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文言文学习的衔接
初高中文言文学习的衔接

一词多义
例如:期
君与家中期日中(《陈太丘与友期》) 约定
期在必醉(《五柳先生传》)
期望
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期限
期年之后(《邹忌讽齐王讷谏》)
满
通假字辨析
通假字是通用字和假借字的简称。通 俗地说,古字通假就是用一个读音相同或 相近的字代替另一个字使用的现象。
【学习方法】通假字数量不多,且大部分 在小注中有解释,复习时可以集中整理, 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
式 乃太公兵法也。 环滁皆山也。 此为何若人。
被动句
文
古代汉语一般不用介词
“被”,而是借其他的介词来
言 表示被动,如“为所”“为… 所 …”“ 见 ” “ 见 …
句 于…”“于”“受…于…”等。
如:士卒多为所用。
式 受制于人。
省略句
文 古汉语中为了用最少的词语表 达最多的意义,通常会把某些成分
言 省去。省去主语的情况比较多,省 略介词也常见,翻译时要补充出来。 如:
一词多义
通假字
言
古今异义
实 词类活用
词
一词多义辨析
在古今语言中,一词多义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文言文以单音词为主,多义现象更为明显。 【学习方法】
①注意积累,做好笔记,一定要打破课与课 的界限。
②结合具体语境进行比较分析,能结合一般 的语言习惯,掌握一词多义的基本规律,如,因 词性不同,感情色彩的不同,所形容或所表现的 对象性质的不同都可能形成词义的差别,或者同 一个字读音不同意义也会不同等。
助词:(1)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句末,凑足音节,不译。 如:怅恨久之。
初高中文言文衔接教学策略刍议

初高中文言文衔接教学策略刍议因邹宁秀摘要:初高中阶段,文言文都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
做好这两个阶段的文言文教学的有效衔接,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文言文学习效率,而且对促使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课标和学情;基础知识文言文是初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只有做到初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整体、连贯和统一,才能保证中学阶段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获得预期的培养。
然而,现实中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与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是各自为政的,这也就导致初高中文言文衔接时学生在学习中会遇到障碍。
那么,对当下初高中文言文教学怎样衔接提出解决的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一、初高中文言文衔接教学存在的障碍现阶段,初中语文和高中语文的课程标准及考试大纲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不一致。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淡化了文言词法和文言句法的知识教学,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却强调加强文言词法和文言句法的知识教学,这样学生阅读文言文时会出现能力空白的现象。
同时初中的文言文大多篇幅短且故事性较强,学生阅读时难度不大,背诵也较容易,而高中文言文的文体丰富且篇幅较长,选材历史跨度较大,比较注重语法分析。
显然,高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
另外,初中文言文教学随意性较强,专业训练不充分,步入高中阶段后,如果教师对初中的文言文了解不深入,会导致“教”与“学”相脱离的现象,这样很容易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出现知识的断层。
二、初高中文言文衔接教学策略(一)把握课标和学情,强化衔接意识。
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要对初中和高中的文言文教学目标和要求的差异做探究,了解并把握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在知识和能力层面所存在的短板之处,做好这个,才能在教学文言文时有的放矢,制定有效的文言文教学策略。
同时,应对初中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及考试大纲认真研究,与高中语文教师加强沟通和交流,还可以相互听课交流具体的教学情况。
在初中文言文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将标准提高一些,把一些高中的文言文知识利用合适的时机教给学生。
浅议初高中文言文衔接教学

浅议初高中文言文衔接教学1. 引言1.1 为什么需要关注初高中文言文的衔接教学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初高中文言文衔接教学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为什么需要关注初高中文言文的衔接教学呢?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思维、语言、文化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由于初中和高中在教材内容、文言文阅读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学生往往在升入高中后遇到文言文学习的困难。
关注初高中文言文的衔接教学,有助于帮助学生顺利地适应高中的学习环境,提高文言文学习的效果和兴趣。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学生需要具备更加全面的文化素养和语言能力来适应未来的发展,而文言文的学习正是培养学生这些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重视初高中文言文的衔接教学,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文言文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小学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通过学习文言文,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言文是学习现代汉语的基础,只有通过学习文言文,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和语言规范。
文言文的学习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文言文在考试中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如中考和高考中都包含文言文的考题。
学生必须通过学习文言文来提高自己的语文成绩,进而提升整体学业水平。
文言文的学习也对学生的成长和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怀、审美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文言文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不可替代,它既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学习现代汉语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
重视文言文的教学,加强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和理解,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2.2 初中文言文与高中文言文的区别在文言文的篇目上,初中和高中的文言文学习有所不同。
初中主要学习一些篇目简单、内容易懂的文言文,如《三字经》、《百家姓》等,这些篇目通常语言简单,内容浅显易懂,适合初中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
浅议初高中文言文衔接教学

