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人形机器人姿态控制的智能交通指挥系统
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化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化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智能化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是为了优化城市交通流量、缓解交通拥堵状况和提高交通效率而开发的一种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系统。
本文将详细介绍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化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交通工具的增多,交通拥堵问题愈发严重。
传统的交通信号灯控制系统固定的时间间隔无法适应交通流量的变化,造成交通拥堵和能源浪费。
因此,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化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应运而生。
该系统利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和数据分析等人工智能技术,根据实时交通情况智能调整交通信号灯的时间和相位,以达到优化城市交通流量和缓解交通拥堵的目的。
二、系统设计与实现1. 数据采集与处理智能化交通信号控制系统首先需要采集实时交通数据,包括车辆数量、车速、车辆类型等。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交通摄像头、车辆传感器等设备进行采集。
采集到的数据需要进行预处理,例如数据清洗、去除噪声等,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用性。
2. 数据分析与模型训练系统需要分析采集到的交通数据并建立合适的模型。
通过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算法,可以训练模型来预测交通状况、分析交通流量等,为后续的交通信号控制提供支持。
常用的模型包括支持向量机(SVM)、卷积神经网络(CNN)等。
3. 交通信号灯控制算法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化交通信号控制系统需要根据实时交通情况智能调整交通信号灯的时间和相位。
常用的控制算法包括基于强化学习的Q-learning算法、遗传算法等。
这些算法可以根据实时的交通数据来调整信号灯状态,以最大程度地优化交通流量和避免交通拥堵。
4. 系统实施与测试在系统实施阶段,需要将设计好的算法和模型应用到实际的交通信号灯控制设备中。
通过实时监测交通数据和交通信号灯的调整情况,对系统进行测试和优化。
系统实施过程中需要考虑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以确保系统能够正常运行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系统效果与优势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化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相较于传统的交通信号灯控制系统具有如下优势:1. 提高交通效率:系统根据实时交通数据智能调整信号灯的时间和相位,优化交通流量,减少交通拥堵,提高交通效率。
基于人工智能的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设计

基于人工智能的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设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交通问题成为了越来越多城市面临的难题。
城市交通管理需要考虑许多方面的因素,包括道路条件、车流量、乘客需求等等,这些因素分别具有不同的特征,难以用传统的方法进行统一管理。
因此,设计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成为了当今城市交通管理领域的一个热门课题。
一、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设计原理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设计原理是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
人工智能技术是一种能够模仿人类智能思维方式,并进行学习和自我优化的技术,可分为一般人工智能和弱人工智能两类。
在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设计中,我们主要采用一般人工智能技术,对城市交通管理中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分析和决策,以实现交通的智能化、优化化、绿色化。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可以采用神经网络、决策树等技术,对城市交通状况进行监测、分析和预测,基于这些数据进行决策,调动城市交通资源,保证道路畅通、安全和高效。
二、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设计流程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设计的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 数据采集城市交通数据是智能交通系统设计的基础,数据采集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是通过车载终端采集,也可以是通过卫星、气象、地形等各种传感器采集,还可以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实现数据共享。
