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心时代的中国智慧1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巨大变革。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造成井田 制瓦解,各国纷纷变法,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从而冲 击了传统的宗法分封制。//周天子权威下降,诸侯争 霸,促成了思想上百家争鸣的局面。//
考题呈现2:
在诸子百家的某经典著作中所体现的“热词”(即出 现频率较高词汇) 有“省刑罚” “薄税敛” “民为贵” “ 恻隐之心”。据此你认为下列哪句引言很有可能出自 该经典著作
考题呈现3:
(2014·海南单科·1)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 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 这位思想家强调( ) A.君主无为而治 B.强化血缘等级
√ C.推行礼乐仁政 D.实行严刑峻法
二、思想史视野下的争鸣
争鸣1:人与社会
[2012·天津高考] (1)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 ①“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③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儒、道、法、墨的治国理念:
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B.“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C.“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D.“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
身,若视其身。”
二、思想史视野下的争鸣
学派 人物 时代
核心观点
孔子 春秋 “仁”,“礼”,中庸,教育思想
儒家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说
战国
荀子
“仁义”“王道”君民舟水“性恶论”
墨家 墨子 战国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老子 春秋 道家
庄子 战国
法家
韩非 子
战国
世界本原-“道”; “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万物不停运动、转化
万物是相对的,齐物, 逍遥,追求精神自由
法治、权术、君主权威;变法革新
秦汉以后,先秦诸子百家的命运开始分化:____成 了中华文化的正统和主流; _ 虽在舆论上不大 受好评,但实际上主宰了两千年专制朝廷的庙堂政 治;____则占据了民间社会的广阔天地,成为幽人 隐士的精神家园;只有_____,在刹那辉煌之后烟 消云散。上述论述分别是指( )
A.儒家、道家、墨家、法家 B.法家、儒家、道家、墨家 C.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效信 息
主要内容 传播方式
(1)从“对外的人道主义”/ “对内的理想 人格”得出“仁”“礼” (2)从“重实用……”得出“讲求实用” (3)从“对待……避开……”得出“中庸”
从“孔子通过教诲学生,’删定’诗书 ” 得出办私学,编删诗书为教材,教导 学生;
历史地位 中华民族文化的标志(或代名词)
感谢各位老师!
政治:统治者践行仁义;“尊贤 使能”;减轻刑罚;与民偕乐
经济:减轻赋税;注重农产 教育:教化 军事:反对不义之战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问题】依据材料,概述孔学产生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传播 方式和历史地位
解读项目 问题限定信息 考查主题信息
解读结论 依据材料 儒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主要内容
(1)政治上,“宗法制崩溃、氏族统治体系 时代背景 彻底瓦解”
(2)文化上,“原始巫史文化(礼仪)崩溃”
史料 有
民本与仁政
民本:以民为根本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民本是儒家用以治国平天下的指导思想 ,其具体举措是施行“仁政”(德政)
对于统治者来说,“民本”是用以治国 平天下的指导思想;对于被统治者来说 ,“民本”是其反抗不公正、不合理统 治的一种手段。
孟子以“民本”理念为核心的“仁政” 思想
施行“仁政”的具体举措
儒家的“忠孝”观念为近代日本的国家和企业服务;儒
家的“中庸”概念用来协调日本的现代政治等
等。
——《儒学在日韩》
对亚洲: 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 文化的组成部分。
对欧洲
伏尔泰在孔夫子石像下写下了如下的四行字, 以表达他对这位圣贤的尊敬心情。
“他是唯一有益理智的表现者,从未使世界 迷惑,而是照亮了方向,他仅以圣贤而从未以 先知的口吻讲话,但大家认为他是圣贤,甚至 在全国也如此。”
欢迎各位老师莅临指导!
