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筝的艺术魅力初探
论古筝重奏中的内蒙古“风情”

论古筝重奏中的内蒙古“风情”作者:冯蕊丹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21期【摘要】古筝,发展于二十世纪80年代,在这期间涌现出很多优秀的古筝重奏作品,具有内蒙古“风情”的古筝重奏作品也有很多,有很多古筝重奏曲是根据改编内蒙古民歌和依据内蒙古音乐元素创作而成,本文将对根据内蒙古民歌改编的古筝重奏曲进行论述,以2004年傅华强、沙里金出版的《古筝合奏重奏曲集》中的《牧歌》;2004年周成龙出版的《中国古筝重奏曲选》中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为例。
【关键词】古筝;重奏曲;内蒙古【中图分类号】J648.32 【文献标识码】A一、乐曲背景内蒙古民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由来自北京怀柔的青年作家火华在1975年创作的,当时他到锡林郭勒盟开会,在深入体验了两年草原生活后,火华回忆起在草原的生活,着笔创作了此歌曲歌词。
1979年,此曲由德德玛演唱,一鸣惊人,造成很大反响并唱红大江南北。
民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是蒙古族音乐风格创作上的里程碑,此曲迄今已经获得多项国内外奖项,1980年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音乐教材,入编“亚太歌曲集”。
内蒙古民歌《牧歌》是著名蒙古族歌唱家,拥有“草原情歌王子”之称的齐峰演唱,蒙古族草原牧歌是经典的内蒙古民歌,具有蒙古族独特的风格。
乐曲描绘了内蒙古游牧民族的放牧生活,是一首家喻户晓的草原民歌。
二、作曲技法古筝重奏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和《牧歌》都是根据内蒙古民歌改编,作曲家在了解古筝演奏技巧的基础上,结合了多声部织体、复调技法、多方位旋律声部、独特音效、特殊技巧演奏等五个方面的作曲技法将内蒙古口口相传的民歌落实于古筝琴弦之上,创造出古筝演奏中的内蒙古民歌。
(一)多声部织体1.多声部传统伴奏多声部的传统伴奏几乎没有和声,就是简单的旋律或者宽放的旋律音做伴奏。
只是靠古筝简单的左手技巧做出滑音,从而增强旋律的韵味与润色。
这部分主旋律在筝1声部,筝2声部只是在同一和弦的基础上演奏单旋律,有时用左手小指拨被低音,增加了立体感,扩大了音域范围。
蒙古筝曲子

蒙古筝曲子简介蒙古筝是蒙古族传统的弹拨乐器,也被称为“蒙古筝琴”、“蒙古筝子”等。
它是蒙古族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音乐风格。
蒙古筝曲子是用蒙古筝演奏的音乐作品,以其独特的旋律和悦耳动听的音色而闻名。
蒙古筝的起源和发展蒙古筝起源于蒙古族的祖先,据传是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开始出现的。
最早的蒙古筝是用动物的筋膜和木材制作而成,后来逐渐演变为使用竹子和马尾制作的乐器。
蒙古筝的音色柔和悦耳,适合表达蒙古族民歌中的深情和豪放,因此成为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乐器之一。
蒙古筝的发展与蒙古族的历史和文化密不可分。
在古代,蒙古族是以游牧为生的民族,他们通过蒙古筝传承和表达自己的历史、文化和情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蒙古筝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音乐形式,并且在蒙古族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蒙古筝曲子的特点蒙古筝曲子以其独特的音色和旋律而闻名于世。
蒙古筝的音色柔和悦耳,有时候带有一丝哀伤,有时候又充满豪情和激情。
蒙古筝曲子的旋律多样,有的悠扬动听,有的高亢激昂,有的柔美婉转。
它们表达了蒙古族人民的情感、历史和文化。
蒙古筝曲子的演奏技巧独特精湛。
演奏者通过手指的轻点和拨弦,使得蒙古筝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
演奏者的手指灵活而熟练,能够准确地表达曲子的情感和意境。
同时,演奏者还可以运用一些特殊的技巧,如颤音、滑音等,使得曲子更加生动和有韵味。
蒙古筝曲子的题材和风格蒙古筝曲子的题材广泛多样,涵盖了蒙古族的历史、传统、风俗和民间故事等。
有的曲子描绘了草原的壮丽景色,有的曲子表达了蒙古族人民的感情和思乡之情,有的曲子讲述了蒙古族的英雄事迹和传说故事。
这些曲子既是蒙古族人民对自然和生活的赞美,也是他们对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蒙古筝曲子的风格多样,有的曲子轻快欢快,有的曲子悲怆沉郁,有的曲子豪放热情。
