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一第23课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七单元第23课 :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950年2月,中国和苏联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签署《中苏 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毛泽东主席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
斯在意条大义约林:上出签席促字签进。字经这仪济是式新。的中周恢国恩复与来外总与国理发签兼展订外,的长第代打一表破个中帝条国约政。府 国主义的封锁与孤立,巩固中苏团结。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缔约国双方 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 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 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一 方受到日本或日本同盟国之侵略而处于战争状 态时,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 助。”
• A.求同存异方针 • B.平等互惠原则 •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D.多边外交策略
“求同存异”的内涵:
同: (1)共同的遭遇:都遭受过殖民主义的 侵略; (2)共同的任务:都面临民族独立、发 展民族经济的任务;
异: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政治体制不同, 意识形态不同。
独立自主的 和平外交方针
另起炉灶
外交基本方针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
新
中 初期外交成就:
国
初 1、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
际会议上的发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
目前正在她的邻邦进行的战争和战争扩大
的危险,不能不加以密切地注意。中国人
民认为:朝鲜战争停止了,现在,印度支
那战争同样应该停止。”你认为这次会议
应该是
A.第26届联大 B.中苏建交谈判
C.日内瓦会议
D.亚非会议
• 7.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进一步阐述 的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是
②形成了“万隆精神”。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共产 党人从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认为社会主义制度 是好的。但是,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来宣传个人的思 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虽然这种不同在我们中间 显然是存在的。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共24张ppt)

生变化(1935年华北事变标志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 矛盾成为次要矛盾。
国破篇 七七事变,全面侵事变
华北事变
七七事变
一·二八事变
➢ 中国全面抗战由此开始。 9月,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
行了调查,但并没有对日本采取严厉制裁措施。
国破篇
九一八事变,局部侵华开始
九一八事变
➢ 1931.9.18借助柳条湖事件日本袭击中 国军营、占领沈阳,拉开了侵华序幕。
国破篇 一·二八事变与伪满洲国
九一八事变
➢ 1932年1月28日,日军又在上海挑起战争。
一·二八事变
① 对他国:作为各国租界云集之地,利 于转移国际视线、支援和配合其对中 国东北的侵略;
② 对中国:作为全国经济重地,且离南 京较近,迫使国民政府屈服。
➢ 3月,日本扶植溥仪,建立伪满州国。
国破篇 华北事变
九一八事变
➢ 1933年,日军由东北向长城沿线进犯
华北事变
一·二八事变
➢ 1935年,首先逼迫国民政府签署协定, 控制三省,进而策动“华北自治运动”。
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国内外各界的反应:
思考:西安事变为什么能够最终和平解决?
1.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促成;(事变发生后,周恩来到西安为和平
解决此事做出了努力)
2.国民党的积极营救;(主要指站在老蒋一方的亲美派,美国希
望其在华利益代表人蒋能继续为其服务,因此此事中有美国的影子)
3.国际势力的干涉;(主要指苏联和美国。苏联希望老蒋能与中共
联合一起抗日,以避免其东西两线作战;美国则是因为老蒋是其在华 利益的代表人)
(3)洛川会议:1937年8月下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洛川召开扩大会议,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 (4)改编军队:红军主力改变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 变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 (5)实现合作: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国共合 作抗战宣言。第二天(9月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 地位。以国共为主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高中历史必修1笔记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意义: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首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意义: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3.一边倒: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意义: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状态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建国后第一年同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1. 1954年,瑞士日内瓦会议,中、苏、美、英、法,为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2. 1955年,印尼万隆国际会议(亚非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前言:近代中国历史上,“外交”同“屈辱”总是联系在一起的。
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
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华民族获得独立自主,站起来的中国人才真正开始以平等身份登上世界舞台,逐步走向外交辉煌。
总结:1.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实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基础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当时和以后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3.新中国初期,中国政府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是什么?取得了哪些成就?外交方针:新中国初期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毛泽东形象地概括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成就:1.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孤立、封锁政策2.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3.出席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在会上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发挥了积极作用,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声誉。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小结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备课过程中,我对课本结构进行了调整分成三大块:外交政策,外交成就,外交人物品读。
