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专利侵权诉讼技巧和策略--吴玉和-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法律部
专利权的侵权证据要素

专利权的侵权证据要素标题:专利权的侵权证据要素及应对策略导言:在知识经济时代,专利权的保护对于刺激创新、保护创造性劳动成果以及维护企业竞争优势至关重要。
然而,专利权也面临着侵权的威胁。
为了维护创新者的权益,法律界和专利申请者一直在寻找侵权证据要素和相应的应对策略。
本文将探讨专利权的侵权证据要素,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一、专利权侵权证据要素:1. 发明或实用新型的规定:在专利权侵权案件中,首要的证据要素是被控把专利权要求要求的发明或实用新型进行了未经授权的制造、使用、销售、进口或实施。
此要素包括专利权要求的技术方案以及所涉及的技术特性。
2. 专利权有效性:专利权的有效性是专利侵权案件中的另一个关键证据要素。
被告可能会挑战专利权的有效性,包括对专利权要求范围的合理解释、技术问题的新颖性和非显而易见性的评估等。
3. 侵权行为的证据:除了基本的专利权要素之外,原告还必须提供侵权行为的具体证据。
这些证据可能包括行为记录、证人证言、市场调查、销售数据等。
该证据需要证明被控侵权行为与专利权的主张相一致。
4. 损害证据:在专利侵权案件中,原告还需要提供侵权行为对其利益产生的实际损害证据。
这可能包括销售收入的减少、市场份额的下降、声誉损毁等。
损害证据将对判定赔偿金额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二、应对策略:1. 对专利权的保护:在申请专利时,应充分确保专利权的有效性和要求的清晰性,以便在专利侵权案件中能够更容易地提供证据。
此外,定期进行专利监视,及时发现潜在的侵权行为,并采取行动。
2. 收集证据:对潜在的侵权行为进行全面的调查,并及时收集有力的证据,包括行为记录、无关证人的证词、市场调研等。
这将有助于提供充分的侵权证据,在法庭上证明侵权行为。
3. 维护专利权:在发现侵权行为时,尽快采取行动并维护专利权。
这可能包括向侵权方发送警告信函、寻求法律支持、申请诉讼等。
通过积极反应,可以阻止侵权行为的继续,维护自己的利益。
4. 寻求赔偿:如果发现专利权被侵权,原告可以向法院提起侵权诉讼,并要求赔偿。
专利侵权纠纷的解决途径和案例分析

专利侵权纠纷的解决途径和案例分析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专利的保护和侵权纠纷的解决显得尤为重要。
针对专利侵权纠纷,各国法律体系都提供了一系列的解决途径。
本文将探讨专利侵权纠纷的解决途径,并通过案例分析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
一、专利侵权纠纷的解决途径1.和解协议和解协议是解决专利侵权纠纷最常见的途径之一。
当双方无法达成一致时,可以通过和解协议来解决争议。
和解协议可以通过许多方式达成,如支付侵权赔偿金、交叉授权等。
和解协议的优势在于可以快速解决争端,同时减少双方的经济损失和时间成本。
2.诉讼程序如果和解无法实现或双方意见较大分歧,可以通过诉讼程序解决专利侵权纠纷。
通过法院的审理,可以确定专利侵权事实和侵权责任,并给予相应的法律制裁。
尽管诉讼程序可能耗费时间和金钱,但它为受侵害的一方提供了一种强制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3.仲裁机制仲裁是一种快速、保密且成本较低的解决专利侵权纠纷的途径。
仲裁程序可以根据双方的约定进行,双方可以选择仲裁员,并根据仲裁员的判决来解决争议。
仲裁程序避免了繁琐的法庭程序,提高了解决争端的效率,尤其适用于国际专利纠纷。
4.调解和协商调解和协商是另外两种相对非正式的解决途径。
通过第三方的介入,双方可以进行对话和妥协,达成互利共赢的解决方案。
调解和协商对于保持双方的关系和声誉具有重要作用,并可以避免长期的法律纠纷。
二、专利侵权纠纷案例分析1.苹果公司与三星电子苹果公司与三星电子的专利纠纷案是近年来最具代表性的专利侵权案例之一。
苹果公司起诉三星电子侵犯了其创新设计和功能专利,要求巨额赔偿。
最终,两家公司在多个国家进行了长期的法律战。
通过多轮诉讼和和解,最终达成了全球范围内的交叉授权协议,结束了专利侵权纠纷。
2.高通与苹果公司高通与苹果公司在智能手机芯片领域的专利纠纷近年来备受关注。
高通控告苹果公司侵犯其无线通信技术专利,并要求禁售部分iPhone产品。
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多起诉讼后,双方达成了全球性的和解协议,苹果公司同意支付高通巨额专利授权费用,并签署长期授权协议。
代理专利权侵权纠纷案件必备思路和技巧

