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修建钱塘江海塘方法揭秘
钱塘江海塘

钱塘江海塘钱塘江海塘在唐代以前的修塘费用,已无可考。
唐及北宋时期修筑北岸海塘,据明代严宽在《海宁水利图志·序》载:“皆以数郡财力,始克有济。
”南宋嘉定六年(1213),修葺山阴县溃塘,是由朝廷调拨钱米。
后即购买没收的园、田设庄,按年收租息作为海塘的岁修经费。
临安府龙山一带海塘的岁修经费,是按户按年摊派石、草若干。
嘉熙年间(1237~1240),将临安府沿江淤复耕地的税额拨作修塘经费。
咸淳年间(1265~1274),修筑海盐海塘需费较多,除发县仓米粮外,并有知县、县民捐款。
元泰定年间(1324~1327),抢修北岸海塘盐官州一段,除征工外,还用钞79.4万余锭,粮4.63万余石,系奏报朝廷支拨。
南岸修筑百沥海塘,劝民捐输粮米。
明初,北岸海塘海盐、平湖一带兴办大工程,都动用苏、松等9府财力,及至成化年间(1465~1487),北岸海塘的修筑经费,有用杭州竹木税、各项罚款、赎罪款等。
以后专设海盐海塘岁修款,每年在嘉兴府属7县摊派银3500~7000两,当年如若支用有余,则结转至下一年。
万历年间(1573~1619),海宁、平湖亦按例分别筹集银300两与600两。
但万历三年风潮毁塘,历年积储不敷工用,于是将“藩司兵饷”、“驿传嬴金”及“他郡赎谷款”等拨充海塘工费。
明末由于财政支绌,北岸海塘的修筑,竟至预征钱、粮和依靠各级官吏的捐款。
南岸海塘的修筑工费,多向受益田亩派征,亦有府、县拨发仓粮。
萧绍海塘还有动用赎罪款、罚金和由知县、县民的捐款。
嘉靖十五年(1536),兴建三江闸时,萧山县曾帮工帮费,以后萧山辖境内西江、北海两塘的修筑,凡需费较多时,山阴、会稽两县均予协济,但承担份额,各时期不尽相同。
此制直到清代亦承袭不改。
清初,修筑北岸海塘,除“额编塘工银”外,还有官、绅捐款,按亩捐米,并将各项罚款、追缴虚报款等作为筑塘工费。
康熙五十四年(1724),因“存留公银既废”,各府协济的规定亦复取消,经奏准凡士民愿意捐款作为海塘工程经费,则允许入国子监为监生,当时简称捐监。
钱塘江古海塘护塘技术

收稿日期:2018 09 30 作者简介:陈 伟(1974—),男,浙江海盐人,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钱塘江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
该方法的缺点是需耗用大量木材,桩木易腐烂, 且粉砂土沉积的滩地,当大溜临塘时迅速坍塌,木桩 无法钉立,已钉木桩亦随即坍失(图 1)。
布法一:即在塘前 2丈 9尺范围内,用木桩分行 相间钉立 6根、3根,树立于滩面上,因之柱的排 钉形式见图 2a);布法二:为桩木成梅花桩形,每行 各参差钉立 3根,其排列布置见图 2b)。 1.2 坦水
明万历三年(1575年)嘉兴府同知黄清筑海盐
石塘 750丈,在黄光升筑塘法的基础上,塘外设置 “防浪桩”,密 集 如 篱,并 于 排 桩 间 填 实 砂。 明 万 历 五年(1577年)在海盐修复风潮所毁海塘后,树防浪 桩、木栅栏 2600丈,参差林立,深入沙中,高出丈 许,以消杀潮浪;十四年在萧山西兴官巷中同口塘前 钉防浪桩三道,共长 60余步。清代则在塘身斜坡顶 部安放回浪立石。以后进一步演变,改进成为清代 桩石护塘坝的雏形[1]。
雍正八年(1730年)江苏巡抚尹继善修筑华亭 海塘,首创“护塘坝”(图 5),《江苏海塘新志》载:玲 珑坝的施工 方 法 是 “分 别 潮 势 缓 急,在 塘 身 外 筑 石 坝 1、2、3、4层不等,内高外低,形如阶级。第 1层在 塘外约五、六尺处,先打排桩。桩木围圆 1尺 6寸, 长 2丈 2尺,入土 1丈 3尺,出土 9尺。然后在排桩 与塘岸之间填碎石筑实。这一层谓之单坝。又于单
“天神赐佑”与“尽人之力”:清世宗“天人感应”理念下的钱塘江海塘工程

