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课文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课文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课文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选自《战国策·齐策一》。邹忌,战国时齐国人。 2. 讽,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3. 齐王,齐威王。4. 纳,接受。 5. 修:长,这里指身高。6. 尺:战国时期的一尺等于现在的23.1厘米。7. 昳丽:光艳美丽。8. 朝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9. 服,穿戴。10. 窥镜:照镜子。11.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12. 孰,谁。13. 旦日:第二天。14. 明日:第二天。15. 弗如远甚:远不如。16. 美我:认为我美。17. 私:动词,偏爱。18. 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的后边省去了“我”。19. 宫妇:宫里的妃子。20. 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21. 蔽:受蒙蔽,这里的意思是因受蒙蔽而不明。

22. 面刺:当面指责。23. 谤讥于市朝:在公众场所议论(君王的过失)。24. 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25. 讥,谏。26. 谤讥,在这里指“议论”,没有贬意。27. 市朝,公共场合。28. 闻: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29. 时时:不时,有时候。30. 间进:偶然进谏。间,间或,偶然。31. 期年:满一年。期,一周年。32. 朝于齐:到齐国来朝见(齐王)。33. 战胜于朝廷:在朝廷上战胜(别国)。意思是内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战胜敌国。

译文

邹忌身长五十四·寸左右,而且形象外貌光艳美丽。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了一下镜子,对他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比,谁更美呢?”他的妻子说:“您非常美,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最美的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而又问他的妾:“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呢?”妾说:“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相坐而谈,问他:“我和徐公比,谁更美呢?”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又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着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照着镜子里的自己,更是觉得自己与徐公相差甚远。傍晚,他躺在床上休息时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赞美我漂亮,是偏爱我;我的妾赞美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赞美我美,是有事情要求于我。”

在这种情况下,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全国范围内的百姓没有一个不有事想求助于大王。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

齐威王说:“你说的很好!”于是就下了命令:“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们,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热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齐威王。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战胜了敌国。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1.邹忌讽齐王纳谏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1.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材分析◇ 本文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文章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谏齐王,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劝诫齐王纳谏,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本文语言浅显,故事情节生动,内容并无费解之处。教学的基本方式应是以学生自读为主,以教师点拨为辅。点拨过程中注意抓住劝谏和讽喻手法来启发学生,使他们悉心体会邹忌委婉劝说的方式,明确邹忌劝谏艺术在当代人际交往中的作用。另外,梳理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也是教学重点之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战国策》的基本情况。 2.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3.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把握文章讽喻说理、类比推理的写作手法。 4.认识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解,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如朗读比赛、分组讲述等)理解文意,培养其获取新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全方位提高语文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古代谏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精神,理解古代明君虚心纳谏的博大胸怀,培养学生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 2.引导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以互相尊重为前提,用委婉劝说、易于他人接受的方式给别人提意见。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反复诵读,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语的意义,逐步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1)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2)领会臣、君的智慧与胸怀,培养学生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必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君王是否贤明, 二要看谏者进谏的说话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他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预习检测 1.学生介绍《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时期的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的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

邹忌讽齐王纳谏(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_0

邹忌讽齐王纳谏(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 3、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词语修、尺、服、窥、美、私、闻、莫、地方、左右、市朝等。 2、归纳多义词义项朝、孰、旦、诚、闻。 3、句式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b、忌不自信。 c、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教学难点 领悟课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人们常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那么人们也常常思考,“忠言”为什么一定要逆耳呢?顺耳不是更有利于被接受被采纳吗?由上面的问题可以知道,古人向君王进谏时,委婉规劝往往比直言规劝的效果好些。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选自于《战国策•齐策》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讲的就是邹忌讽喻齐王广开言路,纳谏除蔽,结果使齐国修明政治,国势强盛的故事。(板书课题)(此导语的设计的意图有三。一是为了激趣,让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二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辩证来看待优秀的文化遗产。三是注意与上篇课文《勾践灭吴》的联系) 二、解题 邹忌,战国时齐国人,善鼓琴,曾借弹琴之道言治国之道,深得威王赞赏,封为相,后封成侯。 齐威王,田氏,名因齐,一作婴齐。曾任用邹忌为相,田忌、孙膑为将和军师,改革政治,国力渐强。

