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艺术

空间艺术
空间艺术

空间艺术

以空间为存在方式的艺术。一般包括建筑艺术、雕塑、绘画、工艺美术、书法、篆刻等种类,亦通称美术。

空间艺术一词源于德语Raumkunst,德国文艺理论家G.E.莱辛最早使用这一概念。造型是空间艺术的必要手段和必备条件,造型艺术总是存在于一定空间中,空间艺术必然首先是造型艺术,因此,空间艺术在本质上是对造型艺术存在方式的把握。但是,在造型艺术中,因其种类不同,空间性质不尽一样。一般说来,空间意识产生于视觉、触觉及运动觉中。这些感觉感知的空间,其性质是不同的。大体上,绘画的空间性质依靠视觉;雕塑和建筑除视觉外,还分别依靠触觉和运动觉。无疑,视觉在空间艺术中起最优先的地位。空间艺术的任何种类在其创作过程中,触觉、运动觉往往直接作用。但在总体把握作品全貌时,又不能不主要依靠视觉。鉴赏作品时触觉、运动觉则必然伴随视觉一道作用。

由视觉、触觉、运动觉感知的空间,可依次称为视空间、触空间、运动空间,或视觉的空间、触觉的空间、运动的空间。所谓空间,即物质的广延性,又可分为虚空间、实空间或体积、立体。

触空间是由触觉感知的二维或三维的广延,是实空间或体积、立体、运动空间感知于运动觉、它既具有空间性,又包含时间性。有时后者还处于更优先的地位。空间性运动是同一方向的运动,不是二维或三维的广延。这是运动觉的空间特性。因此,运动空间又可称为行空间、方向空间,在绘画中以线来表现,所以又可称为线空间、虚空间。视空间带有综合前二种空间的性质。视觉可感知二维或三维的广延。画家经过特别训练而使三维空间现于平面。视空间表现为实空间和虚空间的结合。触空间和运动空间比较稳定,视空间则不稳定,比其他二者明显自由,对于空间艺术特别是绘画来说,更为广泛运用。

由视觉、触觉、运动觉产生的空间特性,几乎全部显示出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各领域的空间性质。从这些观点出发,绘画是具象空间或立体的平面表现,是平面艺术。具体地说,绘画通过透视、色、明暗等手段,在平面上产生现实空间的假象,绘画(还有浮雕)上引起的空间深度的错觉,使画面上的空间分为前景(近景)、中景、后景(远景)3个层次,有时通过色彩、明暗,或通过人物、物体来截然分开,有时也混合一起。欧洲绘画中,后景从14世纪起才开始出现。即使是今天,静物画或人物画也往往只由明暗对比和色调的对比来托出主题

形象,有时采用的背景并不具备明确的远近意义。雕塑

是具象的物体形成,以实空间为主,伴随着虚空间,是立

体艺术。建筑是抽象空间及体积的形成,具备虚、实两

空间,是狭义上的空间艺术。空间艺术的德语Raumkunst,在作为日常用语时意义最狭窄,指内部建筑或与建筑有

关的内部装修,包括壁面,天井的构成,色彩、采光的

处理,家具、附件的设置。所以它又与几乎全部的工艺

美术领域有关,以后才涉及雕塑、绘画,意义变得宽泛

起来,基本上与美术或造型艺术等义。

(刘晓路)

人口老龄化与乡村转型发展的探讨——以山东省诸城市蔡家沟村为例

人口老龄化与乡村转型发展的探讨——以山东省诸城市蔡家沟村为例 作者:孔祥荣王琳 来源:《农村·农业·农民(下半月)》 2020年第11期 孔祥荣1 王琳2 摘要:城镇化加快了乡村的老龄化、空心化,老龄化和空心化村如何转型发展,本文 以山东省诸城市蔡家沟村为样板村进行了调研,研究他们利用艺术介入乡村发展的过程、产生 的效果与存在的问题,从而为我国类似的乡村发展提供案例,为乡村振兴提供经验。 关键词:乡村;老龄化;转型发展;艺术介入 随着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加快,2000年至2010年,我国人户分离人口增长了80.72%。这些流动人口呈现出显著的由农村向城市集中的趋势,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各地农村出现 了村庄建设用地的废弃与闲置,即“空心村”现象和人口老龄化趋势。应对老龄化乡村转型发展,各地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其中关于艺术介入乡村的发展模式,进行了长期的实践。比较典 型的案例有2007年发起的“许村计划”、2008年发起的“石节子美术馆”、2011年发起的 “碧山计划”、2012年发起的“羊磴计划”、2013年发起的“白庙计划”、2014年开始的 “六环比五环多一环”、2016年的“贵州雨补鲁村艺术计划”等。艺术对乡村的介入,对当地 的乡村精神、乡村文化的重塑一直被视为最重要的目标。 一、艺术介入乡村 (一)增强村民的凝聚力 贵州省桐梓县茅石镇中关村,将翻新的老房子作为空间支持,名曰“墨仓”的宅子,由 中国乡建院社工艾玛和吴江2017年建立。创办人提出了“墨耕村野,惜字中关”的营造想法。他们以墨为耕,惜字研心,宅似仓型,涅集新生,打造“墨仓”乡村实践综合空间。新一代的 年轻人在艾玛和吴江的引导下,对书法兴趣浓厚,常来临摹字帖、阅读书籍。除书法课外,每 周都会定期开设妇女手工课。农民被艺术凝聚在一起。 (二)引入新鲜血液 贵州省荔泼县朝阳镇洪江村,2016年开始打造艺术村落,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来这里“认养”老房子。每间“废旧房”以承租的方式租给艺术家,他们将各种文化艺术符号还原在 砖瓦木料、丹漆粉涂之上,让“废旧房”变成了“文创房”。 (三)重塑当地文化传统 石节子美术馆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十俸乡石节子村。石节子村是秦安县最落后的村,村民靳勒2005年回到村子,创作《贴金》作品。2008年,靳勒被选为村委会主任,2009年夏 天成立了石节子美术馆,整个村都是美术馆,每一户就是个分馆,靳勒以每一户人家的名字来 命名每个分馆的名字。2009年夏天,石节子美术馆正式开馆。农村是美术馆,是一座没有围墙 的美术馆,其所设定的“场域”是农村整体生活空间,内容是四季景色变换下,农村自然与人 文相结合的时空艺术。

