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免疫疾病类风湿关节炎超药品说明书用药专家共识广东药学

风湿免疫疾病类风湿关节炎超药品说明书用药专家共识广东药学
风湿免疫疾病类风湿关节炎超药品说明书用药专家共识广东药学

风湿免疫疾病(类风湿关节炎)超药品说明书用药专家共识

(广东省药学会2014年8月18日印发)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种常见的以进行性关节破坏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多见于中年女性,我国患病率为0.32%~0.36%。临床主要表现为对称性、慢性、进行性多关节炎,可造成关节软骨、骨及关节囊的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是造成人群劳动力丧失和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病情严重者寿命缩短达10~15年。

目前研究已证实RA是由于免疫系统活化对关节的攻击所致,早期、积极、正规的治疗可使大部分患者病情控制良好。由于临床上RA患者的表现、病情轻重不一,治疗上应强调个体化治疗。临床上治疗RA的常用药物有五大类,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生物制剂、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和植物药,此外,国内核素药物锝[99Tc]亚甲基二膦酸盐注射液也有治疗RA的适应证。NSAIDs具有抗炎镇痛作用,可控制关节肿痛症状,但不能控制关节破坏的进展。DMARDs具有改善和延缓RA病情进展作用,但起效慢。RA一经确诊,都应早期使用DMARDs治疗。2013年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更新的RA治疗推荐[1]将DMARDs 分为合成类化合物(synthetic chemical compounds, sDMARDs)和生物制剂(biological agents, bDMARDs),其中sDMARDs又分为传统合成类(conventional sDMARDs, csDMARDs),如甲氨蝶呤(MTX)、来氟米特、柳氮磺吡啶、羟氯喹等,和靶向合成

类(target sDMARDs, tsDMARDs),如托法替尼;bDMARDs又分为生物原研药(biological originator, boDMARDs)和生物类似物(biological similar,bsDMARDs)。已用于临床的bDMARDs包括肿瘤坏死因子(TNF)-α拮抗剂(如依那西普及其生物类似物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英夫利西单抗、阿达木单抗、赛妥珠单抗、戈利木单抗)、白介素-6拮抗剂(如托珠单抗)、抗CD20单抗(如利妥昔单抗)、白介素-1拮抗剂(如阿那白滞素)及阿巴西普等。csDMARDs中,金诺芬、氯喹等因副作用明显目前国内已不再使用或极少用于临床治疗RA,美满霉素(米诺环素)国外指南有RA适应证[2],但国内临床极少使用。

本文总结了国内临床常用于治疗RA药物的药品说明书外用法,国内外指南[1-3]提到的部分bDMARDs如阿那白滞素、阿巴西普、赛妥珠单抗、戈利木单抗及tsDMARDs 托法替尼,因尚未在国内上市,故未纳入本文的讨论中。由于NSAIDs药物种类众多,将另文专门进行总结。

1 SFDA批准的说明书中含有RA适应证的药品

国内有RA适应证的药物成分化学名及药品别名见表1。需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相同成分的药品都有RA的适应证,如成分同为柳氮磺吡啶的维柳芬、舒腹捷的说明书有RA适应证,而柳氮磺吡啶肠溶片、长建宁的说明书则无RA适应证;成分同为硫酸羟氯喹的赛能的说明书有RA适应证,而纷乐的说明书则无RA适应证。

表1 国内有RA适应证的药品

类型成份

(化学名)有RA适应证的药品

(别名)

无RA适应证的药品

(别名)

1、糖皮质激素氢化可的松注射用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氢化可的松注射液

泼尼松龙氢化泼尼松注射液、赣鹰

利君、强的松龙

甲基泼尼松龙美卓乐、尤金、甲强龙、米乐松

曲安奈德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

痛息通、康宁克通-A

地塞米松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

地塞米松钠注射液

利美达松、息洛安

倍他米松得宝松川欣

2、csDMARDs 甲氨蝶呤

来氟米特密都

爱若华、妥抒、关平

注射用甲氨蝶呤

甲氨蝶呤注射液

柳氮磺吡啶

硫酸羟氯喹环孢素

艾拉莫德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维柳芬、舒腹捷

赛能

新山地明、环孢素胶囊

新赛斯平(胶囊)

艾得辛

安道生

依木兰、硫唑嘌呤片

柳氮磺吡啶肠溶片、长

建宁

纷乐

强盛、新赛斯平(口服

溶液)

注射用环磷酰胺

青霉胺青霉胺片

3、bDMARDs 依那西普恩利

英夫利西单抗类克

阿达木单抗修美乐

托珠单抗雅美罗

4、bsDMARDs TNF受体-抗体融合

蛋白

益赛普强克

5、植物药制剂雷公藤雷公藤多苷片

雷公藤片

昆明山海棠片、昆仙胶囊

白芍总苷帕夫林

青藤碱盐酸青藤碱肠溶片

6、核素药物锝[99Tc]亚甲基二膦

云克

酸盐

2 国内说明书外用法治疗RA的药品

目前国内临床治疗RA属说明书外用法的风湿免疫科药品主要有泼尼松、甲氨蝶呤片、复方环磷酰胺片和利妥昔单抗(见表2)。

2.1 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能迅速改善关节肿痛和全身症状。2010年国内RA诊断及治疗指南[3]推荐激素治疗RA的指征主要包括:①伴有血管炎等关节外表现的重症RA;②不能耐受NSAIDs的RA患者作为“桥梁”治疗;③其他治疗方法效果不佳的RA患者;④伴局部激素治疗指征(如关节腔内注射)。目前已证实激素联合DMARDs可提高RA患者临床、功能及结构的疗效[4],包括起始高剂量而后快速减量,或较低剂量维持1~2年。然而,考虑到长期使用低剂量激素治疗的安全性问题(如骨质疏松、动脉粥样硬化等),目前已不主张长期使用小激素治疗RA。2010年EULAR/美国风湿病学年会(ACR)关于RA治疗推荐[5]建议小-中剂量激素联合sDMARD(s)治疗作为初始短期治疗可取得良好疗效。2013年EULAR更新的RA治疗推荐[1,4]进一步明确,小剂量激素(泼尼松≤7.5mg/d或其它等效剂量的激素)可作为RA起始治疗方案的一部分,疗程最长不超过6个月,并应采取补充钙剂、维生素D等减少激素副作用的措施;对于伴有血管炎、心、肺或神经系统等受累的重症RA患者,可使用中-高剂量

激素。

目前国内临床常用的口服激素包括醋酸可的松、醋酸泼尼松、甲泼尼龙及醋酸地塞米松,其中可的松因抗炎作用弱、疗效较差且不良反应较大,很少用于自身免疫病的抗炎治疗;地塞米松片因长期口服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影响较大,也很少长期口服。甲泼尼龙(美卓乐、尤金)有RA适应证,而临床最常用的口服激素泼尼松片尽管国外有RA适应证,但国内无RA适应证(见表2)。注射用激素绝大多数药品说明书均有RA适应证,除了氢化可的松注射液和川欣(倍他米松磷酸钠注射液)。

关节腔内注射激素有利于减轻关节炎症状。国内可用于关节腔内注射的激素包括倍他米松、曲安奈德、地塞米松、泼尼松龙及氢化可的松等,说明书均有RA适应证。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有国内RA适应证的注射用激素都可以关节腔内注射,如国内甲强龙只能静脉注射,不能关节腔内注射,而国外有专门用于关节腔内注射的甲强龙。关节腔内注射激素应注意2次间隔至少3个月,并且每年不应超过3次。过频的关节腔穿刺可能增加感染风险,并可发生类固醇晶体性关节炎。

2.2 DMARDs

2.2.1 甲氨蝶呤片

MTX是国内、美国及欧洲RA治疗指南[1-3]公认的首选DMARD,是治疗RA的“锚药物(anchor drug)”。国外MTX的说明书有RA适应证,美国FDA批准MTX用于治