这些不同的风格反映了蒙古族人民的不同情感和性格特点。
无论是哀伤的《踏雪寻梅》还是豪情的《草原狂想曲》,蒙古筝曲子都能够打动人心,引发人们对蒙古族文化的思考和赞美。
中国古筝与蒙古筝的比较研究

90
பைடு நூலகம்
艺术教育 ART EDUCATION 2012 · 11
戏剧与影视
念品,出售给游客。 第三,将地方戏曲刻录成音像制品。 4.模式的选择 根据上述策略,地方戏曲文化旅游价值开发主要有四种模式,
即商演模式、景观模式、生产模式,以及综合了这三种模式的产业 园区模式。其中,产业园区积聚了一批策划、创作、演出、营销团 队,在运作戏曲产业化、服务文化氛围、完善商务环境、带动产业 发展、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如“深圳天下 梨园第一村”就是这样的一个产业园区,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建 有一个大剧院和30个小舞台,还有3个戏曲培训基地、一座戏曲文 化文物展示馆。“深圳天下梨园第一村”集各地特色戏种,如粤 剧、黄梅戏、昆曲、川剧、豫剧、越剧、湖南花鼓戏、潮戏、皮影 戏、歌仔戏等几十种剧目,通过专业表演、串演、大型晚会、培训 等方式,吸引了海内外大量戏曲爱好者。
模式无所谓好坏,重要的是适合于当地的戏曲和旅游业的水平 和状况及其他客观条件。
三、开发利用的外在条件 1.体制与机制创新 第一,加强文艺体制改革,尽快推进剧团的市场化改造。将 剧团分为两类——政府扶持的剧团和推向市场的院团,对前者要加 大财政投入,对后者要改制置换。推向市场是主要的。大同地方戏 剧团的改制较为成功,坚持区别情况、分类指导的原则,由7家院 团整合为3家院团,使剧团拓展了在演出市场中的发展空间,营造 出了一个比较宽松和谐的文化环境。但这些改革并不彻底,还需要 改进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如艺术法人制、艺术总监制、项目签约 制、艺术团体股份制改造等,形成不同形式和层次的新布局,从根 本上转变地方戏剧院的经济增长方式。 第二,完善保护机制,加强立法。既要重视保护,又要重视 开发,还要重视地方戏曲的教学与科研,大力培养传承人。加强
浅谈蒙古筝的发展与传承

浅谈蒙古筝的发展与传承蒙古筝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北瀛和亚特兰大时期。
当时,草原上的蒙古族人们在生活和劳动中,通过自然界的声音和乐器的发声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情。
而蒙古筝便是其中的一种乐器。
它的产生,源于蒙古族人们对自然声音的模仿和对音乐的创造。
最初,蒙古筝只是一根简单的弦乐器,由一根木杆和数根弦组成,外形简单朴素。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对蒙古筝进行了不断的改进和完善,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蒙古筝的形态。
蒙古筝的发展历程中,最为重要的一段历史是元代。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蒙古筝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元代建立了帝都大都(今北京),各地的文化艺术得到了广泛交流和传播。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蒙古筝的音乐艺术得到了更多的人们的关注,乐器的制作和演奏技术也得到了更多的完善和提高。
元代的文化繁荣,对蒙古筝乐器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蒙古筝逐渐融入了蒙古族的日常生活中,并且成为了蒙古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蒙古族人们的婚礼、宴会、节日等各种场合,蒙古筝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了音乐伴奏和独奏的首选乐器。
蒙古筝的音乐传统也逐渐形成,乐器的演奏技术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完善。
蒙古筝的音乐形式有室内音乐会、室外音乐演出、家庭民间音乐等多种形式,丰富了蒙古族的音乐生活。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西方文化的冲击,蒙古筝逐渐遭到了冷落,乐器的传承和发展出现了断层。
许多年轻人对蒙古筝这一传统乐器不感兴趣,导致了蒙古筝音乐的衰落。
为了保护和传承蒙古筝音乐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蒙古族人们开始了蒙古筝音乐的振兴工程。