八年级美术上册 欣赏 第1课《空间艺术的杰出创造》教案1 赣美版

空间艺术的杰出创造 1教学目标 使学生对古代雕塑的主要雕塑作品的有所了解、认识。开阔眼界、提高认识、增进知识,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 2学情分析 《空间艺术的杰出创造》这一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一课内容,属于艺术欣赏课,学生在上这一课时非常感兴趣,交流也很积极。有很多是平时看不到的只能通过书本或地电视电脑中看到,这一课时让他们有种身临其境的意味 3 重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雕塑中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的艺术成就及艺术特点。陵墓雕塑重点是霍去病墓雕刻(地面雕刻)和秦始皇兵马俑(陶俑),宗教雕塑重点是四大石窟艺术。 难点:分析雕塑艺术的艺术成就。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空间艺术的杰出创造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什么是雕塑?学生和教师活动,引出中国古代的雕塑艺术成就,尤其体现在中国古代的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上。 1、雕塑概念 雕塑是雕刻和塑造的总称,具体是指运用可塑性、可雕性物质材料,通过雕、刻、塑、铸、焊等手段制作的反映社会生活,表达审美理想的美术形式。 2、雕塑的分类 (1)从内容上分 a具象雕塑b抽象雕塑 (2)从形式上分 a圆雕 b.浮雕 (3)从功用性来分 a纪念性雕塑b欣赏性雕塑c.实用性雕塑

(4)从地域性上分 a城市环境雕塑b园林雕塑c架上雕塑 (5)从大小来分 a高雕b微雕 3、学生赏析(根据雕塑的分类,结合书本雕塑的图片,学生交流赏析雕塑的分类) 三、展开:陵墓雕塑欣赏 教师分析:古人认为,人有灵魂,灵魂不死,通过陵墓,进入天堂。自秦汉以来盛行厚葬。 1、陵墓雕塑:《秦始皇地下兵马俑》 师:《秦始皇地下兵马俑》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座陵墓,它位于陕西省临潼县东侧1.5公里的骊山,它是在1974年3月农民打井时发现的,现已发现有四个坑,一号坑最大,面积有14260平方米,里面藏着与真人马大小相似的陶俑、陶马8000多件。 (2)作品《秦始皇兵马俑》请学生给大家讲解。 教师归纳:秦始皇兵马俑的艺术特点 学生欣赏:《汉霍去病墓雕刻》 (内容)雕刻的是什么? (主题)为什么这样雕?(理解)体现霍去病雕刻的特点 2、宗教雕塑 教师介绍宗教雕塑的含义 小结:中国雕塑艺术取得高度艺术成就的原因。 (教学反思)

视觉艺术设计

视觉艺术就是用一定得物质材料,塑造直观形象得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实用装饰艺术与工艺品等。视觉艺术就是一种感受得方式,它也就就是造型艺术。它得特点就是所选用得材料就是多方面得,木、泥、铜、布多种多样;所表现得形态主要为三维得立体形态,既或就是平面得两维绘画作品,也会因为色调变化与透视原则得运用,而使人们有三维感觉;视觉艺术得另一特征就是它得静态得、凝固得特点,就是在某一时间断面上凝固得审美客体。不过静态得视觉艺术也可以产生动态得效果。除了国画、油画、版画、摄影等大类别,其她得如漆画、粉画、速写、根雕、木雕、剪纸等等,均具备以上所谈及得艺术特征。 视觉艺术就是用一定得物质材料,塑造可为人观瞧得直观艺术形象得造型艺术,包括影视、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实用装饰艺术与工艺品等。造型手法多种多样;所表现出来得艺术形象既包括两维得平面绘画作品与三维得雕塑等艺术形式,也包括动态得影视视觉艺术等视觉艺术形式、 视觉艺术不同于听觉艺术,它就是瞧得见,用手摸得到得艺术,强调真实性。绘画艺术、雕塑艺术、服装艺术、摄影艺术都就是传统得视觉艺术、影视艺术、动漫艺术、环境艺术,这三个视觉艺术得存在时间不就是很长,但就是却起到了很大得作用,影视艺术与动漫艺术属于综合艺术,既属于视觉艺术又属于听觉艺术、环境艺术就是一个新兴学科,它在环境得规划方面起到很大得作用,对人类得生活起到很大得帮助,使城市得规划更加人性化。所以环境艺术就是很好得视觉艺术形式! 视觉艺术得学习还包含对视觉文化得学习,分析与研究视觉世界中观念性得因素、以颜色为例,学习颜色不仅包括使用颜色得各种技术使用手段,还应包括更广阔与更深入复杂得问题,要求理解各种颜色得象征意义,各种颜色引起得情感反应,全面认识在不同历史阶段与不同文化中,颜色使用方面得各种微妙问题。 摄影艺术:shèyǐnɡyìshù 造型艺术得一种、以照相机与感光材料为工具,运用画面构图、光线、影调(或色调)等造型手段来表现主题并求得其艺术形象。主要特点在于所表现得对象必须就是实际存在得。体裁上分新闻摄影、人像摄影、风景摄影、动静物摄影等。 摄影艺术现代造型艺术。就是摄影师运用照相机作为基本工具,根据创作构思将人物或景物拍摄下来,现经过暗房工艺处理,塑造出可视得艺术形象,用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自然现象,并表达作者思想情感得一种艺术样式。 视觉传达 视觉传达设计(Visual municationDesign)就是指利用视觉符号来传递各种信息得设计、设计师就是信息得发送者,传达对象就是信息得接受者、简称为视觉设计。 什么就是视觉传达? 视觉传达就是人与人之间利用“瞧”得形式所进行得交流,就是通过视觉语言进行表达传播得方式。不同得地域、肤色、年龄、性别、说不同语言得人们,通过视觉及媒介进行信息得传达、情感得沟通、文化得交流,视觉得观察及体验可以跨越彼此语言不通得障碍,可以消除文字不同得阻隔,凭借对“图”-—图像、图形、图案、图画、图法、图式得视觉共识获得理解与互动。视觉传达包括:“视觉符号"与“传达”这两个基本概念 所谓“视觉符号”,顾名思义就就是指人类得视觉器官――眼睛所能瞧到得能表现事物一定性质 得符号,如摄影、电视、电影、造型艺术、建筑物、各类设计、城市建筑以及各种科学、文字,也包括舞台设计、音乐、纹章学、古钱币等都就是用眼睛能瞧到得,它们都属于视觉符号。 所谓“传达",就是指信息发送者利用符号向接受者传递信息得过程,它可以就是个体内得传达,也可能就是个体之间得传达,如所有得生物之间、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以及人体内得信息传达等。它包括"谁”、”把什么"、"向谁传达”、"效果、影响如何”这四个程序、)