疗成人严重RA。国内MTX药品有口服片剂和注射液,其中临床上最常用的MTX口服剂型国内说明书无RA适应证,注射剂型中MTX注射液(密都)说明书有RA适应证。另外,由于国产MTX说明书的主要适应证为各型急性白血病及多种恶性肿瘤,往往容易给RA患者造成误解及恐慌。

MTX可抑制细胞内二氢叶酸还原酶,使嘌呤合成受抑,同时具有抗炎作用。2010年EULAR/ACR关于RA治疗推荐[5]中明确提出MTX应作为活动期RA患者起始治疗方案的一部分,2013年EULAR更新的RA治疗推荐仍保留了这一条推荐[2]。EULAR 推荐的MTX最佳剂量是25~30mg/周(存在限制剂量的副作用时减少剂量)[1,6]。考虑到中国人体型及体表面积较外国人相对要小,因此2010年国内RA诊断及治疗指南[3]推荐的MTX常用剂量为7.5~20 mg/周。MTX治疗RA可口服或注射给药。目前国内注射用MTX可用于静脉注射、肌肉注射、鞘内注射等,国外说明书尚有皮下注射的用法。皮下注射MTX治疗RA的生物利用度显著高于口服,且胃肠道副作用更低[7]。国内临床已逐步开始应用皮下注射MTX治疗RA[8-9]。MTX常见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口炎、腹泻、脱发、皮疹和肝损害,少数出现骨髓抑制,偶见肺间质病变。用药期间应适当补充叶酸,可减少皮肤黏膜损害、胃肠道不良反应及转氨酶升高的发生率[10-11]。一项为期48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推荐的补充叶酸用法为:MTX用量<15mg/周,服叶酸1mg/d或使用MTX 24 h后服亚叶酸2.5mg/周[11]。

2.2.2 环磷酰胺(CTX)

CTX较少用于RA,对于重症患者,在多种药物治疗难以缓解时可酌情使用。2010年EULAR/ACR关于RA治疗推荐[5]建议对于难治性的严重RA患者或现有生物制剂及DMARDs有禁忌的患者,CTX是可考虑使用的药物之一。然而,2013年EULAR更新的RA治疗推荐[1]删除了这一条,理由是现有的其他生物和非生物DMARDs可有效地控制RA病情,而CTX用于治疗RA的受益/风险比并不令人满意,因此不建议作为一线治疗药物,仅用于少数特殊情况,如伴有血管炎、心、肺或神经系统等受累的重症RA患者。2010年国内RA诊断及治疗指南推荐CTX的常用剂量为400mg/2~4周[3]。

国内CTX的剂型有针剂和口服。进口CTX针剂(Endoxan,安道生,100 mg/瓶或200mg/瓶)说明书有RA适应证,国产注射用CTX的说明书无RA适应证。口服环磷酰胺片(50 mg/片)或复方环磷酰胺片(每片含CTX成分50 mg,人参茎叶总皂苷50 mg)的国内说明书均无RA适应证。口服CTX治疗RA属于说明书外用法,具体用法为,每天口服CTX成分1~2 mg?kg-1?d-1 [3]。使用CTX时需注意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出血性膀胱炎及其他不良反应如脱发、口腔炎、中毒性肝炎、皮肤色素沉着、月经紊乱、无精子或精子减少及肺纤维化等。

2.3 生物制剂

利妥昔单抗(Rituximab,美罗华)是抗CD20的嵌合人/鼠单克隆抗体,能清除B 细胞,国外批准的适应证是TNF-α拮抗剂治疗不耐受或有禁忌证的活动期RA患者。2012年ACR推荐[2]及2013年EULAR更新的RA治疗推荐[1]均建议利妥昔单抗可用于

MTX或其它csDMARDs类药物治疗反应欠佳的RA患者,而并非一定在使用TNF-α拮抗剂治疗无效后才可以使用,并且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利妥昔单抗可能作为一线生物制剂,如合并淋巴瘤、潜伏结核感染而抗结核药禁忌,居住在结核流行区及脱髓鞘疾病病史的RA患者[1];合并5年内治疗过的实体恶性肿瘤或非黑色素瘤皮肤癌、治疗过的黑色素瘤皮肤癌或淋巴组织恶性肿瘤的RA患者[2]。

利妥昔单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输液反应,静脉给予糖皮质激素可降低其发生率和严重度。其他不良反应包括高血压、皮疹、瘙痒、发热、关节痛等,可能增加感染机率。2013年英国风湿病学会(BSR)/英国风湿病卫生专业人员协会(BHPR)关于利妥昔单抗治疗RA的指南[12]推荐:利妥昔单抗常规与MTX联用,如果有MTX禁忌症,可单独使用利妥昔单抗或联合使用来氟米特;在开始使用利妥昔单抗、重复使用前及使用后4~6个月时应检查免疫球蛋白水平,重复使用利妥昔单抗前IgG <6 g/L的患者感染风险提高;利妥昔单抗禁用于有活动感染及严重免疫功能不全的患者;有重复感染或慢性感染病史、容易导致严重感染的患者慎用;未进行肺炎链球菌疫苗接种的患者需要在开始利妥昔单抗治疗4~6周前进行免疫接种;应在开始利妥昔单抗治疗前及每年进行流感疫苗接种;使用利妥昔单抗治疗前应评估发生乙型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风险,对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患者应权衡利弊进行抗病毒治疗;对于既往或目前有乙型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患者,应定期检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情况;出现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时应终止利妥昔单抗治疗。

表2 国内药品说明书外用法用于治疗RA的药品*

注:*临床提供证据来源[1-3];**证据等级分级来自美国Thomson Healthcare MICROMEDEX数据

附:关于依据等级的说明

已批准的适应证:指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已批准的,在该药品说明书中明确列举的适应证。

依据等级:指该“药品说明书之外的用法”的循证医学证据情况,主要包括国内的临床诊疗指南和国际循证医学证据2部分内容。对“说明书之外的用法”在临床使用中的有效性、是否推荐和证据等级等3方面信息进行了详细的描述。Thomson有效性等级包括治疗有效、证据支持有效、有效性具有争议和治疗无效4个等级,有效性等级是依次减弱,具体含义见表3。推荐等级包括推荐使用、大多数情况下推荐使用、在某些情况下推荐使用、不推荐使用和不明确5个等级,推荐等级是依次减弱,具体含义见表4。证据等级:包括A类、B类、C类和没有证据4类,证据等级是依次减弱,具体含义见表5。

表3 有效性等级

等级是否有效含义

Class I 治疗有效

(Effective)药物治疗方案对特定适应证的证据和(或)专家意见表明治疗有效

ClassII a 证据支持有效

(Evidence Favors

Efficacy) 药物治疗方案对特定适应证有效性证据和(或)专家意见存在分歧,但证据和(或)专家意见倾向有效

ClassII b 有效性具有争议

(Evidence is

Inconclusive) 药物治疗方案对特定适应证有效性的证据和(或)专家意见存在分歧,证据和(或)专家意见对其有效性存在争议

ClassIII 治疗无效(Ineffective)药物治疗方案对特定适应证的证据和(或)专家意见表明治

疗无效

表4 推荐等级

等级是否推荐含义

Class I 推荐(Recommended)药物治疗方案已被证实有效,推荐使用

ClassII a 大多数情况下推荐

(Recommended,In

Most)药物治疗方案通常认为是有用的,在大多数情况下推荐使用

ClassII b 在某些情况下推荐使用

(Recommended,In

Some)药物治疗方案可能有效,在某些情况下推荐使用,但大多数情况下不推荐使用

ClassIII 在某些情况下推荐使用

(Not Recommended)

药物治疗方案没有效果,应避免使用Class

Indeterminate

不明确

表5证据等级分类

等级含义

Category A 证据基于以下证据:随机对照试验的荟萃分析;多个、设计良好、大规模的随机临床试验

Category B 证据基于以下证据:结论冲突的随机对照试验的荟萃分析;小规模或研究方法有显著缺陷的随机对照试验;非随机研究

Category C 证据基于以下证据:专家意见或共识;个案报道或系列案例

No Evidence 没有证据

参考文献

[1] Smolen JS, LandewéR, Breedveld FC, et al. EULAR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management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with synthetic and biological disease-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 2013 update[J]. Ann Rheum Dis, 2014, 73 (3): 492-450.

