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风成地貌和黄土地貌PPT课件

合集下载

6.3 黄土高原 (18张PPT)

6.3   黄土高原 (18张PPT)
2、黄土高原的区域包括__陕__西__省、_山__西____省的大部
分,甘肃、宁夏、内蒙古、河南的一部来自。 3、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分布区,分布着_黄__土__塬、 黄__土__墚__、黄__土___峁__、黄__土___川___等黄土地貌景观。
4、黄土高原地处_湿__润_半__湿_润_区向_干__旱_半__干_旱_区、_农_耕__区__ 区向 牧区 过度的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4、黄土高原的大量泥沙汇入黄河,黄河泥沙含量剧增, 并在下游形成“_地_上_悬_河___”,严重威胁两岸地区人民的 生命财产安全。
植被越密,降水强度越小,坡度 越小,水土流失强度越小;反之, 水土流失强度越大。
1、黄土高原煤炭资源丰富,约占全国煤炭总储量的_三_分__之_二_ 被称为“_乌_金__高_原__”。 2、黄土高原的煤炭资源具有 煤__种_齐__全_ 、品__质_优__良_、埋__藏_浅____ 多露天煤矿,开采成本低的特点。 3、主要矿产地有山西的_大_同__、_阳_泉__、_平_朔__、陕西的_神_府__ 内蒙古的_东__胜___等地。 4、黄土高原近年来采用_火_气_发_电_、煤液_化_气__技_术等,将煤转化为电力、 煤气供应全国。
③黄土的矿物成分与基本成本一样。
阅读P20 自主探究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是_土_质__疏_松、_降_水_集_中 、植_被_覆_盖_率_低_等。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有_乱_垦_滥_伐_、过_度__放_牧_、 _陡_坡__耕_种_等。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带来的问题有?
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 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
黄土的世界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 覆盖厚度一般在100-200米,黄土分布的面 积和厚度,都居世界之冠。

鲁教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共22张PPT)

鲁教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共22张PPT)

北京中山公园的“社稷坛”,黄土位于坛上“五色土”的中央。
黄帝陵,位于陕西省黄陵县。
窑洞冬暖夏凉,防风避雨,很适合北方黄土高原人民的生活。
信天游是一种富有地方民俗特色额陕北民歌,其歌 腔高亢而悠长。
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 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 2000年以上的历史。
黄土高原的黄土覆盖厚度 一般在100米左右,最厚可在 300米以上。黄土分布的面积 和厚度,都居世界之冠。
风成说
1.下列现象被认为是支持黄土“风成说”的证据,说说它 们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第一条:“厚度均匀”,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 流水冲来的;
第二条:“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说明带来黄土的 流质(风或流水)的运动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
第三条:“黄土矿物成分与基岩成分不一样”,说明黄土不 是本地产生,有可能从中亚、蒙古一带而来;
丰富灿烂的文化 黄土高原(1)
风成说 风吹来的黄土
黄土地貌:塬、梁、峁、川
由于黄土土质疏松,极易遭受流水的侵蚀,形成了多种 多样的地貌景观。
黄土塬是黄土高原或黄土平 原被沟谷切割后存留下来的高原 面或平原面。
塬面平坦、塬坡较陡,周边 为沟谷环绕。塬面积较大,一般 在100平方千米以上。
黄土梁是指沟谷之间的长条 形高地。长度大小不等,最长达 几十公里,宽几十米到几百米。
①黄土直立性强,不易崩塌②气候湿热③比较干燥④气温日较差大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4.[目标3]黄土高原农业发达、人口集中的地貌类型区是( D )
A.塬 B.梁 C.峁 D.川
5.[目标3]这种景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C )
A.人类采矿开挖 B.风沙侵蚀 C.流水侵蚀 D.冰川作用

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第一课时)课件-八年级地理下册(人教版)

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第一课时)课件-八年级地理下册(人教版)