学生对于外交政策的理解较到位,对于外交成就掌握比较欠缺,在品读外交人物小故事时,学生比较活跃,对此较为感兴趣,同时在此处也很好的加强了学生的爱国情感教育与个人修养的提升,效果较好。
最后设问:在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学生在回答这一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了整体掌握,而且还将课本知识内化成为自我知识,此外还提高自我表达能力。
这节课的欠缺之处是:对时间分布不够合理,语言表达还不够具有感染力。
课堂练习1、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是( )A、亚非国际会议上B、日内瓦国际会议上C、不结盟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会议上D、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2、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鲜明的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背景不包括( )A、帝国主义对会议的干扰和破坏B、与会国之间的矛盾分歧C、一些国家对新中国怀有误解和疑惧D、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对会议的干扰和破坏3、新中国成立之初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主要背景是( )A、为了废除旧中国屈辱的外交B、《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C、为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做准备D、为“求同存异”方针提供基础4、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鼓舞了世界人民的反帝斗争和民主革命运动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指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一切旧的外交关系C、新中国刚刚成立,最先同苏联和欧亚各人民民主国家建立外交关系D、“一边倒”就是新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二、材料解析题5、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和原则是,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共同纲领》材料二亚非的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课件.(共16张PPT)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新二十一条》)
1949年10月1日, 毛主席在天安门城 楼上向全世界庄严 宣告:凡愿遵守平 等、互利及互相尊 重领土主权等项原 则的任何外国政府。 本政府均愿与之建 立外交关系。 新中国与旧中国外交有何本质区别?
——旧中国反动政府实行屈辱外交政策
——新中国人民政府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提出合理建议,推动会议进展,达成协议。
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自我测评:阅读课本回答: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针对什 么情况提出求同存异? 这次会议有何特点?周恩来总理 谈判的“求同存异”中的“同”和“异”各是什么?
自我测评:阅读课本回答: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针对什么情况提出求同 存异?这次会议有何特点?周恩来总理谈判的 “求同存异”中的“同”和“异”各是什么?
亚非会议上各国代表对周总理发言的反应
中国总理的发言应受到最大的重视。 ——印度总理尼赫鲁
这个演说是出色的,和解的,表现了民主精神。 ——菲律宾外长罗慕洛
周恩来善于等待时机的外交才能简直是登峰造极。 ——美国记者
想一想:万隆会议对当时中国的外交起何
作用?万隆精神是什么?
会后,我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万隆精神: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 国友谊的精神。
辩论:弱国是否有外交
• “弱国无外交”其潜台词“落后就要挨 打” ,强权即公理。它更多地强调国家实 力在外交中的作用。
• “弱国有外交”强调的是弱国的团结、 外交家的努力、良好的机遇等。
• 作为中国,应大力增强本国的综合国力, 勇于承担国际责任,为建立国际政治新 秩序,建立平等、和谐的国际关系而努 力。
提出原因:①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②与会国家 间的矛盾和分歧,③尤其是一些国家对新中国的误解 和疑惧。
必修一课件: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自己整理

原则提出的必要性 ①历史原因:中印两国在近代都遭受过列强的侵略,国家领土和主权被肆意践踏。 ②现实原因:国家独立后,面临巩固新政权、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重要任务,但世界并不太平,两大阵营严重对立 ③主要原因:中印作为邻国,需要正视历史与现实,和平共处,维护地区稳定,符合双方的国家利益。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淡化了意识形态色彩,强调发展国家间的共同利益,这是对“一边倒”外交政策的一种修正,是新 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关键。而且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继承与发展,它符合现代国际关系中的民主精神, 它的提出和运用被誉为国际关系的伟大创举。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是新中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下的具体外交实践。
因为它的最终目的是捍卫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并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而不维护
自己的国家利益。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只是因为新中国受到美国等资本主义阵营的打压,并不意味着中国放弃独
立自主,盲目的、无原则地顺从苏联,倒向苏联一边,而不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也不意味着中国绝不与英、美等资本主义国
家交往。 。一边倒”实质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严正立场。 表现:1950--1953抗美援朝运动;1950.2中国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原因:战后美苏冷战对峙,为保障新中国的国
外交原则: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
『开篇导读』
• 外交是国家政治生活的延伸。同时也是其综合国力的体现。 在国际舞台中,一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不仅取决于其政治、 经济和军事的综合力量,还取决于该国运用何种外交策略。 高明的外交手段在相当程度上可以弥补一国实力的不足。 1840年鸦片战争后的一百余年间,我国政府腐败无能,丧 权辱国,使中华民族饱受列强的欺凌掠夺,当时中国的外 交是屈辱的。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奉行独立自 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改变了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局面,在外 交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要想了解新中国外交的风雨历程, 就让我们一起进入本单元的学习吧!