[2] Singh JA, Furst DE, Bharat A, et al. 2012 update of the 2008 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use of disease-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 and biologic agents in the treatment of rheumatoid arthritis[J]. Arthritis Care Res (Hoboken), 2012, 64 (5): 625-639.

[3]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 类风湿关节炎诊断及治疗指南[J].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0,14 (4):265-270.

[4] Gaujoux-Viala C, Nam J, Ramiro S, et al. Efficacy of conventional synthetic disease-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 glucocorticoids and tofacitinib: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informing the 2013 update of the EULAR recommendations for management of rheumatoid arthritis[J]. Ann Rheum Dis, 2014, 73 (3):510-515.

[5] Aletaha D, Neogi T, Silman AJ, et al. 2010 rheumatoid arthritis classification criteria: an 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European League Against Rheumatism collaborative initiative[J]. Ann Rheum Dis, 2010, 69 (9): 1580-1288.

[6] Visser K, van der Heijde D. Optimal dosage and route of administration of methotrexate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Ann Rheum Dis, 2009, 68 (7):1094–1099.

[7]Schiff MH, Jaffe JS, Freundlich B. Head-to-head, randomised, crossover study of oral versus subcutaneous methotrexate in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drug-exposure limitations of oral methotrexate at doses ≥15mg may be overcome with subcutaneous administration[J]. Ann Rheum Dis, 2014, 73(8):1549-1551.

[8]冯艳广,魏琴,刘小军,等.甲氨蝶呤皮下注射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06(21):73-74.

[9]温媛媛,刘升云,张磊,等.比较皮下注射大剂量甲氨蝶呤针与口服小剂量甲氨蝶呤片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及安全性观察[J].医学与哲学,2012,33(6):26-27.

[10] Ortiz Z, Shea B, Suarez-Almazor ME, et al. The efficacy of folic acid and folinic acid in reducing methotrexate gastrointestinal toxicity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 The Journal of rheumatology, 1998, 25(1): 36-43.

[11] van Ede AE, Laan RF, Rood MJ, et al. Effect of folic or folinic acid supplementation on the toxicity and efficacy of methotrexate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a forty-eight week, multi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J]. Arthritis Rheum, 2001, 44 (7):1515-1524.

[12] Bukhari M, Abernethy R, Deighton C, et al. BSR and BHPR guidelines on the use of rituximab in rheumatoid arthritis[J]. Rheumatology (Oxford), 2011, 50 (12): 2311-2313.

2018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docx

2018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 2018 年4 月1 日出版的《中华内科杂志》发表了《2018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上次更新该指南是2010年。

●推荐意见1:RA的早期诊断对治疗和预后影响重大,临床医师需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 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做出诊断(1A)。建议临床医师使用1987年ACR发布的RA分类标准与2010年ACR/EULAR发布的RA分类标准做出诊断(2B) ●推荐意见2:建议临床医师根据RA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恰当选 用X线、超声、CT和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技术(2B) ●推荐意见3:RA的治疗原则为早期、规范治疗,定期监测与随访(1A)。RA的治疗 目标是达到疾病缓解或低疾病活动度,即达标治疗,最终目的为控制病情、减少致残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1B) ●推荐意见4:对RA治疗未达标者,建议每1~3个月对其疾病活动度监测1次(2B); 对初始治疗和中/高疾病活动者,监测频率为每月1次(2B);对治疗已达标者,建议其监测频率为每3~6个月1次(2B) ●推荐意见5:RA治疗方案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关节疼痛、肿胀数量,ESR、CRP、RF及 抗环瓜氨酸蛋白抗体(ACPA)的数值等实验室指标(1B)。同时要考虑关节外受累情况;此外还应注意监测RA的常见合并症,如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恶性肿瘤等(1B)●推荐意见6:RA患者一经确诊,应尽早开始传统合成DMARDs治疗。推荐首选甲氨 蝶呤单用(1A)。存在甲氨蝶呤禁忌时,考虑单用来氟米特或柳氮磺吡啶(1B) 欧美15个国家的调查显示,甲氨蝶呤平均使用率达到83%,远高于其他药物,但我国甲氨蝶呤的使用率仅为55.9%。队列研究显示,RA患者诊断第1年内传统合成DMARDs药物的累积使用量越大,关节置换时间越迟;早使用1个月,外科手术的风险相应降低 2%~3%[50]。甲氨蝶呤是RA治疗的锚定药[51]。一般情况下,2/3的RA患者单用甲氨蝶呤,或与其他传统合成DMARDs联用,即可达到治疗目标[21,51]。 ●推荐意见7:单一传统合成DMARDs治疗未达标时,建议联合另一种或两种传统合成 DMARDs进行治疗(2B);或一种传统合成DMARDs联合一种生物制剂DMARDs 进行治疗(2B);或一种传统合成DMARDs联合一种靶向合成DMARDs进行治疗(2B)●推荐意见8:中/高疾病活动度的RA患者建议传统合成DMARDs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 以快速控制症状(2B)。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不良反应。不推荐单用或长期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1A) ●推荐意见9:RA患者在使用生物制剂DMARDs或靶向合成DMARDs治疗达标后, 可考虑对其逐渐减量,减量过程中需严密监测,谨防复发(2C)。在减量过程中,如

类风湿关节炎常用药物有哪些

类风湿关节炎常用药物有哪些 一、非甾体类抗炎药 水杨酸制剂:能抗风湿,抗炎,解热,止痛。剂量每日2~4克,如疗效不理想,可酌量增加剂量,有时每日需4~6克才能有效。一 般在饭后服用或与制酸剂同用,亦可用肠溶片以减轻胃肠道刺激。 二、金制剂(含金盐) 目前公认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有肯定疗效。常用硫代苹果酸金钠。用法:第一周10毫克肌注,第二周25毫克。若无不良反应,以后 每周50毫克。总量达300~700毫克时多数病人即开始见效,总量 达600~1000毫克时病情可获稳定改善。维持量每月50毫克。因停 药后有复发可能,国外有用维持用药多年,甚至终身者。金制剂用 药愈早,效果愈著。金制剂的作用慢,3~6个月始见效,不宜与免 疫抑制剂或细胞毒药物并用。若治疗过程中总量已达1000毫克,而 病情无改善时,应停药。口服金制剂效果与注射剂相似。副作用有 大便次数增多、皮疹、口腔炎等,停药后可恢复。 口服金制剂金诺芬(Auranofin)是一种磷化氢金的羟基化合物。 剂量为6毫克每日一次,2~3月后开始见效。对早期病程短的患者 疗效较好。副作用比注射剂轻,常见为腹泻,但为一过性,缓解显 效率62.8%。 三、青霉胺 是一种含巯基的氨基酸药物,治疗慢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有一定效果。它能选择性抑制某些免疫细胞使IgG及IgM减少。副作用有血 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蛋白尿、过敏性皮疹、食欲不振、视神经炎、肌无力、转氨酶增高等。用法第一个月每天口服250毫克,第 二个月每次250毫克,每日2次。无明显效果第三个月每次250毫