04 黄 土 高 原
黄土高原的成因
探究思考:观察下列黄土高原的黄土形成示意图,你能用语言描述出这一过程吗?
黄土
戈壁
沙漠


顺着风向,从戈壁—沙漠—黄土,颗粒越来越小
04 黄 土 高 原
黄土高原的成因
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的学说有多种。 目前,“风成说”得到科学界最为广泛的 支持。“风成说”认为,黄土高原是盛行 风从中亚、蒙古的沙漠和戈壁搬运来的黄 土堆积而成的。
代陵记
帝县》
王 和 名 人 祭 祀 黄 帝 的 场 所 。
,
城 北 桥 山
黄 帝 陵 古 称 “ 桥 陵
记 载 的 黄 帝 陵 , 位 于 陕 西 省
黄 帝 陵 , 是 轩 辕 黄 帝 的 陵 寝
”延,
,安是
是市《
历黄史
03 黄 土 高 原
黄土风情
窑洞是中国北部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 式。在中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有的厚达 几十米,人们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 窑洞。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人民的象征, 它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
A.宽敞明亮
B.冬暖夏凉
C.抗震性好
D.通风良好
C 8.该民居分布区代表性的民俗活动是( )
A.赛龙舟
B.赛马
C.打腰鼓
D.藏族押加
黄土高原
课堂练习
黄土高原上那么多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科学家曾提出很多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认
可。下图是从戈壁带到黏黄土带颗粒大小分带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05 黄 土 高 原
黄土高原的地貌
黄土墚也称黄土梁,为长条状的 黄土丘陵,主要是黄土覆盖在梁状古 地貌上,又受到近代流水等作用的侵 蚀而形成,是一种外形很像馒头的 峁,峁的横剖面呈椭圆形或圆形,顶 部有的为平顶,四周多为凸形坡,坡 长较短,主要分布在高原沟壑区。

地质学基础课件:地貌

地质学基础课件:地貌

§1 全球构造地貌
大陆和大洋是全球二种最巨型的地貌,大陆是高出海平面的正地貌,大洋是低 于海平面的负地貌,它们不仅形态不同,而且地质构造上也有本质的差别。
2021/1/16
§2 大地构造地貌
• 一、大陆区 大陆内部不同的构造单元,有着不同的发展历史和地貌形态,如板块边界是
构造活动区,其主要地貌是新生代褶皱山带和大陆裂谷。当板块内部为构造活动区 时,产生的主要是褶皱-断块山和大高原。当板块内部为构造稳定区时,产生的主 要地貌是大平原和大盆地。
➢干湿变化
由于干湿变化,使斜坡颗粒湿胀干缩,在本身重力的影响下,向 坡下移动的距离大于向坡上移动的距离 。
➢具有易软化的岩性
松散层中,黏土含量越多,越易发生蠕动;基岩中多发生在千枚 岩、页岩、泥灰岩和各种片岩等柔性岩层中。
2021/1/16
第三章 流水地貌
由地表流水作用塑造的各种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统称为流水地貌。
地貌是时间的产物,它随时间变化而不同,即“随时而变”。如原来的高原或 高山,随时间的推移,会侵蚀成低山或丘陵。一般由外力作用为主所形成的地貌,所 需时间较短,如一条沟谷只需数年或数十年即可生成;但由内力形成的地貌大多数需 要很长的时间,少则百万年,多则超过千万年,如喜马拉雅山的生成,至少也有3000 多万年的历史。
地貌
绪论 第一章 构造地貌 第二章 坡地重力地貌 第三章 流水地貌 第四章 喀斯特地貌 第五章 风成地貌 与黄土地貌 第六章 冰川地貌与冻土地貌
2021/1/16
绪论
• 一、何谓地貌 地貌是固体地壳的表面形态,如突起的山地和高原,平坦的平原,凹陷的盆
地和海盆等等。
2021/1/16
• 二、地貌的形成因素
2021/1/16