新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ppt课件

• 4.内容 国民政府 • (1)“另起炉灶”:①含义:不承认 __________ 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 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半殖民地 ②意义:使中国改变了 __________的地位, 独立自主 在国际交往中__________。
帝国主义 •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含义:先清除 __________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 帝国主义 __________在华一切特权,巩固 ________的 新中国 平等互利 独立和主权,为与世界各国建立__________ 的外交关系奠定了基础,然后再考虑与西方 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 •社会主义 (3)“一边倒”:①含义: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 人民革命 定地站在__________阵营一边。②意义:使 独立与主权 新中国在保障__________胜利成果、捍卫和 平以及维护_考1 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新中国为什么 必须实行“一边倒”,而不能采取中立态度 呢? • 【答案提示】(1)从当时的国际形势看:两大 阵营的对峙,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针 对新中国采取了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 军事上威胁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 篮里。
• (2)是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经验的总结:帝 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敌人,苏联曾是中国革 命的盟友。 • (3)从目的看: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保卫胜利 果实,保卫和平,在维护独立和主权的斗争 中不至于孤立,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 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这和独立自主的外交 政策不仅不相悖,反而是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的重要体现。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 1.背景 社会主义阵营 • 二战结束,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 资本主义阵营 和以美国为首的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之间的对立和激烈斗争。 独立自主 • 2. 基本方针 • __________的和平外交方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参考学案1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知识点拨〔一〕知识网络〔二〕历史解析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它成为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出发点。
这一政策以保障本国领土主权完整、维护国际的持久和平与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政策为基本原则。
新中国建立之初,两大阵营处于对立和激烈斗争状态,再加上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外交孤立的政策,所以使得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表现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
随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中国的外交政策逐渐走向成熟。
教材中对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过程有较为详细的介绍,其意义则在于:首先,它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为打开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其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张国家不分大小、社会制度异同,一律平等,和平共处。
这使它成为国际关系的普遍准则。
二、学习自评〔一〕知识掌握1.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外交政策表现为〔〕①另起炉灶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③一边倒④一条线,一大片A.①②③④B.①②C.②③④D.①②③2.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A.提出“求同存异”方针B.提出反对霸权主义的主张C.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3.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是〔〕A.日内瓦会议B.亚非国际会议C.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D.第六届联合国大会〔二〕能力提高1.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这是为了〔〕A.团结世界各国人民B.使新中国在维护独立自主的斗争中不至于处于孤立地位C.为我国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D.开拓外交新局面2.新中国成立初期,展开外交活动的首要目标是〔〕A.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B.提高国际地位C.同社会主义国家建交D.制定外交原则3.以下关于日内瓦会议的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A.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B.就政治解决朝鲜问题达成协议C.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D.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三〕延伸拓展1.新中国建立初期,面临的国际环境不包括〔〕A.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严重削弱B.帝国主义东方战线被冲破C.社会主义形成世界体系D.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彻底崩溃2.新中国建立初期外交方面的大事,按其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应是〔〕①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②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③参加万隆会议④确定实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A.①②③④B.②④③①C.④①②③D.①④②③3.以下不属于我国20世纪50年代在外交方面取得的成就是〔〕A.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C.实行“无敌国外交”D.参加万隆会议〔四〕模拟练习1.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外交工作的重点是〔〕A.大力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关系B.坚定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C.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D.重视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2.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哪次双边谈判中?〔〕A.中印谈判B.中苏谈判C.中美谈判D.中缅谈判3.亚非会议能够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A.中国“求同存异”方针的推动B.会议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C.亚非国家无矛盾和分歧D.亚非各国有团结、反帝反殖的共同愿望4.新中国建立之初,实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外交方针的目的是〔〕①取缔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②稳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③急于和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④突破帝国主义的孤立政策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④D.①②5.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管其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恩来
国家与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 永恒的利益! ——英国伯默斯顿 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 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那么,你认为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 的因素有哪些? 国家利益(决定性因素)
国家性质
国家力量 国内外形势 …… 根本原则:国家利益至上
1.(2005年文综广东,7)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 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是 ①“不结盟” ②“另起炉灶” ③“打扫干净屋子再 请客” ④“一边倒”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共同纲领》第二十五条:“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 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 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 或重订。”这一规定主要体现了下列哪一外交政策?
