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__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史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周代(西周)为奴隶制鼎盛时期,周易与周礼对中国 城市规划理论影响深远,是规划理论开创和实践总结的重要 阶段。
周易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影响
(1)创立了“象天法地”象征主义规划方法- -“模仿上天,效法大地”
(2)“形胜”环境规划观念的形成--得形势 之胜便也
(3)“象”、“数”关系重要性的建立 (4)城市规划追求崇高精神境界思想的创立
秦、汉、三国、两晋至南北朝
(三)三国、两晋至南北朝 汉室灭亡后,全国出现三国鼎立、西晋、东晋、南北
朝对峙分裂的局面,前后约300年。 城市建设方面: 1)象天法地--山水形胜--堪舆(风水) 2)阴阳八卦--运术数 3)佛教带来大量寺庙,丰富了文化、空间 4)道教玄学,利用山岳环境特征,奇险幽深气势,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是构造周朝礼乐 文明的三大基石,一环套一环,形成一个有机 联系的整体,全方位地维护周朝奴隶制社会的 等级秩序,最终构建了一个对中华文明有悠久 影响的“礼乐文明”。
夏、商、周时代
东周(春秋和战国)
周代天子一统天下的终止,礼乐制度瓦解,百家争鸣, 封建经济崛起。城市发展由于技术进步而迅速扩大规模。代 表人物:管仲、齐国临淄
中国城市发展与规划思想
黄建云
夏、商、周时代
夏代(BC2070—BC1600)
夏代产生了初期的“雏形城市” 夏代都城沿黄河岸十次迁移 夏禹相土,天文和授时--确立城市建设初始一些概念:禹
都阳城(嵩山南麓)、南面朝天下 形成古代城市特征:
(1)敞地-广场、大房子-宫殿 (2)台(坛)的形成--坛庙制度 (3)墓地与祭祀(神、祖)建筑的演变
庙建设遍及全国。
公元25年,王莽被推翻,长安城毁于战火。
汉代都城建设及规划特点

《城市规划思想史》课件

《城市规划思想史》课件
更新也有助于增强社区的参与感和归属感,促进城市的和谐发展。
05
当代城市规划思想
新城市主义与精明增长
新城市主义
主张以传统邻里社区为蓝本,建设紧凑、功能混合、适宜步行的社区,强调社区归属感和多样性。
精明增长
强调对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经济效率和高质量环境,通过紧凑、高效和多样化的土地利用模式来控 制城市蔓延。
关注城市环境和空间的质量,强调城市的美 学和文化价值,以及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共生。
城市设计理论
包括开放空间、公共空间、交通规划、景观 设计等方面的理论,旨在创造更加宜居和有
活力的城市环境。
生态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要点一
生态规划
强调城市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注重生态保护和资源的 可持续利用,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03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
现代主义与国际主义
现代主义
起源于20世纪初的欧洲,强调功能 性和简洁性,主张去除多余的装饰, 以实现更加实用和经济的建筑设计。
国际主义
在现代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强调 形式和风格的统一,以及不同建筑之 间的协调性,以实现更加整体和有序 的城市景观。
城市设计思想与理论
城市设计
可持续城市设计
01
02
03
绿色基础设施
利用绿地、水体等自然元 素构建城市基础设施,提 高城市生态服务功能和环 境质量。
低碳交通
鼓励使用公共交通、骑行 和步行,减少私人汽车使 用,降低碳排放。
节能与可再生能源
推广节能建筑和可再生能 源应用,降低能源消耗和 环境污染。
数字城市规划与智能化
数字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思想史》ppt课 件
目录
• 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 近代城市规划思想 •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 • 后现代城市规划思想 • 当代城市规划思想

第六讲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与规划史[39页]