地貌学——风成地貌与黄土地貌

地貌学——风成地貌与黄土地貌

★风蚀蘑菇和风蚀柱
◆风蚀蘑菇:在水平节理或裂隙上的孤立突起的 岩石,尤其是上硬下软的水平岩层,经长期的 风蚀作用,形成顶部大、基部小的蘑菇状岩石。
◆风蚀柱:在垂直节理或裂隙上发育的岩石,经 长期的风蚀作用后,形成柱状的岩石形态。
★风蚀谷
◆在荒漠地区,因偶尔的暴雨产生的洪水 侵蚀地面,会形成许多冲沟,再经长期的 风蚀作用,加深扩大而成风蚀谷。风蚀谷 无一定形状,沿主要风向延伸,可长达数 十公里。
第二节 风蚀地貌
由于岩性、岩层产状等因素的影响,风蚀地 貌具有不风蚀柱; (三)风蚀谷和风蚀残丘; (四)风蚀雅丹; (五)风蚀洼地。
★石窝和风蚀壁龛
◆石窝、风蚀壁龛,由风蚀作用把 陡峭岩石表面的热力风化产物吹走, 形成小凹坑或小洞穴,并进一步磨 蚀将其加深扩大而成。石窝,圆形 或不规则椭圆形,直径约20cm,深 10~15cm,大的石窝称为风蚀壁龛。
第六章 风成地貌与黄土地貌
第一节 风沙流
概念 :含沙的气流称为风沙流.
风沙流中的沙粒的运动,依风力、颗粒大小的不同,有 下列三种形式:
1悬移--悬浮与空气中的流动 2跃移--跳跃式运动 3蠕移--沿地表滑动或滚动
风沙流是一种贴近地面的沙子的搬运现象,其搬运的 沙量绝大部分是在离地表30厘米的高度内通过的,其 中又特别集中在近地面0-10厘米的气流层中.
▲沙丘链与复合型沙丘链
在沙子供应比较丰富的情况下,由密集的新月形 沙丘相互横向连接,可形成一条链索,称之为沙 丘链。高度一般在10~30m左右,长度可达数百 米,甚至1km以上。 当沙源充足时,新月形沙丘 和沙丘链在不断增高和扩大的同时,在其上逐渐 发育次生沙丘,形成复合新月形沙丘和复合型沙 丘链。它们是一种巨型的横向沙丘形态,丘体十 分高大,高度一般在 50 ~ 100m,高的 200m 以 上。

第6章 风成与黄土地貌

第6章 风成与黄土地貌
• 大西洋两岸的轮廓非常吻合; • 许多浅海陆生动物种属相同; • C—P的冰川遗迹发现于印度澳大利亚非 洲南美洲南极大陆; • 挪威到苏格兰的加里东褶皱带消失于大 西洋之后,在北美海岸(美加)又出现了。
大陆漂移假说 魏格纳(1915)认为,大约 150Ma之前,地球表面有一个统 一的大陆,即联合古陆。大约 自侏罗纪(140Ma)开始,联合 古陆裂解,各自滑移。形成现 今地球表面的洋陆分布格局。
2 地壳演化
A 研究方法 (1) 确定地质年代: 生物地层:相对地质年龄 同位素定年:绝对地质年龄 (2) 确定构造运动 岩石地层的接触关系
地质时 同位素年龄 代 (百万年) 人类是 人类纪 否面临 第六次 生物大 灭绝? 第三纪 65(0.65亿 /白垩 年) 纪 (N/K)
环境特征 环境恶化、 环境动荡 变化、全 球气温上 升 气候变化
第四节
荒漠的类型
一、岩漠(石质荒漠)
二、砾漠(砾石荒漠) 三、沙漠(沙质荒漠) 四、泥漠(粘土荒漠)
第五节
黄土与黄土地貌
一 黄土及其分布
1.定义:黄土主要是第四纪风力搬运堆积的 土状物质,多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区。 4 2 2.分布:全球黄土覆盖面积达1000×10 km , 4 2 我国的覆盖面积有38×10 km 。最厚的黄土在 甘肃中部,超过400m。 3.性质:黄土颜色灰黄、棕黄或棕红。粒级 以粉沙为主,粘粒及细纱较少。矿物成分以石 英、长石和碳酸盐类矿物为主,并易含溶盐及 粘土矿物。有原生黄土和次生黄土之分。
1 大地构造学说
• 现代大地构造理论,主要有两大学 派,即传统的槽台理论学派和流行 的板块理论学派。
• 槽台学说←历史演化学说←强调地 壳时间历史演化的特征 • 板块学说←运动演化说←强调地 壳空间运动的特征

