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初高中衔接(精简版)

合集下载

2024年新高一语文初升高衔接《文言文实词》含答案解析

2024年新高一语文初升高衔接《文言文实词》含答案解析

第08讲 文言文基础知识文言实词初高中衔接基础冲关练1.熟练掌握初高中教材文言文高频考试实词含义,学习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2.养成背诵课内文言文的习惯,熟读记诵,积累文言知识。

熟记初高中教材必背的120个重点文言实词1.安:①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②养(衣食所安)③安定:安居而天下熄④安逸: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备:①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②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③准备。

(犹得备晨炊)3.被:①影响(被于来世)②同“披”,穿(皆被绮绣)4.鄙:①边境(蜀之鄙有二僧)②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③出身鄙野,见识短浅(先帝不以臣卑鄙)5.薄:①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②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③厚度小。

(薄如钱唇)6.策:①马鞭。

(执策而临之)②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③记录。

(策勋十二传)7.诚:①诚心(帝感其诚)②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③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8.惩:①苦于(惩山北之塞) ②惩罚9.驰:①骑(愿驰千里足) ②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0.辞:①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1.次:①编次。

(吴广皆次当行)②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12.当:①承当,承受。

(当之无愧)②应当。

(当奖率三军)③将要。

(今当远离)④对着,向着。

(木兰当户织)⑤值,正在。

(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 ⑥抵挡。

(锐不可当)13.道:①道路。

(会天大雨,道不通)②道义。

(伐无道,诛暴秦)③方法。

(策之不以其道)④说,讲。

(不足为外人道也)14.得:①能够(二者不可得兼) ②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 ③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④领会,体会(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15.等:①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②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16.敌:①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 ② 敌人(盖以诱敌)17.度:①duó估计、推测(度已失期) ②渡过、越过(关山度若飞)18.端:①画幅的右端(左手执卷端) ②正、端正(其人视端容寂)19.发:①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②发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③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间)④征发(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 ⑤开放(野芳发而幽香) ⑥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20.分:①划分,分开。

2024年新高一语文初升高衔接《文言文断句及翻译》含答案解析

2024年新高一语文初升高衔接《文言文断句及翻译》含答案解析

第11讲 文言文基础知识文言文断句及翻译初高中衔接基础冲关练1.掌握断句、翻译的基本方法,正确断句及翻译文言句子。

2.突破做题过程中的难点,做到精准断句,准确翻译文言语句。

文言文断句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古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在一句话的末了用小圆圈(“。

”)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顿号(“、”)断开,叫“读”。

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

1.凭语感,先断易首先默读一至两遍,大体了解文段,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先易后难。

【例1】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司马。

(《世说新语》) 解析:句中共有四个人物“诸葛亮”“魏明帝”“晋宣王”“辛毗”,两个地名“渭滨”“关中”,一个官名“军司马”;句中动词有“次”“震动”“惧”“战”“遣”“为”等;然后以动词为中心,弄清人物间的关系,了解事件的经过。

答案: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司马。

2.“云”“曰”“道”,明对话 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道”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

【例2】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鸿门宴》) 解析:文段中有三个“曰”字,是人物的说话提示,此处必然要断开。

答案: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3.借虚词,明停顿 如“盖”“夫”“其”等发语词常放在句首,“耳”“乎”“哉”“焉”“也”“耶”等语气词常放在句尾,“之”“以”“则”“而”等助词、介词、连词常放在句中。

衔接点二古诗文阅读|非常完美| 【例3】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战国策·齐策四》) 解析:从句意看,这段文字是使者与赵威后的对话。

2024年新高一语文初升高衔接《赤壁赋》《登泰山记》含答案解析

2024年新高一语文初升高衔接《赤壁赋》《登泰山记》含答案解析

第14讲 课文自学《赤壁赋》《登泰山记》1.疏通文意,翻译全文2.归纳整理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并熟记。

3.背诵默写全文一 读懂原文,并翻译。

赤 壁 赋 (1)壬戌(rén xū)之秋,七月既望(过了望日后的第一天,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日),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兴起,产生)。

举酒属(zhǔ)(劝请)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yǎo tiǎo)之章(《诗经·陈风·月出》的第一章有“舒窈纠兮”的句子,所以称为“窈窕之章”)。

少焉,①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指白茫茫的水汽)横(笼罩)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往),②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pínɡ)虚(太空)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指飞升成仙)而登仙。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

