一个派人出洋购买成套“智器之器”者是他●第一个提出“官督商办”者是他●第一个造出轮船者是他●第一个上奏促成容阙实现派遣留学生计划的,还是他。

我们的观点:◆洋务运动虽然对外国具有依赖性,且以失败告终,但其主流是中国人强国御辱的活动,是中国工业、教育近代化的开端,因此具有爱国性和进步性。

在提升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人物

在提升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人物

在提升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人物在提升精神文化生活方面,曾国藩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人物。

他是中国清朝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以治军严格、理政严明、文笔精湛和儒家思想闻名于世。

曾国藩非常注重自律和修养,他的生平经历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曾国藩注重身体的修养,有明确的作息时间和仪式,每天早晨起床和晚上睡觉都有固定的时间。

他还非常重视锻炼,每天都会坚持练习太极拳和打球,在平衡身体的同时,还能清晰地思考问题。

在精神修养方面,曾国藩会经常去拜访名士、读书和踏青。

他的诗文抒发着真挚的情感和人生感悟,让人深入地感受到了他的内心世界。

在修身和修心的基础上,曾国藩能够创作出让人品味无穷、升华心灵的作品,以文才著称于世。

他认为,修养之人应当不断修己立身,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修为。

曾国藩以自己的修养和行事作为镜鉴,嘱咐我们戒掉浮躁心态,静下心来真正投入到自己生命中来,珍惜时间,做一个有自律和自控能力的人。

从曾国藩身上可以学到的五个重要的人生经验

从曾国藩身上可以学到的五个重要的人生经验

从曾国藩身上可以学到的五个重要的人生经验曾国藩是清朝末年的著名大臣,他在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誉为“明朝遗臣之一”。

他的一生充满了荣誉和挫折,从中可以得到许多宝贵的人生经验,下面将总结五个重要的经验,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第一,诚实守信。

曾国藩一生最重要的品质之一便是诚实守信。

他不仅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在政治生涯中也一直秉持着诚实守信的原则,为官清廉,不为权势所动。

曾国藩用自己的事实胜过其他的措辞,他的清廉正直也充分地得到了社会的肯定。

我们应该从曾国藩身上学习到,做人最重要的品质之一就是诚实守信,我们要始终信守承诺,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素质,让自己成为一个值得信赖的人。

第二,精益求精。

曾国藩不仅在政治上精益求精,在学术和兵法上也是如此。

他一生勤奋好学,常常为了深入研究一道难题而整夜不眠。

曾国藩认为“业精于勤,荒于嬉”,只有不断学习和改进,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我们应该向曾国藩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精益求精,不断追求卓越。

第三,看事物全面。

曾国藩在政治、文化、军事等多个领域都有得到深入了解和研究,他能够看到事物的多个方面,不受片面的观点所限制。

他也能够根据事情的不同情况,制定出全面的解决方案。

我们也应该从曾国藩身上学习到,看问题要全面,不能局限在狭窄的范围内,要善于换位思考,看待事物要有广度与深度,才能够真正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

第四,坚定信念。

曾国藩作为一位忠诚的官员和士大夫,他始终坚定自己的信念,秉持着忠诚、守信、正义的原则,不受世俗的浮躁和利益的干扰。

他一心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从不为自己打算。

我们应该向曾国藩学习,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不被周围的声音所干扰,要为自己的信念而奋斗终生。

第五,不忘初心。

曾国藩一生中最重要的心路历程,也是不忘初心。

他为人民、为国家的初心从未改变。

曾国藩一生经历了政治风云变幻、世事兴废,但始终专注于自己的使命,以国家、人民的利益为重,从未被私心所动。

近代史历史人物之曾国藩的评价

近代史历史人物之曾国藩的评价

近代史历史人物之曾国藩的评价曾国藩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誉为“近代中国的实用主义者”的代表人物。

他生于清朝嘉庆14年(1809年),逝于光绪17年(1891年),享年83岁。

曾国藩其一生不仅立下了卓越的军功,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都有举足轻重的贡献,被誉为中国近代化的启蒙之师。

曾国藩的政治思想以“理学家国”为出发点,主张以儒学为基础,以孔子为楷模,旨在重振儒家道德与文化来振兴国家。

他认为,将儒家经典加以应用于政治实践,不仅是自我修养的必要途径,也是治国理政的重要保障。

曾国藩主張文韜武略两手抓,既以步兵為主,又注重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与军事理念,對清廷的西夷政策不置可否,富有实际性的军事思想深受清廷公家所推崇。