代理专利权侵权纠纷案件必备思路和技巧专利侵权案件是典型的法律与技术相结合的案件,专利侵权案件多涉及各个领域的科学技术。
所以,此类案件大多需要对涉案技术内容进行查明,以便确定专利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及对相应的技术特征进行比对。
专利权侵权纠纷案件主要特点1.多涉及对技术问题的查明。
专利侵权案件是典型的法律与技术相结合的案件,专利侵权案件多涉及各个领域的科学技术。
所以,此类案件大多需要对涉案技术内容进行查明,以便确定专利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及对相应的技术特征进行比对。
2.多伴随专利无效宣告程序。
专利侵权纠纷案件中,被告大多会针对原告专利提出无效宣告,以对抗正在进行的侵权诉讼,一旦专利被宣告无效,则原告就丧失主张权利的基础。
无效宣告程序在专利侵权案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3.多涉及司法鉴定程序。
由于专利侵权案件与技术密切关联,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的过程中如对技术问题查明有困难,多会委托司法鉴定机构对涉案技术问题进行鉴定。
司法鉴定意见在专利侵权案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案件的走向至关重要。
4.审理周期较长。
基于前面提及的专利无效宣告程序及司法鉴定程序,专利侵权案件的审理期限都比较长,有时法院基于专利无效宣告程序而中止诉讼,此时案件审理两三年也是较常见的。
律师在代理专利侵权纠纷案件时,应掌握如下思路和技巧:1.选择适当的维权专利在发起一场专利侵权诉讼前,首先要考虑的是选择适当的维权专利作为权利基础。
评估维权专利是否合适,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1)专利权利基础要稳定,即专利符合授权条件,被无效的几率较小;(2)专利权保护范围不能过窄,即维权专利应当有尽可能大的保护范围,保护范围过窄,很容易使被告规避侵权;(3)便于调查取证,即选择维权专利应考虑后续调查取证的便捷性,防止因无法取证而使维权陷入困境。
例如,如果权利人针对某项技术即申请了产品专利又申请了方法专利,则应优先选择产品专利进行维权,因为获取侵权产品比获知侵权方法更容易。
专利侵权规避技巧学习课件

专利分析的结果可以为制定规避 策略提供依据。
专利规避策略制定
根据专利检索和专利分析的结 果,制定相应的专利规避策略。
专利规避策略包括技术改进、 设计变更、寻找替代方案等, 以避免侵犯他人的专利权。
制定专利规避策略时需要考虑 成本、时间和技术难度等因素。
专利规避实施
实施专利规避策略,采取相应的措施 避免侵犯他人的专利权。
专利侵权规避技巧学 习课件
目录
• 专利侵权概述 • 专利侵权规避方法 • 专利侵权案例分析 • 专利侵权风险评估与防范 • 专利侵权应对策略 • 专利侵权法律责任与救济途径
01
专利侵权概述
专利侵权定义
专利侵权是指未经专利权人许可,为生产经营目 01 的而实施其专利的行为。
实施包括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和进口专 02 利产品,或使用专利方法以及使用、许诺销售、
案例二:等同原则应用
总结词
等同原则是指被控侵权产品与专利技术虽然存在形式上的差异,但实质上具有等 同的功能和效果,从而构成侵权。
详细描述
等同原则的应用需要考虑被控侵权产品与专利技术是否具有相同的功能和效果, 以及是否存在实质上的技术替代或变形。如果被控侵权产品与专利技术具有相同 的功能和效果,且存在实质上的技术替代或变形,则可能构成专利侵权。
实施完成后需要进行复查和评估,以 确保规避效果和防止侵权风险的发生。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保持高度的保密性, 以防被他人发现并提起侵权诉讼。
03
专利侵权案例分析
案例一:技术特征对比分析
总结词
通过对比被控侵权产品与专利的技术特征,判断是否落入专利保护范围。
详细描述
在技术特征对比分析中,需要将被控侵权产品的技术特征与专利的技术特征进行逐一对比,判 断是否具有相同或等同的技术特征。如果被控侵权产品的技术特征与专利的技术特征相同或等 同,则可能构成专利侵权。
专利侵权案件法律意见书(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一)涉案专利信息1. 专利名称:XX产品及其制造方法2. 专利号:XXXXXXX3. 发明人:XXX4. 专利权人:XXX公司5.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6. 申请日:XXXX年XX月XX日7. 授权公告日:XXXX年XX月XX日(二)侵权行为概述1. 侵权方:XX公司2. 侵权产品:XX产品3. 侵权行为:XX公司在未经专利权人授权的情况下,制造、销售、使用涉案专利产品,侵犯了涉案专利权。