浅议初高中文言文衔接教学1. 引言1.1 初高中文言文衔接教学的重要性初高中文言文衔接教学的重要性在于为学生提供一个平稳而有序的学习过渡,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这一重要的语言形式。
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语言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初高中文言文衔接教学,学生可以在初中阶段建立起基础知识和语言技能,然后在高中阶段进一步深化和巩固,使其在文言文学习上更加得心应手。
此外,初高中文言文衔接教学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
通过对文言文的学习,学生可以接触到古代经典著作,了解古代人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风貌,培养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因此,初高中文言文衔接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通过系统而有序的教学安排和方法指导,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这一重要的语言形式,提升他们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
1.2 文言文学习存在的问题由于现代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文化背景与古代文言文存在差异,导致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缺乏兴趣和动力。
许多学生认为文言文晦涩难懂,语言古奥繁复,与其日常生活无关,因此对文言文学习缺乏热情。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单一,缺乏趣味性和实践性,导致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大多注重对语法、词汇的机械记忆,缺乏与实际生活结合的实践性教学活动,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
文言文学习存在着教材选取不合适的问题。
一些文言文教材内容陈旧,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阅读这些内容时往往感到乏味,无法深入理解其中的内涵。
文言文学习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方法单一缺乏趣味性和实践性、教材选取不合适等方面。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挖掘文言文的魅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体会到文言文的价值和魅力。
2. 正文2.1 初中文言文衔接教学的基础阶段初中文言文衔接教学的基础阶段是整个文言文学习过程中重要的一环。
浅论初中与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衔接1

初中与高中教学衔接探讨交流文章加强语法知识教学提高学生古文素质——浅论初中与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衔接内江市第十一中学林智彬二○○九年十月加强语法知识教学提高学生古文素质——浅论初中与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衔接内江市第十一中学林智彬初中和高中是两个区别很大的教学阶段,它们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评价、教学环境等方面几乎各自成为两个比较封闭的系统。
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的教学也未能很好地衔接起来:很多学生在进入高中后很不适应,学习成绩不理想;教师觉得学生的基础太差,“一代不如一代”。
而在这些问题中,文言文的教学衔接矛盾尤为突出。
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很多,其中,部分初中教师在教学上有些极功尽利,“考什么教什么”,对于中考不直接涉及的语法知识不够重视,甚至有些教师根本不讲。
对“双基”在语文素养中的地位认识不到位,从而淡化、弱化了“双基”,使学生无法适应高中的学习。
另外,实施新课程的初中学生进入没有实施课程改革的高中,高中与初中怎么衔接就成为突出的问题,这些都凸显了高初中教学衔接研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首先,初中和高中在文言文教学目标上有很大差异。
初中课标要求“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高中课标要求“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从这里可以看出,初中课标和高中课标对文言文的要求跳跃性较大,而这种跳跃性主要体现在文言语法知识上。
由于文言语法知识几乎都安排在高中,而在初中现代汉语语法教学处于无法落实的状态,所以要学生在高中阶段理解这些语法现象的难度就可想而知了。
由此可见,初高中课标在文言文阅读的标准上存在的语法教学的衔接困难问题相当突出。
一直以来,高中文言文教学的难点就在语法知识的理解上,诸如词类活用、特殊文言句式这些内容让许多学生无所适从。
而古代汉语语法和现代汉语语法两者之间具有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就是知识产生迁移的基础。
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策略研究[全文5篇]
![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策略研究[全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b6cc083f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82.png)
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策略研究[全文5篇]第一篇: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策略研究“文言文”是以先秦汉语为基础形成的古代汉语书面语,不仅记录着“华夏”这一民族的存在,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品格的载体。
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高中生在文言文学习中存在不少问题,如课上无法很好理解文本思想内涵、认为文言文枯燥无趣,课下对文言文注释死记硬背,产生畏难心理等。
高中时期文言文学习出现的这些问题,是初高中文言文教学断层造成的。
初高中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有一定差距。
对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高中阶段在初中阶段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如“能够掌握常见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句式”,更注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强调学习作品的文化价值等。
针对初高中的差异,教师应有意识地缩短初高中文言文教学上的差距,制定有效的衔接教学策略,让学生适应高中文言文学习,使初高中文言文学习得以系统化。
一、重视语法知识的补充高中教师反映,在课堂上教授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语法知识,学生茫然无所知。
这是由于初中阶段文言文重视理解“基本内容”,中考对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具体意义和用法几乎不涉及,本着“考什么教什么”原则的一线教师就在课堂上淡化甚至回避了基础语法知识的教学,这就与高中阶段的学习形成了语法断层。
在当前部编版的语文教材中已开辟了语法知识的专题补充,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对语法知识的梳理。
可在学生零散的语法知识基础上,帮助学生将相关知识贯通起来。
例如,在九下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时,“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一句中的意动用法,教师可引導学生列举所学例句,如《桃花源记》中“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醉翁亭记》中“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其中“异”“乐”(第一个乐字)与“美”皆为意动用法,结合例句说明意动用法——“谓语动词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用作意动的词可以翻译为“以……为……”“认为……是……”这样将语法前后贯通,引导学生自主梳理、归纳,将语法知识逐渐“立体”起来。
初高中文言衔接