他们成立了蒙古筝音乐协会,开展了蒙古筝音乐的普及教育和培训工作,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学习和传承蒙古筝音乐,同时也推出了一系列的蒙古筝音乐作品,使蒙古筝音乐得到更多人的喜爱和关注。
在当代蒙古族人们的努力下,蒙古筝音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
蒙古筝的演奏技术得到了更多的完善,音乐作品的数量和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浅谈蒙古筝的发展与传承

浅谈蒙古筝的发展与传承蒙古筝是蒙古族传统的乐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蒙古筝起源于蒙古族民族的生活和音乐传统,经过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如今,蒙古筝已经成为了蒙古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一、蒙古筝的起源与发展蒙古筝是藏族人民民族的传统乐器,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
蒙古筝最早起源于蒙古族的牧民生活,在那个时候,蒙古筝是用来伴奏歌曲和舞蹈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蒙古筝慢慢成为了蒙古族音乐的主要乐器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音乐表演和社会活动中。
蒙古筝的发展得益于蒙古族音乐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以及蒙古族民族的勤劳智慧。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蒙古筝不断吸收和融合各种音乐元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奏技巧和风格特点。
蒙古筝的发展也离不开蒙古族音乐人的辛勤努力和执着追求,他们将自己的梦想与蒙古筝紧密联系在一起,不断探索和创新,为蒙古筝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二、蒙古筝的传承与保护蒙古筝作为蒙古族传统音乐的珍贵遗产,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和保护。
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不断制定和实施各种政策和措施,加强对蒙古筝的传承和保护工作。
一方面,国家对蒙古筝的传统技艺进行保护,鼓励蒙古族音乐人积极参与蒙古筝的传承传统,传授蒙古筝的演奏技艺和相关知识。
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的文化扶持政策,资助蒙古筝的演出和教学活动,推动蒙古筝的传统艺术走向现代社会,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蒙古筝。
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蒙古筝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越来越多的蒙古族青年积极学习和传承蒙古筝的演奏技艺,有的甚至走出国门,在国际舞台上展示蒙古筝的魅力。
蒙古筝的保护工作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参与,不少音乐学院和研究机构将蒙古筝列为重点研究对象,致力于挖掘和传承蒙古筝的音乐文化内涵,推动蒙古筝的传统艺术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
三、蒙古筝的未来展望蒙古筝作为蒙古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历史积淀,未来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
浅谈蒙古筝的发展与传承

浅谈蒙古筝的发展与传承作者:赵莹莹来源:《北方音乐》2020年第08期【摘要】本文是在已有的文献基础上对蒙古筝进行初步的了解,并将其归纳、整理为三个板块的文献综述,旨在讨论蒙古筝的历史与发展、传承与保护以及内蒙古地区蒙古筝的地域特色。
【关键词】蒙古筝;教育传承;演奏技法;表演特征【中图分类号】J632;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文章编号】1002-767X (2020)08-0242-02【本文著录格式】赵莹莹.浅谈蒙古筝的发展与传承[J].北方音乐,2020,04(08):242-243.蒙古筝,蒙古语发音“yatug”,即雅托噶。