邹忌讽齐王纳谏,两个动词,不属于同一个主语,是一个兼语句。此课题揭示了课文的内容,即邹忌用委婉含蓄的方式劝告齐威王接受意见、采纳建议。 三、研习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诵读要求读音准确、断句正确,感情充沛,有节奏感。教师的范读可以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也可以课前请人朗读,然后播放录音,还可以请朗诵水平较高的学生朗读) 2、学生自行反复朗读课文 要求: ①、至少诵读两遍。 ②、借助注释、工具书,完成下列自测题。 A、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a、形貌昳丽(yì) b、时时而间进(jiàn) c、朝服衣冠(zhāo) d、期年之后(jī) e、皆朝于齐(cháo) B、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1邹忌讽齐王纳谏 课课练作业题(含答案)

21邹忌讽齐王纳谏 知能演练活用 夯基达标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邹.忌(zōu)昳.丽(yǐ)燕.国(yān) B.孰.与(shú) 弗.如(fú) 入朝.(cháo) C.窥.镜(kuī) 期.年(qī) 纳谏.(jiàn) D.间.进(jiān) 旦.日(dàn) 规劝.(quàn)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旦日 ..,客从外来() (2)暮寝.而思之() (3)皆朝.于齐() (4)皆以.美于徐公() 3.把下列句子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1)()朝服衣冠。 (2)徐公来,()孰视之。 (3)客从外来,()与()坐谈。 (4)自以为不如()。 4.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邹忌修八尺有余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3)王之蔽甚矣 (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5.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联。 上联:邹忌现身说法巧进谏 下联: 课内品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10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朝.服衣冠,窥镜 朝.而往,暮而归 B.客之.美我者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C.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及鲁肃过.寻阳 D.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愿为市.鞍马 7.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一处) (1)吾妻之美我者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邹忌的妻、妾、客都在夸赞他,但是他们夸赞的原因是不一样的。 B.邹忌讲究劝说策略,由己及君,类比说理,巧妙地使齐威王接受了自己的谏言。 C.齐威王用上、中、下三种不同等级的奖赏来激励大家提意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D.齐威王政令刚出,很多人当面谏言,后来则间接提建议,一年后无人再进谏了。 10.请举一个我国历史上关于进谏或纳谏的事例。 课外拓展 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1~14题。

部编版初中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编排在语文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文教学的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文章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根据《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 (1)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2)利用课文注释,小组内自行疏通文意,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 (3)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能力目标 (1)能准确地朗读课文,在此基础上力求读出人物语气和故事特定情境; (2)帮助学生体味邹忌讽谏齐王的语言艺术; (3)培养爱思考的习惯,学会从小事中悟出一定的道理,见微知著。 3、情感目标 体会古代志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思想,理解古代明君肯听臣民意见,认真纳谏的大度胸怀。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多形式朗读进而理清思路。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细心体会邹忌委婉劝说的方式,明确邹忌劝说艺术的作用。 安排1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预习的思考题

二、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我班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朗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朗读法“三分诗七分读”,教学中讲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意味,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2)提问法为达到在课堂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对短文整体的把握能力,我设计若干个问题在教学中适时抛出,以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 (3)练习法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越及时越好。所以我在教学的最后环节中设置了课堂练习以反馈教学效果。 2、说学法根据学生的情况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课前预习,试着去解决老师出示的思考题。 (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3)通过表演和抢答的游戏方式使课堂活跃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设计合理的课后练习题,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 三、说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用“三人成虎”的故事导入新课 故事讲完后,我接着补充这个故事本来是讽刺魏王无知的,但后世人引申这个故事成为“三人成虎”这句成语,乃是借来比喻有时谣言也可以掩盖真相的意思。在春秋战国时期,君王择友谋士,像庞葱、魏征等,他们主要是为君王出谋划策,但君王是否听劝,得看劝术如何以及君王是否是明主。今天我们来学习《邹季讽齐王纳谏》(板书课题看邹忌是如何劝说齐王,而齐王又是否听了他的建议。(故事内容战国时代,各国相互功伐,为了使大家都真正遵守信约,国家与国家之间通常将太子交给对方作为人质。《战国策、魏策》中有这样一段记载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太子到赵国去做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现在有个人来说街市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魏王说“我不信”庞葱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县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及翻译