• (二)课后相关性补充阅读 • 《烛之武退秦师》拓展阅读——游说篇
• • • • • • • • • • 【材料一】触龙说赵太后 【材料二】 邹忌讽齐王纳谏 【材料三】宰臣上炙 【材料四】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材料五】魏征谏太宗责房玄龄 【材料六】比干之死 【材料七】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材料八】荆轲说樊於期献头 【材料九】杂言 【材料十】崤之战
问题探讨
现代汉语语法知识是否需要讲解?
• 注意:1.指向文言翻译,主要是词 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的辨识,语法讲 解的重点应在句子成分和短语类型, 特别是各种倒装句式,都是不同类 型的短语内部的倒装,所谓特殊, 也就是和现代汉语的语法不同之处。
• 2.语法不是目的,进行繁复的语法分 析并非上策,翻译是最终目的。翻译 除了实词积累,更多靠的是语感。但 语感抽象,需要长期阅读获得,而语 法知识明确,可短期收效,“知其所 以然”能增强自信和翻译的准确性。
文言文教学初高中衔接
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 赵琳
一、初高中文言教学衔接的必要性
• 初中: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 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 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 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 高中: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 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 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 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 篇。
五、思维的衔接
• 1.字词语法为什么学?怎么学? • 2.是不是只学字词语法就够了?
六、文化的衔接
• (一)课堂上,提出一些文化层面有价值的 思考? • 例:1.荆轲为什么要刺杀秦王? • 2.鸿门宴宴会现场的描写,樊哙、范增的光 彩盖过主角,你怎么看? • 3.项羽失败,司马迁却把他写入“本纪”, 为什么? • 4.如何认识史传类作品中的“历史的真实”?
浅谈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

