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中医病机及治疗进展(肾虚,心肝脾功能失调,血与痰浊,冲任二脉失调)
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论治_方晶晶

149第15卷 第3期 2013 年 3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5 No. 3 Mar .,2013围绝经期综合征是指妇女在围绝经期由卵巢功能衰退,直至卵巢内分泌功能完全消失,由于雌激素水平波动或下降所致的以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伴有神经心理症状的一组证候群。
中医古籍中对本病无专篇记载,多散见于“年老血崩”“脏躁”“百合病”等病证中,近代中医学称其为“经断前后诸证”或“绝经前后诸证”。
临床表现为妇女在绝经期前后,围绕月经紊乱或绝经出现如烘热汗出、烦躁易怒、潮热面红、眩晕耳鸣、心悸失眠、腰背酸楚、面浮肢肿、皮肤蚁行样感、情志不宁等症状。
目前的西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论治方晶晶(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 杭州 310053)摘 要:围绝经期综合征临床症状多样,中医药治疗本病有一定优势。
文章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中药、针灸及心理治疗等方面将近年来有关中医论治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研究及文献进行综述,并对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优势及中医分型无统一标准的情况进行讨论,提出今后研究思路与建议。
关键词: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药疗法;综述中图分类号:R271.1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3) 03- 0149- 03收稿日期:2012-10-23作者简介:方晶晶(1986-),女,浙江舟山人,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疑难病。
Perimenopausal Syndrome Treated by TCMFANG Jingjing(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Hangzhou 310053,Zhejiang,China)Abstract :Perimenopausal Syndrome(PMS)has multiple clinical symptoms and TCM therapy has certain advantages. This article gives a systematic review on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Chinese herbal medicine and acupuncture-moxibustion and psychotherapy of PMS,outlines the merit of TCM therapy and debates on the problem of unified standards on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and puts forward a proposal to research aftertime.Key words :Perimenopausal Syndrome ;TCM therapy ;review 阳秘、阴阳平衡的物质基础之一。
绝经前后诸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膏方治疗

绝经前后诸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膏方治疗绝经前后诸证,现代医学称之围绝经期综合征,认为该病是由卵巢功能衰退,激素水平波动或减少导致的一系列躯体和精神心理症状。
临床主要表现为40 ~ 60 岁女性在绝经前后,围绕月经紊乱或绝经而出现烘热汗出、烦躁易怒、头晕耳鸣、心悸失眠、腰背酸楚等。
症状表现轻重不一,持续时间因人而异,严重时影响中老年女性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
相较激素替代疗法治疗存在增加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等风险,中医立足整体、辨证治疗该病有较大优势。
膏方作为中药的传统剂型之一,有良好的滋补作用,能营养脏腑、增强体能、促进健康、抗衰延寿,对改善围绝经期女性不适症状有良好疗效,受到众多患者亲睐。
1 绝经前后诸证的病因病机女性进入围绝经期肾气渐衰,天癸将竭,冲任功能减退,月经紊乱而至断绝,这是女性生理规律,但部分女性受自身体质、社会、心理等因素影响,肾阴阳平衡失调而发生该病。
中医认为其主要病机以肾虚为主,肾阴阳失衡,累及心、肝、脾,夏桂成[1]认为尤以心主神明和心主血脉的功能失常为主,同时又可导致痰浊、脂膜、血瘀、郁火等病变。