邹忌讽齐王纳谏 刘向 原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yòu)余,而形貌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窥(kuī)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bàng)讥于市朝(cháo),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jiàn)进;期(jī)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身材魁梧,容貌美丽。(有一天)早晨(他)穿好衣服戴好帽子,照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哪里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于是又问他的妾说:“我与徐公相比谁更美?”妾说:“徐公哪里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一位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坐着闲谈。(邹忌)问客人说:“我和徐公谁更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啊。”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再照镜子看看自己,又觉得远不如人家。晚上,(他)躺在床上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的原因,是惧怕我;客人认为我美的原因,是有事情想要求于我。”? 因此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惧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的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妃子及身边的侍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人不惧怕您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一定)很深了!”? 齐威王说:“好!”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所有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过错的人,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人,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人,得下等奖赏。”政令刚一下达,许多官员都来进言规劝,宫庭就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有时偶尔还有人来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想说,也没有什么可进谏的了。? 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内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战胜敌国。 注释 (1)本文选自西汉后加的。《战国策》是战国时期各种史料的汇编,原作者不详,西汉刘向编订为三十三篇,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试题练习题(部编版)

一、词语解释:①邹忌修.八尺有余()②王之蔽.甚矣( )③臣诚.知不如徐公美()④今齐地方 ..千里()⑤邹忌讽齐王纳谏()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⑦朝服.衣冠()⑧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⑨时 时而间.进()⑩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⑾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⑿能 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⒀皆以.美于徐公()⒁.期年 ..之后()⒂皆朝.于齐()二、翻译句子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②由此观之,王之敝甚矣。 ③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④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⑤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⑥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⑦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⑧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三、选择题1、下面两组句中加线词的用法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A.吾孰与徐公美B. 吾妻之美我者 C. 君美甚D. 皆以美于徐公 2、下面两组句中加线词的用法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A. 私我也 B. 公而忘私 C.曹操绕寨私行 D. 不宜偏私 3、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2分)()A.朝服衣冠,窥.镜(察看)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C.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弊端) D.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偶尔)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中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 ..的一项是() A.徐公来,孰视之.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C.吾妻之.美我者D.暮寝而思之. 5、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2分)() A.本文第一段写出了邹忌头脑冷静,不为奉承所迷惑。 B.本文第二段运用两组排比句式增强了语势,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 C.本文第三、四段从侧面表现邹忌的精明能干,具有治国之才。 D.本文的主旨是通过邹忌“暮寝而思之”,悟出了人们由于种种原因,不会说出事情的真相的道理。 6、停顿有误的是()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B.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C.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D.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7、下边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今齐地方 ..千里(地域,表处所)B.朝服衣冠,窥.镜(察看)C.