克,每日三次。每次总剂量达750毫克为最大剂量。多数在3个月内临床症状改善,症状改善后用小剂量维持,疗程约一年。 四、氯喹 有一定抗风湿作用,但显效甚慢,常6周至6个月才能达到最大疗效。可作为水杨酸制剂或递减皮质类固醇剂量时的辅助药物。每次口服250~500毫克,每日2次。疗程中常有较多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和食欲减退等。长期应用须注意视网膜的退行性变和视神经萎缩等。 五、左旋咪唑 六、免疫抑制剂 一、配料:千斤拔50克,狗脊50克,猪瘦肉80克。 制法:配料洗净,煮熟,加调料。 药用:吃肉喝汤。 对肥大性脊椎炎风湿性关节炎 二、配料:鹿角胶8克,牛奶200毫升,蜂蜜适量。 制法:在鹿角胶中加入煮沸的牛奶,加蜂蜜调匀即可。 药用:睡前饮用。 三、配料:食油500克,白糖500克,黑大豆500克,白米1500克。 制法:把黑大豆泡发,用食油炸透。把白米煮烂,放黑大豆,加白糖、生姜。 把黑大豆泡发用食油炸透 药用:佐餐食用。 说明: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有疗效。 四、配料:薏苡仁米150克,干姜9克,糖5克。

类风湿性关节炎常用药物盘点

类风湿性关节炎常用药物盘点 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常用药物的研究进展类风湿性关 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统计表明,RA在全世界均有发病,平均发病率为1%,而我国患病率为0.3%~0.4%。临床上以慢性、对称性、周围性多关节炎性病变为其主要特征,可表现为受累关节疼痛、肿胀以及功能下降,好发于中年女性,儿童和老年人也有发病。 类风湿关节炎治疗药物有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慢作用抗风湿药物(SAARDs)、糖皮质激素、生物制剂和中药及中药制剂,国内市场的治疗药物主要为非甾体抗炎药、慢作用抗风湿药物、糖皮质激素和中药及中药制剂。近年来,中药抗RA 作用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其在抗RA作用的效果显著,同时具有抗炎镇痛、免疫调节等作用,避免了西药的毒副作用,适宜长期服用,显示出了中医药治疗RA独特的优势。【治疗RA的化学药】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NSAIDs也称作一线抗风湿药。自阿司匹林于1898年首次合成后,100多年来已有百余种上千个品牌非甾体抗炎药上市。NSAIDs主要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活性,从而抑制花生四烯酸最终生成前列环素(PGI2)、前列腺素(PGE1,PGE2)和血栓素A2(TXA2),减少

前列腺素、血栓素等炎性介质的合成而具有抗炎、止痛、消肿等作用。20世纪90年代COX异构体理论的提出使选择性COX-2抑制剂用于RA治疗成为现实。这类药在发挥抗炎镇痛作用的同时较少干扰COX-1在胃肠、肾和血小板中的正常生理功能,因此胃肠不良反应较传统NSAIDs明显降低。NSAIDs对COX-1,COX-2选择性不同,将NSAIDs分为4类:①COX-1特异性抑制剂,如小剂量的阿司匹林;②COX非特异性抑制剂,绝大多数传统的NSAIDs如布洛芬、消炎痛、双氯芬酸等;③COX-2倾向性抑制剂,如萘丁美酮、美洛昔康、尼美舒利;④COX-2抑制剂,如塞来昔布、罗非昔布等,另有艾瑞昔布,具有我国知识产权的一类化合物,已于2011年5月获得SFDA的批准。 NSAIDs的严重不良反应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如上消化道出血、肝肾不良反应等。此外,头痛、认知障碍、过敏反应等也常使患者终止治疗,很大程度的限制了NSAIDs的使用,现如今最为常用的治疗RA为阿司匹林、美洛昔康、沙利度胺、塞来昔布。 【阿司匹林】阿司匹林是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已应用百年,至今它仍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阿司匹林主要通过对环加氧酶-1(cyclooxygenase-1,COX-1,PGH2合成酶-1)及环加氧酶-2(cyclooxygenase-2,COX-2,PGH2合成酶-2)活性中心的丝氨酸残基进行不可逆的乙酰化

类风湿关节炎常用评分

评价疾病的活动性及其发展与预测疾病的预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后者是根据一些线索预测结果,而前者是对目前的病情进行准确的概括。疾病的活动性正是由每次评估所收集到的资料所决定的,如晨僵的时间、夜间疼醒的次数、肿胀和疼痛的关节数等。至于评估的方法,涉及患者各方面的情况,有关节指数、疼痛评分、功能指数、生化结果、影像学评估、功能障碍的问卷调查等等。不论采用何种评价疾病活动的项目,重要的是要在严重的功能丧失未发生前进行记录,以获得最原始的数据。 目前并没有统一的评估方案,因此可以说对疾病的活动性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来加以衡量,但是总的原则是一致的,即炎症程度、骨侵蚀的加剧和功能的快速减低均提示病情处于活动状态。RA的活动性是表示某一时间点上疾病发展的速度。临床上,RA的活动性既可以反应在关节肿痛、血沉增快、CRP水平升高等提示急性炎症的指标上,又可以通过影像学资料、患者的功能情况的变化进行估测。 下面就列举一些常用的评估指标: 1.疼痛评分 常用打分的方式完成,是反应疾病活动的主观指标之一。 2.实验室检查 常用于衡量RA的炎症反应。血沉最为常用;C反应蛋白变化较快,与炎症活动相关性更高。RF滴度在每一个病人中变化较小,重复测量的价值不大。 3.关节指数

关节指数是记录关节疼痛、肿胀的定量或半定量指标。在调整治疗、做关节手术时,应记录关节指数。以下是几种用于临床的关节指数。 (1) Ritchie关节指数:这个指数记录各关节压痛级别的总和。关节记分与关节大小无关,这是由于Ritchie及其同事制定本标准时认为在类风湿关节炎中小关节受累的几率和程度远远高于大关节,并且本指数旨在评估关节疼痛程度的改变,少数大关节疼痛减轻并不表明比相同数量的小关节疼痛减轻改善更多。为了更客观地评价疼痛程度,本指数采取了3级疼痛分级,即压痛(tender)、压痛伴畏缩(tenderand winced)以及压痛、畏缩和躲避 (tenderwinced and withdrew),分别记 1分、2分和 3分。积分减少代表症状的改善。Ritchie指数与影像学的结果相关,低指数者侵蚀较轻。(见表47一4) (2)美国类风湿协会指数 (AmericanRheumatism Association Index):其中定为“临床活动”的应测量关节见表47-5。 共计68单位。如果某些关节出现的症状,如:疼痛、压痛或肿胀只是可疑而不明确或是由其他原因引起则只能定为“可疑活动”。通过比较每次的单位数可以比较症状的变化。 (3) Lansbury关节指数:由Lansbury及其同事们在 1956年发表,其主要依据是根据各关节关节软骨的面积确定各关节的指数。他们通过称量覆盖骨骼上关节软骨原先占据面积的铝箔的重量获得了相对准确的关节指数,见表47一6。