现流行于我国北部内蒙古地区锡林郭勒、伊克昭盟等地,是蒙古族一种历史悠久的弹拨类弦鸣乐器,其表现力十分丰富,五声音阶非依次排列定弦,音色浑厚有力,旋律优美灵动,与蒙古族文化血脉相连,深受广大蒙古族人民的喜爱。
笔者以“蒙古筝”“雅托噶”为主题线索,在《中国知网》找到相关文献34篇,其中期刊文献24篇、硕博士论文9篇、国际会议1篇。
在通读全部文献后,笔者发现每篇文章都有其研究的侧重点,围绕一个或两个主题展开,总体性、客观性的论述却寥寥无几。
因而,笔者在此对这些文章进行归纳、总结,进而讨论蒙古筝的历史与发展和传承与保护。
一、蒙古筝之纷杂史说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各部,建立了蒙古汗国。
史书中记载:“国王(指木华黎)出师,亦以女乐随行,率十七、八美女,极慧黠,多以十四弦弹大官乐等曲,拍手为节,甚低,其舞甚异”。
乐师、乐器随军征战中原,音乐作为蒙古人民“精神食粮”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途经各地,喜爱音乐的蒙古人民在宣扬本民族音乐的同时也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音乐艺术,“固守与吸纳”一直以来是艺术发展进步的不二法则,蒙古民族豁达的胸怀及对艺术所尊崇的价值观为笔者所赞叹。
公元1260年,忽必烈即可汗位,实现了全国大一统的局面,更加推动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国家的政治、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同时为音乐艺术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器乐领域的发展就是一很好的证明,据史料记载约有28种之多。
谈古筝表演艺术的古典美

谈古筝表演艺术的古典美古筝是中国传统乐器中的瑰宝,它赢得了世界的普遍认可和敬仰,被列为世界最美乐器之一之列。
古筝表演艺术以其古朴典雅、韵味无穷、香气厚重的艺术特色和情感张力,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古典美。
古筝表演艺术的古典美首先体现在它的音乐特色上。
古筝是一种拨弦乐器,它的音色独特,温柔清澈、脆嫩细腻,给人以深刻的感触和强烈的魅力。
在古筝表演艺术中,演奏者通过自己的表现方式体现音乐的意境与内涵。
比如演奏者在演奏中可以通过不同的技巧来表现出音乐的情感,配合音乐的起伏变化,使听众在音乐的情感冲击中感受到不同的美感。
其次,古筝表演艺术的古典美还体现在它的舞台表演特点上。
在音乐上,古筝演奏者使用各种表演技巧和舞台效果来增强古典美的感染力。
比如,演奏者可以通过身体语言的表现、手指的动作、面部表情等多种方式来营造深刻的氛围,进一步强调古典美的情感表现。
此外,在舞台的布置上,演奏者也可以根据不同的歌曲内容和意境来进行精心设计,营造出一个具有特殊古典韵味的舞台效果。
古筝表演艺术的古典美还体现在它所表现的情感特点上。
在古筝表演艺术中,演奏者通过自身的体验和表达来传递内心的情感,唤起听众深层次的情感共鸣。
比如,在经典曲目《高山流水》中,演奏者通过对古筝的各种演奏技巧的运用,表达出对山水的钟爱之情,使人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和力量;在经典曲目《秦淮河畔》中,演奏者则通过古筝的清脆声音和细腻的演奏技巧,表达出对故乡的怀念之情,使人们回味往事,感知生命的厚重和情感的纯粹。
总之,古筝表演艺术的古典美是由众多因素共同构成的,它在音乐、舞台效果和情感体验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高度的审美价值。
古筝表演艺术的古典美,不仅是中国古典音乐的精髓所在,更成为了中外音乐文化的交流之桥,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与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谈古筝表演艺术的古典美

谈古筝表演艺术的古典美古筝是中国古代乐器中的一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表演艺术。
古典美是古筝表演艺术的重要方面,包括音乐、演奏技巧、音色、以及表演者的姿态和气质等。
古筝作为民族乐器之一,被视为中国音乐文化的瑰宝。
它的音色纯美、婉转动听,能够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意境。
在古筝演奏中,乐曲的音调起伏、情感的表达以及演奏者的个人特色都是展现古典美的关键。