第六章风成地貌和黄土地貌课件

第六章风成地貌和黄土地貌课件

一、石窝
二、风蚀蘑菇和风蚀柱
三、风蚀谷和风蚀残丘
四、风蚀雅丹
五、风蚀洼地
PPT学习交流
21
第二节 风蚀地貌 一、石窝和风蚀壁龛
由风蚀作用把陡峭岩石表面的热力风化产物 吹走,形成小凹坑或小洞穴,并进一步磨蚀将其 加深扩大而成。
石窝,圆形或不规则椭圆形,直径约20cm, 深10~15cm,大的石窝称为风蚀壁龛。
如:设计用于防风固沙的沙障就不需要很高的尺寸,一般只
要露出沙面20-30cm即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PPT学习交流
15
第一节 风沙流和风沙作用
三、风沙流的结构特征及输沙率 (二)输沙率
气流搬运的沙量,它是指气流在单位时间内通过 单位宽度(或单位面积)所搬运的沙量。
输沙率与风速的P关PT学系习(交流野外测定,莎车)
第六章 风成地貌与黄土地貌
PPT学习交流
1
风成地貌?
风对地表物质的吹蚀、搬运和堆积过程中形成的 各种地貌,称为风成地貌。
风的作用可以发生在不同的地区,但以干旱、半 干旱地区最为强盛,因为在这些地区有很多地方性的 特点。
当然,风沙作用并不局限于干旱、半干旱地区, 在大陆性冰川外缘、在植被稀少的沙质海岸、湖岸、 河岸,也有风沙作用,同样可以形成各种风成地貌。
(三)风沙的堆积作用 风沙在搬运的过程中,当风速变弱时,或遇到障
碍物以及地面结构条件变化时,超过风力所能搬运的 最大容量,都可能使挟带的沙粒发生堆积。
沉降堆积 遇阻堆积
PPT学习交流
19
第二节 风蚀地貌
PPT学习交流
20
第二节 风蚀地貌
由于岩性、岩层产状等因素的影响,风蚀地 貌具有不同的形态,主要有:
11.4%。

人教版地理八年下册第六章第三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共25张PPT)