2. 数据处理经过预处理和清洗后,交通数据进入数据处理环节。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数据处理包括数据挖掘、预测、分类等过程,其中预测和分类选用概率模型或人工神经网络等方法。
3. 交通智能决策数据处理完毕后,交通智能决策系统根据交通状况制定交通管理方案,包括路线规划、交通信号灯配时、限行措施等。
交通智能决策系统的目标是在满足城市交通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的优化道路使用效率。
4. 数据分享数据分享是智能交通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主要通过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技术实现。
数据分享能够解决不同部门之间、不同系统之间之间的数据交换问题,实现数据共享和资源整合,从而提高城市交通的智能化程度。
基于人工智能的智慧交通信号优化与调控系统设计

基于人工智能的智慧交通信号优化与调控系统设计智慧交通信号优化与调控系统是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一种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旨在提升交通效率、缓解交通拥堵、优化交通流量,以及提高交通安全性能。
本文将就智慧交通信号优化与调控系统的设计原则、关键技术以及优势进行详细阐述。
一、设计原则在设计智慧交通信号优化与调控系统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 数据驱动:基于实时、准确的交通数据,系统能够快速地分析、计算并优化交通信号,以实现交通流量的高效调度。
2. 自适应控制:系统能够根据实时交通状况自主调整信号配时方案,灵活应对不同时间段和交通流量变化等复杂情况,实现交通流量的动态平衡。
3. 多模态交通:系统应支持多种不同交通模式,包括行人、自行车、公交车、车辆等,为不同交通参与者提供更好的出行体验。
4. 故障处理:系统设计中要考虑到信号灯故障等突发情况,并能够进行快速的响应和修复,以保证交通的正常运行。
二、关键技术智慧交通信号优化与调控系统依赖于多种关键技术支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交通数据采集与处理:通过交通监控摄像头、传感器等设备,实时采集交通数据,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数据处理、分类与分析,以获取交通流量、速度等关键信息。
2. 机器学习与优化算法:基于采集到的交通数据,运用机器学习算法对交通信号配时方案进行建模与优化,并通过实时学习和迭代不断调整策略,使系统能够适应复杂的交通环境。
3. 网络通信技术: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交通信号设备之间的联网通信,以及交通信号设备与调度中心之间的实时数据传输和信息交换,确保信号优化方案能够及时部署和更新。
4. 实时决策与控制策略:系统应根据实时监测到的交通数据,通过智能决策算法对交通信号进行实时的优化控制,从而实现交通流量的最优化分配。
三、优势与未来发展趋势智慧交通信号优化与调控系统具有诸多优势,包括降低交通拥堵、提高交通效率、减少交通事故等。
其主要优势如下:1. 优化交通流量:通过智能优化交通信号配时方案,能够更好地控制交通流量,减缓拥堵,提高道路利用效率。
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设计与优化

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设计与优化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在现代城市交通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交通信号控制系统通常是基于固定时间间隔或预设的车流量进行调控,无法灵活地适应实际的交通状况。
然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和趋势。
本文将探讨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设计与优化的理论与方法。
1. 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的目标与挑战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合理调节交通信号的时序与灯光,改善车辆通行效率,减少交通拥堵和交通事故的发生。
然而,实现这一目标面临着多个挑战。
首先,交通流量的动态变化和不确定性使得传统的固定时间间隔调控难以适应实际需要。
同时,大规模的交通网络和复杂的交通环境增加了系统设计与优化的复杂性。
因此,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成为了一种解决方案。
2. 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设计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设计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交通流量预测与信号优化。
首先,通过收集和处理交通传感器数据、摄像头图像和历史交通数据等信息,采用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等技术,可以对交通流量进行准确预测。
其次,基于预测结果,利用优化算法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动态调整信号的时序和灯光,以提高交通效率。
例如,可以根据预测的拥堵情况,优化绿灯时间和交叉口的信号配时,使车辆在不同时间段得到更好的通行条件。
3. 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的优化方法为了进一步优化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的性能,可以采用多种优化方法。
首先,可以使用强化学习算法,如深度强化学习,通过不断与环境交互来学习最优的信号控制策略。
其次,可以采用遗传算法或粒子群算法等进化算法,通过对多个参数进行优化,得到最佳的信号配时方案。