类风湿性关节炎功能锻炼

类风湿性关节炎功能锻炼(健康宣教)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进行力量练习和低强度的有氧练习,对改善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1、活动期急性期受累关节因炎症所致充血水肿和渗液,使关节肿胀、僵硬、疼痛明显,不能握拳或持重,关节外表现较重的患者应卧床休息,不宜睡软床垫,枕头不宜过高并保持关节于功能位置,使关节休息,肢体不负重,以减轻关节疼痛,预防炎症扩散; 在肢体不负重情况下被动或主动的最大耐受范围内的四肢伸展运动,如作肘关节屈伸,指腕关节舒展和屈曲等活动的练习,每天可多次进行,防止关节废用。在病变关节的活动范围内,作肌肉的主动静力性收缩运动。(肌肉用力绷紧维持收缩5~10 s ,连续10 次) 。 1.1功能体位 (1) 肩关节不要处于外旋位,肩两侧可顶枕头等物品,双臂间置枕头维持肩关节外展位,维持功能位。 (2) 双手掌可握小卷轴,维持指关节伸展。 (3)髓关节两侧放置靠垫,预防髓关节外旋。 (4) 平躺者小腿处垫枕头,防止膝关节固定于屈曲位。(5) 足下垫软枕,定时给予按摩和被动运动,防止足下垂 2、稳定期 一般主张多做一些关节负重小或不负重的运动。此期关节活动应由被动运动转为主动运动。最后为抗阻力运动。但需注意各种训练要循序渐进,对关节炎所编的医疗体操、太极拳、健身操、游泳等有利于关节的康复。活动前关节局部热敷或红外线照射,缓解肌肉痉挛,增强伸展能力,有利于锻炼。①手指及足趾关节运动:一手帮助另一手,从远端指关节开始到近端指关节和掌指关节渐进作屈曲、旋转运动; 将双足跟抬起、脚尖踮起3 s后放下。②腕关节运动:将双手五指交叉合掌轻轻捏住作腕关节左右、前后及旋转运动。 ③肘关节运动:作肘关节屈伸、旋转、内收、外展、后旋运动; 肘关节伸直做肱三头肌的主动收缩;将双手合拢,双肘屈曲,沿身体中线上下摆动和左右摆动,或将手向前上方抬起,双手交替搭对侧肩膀。 ④足- 跖关节运动:双足站立,双手扶桌,然后抬起一腿做踝部背伸和画圆圈运动, 双腿交替进行。⑤髋关节及膝关节运动:放松髋、膝关节,做髋关节的内收、外展、内旋、外旋运动;取仰卧位,用手帮助一腿屈膝,足跟尽量向臀部靠拢,停留30 s 再伸直,双腿交替进行。 ⑥日常生活活动锻炼:鼓励患者独立完成梳头、洗漱、穿衣、解扣、书写、进餐、洗澡、如厕等,帮助患者树立独立生活的信心

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

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 一、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尪痹(TCD 编码:BNV07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ICD-10 编码为:M06.991)。 (二)诊断依据 1 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87 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RA)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和2009 年ACR/EULAR 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尪痹(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方案”。 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临床常见证候: 风湿痹阻证 寒湿痹阻证 湿热痹阻证 痰瘀痹阻证 气血两虚证 肝肾不足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尪痹(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14-2008)。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尪痹(类风湿关节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尪痹(TCD 编码为:BNV070)和类风湿关节炎(ICD10 编码为:M06.991)的患者。 2. 患者已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维持原剂量,病情稳定后逐渐减量,可进入本路径。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 (3)ESR、CRP、RF、IgA、IgG、IgM,C3、C4、CH50 (4)AKA、APF、CCP (5)抗核抗体谱

类风湿性关节炎习题讲解

类风湿性关节炎习题讲解

项目五任务七风湿病(1)类风湿关节炎一、选择题: A型题 1.下列关于关节疼痛、肿胀及功能障碍说法欠妥者是 A.疼痛的关节均可有肿胀和压痛 B.关节腔有积液 c.滑膜可肥厚 D.关节晚期以活动受限为主 E.关节晚期出现活动受限、功能丧失 2.下列关于风湿性疾病关节疼痛的描述错误的是 A.多为缓慢起病 B.类风湿所致的膝关节痛活动后减轻 c.滑膜肥厚不会导致疼痛 D.类风湿关节炎多影响近端指间关节 3.慢性关节疼痛的处理措施不正确的描述是 A.急性期不应卧床休息 B.保持关节的功能位 c.合理应用非药物止痛措施 D.创造舒适环境 E.遵医嘱用药 4.风湿性疾病多系统损害中发生率最高的是

A.肾脏 B.关节 C.心血管 D.肺和胸膜 E.皮肤 5.风湿性疾病最常见的症状是 A.关节痛 B.肌肉痛 C.软组织痛D.神经痛 E.关节致残 6.下列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疾病是 A.心肌病 B.心包炎 C.风湿热 D.支气管哮喘 E.类风湿性关节炎 7.属于风湿热关节痛特点的是 A.固定于少数关节 B.游走性关节疼痛c.活动后减轻 D.活动后缓解 E.常致关节畸形 8.风湿性疾病关节疼痛致躯体活动障碍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是 A.绝对卧床休息 B.急性期限制活动c.缓解期限制活动 D.活动量越大效果越好 E.关节应保持在伸展位 9.风湿性疾病患者最常见的心理反应是 A.自杀 B.悲观 c.躁狂 D.抑郁E.焦虑

10.不符合风湿性疾病共同特点的是 A.慢性起病 B.发作与缓解交替出现 c.同一疾病的临床表现个体差异不大 D.病变可累及多个系统 E.对治疗的个体反应差异较大 11.类风湿关节痛的部位理 A.多累及少数或单一关节 B.影响指近端关节,多对称分布 c.影响指近端关节,多不对称分布 D.影响指远端关节,多对称分布 E.影响指远端关节,多不对称分布 12.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的处理,错误的是 A注意姿势,减轻疼痛 B预防褥疮C保持关节功能位 D禁止病变关节活动 E使用支架,避免关节畸形 13.下列哪项不是类风湿关节炎表现的症状 A以小关节为主 B呈对称性 C晨僵 D.急性期关节明显肿胀 E.后期关节无畸形

类风湿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

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 一、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尪痹(TCD 编码:BNV070)。西医诊断:第一 。 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ICD-10 编码为:) (二)诊断依据 1 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 (ZY/) 准》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87 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RA)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和2009 年A CR/EULAR 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尪痹(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方案” 。 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临床常见证候:风 湿痹阻证 寒湿痹阻证 湿热痹阻证 痰瘀痹阻证 气血两虚证 肝肾不足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尪痹(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方 。 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ZYYXH/T114-2008) 。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尪痹(类风湿关节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尪痹(TCD 编码为:BNV070)和类风湿关节炎(ICD10 编码为: )的患者。 2. 患者已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维持原剂量,病情稳定后逐渐减量,可进入本路径。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 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 (3)ESR、CRP、RF、IgA、IgG、IgM,C3、C4、CH50 (4)AKA、APF、CCP (5)抗核抗体谱 (6)心电图 (7)双手、胸部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组织非特异性抗核抗体谱、抗中性粒细胞抗体、抗心磷脂抗体、HLA-B27、电解质、肌酶谱、血脂、血尿酸、乙肝五项、抗结核抗体、尿沉渣分析、大便潜血、主要受累关节X线片、心脏彩超、腹部超声、骨密度、CT、MRI、关节超声以及其他合并系统损害的相关检查等。 (八)治疗方案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类风湿性关节炎健康宣教

类风湿性关节炎,早期药物治疗很关键!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侵蚀性、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病。如果不及时医治,就会出现关节结构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严重的还会引起关节以外的脏器损伤,比如肺纤维化、贫血等,危害患者健康。 1.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早期症状有哪些? 早期常表现为关节的肿、痛、早上起床关节活动不灵活的僵硬感。常出现的部位是手部的小关节,如手腕、手指部位,也可出现在肩、肘、膝、踝、足趾等关节。 2.怀疑自己得了类风湿性关节炎,要去医院查什么? 仅仅依靠临床症状往往无法做出正确判断是否得了类风湿性关节炎。一旦怀疑自己得了关节病就要到医院找风湿专科做相关检查。相关的检查项目包括: ?检查有无炎症指标:如血沉、C反应蛋白; ?检查有无类风湿因子、抗CCP抗体等类风湿性关节炎血清标记; ?检查有无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外可以引发多关节炎的疾病,如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HLA-B27 等; ?肿痛关节的X线检查、关节B超、核磁共振等。 3.类风湿性关节炎有遗传性吗?什么原因导致患病? 类风湿性关节炎没有遗传性。 目前该病发病原因尚未明确。吸烟是目前明确的能够引发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因素。 4.目前的治疗药物有哪些? 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的最佳窗口期只有起病后短短半年左右。诊断一旦确立就应立即开始药物治疗,以免关节发生不可逆的结构损伤。常用治疗药物分五大类: ?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双氯芬酸,塞来昔布等; ?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如甲氨蝶呤、来氟米特、柳氮磺吡啶、羟氯喹等; ?生物制剂,如依那西普、英夫利昔单抗、阿达木单抗等; ?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甲泼尼龙等; ?植物药,如雷公藤、白芍总苷等。 5.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能够运动吗? 正确的关节活动和肌肉锻炼对缓解症状、改善关节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关节肿痛的时候不建议做承力大、强度高的运动;不肿不痛后,应保持受累关节日常的活动,以维护关节的正常功能。 6.饮食方面需要注意什么?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没有忌口的,最重要的是遵医嘱吃药,控制炎症。实际上除了痛风有明确的忌口,大部分的关节病都不存在忌口一说。