二、专利侵权分析(一)专利权有效性1. 专利权的有效性是判断专利侵权的前提。
根据我国《专利法》的规定,专利权自授权公告之日起生效。
涉案专利已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专利权有效。
2. 专利权的有效性需满足以下条件:(1)新颖性:涉案专利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显著区别和创造性;(2)创造性:涉案专利在技术领域中具有创造性;(3)实用性:涉案专利能够制造、使用,并产生积极效果。
经审查,涉案专利满足上述条件,专利权有效。
(二)侵权行为认定1. 侵权行为的认定需满足以下条件:(1)侵权方实施了专利权的保护范围;(2)侵权方未获得专利权人的授权;(3)侵权方具有主观故意或过失。
根据涉案事实,XX公司在未经专利权人授权的情况下,制造、销售、使用涉案专利产品,已构成侵权。
(三)侵权赔偿1. 侵权赔偿范围:根据我国《专利法》的规定,侵权赔偿包括专利权人因侵权行为所遭受的损失和侵权方因侵权行为所获得的利益。
2. 侵权赔偿计算方法:(1)专利权人因侵权行为所遭受的损失:根据涉案专利产品的市场份额、销售价格、侵权行为持续时间等因素进行计算;(2)侵权方因侵权行为所获得的利益:根据侵权产品的销售数量、销售价格、侵权行为持续时间等因素进行计算。
三、法律意见(一)关于专利侵权诉讼1. 专利权人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专利侵权诉讼,请求判令侵权方停止侵权行为、赔偿损失。
2. 专利权人可提供以下证据:(1)专利证书、专利权人身份证明;(2)侵权行为的证据,如产品、销售合同、宣传材料等;(3)侵权行为给专利权人造成的损失及侵权方所获得的利益的证据。
知识产权法中的专利侵权与反不正当竞争的法律规范与追究方式

知识产权法中的专利侵权与反不正当竞争的法律规范与追究方式知识产权是现代社会中重要的法律概念之一,其中专利权作为知识产权的一种形式,在保护创新和鼓励技术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专利侵权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出现给知识产权的正常运作带来了挑战。
因此,了解专利侵权和反不正当竞争的法律规范,以及追究该类行为的方式,对于维护知识产权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专利侵权的法律规范专利侵权是指在专利权有效期内,未经专利权人许可,在法律保护的专利范围内,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或者进口他人的技术方案或者产品,侵犯其专利权的行为。
专利侵权的法律规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专利权人的权利专利权人享有独占利用专利的权利,他人未经许可不得侵犯。
专利权人还可以依法授权他人使用、许诺销售、销售或者进口相关技术方案或者产品,但必须遵守合同约定。
2. 专利权范围的界定为确定专利侵权行为,必须准确界定专利的权利范围。
针对每一项专利,其权利范围由专利的权利要求决定。
权利要求是对专利技术内容的具体描述,它决定了专利权人的权益。
3. 专利侵权的主体专利侵权行为可以由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实施。
侵权主体可以是故意或过失的,无论是否故意,侵权行为都可追究。
二、反不正当竞争的法律规范除了专利侵权,反不正当竞争的法律规范也对维护知识产权起到重要作用。
不正当竞争是指为获取不正当竞争优势,干扰正常的市场秩序,侵害其他竞争者合法权益的行为。
反不正当竞争的法律规范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禁止虚假宣传商标法规定,禁止商标权人在商品宣传中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以及对他人商品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
2. 禁止商业贿赂反不正当竞争法明确规定,禁止通过商业贿赂、引诱、胁迫等手段,获得不正当竞争优势。
3. 禁止侵犯商业秘密商业秘密是商业经营者通过努力形成的商业信息,具有经济价值并采取保密措施的。
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对未经许可获取、使用、披露、转让商业秘密的行为予以禁止。
专利侵权诉讼与应对策略

案例二:成功应对专利侵权诉讼案例
1 2
案例概述