此外,还可以结合交通流动模型和变道决策模型等,进行多目标优化,同时考虑交通效率和交通安全等因素。
4. 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交通管理系统设计与建模

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交通管理系统设计与建模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是一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系统,旨在提高城市交通的安全性、效率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详细介绍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建模,包括系统的架构、关键技术和功能等方面。
一、系统架构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架构主要包括四个层次:感知层、通信层、决策层和执行层。
具体如下:1. 感知层:感知层是系统的底层,主要负责实时获取交通信息,包括车辆数量、速度、车道占有情况、交通信号灯状态等。
感知层主要依靠传感器、摄像头和无线通信设备来实现数据的采集和传输。
2. 通信层:通信层负责将感知层采集的数据传输到决策层,同时向执行层发送控制指令。
通信层主要利用无线通信技术,如Wi-Fi、4G和5G等,实现数据的高效传输。
3. 决策层:决策层是系统的核心,主要处理感知层传来的数据,进行交通流量预测、交通信号优化、路况监控等决策。
决策层主要应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算法来实现智能决策。
4. 执行层:执行层负责接收决策层的指令,并将其转化为实际的交通控制动作,操作交通信号灯、可变车道和交通导向系统等。
执行层主要依靠现代交通管理设备,如智能交通信号灯、电子警察等来实现。
二、关键技术1. 数据采集与处理:智能交通管理系统需要采集大量的交通数据并进行实时处理,以便进行准确的交通流量预测和决策。
数据采集主要依靠传感器、摄像头和车载设备等,而数据处理则主要应用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算法。
2. 交通流量预测:交通流量预测是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能有效提前预测交通拥堵情况,并采取相应的交通控制策略。
交通流量预测需要利用历史交通数据和实时感知数据,并结合机器学习算法进行分析和预测。
3. 交通信号优化:交通信号优化是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核心技术之一,其目标在于降低交通拥堵、减少交通事故,并提高车辆的通行效率。
交通信号优化主要依靠智能交通信号灯,并结合交通流量预测等数据进行动态调整。
4. 路况监控:路况监控是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能够实时监测道路情况、交通安全等。
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设计

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设计交通拥堵一直是城市发展中的痛点,高效的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可以有效提升交通运输效率,减少拥堵现象的发生。
然而,传统的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存在一些问题,如固定的时间间隔和缺乏对实时交通状态的感知。
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具备灵活、自适应和智能化的特点,能够根据实时交通情况做出最佳信号控制决策,从而实现交通拥堵的缓解。
本文将介绍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的设计原理和关键技术。
一、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的设计原理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基于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感知交通状况和分析预测数据,实现智能的信号控制。
其设计原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1. 数据采集:通过传感器设备获取交通流量、车辆速度、车辆密度等实时交通数据,同时获取环境信息如天气、道路状况等。
2. 数据处理与分析: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交通状态特征,如拥堵程度、平均车速、拥堵时间等。
3. 交通状态预测:基于历史数据及实时数据,采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技术对交通状态进行预测,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交通情况。
4. 信号控制决策:根据交通状态的预测结果,采用优化算法对交通信号进行调度和控制,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拥堵、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5. 实时调整与优化:系统持续监测交通状态变化,实时调整信号控制策略,通过不断优化提高信号控制系统的性能。
二、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的关键技术1. 数据采集与传感器技术: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撑,因此需要选择合适的传感器设备,如车辆检测器、视频监控等,实时准确地获取交通数据。
2. 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对采集到的交通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有效的交通状态特征。
常用的技术包括数据清洗、数据挖掘、特征提取等。