古筝表演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综合了音乐、舞蹈、戏曲和文学等多种元素。
古筝曲目中大多融入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观念,如“意境超脱”、“音与乐境合一”等。
在古筝演奏中,演奏者需要通过精妙的技巧和细腻的表达来传达曲目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使观众产生共鸣和感受到音乐的美。
古筝演奏技巧是古典美的重要体现。
古筝有着独特而复杂的演奏技巧,包括泛音、滚音、颤音、散指、双手分别演奏不同音符等。
这些技巧的运用需要演奏者具备高超的技巧和丰富的经验,通过灵活的手指动作和掌握准确的力度,使每一个音符都能够清晰而准确地表达出来。
古筝演奏技巧的熟练运用不仅能够增添音乐的魅力,还能够提升整个表演的艺术效果。
古筝表演的音色也是古典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筝的音色独特,具有丰富的音质和音量变化的能力。
不同曲目的演奏需要演奏者根据曲目的特点和需要,灵活地运用不同的音色,以达到与曲目的情感和意境相契合的效果。
演奏者通过调整琴弦的力度、击弦的位置和强弱等,能够在演奏中赋予曲子不同的韵味和风情。
表演者的姿态和气质也是古筝表演艺术的重要方面。
在古筝演奏过程中,演奏者需要保持端正的坐姿和稳定的手指动作,展现出专注而投入的表演态度。
演奏者的气质也会直接影响到整个表演的效果,对于传达曲目的情感和意境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优秀的古筝演奏者既要具备杰出的演奏技巧和音乐素养,还需要通过自身的艺术感悟和个性的表达来赋予演奏以更高的艺术价值。
古筝表演艺术的古典美通过音乐、演奏技巧、音色以及表演者的姿态和气质等多个方面的综合展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蒙古筝的艺术魅力初探
作者:王红艳
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24期
【摘要】蒙古族是我国众多民族中的一个,其发展时间很长,也拥有着令人瞩目的文化遗产。
在众多文化中,音乐成就尤其突出,音乐在她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中非常重要的角色,在他们的历史中,音乐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们所独有的民间音乐展现了日常生活中的具有普遍性和个性的的特点,进一步展现出蒙古地区民众内心深处的个性审美以及最普遍的价值理念。
【关键词】蒙古筝;艺术魅力;探究
一、蒙古筝历史根源
蒙古筝就是蒙古民众经常使用的一种乐器,这种乐器的发展时间很长,因此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乐器之一,其也是我国古代古筝的一种。
筝,历史悠久且音色悠长的乐器,其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成长,在历经无数次沉浮中,最终自成一格,一起独特的魅力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蒙古筝是蒙古族使用时间很长的一种乐器,因为在蒙语中其被叫做 yatug,因此翻译过来也就是雅托噶。
蒙古筝是一种弹拨乐器,是该民族民众十分喜爱的乐器。
依照历史资料可知,在公元237年蒙古筝管饭传播于秦地。
筝,“古五弦,施于竹,如筑(古代击弦乐器);秦蒙恬改为十二弦,变形如瑟,易竹以木;唐以后加十三弦旧”。
这种乐器也就是该民族所崇敬的,代表内心愿望的,具有漫长发展历史的乐器。
在元朝的时候,官方以及非官方乐器就经常使用蒙古筝演奏歌曲。
通常是十二、十三或十四弦的筝。
十二弦筝则用在寺庙和民间盛大集会,如祭祀、诵经和那达慕等宗教和喜庆活动中;十三弦筝多用于宫廷和王府,用于迎宾、宴请和送往等大型礼仪活动。
蒙古族在长期的音乐实践中吸取了其他民族乐器的长处创造了自己的特色乐器。
古老神奇的蒙古筝是同蒙古民族特有的生活、劳动紧密连在一起的,特殊的风味和丰富的表现力给这个乐器带来别样的感觉。
二、蒙古筝艺术魅力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蒙古筝演奏歌曲、外形和制作手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传播区域的不同,蒙古筝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蒙古筝就像草原上飞奔的牛羊,始终生存在内蒙古这片辽阔、充满生机的土地之上。
用其与众不同的音乐特色表达英勇不屈、机智的蒙古族民众对未来生活的不懈追求。
蒙古筝是我国民族乐器里面拨弦乐器的一种,其展现出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