孙卓君[2]认为该病是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日渐衰老,肾精、肝血日益不足,无以濡养脏腑,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所致。
妇女绝经期由于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营卫失调,引起天癸逐渐减少直至竭尽,月经将断,出现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脾胃虚弱是本病的重要病机。
[3]肾为先天之本,肝为女子之先天,肝肾同居于下焦,乙癸同源,肾藏精,肝藏血,精血互生; 肾主闭藏,肝主疏泄,调节子宫开合,使子宫藏泄有序,孔光一[4]认为肝经郁热是更年期综合征的重要病机。
刘宇新[5]将本病的发生归因于天癸衰竭,任督俱虚,督脉之阳气虚微则无以化阴,任脉之阴不足则无以生阳,阴阳不能相互维系而致胞宫气血失调、阴阳失衡、营卫不和。
现代医学认为该病是围绝经期女性卵巢功能减退,以雌激素下降为主的内分泌紊乱引发诸多症状,如血管舒缩症状、自主神经失调症状、泌尿生殖道症状、骨质疏松、心血管疾病等。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中医研究进展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中医研究进展围绝经期综合征(Peripheral Menopause Syndrome,PMS)又称“更年期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潮热汗出、月经紊乱、眩晕、激动易怒、抑郁、心悸、胸闷、失眠、尿频、外阴干涩、皮肤感觉异常、骨关节疼痛等。
是妇女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压力的增大,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率逐年提高。
现代中医认为,妇女在绝经前后,肾气渐衰,冲任二脉虚衰,天癸将竭,精血日益不足,人体调节阴阳的能力减退,在这个转折时期,妇女由于疾病、营养、劳逸、社会环境、情志等因素的影响,不能适应这个阶段,则会出现肾阴不足、阳失潜藏或肾阳虚弱,经脉失却温煦的状态,发生一系列脏腑气血不协调的证候。
近年来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治疗,现代医学主要采取性激素治疗(HT),HT在改善更年期症状(血管舒缩症状、泌尿生殖道症状)、提高围绝经期妇女生活质量,防治骨质疏松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但其副作用较大,如子宫内膜增厚、阴道不规律出血、体重增加等,甚至可能诱发乳腺癌、子宫内膜癌、肝肾功能异常等。
这就需要我们寻求一种有效而且风险较低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中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且有副作用小、无致癌危险等优势。
1 辩证论治罗元凯[1]将本病分为肾阴虚和肾阴阳两虚,以两个基本方加减治疗,肾阴虚方用生地、枸杞、女贞子、山药、珍珠母、山萸肉、仙灵脾、鸡血藤、何首乌。
肾阴阳两虚方用熟地、枸杞、补骨脂、鸡血藤、何首乌、珍珠母、山药、仙灵脾、山萸肉。
张桂珍[2]将本病分为肝肾阴虚型、心肾阴虚型、肾虚肝郁型、脾肾两虚型、肾虚血虚型、肾虚血瘀型六型。
其中肝肾阴虚型以滋补肝肾为主,方用知柏地黄丸加味(女贞子、太子参、茯苓、淮山药、泽泻、生地、熟地、山茱萸);心肾阴虚型,以滋肾养心为主,方用六味地黄丸合生脉散加减(太子参、茯苓、五味子、山茱萸、丹参、女贞子、淮山药);肾虚肝郁型以滋肾柔肝为主,方用左归丸合逍遥丸加减(生地、熟地、山茱萸、枸杞、淮山药、丹皮、白芍、茯苓、柴胡);脾肾两虚型以温肾健脾为主,选用肾气丸合理中丸加减(山茱萸、枸杞、淮山药、菟丝子、肉桂、制附子、党参、白术、黄芪);肾虚血虚型以滋肾疏风为主,选六味地黄丸加减(生地、熟地、淮山药、山茱萸、枸杞、菟丝子、丹皮、当归、赤芍、何首乌、荆芥、蝉衣);肾虚血瘀型以补肾活血为主。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相关因素及中西医治疗的研究进展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相关因素及中西医治疗的研究进展围绝经期综合征(Premenstrual Syndrome,PMS)是指在女性月经周期前的一段时间,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症状。
这些症状包括情绪波动、乳房胀痛、体重增加、睡眠紊乱、疲劳、焦虑、抑郁等。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原因尚不完全了解,但已知存在多种因素与该综合征的发病有关。
同时,中西医学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治疗也有不同的研究进展。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相关因素可以从心理因素、生理因素和环境因素三个方面来分析。