(完整版)中国美术史纲要复习思考题答案1

中国美术史纲要复习思考题答案 1.中国原始时代美术的主要特征: 混沌性,具体体现在两方面:1)不是纯粹的唯美而创造的,它对人们的实际生活和宗教观念有密切关系,是实用与审美的结合物。2)原始时代的美术各门类尚未明确分化,雕塑、绘画与器物浑然一休,相互依存。 2.从旧时器时代人类的石器制造看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 北京猿人是旧石器时代的早期代表,他们主要采用单向打击技术制作石器,虽然很粗糙,但包含着对称、平衡等基本的美的形成因素,是主体内在精神和创造力的显现。 丁村人他们的造型技术和对造型样式的认识比北京猿人有明显的进步,山顶洞人他们对物质材料的驾驭能力不断提高,并直觉按照美的法则创造出美的造型。 3.何为仰韶彩陶?简述仰韶彩陶各期的造型和纹饰特征。 仰韶得名于何南省渑池县仰韶,它包括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内蒙。 早期:西安半坡村:圆底钵、折腹盆、造型风格朴实愿望,纹饰有几何纹、人面纹、鱼纹、鹿纹、代表作:《人面鱼纹盆》《鹿纹盆》 中期:庙底沟,代表器型:大口小底、曲腹盆、纹饰风格由半坡的写实向变形发展,纹饰有动物纹主要是鸟纹和蛙纹。 晚期:马家窑,分为三类:1)马家窑2)半山3)马丁。器型:盆、钵、瓶、瓮,纹饰有:涡状纹、水波纹、重幛纹。代表《舞蹈纹彩陶盆》。 4.怎样认识彩陶的艺术成就? 彩陶艺术的最大特点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彩陶造型,简洁、凝重、气魄宏伟,体现出朴素、单纯、健康、饱满的艺术风格,纹饰主要有三种类1)线描2)平涂3)综合。 5.《舞蹈彩纹陶盆》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是青海大通孙家寨出土的仰韶文化马家窑的造型代表,它以极强的绘画性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成为原始时代量重要的艺术品之一,它距今六、七千年前,陶盆内壁绘声绘色有每组五人的三组人物手拉手,步调一致地跳着舞,有强烈的节奏感和欢快的气氛,生动的再现了狩猎舞蹈的场面。 6.简述原始时代雕塑的主要内容和代表性作品的艺术特点。 原始时代雕塑作品除了与人类的物质生活密切相关的动物形象外就是人们所崇敬的氏族成员形象,体现了远方人类对自身的形态、面貌、力量的初步认识。代表作:甘肃秦安大地湾出土的人头型器口彩陶瓶。 7.我国有哪些主要的原始岩画,其表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主要有内蒙阴山年画、江苏连云港将军崖画、广西花山崖岩画、云南沧源岩画、四川珙县岩画、新疆天山崖画。 第二章 1.奴隶制时代青铜器有哪几种主要类型,青铜礼器的用途及艺术精神是什么? 1)武器2)乐器3 )生活用品。青铜器礼器是标志着奴隶主、贵义务兵等级权威的礼器,它主要用于祭祀活

非线性空间艺术设计

流动的真实 ——从有机形到非线性空间艺术设计 陈秋伟湖南美术出版社 自然与文化的关系一直是一个恒久被关注的话题,随着对自然的不断了解以及对文化的不断积累,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生态连续性”的可贵。在环境意识日益觉醒的今天,“人与自然”、“发展与保护”、“效果与效率”等主题已成为建筑与环境设计的热点,众多顶尖级设计师开始寻求不规则形作为设计方案表达的媒介,试图从僵化的、注重物理功能和生产效率的设计观中突围出来,把自然的原始意象引入空间设计中,来隐喻自然与人工环境的相关性。于是,愈来愈多的“有机建筑”、“非线性建筑”、“建筑装置”、“生物形态主义”等的实验性设计作品进入我们的视野。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建筑中被逐渐成熟地运用,大规模的非线性空间艺术设计的可能性获得了技术支持,再加之当代倡导“适应性”和“差异性”的文化策略,非线性空间艺术设计大有成为环境空间变革前奏的可能。朱力博士的专著《非线性空间艺术设计》一书,正是应这一需要而产生。 出身于医学世家的朱力博士,医学书籍中那些细胞的切片图案、X光片中的黑白灰的图底关系、各类生命体的雅致曲线,常常令其沉思,印象深刻,百看不厌。他大学本科在湖南大学研习的是工业设计,当代产品设计要考虑人的手感、安全性,以及满足流体力学等物理功

能而变得越来越“非线性”,尤其是德国设计“怪才”柯拉尼的作品对作者的影响非常之大。大学毕业后,作者曾在设计和工程公司长期从事设计实践工作,同样也遇到了当代设计师们在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真实地体会到自然与人不可分割的内在关系。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读研、读博后,对学习机会格外珍惜的他“恶补”了许多中西方文化方面的知识,从中国的“知黑守白”、“守弱曰强”到西方启蒙主义从自然中寻找真、善、美的终极真理,再到当代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从而对非线性的空间意象有了更深的了解。其读博期间的导师张绮曼教授对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有深刻的体悟,而其读研期间的导师吕品晶教授主讲的大跨度建筑设计,常常从结构出发而生成的“非线性”体更是如空心的巨型雕塑,这些都对作者的研究在思想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现为中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的朱力博士,在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一直钟爱于“非线性空间”的研究。凭借其广泛的兴趣,较大跨度的知识结构,在自然与建筑的关系上做出了大胆而积极的原创性研究。在该书中,他以建筑及其空间中“非线性”现象为切入点,以当前建筑所面临的“错位”为研究对象,试图在中西方建筑空间“非线性”意象的流变中,追寻到其背后相关的文化现象,以一种历史观剥离其意义,再把这种意义转换到当代的大背景下,重新定义其在当下提倡多元化和生态化建筑中的非线性。从建构性的态度审视“人与自然”、“本土与全球”、“保护与发展”等当代课题,尝试为新世纪建筑如何发掘自然的多样性来颠覆全球都市趋同化提