3. 交通状态预测技术:根据历史数据及实时数据,采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方法建立交通状态模型,实现对未来交通状态的预测。
4. 优化算法与信号控制策略:根据交通状态的预测结果,采用优化算法如遗传算法、模拟退火算法等对信号控制进行优化,制定最佳信号控制策略。
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设计

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设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科学家们开始探索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
本文将介绍一个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的设计。
一、系统概述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来实现交通信号灯的智能化控制。
该系统通过收集交通流量数据、实时监控交通状况,并根据数据分析来动态调整信号灯的时长,以优化交通流量,减少拥堵。
二、系统组成1. 传感器网络:系统中设置了多个传感器,用于采集交通流量数据和监测路况。
这些传感器可以安装在交通信号灯、路口、道路上等位置,通过无线传输将数据传送至中央控制中心。
2. 中央控制中心:中央控制中心是整个系统的核心,负责实时管理和控制交通信号灯。
它接收传感器传来的数据,并根据预设的算法进行分析处理,产生相应的信号控制策略。
3. 信号灯控制器:信号灯控制器是中央控制中心下发指令的执行者。
它负责根据中央控制中心的信号控制策略,对交通信号灯进行开关控制,以实现交通的顺畅通行。
三、系统工作原理1. 数据采集和传输:传感器网络将交通流量数据和路况信息采集并通过无线传输技术发送至中央控制中心。
这些数据包括车辆数量、速度、道路拥堵情况等。
2. 数据处理和分析:中央控制中心接收传感器发送的数据,并运用人工智能算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通过对历史数据、实时数据的比对,系统可以准确地预测交通流量的变化趋势。
3. 信号控制策略生成: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中央控制中心生成相应的信号控制策略。
这些策略包括调整不同路口、不同时间段的绿灯时长、黄灯时长等,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交通拥堵。
4. 信号灯控制:中央控制中心将生成的信号控制策略通过网络传输至各信号灯控制器。
信号灯控制器接收到指令后,按照策略对信号灯进行开关控制。
四、系统特点1. 智能化: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能够根据实时交通情况进行动态调整,使交通流量得以优化。
机器人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前景研究

机器人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前景研究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机器人技术正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智能交通系统也不例外。
机器人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为解决交通拥堵、提高交通安全、优化交通管理等方面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对机器人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前景进行深入研究。
一、机器人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现状目前,机器人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在交通监控方面,智能摄像头和传感器可以实时收集交通数据,为交通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在交通执法中,无人机可以协助交警进行巡逻和执法,提高执法效率和覆盖面。
此外,自动驾驶汽车作为一种特殊的机器人,也在不断发展和试验中。
二、机器人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优势(一)提高交通效率机器人可以通过精确的控制和优化算法,实现交通流量的合理分配。
例如,智能信号灯系统可以根据实时交通状况自动调整信号灯时间,减少车辆等待时间,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二)增强交通安全机器人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交通违法行为和事故隐患,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预警和处理。
自动驾驶汽车由于配备了先进的传感器和决策系统,可以避免人为因素导致的交通事故。
(三)降低人力成本传统的交通管理和执法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而机器人的应用可以减少对人力的依赖,降低人力成本,同时提高工作的准确性和连续性。
三、机器人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具体应用(一)智能物流配送机器人随着电商行业的迅速发展,物流配送需求不断增加。
智能物流配送机器人可以在城市中自主行驶,将货物准确送达目的地。
它们能够避开交通拥堵和复杂路况,提高配送效率和准确性。
(二)道路养护机器人道路的养护和维修对于保持交通畅通至关重要。
道路养护机器人可以自动检测道路的损坏情况,并进行修复工作,如填补坑洼、修复裂缝等,减少因道路损坏导致的交通问题。
(三)智能停车管理机器人停车难是城市交通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智能停车管理机器人可以引导车辆快速找到停车位,实现停车场的高效利用。