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是主要表现为周围对称性的多关节慢性炎症性的疾病,可伴有关节外的系统性损害。其病理为关节的滑膜炎,当累及软骨和骨质时出现关节畸形。患者血清中出现类风湿因子。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病。 (一)病因 病因尚不明。可能与下述因素有关。 1.感染因子如支原体、分支杆菌、肠道细菌、EB病毒、HTLV I和其他逆转录病毒都曾被怀疑为引起本病的病原体,但均未找到确证。 2.易感性本病的易感性是与遗传基础即Ⅱ类HLA有关。 (二)发病机制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及延绵不愈是病原体和遗传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有以下假设可说明两者间的相互作用:①HLA可以作为某些病原体的受体;②病原体的抗原片段与HLA分子的氨基酸进行结合;③分子模拟作用,即与疾病相关的HLA分子和病原体具有相似结构的基因片段,如HLA DR4某些亚型与EB病毒壳抗原(gP110)间则有一段相同的氨基酸,使抗体对病原体的反应转为对其自身抗原的免疫反应。当抗原进入人体后首先被巨噬细胞或巨噬样细胞所吞噬,经消化、浓缩后与其细胞膜的HLA DR分子结合成复合物,若此复合物被其T细胞的受体所识别,则该辅助淋巴细胞被活化,引起一系列的免疫反应,包括激活B淋巴细胞,使其分化为浆细胞,分泌大量免疫球蛋白,其中有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类风湿因子是免疫球蛋白IgGFc端的抗体,它与自身的IgG相结合,故又是一个自身抗体。类风湿因子和IgG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是造成关节局部和关节外病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病理类风湿关节炎的基本病理改变是滑膜炎。在急性期滑膜表现为渗出性和细胞浸润性,滑膜下层有小血管扩张,内皮细胞肿胀,细胞间隙的增大,间质有水肿和中性粒细胞浸润。当病变进入慢性时期,滑膜变得肥厚,形成许多绒毛样突起,突向关节腔内或侵入到软骨和软骨下的骨质。这种绒毛在显微镜下呈现其滑膜细胞层由原来的1~3层增生到5~10层或更多,其中大部分为具有免疫活性的A型滑膜细胞,有巨噬细胞样功能。滑膜下层有大量淋巴细胞,呈弥散状分布或聚集成结节状,如同淋巴滤泡。其中大部分为CD4(+)T淋巴细胞,其次为B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另外尚出现新生血管和大量被激活的纤维母样细胞以及随后形成的纤维组织。 绒毛具有很大的破坏性,它又名血管翳,是造成关节破坏、关节畸形、功能障碍的病理基础。血管炎可发生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关节外的任何组织。它累及中、小动脉和(或)静脉,管壁有淋巴细胞浸润、纤维素沉着,内膜有增生导致血管腔的狭窄或堵塞,类风湿结节性血管炎的一种表现,常见于关节伸侧受压部位的皮下组织,但也见于肺。结节中心为纤维素样坏死组织,周围有上皮样细胞浸润,排列成环状,外被以肉芽组织。肉芽组织间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 (四)临床表现(重要考点)本病发病年龄自20岁至60岁,以45岁左右为最常见。女性患者约2~3倍于男性。 大部分患者起病缓,在出现明显关节症状前有一段乏力、全身不适、发热、纳差等症状。1.关节表现 (1)晨僵病变的关节在静止不动后出现较长时间(半至数小时)的僵硬,如胶粘着样的感觉。出现在95%以上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晨僵持续时间和关节炎症的程度成正比,它常被作为观察本病活动性的指标之一。其他病因的关节炎也可出现晨僵,但不如本病明显。(重要名词解释) (2)痛与压痛关节痛往往是最早的关节症状,最常出现的部位为腕、掌指关节近端指关节,其次是足趾、膝、踝、肘、髋等关节。多呈对称性、持续性但时轻时重疼痛的关节往往伴有压痛。 (3)关节肿多因关节腔内积液或关节周围软组织炎症引起。病程较长者可因滑膜慢性炎症后的肥厚而引凡受累的关节均可肿,常见的部位为腕、掌指、近指、膝关节,亦多对称性。(4)关节畸形多见于较晚期患者。因滑膜炎的绒毛破坏了软骨和软骨下的骨质造成关节纤维性或骨性强直的畸形,又因关节周围的肌腱、韧带受损使关节不能保持在正常位置,出现手指关节的半脱位如尺侧偏斜、天鹅颈样畸形等。关节周围肌肉的萎缩痉挛则使畸形更为加重。 (5)关节功能障碍关节痛肿和畸形造成了关节的活动障碍。

类风湿性关节炎习题讲解

项目五任务七风湿病(1)类风湿关节炎一、选择题: A型题 1.下列关于关节疼痛、肿胀及功能障碍说法欠妥者是 A.疼痛的关节均可有肿胀和压痛 B.关节腔有积液 c.滑膜可肥厚 D.关节晚期以活动受限为主 E.关节晚期出现活动受限、功能丧失 2.下列关于风湿性疾病关节疼痛的描述错误的是 A.多为缓慢起病 B.类风湿所致的膝关节痛活动后减轻 c.滑膜肥厚不会导致疼痛 D.类风湿关节炎多影响近端指间关节 3.慢性关节疼痛的处理措施不正确的描述是 A.急性期不应卧床休息 B.保持关节的功能位 c.合理应用非药物止痛措施 D.创造舒适环境 E.遵医嘱用药 4.风湿性疾病多系统损害中发生率最高的是 A.肾脏 B.关节 C.心血管 D.肺和胸膜 E.皮肤 5.风湿性疾病最常见的症状是 A.关节痛 B.肌肉痛 C.软组织痛 D.神经痛 E.关节致残 6.下列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疾病是 A.心肌病 B.心包炎 C.风湿热 D.支气管哮喘 E.类风湿性关节炎 7.属于风湿热关节痛特点的是 A.固定于少数关节 B.游走性关节疼痛 c.活动后减轻 D.活动后缓解 E.常致关节畸形 8.风湿性疾病关节疼痛致躯体活动障碍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是 A.绝对卧床休息 B.急性期限制活动 c.缓解期限制活动 D.活动量越大效果越好 E.关节应保持在伸展位 9.风湿性疾病患者最常见的心理反应是 A.自杀 B.悲观 c.躁狂 D.抑郁 E.焦虑 10.不符合风湿性疾病共同特点的是