曾国藩从他19岁娶妻开始,就一直践行“家国同构”“家国合一”哲学思想,始终把个人的幸福与国家的兴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且以自己家庭成员的进步与整体社会的发展寄托热情。

在“仕途”往生意中不断变换中被传为佳话。

曾国藩的世家背景,强烈的教育观,保守的婚姻制度,家族地位的维护,使得他有着深刻的家庭情感和家族荣誉感,幸福,是在关注国家利益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实现的。

曾国藩是一位杰出的改革家。

他主张以“为民之务”的目标来进行各项改革,并提出了许多切合实际的改革方案。

他唯一的儿子早逝,为弥补这一代、空缺,便在家乡挑选名门正后辈的少年用家庭借贷拉拢为自己的养子做参工。

曾国藩这种方式获得人才,开创大批有实践经验的政府官员,助都尉府(地方行政官府)调节门第等级矛盾,使官员不再因世家地位成分相对而引发阶级斗争。

曾国藩也是清朝的功臣。

在太平天国起义爆发时,曾国藩被派往湖南省担任官职,他通过有组织和有计划地组织人民参军、招募城市居民、制造枪炮、建造堡垒等方式,成功地挫败了太平天国的攻势,并迅速恢复了受创的湖南经济。

此外,他还提出了“提高民众的稾庄权”,以保障农民利益,根据乡试榜首任用官员等等现实改革后遗症开展了大规模的湘绅的改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可以用这样一对联语来概括曾国藩在文化方面的成就和贡献:
宗宋弘汉,卫道崇文,继前儒事业;
救亡图强,兴工振教,启近代风流。

三.曾国藩与洋务运动
现在,普遍认为,曾国藩是洋务运动的首领,随着人们对洋务运动的重新认识,从而对其首领曾国藩也必须重新认识。

洋务运动被论证为中国第一个近代化运动,因此曾国藩就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创者。

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虽然一开始就有怀着各种目的的洋人的参与,但其主流是中国人自己的活动,它的爱国性和进步性已经日益为更多的人所认同。

因此,对曾国藩的洋务思想及其实践的爱国性和进步性,争议日少。

此次会议对此也无大的争论。

有的论者说,对曾国藩的洋务思想应一分为二:曾国藩将魏源的“师夷之长技”思想付诸实践,率先造船制炮,兴办近代军工及科学技术,是应当肯定的;对其所兴所造“不用于制夷”而“专用以制民”,是应该否定的。

对此,有的论者反驳说,说曾国藩所兴所造“不用于制夷”而“专用于制民”,是没有根据的。

曾国藩说,“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得以纡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

”其自强御侮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

有的论者专门论述了曾国藩的自强御侮思想的形成、内容、渊源及其定位,深化了人们对曾国藩自强御侮思想的认识,进一步肯定了曾国藩的爱国精神。

有的论者对曾国藩的“师夷智以造船制炮”一语中的师夷智提出了新的看法,在此之前,人们认为曾国藩的师夷智仅仅是继承了魏源的“师夷长技”,没有看出这“智”与“技”的差别。

这位论者说,“智”的内涵比“技”的内涵大多了。

“技”所包含的只不过是坚船利炮的武器之类。

魏源明确说:“节取其技能,禁传其学术”。

而曾国藩的“智”则既包涵了“坚船利炮”的技能,也包涵了“制器之器”以及与此相关的科学文化或其他先进的文化,乃至包括魏源要禁传的学术的某些部分。

曾国藩不仅有此思想,而且付诸实际行动,可见曾国藩比魏源眼光更远,勇气更大,思想更开放。

曾国藩用“师夷智”作为学习西方文化的行动纲领,比其同辈也要高明。

对曾国藩倡导的洋务运动的成就问题,这次会议仍有不同的看法。

有的论者坚持原有的看法,认为“洋务运动最终还是失败了,不仅没有兑现富国强兵的许诺,反而使中华民族陷入空前未有的危机”。

多数论者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在曾国藩生前死后,他领导的洋务运动收到了不容忽视和低估的成效。

单以反侵略而论,活动对罅日本1874年侵台战争的扩大,对左宗棠收复新疆,对中法战争战场上的胜利,对一再挫败日本吞并朝鲜进而侵略中国的阴谋,对推迟甲午战争的爆发,都产生了切实的积极作用。


也有的论者说,“我们的结论是:曾国藩是洋务运动的开拓者,洋务运动是振兴中华的救国运动。

洋务运动本身的目的虽没有达到,但它在中国近代史上是有十分深远意义的,它促进了中国的产业革命,导致了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培养出了一批革命人物,最终导致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