第六讲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与规划史[39页]
二里头村古城,它是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标志。
夏(约公元前21世纪到约公元前16世纪)
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大发展的时期,甲骨文、青铜器。 河南偃师尸乡沟商城、郑州商城、安阳殷墟、湖北黄陂盘龙城等。
商(约公元前16世纪到约公元前11世纪)
西周分封诸侯,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的时代,形成了王 都-诸侯国国都-卿大夫(采邑城)三级城市网络。
东汉都城洛阳
长约13公里,城内总面积约 9.5平方公里。
主要内容
✓ 先秦时期的城市发展与规划 ✓ 秦汉时期的城市发展与规划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发展与规划 宋元时期的城市发展与规划 明清时期的城市发展与规划
1、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发展
城市发展和分布的重心由黄河流 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大运河和长江城市发展轴线逐步 形成。 东南沿海港市兴起。 城市规模差距拉大,出现了三个 百万人口的城市。
秦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幅员辽阔的封建统一国家。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 年)
汉代
行政区划上除实行部分分封 王外,沿用郡县制不改。
经济上,长期实行“与民休 息”的政策,重视农业,提 倡手工业。
商业开关废禁,任其流通。
这一时期城市发展特点主要有:
由于郡县制推行,行政中心城市特 别是县城镇得到大量发展。
城市分布地域进一步扩展。 众多商业中心城市兴起,并以商业
贸易联系为纽带,形成了若干经济 区域。 国际贸易城市也有所发展,“河西 四郡”。
2、秦汉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城市规划更加注重维护中央集权和封建等级制度,都城规 划以皇宫为主体,地方城市规划突出衙署。
建筑材讲 中国城市发展与规划史
——古代部分
主要内容
先秦时期的城市发展与规划 秦汉时期的城市发展与规划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发展与规划 宋元时期的城市发展与规划 明清时期的城市发展与规划

第一节--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史 (1)

第一节--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史 (1)

七、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回顾 1.“择中”思想 (1)有利于形成“四方辐凑”式的格局, 形成较强的向心力、凝聚力。 (2)与古人的方位尊卑观念密切相关。 古人以居中为尊,右、左次之。 (3)与古代天命神权观念也有关系。
2.“形胜”思想
“形胜”即山川形势优越足以胜人,强调都城周围
要有天然险阻作为屏障。
阖闾大城 阖闾城碧铺青草,鸟鹊桥红带夕阳。处处 楼前飘管吹,家家门外泊舟航。 鲁国的济南城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家家 泉水,户户垂扬。
春秋战国时代城市特点 都城一般由城与廓组成,城与廓形状较规则; 城市的手工业、商业繁荣; 城市中已出现系统的排水设施; 城市选址符合早期城市特点,多位于河流边。
二、春秋战国时代
古代城市建设的高潮时期,规划思想发展的 多样化时代。 礼制和周易在城市规划中的进一步深透。
姜尚 鲁国国都 曲阜
出现了新的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
《管子》、《商君书》、《孙子兵法》
《管于》认为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 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吴国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 。 《管于》打破了城市单一的周制布局模式,从 城市功能出发,理性思维和与自然环境和谐 的准则确立。

金中都-北京第一次成为封建王朝的统治中心。金
消灭辽和北宋后,于金贞元年(1153年)将都城从会宁府 迁到燕京,并命名金中都,开始向全国的政治中心过渡。

元大都-北京由此开始成为整个中国的政治、 文化中心。成吉思汗于1215年攻破金中都,忽
必烈继承汗位后,决定建都燕京,由于当时金中 都已被严重毁坏,便在其东北郊外建设新都城— —元大都。从1267年动工至1284年竣工,历时17 年。到了1279年,元灭南宋,实现了中国的统一, 北京由此开始成为整个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城市规划思想史梳理

城市规划思想史梳理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周礼
规划思想影响
将等级制度思想全部贯穿其中
《周礼· 考工记》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夏后氏世室,堂修二七,广四修一,五室,三四步,四三尺,九阶,四旁两夹,窗,白盛, 门堂三之二,室三之一。殷人重屋,堂修七寻,堂崇三尺,四阿重屋。周人明堂,度九尺 之筵,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筵。室中度以几,堂上度以筵,宫 中度以寻,野度以步,涂度以轨,庙门容大扃七个,闱门容小扃三个,路门不容乘车之五 个,应门二彻三个。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九分其国,以为九分, 九卿治之。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 涂五轨。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 涂以为都经涂。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周易
追求物质空间的精神内涵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以形而上者为理,形而下者为气,理在气先” 精神与物质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周礼
中国古代社会的主体思想,主轴 周代,对自然、天地、先祖的崇拜,逐渐 转换为社会伦理。 《礼记· 三本》载“上事天,下事地,宗事 先祖而宠君师,是礼之三本也”,是它对 自然、社会规律和秩序的建构,既要合乎 天地,又要合乎人伦,渗透到社会的方方 面面。
古代
古希腊 古罗马 中世纪
近现代
文艺复兴 绝对君权 资本主义初期 1900左右——二战前 二战后——1960左右
后现代
1960左右——1990左右 1990左右——今,全球化与网络化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
古代——
古希腊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
古代——