筑石塘等工 , 现在确勘估计之中。孰料 , 世宗对石文倬等筹办以土易石工程颇不以为然 , 不无谨慎地指示 :
此事 当着实斟酌。其钱粮特费多, 若今 岁海啸之情形 , 若石堤可以捍御 , 图一 劳永逸则可, 若还能御 势, 小土方 亦可御 势 , 大石 堤 亦不 能 , 则何 必也 。 尔等 身上 干 系甚 巨, 悉心议 奏 可也 。⑥ 此次 风 潮过 后 , 不仅 浙 省 官员建 议 修筑 石 塘 , 江苏亦 有 类似 奏 请 。 当年 九 月 , 布政 使 鄂尔 泰 就 苏省 海塘
第2卷第3 9 期
浙 江 海 洋 学 院 学 报 (人 文 科 学 版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VL9N, o2 o 3
Jn,02 ue21
21 年 6 J R LO HE I N oC A NⅣ E I Y H MA I I S S I N E) 02 月 OU NA FZ JA G E NU RST ( U N TE CE C
密切 关 系及特 点 。
雍正二年(74 七月十八 、 12 ) 十九等 日, 、 江 浙两省遭特大风潮袭击。江苏等地海塘冲决 , 倒坏 民居庐舍 ,
甚 至溺 死 多人 。 浙 江省海 宁 、 海盐 、 山阴等 九县塘 堤亦 多被 冲决 ② “ ,濞没 海塘场 灶 、 民 田亩 ” 。得 知灾 隋 , 居 ③ 世 宗 立 即下令 两省 督抚 开仓 赈济④ 损 坏塘 堤 的修 补 工作亦 逐 步展 开 。 , 八 月 , 江布 政 使 佟 吉 图密 奏 灾情 时称 , 水 系 风 潮 涌 至 , 去 甚 速 , 浙 海 泄 因此 内地 禾 苗 并无 伤 损 , 成 大 秋
即石堤 亦不 能捍御 也 。急急 修理 土堤 为是 。 ) …… ( ) 塘之 议 , 不及 恃 , 不 急为抢 筑土堤 ( 然 石 缓 若 朱批 : 如 应
钱塘江古海塘及其保护

作者: 刘幸;刘振伟
作者机构: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出版物刊名: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页码: 180-181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7期
主题词: 钱塘江;古海塘;保护
摘要:钱塘江海塘修建的历史悠久,与长城、大运河被称为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建筑工程,它见证了古代沿海人民与江潮抗争的历史,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沿海地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然而,目前由于种种原因沿海地区古海塘破坏严重,保护海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
完善相关立法,加强海塘管理,积极引入民间资本等措施可以解决目前海塘保护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乾隆朝钱塘江海塘修筑的政治史解读

一
政 府行 为作 为研 究主线 , 出政 府角色 和地 位 , 突 以此 体 现政治史 在史学 中 的统 帅作用 。 因此 , 治史研 政 究 欲开辟更 广阔 的空间 , 应克服 自身偏执 , 就 围绕被 忽 略的“ 政治 ” 含义 的第二个层 面真正 有所作为 。 政 治史 研究 覆 盖 国家 治理 、 政府 行政 相关 各 领
域, 就要求 在具体 研 究对 象 上 必须 保持 一 种更 为 开
、
“ 治” 政 治史” 政 与“
或许有人 要 问 “ 塘 修筑 属 于 国家政 治 ” 立 海 的
论能 否成立 ?海 塘 修筑 是 否属 于政 治 史 研究 范 围? 为此 , 先将 “ 首 政治 ” “ 治史 ” 与 政 的概 念予 以廓 清 。
凌在研 究 中就一 直强 调农 业 、 食 等 与 国家 ( 府 ) 粮 政 职能相 关 的 内容均 应 纳 入 政 治 史 研 究 之 中。 这 是
一
使 张 若 震 奏 称 : 在 此 番 风 潮 冲 决 , 非 人 力 所 能 “ 固 施, 而善后 之 图何 可不 亟行 筹 画?惟有 钦遵 谕 旨 , 不
现 ” 其二为 “ ; 国事得 以治 理 ” 政 治史 作为 研究 政 。
治发展 、 变迁 及 其 相 关 问 题 的 史 学 板块 , 研 究 对 其
象、 研究 领域 如何 定 位 , 自然应 以 “ 治 ” 内涵 为 政 的 依据 。但 是 , 以往 的政治史 研究强 化 了前 者 , 忽略 了 后者; “ 对 治术” 及其 政治架 构 等制 度性 内容情 有独
体 制来讨论 , 却很 少关 注 它 的技 术层 面… …从 而忽
钱塘江海塘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与传承