浅谈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浅谈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浅谈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张晓云(福建省龙岩初级中学)在教学生活中,语文教师常会发现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语文学得不错,中考时也取得了优秀的成绩。
但升入高中后,却有一些学生经过高一的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出现了语文学习兴趣缺失、知识缺漏、学习困难等诸多问题,导致成绩下降。
为何部分学生在由初中向高中过渡的过程中会出现这样语文学习落差,除了个别学生由于自身的学习懈怠,更多的是由于高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从内容、篇幅、难度等方面的要求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这部分学生在初中学习阶段弱化了某些文言文能力,故无法快速适应高中的语文学习。
笔者曾分别担任过初高中语文学科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深切感到做好初高中语文尤其是文言文教学衔接的重要性。
如何为学生搭建初高中文言学习的阶梯?让学生缩小初高中文言学习的落差,实现快速、科学的过渡,让大批高一新生的语文学习能够更快进入正常有序的轨道。
初中语文教学除了应对中考,在日常教学中还应该为学生做哪些必要的补充?身为初中教师,有必要在这个方面做一定的思考和研究。
一、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差异1.文言词法与文言句法要求的落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淡化初中学生对文言词法与文言句法的要求。
“评价建议”的要求是“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根据这样的建议,因此中考对文言虚词、词性活用与文言句式的考查也是隐性考查,只出现借助句子翻译试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词性活用及文言句式的掌握情况。
而《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于高中生在文言文学习方面能力层级B级的目标设置是:“(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意;(2)理解文言虚词(18个);(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体现在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中,各考点各能力层级的考查,都要求学生必须以理解字词、读懂文句为前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题1】“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名 词:一种用竹篾或柳条编成的器具 做状语:用箕畚装土石 【例题2】解释句中红色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②无案牍之劳形 ①句中的“域”是名词(疆域)用作动词,意 思是“限制”; ②句中的“劳”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思 是“使…劳累”(使形之劳)
词类活用
实 词
词类活用
一词多义辨析 在古今语言中,一词多义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文言文以单音词为主,多义现象更为明显。 【学习方法】 ①注意积累,做好笔记,一定要打破课与课 的界限。 ②结合具体语境进行比较分析,能结合一般 的语言习惯,掌握一词多义的基本规律,如,因 词性不同,感情色彩的不同,所形容或所表现的 对象性质的不同都可能形成词义的差别,或者同 一个字读音不同意义也会不同等。
古今异义
例如:
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古义:偏爱;今义:个人的。
先帝不以臣卑鄙。 (《出师表》)
古义:出身卑微,见识短浅; 今义:品质卑劣。
词类活用辨析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很常见的一种语言现 象,它常常是借助一定的语言环境,将通常某 种用法的词临时作另一种用法。 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的主要有: 名词、动词、形容词活用现象;其中名词做状 语、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动词的使 动用法难度较大。 【学习方法】辨析词类活用的前提是理解文言 语句的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 文言词语的一般用法和特殊用法,确定其活用 的方式。词类活用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难点,复 习时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句并认真分析、体会。
陈胜王 (《陈涉世家》) 为王,名词作动词 请广于君 (《唐雎不辱使命》) 扩大,形容词作动词 吾妻之美我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 以……为美,认为……美;意动用法 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 认为……有利可图,意动用法
二、文 言 虚 词
之 而 以 其 于
“之”字的用法
代词:代人、事、物,指示代词。 如:“徐公来,孰视之。”“暮寝而思之。” 助词:(1)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句末,凑足音节,不译。 如:怅恨久之。 (4)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如:何陋之有。
文 言 句 式
倒装句
这是一种古汉语中句子成分排 列的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种句 式,翻译的时候常常要按照正常的 语序翻译。 如:美哉,我少年中国。主谓倒装 定语后置 村中有少年好事者。 宋何罪之有。 宾语前置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状语后置
指出下列各句为何种倒装。
1.谁与,哭者?
2.惟利是图 3.尝射于家圃 4.今子是之不察 5.孔子云:何陋之有
被动句
文 言 句 式
古代汉语一般不用介词 “被”,而是借其他的介词来 表示被动,如“为所”“为… 所 …”“ 见 ” “ 见 … 于…”“于”“受…于…”等。 如:士卒多为所用。 受制于人。
达最多的意义,通常会把某些成分 省去。省去主语的情况比较多,省 略介词也常见,翻译时要补充出来。 如: (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以待来年,然后已(攘鸡)。 贫者自南海还,以(之)告富者。 又试之(以)鸡,果成言 。
主谓倒装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
6.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定语后置 7.韩告急于齐 8.何以战 状语后置
宾语前置
通假字-举例
为天下唱
倡
(《陈涉世家》) (《〈孟子〉二章》) (《鱼我所欲也》)
亲戚畔之 叛
故患有所不辟也 避
河曲智叟亡以应
无
(《愚公移山》)
规律:通假字读音按本字读 通假字字义按本字解释
古今异义辨析
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来,古今的词义相同;但很 多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词义或者扩大、缩小、 转移或感情色彩等都发生了变化等,复习时应该 特别注意。如:“江”在古代专指长江,现在则 泛指一切大河。如“涕”古代专指眼泪,今义则 为鼻涕。 【学习方法】教材中,古今异义的词语大部分有 注释,复习时着重从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 词义的转移、词义的感情色彩等方面进行古今对 照即可。
本质区别
知识型(初中)
识记为主 知识能力型(高中) 解决问题、自身体验
“记诵积累,凭借注释和工具书 理解基本内容”(初中) 篇幅短、词汇少、难度小
文 言 “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文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句式的意义或用法”,“用现代观念 阅 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 读 限”。(高中 )
一词多义
例如:期 君与家中期日中(《陈太丘与友期》) 约定
期在必醉(《五柳先生传》)
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期年之后(《邹忌讽齐王讷谏》)
期望
期限 满
通假字辨析
通假字是通用字和假借字的简称。通 俗地说,古字通假就是用一个读音相同或 相近的字代替另一个字使用的现象。
【学习方法】通假字数量不多,且大部分 在小注中有解释,复习时可以集中整理, 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
动词:相当于“去”、“到”。如:辍耕之垄上。
文言文中有哪些常见的特殊句式? 一、倒装句 二、判断句
三、省略句 四、被动句
宾语前置句 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定语后置 主谓倒装
判断句
文 言 句 式
古代汉语中一般不用判断词, 只是用“…者…也”“…者 也”“…者”“…也”等或“为”、 “乃”、“则”、“皆”等词表示 表判断,在翻译时要加上判断动词 “是”。如: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乃太公兵法也。 环滁皆山也。 此为何若人。
篇幅长、词汇多,难度大
文言文 基本知识回顾
文言文知识点主要有
文字、词语、句式、翻译。
文字包括字音、字形;
词语包括实词(如古今异义、一词多
义、 词类活用、通假)、虚词 句式涉及文言常用句式和特殊句式; 翻译涉及直译、意译。
重点内容:
文言实词
文言虚词 文言句式
文言翻译
文 言
一词多义 通假字 古今异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