02先秦城市规划思想

02先秦城市规划思想

安阳殷墟
安阳殷墟甲骨文
4.3.宫殿与宗庙 位于遗址中心部位的 洹河南岸小屯村和花园庄 一带,地势较高而近水源, 是宫殿宗庙区。 洹河绕经其北、东两 面,其西、南侧则开掘有 壕沟连接洹河,濠沟宽约 10米,南北长约1100米, 东西长约650米,所圈面 积达70万平方米。 已发掘到成组的夯土 建筑基址50多座,分为甲、 乙、丙3组。其中大型基 址多为东西向。有些两两 对称。似有一定规划。 历代出土的刻辞甲骨 都是发现于壕沟和洹河围 起的这一区域内。
商朝的统治以河南中部黄河两岸为中心,东至大海,西抵陕西,南抵湖北、 安徽,北达河北、山西、辽宁。
1.史载商代都城 契:商(河南商丘)、蕃(山东滕县)、砥石(河北隆平、宁晋县间) 昭明:商(河南商丘)、东都(山东泰山下) 相土:商(河南商丘) 商侯履(汤):殷(河南安阳)、商(河南商丘) 商王汤——南亳(山东曹县)、西亳(河南偃师县) 商王仲丁——隞(河南荥阳县) 商王河亶甲——相(河北内丘县) 商王祖乙——邢(山西河津县) 商王阳甲——奄(山东曲阜) 盘庚——西亳(河南偃师县) 盘庚—帝乙——殷(河南安阳) 商王纣——殷(河南安阳)、朝歌(河南淇县) 2.盘庚之前频繁迁都: 迁都的原因“灾害说”,“战乱说”,“矿产说”(张光直)等,与夏代 的情况一样,“视民利以用迁”。耕作水平低,土地用尽后,迁到更为丰 饶的地方。
2.3.周公营洛邑 《尚书· 洛诰》记载,周公营建洛邑前召公曾来洛相宅,“我乃卜涧水东、瀍 (chan)水西,惟洛食;我又卜瀍水东,亦惟洛食。”重视城市选址的自然条 件。 2.4.“天下之中” “中国”一词的由来: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特别是黄河中游南岸的 河洛地带,以此作为天下之中,周围为“四方”。《周礼· 地官· 大司徒》: “以土圭之法,测地深,正日景,以求地中。”说的是周公营建洛邑成周, 以土圭测景以求地中。《逸周书· 作雒》:“及将致政,乃作大邑成周于土 中。”为什麽要做都城于土中呢?《春秋· 公羊传》僖公元年注曰:“王者封 诸侯必居于中,所以教化者平贡赋者均。”《史记· 周本纪》:“成王在丰, 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甲视,卒营筑,居九鼎焉。曰: ‘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

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

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

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第一部分中国城市发展史第一节城市的形成与概念一、城市的形成1. 居民点的形成人类的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离)导致了居民点的形成。

2. 城市的形成人类的第二次大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导致形成了最初的城市。

城市的定义?两个概念——城和市。

城:防御性的构筑物。

“筑城以为君,造郭以为民” 《吕氏春秋》市:交易场所。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 《易经》“城市”——有着商业交换和防御职能的居民点。

3. “城郭”之构频繁的战争使城市成为兼具统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双重功能的空间实体:“城”、“郭”相套布局方式——“城”集中了宫殿官署;“郭”是地主、商人、手工业者的居住区、市场、手工业作坊。

第二节城市发展的动力一、古代城市结构的三个主要动力要素古代城市结构的三大要素:统治机构(宫廷、官署);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居民区。

城市在根本上讲是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的产物;城市在集聚、生成及定型的具体过程中,总是受控于三大主要动力要素:王权、商业与手工业相应构筑了城市发展的三个台阶:◆王权城堡:夏及以前◆王权+手工业中心:商、周◆王权+手工业+商业中心:春秋战国及以后二、王权在城市诞生中的作用1.社会大分工的作用:(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促成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产生剩余价值;——出现阶级分化,造就王权;——“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中国古代城市的典型形式:高大的宫殿居中,方格路网,环以坚固城墙。