A.慢性起病 B.发作与缓解交替出现 c.同一疾病的临床表现个体差异不大 D.病变可累及多个系统 E.对治疗的个体反应差异较大 11.类风湿关节痛的部位理 A.多累及少数或单一关节 B.影响指近端关节,多对称分布 c.影响指近端关节,多不对称分布 D.影响指远端关节,多对称分布 E.影响指远端关节,多不对称分布 12.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的处理,错误的是 A注意姿势,减轻疼痛 B预防褥疮 C保持关节功能位 D禁止病变关节活动 E使用支架,避免关节畸形 13.下列哪项不是类风湿关节炎表现的症状 A以小关节为主 B呈对称性 C晨僵 D.急性期关节明显肿胀E.后期关节无畸形 14.类风湿关节炎除关节受损外还有关节外病变,主要是 A.中度贫血 B.血沉快 c.抗Sm抗体(+) D.低热 E.类风湿结节 15.类风湿关节炎病情较重时可发生 A.关节外表现 B.梭状指 c.类风湿结节 D.关节周围肌肉萎缩 E.关节畸形 16.某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近几天来手、足及膝关节肿胀。疼痛加重,活动后疼痛减轻,伴有食欲不振,乏力等不适。其处理不应 A.卧床休息 B.取平卧位,脊背挺直 c.必要时使用夹板 D.足底放护足板 E.经常维持膝关节屈曲位 17.可判断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度指标的是 A.关节疼痛 B.关节肿胀 C.晨僵 D.关节畸形 E.关节功能障碍18.类风湿因子是一种自身抗体,属于 A.IgA B.IgG C.IgM D.IgD E.IgE 19.类风湿因子(RF)的滴度与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性和严重性的关系是 A.滴度与活动性成正比,与严重性成反比 B.滴度与活动性成正比,与严重性成正比 c.滴度与活动性成反比,与严重性成反比 D.滴度与活动性成反比,与严重性成正比

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完整版

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2018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 2018 年 4?月 1 日出版的《中华内科杂志》发表了《2018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上次更新该指南是2010年。 推荐意见1:RA的早期诊断对治疗和预后影响重大,临床医师需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 室和影像学检查做出诊断(1A)。建议临床医师使用1987年ACR发布的RA分类标准与2010年ACR/EULAR发布的RA分类标准做出诊断(2B) 推荐意见2:建议临床医师根据RA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恰当选用X 线、超声、CT和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技术(2B) 推荐意见3:RA的治疗原则为早期、规范治疗,定期监测与随访(1A)。RA的治疗目标是达 到疾病缓解或低疾病活动度,即达标治疗,最终目的为控制病情、减少致残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1B) 推荐意见4:对RA治疗未达标者,建议每1~3个月对其疾病活动度监测1次(2B);对初始 治疗和中/高疾病活动者,监测频率为每月1次(2B);对治疗已达标者,建议其监测频率为每3~6个月1次(2B) 推荐意见5:RA治疗方案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关节疼痛、肿胀数量,ESR、CRP、RF及抗环瓜氨 酸蛋白抗体(ACPA)的数值等实验室指标(1B)。同时要考虑关节外受累情况;此外还应注意监测RA的常见合并症,如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恶性肿瘤等(1B) 推荐意见6:RA患者一经确诊,应尽早开始传统合成DMARDs治疗。推荐首选甲氨蝶呤单用 (1A)。存在甲氨蝶呤禁忌时,考虑单用来氟米特或柳氮磺吡啶(1B) 欧美15个国家的调查显示,甲氨蝶呤平均使用率达到 83%,远高于其他药物,但我国甲氨蝶呤的 使用率仅为 %。队列研究显示,RA患者诊断第1年内传统合成DMARDs药物的累积使用量越大, 关节置换时间越迟;早使用1个月,外科手术的风险相应降低2%~3%[50]。甲氨蝶呤是RA治疗的 锚定药[51]。一般情况下,2/3的RA患者单用甲氨蝶呤,或与其他传统合成DMARDs联用,即可 达到治疗目标[21,51]。 推荐意见7:单一传统合成DMARDs治疗未达标时,建议联合另一种或两种传统合成DMARDs 进行治疗(2B);或一种传统合成DMARDs联合一种生物制剂DMARDs进行治疗(2B);或一 种传统合成DMARDs联合一种靶向合成DMARDs进行治疗(2B) 推荐意见8:中/高疾病活动度的RA患者建议传统合成DMARDs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以快速控 制症状(2B)。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不良反应。不推荐单用或长期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 (1A) 推荐意见9:RA患者在使用生物制剂DMARDs或靶向合成DMARDs治疗达标后,可考虑对其逐 渐减量,减量过程中需严密监测,谨防复发(2C)。在减量过程中,如RA患者处于持续临床 缓解状态1年以上,临床医师和患者可根据实际情况讨论是否停用(2C)

尪痹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诊疗方案

尪痹病(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ZY/T001.1-94 )。 尪痹病是由风寒湿邪客于关节,气血痹阻,导致以小关节疼痛、肿胀、晨僵为特点的疾病。 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和2009年ACR/EULA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 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 ①晨僵至少1小时(》6周)。 ②3个或3个以上关节区的关节炎(》6周)。 ③腕、掌指关节或近端指间关节炎(》6周)。 ④对称性关节炎(》6周)。 ⑤皮下结节。 ⑥手X线改变。 ⑦类风湿因子阳性。 有上述七项中四项者即可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 (二)证候诊断 1. 风湿痹阻证:肢体关节疼痛、重着,或有肿胀,痛处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濡或滑。 2. 寒湿痹阻证:肢体关节冷痛,局部肿胀,屈伸不利,关节拘急,局部畏寒, 得寒痛剧,得热痛减,皮色不红,舌胖,舌质淡暗,苔白腻或白滑,脉弦缓或沉紧。 3. 湿热痹阻证:关节肿痛,触之灼热或有热感,口渴不欲饮,烦闷不安,或有发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4. 痰瘀痹阻证:关节肿痛日久不消,晨僵,屈伸不利,关节周围或皮下结节,舌暗紫,苔白厚或厚腻,脉沉细涩或沉滑。 5. 气血两虚证:关节肌肉痠痛无力,活动后加剧,或肢体麻木,筋惕肉瞤,肌肉萎缩,关节变形;少气乏力,自汗,心悸,头晕目眩,面黄少华,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6. 肝肾不足证:关节肌肉疼痛,肿大或僵硬变形,屈伸不利,腰膝酸软无力, 关节发凉,畏寒喜暖,舌红,苔白薄,脉沉弱。 二、治疗方案 (一)针灸疗法 根据病情,可辨证选取肩髃、肩醪、曲池、尺泽、手三里、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昆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六种常用治疗方法是什么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六种常用治疗方法是什么 1.患者教育 使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树立信心和耐心,能够与医生配合治疗。 2.一般治疗 关节肿痛明显者应强调休息及关节制动,而在关节肿痛缓解后应注意早期开始关节的功能锻炼僵直。此外,理疗、外用药等辅助治疗可快速缓解关节症状。 3.药物治疗 方案应个体化,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非甾类抗炎药、慢作用抗风湿药、免疫抑制剂、免疫和生物制剂及植物药等。 (1)非甾类抗炎药有抗炎、止痛、解热作用,是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最为常用的药物,适用于活动期等各个时期的患者。常用的药物包括双氯芬酸、萘丁美酮、美洛昔康、塞来昔布等。 (2)抗风湿药(DMARDs)又被称为二线药物或慢作用抗风湿药物。常用的有甲氨蝶呤,口服或静注;柳氮磺吡啶,从小剂量开始,逐渐递增,以及羟氯喹、来氟米特、环孢素、金诺芬、白芍总苷等。 (3)云克即锝[99Tc]亚甲基二磷酸盐注射液,是一种非激发状态的同位素,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缓解症状的起效快,不良反应较小。静脉用药,10天为一疗程。 (4)糖皮质激素激素不作为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首选药物。但在下述四种情况可选用激素:①伴随类风湿血管炎包括多发性单神经炎、类风湿肺及浆膜炎、虹膜炎等。②过渡治疗在重症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可用小量激素快速缓解病情,一旦病情控制,应首先减少或缓慢停用激素。③经正规慢作用抗风湿药治疗无效的患者可加用小剂量激素。④局部应用如关节腔内注射可有效缓解关节的炎症。总原则为短期小剂量(10mg/d以下)应用。 (5)生物制剂目前在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上,已经有几种生物制剂被批准上市,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尤其在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几种生物制剂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应用:①Infliximab也称TNF-α嵌合性单克隆抗体。临床试验已证明对甲氨蝶呤等治疗无效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用Infliximab可取得满意疗效。近年来强调早期应用的效果更好。用法静点,每间隔4周重复1次,通常使用3~6次为1个疗程。需与MTX联合应用,抑制抗抗体的产生。②Etanercept人重组TNF受体p75和IgGFc段的融合蛋白。Etanercept