某公司被竞争对手提起专利侵权诉讼,但通过积 极应对,成功地驳斥了对方的指控。
案例分析
在本案中,该公司提供了充分的证据证明其未侵 犯对方的专利权,并成功地驳斥了对方的指控。
专利侵权行为不仅包括未经专利权人许可,制造、使用、销售其专利产品或使用其专利 方法,也包括未经许可,进口其专利产品的行为。
专利侵权类型
直接侵权
独立侵权和共同侵权
直接制造、使用、销售或进口他人专 利产品的行为。
根据侵权人数量,可分为独立侵权和 共同侵权,共同侵权需承担连带责任。
间接侵权
为直接侵权提供帮助或促成其发生的 行为,如提供工具、设备或材料等。
专利侵权诉讼与应对 策略
• 专利侵权概述 • 专利侵权诉讼流程 • 专利侵权应对策略 • 案例分析 • 总结与展望
目录
Part
01
专利侵权概述
专利侵权定义
专利侵权是指未经专利权人许可,为生产经营目的使用、许诺销售、销售其专利产品, 或者使用其专利方法以及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该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
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
与政府部门保持良好沟通,及时反映问题并寻求支持和帮助。
Part
04
案例分析
案例一:专利侵权诉讼案例
案例概述
某公司因生产销售的产品侵犯了 某专利权人的专利权,被专利权
人提起专利侵权诉讼。
案例分析
在本案中,法院认定该公司侵犯 了专利权人的专利权,判决该公
司停止侵权、赔偿损失。
案例结论
在应对专利侵权诉讼时,被控侵权人可以采取多种策略进行应对,例如提出专利无效宣告请求、提出不侵权抗辩、寻求和解 等。这些策略各有优劣,被控侵权人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策略。
专利侵权调查技巧

专利侵权调查技巧专利侵权是指他人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针对专利权人拥有的专利权进行侵犯的行为。
专利侵权调查技巧是指通过一系列手段和方法来确定是否存在侵权行为的过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专利侵权调查的技巧以及其适用范围。
一、了解专利权的范围和内容在进行专利侵权调查时,首先应对专利权的范围和内容有所了解。
这包括了解专利权的申请号、发明名称、专利权人等相关信息。
同时需要了解专利权的范围是否涵盖了被指控的侵权行为。
二、收集相关证据进行专利侵权调查需要收集一系列相关证据。
这些证据包括但不限于专利文件、相关产品或技术的销售、使用和制造情况、市场调查、相关人员的证言等。
通过充分收集这些证据,可以为判断是否存在专利侵权提供有力的依据。
三、分析被指控的侵权行为在收集到相关证据后,需要对被指控的侵权行为进行分析。
此时应与专利权的范围和内容进行对比,判断被指控的产品或技术是否落入了专利权的保护范围内。
同时,还需要考虑专利权的有效性,即是否存在专利权的无效情况,这也是判断是否存在侵权的重要因素。
四、寻求专业意见在进行专利侵权调查时,如果自身对专利法律问题了解有限,可以寻求专业人士的意见。
可以咨询专利律师或专利代理机构,他们经验丰富,对专利侵权调查具有较高的专业性。
通过专业人士的帮助,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是否存在专利侵权。
五、详细记录调查过程在进行专利侵权调查时,需要详细记录调查的整个过程。
这包括了解相关专利权信息的时间、收集证据的来源、相关人员的证言等。
详细记录可以帮助后续对侵权行为进行有力的举证,同时也有助于总结经验和教训,避免类似的侵权问题再次发生。
六、权衡利弊并采取行动在经过以上调查和分析后,需要权衡各方的利弊,确定是否采取行动。
这包括考虑专利侵权行为对自己的影响及可能造成的损失,以及采取行动后可能面临的风险和成本。
综合考虑后,可以选择向法院提起诉讼或采取其他合理的措施来维护自身的专利权。
总结:专利侵权调查技巧涉及到收集证据、分析被指控的侵权行为、寻求专业意见等多个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高院《 最高院《关于审理侵犯专利权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 题的解释》 2009) 题的解释》(2009)第18条 条