地铁站台空间的人性化设计_以北京地铁为例

艺术空间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 2010No.5 王欣 地铁具备快捷、安全、高效、环保等诸多优势,已经成为解决现代城市交通问题的主要手段。地铁站台作为特定的公共空间,位于相对封闭的地下,乘客周围非但没有明媚的阳光、清新的空气和缤纷的街景,反而还充斥着冰冷的机器 设备、 人群散发的气味、列车行驶的噪音……这种环境的局限对于人的生理和心理都有负面的影响,但随着地铁开发规模的扩大和层次的深化,站台空间的人性关怀和内在品质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站台空间的环境设计中体 现人性化的设计原则,不仅要注重以安全、 便捷来满足交通出行的需求,还应多层面多方位地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营造舒适美观、富有特色的地铁站台环境。 一满足交通功能需求1空间形式 地铁车站由地面出入口、站厅、通道、站台等几个部分组成。站台是乘客候车和上下车的平台,按照空间形式分为 侧式站台和岛式站台。 站台中乘客的流动是大量的、集体性的,以快速通行为主,短暂停留为辅。 因此,站台空间应该具备简洁清晰、开放高效的特点。国外发达城市的地铁站台一般为侧式设计,双向列车轨道在中间,去往不同方向的乘客在两边通行。这种形式的优点是在人群进入站台之前就做 好导向和分流,动线流畅、 井然有序,更能体现人性化的要求。但是国内现有地铁包括新建地铁大多依然是采用中间双向人流混合、两边为列车车轨的岛式站台设计,去往相反方向、进出站台的大量人群集中在一起,很容易出现动线交叉、拥挤混乱的状况。另外,岛式站台中间排布两列高大粗壮的结构柱,既阻碍视线又容易形成空间死角。这些因素都降低了单位时间内的人群流量,妨碍了人流速度。 2安全因素首先,要保证站台硬件设施的性能安全。作为地下公共空间,站台装修材料的选用、安装一定要特别注意安全性, 使用防火防滑、 无毒无味、不易霉变、稳固耐用的材料。地下人工照明要达到一定的照度,并尽可能地强化与地上自然光源感受的相似性。层次清晰、明快敞亮的环境可以减轻对地下空间灰暗、压抑的联想,引发人们心理上的安全感以及空间可控感。 其次,安全保障不能停留在表层,应该深入乘客使用站台空间及其设施的每一个环节。例如北京地铁铁轨上带高压电,然而多条运营线路的站台边缘除了一条黄色警戒线外没有其他的安全维护设施,这与北京地铁日均约500万 人次的庞大客流量不相匹配,人群拥挤时乘客不慎跌落站 台的危险性很大。 同时,考虑到弱势群体也要安全地乘坐地铁,为他们提供的无障碍服务应该落实到细微之处。无障碍通行性能是地铁站台空间人性化的重要指标,无障碍设计不仅仅针对残障人士,还包括老年人、病人、孩子连同携带较大行李的乘客都能够没有阻碍地安全通行。这就要求将地面上较小的高差尽量设计成和缓的坡道以保障人们顺畅地通过。在级数较多的楼梯梯段设置栏杆扶手,为行动不 便、 步履缓慢的人们提供保护。在垂直电梯、盲道等残障人士经常使用的设施周围,必须使用无滑倒、碰撞、擦伤危险 的材料,并且从声音提示、 安全疏散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3导向标识 地铁站台位于相对封闭的地下,各个车站内部的空间形式及尺度也非常相似,人们难以参照外部环境来辨别信息,方向感和定位能力变弱。这就要求设计明确、完善的信 息导向标识来帮助人们理解地铁空间,如地图、 列车行驶线路图、 出口及换乘方向、服务设施位置等等。这些信息为人们勾勒出各个空间组成部分相互衔接的脉络并明确行进的方向,从而提高交通效率,减少由于迷路和不熟悉引起的焦虑情绪。导向标识的设置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导向标识应形成一个与空间设计结合良好的完整的系统,引导乘客顺利地完成整个使用过程。第二,信息设施要布局合理、规范,使人们在匆匆一瞥的短时间内能够对信息快速识别和清晰掌握。第三,导向标识应造型简洁、设计精美、便于维护,传达信息的同时还可以丰富站台景观。 4配套服务设施 人们在站台候车时,也会短时间地休息、等人、交谈、东 张西望、 翻看报纸杂志、打电话等等。使用人群行为的多样性决定了地铁空间中必须具备细致周到的配套服务设施,尽量为人们创造舒适便利的环境条件。北京地铁五号线全 线的配套服务设施采取通盘设计,电子时钟、 休息座椅、垃圾桶、公用电话统一使用不锈钢材质、流线造型,点缀紫色 标识色,突出了简约流畅、 充满活力的现代气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满足精神文化需求1突出车站文化特色地铁不仅是交通性、技术性的空间,而且是文化性、标志性的空间。地铁代表着城市的整体服务水平,也是一个城市的“名片”,引领人们去认识、感受城市的人文风貌,产生 摘要现如今,地铁已经成为解决现代城市交通问题的主要手段,影响着人们的交通出行和日常生活。站台空 间是地铁建设的重要环节,在设计中应给予更多的人性关怀,立足于人们的交通出行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提升空间的细节品质,营造高质量、人性化、美观和富有特色的地铁站台环境。关键词:地铁站台人性化设计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地铁站台空间的人性化设计 ———以北京地铁为例 257

空间艺术设计个人简历

空间艺术设计个人简历 姓名:某某某 性别:男 年龄:26 身高:173cm 民族:汉族 婚姻状况:未婚 毕业院校:某某职业学院 所学专业:空间艺术设计 最高学历:大专 语言能力:英语一般 求职意向 意向岗位:计算机辅助设计与绘图、建筑制图、室内(外)装修、装潢设计意向地区:不限 到岗时间:三天内 期望月薪:面议 工作经历 XX-07~XX-07某某陶瓷卫浴有限公司设计师

工作描述:负责wdjlw公司全国各地专卖店、展厅设计。能够出色完成整套施工方案及施工图、效果图设计。并经常出差现场设计和负责现场全过程施工监理。 XX-08~XX-08某某陶瓷厂设计师 工作描述:主要负责https://www.360docs.net/doc/876332424.html,集团三个品牌在全国的展厅设计,能够出色地完成整套施工方案及施工图、瓷片贴砖图、地砖铺贴和效果图设计。并且每隔一段时间设计新方案,新方案一出来就饱受经销商们大量采纳运做。 教育经历 XX-08~XX-07某某职业学院空间艺术设计大专 专业主干课程:素描、色彩、三大构成、室内外装饰设计、装饰材料构造与工程预决算、autocad、coreldraw、photoshop、3dsmax等。 求职自我介绍 本人具有良好的素养,能够出色、高效率地完成工作,富有创造力,善于团队协作。四年的设计历程,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在设计领域中创下了不少“战果”。过去的工作给我带来了不少宝贵经验,让我吸取了大量的市场营销、策划知识。相信我在以后的工作中,更能大展拳脚。 技能专长 本人对photoshop、coreldraw、autocad、sketchup、3dsmax、 vrayadv1.5渲染尤其熟练以至精通。具备优良的品格及职业素养。头脑灵活,性格稳重,责任心强,能吃苦耐劳,具有较强的团队精神。 联系方式 手机号码:1388888888 电子邮箱:

当代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建构——《艺术介入空间》的解读及启示

当代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建构——《艺术介入空间》的解读及启示 【作者】翁剑青 【作者简介】翁剑青,博士、北京大学艺术学系副教授。(北京100871) 【摘要题】理论探讨 【正文】 法国艺术史与美学博士卡特琳·格鲁(Catherine Grout)著述的《艺术介入空间》(注:Pour de I' art dans notre quotidian. (des oeuvres en milieu urbain)/Catherine Grout. [法]卡特琳·格鲁著;姚孟吟译,《艺术介入空间》(都会里的艺术创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Pour de l' art dans notre quotidian. )1书,从社会学、艺术学及文化学的多重视角,记叙和阐释了西方当代公共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建构中的某些方式和意义,它并非1部着重在纯粹的理论上进行抽象阐述的著作,而是借助对当代公共艺术的具体实践与观念的考察而进行的独到的评介。该著作中所阐述的公共艺术观念及主张,在许多方面不同于国内外相关著述中的理论见解。它通过40余件公共艺术介入都市空间的典型个案,向人们推介和剖析了具有创造性及观念艺术特征的都市公共艺术之现象和方式。这对于正处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的中国城市之公共艺术建设,显然有着特殊的时代意义,尤其是对于当下中国城市公共艺术的理论建设与实践的深化,有着某些可贵的启示及借鉴的作用。 本文试对该著作的部分解读,概要地梳理和明晰其内在思想的倾向,以及对我们相关领域事业的显在启示,并为寻求我们的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的坐标增添某些参照和比较的对象。下面将以原作者的言说及观念为蓝本,并伴以本文笔者对相关问题的认知,从4个基本方面加以有限的解读和阐述。 1、当代城市“公共空间”及“公共艺术”的再定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公共空间的认识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城市中的公共空间,不再仅仅意味着传统意义上的中心广场、道路节点或公园、会所等场域。这些场所大多只是设计者或城市历史使之形成的1些实体空间,实际上它们在今日已经很少能够真正成为人们进行公共交流的场域,而人们更多地需要依据自身的环境条件、生活方式,创造出多样的乃至即兴的可供公众参与和互动的共享空间。况且,当代公共空间在相当的程度上已经隐形在诸如电子网络、电视、报刊等其他公共媒体之中,这使得公共空间形态(及社会政治学意义上的公共领域)形成了多元化、非物质化或非固定化的存在方式。同时,现实中的人们又永久地需求在真实的空间中进行面对面的群体生活和社会交流。因此,作为供市民大众了解复杂多样的世界和进行交流、聚会、娱乐及休闲的公共空间,就产生了各种相应的概念和形式,这显然是为了适应多元社会和现代技术的发展。 卡特琳·格鲁所著的《艺术介入空间》(以下皆简称为《艺》)认为,公共空间的诞生和存在,并非就是由即定的实体空间范围所划定的,而是由于生活着的人们的需要和行为所建构的。西方国家中以往城市广场等空间形式的存在,却不能掩盖“西方城市空间中公共空间的消失或缺席”之情形的存在。因此,从1定的意义上讲,公共空间建构的要点,是适应社群交流的具体需要和方便。《艺》以古希腊城邦国家为背景言及典型公共空间的原始语意: “在初始,公共空间不等于城市空间,它有时会被放在1个称为…公民广场,(agora)的空间,它在此聚集了自由及平等的人们。这么1来,…真正的公众不是实体空间的城邦(地理位置或是建筑设置);它是人们群体的动员,这些共同行动、发言的人,以及他们为此目的所拓展、使用的空间……当人们聚集在那儿,它既非必需也无法永久存在?。在每个人为自由地行动或言论聚集的地方(可预见共同的目标),公共空间即因交流或相互的效仿竞争而活跃起来。这需要他人的参与,当我们谈到公共空间,它不只是众多个体集结的空间,它尤其是1个可以让人相遇、相互聆听的空间,1个含有视觉与听觉的空间。……公民广场,这个希腊专有名词的来源是公众思想的空间化,生而平等的人在其中聚集,并共同决定城邦的未来”(注:同上书,第21页。) 但由于世界城市及空间性质之历史的演变,其语意和实质也随着语境的变换而变换着。于是,在现代都市的公共艺术介入及与之相匹配的公共空间(它可以是非永久性的或即兴的)的建构中,重要的不是刻守传统意义(名义)上的公共空间的概念,而是要注重这种空间是否可能吸引人们的关注和参与,是否可能形成公

浅析公共艺术与空间

浅析公共艺术和空间 摘要:公共环境艺术的起步和发展,是与时间、空间、文化等方面分不开的;而公共环境艺术的建设应当坚持可持续性、系统性和公共性的原则,也与时间、空间、文化等方面紧密相连的。对公共环境艺术的思考其实就是对时间、空间、文化等要素在城市艺术设计上的一种思考。本文主要浅析公共环境艺术与空间的关系。 关键词:公共艺术空间公共空间 1.公共艺术的概念 公共艺术的含义首先指它是否具有公共性,这种公共性不是指公共空间放置的艺术,也不是指反映大多数人意志的艺术,而是指社会市民的自发的公共意识和文化特性。关于公共艺术的概念及相关的公共性问题,主要存在如下两类观点:一类观点强调公共艺术的文化属性,认为公共性是公共艺术的前提;另外一类观点则更多地强调公共艺术的物质属性,认为公共艺术就是公共空间的艺术,即公共场所的艺术。 2.空间的观念 “空间”的定义,源自于拉丁文的“spatium” “在日常三维场所的生活体验中、符合特定几何环境的一组元素或地点;两地点间的距离或特定边界间的虚体区域”(见AmericanHeritage词典)。显然,空间的客观规律涉及了与生活体验相关的城市化空间、空间感知和空间的特定构成方式等问题 人类的建造历史描述为三个空间概念阶段: 2.1穴居人类,虽然证据显示他们有惊人的创造力,但只是利用而非建造。公元前2500年,开始出现了真正意义的建筑,如美索布达米亚人和埃及人的金字塔,但这些只是服从于外部的建造,真正的内部空间还没有出现。这可以称为第一个空间概念阶段(有外无内)。 2.2公元100年,古罗马万神庙出现了第一个塑造的室内空间,圆形的穹顶至今让人感到震撼,但外部形式被忽略了。技术和观念的困境使外部形式与内部空间的分离又持续了2000年。这可称为第二个空间概念阶段(内外分隔)。

空间创意设计

课程作业 学位层次: 专业硕士 学科领域: 艺术设计 研究方向: 产品设计 研究生姓名: 张鹏杰 学 号: 20171200212 授课时间: 2018 授课教师: 戴向东 教授 课程名称: 《空间创意设计》