同时,它们还可以负责停车场的巡逻和安全监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种人形机器人姿态控制的智能交通指挥系统
作者:周子玥邢建平刘勇
来源:《科技传播》2015年第06期
摘要人机交互技术已经成为一项热门的综合技术,不断地被应用到很多领域。
本文针对当前智能交通指挥系统的单一性,设计了一种人形机器人姿态控制的智能交通指挥系统,利用提出的骨骼追踪算法,使机器人NAO能够实时模仿人体姿态,以实现智能交通指挥。
实验结果表明,本系统能够快速跟踪交警指挥动作,在不同环境复杂条件下具有较好的鲁棒性。
关键词人机交互;智能交通指挥;KINECT;NAO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5-0155-02
0 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体交互技术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重视,将基于体感识别的骨骼追踪技术与机器人相结合,成为智能交互领域发展的重要方向。
由于交警在指挥交通时往往执勤数个小时,会吸入大量的汽车尾气和灰尘,增加了患呼吸道疾病的几率。
为了减少交警工作量,保证交警身体健康,保护交警人身安全,本文从智能交通手势指挥的角度,提出一种新模式的人形机器人姿态控制的智能交通指挥系统,该系统利用KINECT捕获人体姿态,并传输到机器人中央处理器,使机器人可以实时跟随人体动作,协同指挥交通。
1 系统框架
1.1 框架设计
基于体感技术,将骨骼追踪算法应用于人体姿态识别,并控制人形机器人实时模仿人体动作,实现一种新的自然人机交互模式。
其具体流程为:人站在体感设备视距范围内,体感设备将捕获到人体在其坐标系中的实时位置数据,将这些原始数据发送到电脑,电脑端运行的服务程序将接收的原始数据进行计算并绘制实时人体骨骼框架以及原始数据数值显示在屏幕上。
此外,电脑端的程序还负责根据原始位置数据构建人体模型,并通过滤波、空间向量运算、腿部姿态检测,计算出控制机器人所需的信息。
1.2 系统模块组成
我们选择KINECT体感设备和NAO人形机器人作为工作设备。
KINECT深度传感器可以获取视野内场景的深度信息[1],并从深度信息提取人体骨骼数据,然后发送至电脑终端。
本系统选取NAO机器人作为系统构架里的智能机器人[2-3]。
NAO可编程仿人机器人具有丰富的传感器系统,拥有25个自由度的身体,可完成人体基本动作的模仿,这是实现本系统功能的前提条件。
2 程序设计
2.1 KINECT端程序设计
2.1.1 设备初始化
运行电脑端的服务程序,首先对Kinect进行初始化,该过程包括硬件连接驱动检查、实例化传感器对象、获得深度权限、注册事件等等。
2.1.2 骨骼识别
识别流程主要包括深度图像的获取,通过骨骼识别算法库深度图像识别出人体关节点并提取空间坐标,经过滤波、空间向量计算、腿部姿势识别,为机器人控制提供控制数据。
骨骼识别流程为:人体识别事件触发后,获取深度图像,并从中获取关节点位置,然后对位置数据滤波,通过空间向量法计算上肢关节角度,由双脚距离和质心高度估算下肢姿态,完成骨骼的识别。
2.1.3 空间向量法计算关节角度
本文采用空间向量法来何获取人体关节点在KINECT坐标系中的空间坐标,从而计算人体关节角度,下面以Left Elbow Roll为例来说明上肢关节角度的计算方法。
如图1所示,计算Left Elbow Roll角度只需构造该空间夹角两边所在的一组向量,其关节角度计算公
式为:
在机器人的运动过程中下肢关节活动将直接影响到机器人整体的平稳性,为了简化控制难度,本文对于下肢控制采用相对位置法,通过计算下肢末端在相对坐标系中的位置结合人体质心的高度,实现对机器人动作的控制。
将骨骼识别结果的Hip center点垂直投影到地面,作为新的坐标系原点,取左右脚踝点Right ankle和Left ankle在新坐标系中坐标作为机器人的控制数据。
B、C两点在O坐标系中坐标如下:
为了由于不同的人身高差异造成的绝对距离误差,此处将坐标数值除以人体胯宽,其中胯宽计算公式
如下:
因此下肢末端在新坐标系中的位置如下所示:
2.2 机器人控制程序设计
在上文中,已分析将KINECT捕获的关节位置数据转化为关节角度的算法,所得关节角是骨骼模型在理论上可以达到的角度,此处还应结合人类实际的关节活动范围以及机器人实际的舵机转动范围来最终确定使能舵机的关节角度。
在编程实现过程中,其中最主要的参数是每个关节舵机的目标角度,以头部关节为例,下面将讨论把关节角度的计算结果匹配到机器人舵机的方法。
机器头部舵机有两个自由度,名称分别为HeadPich、HeadYaw,其转动方向和角度范围如图3所示。
对于骨骼识别角度Head Pitch和Head Yaw由上文中示意图可知存在向量之间夹角的理论值,又考虑人体肢体可做出的实际动作,根据骨骼模型估计一个经验值,head_yaw的理论值和经验值的范围都为0~180度,head_pitch的理论值为-90~90度,经验值为-85~85度。
由以上数据不难发现,骨骼识别结果经过计算后的关节角度多数情况与机器人舵机可到达角度范围并不匹配,此时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线性变换,以达到精确控制的效果。
3 结果验证
为了对体感识别模型进行验证,使用Kinect采集提取800组体感动作,测试动作包括左手水平抬起、右手水平抬起、向下右手向前抬起、头部左转、头部右转、左手手臂弯曲、右手手臂弯曲8种手势,每种手势100组。
通过对NAO机器人动作结果和人工动作结果进行比较,输入的800组手势数据中,NAO 机器人动作结果和人工动作结果相同的有773组,平均识别率为96.62%,平均响应时间
33.85ms,由此可知,该体感识别模型具有很高的动作准确性、实时性、灵活性和稳定性。
4 结论
本文介绍了一种人形机器人姿态控制的智能交通指挥系统,该系统在人机交互的基础上实现了智能交通指挥控制。
且该系统具有很高的动作结果匹配性,可以尝试试点使用,为交通系统提供了一种别具一格的新模式,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技术不断发展与成熟,本系统一定会实现其实际价值。
使得智能交通系统更加便捷和完备。
参考文献
[1]刘鑫,许华荣,胡占义.基于GPU和Kinect的快速物体重建[J].自动化学报,2012(8):1288-1297.
[2]黄春林,张祺,杨宜民.三次样条插值方法在Nao机器人步态规划中的应用[J].机电工程技术,2011(2).
[3]赵增顺,沈继毕,王继贞,等.基于Bayes滤波的移动机器人定位方法[J].计算机科学,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