心理因素包括压力、情绪和心理状态等。
压力不仅可导致自律神经功能紊乱,还可能引起激素反应异常,从而诱发围绝经期综合征。
情绪和心理状态也会影响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
生理因素主要是由于内分泌的变化所引起的。
内分泌功能的异常可能导致雌激素和孕激素的浓度异常,从而诱发综合征症状。
环境因素主要包括饮食、生活习惯等。
过度摄入咖啡因、糖分等食物可能使症状恶化。
在中西医治疗方面,西医多采用对症治疗的方法。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抑郁药物、口服避孕药、利尿剂等。
抗抑郁药物可以缓解抑郁症状,改善情绪波动。
口服避孕药可以调节激素水平,缓解生理症状。
利尿剂可以减轻浮肿等症状。
然而,这些药物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副作用,例如头痛、胃肠道不适等。
中医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注重整体调理,强调平衡阴阳,中西医结合能够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认为,围绝经期综合征是由于肝郁、脾虚、肾亏等导致的。
针灸是中医治疗的一种重要手段,可以调整人体经络、气血,改善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症状。
中药治疗也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方法。
常用的中药有当归、白芍、川芎等,具有调经、活血的作用。
饮食调理是中医治疗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适量摄入富含维生素B、钙质等食物,减少咖啡因的摄入等。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研究进展包括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以及治疗方法的改进。
目前,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已有一些研究表明与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的变化有关。
从“肝肾”论治围绝经期综合征

从“肝肾”论治围绝经期综合征摘要】围绝经期综合征是卵巢功能逐渐衰退的一个过渡时期,中医称之为“绝经前后诸证”或“经断前后诸证”。
现代医学给予补充雌激素为主的激素替代疗法,但长期服用雌激素可增加乳腺癌、卵巢癌等的风险,而中医从整体出发,辨证论治,取得较好的疗效,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关键词】围绝经期综合征肝肾中医药治疗【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5-0321-01中医对本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都突出强调是肾气虚衰所致,女性“六七”之年,肾气日衰,冲任二脉逐渐亏虚,至七七之年天癸竭,精血日趋不足,导致肾阴阳失调,所以肾虚是致病的根本原因,而肝肾乙癸同源,肾水亏虚,水不涵木,则肝失所养,肝气不疏,肝郁气滞,综合以上所述,肾虚为本、肝郁为标为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核心病机。
1、肾虚《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围绝经期期综合征发生在天癸将竭的“七七”之年,说明围绝经期综合征与肾虚有密切的关系。
陆启滨[7]提出肾气衰退、肾阴亏虚为发病之本,心火旺,神魂失宁为病变之标,肾及心肝,阴虚火旺为主要的病机,他观察了将近300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其中肾阴虚症状为主要表现者占84%,卢合兴、苏思杰[8]认为妇女在绝经期间肾气衰退、肾精亏虚是本病的重要原因。
马珊[3]将此病分为肾阴虚和阴阳两虚,临床辨证论证治疗效果显著,肾阴虚治以滋肾潜阳,补益肝肾,方药:生地,山萸肉,茯苓,丹皮,泽泻,女贞子,旱莲草,枸杞子,白芍,生牡蛎,合欢皮;阴阳两虚治以温阳益肾,方药:枸杞子,山萸肉,山药,茯苓,丹皮,泽泻,仙灵脾,菟丝子,补骨脂,百合。
2、肝郁肝肾乙癸同源,女子以肝为先天,且藏血,血皆归冲任,冲任脉虚,导致脏腑功能紊乱,尤其是月经将绝未绝之际,肝是主导的病位,另外肝主情志,肝气疏泄有度则情志条达,肝气郁结则情志抑郁或急躁易怒,在临床上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的精神症状是其主要的表现之一,所以治疗上也应注意疏肝。
围绝经期综合征中西医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围绝经期综合征中西医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围绝经期综合征,这个在女性生命中具有特殊意义的阶段,给许多女性带来了身体和心理上的困扰。