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当面)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8、与例句中加点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A.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B.暮寝而思之.C.臣之.妾畏臣 D.何陋之.有 四、文章内容理解1、邹忌以己身之事设喻类比国家大事,讽劝齐威王纳谏,写出三组类比的句子。 ①臣之妻私臣— ②臣之妾畏臣— ③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2、邹忌劝谏齐王的策略,高明在哪里?(2分) 3、邹忌在妻、妾、客的交口称赞中,没有得意忘形,还能保持清醒的判断,最后承认自己“弗如远甚”,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我们应该从邹忌身上学到些什么呢?探究文意,说说你的认识。(4分) 4、《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讽谏艺术有什么特点?(2分) 5、文中说“王曰:‘善。’”这里的“善”表明了齐威王什么态度? 6、本文先写邹忌在与徐公比美的过程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接着写邹忌以设喻讽谏齐王,最后写及其结果。 7、邹忌成功说服齐王纳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着这样的启示? 8、从文中看,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有哪些? 9、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10、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11、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用现代汉语回答) 12、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13、讽谏的结果如何? 14、邹忌与徐公的比美中悟出的治国道理是什么?15、邹忌是如何看待妻、妾、客对自己的评价?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_译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 原文: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注释: ①、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一》。邹忌:《史记》作邹忌,齐人。齐桓公时就任大臣,威王时为相,封于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号成侯。后又事宣王。修:长。八尺:战国时各国尺度不一,从出土文物推算,每尺约相当于今18到23公分左右不一。②、形貌昳丽:容貌光艳美丽。昳:通“佚”,美丽。③、朝:早晨。服:动词,穿戴。④、窥镜:照镜子。⑤、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孰,疑问代词,谁,哪一个。徐公,人名。⑥、君美甚:你美极了。⑦、及:赶上,比得上。⑧、不自信:不相信自己(美)。⑨、复:又。⑩、旦日:明日。⑾、与坐:与之坐,陪客人坐。介词“与”的后面省略宾语“之”。⑿、孰视之:仔细地察看他。孰,同“熟”(shú),仔细。之,指城北徐公。⒀、弗如远甚:远不如徐公美。⒁、暮寝而思之:夜晚躺在床上思考这件事情。暮,夜晚。寝,躺,卧。之,代词,指妻、妾、客“美我”一事。(15)之:助词。美我:赞美我。美,用作动词。(16)私:动词,偏爱。(17)诚:确实,实在。(18)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动词,以为。“以”“我”。(19)方千里:方圆千里之内。(20)宫妇左右:指宫内的妇人、姬妾以及左右侍从的人。莫:没有谁。(21)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22)王之蔽甚矣:大王受蒙蔽很厉害。甚:厉害。(2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能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面刺,当面指责。过,过错。者,代词,相当于“……的人”。(24)能谤讥于市朝:能在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谤:指责;讥,讽刺。市朝,指人众会集的地方。(市朝:公共场合) (25)闻寡人之耳者:被我亲耳听到。(26)门庭若市:宫门和庭院里人挤得象集市一样。(27)时时:有时,不时地。间:间或,偶然。进:进谏。(28)期(jī)年:满一年。期,满。(29)虽欲言无可进者:即使想说也没有什么可以进谏的了。(30)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文章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第二部分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第三部分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本文语言浅显,故事情节生动,内容并无费解之处。教学的基本方式应是以学生自读为主,以教师点拨为辅。悉心体会邹忌委婉劝说的方式,明确邹忌劝说艺术在当代人际交往中的作用。另外,学习齐威王虚心听取意见与邹忌善于思考、关注生活,推已及人的可贵品质。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也是教学重点之一,不宜忽略。 【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 1、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 2、疏通文意,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认识邹忌和齐王的人物形象。 4、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向生活学习,关注小事,发展灵感,让生活充满智慧。过程和方法: 1、诵读法(用诵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体现文言文教学的特点) 2、合作探究法(你问我答,师生合作共同探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齐威王虚心听取意见与邹忌善于思考、敢于进谏的可贵品质。 【教学重点】 1、体会邹忌设喻说理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提高语言的艺术。 【教学难点】 1、探究故事的现实意义:向生活学习,关注小事,发展灵感,服务社会。 【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导入激趣,点击积累 1、同学们,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语言具有无穷的魅力,善于听取忠言的人们,他们的人生往往散发成功的光辉。封建社会,历代君王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于进谏的大臣是不成的;但是语言也是魔鬼,有多少策士谋臣怀着一颗忠君爱国的心,向君王冒死进谏,却因不善劝谏而不得善终,比如:比干被挖心;屈原遭放逐;司马迁蒙受宫刑之辱。 如何运用语言,提高语言的艺术,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起来学《邹忌讽齐王纳谏》,