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

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

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

白茫茫的水汽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

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浩瀚无垠的茫茫江面。

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

 (2)于是饮酒乐甚,扣舷(敲着船边,指打着节拍)而歌之。

歌曰:“桂棹(zhào)(桂木做的棹)兮兰桨(木兰做的桨),击空明(指月光下的清波)兮溯(sù)流光(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

①渺渺(悠远的样子)兮予怀,望美人(指所思慕的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依照歌曲的声调和节拍)而和(hè)之((用箫)随着歌声伴奏)。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niǎo niǎo)(形容声音婉转悠长),不绝如缕(细丝)。

②舞(使……起舞)幽壑之潜蛟,泣(使……落泪)孤舟之嫠(lí)妇(寡妇)。

2024年新高一语文初升高衔接《文言文虚词》含答案解析

2024年新高一语文初升高衔接《文言文虚词》含答案解析

第09讲 文言文基础知识文言虚词初高中衔接基础冲关练1.熟练掌握初高中教材文言文高频考试虚词用法,学习正确辨别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养成背诵课内文言文的习惯,熟读记诵,积累文言知识。

熟记初高中教材必背的16个重点文言虚词一、之1.用作代词(1)常用于代指人或事或物,相当于“他(她、它)们”、“它”、“这” 等。

一般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

例句:问所从来,具答之。

——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

(《桃花源记》)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代词,指学过的知识)(《论语》)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代人。

他,指曹刿。

)(《曹刿论战》)2.用作助词(1)用于定语和名词之间,相当于“的” 。

例句:水陆草木之花。

《桃花源记》(2)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例句: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3)在句中表示动词宾语提前,即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例句: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例句:宋何罪之有?(《公输》)(4)在句中表示定语置后,即定语后置的标志,可译为“的”。

例句:马之千里者。

《马说》(5)音节助词,在句中补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可不译。

例句:公将鼓之《曹刿论战》例句: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桃花源记》3.用作动词 译作“到”、“往”、“去”等,后面一般跟地点名词。

例句: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去”二、而主要作连词用,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递进、修饰等关系。

可以表示以下关系:1.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例句: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然后”,或不译。

《小石潭记》例句: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醉翁亭记》3.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例句: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邹忌讽齐王纳谏》4.递进关系例句: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醉翁亭记》5.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专题14 文言文阅读初升高语文衔接 Word版含解析

专题14 文言文阅读初升高语文衔接 Word版含解析

2018初升高语文衔接专题十四文言文阅读概括要点中心,分析观点态度(一)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1.细读原文。

按人物的一个个小故事给文章分层,分清是何人在何时、何地、何职做了何事(起因、经过、结果),这些事有什么意义,文中还涉及了哪些人物,这些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对事件各持什么态度,事件表现了主要人物的什么精神。

2.利用信息(明示的和隐藏的)。

应注意分析选文的出处、注释等内容,当然也包括命题者在本题中所提供的75%的正确信息,此外还包括有关作者的情况、有关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等。

3.细读选项。

快速圈定四个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区域,比照两者有无异同。

尤其要注意细节,发现出入,要对关键词语反复推敲。

(二)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1.删繁就简,锁定重点。

把握文中表述的重点信息。

大篇幅文段的叙述重心是什么,议论性文字体现在哪里,勾画出直接体现作者观点的文字,进而分析概括。

2.留心结语,仔细推敲。

有的文章的结尾有一段议论性的评价语言,如在选自《史记》的文段的结尾常有“太史公曰”这样的话,这往往是体现作者观点态度的所在,要仔细审读推敲。

3.综合分析,简要概括。

有些文段中,作者的观点态度蕴含在所叙述的人物事件中,要综合把握事件的前因后果,从细节中分析提炼和概括。

题文相与析,机关巧识破比对题文——解题者突围的命门由题及文,锁定区间;题文观照,细节比对。

注意选项在对原文的转述过程中是否存在信息的本质变化。

题文比对的角度、内容及目的角度题文比对的具体内容比对目的以防人事错位人事关系分清主次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做的不同事及不同结果时事关系理清人物在何时做了何事,明确诸事的先后次序以防时序错位地事关系比对选项中人物行为、时间、事件发生的地点与原文是以防地点错误否一致关键词语准确把握原文中的关键词语,弄清其内容、观点或态度以防曲解原意添加内容检查是否有故意添加的原材料中本无的内容以防无中生有或于文无据因果关系比对原因、结果及其内在逻辑关系以防因果倒置或强加因果识破机关——命题者设计的陷阱在史传类文言文阅读的命题中,命题者常在人物、事件、内容、中心等方面设置误区。