钱塘江海塘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与传承
杨丽婷
【期刊名称】《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36)2
【摘要】钱塘江海塘研究中,针对其工程技术的研究极为深入,但针对海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却相对薄弱;在海塘文化宣传方面,工作既不成规模,也不成体系,且由于缺少学术研究的支持,文化宣传也缺乏深度。
对比西湖等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案例,分析上述钱塘江海塘文化遗产的研究与文化宣传现状,认为进行海塘文化的遗产研究可以促进申遗,申遗又可以推动对文化遗产的保护。
因此,建议加强对钱塘江海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入挖掘和研究,并且将宣传工作进一步规模化、系统化、深刻化,通过增加“海塘文化”的宣传途径、建设钱塘江海塘文化长廊等举措保护、传承钱塘江海塘文化遗产。
【总页数】6页(P1-6)
【作者】杨丽婷
【作者单位】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浙江水文化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2
【相关文献】
1.嘉兴海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2.钱塘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现状及对策研究
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文化传承及传承人保护研究——以武
鸣壮族师公舞传承为例4.生态文明视阈下钱塘江唐诗之路水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5.钱塘江杭州段海塘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钱塘江河口治导线探索

钱塘江河口治导线探索韩曾萃;潘存鸿【摘要】治导线的科学合理确定是河道治理成败的关键.简要论述了钱塘江强潮河口导治线应遵循缩窄固定江道、减少潮量的原则,采取适当措施,适度增加河道的弯曲程度,以达到不抬高上游洪水位、减少明清老海塘塘脚冲刷、保护涌潮景观和明清老海塘风貌、改善排涝和水资源利用条件,同时满足两岸已有基础设施安全运行、生态环境和土地需求.经过60 a资料的不断积累,不同意见的探索磨合、逐步修改完善治导线,最终达到了以上目标.【期刊名称】《浙江水利科技》【年(卷),期】2017(045)001【总页数】7页(P58-63,72)【关键词】治导线;缩窄江道;减少潮量;适度弯曲【作者】韩曾萃;潘存鸿【作者单位】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浙江杭州310020;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浙江杭州3100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148钱塘江河口的天文大潮加上风暴潮高出两岸平原3 ~ 5 m,而两岸平原是中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
钱塘江河口潮差、流速之大为国内之首,涌潮的破坏力巨大惊人,加之河床宽浅、游荡性强,主流极不稳定,这些都造成该地区灾害频繁,成为历代当政者的心腹之患。
因此数百年来投入重金,修建了下有木桩上有条石的鱼鳞石塘数百公里。
但当时缺乏科学理论、水文数据和先进的筑堤技术,故仍常有损毁,一直处于被动抢险之中[1]。
20世纪30年代,一批国内、外专修水利工程人员开始认识到,缩窄过于宽浅、游荡的河道才是治本之策[2],但限于内战外患的政局,也无水文、地形观测资料,未能制订出科学合理的治导线。
新中国成立后,在立即修复破损海塘的同时,组织了专业水文、地形测绘队伍,成立了专业的河口研究机构,也请了国内顶级的专家,共同研究河口的河床演变规律[7]。
20世纪60年代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研究河口水文水质特征(水位、流速、含沙量、涌潮、盐度、污染物浓度等)提供了有力的工具[3]。
从1946 — 2008年,钱塘江河口治导线规划历时60余年,编制了近10个规划,鉴于治导线涉及国计民生各个方面,加之人的认识局限性,资料的有限性和研究手段的单一性,规划过程必然存在一些争议和值得探索的问题。
钱塘江海塘史话