2.西周王城制度西周城市作为宗法分封政体和礼制社会组织的一个部分,进入政治制度的序列,较之前代城市单纯的暴力工具形象,升华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周礼•考工记》中记载西周王城制度:“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前朝一夫。

”“匠人营国”:指丈量土地建设城市。

“方九里”:指城市是每边九里的方形。

“旁三门”:指城市每边设三门。

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课件古代思想课件

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课件古代思想课件

市中心广场
古罗马城市规划强调市中心广场的功能性和社交性, 是政治和商业的重要场所。
古代城市规划的意义和价值
1 城市发展
古代城市规划推动了城市 的发展和繁荣,为人类社 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2 社会秩序
通过规划城市布局和公共 空间,古代城市规划为社 会秩序的建立和维护提供 了基础。
3 文化传承
古代城市规划体现了人们 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文 化传统,对后世产生了深 远影响。
城市规划学科的基本概念
1 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学科关注城市的 可持续发展,包括环境、 经济和社会的平衡。
2 空间规划
城市规划学科涉及了城市 的空间规划,包括用地分 配和建筑布局。
3 社会公正
城市规划学科追求社会的 公正,包括资源的合理分 配和社会的包容性。
城市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可持续性
城市规划的目标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环 境并满足居民的需求。
人文关怀
城市规划要关注人民的需求,并创造优美和宜居的 城市环境。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
宫殿式布局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以宫殿式布局为特点,体现王权 的威严和统治地位。
寺庙和塔楼
寺庙和塔楼作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标志性建筑, 承载了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大运河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的大运河是交通要道,连接了 各个城市,促进了贸易和经济发展。
印度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
城市格局
印度古代城市规划注重城市的几何布局,以方形 街区和中央广场为特色。
寺庙建筑
寺庙建筑是印度古代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现了印度教的信仰和文化。
水利工程
印度古代城市规划依靠水利工程,如水渠和水池, 解决了水资源的供应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大都城(至正年间,1341~1368年)
(二)明清北京城(重点掌握)
1.发展过程
1368 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同年八月,明将徐达占领 元大都,改名北平府。为便于防守,对大都城进行了大规模改建。 将大都比较空旷的北部城区放弃,在元大都北墙以南约五里处,沿 元代漕渠南岸另筑新墙,从而奠定了明代北京城的北界,此时北平 城面积较元大都缩小了近三分之一。 靖难之役后,明成祖朱棣即位,改北平为北京,在元大都基础上参 照南京城对北京城改建,准备 迁都 。从 1406 年动工至 1420 年才基本 竣工,前后延续了15年。 至1553年,为抵御蒙古骑兵对北京城郊的扰掠,明世宗朱厚熜决定 修筑 外城 。原计划外城城墙将整个内城四面围起,使整个北京城形 成一个 “回” 字形。由于经费不足,最终只有南面部分建成,将天 坛、先农坛以及城南一部分商业地区包入外城之中,至此形成了北 京城特有的“凸”字形轮廓。
(一)北京城的起源与发展