类风湿性关节炎功能锻炼

类风湿性关节炎功能锻炼 (健康宣教)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进行力量练习和低强度的有氧练习,对改善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1、活动期急性期受累关节因炎症所致充血水肿和渗液,使关节肿胀、僵硬、疼痛明显,不能握拳或持重,关节外表现较重的患者应卧床休息,不宜睡软床垫,枕头不宜过高并保持关节于功能位置,使关节休息,肢体不负重,以减轻关节疼痛,预防炎症扩散; 在肢体不负重情况下被动或主动的最大耐受范围内的四肢伸展运动,如作肘关节屈伸,指腕关节舒展和屈曲等活动的练习,每天可多次进行,防止关节废用。在病变关节的活动范围内,作肌肉的主动静力性收缩运动。(肌肉用力绷紧维持收缩5~10 s ,连续10次)。 1.1功能体位 (1)肩关节不要处于外旋位,肩两侧可顶枕头等物品,双臂间置枕头维持肩关节外展位,维持功能位。 (2)双手掌可握小卷轴,维持指关节伸展。 (3)髓关节两侧放置靠垫,预防髓关节外旋。 (4)平躺者小腿处垫枕头,防止膝关节固定于屈曲位。 (5)足下垫软枕,定时给予按摩和被动运动,防止足下垂 2、稳定期 一般主张多做一些关节负重小或不负重的运动。此期关节活动应由被动运动转为主动运动。最后为抗阻力运动。但需注意各种训练要循序渐进,对关节炎所编的医疗体操、太极拳、健身操、游泳等有利于关节的康复。活动前关节局部热敷或红外线照射,缓解肌肉痉挛,增强伸展能力,有利于锻炼。①手指及足趾关节运动:

一手帮助另一手,从远端指关节开始到近端指关节和掌指关节渐进作屈曲、旋转运动;将双足跟抬起、脚尖踮起3 s后放下。②腕关节运动: 将双手五指交叉合掌轻轻捏住作腕关节左右、前后及旋转运动。 ③肘关节运动: 作肘关节屈伸、旋转、内收、外展、后旋运动;肘关节伸直做肱三头肌的主动收缩;将双手合拢,双肘屈曲,沿身体中线上下摆动和左右摆动,或将手向前上方抬起,双手交替搭对侧肩膀。 ④足-跖关节运动: 双足站立,双手扶桌,然后抬起一腿做踝部背伸和画圆圈运动,双腿交替进行。 ⑤髋关节及膝关节运动: 放松髋、膝关节,做髋关节的内收、外展、内旋、外旋运动;取仰卧位,用手帮助一腿屈膝,足跟尽量向臀部靠拢,停留30 s再伸直,双腿交替进行。 ⑥日常生活活动锻炼: 鼓励患者独立完成梳头、洗漱、穿衣、解扣、书写、进餐、洗澡、如厕等,帮助患者树立独立生活的信心 中医科xx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病情活动度随访调查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病情活动度随访调查 发表时间:2017-08-22T15:59:24.313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6月上第11期作者:罗锐[导读] 随访调查口服传统免疫抑制剂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评估病情活动度的变化情况。 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人民医院四川成都 610100 摘要:【目的】随访调查口服传统免疫抑制剂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评估病情活动度的变化情况。{方法}对就诊我院风湿科门诊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进行3年随访,将活动性指标进行前后比较,并记录药物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经过传统生物制剂治疗,RA好转率为43.7%,第2年ESR指标明显上升,第3年DAS28评分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传统免疫抑制剂只能控制部分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病情,生物制剂治疗已成为病情活跃病患的迫切需要。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病情活动,随访 Follow - up survey of active degree of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Luo rui Chengdu longquan district first people's hospital sichuan chengdu 610100 Abstract:【Aim}】ollow up rheumatoid arthritis patients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immunodepressant, evaluate change of disease activity. {Method} Follow up rheumatoid arthritis patients who came to our clinic for three years, compare the index of disease activity, record the side effects of drugs. {Result} 43.7% of RA patients resolved after taking traditional immunodepressants, ESR on the second year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DAS28 on the third year reduced significantly.{Conclusion} Traditional immunodepressants only control disease activity of partial patients, more and more patients are in need of biotherapy. Key Word: Rheumatoid Arthritis, Disease Activity, Follow Up 1、前言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多关节对称性肿痛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情反复发作,可能发生不可逆的关节破坏,从而导致畸形及严重功能障碍,甚至出现关节外并发症,累及心肺等重要脏器,显著降低生存质量。病理上以滑膜细胞增生、血管翳形成及关节骨骼的破坏为特点。世界各地发病率不一,我国近年流行病学调查报道在0.20~0.30%之间[1]。目前病因仍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微生物感染、激素、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相互作用有关[2]。由于其较高致残性,不仅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也因劳动力丧失给病患家庭造成很大经济负担[3]。故早期诊断,合理治疗对于控制病情十分重要,目前临床上被证实能延缓病情进展的治疗主要包括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但较多病人因经济条件限制无法使用生物制剂,本文对使用传统免疫抑制口服药物的患者进行随访,以评估长期治疗的有效性,并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自2012年起,对就诊我院风湿科门诊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进行3年随访,所有患者均满足美国风湿病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ACR)1987年颁布的分类标准[4],即病程大于 6周,且以下指标满足4条以上:每日晨僵时间持续超过1小时;至少三个关节区的关节炎;近端指间关节,或掌指关节,或腕关节肿胀;对称性关节炎;皮下结节,类风湿因子阳性;手和腕关节X线片显示骨侵蚀或骨质疏松。排除严重心脏、肝肾、血液、内分泌系统疾病,排除活动性结核病史、恶性肿瘤及孕产妇,排除曾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骨关节炎、痛风、感染性关节炎,和重叠综合征。排除数据采集不完整或失访者。 2.2 资料采集 采集性别、年龄、病程、压痛关节数(TJCs, tender joint counts)、肿胀关节数(SJCs, swollen joint counts),每1-3月复查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随访药物治疗方案以及是否出现副作用。 2.3 活动性评估 疾病的活动性采用28 关节疾病活动度评分(DAS 28, disease activity score in 28 joints),即以 28 个关节计分,包括双手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以及膝关节。其计算公式为:(0.56×sqrt TJC+0.28×sqrt SJC+0.7×ln ESR)×1.08+0.16。疾病活动度分为缓解:DAS 28≤2.6;低活动度:2.6<DAS28≤3.2;中活动度:3.2<DAS28≤5.1;重度活动度:DAS>5.1[5]。 2.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7.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 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 3、结果 3.1 病情活动指标比较:共有1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配合完成了3年的定期门诊随访,其中男5例,女11例,年龄35~77岁,平均55.81±13.48岁。7例患者DAS28评分在第3年明显下降,好转率为43.7%,无效9例(56.3%)。将活动性指标进行前后比较,结果提示第2年ESR指标明显上升,第3年DAS28评分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见表1。 *第2年与第1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第3年与第2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3.2 不良反应本组患者的治疗方案为来氟米特(每日10-20mg)、甲氨蝶呤(每周10-15mg )、羟氯喹(每日200-400mg)、白芍总苷、雷公藤、非甾体消炎药的不同组合。3例出现胃部不适,经保胃治疗好转;服用来氟米特出现皮疹1例,减量后好转;1例出现霉菌性阴道炎,停用免疫抑制剂。定期复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未见明显异常改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