室内空间设计与家具 张鹏杰 (1.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长沙,41000) 摘要:家具是室内空间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造型更是室内空间风格表现的重要载体。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种室内风格的流行就必然会有与之对应的家具产生。因此,家具与室内空间设计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本文将通过探讨家具在空间设计中的作用以及家具的选择与布局来阐述家具与室内空间设计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室内空间设计;家具;家具布局 Interior design and furniture (Zhang Pengjie) (1.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and Technology,Changsha 4100,China) Abstract:Furni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interior space design, and its shape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indoor space style performance. In the long river of history, the popularity of every interior style will inevitably have corresponding furniture. Theref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urniture and interior space design is inseparable. This article will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urniture and interior space design by exploring the role of furniture in space design and the choice and layout of furniture. Keywords:Interior space design;Furniture;Furniture layout 一、前言 本人作为一名产品设计学习背景的学生,初次接触到室内空间设计。当谈及到与空间设

漫谈艺术介入公共领域

学 术 论 坛 艺术散布于城市版图的各个角落,深入城市肌理,渗透城市空间。不论是在美术馆、公园,还是商场、餐厅、会所及私人寓所,艺术无处不在,并时而交织于日常生活。有时候艺术也会被人们误认为难以理解,并认为与现实生活毫无关联。然而,这往往是因为我们理解现实的方式和当代世界有差距。现在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主张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创造出情感与精神的新感受,而我们认为这正是当今设计师的设计之本。 在大量的公共领域里,艺术作为一种巧妙的手段,带着促成人们之间的相遇和人与空间相遇的使命恰当地介入,与受众形成一种非强制性的、互动和分享的关系。处于公共领域中的当代艺术作品不只是供人欣赏,还能够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同时,连接历史空间和现代空间,形成视觉焦点和视线通廊,激发人们的对艺术的热情,启发思维、促进心灵与艺术的交流。 1 艺术介入公共领域具有公共性 公共艺术是最早人们对于“公共性”的判定,德国的不莱梅于1973年最早提出“公共艺术”的概念。当今随着全球文化交融日益频繁,公共艺术的产生直接体现了人们的环境观念,极大的丰富和完善了人们的生活空间[1]。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公共领域中的艺术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形象代表与城市的健康成长与居民的安居乐业息息相关[2]。公共空间的诞生和存在,并非就是由既定的实体空间范围所划定的,而是由于生活着的人们的需要和行为所建构的。从一定的意义上讲,公共空间建构的要点,是适应社群交流的具体需要和方便[3]。所以公共艺术是一种在政府的文化政策和财政支持下所实现的社会艺术,其文化旨意及价值核心是为了使更多公民能够接近和享有艺术,并且凭借艺术的共享和传播而造福社会公众[4]。公共艺术的存在为公众生活提供了更为舒适的生活环境,实现了公共文化的价值。比如美籍华人林璎的《越战纪念碑》,该作品将其本身与城市空间结合的恰到好处并透露出一种对大众的人文关怀。艺术的介入是以城市公共空间为背景的,也可以说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2 当代艺术介入公共领域是必然趋势 现代城市生活使人们越发忽略公共领 域,但只有激发人们与公共领域的互动,才 能营建出具有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其实 我们不应简单地把艺术当作艺术,而是要 不把艺术当作艺术,而当作生活的一种表 达和解释。当代艺术向社会学领域的拓展, 给其介入公共领域奠定了基础。 现在的公共领域不仅仅意味着传统意义 上的中心广场、公园、会所等场域。这些实体 空间在当下很少能够真正成为人们进行公共 交流的场域,而人们需要可供公众参与和互 动的共享空间。况且,当代公共领域也渗透在 诸如电子网络、电视、报刊等其他公共媒体之 中,而人们也越来越热衷于欣赏有美感的东 西,所以艺术介入公共领域已经是必然趋势。 徐冰的“木林森”计划是肯尼亚集资恢复 森林绿化的自动循环系统,也是该计划第一 次与肯尼亚以外的少年儿童进行互动、合作。 利用当今网络科技的拍卖、购物、转账、空中 教学等功能,以最低的成本实现孩子们在纸 上画的树,变为真的树而生长在肯尼亚的土 地上的理想;使部分资金从富裕地区不间断 地流向相对贫困的肯尼亚,为恢复肯尼亚的 植树造林提供资金。可以看出这不是传统视 觉概念与样式的绘画或雕塑,不是对现实的 “艺术再现”,亦非由“现成材料”组合的装置, 而是一个以社会学的角度建构新的综合形式 或系统来呈现的平民化艺术计划项目。可以 说是包含了人与自然、知识传授、艺术创造、 关爱与关怀、沟通互利等等因素的这一计划, 打破了以往在人们心目中对艺术作品形态的 惯常审美与理解,也呈现出了该计划有着艺 术介入公共领域的形态特征。因此,公共领域 并非实体的空间,而是人们群体的动员,以及 为此所拓展、使用的空间,而艺术恰恰是促成 每一个人与世界及与其他人相遇的媒介。 3 艺术介入公共领域的目的和意义 艺术对公共领域介入的目的和意义,并 非都只是为了美化环境,增添审美价值或实 用功能,还在于它可以起到倡导和承载公共 舆论和社会批评的特殊作用。与传统的公共 雕塑作品不一样,它们的存在不是要对大众 进行教式的教育,而是建立一种启发式的对 话。首先是与环境对话,成为公共环境中和 谐的一个分子,其次与大众对话,使大众通 过参与和交流获得审美感受。譬如华侨城中 意文化广场里,艺术家隋建国的雕塑作品将 被展示在这个公共空间内,成为人们日常生 活的一部分。这项融公共艺术和城市规划为 一体的艺术计划由两部分组成:每年主办一 位具有代表性的中外艺术家的大型个展;通 过展览,浦江华侨城每年收藏一至两件具有 代表性的作品安放在浦江华侨城城区环境 中。这不恰恰是当艺术介入空间,当艺术遭 遇生活的时候激发出的火花么? 当艺术在一种既有的文化土壤上的发 展,自然不可能是完全靠全盘的引入和外 在的模仿,它需要有一个与外来文化接触、 碰撞、扬弃、变通和再创造的自然过程。当 艺术介入公共领域,就隶属当代艺术的范 畴,是一类设立于公共领域,社会公众可自 由介入、参与和观赏的艺术。公共领域的艺 术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可以使用诸多的艺 术形式,如建筑艺术、雕塑艺术、绘画艺术、 装置艺术、行为艺术等。公共性是艺术介入 公共领域的基本属性,艺术的公共性在公 共艺术所处的场所——公共空间,公共艺 术的主创者——公共艺术家,以及公共艺 术的参与、监管和服务对象——公众这三 者的特点上得以集中体现,也由此在真正 意义上区别于传统绘画和雕塑艺术。 4 结语 艺术介入公用领域是一个渐进的过 程,需要一定阶段的磨练和发展。对艺术的 人性化倡导,是当代艺术得以成功介入公 共领域的基础。介入公共领域的艺术自然 要与当代艺术相互促进,艺术家应与社会 亲密接触,多与大众交流、对话,从而产生 更好的灵感。艺术对公共领域的成功介入, 能彰显出艺术独特的精妙之处及其所具有 的人文精神。我们单凭艺术或许不能直接 创造和改变现实世界,但当艺术深度地介 入公共领域后,却可能潜在地影响社会的 运行,培育出更丰富的城市和公民的性格, 生动地映照出时代不同侧面的容颜。 参考文献 [1]赵晶晶.壁画艺术与公共空间艺术[J]. 科技创新导报,2010(17). [2]常亮.刍议城市公共空间艺术[J].大众 文艺,2010(17). 漫谈艺术介入公共领域 梁祝 陈宇飞 (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安徽合肥 230009) 摘 要:艺术散布于城市版图的各个角落,深入城市肌理,渗透城市空间。在大量的公共空间里,艺术作为一种巧妙的手段,带着促成人们 之间的相遇和人与空间相遇的使命恰当地介入,与受众形成一种非强制性的、互动和分享的关系。艺术介入公共领域是一种必然趋势并 具有公共性和特殊意义。 关键词:艺术 介入 公共领域 中图分类号:TU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3(c)-0237-01 237  科技创新导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