1.区位于地形 区位:北倚长城, 南望鲁豫,左凭 渤海,右跨太行 地形:西山、军 都山、北京湾
北京地形示意图

2.建城历史

燕、蓟。建城之始:公元前1046年,《史记·周
本纪》记载:“封召公奭于燕”,“武王追思先 圣王,乃褒封„„帝尧之后于蓟”。

蓟-燕国都城。燕国吞并蓟国,并迁都蓟城。春
道路系统 城市道路系统基本上是方格网形,但不对称、 不规整。 道路宽度小,主要街道宽40—50m。 道路与商业街相结合。 道路有通向城门的主要干道和一般干道,但并 无进入坊里内的另一种道路系统,而是与干道 相接的联系居住庭院的巷道。
居住区 是由街巷联系的一群院落,在街巷入口处设牌 坊。 商肆 东京的商市成商业街形式布置,城内还有一些 瓦子,集中着饭馆、旅店、杂耍、游艺等,沿 着通航的河道也有商业街,还有晓市及夜市。
长乐宫 建章宫 未央宫
曲江池 终南山
பைடு நூலகம்
礼制建筑
汉长安复原想象图
四、三国至隋唐时期 1.三国、南北朝 军事和宗教思想对城市规划有很大影响。 邺城:古代第一个比较全面实施礼制的都城。 南京城:礼制规划与因地筑城的巧妙结合 南北朝寺庙石窟 :形胜、整体环境的协调
邺城的规划布局在古代城市中有重要影响: 继承了古代的城与廓、宫城与外城的区分, 且功能分区更为明确,宫城和坊里不穿插, 充分体现了阶级对立和等级制度的森严; 将中轴线对称布局的方式扩展到整个城市; 宫殿部分建筑严整,前为朝廷,后为起居用 房,园囿与防御功能结合;
开封的影响 起承前启后的作用,反映了封建社会商品经 济的发展。 体现了市民世俗生活和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 如繁荣的商业街和夜市、街巷制居住形式等。
六、元明清-北京城

(一)北京城的起源与发展 1.区位与地形 2.建城历史 3.元大都的规划布局 (二)明清北京城 1.发展过程 2.改建的地方 3.明清北京城规划布局特点
秋、战国时期,蓟城一直是燕国的都城。

北方军事重镇。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包括此后
的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蓟城一直是 中原王朝在北方的一个军事重镇,并先后采用上 谷、广阳、蓟州、幽州、燕郡、范阳等名称。

辽陪都-燕京。石敬瑭以燕云十六州为代价换取契丹的
军事协助,契丹在吞并燕云十六州后,在幽州城建立陪都, 作为进攻中原的据点,因其位于辽国统辖的疆域南部,所 以称为南京,后改称燕京。
2.隋唐
它严格遵守尊统于一思想,先修城墙,后开 辟干道,再建里坊; 城市生活区规划更有章法,里坊制得到进一 步发展; 宗教影响增大,在规划中得到较多反映;
长安城(重点掌握) 总体布局 道路系统 里坊(居住区) 商肆
总体布局
总体平面为规整的长方形,中轴对称; 宫城居中偏北,宫城之南的皇城,集中布置 官府机构及官办手工业作坊与军营; 宫城、皇城东西南三面为居住坊里,用城墙 分隔,体现“官民不相参”。

3.元大都的规划布局
元大都却是根据汉族传统的都城理想设计,再结 合历史发展的因素和地理条件而营建,其规划布 局是是历代都城中最接近于《周礼•考工记》中 “匠人营国”的都城设计原则。


为明清北京城的建设奠定了基础,是北京城市发 展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元大都规划布局特征(重点掌握) ( 1 )继承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优 秀手法----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左 祖右社、前朝后市。 (2)规则的宫殿和不规则的苑囿相结合。 (3)完善的上下水道。 ( 4 )元大都的建设,事前有严密的计划和准 备。
第二章 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
第一节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
一、殷周时期 1.商
我国最早形成城市雏形的时期。 祟尚鬼神迷信。 商代还不具备产生较规则的城市规划方法的 历史条件。 郑州商城、湖北盘龙城、安阳殷墟
2.西周
建丰、镐两京,积累了都城规划经验。 “复营洛邑”是历史上第一次明确记载的城 市规划事件。 《周礼· 考工记》中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 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 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王城基本规划结构示意图
《周礼.考工记》的规划思想 城市的规模,形制要按礼制的等级,城市 布局方正严整,讲求秩序、体制、等级、尊 卑等,对中国古代政治统治中心城市有深远 影响。
殷周时期的城市特征 ① 城乡差别不大 ② 没有完整的城墙及防御设施 ③ 城内有完整的宫殿、宗庙及小型公建, 公建占有一定的比例 ④ 城市功能不完全 ⑤市场在城市中不明显,手工业规模小,水 平低
2.改建 1)北部收缩2.5km、南部扩展0.5km。 2)突出8km中轴线。 3)在城外设置天、地、日、月四坛。 4)皇城南形成商肆。
北京城址的变迁
3.明清北京城规划布局特点 ① 布局继承了历代都城规划的传统,左祖右社、 前朝后寝、前朝后市、三重城墙等,体现了宗法礼 制思想;② 城市布局艺术方面重点突出,突出中 轴线,形成宏伟壮丽的景象;③ 城内道路受皇城 所隔,东西交通联系不便;④ 城市商业分布广泛, 鼓楼、东四牌楼及正阳门外等都有繁荣的商业区, 且同类商业相对集中;⑤ 居住区分布在皇城四周, 以胡同划分为长条形的居住地带,一般为三进的四 合院;⑥ 城市水系统基本沿袭元大都;⑦ 城内各 类宗教建筑杂然并存。
象天法地的规划方法,是古人对天、地、人之间 某种同形同构关系的把握。 李约瑟认为,吴国阖闾城的布局是对当时人们心 目中“宇宙图景”的再现。
城市总体特征 ①都城形态规则、沿用传统城制进行修建,宫 殿部分有中轴线 ②道路系统完整,且有较完善的建造技术 ③城市的手工业、商业发达,经济活动区域增 大,有集中的市场 ④按照闾里制度对居住进行管理 ⑤宫殿占城市面积比例较大,出现了礼制建筑 ⑥都城的周围有一些离宫园囿。
明光宫 桂 宫 桂 北 宫 宫
二、春秋战国时代
古代城市建设的高潮时期,规划思想发展的 多样化时代。 礼制和周易在城市规划中的进一步深透。
姜尚 鲁国国都 曲阜
出现了新的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
《管子》、《商君书》、《孙子兵法》
《管于》认为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 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吴国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 。 《管于》打破了城市单一的周制布局模式,从 城市功能出发,理性思维和与自然环境和谐 的准则确立。
影响 继邺城后,隋唐长安城是按规划建起来的, 是古代严整布局都城的典型,符合《周礼· 考 工记》的要求。 对国内外的城市规划有较大的影响。(如隋 唐东都洛阳、宋代东京汴梁、日本的平城京、 平安京等都是仿长安城的布局)
隋唐时期的城市特点总结 城市类型丰富,数量较多,规模较大; 都城已经形成中轴线、皇城前朝后寝、严格 的分区布置的格局; 城市居住采用严格里坊制; 城市商业集中设市、统一管理; 府州城市一般由子城和罗城组成。