21.邹忌讽齐王纳谏

21邹忌讽齐王纳谏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战国策》的文学常识。 2.读准字音,结合注释及积累,明确文言重点字词含义,疏通文义。(重点) 3.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深入理解课文。(重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若想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作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预习展示 1.了解相关文常。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后期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由于《战国策》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2.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重点实词: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 ..于市朝(谤讥: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刺:指责) 上书.谏寡人者(书: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2)词类活用: ①朝服 ..衣冠(朝,名词作状语,在早上;服,名词作动词,穿)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美) 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当面) ④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3.把握句式。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②忌不自信。(宾语前置) ③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④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后置句) ⑤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⑥王之蔽甚矣。(被动句) 三、合作探究 (一)初步感知文意 本文讲述了什么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邹忌以家庭琐事设喻劝谏齐威王和齐威王勇于纳谏的故事。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也告诉我们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建议,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 (二)深入理解课文 1.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了蒙骗的? 明确:“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2.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为进谏者颁奖意味着什么? 明确:批评者勇气的大小。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振兴国家的决心。 3.劝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邹忌的谏言,立即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求谏。 4.文中依次叙述“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者的人数,这是为什么? 明确:说明齐国的政治日益清明。 四、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及翻译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及翻译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及翻译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翻译 邹忌身高八尺多,形体容貌光艳美丽。一天早晨,邹忌穿戴

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同城北徐公比,谁漂亮?”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漂亮,就又问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谁漂亮?”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邹忌同他坐着闲聊,邹忌又问他:“我同徐公比,谁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您漂亮。” 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漂亮;再照镜子看看自己,觉得自己远远不如徐公漂亮。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妾认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想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妃子、近臣没有谁不偏爱您,朝中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您,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谁不有求于您: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齐威王说:“好!”就下了命令:“大小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书面劝谏我的,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受下等奖赏。” 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谏,宫门前庭院内人多得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然来进谏;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1.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新】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战国策》的文学常识。 2.读准字音,结合注释及积累,明确文言重点字词含义,疏通文义。(重点) 3.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深入理解课文。(重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若想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作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预习展示 1.了解相关文常。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后期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由于《战国策》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2.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重点实词: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 见。) 能谤讥 于市朝(谤讥: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 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刺:指责) 上书.谏寡人者(书: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2)词类活用: 衣冠(朝,名词作状语,在早上;服,名词作动词,穿) ①朝服 ..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美) 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当面) ④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3.把握句式。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②忌不自信。(宾语前置) ③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④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后置句) ⑤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⑥王之蔽甚矣。(被动句) 三、合作探究 (一)初步感知文意

21.邹忌讽齐王纳谏

21.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材分析◇ 本文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文章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谏齐王,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劝诫齐王纳谏,由己及君,以小见大, 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本文语言浅显,故事情节生动,内容并无费解之处。教学的基本方式应是以学生自读为主,以教师点拨为辅。点拨过程中注意抓住劝谏和讽喻手法来启发学生,使他们悉心体会邹忌委 婉劝说的方式,明确邹忌劝谏艺术在当代人际交往中的作用。另外,梳理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也是教学重点之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战国策》的基本情况。 2.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3.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把握文章讽喻说理、类比推理的写作手法。 4.认识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解,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如朗读比赛、分组讲述等)理解文意,培养其获取新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全方位提高语文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古代谏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精神,理解古代明君虚心纳谏的博大胸怀,培养 学生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 2.引导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以互相尊重为前提,用委婉劝说、易于他人接受的方式给别人提意见。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反复诵读,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语的意义,逐步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1)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2)领会臣、君的智慧与胸怀,培养学生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必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君王是否贤明, 二要看谏者进谏的说话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地遇 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他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预习检测 1.学生介绍《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时期的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的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 是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