现代艺术设计史考试复习题

现代艺术设计史考试复习题 一、填空题 1. 英国手工艺运动的倡导者是约翰·罗斯金和_威廉·莫里斯___。 2. 20世纪杰出建筑大师__米斯·凡德洛__,用现代材料设计了1929年的巴塞罗纳博览会 德国馆,全面体现了他的少则多的设计思想。 3. 包豪斯最大的成就是把_技术__和___艺术__结合起来。 4. “有机建筑”的提倡者是__弗兰克·莱特_,他于1937年设计的“流水别墅”,成为20世纪设计史上的一个典范。 5. 包豪斯分、_魏玛______、___迪索____、__柏林_____三个阶段。 6、包豪斯的三任校长分别是 _格罗佩斯__、__迈耶__ 、 __米斯___ 。 7、现代设计萌芽以前的设计风格有:中世纪:_哥特式_以小尖塔和彩色玻璃镶嵌为特色。_罗马式_以圆屋顶,弧形拱门和厚墙为特点的基督教堂艺术。"古希腊罗马艺术" "静穆的伟大,单纯的崇高" 。16世纪_文艺复兴_代表人文主义精神和秩序严谨,协调的古典美学理想。17世纪_巴洛克_追求不规则形式,起伏的线条及情感热烈的天主教和君主宫廷室内奇异装饰为特点。18世纪_洛可可优雅轻快,非对称曲线,华丽柔和以及营造沙龙是居住环境。19世纪初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并驾齐驱。 8、设计萌芽后至今的设计风格有:1850-1900 _工艺美术运动_。1890-1905新艺术运动。1900-1930_机械美学运动_。1925-1939装饰艺术派。1935-1955_商业主义风格_。1955-1975多样化时期:波普pop;高技术;_后现代主义_;_解构主义_;新现代主义(国际主义);微电子风格。1975-至今当代风格。 二、名词解释 1. 荷兰风格派 “风格派”设计更多的是代表一种造型语言,其思想和形式都起源于蒙德里安的绘画探索.把几何学作为造型基础,主张以最简单的几何语言创造新的视觉形象,这种语言通常以水平线、垂直线、正方形、长方形等规整形和红、黄、蓝三原色。格里特·里特维尔德设计的《红、黄、蓝的椅子》是风格派的代表作。 2. 手工艺设计 手工艺设计是以手工对原料进行有目的的加工制作的设计。它主要依靠双手和简单工 具,简单的机械工具。主要依靠艺人的智慧和技巧,通过造型、纹饰、质材等,显示其价值, 具有质朴、华丽、活泼等特色。 3. 美国芝加哥学派 在采用钢铁等新材料以及高层框架等新技术建造摩天大楼的过程中,芝加哥的建筑师们 逐渐形成了简洁的风格,芝加哥学派由此而生,沙利文是芝加哥学派的中坚人物和理论家。 他1896年提出的“形式追随功能”,第二代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弗兰克·莱特,他是 “有机建筑”思想的典型代表。 4. 罗可可风格 原意为“贝壳形”.源于法语的“精巧”。18世纪路易十五时期的贵族崇尚纤巧轻佻、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空间与空间构成探究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空间与空间构成探究 作者:周帆扬 来源:《戏剧之家》2019年第31期 【摘要】空间构成是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理论基础,以空间为中心,探索环境艺术设计的空间构成思路,需要把握空间的内涵,并围绕环境艺术设计目标,从空间与实体关系入手,来阐述空间构成在環境艺术设计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环境艺术;空间;空间构成 中图分类号:TU242 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1-0096-02 环境艺术设计涵盖多个门类,学科交叉性、综合性强,长期以来,受传统工艺美术、绘画、雕塑等影响,环境艺术设计在课程结构上缺乏针对性,制约了环境艺术造型设计教学水平的提升。从学科发展来看,环境艺术设计的本质在于为人服务,通过艺术美感、艺术意境的物质空间,来满足人的生理、心理需求。空间是构成建筑环境的基本要素,无论是对于建筑内空间的组合与分隔,还是对建筑外部空间限定与绿化、小品、公共空间、设施要素的造型艺术,都属于环境艺术设计范畴。事实上,空间和实体是构成环境艺术设计的核心,两者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通过阐释空间的内涵,分析空间构成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重要性,提出几点教学建议。 一、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空间 环境艺术设计作为新兴产业,起步较晚,但其发展速度却很快。在环境艺术学科体系建设上,由于涵盖专业面广,对多学科交叉而形成的知识结构多元化特色,为综合分析空间及空间构成的关系提供了契机。在建筑空间与环境艺术设计空间,对建筑、雕塑、绘画、工艺美术等都称为“造型艺术”或“空间艺术”。显然,“空间”的内涵具有多样性。但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空间”并非等同于上述“空间艺术”。在绘画领域,“空间”表现为平面二维,尽管绘画也可以延伸三维、思维空间,但对人而言,绘画相对于视觉是静止的。在雕塑领域,“空间”被看作是三维占有性空间,即三维实体所占据的空间体量。在工艺美术中的“空间”,基本与绘画、雕塑所对应的“空间”相似。环境艺术设计多是有人造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其中,建筑的“空间”内涵相较而言更趋复杂多样。既有三维限定性空间,又有思维特性。在日本建筑师卢原义信的《外部空间设计》中,他提出“外部环境空间是由地面和竖向界面构成,比建筑室内少一个顶面。”意大利建筑理论家布鲁诺·赛维提出:“掌握空间与知道如何去观察空间,是了解建筑的钥匙。”环境艺术设计设计包含室内设计、室外景观设计,前者结语建筑内部空间,从优化建筑环境要素关系上来搭建适宜的空间环境;后者是对外部环境进行设计。因此,在环艺设计中,对“空间”的理解,不能仅限于建筑,而是要立足建筑设计,升华到建筑艺术范畴,要关注“空间”意识的培养,加深对环境“空间”的全面认识。