金中都-北京第一次成为封建王朝的统治中心。金
消灭辽和北宋后,于金贞元年(1153年)将都城从会宁府 迁到燕京,并命名金中都,开始向全国的政治中心过渡。

元大都-北京由此开始成为整个中国的政治、 文化中心。成吉思汗于1215年攻破金中都,忽
必烈继承汗位后,决定建都燕京,由于当时金中 都已被严重毁坏,便在其东北郊外建设新都城— —元大都。从1267年动工至1284年竣工,历时17 年。到了1279年,元灭南宋,实现了中国的统一, 北京由此开始成为整个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道路系统 完整的棋盘式(方格网状)道路; 宽度极大; 纯交通性道路; 分为全市性的干道及坊里内部的地区性道 路(之路)。
里坊(居住区) 管制严格,面积大; 在建城时已划定,然后逐步填满; 坊里中有很多大的府第及寺庙。
商肆
集中设置东市和西市,对称布置; 大小与附近的坊里相同,但内部呈井字形,宽 度不大; 市中设有管理机构,管平价、收税及治安; 同样的商店,往往集中在一条街上。
荀况明确提出“形胜”概念。在分析秦国时说
“其固塞险,形势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
是形胜也”。
3.因地制宜的思想
《管子·乘马》:“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 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 下毋近水,而沟防者。因天材,就地利,
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4.礼制思想 5.“象天法地”的思想
阖闾大城 阖闾城碧铺青草,鸟鹊桥红带夕阳。处处 楼前飘管吹,家家门外泊舟航。 鲁国的济南城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家家 泉水,户户垂扬。
春秋战国时代城市特点 都城一般由城与廓组成,城与廓形状较规则; 城市的手工业、商业繁荣; 城市中已出现系统的排水设施; 城市选址符合早期城市特点,多位于河流边。
五、宋代 经济发展,市民文化兴起。 变唐代封闭的里坊制为街巷制,城市整体布 局变化不大。 东京城:总体布局、道路系统、居住区、商肆
东京城(开封)(重点掌握) 总体布局
总平面为正方形,不甚规整,三套城墙。宫城 居正中,为皇室办公、居住服务,城南正门 宣德门是城市中轴线的起点。 内城又称里城,呈不规则方形,主要布置衙署、 寺观、民居、商店、作坊等。 最外为罗城,又称外城,呈不规则的方形,主 要作防御之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