了解其发病机制,并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改善女性在这一时期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就来深入探讨一下围绝经期综合征在中西医方面的发病机制以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一、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西医发病机制1、卵巢功能衰退卵巢是女性生殖系统中重要的内分泌器官,随着年龄的增长,卵巢中的卵泡逐渐减少,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分泌水平也随之下降。
这是导致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主要原因之一。
雌激素对女性的心血管、骨骼、神经系统等都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其水平的降低会引发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变化。
2、神经内分泌失调下丘脑垂体性腺轴(HPG 轴)在女性生殖内分泌调节中起着关键作用。
围绝经期时,HPG 轴的功能发生紊乱,导致促性腺激素(如促卵泡生成素 FSH 和促黄体生成素 LH)的分泌增加,而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分泌减少,这种失衡会影响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3、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它们在调节心血管、消化、呼吸等系统的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围绝经期,由于雌激素水平的波动,自主神经功能容易出现紊乱,表现为血管舒缩症状,如潮热、出汗等。
4、社会心理因素现代社会中,女性面临着工作压力、家庭负担、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挑战。
这些社会心理因素可能会加重围绝经期的症状,如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二、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中医发病机制中医认为,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与肾、肝、脾等脏腑功能失调以及气血阴阳失衡有关。
1、肾阴虚肾为先天之本,主生殖。
随着年龄的增长,肾气渐衰,肾阴不足。
肾阴亏虚不能滋养心肝,导致阴虚火旺,出现潮热、盗汗、心烦、失眠等症状。
2、肾阳虚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肾阳虚衰则不能温煦脏腑,出现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性欲减退等症状。
3、肝郁气滞肝主疏泄,调畅情志。
在围绝经期,女性容易情绪波动,肝气郁结,导致乳房胀痛、胸闷、胁痛等症状。
围绝经期综合征肝郁肾虚证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围绝经期综合征肝郁肾虚证的中医药研究进展摘要:围绝经期综合征是现如今困扰妇女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而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中,尤以肝郁肾虚者为著,因此需要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
本文将对围绝经期综合征肝郁肾虚证的中医药治疗进展进行研究,以期为围绝经期综合征治疗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围绝经期综合征;肝郁肾虚;中医药0引言围绝经期综合征(perimenopausal syndrome,PMS)指女性绝经前后出现因性激素波动或减少所致的一系列以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和内分泌失调为主,伴有神经心理症状的一组症候群,通常见于46~55岁年龄段[1]。
在此期间部分妇女可出现一系列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和精神障碍的症状。
妇女在绝经前后出现月经紊乱,烘热汗出,烦躁易怒,头晕目眩,失眠心悸,腰膝酸软,手足心热,面目浮肿,尿频失禁等与绝经有关的症状,称为“绝经前后诸症”,又称“经断前后诸症”,西医学称之为“围绝经期综合征”。
随着社会变迁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当代女性面临的压力增加,该病呈现发病率上升和低龄化趋势[2],严重影响患者、家属的身体及身心健康,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大大折扣。