“轴心时代”的中国智慧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南宁三中 谭锋
轴心时代(BC8-BC3)东西方文明中心示意图
“轴心时代”理论: 德国学者K. 雅斯贝斯认为 “以公元前500年为中 心(从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人类的精神基础同时 地或独立地在中国、印度、…和希腊奠定。而且直到今天 人类仍然附着在这种基础上。”
考点解读
[五年考情统计]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5年28考) 儒家(17) 道家(6) 墨家(2) 法家(3)
命题立意
考查重点
背景再现(通史)
主要流派和代表主张
主张辨析(专题) “百家争鸣 ”形成的原因、意义
多元影响(多视角) 儒家思想的形成、影响
核心知识梳理 一、通史视野下的诸子百家时代
春秋战国阶段总特征: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1)经济:铁犁牛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
三、轴心智慧——贯通古今,泽被东西
考题呈现5: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为塑造中 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奠定了基础。与儒家、墨家、道家、 法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相对应的排列组合是
√A.君子、侠客、隐士、英雄 B.英雄、侠客、隐士、君子 C.君子、侠客、英雄、隐士 D.英雄、隐士、侠客、君子
考题呈现6:
√D.儒家、法家、道家、墨家
三、轴心智慧——贯通古今,泽被东西
1、贯通古今
古代
治国理念
Baidu Nhomakorabea
秦(法家)—汉初(道家)—汉武帝(儒、法)...
当代
轴心时代诸子百家的智慧在当代大放异彩
儒家的“仁政”
——“以德治国”
法家的法治思想
——“依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全民教育、(因材施教)素质教育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
——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三、轴心智慧——贯通古今,泽被东西
1、贯通古今:民族性格;治国理念;伦理道德;教育… 2、泽被东西:
对亚洲
材料:受中华文化影响最早的是日本,孔子在日本
的影响不亚于在中国本土。例如,儒家的“民本”思想
成为自由民权思想家走上追求民主之路的桥梁;儒家的
“义利之辨”成为日本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的道德支柱;
——[法]安田朴:《中国文化西传欧洲史》
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启蒙思 想家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对世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影响 世界进程的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评价孔子: 孔子在汉城 “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 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孔子的思想在1993年9月被全球主要 宗教的代表人作为人类和平共存的基 本原则写入《走向全球伦理宣言》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
——荀子
“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
谓常。”
——韩非子
孔子、老子、韩非子都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 尊崇;荀子强调在自然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了积 极进取之心。
“在这个地球上曾有过的最幸福的并 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 遵从孔子法规的时代…在道德上欧洲人 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伏尔泰
考题呈现4: (2012·海南卷历史·2)儒家经典强调: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 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 是( )
A.民本思想 C.礼法并重
√B.仁政思想 D.礼治为先
争鸣2:人与自然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
——孔子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
①儒家提出仁政、德治、礼治,强调道德感化
②道家提倡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③法家主张推行严刑峻法(法治)
④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孔子、孟子、荀子主张比较
孔子
孟子
荀子
仁的思想 爱人 同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仁政 民贵君轻
仁义 君舟民水
异 人性论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儒家发展: 奠定基础
体系完整,成为大宗
封建经济形成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宗法制崩溃
(3)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活跃
(4)文化:私学兴起,百家争鸣 ···
思维拓展 :从背景分析中你得出什么历史规律?
历史规律:
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考题呈现1
(2012·北京文综·37) (1)简述道家和儒家产生的时代背景。(4分)
孔子在柏林
海外孔子学院分布图
三、轴心智慧——贯通古今,泽被东西
价值轴
2500年前的文化地图
个人 社会 世界
原典
生活场 社会场
空间轴
时间轴
2015年
课后练习
孔子仁学产生在早期宗法制崩溃、氏族统治体系彻底 瓦解时期,它无疑带有那个时代氏族贵族深重烙印。……自原始巫 史文化(礼仪)崩溃以后,孔子是提出这种新的模式的第一人。尽 管不一定自觉意识到,但建立在血缘基础上,以“人情味”(社会 性)的亲子之爱为辐射核心扩展为对外的人道主义和对内的理想人 格,它确乎构成了一个具有实践性格而不待外求的心理模式。孔子 通过教诲学生,“删定”诗书,使这个模式产生了社会影响,并日 益渗透在广大人们的生活、关系、习惯、风俗、行为方式和思维方 式中,通过传播、熏陶和教育,在时空中蔓延开来。对待人生、生 活的积极进取精神,服从理性的清醒态度,重实用轻思辨,重人事 轻鬼神,善于协调群体,在人事日用中保持情欲的满足与平衡,避 开反理性的炽热狂迷和愚盲服从……,它终于成为汉民族的一种无 意识的集体原型现象,构成了一种民族性的文化—心理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