权利人向他人发出侵犯专利权的警告, 权利人向他人发出侵犯专利权的警告,被警告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经书面 催告权利人行使诉权, 催告权利人行使诉权,自权利人收到该书面催告之日起一个月内或者自书 面催告发出之日起二个月内,权利人不撤回警告也不提起诉讼 不撤回警告也不提起诉讼, 面催告发出之日起二个月内,权利人不撤回警告也不提起诉讼,被警告人 或者利害关系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请求确认其行为不侵犯专利权的诉讼的, 或者利害关系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请求确认其行为不侵犯专利权的诉讼的, 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医药及生物技术领域 专利侵权诉讼技巧和策略
吴玉和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 香港)有限公司 中国专利代理 香港 有限公司 法律部
2010-12-20
China Patent Agent (HK) Ltd.
1
主要内容
药品注册、药品行政保护、 药品注册、药品行政保护、药品专利保护的基本关联 药品专利被侵权的应对策略 药品被控专利侵权的应对策略 药品专利侵权判断 从药品专利侵权诉讼看专利文本的撰写
5-[2-乙氧基-5-(4-甲基-1-哌嗪基磺酰基)苯基]-1-甲基-3-正 [2-乙氧基甲基- 哌嗪基磺酰基)苯基] 甲基丙基丙基-1,6-二氢-7H-吡唑并[4,3-d]嘧啶-7-酮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 二氢-7H-吡唑并[4, d]嘧啶[4 嘧啶 或含有它们中任何一种的药物组合物在制造药物中的用途, 或含有它们中任何一种的药物组合物在制造药物中的用途,该药物用 于治疗或预防包括人在内的雄性动物勃起机能障碍。 于治疗或预防包括人在内的雄性动物勃起机能障碍。
《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第19条 药品注册管理办法》 19条
对他人已获得中国专利权的药品, 对他人已获得中国专利权的药品,申请人可以在该药品专利期届满 年内提出注册申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按照本办法予以审查, 前2年内提出注册申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按照本办法予以审查, 符合规定的,在专利期满后核发药品批准文号、 进口药品注册证》 符合规定的,在专利期满后核发药品批准文号、《进口药品注册证》或者 医药产品注册证》 《医药产品注册证》。
一中级人民法院(1995)重经初字第406号民事判决书) 一中级人民法院(1995)重经初字第406号民事判决书) 406号民事判决书
案例6 案例6:“盐酸吉西他滨”专利侵权纠纷案(江苏 盐酸吉西他滨”
省高级人民法院(2001)民三初字第001号民事判决书) 省高级人民法院(2001)民三初字第001号民事判决书) (2001)民三初字第001号民事判决书
药品行政保护三大基本要件
《药品行政保护条例》第5条 药品行政保护条例》 申请行政保护的药品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申请行政保护的药品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 1993年1月1日前依照中国专利法的规定其独占权不受保护的; 1993年 日前依照中国专利法的规定其独占权不受保护的; 1986年 日至1993 1993年 日期间, (2) 1986年1月1日至1993年1月1日期间,获得禁止他人在申请人所在国 制造、使用或者销售的独占权的; 制造、使用或者销售的独占权的; 提出行政保护申请日前尚未在中国销售的。 (3) 提出行政保护申请日前尚未在中国销售的。
2010-12-20 China Patent Agent (HK) Ltd. 7
药品专利链接
药品注册与专利保护的链接
《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第18条 药品注册管理办法》 18条
申请人应当对其申请注册的药物或者使用的处方、工艺、用途等, 申请人应当对其申请注册的药物或者使用的处方、工艺、用途等, 提供申请人或者他人在中国的专利及其权属状态的说明; 提供申,申请人应当提交对他人的专利不构成侵权的声明。 专利的,申请人应当提交对他人的专利不构成侵权的声明。对申请人提交 的说明或者声明,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在行政机关网站予以公示。 的说明或者声明,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在行政机关网站予以公示。 药品注册过程中发生专利权纠纷的,按照有关专利的法律法规解决。 药品注册过程中发生专利权纠纷的,按照有关专利的法律法规解决。
2010-12-20
China Patent Agent (HK) Ltd.