领略蒙古筝的独特魅力,对于蒙古筝的传播、蒙古筝演奏、蒙古筝音乐欣赏,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人从蒙古筝及其演奏手法等角度进行探究,对蒙古筝的独特魅力进行分析。
蒙古筝和其作品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作品是展现蒙古筝艺术魅力的主要载体,从作品中我们就能深刻的领悟到蒙古筝的艺术魅力。
广为人知的使用蒙古筝演奏的作品就是《白翎雀》,该作品最初的含义是赞扬在天空中翱翔,可以驾驭天鹅的飞禽——白翎雀。
通过蒙古筝独特的描绘生
动的表现出白翎雀雌雄共鸣的情谊,充分展现出这种飞禽英勇无畏,为维护草原而迸发出的神勇。
这首经过蒙古筝作品也在此后得到了忽必烈的喜爱,成为大范围传播的国乐。
通过蒙古筝作品我们也能看出蒙古筝自身的艺术魅力,领悟到其与众不同的艺术表现力。
三、独特的演奏魅力
蒙古筝有其自身独有的演奏手法——定弦法,定弦法也是五声音阶定弦之一,低音部位于蒙古筝的中下部。
蒙古筝会使用一根老弦、七根二弦、四根子弦。
蒙古筝弦音排列方式为:(1)查干调(1=D);(2)哈格斯调(1=G);(3)黑勒调(1=C);(4)递格力木调(1=F)。
此外蒙古筝转调特点和汉族古筝基本上相似,比如将D宫调音阶里面的三音(mi)弦整体提升高半音以后,就形成了G宫调;比如将G宫调音阶里面的主音弦整体下降半音以后,就形成D宫调。
该领域相关专家就层在自身著作中指出,筝的按柱以及定弦,在表面上是依照“各随宫调设柱”的排律方式,但是实际上还是按照“筝排雁柱”与“银筝乍艳参差竹”两种。
前者是来自我国古代诗人对筝柱排列的细致刻画,换句话说就是弦柱饷如同在飞行的雁阵;后者是古代诗人对筝柱排列的刻画。
根据上面的描述,我们就能知道,唐宋之前的弹筝定弦按柱用调形式多变。
但是上面两种按柱定弦手法中的“银筝乍艳参差竹”却只在蒙古筝中被保留下来,这也成为蒙古筝的特色之一。
这样的定弦法有利于蒙古筝丰富自身音乐表现力,进一步提升蒙古筝的整体魅力。
让蒙古筝可以轻松的打造出自由宽广、古典朴实的贴近蒙古四、族生产生活特征的旋律。
蒙古筝是蒙古地区的传统器乐之一,在各个地区都有蒙古筝的身影。
在蒙古草原民间蒙古筝的演奏方式类型多样,不同演奏家弹奏手法也经常出现变化,甚至不同时间地点的演奏都会形成不用的效果。
使用各种指法展现变奏。
一样的曲目可以使用各种乐器独奏、合奏,在各种场合表演不一样的曲目,不了解本地音乐的人无法进行表演。
该地的民俗氛围是蒙古筝发展的根基,民间传统艺术家的即兴演奏也有很大的作用,各个时间点、各类场合甚至是为各个阶层的人演奏时,艺术家加花变奏的方式以及弹奏的手法都会由于环境的差异而出现变化。
这样随性自由的演奏手法为蒙古筝增添了一种神秘的色彩,给人一种随性洒脱的听觉感受。
四、蒙古筝的传承和发展
蒙古族音乐自身具有形象感人的词汇,多种多样的展现形式,富有艺术特色的表现方式向民众表现出该地区民众高尚的内心思想以及富有英雄气息的勇敢精神,有利于打造人的性格,提高公众整体素养。
根据之前的阐述我们就可以清楚的知道,蒙古筝在蒙古族发展历史中的关键作用。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不同的方面,蒙古筝始终占据着自己独特的地位,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蒙古筝和蒙古族的发展密不可分。
所以我们要想更好的掌握蒙古筝的发展历程以及艺术魅力就一定要深入的分析,全面的进行研究。
虽然现在很多都开支关注少数民族传统器乐的发展,但是对蒙古筝的保护和推广力度依旧不够。
其实,蒙古筝和其它传统器乐一样,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在少数民族地区甚至是汉族中都有广大的群众基础,在历史发展中也曾出现过众多蒙古筝优秀作品和创作家,在当代社会更是日益展现出自身独有的艺术魅力,但是
在现代社会却逐渐没落。
因此有关人员要全面保护蒙古筝的发展,进一步促进蒙古筝等传统器乐的发展,让更多的民众了解蒙古筝的艺术魅力,传承我国古来的艺术文化。
参考文献
[1]元史·礼乐志(卷六十七)[M].中华书局,1976:1664.
[2]娜仁格日勒.雅托噶源流考[J]. 草原艺坛,1994(02) .
[3]转引自乌兰杰.蒙古族音乐史[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 94.
[4](元)吴莱:《北方巫者降神歌》《元诗选》己集,第1519页.
[5]元史·礼乐志(卷七十七) [M]北京:中华书局,1976:1926.
[6]元史·礼乐(卷七十七) [M].北京:中华书局,1976:1926.
作者简介:王红艳(1971—),女,蒙古族,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内蒙古赤峰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