初高中衔接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及答案

初高中衔接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及答案

初高中衔接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及答案1.班昭续《汉书》扶风①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②之女也,名昭,字惠班。

博学高才。

世叔早卒,有节行法度。

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

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③踵而成之。

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曰“大家”。

每有贡献异物,辄诏大家作赋颂。

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

(选自《后汉书•曹世叔妻传》)[注释]①扶风:古地名,今陕西境内。

②班彪:当时著名学者。

③东观藏书阁:皇家藏书楼。

[文化常识]女文史家。

班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文史家。

她帮助哥哥班固完成了未竟的事业,而且对阐述《汉书》起到了重要作用,她的诗赋在当时也很著名。

女性精通文史的在中国历史上不多,另一个是汉末的蔡文姬(蔡琰,见后文),还有一个是宋朝的李清照,她是杰出的女词人,她早年还同丈夫一起研究金石书画。

[思考与练习】.解释:①竞_________②辄_________2.翻译:①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②师事焉2.蔡文姬求情董祀为屯田都尉①,犯法当②死。

文姬③诣曹操请之。

时公卿、名士及远方使驿④坐者满堂。

操谓宾客曰:“蔡伯喈女在外,今为诸君见之。

”及文姬进,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

操曰:“诚实相矜,然文状⑤已去,奈何?”文姬曰:“明公⑥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济垂死之命乎!”操感其言,乃追原⑦祀罪。

选自《后汉书•董祀妻传》)[注释】①屯田都尉:职官名称。

②当:判决。

③文姬:蔡文姬。

④使驿:使者。

⑤文状:文书。

⑥明公:对曹操的敬称。

⑦原:原谅,此指赦罪。

[文化常识]蔡文姬。

蔡文姬名琰,字文姬,东汉末年的女诗人,其父即蔡邕(字伯喈)。

她博学有才辩,通音律。

初嫁卫仲道。

夫亡后归母家。

遇汉末大乱,为董卓部将所虏,归南匈奴左贤王,居匈奴12年,有子女二人。

曹操平定中原后,念蔡邕无后代,便以重金赎归,再嫁董祀。

她凭记忆写出了四百多篇古文。

文言文初三高一衔接课件

文言文初三高一衔接课件
文言文初三高一衔接课件
文言文初三高一衔接课件
• 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起修饰 限制的作用。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 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做“定语 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蚓 无 利 之爪牙,强 之 筋骨。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
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
• 综合练习1:请画出下列句子的主语、谓语、宾 语
• (1)鲁班是我国古代春秋时期一位著名的建筑 工匠。
• (2)鲁班接受了一项大的建筑工程任务。
• (3)一只小猫在盆边捉了一条大鱼 。
• 综合练习2:请画出定语、状语、补语。 • (1)鲁班用锯齿状的竹片在一棵小树树干上来回拉了起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3.陈胜者,阳城人也 4者.城也北徐公,齐国之美丽 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8过.今 也急而求子,是寡人之 9.刘备,天下枭雄
一、判 断 句
• (1)用“者……也”表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用“者”表判断
二、被 动 句
•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 被动关系。
• 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

高一文言文衔接知识点归纳

高一文言文衔接知识点归纳

高一文言文衔接知识点归纳高中一年级是学习文言文的关键时期,文言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之一。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点对于学好这门学科至关重要。

接下来,我将对高一文言文衔接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基础词汇文言文的基础词汇是学习和理解文言文的基石。

高一学生应该掌握一些常用的基础词汇,如“之、者、乃、因、以、为、非、于、曰、其”等。

同时,还要了解一些文言词汇的特点,如多音字、多义词等。

二、常见句式文言文具有独特的语法结构和句式,高一学生需要熟悉常见的文言文句式,如“以……为……”、“非……则……”、“既……又……”等。

熟练掌握这些句式可以帮助理解文言文章的意义。

三、文言文阅读技巧高一学生需要培养文言文阅读的技巧,这对于理解文言文的含义非常关键。

首先,要注意分析句子结构,理解句子中的各个成分的关系。

其次,要注重理解上下文,通过上下文来推测生词的意义。

另外,还要注意理解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反问等。

四、文言文作文技巧高一学生需要掌握一些文言文作文的基本技巧,这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一环。