邹忌讽齐王纳谏》公开课教案

22、《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 2.了解《战国策》。 3.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4.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预习,教师重点讲解,辅导课堂讨论。 2、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点拨法。 3、以问题研究的方式分析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古代志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刺的思想,理解古代明君勇于纳谏的大度胸怀。 2、理解课文的思想意义,领悟课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教学方法】 1.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自读、齐读、默读等各种形式的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2.讨论点拨法教学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多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具准备】多媒体、ppt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着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资料助读 1.《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着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2.邹忌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着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藉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出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3.齐威王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工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听毕,借助注释、词典自行理解。 2.译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生自渎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如有疑难问题,同桌之间讨论解决。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教师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读准字音。

2019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新人教版

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目标】 1.掌握“修、服、美我、私、蔽、间进”等文言词语的意思,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3.认识纳谏除弊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情境导入】 同学们,看过《封神榜》的肯定知道,在殷商时代,有一位大臣比干因进谏而被纣王剖心致死,像这样悲惨的结局足以使谏臣望而却步。但是,各朝各代仍有不少智勇双全的忠臣义士,为了国家的前途而勇于进谏,在那伴君如伴虎的时代游刃有余地生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样一位杰出的人物邹忌,看看他是如何讽谏齐威王纳谏除弊,修明政治的。 【新课解读】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做记号。听完,借助注释、词典自行理解。 师生共同明确: 应注意的字音: 昳.丽(yì)朝.服衣冠(zhāo) 窥.镜(kuī)期.年(jī) 朝.于齐(cháo)间.进(jiàn) 2.译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如有疑难问题,同桌之间讨论解决。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3.教师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朝.服衣冠:名词做状语,在早晨。 ②吾妻之美.我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 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做状语,当面。 ④闻.寡人之耳者: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⑤今齐地方 ..千里:土地方圆。 ⑥宫妇左右 ..莫不私王:君主左右近侍之臣。 ⑦能谤讥 ..于市朝:指“议论”,没有贬义。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译文: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把握“……孰与……”的句式。) ②忌不自信。 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把握宾语前置)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④王之蔽甚矣。 译文: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啊。 4.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其余学生从读音、语气、句读三个角度进行评价。 5.理清结构层次。 明确: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

21邹忌讽齐王纳谏 夯基达标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邹.忌(zōu)昳.丽(yǐ)燕.国(yān) B.孰.与(shú) 弗.如(fú) 入朝.(cháo) C.窥.镜(kuī) 期.年(qī) 纳谏.(jiàn) D.间.进(jiān) 旦.日(dàn) 规劝.(quàn)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旦日 ..,客从外来() (2)暮寝.而思之() (3)皆朝.于齐() (4)皆以.美于徐公() 3.把下列句子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1)()朝服衣冠。 (2)徐公来,()孰视之。 (3)客从外来,()与()坐谈。 (4)自以为不如()。 4.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邹忌修八尺有余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3)王之蔽甚矣 (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5.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联。 上联:邹忌现身说法巧进谏 下联: 课内品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10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朝.服衣冠,窥镜 朝.而往,暮而归 B.客之.美我者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C.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及鲁肃过.寻阳 D.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愿为市.鞍马 7.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一处) (1)吾妻之美我者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邹忌的妻、妾、客都在夸赞他,但是他们夸赞的原因是不一样的。 B.邹忌讲究劝说策略,由己及君,类比说理,巧妙地使齐威王接受了自己的谏言。 C.齐威王用上、中、下三种不同等级的奖赏来激励大家提意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D.齐威王政令刚出,很多人当面谏言,后来则间接提建议,一年后无人再进谏了。 10.请举一个我国历史上关于进谏或纳谏的事例。 课外拓展 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1~14题。 秦并赵,北向迎燕。燕王闻之,使人贺秦王。使者过赵,赵王系①之。使者曰:“秦、赵为一,天下服.矣。燕之所以受命于赵者,为秦也。今臣使秦,而赵系之,是秦、赵有郄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