探究一: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实行“一边
倒”方针必要性?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既要“独立自主”又“一 边倒”岂不矛盾?就这些问题说说你的看法。
⑴“一边倒”方针必要性:
从当时的国际形势看:
两大阵营对立和斗争;美帝敌视、封锁、包围中国;苏联 愿意跟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从目的看:
捍卫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
中国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条约。
3.(2007广东文科基础)新中国建立后,在外交上取得 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中美建交后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1954年日内瓦会议后中国与许多欧洲国家建交 C.改革开放后中日两国正式建交 D.“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维护了中国的独立与主权
4.(2006上海,30)1950年除夕,上海《新民报》报 道:“毛主席和和斯大林元帅给我们带来了过年礼物, 教我们全国人民在大年夜欢欢喜喜高高兴兴过个年。” 文中的“礼物”指的是 A.苏共将派代表到西柏坡 B.签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C.苏联支持中国抗美援朝 D.苏联援助中国实施“一五”计划
5.(山东济宁2007年3月模拟)观察下图,下列关于这次外交 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新中国首次打破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 策 B.双方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 C.双方签署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协议 D.双方就共同倡议发起不结盟运动达成共识
6.(2004年春季高考文综,21)中国政府提出的和 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得到广泛响应,成为解决 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中国提出这些原则的历 史场合是 A.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建交谈判 B.同印度、缅甸等国协调邻国关系的外交会谈 C.解决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日内瓦国际会议 D.讨论亚非国家发展问题的万隆会议 7.(2004年广东,15)1953年中国政府提出和平共 处五项原则是为了处理 A.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B.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 C.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 D.朝鲜战争遗留问题
影。1954年,中印、中缅联合声明正式确认并倡导。
探究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建国初期“三大政策”有何区别? (1)从目的上看: (2)从内容上看:
和’超越了三’中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因而具有包容 性和开放性。
三’以维护独立和主权为主;和’则为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外交关系
(3)从影响上看:
三’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和’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 本准则,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可能使会议走向歧途; 3、“求同存异”中的“同”与“异”应如何理解? “同” :①共同的经历:都曾遭受过殖民主义的侵略; ②共同 的任务:面临着民族独立、发展经济的任务;③共同的愿望: 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异” :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 推动会议取得成功,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 5、会议对我国外交产生的直接影响是什么?