首先,要熟悉文言文的格式要求,如文章的开头、结尾、段落的衔接等。

其次,要学会运用丰富的词汇和句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另外,还要注意行文的条理性和连贯性。

五、名句背诵高一学生应该背诵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名句,这有助于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可以选择一些名著中的名句,如《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红楼梦》中的“宝玉出妙手空空,瞧见空房无限事”。

六、扩展阅读高一学生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文言文作品进行扩展阅读。

这些作品既可以是古代的经典之作,如《史记》、《左传》等,也可以是近代的优秀文言文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通过阅读这些文言文作品,可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文言文水平。

综上所述,高一文言文的学习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修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掌握基础词汇、常见句式、阅读和作文技巧,背诵名句和进行扩展阅读,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言文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词:相当于“去”、“到”。如:辍耕之垄上。 (口诀:去你的这不译)
四、文言语法知识
• 3、文言句式 • (1)判断句 • (2)疑问句 • (3)被动句 • (4)省略句 主谓倒装 • (5)倒装句 宾语前置 • 定语后置 • 状语后置 • (6)固定句式
文言文中有哪些常见的特殊句式?
一.倒装句 宾语前置句 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6)兼词
• 古代汉语中,有的字代表了两个词的结合。 这种字兼有互相结合的两个词的意义和用 法,这样的字便成为兼词 。 • 常见的兼词有"诸","焉","叵","曷","盍",这 种字的读音有的是它代表的两个词的声音 的拼合,如"诸"是代词"之"和介词"于"("于 "古音"wū")的合音,"叵"是否定副词"不" 和动词"可"的合音 • 焉:于是、于此——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诸:之于——“投诸渤海之尾”
宾语前置句 现代汉语一般都把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古汉 语中,有时宾语可以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构成特殊的 提宾句式。其中又可分为:疑问句宾语前置,否定句宾 语前置,凭借“是”、“之”宾语前置。
翻译下列各句中划线的部分。
1.何有于我哉?(
有什么

2 . 而 山 不 加 增 , 何 苦 而 不 平 ? ( 愁什么 ) 3.何陋之有?( 有何陋 )
走进文言文的殿堂
高中文言文导言
一、心中有考纲,学习不迷茫
• 《高考考试大纲》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
• • • • • • • • •
1、理解 (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例题1】“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名 词:一种用竹篾或柳条编成的器具 做状语:用箕畚装土石 【例题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②无案牍之劳形 ①句中的“域”是名词(疆域)用作动词,意思是 “限制”; ②句中的“劳”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思是 “使…劳累”(使形之劳)
词类活用
为王 陈胜王 (《陈涉世家》) 请广于君 (《唐雎不辱使命》) 扩大 吾妻之美我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 以……为美;认为……美
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
认为……有利可图
(5)双音词
• 一般来说,古代单音词居多,一个字就相当于 一个词,现代双音词居多,这是古今汉语在词 汇方面一个显著的不同。 •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 无论:更不用说. •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 交 通:动词,交错相通 •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 牺牲:祭祀用的牲畜
定语后置
二.判断句 三.省略句 四、被动句 主谓倒装
<三>、文言语句理解与翻译
1.文言句式理解
判断句: „者,„也;„者,„;„,„也。
翻译时加“是”
被动句: 为„„所,翻译时加“被”
省略句: 缺句子成分,翻译时需补充
倒装句:
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谓语前置…翻译时要理清顺序
翻译下列判断句
(8)偏义复词
• 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词使 用,在特定语境中,实际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 另一个作陪衬,这类词就叫偏义复词。 •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 ——“出入”是反义词,此处只取“入”的意思 • 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墨子· 非攻》) • ——“园圃”是相近词,分别是“种树的、种菜 的地方”,此处只取“园”之意 • 公姥:偏于“姥” • 作息:偏于“作”
1.环滁皆山也。
2.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3.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4.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5.臣本布衣。 6.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8.乃太公兵法也。
(2)被动句
•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 • ——“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 ——“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一般都把状语放在动词或形容词之 前,但在古汉语中,状语大多放在动词或形 容词之后,构成状语后置。这种情况翻译成 现代汉语时,一般要把它提到动词谓语之前 作状语。 文言文中的介词只有“于(乎)”和“以” , 凡出现介词,后面带名词或代词,构成介宾 结构的,基本是状语后置句。
按现代汉语的规律,调整下面各句的语序。
一词多义
例如:期
君与家中期日中(《陈太丘与友期》) 期在必醉(《五柳先生传》)
约定 期望 期限 满
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期年之后(《邹忌讽齐王讷谏》)
通假字辨析
通假字是通用字和假借字的简称。通俗地说,古字 通假就是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另一个字使 用的现象。一般包括同音通假和音近通假两种形式。
2.惟利是图 3.尝射于家圃 4.今子是之不察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宾语前置
5.孔子云:何陋之有
宾语前置
6.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定语后置 7.韩告急于齐 8.何以战
介宾短语后置 宾语前置
1.宾语前置句
一.倒装句
2.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3.定语后置
4.主谓倒装 1.句中用“者”,句末用“也”,即用 “……者……也”表示(有的句中不用 “者”,句末用“也”;或者句中用 “者”,句末不用“也”。