1 中医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病因病机的认识祖国医学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早有认识,可见于“年老血崩”“脏躁”“百合病”等病证中。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中指出:“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像如神灵所作,数欠伸。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曰:“百合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
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然,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直到1964年,著名中医妇科专家卓雨农根据历代医籍阐述并结合临床实践,提出“绝经前后诸症”这一病名[3]。
中医学认为,围绝经期综合征属中医“脏躁”、“郁证、“绝经前后诸证”等范畴,由于天癸渐竭,肾气渐衰,脏腑失调,导致肝气郁结、疏泄失常,故肾虚为本,肝郁为标是本病的核心病机。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相关因素及中西医治疗的研究进展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相关因素及中西医治疗的研究进展【摘要】围绝经期综合征是以内分泌改变引起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为主,伴有神经心理症状的症候群,严重影响围绝经期妇女的身心健康。
国内外的许多研究证明,卵巢功能减退,下丘脑-腺垂体-卵巢轴平衡失调,引起内分泌紊乱是导致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主要原因。
但除与雌激素的减少主要相关外,还与社会、心理等因素有很大关系。
传统的激素疗法不良反应较多,且有诱发子宫内膜癌、乳腺癌、心血管疾病等风险,使应用具有一定局限性。
所以,从多方面研究围绝经期综合征仍然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病机制;中西医治疗围绝经期,是指妇女自生育旺盛的性成熟期逐渐进入老年的过渡时期。
过去一直沿用更年期这个名词,但由于其定义含糊欠准确,世界卫生组织于1994年用围绝经期一词将其替代,并再次修订围绝经期的定义,即:指绝经前一段时间出现与绝经有关的内分泌、生物学改变及临床特征到绝经后12个月。
围绝经期分为绝经前期、绝经期和绝经后期三个阶段,年龄范围在40~60岁。
一般绝经前5~10年生殖功能开始减退,绝经年龄在45~55岁。
在围绝经期,妇女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内分泌、躯体和心理方面的变化,部分围绝经期妇女能通过神经内分泌自我调节达到新的平衡而无自觉症状,然而大约2/3围绝经期妇女会因不能适应内分泌的变化而表现出一系列的症状——围绝经期综合征,即以内分泌改变引起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为主,伴有神经心理症状的症候群[1]。
有的妇女病程可长达10年之久,严重影响围绝经期妇女的身心健康。
国内外的许多研究证明[2~6],卵巢功能减退,下丘脑-腺垂体-卵巢轴(HPOA)平衡失调,引起内分泌紊乱是导致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主要原因。
但除与雌激素的减少主要相关外,还与社会、心理等因素有很大关系。
由于围绝经期综合征表现的症状繁多,又常因人而异,且与其他病的类似症状较难鉴别,诊断上亦存在一定难度,加之传统的激素疗法不良反应较多,且有诱发子宫内膜癌、乳腺癌、心血管疾病等风险,使应用具有一定局限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郁气滞型:杜燕[13] 以舒肝解郁、养心安神为治疗原则, 采用逍遥散合大枣甘草汤。 其中白芍 15 g,制香附 12 g,柴胡 15 g,黄芪 10 g,当归 15 g,生地 12 g,红枣 15 g,郁金 15 g,炙 甘草 6 g,丹皮 15 g,淮小麦 30 g,生龙牡各 15 g,取得较好疗 效。 崔明[14] 以疏肝解郁、养血活血治法,方用逍遥丸加味:茯 苓、当归、甘草、柴胡、白术、白芍、丹皮、甘草、合欢皮、郁金,总 有效率达 97.66%。
基金项目:康缘中医药科技项目( No KY2009011 ) ;安 徽 中 医 学 院 临 床
科学研究基金项目( No 2010LC-046B)
作者简介:倘余乐,男,硕士研究生
通信作者:夏伦祝,男,教
万方数据研
究
方
向:临
床
药
学
研
究
,E-
mail:xlunzhu@sohu.com