钱塘江海塘史话作者:那颜来源:《百科探秘·海底世界》2020年第06期2013年,杭州市江干区九堡文体中心的工地上挖出了一段梯形古建筑,该古建筑由大条石横竖交错垒叠而成。
考古专家经过考察后,认定这是一段明清时期的古海塘。
那么,明清时期的古海塘为什么会深藏在闹市中呢?让我们回到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 年)。
这一年,秦国在杭州地域设置了钱唐县。
这也是杭州第一次登上了历史舞台。
当时杭州市区和西湖还是一个浅海湾,吴山和宝石山位于海湾两边。
传说秦始皇南巡时曾途经钱唐,他乘坐的船就停泊在宝石山下。
時至今日,宝石山上还留有“秦始皇缆船石”。
东汉初年,一个叫华信的人来到了会稽郡做父母官。
当时的钱唐县就归会稽郡管辖。
钱塘江江口一带时常出现潮灾。
华信目睹了海潮淹没陆地的情景后,决定在钱唐县东面修筑一道海塘,以此阻挡潮水倒灌。
修筑海塘是大型工程,华信手中并没有足够的资金。
于是他派手下到处去宣扬,只要挑一石土到海边,就给一千钱。
一千钱在当时可是一大笔钱。
起初,只有少数人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把土挑到了海边。
华信让他们把土倒在海边,然后当场给了每人一千钱。
一传十、十传百,挑土到海边的人越来越多,倒在海边的土也逐渐堆积起来。
又过了十来天,华信忽然表示不需要土了。
土又沉又不值钱,那些把土挑到海边的人,自然不会傻得把土再挑回去。
他们把土就地一倒,就空着担子回去了。
古代信息传播速度很慢,即使华信不再出钱收购土了,仍有大批人挑土前来,空担而返。
就这样,倒在海边的土越积越多,形成了一条长长的堤坝。
这道用土堆筑起的防海大塘不仅阻挡了海潮倒灌,还让西湖成为与海隔绝的内湖。
华信筑塘的故事被南朝钱唐县令刘道真记录在《钱唐记》中。
该记录又被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引用,写进《水经注》中。
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道有文字记载的海塘。
钱塘江入海口是一个狭长的“喇叭口”。
这种独特的地形造就了举世闻名的钱塘潮。
大诗人苏轼曾写诗盛赞“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年前修建钱塘江海塘方法揭秘
浙大历史系副主任徐立望说,李辅燿不仅在晚清长期担任浙江地方官员并主持钱塘江海塘工程修建,更于1908年出任新组建的浙江海塘工程总局局长这一机构是现在钱塘江管理局的前身,因此李辅燿也被视为钱塘江管理局的第一任局长。
本次影印出版的《李辅燿日记》共计10册,包括了62本李辅燿日记,生动反映了从1875年到1916年间,晚清和民国的政治环境、官员生活和社会风貌,尤其与浙江息息相关,是研究近代中国和浙江的珍贵史料。
明清以来,因为钱塘江海塘的稳固与否关系到江南富庶地区的安危,整修海塘一直是重要的全国性工程。
专家介绍,李辅燿1877年应浙江奏请、受朝廷委派,赴浙主持钱塘江海塘工程。
他迎难而上,亲力亲为,以专业精神和高度责任感整治海塘。
李辅燿吸取前人经验,采用先进技术,在石块上钻孔并灌入铁水,使石塘更加严密结实。
经过4年多的努力,将通塘新旧石工联络一气,被时人称为圣朝第一大工程。
工程结束后,李辅燿用图解的方式编撰了《石塘图说》一书,对工程的全过程绘图解说,对清末钱塘江海塘工程做了全面总结。
1896年和1908年,李辅燿又两度接手钱塘江海塘整治工作。
李辅燿在日记中详细记录了他参与整修海塘的经历。
徐立望说,在一本日记中夹附了汇总的工程款收支账单,款数极为详细。
日记中还抄录了他给朝廷御史写的长信,揭露了因为历年维护经费的递减,导致海塘呈现年久失修,不时有溃堤的险象发生,而民众对于负责工程的官员已极度失望,由此李辅燿提出官督绅办的治理思路。
历史学家正在进一步发掘整理这一史料蕴藏的丰富信息。
李辅燿工诗、书、画、印,与浙江文化人士交往深厚,是西泠印社的早期赞助社员。
影印本《李辅燿日记》同时具备了优秀书法作品的艺术价值。
这套日记被李家后人珍藏,除散佚一本外,其余均得以保全。
李辅燿的孙子、76岁的李崧峻今天代表李家后人正式将日记及其他一些来往信稿、杂记、书札、诗词手迹等文物无偿捐献给浙大。
据介绍,文物将由浙江大学档案馆妥善保存,浙大相关学科正组织力量加
快对日记等文献的点校整理工作,后续成果将陆续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