8 . 受 任 于 败 军 之 际 , 奉 命 于 危 难 之 间 ( ) 于败军之际受任,于危难之间奉命 9 . 三 顾 臣 于 草 庐 之 中 , 咨 臣 以 当 世 之 事 ( ) 于草庐之中三顾臣 ,以当世之事咨臣
指出下列各句为何种倒装,并用现代汉语翻 译句子。
1.甚矣,汝之不惠 主谓倒装
4.微斯人,吾谁与归?( 我能和谁一道呢 ) 5.子将安之? ( 到哪里 )
定语后置
• 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起修 饰限制的作用。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 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这种情况叫做“定语后置”。 •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掉一石小米。) •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原来 是挑选狭长形的桃核来雕刻核舟的) •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 君。
(7)同义复词
• 同义复词指的是意思相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 词连用,表示同一个意思的复合词。 •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 讽齐王纳谏》) • “谤”和“讥”连用,都是指责别人的过错或短 处的意思 • “李白乘舟将欲行。”《赠汪伦》“将”和“欲” 都是副词“将要”的意思。 • 仓廪:仓库 • 仇雠:仇人
【学习方法】通假字数量不多,且大部分在小 注中有解释,复习时可以集中整理,在理解的 基础上识记。
通假字-举例
为天下唱

(《陈涉世家》)
亲戚畔之 叛 (《〈孟子〉二章》) 故患有所不辟也 避(《鱼我所欲也》)
河曲智叟亡以应
无(《愚公移山》)
规律:通假字读音按本字读 通假字字义按本字解释
古今异义辨析
文,如原文的写作风格。
要求——有文采(语言规范,文笔优美)
雅:即通顺畅达,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 习惯,字句通顺,没有语病。
要求——通畅(符合语言习惯,无语病)
文言语句翻译方法:
①留 专用名词、国号、所号、人名、物名、 地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译。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 楼记》) ②补 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补出省略成分。 例: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 战》) 在“再”后省略了谓语“鼓”,在“三”后也省 略了“鼓”,翻译时要补出。
四、文言语法知识
• 2、文言虚词 (18个)
• • • 而、何、乎、乃、其、且、 若、所、为、焉、也、以、 因、于、与、则、者、之、
“之”字的用法
代词:代人、事、物,指示代词。
如:“徐公来,孰视之。”、“暮寝而思之。”
助词:(1)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句末,凑足音节,不译。 如:怅恨久之。 (4)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如:何陋之有。
一词多义辨析
在古今语言中,一词多义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文言文以 单音词为主,多义现象更为明显。掌握词语的不同意义并 能根据语言环境确定词语的意义,是阅读文言文的基础。 【学习方法】 ①注意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不同意义和不同用法, 做好笔记,见到一种新的解释就记录下来,一定要打破课 与课的界限。 ②结合具体语境进行比较分析,能结合一般的语言习惯, 掌握一词多义的基本规律,如,因词性不同,感情色彩的 不同,所形容或所表现的对象性质的不同都可能形成词义 的差别,或者同一个字读音不同意义也会不同等。
2.句中不用“者”,句末也不用“也”。 3.用“为”、“乃”、“则”等词表示。 1.主语省略 2.谓语省略
二.判断句
三.省略句
3.宾语省略
4.介词宾语省略
5.介词省略
翻译原则:一字一句翻译
文 言 翻 译
信:即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要求——准确(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组词、近义词替换 达:优美自然,译文要生动,完美地表达:忠于原
(3)省略句
• • • • • • • • 1、省略主语。 ——“( )黑质而白章。” 2、省略谓语动词。 ——“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 3、省略宾语。 ——“尉剑挺,广起,夺( )而杀尉。” 4、介词的省略。 ——“今以钟罄置( )水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