②政府腐败,经济落后,必然导致外交失败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外交政策的调整和完善 ③捍卫国家主权,提高综合国力是国家外交的坚强后盾
1、新中国初期外交方针制定背景 课程标准: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新中国初期外交基本方针
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3、新中国初期外交外交成就
⑶不矛盾:
(1)不仅不与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相悖,相反是我国独立 自主外交政策的重要体现。 (2)原因:“一边倒”并不拒绝与西方国家交往;它是根 据我国国情和国际形势而制定的(国际、国内形势分析……) 一边倒”以“独立自主”为前提,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 捍卫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只是因为新中国受到美国等资本主义阵营的打压,并不意味 着中国就盲目的、无原则地顺从苏联,而不维护自己的国家 利益。一边倒”实质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严正立场。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外交”和“屈辱”是一对孪生兄弟。 周恩来义愤填表膺地说:“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一贯是神经衰 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军阀的袁世凯、国民党的 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的呢?”回答下列问题: (1)近代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奉行怎样的外 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现 交政策?请举例说明。 ——建国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外交政策及成就 代 ①屈辱外交。②《南京条约》、《马关条约》、 中 2、外交环境恶化 《辛丑条约》、《二十一条》、《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探究三: 阅读教材 P111页『历史纵横』回答下列问题: 1955年 4月,周恩来在万隆会 议上。这是由 29个亚非国家组织, 1、亚非会议的背景、主题、特点是什么? 背景: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主题:讨论各国共同关心的 没有西方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特点:第一次没有… 周恩来在会上大力提倡和平共处 2、周恩来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 五项原则,坚持“求同存异”方针, 面对帝国主义国家对会议的干扰破坏,与会国存在矛盾和分歧
国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 (2)为什么要奉行这样的外交政策?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近代 的 外交政策有何本质区别?从中可以得出哪些历史认识? 对 3、打开外交新局面 原因:①“两半”社会;②国力弱 ; ③政府腐败无能。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突破 外 区别:①旧中国:屈辱外交政策;②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关 认识:①落后就会挨打,弱国无外交 4、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 系
“一边倒”
材料一:“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 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 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 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 是没有的。我们反对倒向帝国主义一边的蒋介石反动派,我们 也反对第三条道路的幻想。” 材料二:“苏联革命成功后遭十几国干涉,而我国革命胜利的 时候,帝国主义并未干涉我们,并不是怕我国人民,主要是有 苏联存在,这对我们鼓励很大,当时若无苏联存在,美国一定 要来的,它不仅在台湾,还要到大陆来。”——毛泽东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目的: 为了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提出: 53年,与印度;54年,与印度、缅甸(原则) 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
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意义: 国内: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国际: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包容性:它适用于相同或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 适用于发展中或发达国家; 特点: 1953年12月31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或经济关系。 日,周恩来在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 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是 1954年6月下旬, 开放性:在不同历史时期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 其内涵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充实和丰富。 应邀访问印度时,和印度两位总统及总理尼赫鲁的合
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内容 含义 意义
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 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 “另起炉灶” 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 地的地位,在国际交 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往中独立自主。
先清除帝国主义 “打扫干净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 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 与主权。 屋子再请客” 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旗帜鲜明地站在 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在保障革命成果,保 卫和平的斗争中不致 处于孤立地位
成就
特点
“另起炉灶” “一边倒” “打扫干净屋 子 再请客”
外 交 成 就
与苏联等17国建交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参加日内瓦会议 参加万隆会议
二、外交环境恶化(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
⑴中美关系紧张:美国继续敌视中国 (①是美国在台湾问题 上搞“两个中国”的阴谋。在台湾海峡进行军事活动;②是 发动越南战争,从南面威胁中国) ⑵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① 1960年苏联撕毁中 苏合作协议,中苏关系急剧恶化; ②苏联在中苏、中蒙边境部 署重兵,从北面威胁中国。)
是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经验的总结: 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敌人,苏联曾经帮助中国革命。 从国家性质看: 中苏同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国家利益上有更多共同之处
⑵影响:
①打破帝国主义的孤立封锁,捍卫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 ②隔断了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联系,不利于中国的发展 ③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和后来的霸权主义政策,给中国的社 会主义建设和国际环境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和平共处五项 周恩来参加日 毛泽东访问苏联 4、新中国初期外交外交特点 原则的提出 内瓦国际会议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奠基(建国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 1、外交方针制定的背景 2、基本方针:
3、外交成就(4点)
“另起炉灶” ——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清除帝残余势力,再建 交 “一边倒” ——不致于孤立,巩固了新政权
1 、背景:
2 、外交政策:
大力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友好,这一时期中国实行被称为 “一大片”的外交方针。
3、外交成就:
同亚非拉20多个国家建交,大大改善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处境, 扩大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