人教版地理八年下册第六章第三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共25张PPT)
信天游是一种富有地方民俗 特色的陕北民歌,其歌腔高 亢而悠长,具有浓郁的“黄 土风情”和极强的艺术感染 力,深受人们喜爱
风吹来的黄土
阅读材料
黄土“风成说” 黄土高原的黄土究竟是怎样来的呢?“风成说”认为,黄土是由风从内陆干旱 地区吹到这里堆积而成的。原来,黄土的老家远在中亚、蒙古高原和我国西北部 内陆地区。那里气候干燥,地面的岩石在风化作用下不断破碎为粗细不等的颗粒。 每遇大风,往往风卷沙尘,遮天蔽日。粗大的砾石残留原地,形成了戈壁;颗粒 较粗的沙子在近处堆积,形成了沙漠;而颗粒细小的尘土,则随风东移南下,当 风力减弱或遇到山脉阻挡时,便纷纷扬扬地降落下来。经过几百万年不断地累积, 才形成了今天这样深厚的黄土层。
第六章 北方地区
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黄土高原
第二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1 文明的摇篮 2 风吹来的黄土 3 严重的水土流失 4 水土保持
导学提纲: (1)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如何? (2)黄土高原是怎么形成的?具有什么特点?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危害? (4)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有哪些?
河流含沙量剧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库
四、水土保持:1. 水土保持的措施:生物措施:植树种草;
工程措施:建梯田、修挡土坝;
合理生产:陡坡退耕还林、还草,减少放牧
2. 生态建设成果:改善了生态环境;增加了收入
世界巩最大固的练黄土习堆积区——黄土高原
1.位置和范围 东起A_太__行__山___,西至B乌__鞘__岭____,南连C__秦__岭____,北 抵长城,跨①__山__西____、②陕__西______、③甘__肃______、④ ___宁__夏___等省区。 2.孕育了中华文明 (1)孕育了中国古代农业文明。 (2)传统民居:__窑__洞______。 (3)特色民歌:_信__天__游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第一节 风沙流和风沙作用
三、风沙流的结构特征及输沙率 (二)输沙率
气流搬运的沙量,它是指气流在单位时间内通过 单位宽度(或单位面积)所搬运的沙量。
输沙率与风速的关系(野外测定,莎车) 17
第一节 风沙流和风沙作用
四、风沙作用 风和风沙流对地表物质的侵蚀、搬运、堆积作
用称之为风沙作用。 (一)风蚀作用
风蚀蘑菇1
26
第二节 风蚀地貌
三、风蚀谷和风蚀残丘
◆在荒漠地区,因偶尔的暴雨产生的洪水侵蚀 地面,会形成许多冲沟,再经长期的风蚀作用, 加深扩大而成风蚀谷。
风蚀谷无一定形状,沿主要风向延伸,可长 达数十公里。
15
第一节 风沙流和风沙作用
三、风沙流的结构特征及输沙率
(一)风沙流的结构特征
气流中搬运的沙粒,在搬运层内的随高度的分布, 称为风沙流的结构。
风沙流是一种贴近地面的沙子搬运现象,并且颗粒 大小随高度升高而变小。
认识风沙运动的这一性质,对防沙工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如:设计用于防风固沙的沙障就不需要很高的尺寸,一般只 要露出沙面20-30cm即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沉降堆积 遇阻堆积
20
第二节 风蚀地貌
21
第二节 风蚀地貌
由于岩性、岩层产状等因素的影响,风蚀地 貌具有不同的形态,主要有:
一、石窝 二、风蚀蘑菇和风蚀柱 三、风蚀谷和风蚀残丘 四、风蚀雅丹 五、风蚀洼地
第二节 风蚀地貌
一、石窝和风蚀壁龛
由风蚀作用把陡峭岩石表面的热力风化产物 吹走,形成小凹坑或小洞穴,并进一步磨蚀将其 加深扩大而成。
1.0-0.5
6.0 7.0 9.5 12.0 —
0.5-0.25
4.8 5.8 7.5 12.0 —
0.25-0.175 3.8 4.6 6.0 10.5 12.0
沙子含水率与起动风速的关系(根据格恩诺尔) 12
第一节 风沙流和风沙作用 二、 沙粒运动的基本形式
由于风力的强弱不同,使粒径大小和质量不同的 沙粒以悬移、跃移和推移三种方式向前移动。
蠕移--沿地表滑动或滚动
悬移--悬浮与空气中的流动 跃移--跳跃式运动
13
通常粒径<0.05mm的细小颗粒(粉砂、尘土),质
量轻微,在空气中的自由沉速很小,一旦被风扬招,
不易沉落,能够随风悬移搬运到很远的地方。
1y,1980)
(0.1~0.15最易以跃移的形式运动)
吹蚀作用 磨蚀作用
18
第一节
四、风沙作用
风沙流和风沙作用
(二)风沙的搬运作用 风沙搬运的形式 蠕移; 跃移; 悬移;
19
第一节 风沙流和风沙作用
四、风沙作用 (三)风沙的堆积作用
风沙在搬运的过程中,当风速变弱时,或遇到障 碍物以及地面结构条件变化时,超过风力所能搬运的 最大容量,都可能使挟带的沙粒发生堆积。
9
粒径对起动风速的影响
粒径d(mm) 0.10-0.25
起动风速(离地面2m高处) (m/s)
4.0
0.25-0.50
5.6
0.50-1.00
6.7
>1.00
7.1
不同粒径的起动风速(新疆布古里沙漠) 10
地表性质对起动风速的影响