8
药品专利链接实例 药品专利链接实例
“马来酸罗格列酮” 马来酸罗格列酮” “西地那非”(伟哥) 西地那非” 伟哥) 专利ZL94192386.X权利要求: ZL94192386.X权利要求 专利ZL94192386.X权利要求:
2010-12-20
China Patent Agent (HK) Ltd.
4
药品行政保护的追溯力
25号 《药品行政保护条例实施细则》(局令第25号)第 药品行政保护条例实施细则》 局令第25 24条 24条 在药品行政保护申请日前获准进行临床研究,且在药品行政 在药品行政保护申请日前获准进行临床研究, 保护授权日前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生产的同一药品,在药 保护授权日前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生产的同一药品, 品行政保护授权之后,可以在批准范围内继续生产、销售,但不 品行政保护授权之后,可以在批准范围内继续生产、销售, 得向第三方转让。 得向第三方转让。
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2007)二中民初字第12860 12860号民事判 (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2007)二中民初字第12860号民事判 决书) 决书)
2010-12-20
China Patent Agent (HK) Ltd.
13
举证责任倒置
(新)产品方法举证责任倒置 案例5:“恩丹西酮”专利侵权纠纷案(重庆市第 案例5 恩丹西酮”专利侵权纠纷案(
2010-12-20
China Patent Agent (HK) Ltd.
3
药品行政保护法规
药品行政保护主要渊源
中国政府与美国政府关于保护知识产权的谅解备忘录 中欧有关保护知识产权的会谈纪要 药品行政保护条例》 《药品行政保护条例》 《药品行政保护条例实施细则》(局令第25号) 药品行政保护条例实施细则》 局令第25号 25
案例2 案例2:“酯菌酶”农业化学物质行政保护纠纷 酯菌酶” 案
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2006)沪一中民五( 初字第217 (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2006)沪一中民五(知)初字第217 号民事裁定书) 号民事裁定书)
2010-12-20
China Patent Agent (HK) Ltd.
6
美国药品专利链接的参考
ANDA (abbreviated new drug application) and Orange Book Title 35 US Code Section 271(e)(1):“It shall not be an act of infringement to make, use, offer to sell, or sell within the United States or import into the United States a patented invention (other than a new animal drug or veterinary biological product (as those terms are used in the Federal Food, Drug, and Cosmetic Act and the Act of March 4, 1913) which is primarily manufactured using recombinant DNA, recombinant RNA, hybridoma technology, or other processes involving site specific genetic manipulation techniques) solely for uses reasonab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and submission of information under a Federal law which regulates the manufacture, use, or sale of drugs or veterinary biological products.” Title 21 US Code Section 355(j)(2)(A)(vii): “a certification, in the opinion of the applicant and to the best of his knowledge, with respect to each patent which claims the listed drug referred to in clause (i) or which claims a use for such listed drug for which the applicant is seeking approval under this subsection (b) or © of this section – (i) that such patent information has not been filed, (ii) that such patent has expired, (iii) of the date on which such patent will expire, or (iv) that such patent is invalid or will not be infringed by the manufacture, use, or sale of the new drug for which the application is submit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