整体,气血阴阳失调和脏腑的功能紊乱都会导致此病发生。 作为本病主要病因的肾虚必然引起其他脏腑的功能失调,主 要是心、肝、脾失调为主。 围绝经期综合征前后,肾气衰退,肾 精无力化血,肝血源不足,导致肝肾阴虚[5] 。 肾精不足,肾水 不能上达于心而致心肾不交,心肝火偏甚,冲任气血上逆心、 肝、脾[6] 。 1.3 血瘀痰浊 妇女在围绝经期阶段,肾气衰退,必然累及 八脉,肾水不足而致气滞血瘀。 黄月顺[7] 认为肾气亏损致脏 腑失调,肺失宣降脾失运化,津停则生湿,液凝则生痰。 通过 临床研究,很多研究者[8] 发现本病以肾虚为本,肾精气亏损 是前提,痰瘀互结为标,痰瘀的产生必然扰乱脏腑的正常功 能,从而形成了互为因果的病机。 1.4 冲任二脉虚衰 妇女在围绝经期前后肾气衰退,冲任二 脉逐渐亏虚,精血不足,所以冲任不足、肾虚是围绝经期女性 体质的共同特点[9] 。 冲任二脉的病理变化、生理活动和脏腑 气血有密切关系,冲任虚弱和失调源于脏腑功能的虚衰,尤其 是脾胃、肝、肾这几个脏腑。 人体的精、血、神、气来源于脾胃 之化生。 脾胃失于健运,气血精之源匮乏,肝肾所藏精血无法 充盈,则导致冲任二脉失调,围绝经期综合征就会产生。 2 临床治疗进展 2.1 辩证论治 目前对于围绝经期综合征辩证分型论治没 有统一的标准,枟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枠、枟 中药新药临床研 究指导原则枠和枟中医妇科学枠第 6 版均有不完全相同的辩证 分型。 以补肾为主,兼调脾、肝、心的治疗原则已经成为共识。
关键词: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治疗
研究进展围绝经期指妇女从生殖功能旺盛状态逐渐过渡 到失去生育能力的阶段,一般起始于 40 岁,整个围绝经期长 达 20 年之久,几乎占人均寿命的 1 /3。 在此期间卵巢机能逐 渐衰退,雌激素含量明显下降,下丘脑—垂体—性腺组成的调 节轴改变,导致代谢、精神、内分泌和神经各系统失衡。 围绝 经期综合征在中医称之为妇女绝经前后诸证,是指妇女在绝 经期前后,围绕月经紊乱或绝经出现如烘热汗出、烦躁易怒、 心悸失眠、潮热面红、眩晕耳鸣、面浮肢肿、腰背酸楚、皮肤蚁 行感、情志不宁等症状,亦称经断前后诸证[1] 。 现代医学主 要使用激素替代疗法( HRT) 治疗此病,虽然临床证明疗效确 切但副作 用 明 显, 长 期 使 用 激 素 会 导 致 子 宫 内 膜 癌 和 乳 腺 癌[2] 。 中医立足于整体治疗,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治疗有着 丰富的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辩证论 治,达到减轻症状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且中药相对 西药毒副作用小,长期服用安全可靠,有着广大的发展前景。 本文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病因病机及中药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心肾不交型:王永生[19] 认为宜滋阴降火交通心肾,以更 年康治之,要用:茯苓、党参、当归、白芍、丹参、麦冬、浮小麦、 玄参、志远、龙骨、桔梗等,取得良好效果。 杨文[20] 使用养心 定志方治疗心肾不交型围绝经期综合征 60 例,方药:茯苓 15 g,白术 12 g,炙甘草 5 g,黄芪 15 g,黄连 3 g,当归 12 g,生龙骨 30 g,麦冬 12 g,生地 12 g,总有效率达 93.4%。 孙津津等[21] 采用欢乐宁方(怀小麦 30 g、田东 20 g,甘草 6 g,制首乌 20 g, 大枣 5 枚,山茱萸 12 g,刺五加 20 g,葛根 20 g,山药 12 g) 治 疗 36 例,每天一剂,疗程 3 个月,临床总有效率达 97.22%,临 床不良反应少,疗效确切。 2.2 专方( 经验方) 治疗 专方治疗主要围绕纠正肾、心、 肝、脾四脏阴阳失调。 常用方有柴胡桂枝汤加味、加味一贯 煎[22] 、清心平肝汤等。 王磊[23] 用玫参颗粒治疗围绝经期综 合征可以降低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激素水平,提高患者血清 雌二醇水平,可以调节生殖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 2.3 非药物治疗 针灸穴位法:针灸穴位法主要包括针刺治 疗、电针治疗、耳穴治疗、穴位埋线、梅花针治疗、穴位注射治 疗、灸疗等。 王洪彬[24] 等研究发现用经络治疗围绝经期综合 征 应 用 频 次 最 多 的 为 膀 胱 经 ( 23.97%), 其 次 为 任 脉 (14.33 %) 、脾经(12.62 %) 、 督 脉 ( 10 .50 %) , 针 灸 治 疗 围 绝 经期综合征所选穴位以三阴交、肾俞、关元、足三里最为常见, 经络主要集中在膀胱经、任脉、脾经。 赵魁平[25] 对近 10 年运 用针灸疗法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文献进行分类整理和总 结,发现针灸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方法很多,其中包括针刺 疗法、灸法、针药结合等,且总有效率多在 90%以上,可见针 灸疗法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确有疗效。 詹光宗[26] 采用体针 辩证取穴,治疗 83 例,总有效率达 100%。 陈成巧[27] 用三穴 六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 33 例,取足三里、双侧神门,三阴交 穴,平补平泻法治疗,有效率达到 93.94%。 关洁明[28] 用灸脐 法,选神阙穴,将菟丝子,肉苁蓉,生地碾为末,加入等量食盐 填脐,灸至皮肤潮红为度,3 个月后有效率达 98%。