艺术概论考试资料

1、设计美的形态主要体现在:功能与形式在合目的性、合规律性、审美的对象性三个方面的统一。 2、艺术设计“三功能”:1、实用功能;2、认知功能; 3、审美功能。 1、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由拉斯金、莫里斯领导的,既反对当时过分装饰、矫揉造作的维多利亚风格风格,有反对机械化批量生产所造成的粗陋外形。 2、艺术作品成为审美对象的条件是它审美属性的鲜明性。 4、艺术创造过程包括艺术体验、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或:艺术传达)三个阶段。 5、形象思维具有具象性、情感性、创造性等特点。 6、艺术创造的心理机制主要包括审美感知、审美想像、审美情感、审美理解。 7、以艺对作品的存在方式为根据,可以将艺术分为时间艺术、空间艺术和时空艺术。 8、艺术家的情感不是凭空而生的,它来自于艺术家在艺术实践中的认识和感受。 10、一切艺术创造活动都以不重复性和不可重复性为前提。 11、后现代主义建筑语言具备“隐喻”、“象征”和“多义”的特点,表现在建筑造型与装饰上的娱乐性和处理装饰细节上的含糊性。 12、平面设计的开端是从文字的创造时开始的。 13、世界上最早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是毕昇,在欧洲发明金属活字和印刷技术的是古腾堡。 14、新艺术运动的三大源泉是哥特式、罗可可式、日本浮世绘 15、莫里斯的设计风格有两大特点:一是崇尚哥特式风格;二是主张从自然,特别是从植物纹样中汲取素材与营养。 16、在古希腊哲学家中流行,也是最早的艺术发生学说的是摹仿说 17、立体派的代表人物是毕加索 18、在明亮处,人眼对黄绿色色具有最高的感受性。 19、现代主义运动是一场真正的设计上的革命,使设计成为为大工业化生产服务的活动,它产生的时期为二十世纪初期 20、巴洛克风格始创于意大利 21、哥特式建筑设计以其巧妙地构造,在充分实现教堂功能的同时,呈现出显著的宗教特征 22、对设计的评价按方法分可以分为综合评价、单一评价 23、艺术语言构成的因素有意念、物象、艺术形式、工具材料及技术、艺术方法 24、艺术反映的对象是实际生活、劳动、思想、政治 25、实体空间相对于虚拟空间,具备的特点有空间范围明确、空间之间有明确的界限、私密性较强 26、波普设计:反叛正统的追求完美、整洁、高雅的设计,追求形式上的异化及娱乐化的表现主义倾向。 27、图卢兹——劳德累克是法国“新艺术”运动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他的作品《红磨坊》海报让法国“新艺术”运动的领导人物谢列特也认为是开创新风格和新设计的经典作品。 28、比亚兹是“新艺术”运动时期最重要的艺术家和插图画家之一。他单纯的黑白线条插图,充满了强烈的主题,丰富的想象,被称为“新艺术”运动的“疯狂孩子”。 29、莫里斯的设计风格有两大特点:一是崇尚歌德式风格;二是主张从自然,特别是从植物纹样中汲取素材与营养。 30、平面设计的开端是从书写、文字的创造时开始的。(苏美儿楔形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中国汉字)。 名词解释: 1、意念简称"意",是艺术家在其作品中所表达的想法――一种思想,观念,或是某种感情,趣味和情调.是艺术家在艺术实践中受到某种客观存在的刺激或启迪而在头脑中形成的. 2、文脉所谓文脉,在语言学中指文学中的“上下文”。就是使用语言的此情此景与前言后语。设计中译作“文脉”,更多的应理解为文化上的脉络,文化的承启关系。 3、极少主义极少主义出现于20世纪50--60年代,其特征是追求极端简单的设计,摒弃粗放和奢华的修饰以及琐碎功能,强调简洁通畅来疏导世俗生活,关观照人文层面。 4、隐喻从修辞学上讲,隐喻是比喻的一种。即赋予一个词本身没有的涵义或者是用另外一个词表达它本来表达不了的意义。 5、硬边艺术抽象主义绘画的一个派系,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 当50年代抽象表现主义在美国成为流行的画风时,一些从事几何抽象主义创造的画家,则试图用几何图形或有清晰边缘的造型,推出一种新的风格与之抗衡,这种风格有明确的边线和轮廓,所以被人们称作硬边绘画。他们拋弃了抽象表现主义通常采用的色彩明暗对比和有立体空间的画面效果,代之以重视色相对比和平面感的大块色面,色彩限制在二、三个色调内,前景与背景之间没有区别。 6、后现代主义 产生时间:20世纪60年代,流行于70、80年代的欧美 特征:一种文化倾向(反文化、反美学、反文学)。后现代主义是旨在反抗现代主义纯而又纯的方法论的一场运动,它广泛地体现于文学、哲学、批评理论、建筑及设计领域中。所谓“后现代”并不是指时间上处于“现代”之后,而是针对艺术风格的发展演变而言的。其本质是一种知性上的反理性主义、道德上的犬儒主义(政治冷漠,它表现了大众对政治的不满、无可奈何乃至出于实用主义目的的积极利用。)和感性上的快乐主义。 7、解构主义是1980年代末期兴起于建筑设计界的派別。 理论的核心是对于结构本身的反感,认为符号本身已经能够反映真实,对于单独个体的研究比对于整体结构的研究更重要。解构主义不仅否定现代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构成主义,而且也否定古典的美学原则。 8、过渡高科技风格又称“改良高科技风格”,是一种针对具有工业化特征的高科技风格的嘲讽、调侃,具有高度的个人表现特点。设计荒诞不经,表现设计师对高科技、工业化的厌恶。因为这种风格的明显讽刺特征,因此得不到广泛的欢迎,只能针对个人、少来生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