近地面的气流密度较小,粘滞性低,气流
经常呈涡动。

地形起伏和热对流,能使地表气流产生大
石窝,圆形或不规则椭圆形,直径约20cm, 深10~15cm,大的石窝称为风蚀壁龛。
石窝和风蚀壁龛1
新疆西北的博尔塔拉州
24
第二节 风蚀地貌 二、风蚀蘑菇和风蚀柱
风蚀蘑菇:在水平节理或裂隙上的孤立突起 的岩石,尤其是上硬下软的水平岩层,经长期的风 蚀作用,形成顶部大、基部小的蘑菇状岩石。
风蚀柱:在垂直节理或裂隙上发育的岩石, 经长期的风蚀作用后,形成柱状的岩石形态。
当然,风沙作用并不局限于干旱、半干旱地区, 在大陆性冰川外缘、在植被稀少的沙质海岸、湖岸、 河岸,也有风沙作用,同样可以形成各种风成地貌。
3
青藏高原的隆起,把中国和俄罗斯中亚部分的沙漠 推到纬度较北的地方。
4
布中 最国 广是 的世 国界 家上 之干 一旱 。地
区 和 沙 漠 地 区 分
我国的风成地貌,除极少部分散布在湿润地区不计
第六章 风成地貌与黄土地貌
标题添加
点击此处输入相 关文本内容
标题添加
点击此处输入相 关文本内容
总体概述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2
风成地貌?
风对地表物质的吹蚀、搬运和堆积过程中形成的 各种地貌,称为风成地貌。
风的作用可以发生在不同的地区,但以干旱、半 干旱地区最为强盛,因为在这些地区有很多地方性的 特点。
一、风沙流 —— 沙粒的群体运动
含沙的气流称风沙流。
它是一种气-固两相流。运动的沙粒是从气流中 获取运动的动量,因此,沙粒只有在一定的风力条件 下才开始移动。沙粒开始移动的临界风速称起动风速, 一切超过起动风速的风称起沙风。
沙粒起动风速的大小与沙粒的粒径、地表性质、 沙子的含水率等多种因素有关。
8
粒径对起动风速的影响
的旋涡,加强气流的紊动作用。

地表的松散沙粒或基岩上的风化产物,在
紊动气流的作用下被吹扬。
• 近地表的风,由于受到地面摩擦阻力的影 响而减速,一般摩擦力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

11
含水率对起动风速的影响
不同含水率下沙粒的起动风速(m/s)
粒径(mm)
含水率(%)
干燥状态
12
3
4
2.0-1.0
9.0 10.8 12.0 — —
辨析:粒径越大所需的起动风速越大,那么 粒径越小起动风速就越小。
地表最易遭受风力吹蚀的是0.1mm的松散沙粒。粒径大于 0.5mm的沙粒则极少被吹蚀,而粒径小于0.1mm的细小泥沙, 由于受到近地面层流层的隐蔽作用,同时易从大气中吸收水分 使颗粒间产生一定的粘结力,因此也不易被吹蚀。
沙漠地区的沙,多属于粒径0.1~0.25mm的细纱,对于一 般干燥裸露的沙质地表来说,沙粒起动形成风沙流的风速约为 4~5m/s;但在颗粒较粗的山前洪积沙砾戈壁地区,一般风速要 达到8~9m/s才有风沙流活动。
以外,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的
干旱和半干旱地带内,共有109.5万km2,约占全国面积的
11.4%。
5
第六章 风成地貌和黄土地貌
• 第一节 风沙流 • 第二节 风蚀地貌 • 第三节 风积地貌 • 第四节 荒漠的类型 • 第五节 黄土地貌
6
第一节 风沙流
7
第一节 风沙流和风沙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