安 徽 医 药 Anhui Medical and Pharmaceutical Journal 2013 May;17(5)
· 731·
阴阳两虚型:张成和[17] 使用龙骨、牡蛎、山茱萸、茯苓、当 归、山药、丹皮等治疗 120 例,每天一剂,7 d 为一疗程,2 ~4 疗程后有 108 例治愈,有 12 例症状明显减轻。 韩慧[18] 使用 二仙汤中药配方颗粒( 淫羊藿 20 g,巴戟天 20 g,当归 10 g,仙 茅 15 g,黄柏 15 g,知母 15 g),每天一剂,连续服药 3 个月,有 效率达 86.7%。
合妈富 隆 治 疗 围 绝 经 期 综 合 征 患 者 58 例, 总 有 效 率 达 94.8%,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雌激素对围绝经期患者生理
和病理方面有重要的影响 [36] ,运用雌激素配合中药治疗本病, 不但可以快速起效,还能够对患者全身进行调理,且减少了乳
腺癌、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是临床上一种可供选择的疗法 。
3 展望 目前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患者越来越多 ,西医对围绝经期综
合征主要进行性激素替代疗法,虽然可以很快缓解症状,但有
很多副作用,容易使患者对激素产生依赖。 中医药治疗围绝经
期综合征积累了比较丰富的临床经验,避免了激素的不良反
后,治疗组总有效率达 86.67%,优于对照组。
2.4 中西医结合治疗 单纯使用中药起效较慢,而单纯使用 激素替代疗法会产生很多副作用,所以很多医生在临床上采 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杨丽蓉[34] 在临床上采用
尼尔雌醇片配合逍遥丸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症状明显 改善,疗效优于单纯激素替代疗法。 刘新军等[35] 运用左归丸
肾阴虚型:王瑞萍[10] 使用杜仲、桑寄生、山药、山茱萸、牡 丹皮、麦冬、生地黄等治疗 26 例,取得较好疗效。 李芳芳[11] 使用滋肾涵肝汤治疗 60 例患者,结果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改 善,有效率达 98.33%,其作用是整体纠正植物神经和内分泌 紊乱。 向丽[12] 使用广防风胶囊进行对照治疗,显效率明显高 于对照组,能明显改善肾阴虚证证候。
围绝经期综合征在古代医学典籍中无单独记载 ,临床上表 现为以烘热汗出、面浮肢肿、烦躁易怒、眩晕耳鸣、潮热面红、心 悸失眠、腰背酸楚、情志不宁等症状。 散见于“ 脏躁”、“ 百合 病”、“年老血崩”、“年老经断复来”等病症的论述中。 枟 妇人良 方枠 曰:“ 况男子六十四岁而精绝 ,女子四十九岁而断精” ,指出 了四十九岁是妇女月经消失的分界线。 历代医家对围绝经期 综合征的病因病机论述颇多 ,总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 1.1 肾虚 枟 素问枠 曰“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葵竭,地 道不通,故形坏而 无 子 也 ” , 明 确 指 出 肾 与 妇 女 月 经、 生 殖 和 衰老有密切的关系。 目前中医较为一致的观点认为肾虚是导 致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主要原因,肾是血气之根、冲任之本,肾 通过各渠道和层次对机体正常生理机能发挥作用。 梁文珍 等[3] 认为,本病的病因为绝经前后肾气虚弱,精血虚衰,肾中 阴阳失衡,继而出现以肾虚为本,心、肝、脾功能紊乱为标的五 脏六腑功能紊乱症状。 有报道[4] 认为该病属于肾虚的原因 有三:一是此时患者阴阳失调,阴虚阳虚同时存在,临床表现 有烘热汗出,对药物寒温敏感;二是肾为水火之宅,故患者阴 虚阳虚会同时出现;三是患者以肾阴虚为主。 1.2 心肝脾多脏腑功能失调 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
心理治疗:围绝经期的女性体内的雌激素水平发生变动, 心理影响随之产生。 很多处于围绝经期的妇女由于家庭、工 作和社会原因,情绪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除了药物治疗以外 可以进行心理治疗,可以显著改善心理焦虑、抑郁症状,提高 药物治疗效果[29] 。 围绝经期的心理治疗方法有加强相关知 识宣传教育工作、教育家属配合营造充满温馨和爱意的家庭 环境、 注 意 饮 食、 提 高 患 者 自 我 心 理 调 节 能 力、 适 当 运 动 等[30] 。 张芙萍等[31] 通过对 120 例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进行 对照护理发现,对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进行有效护理,能够缓 解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