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征军》观后感
中国远征军

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任课老师:高辉作业类型:期中论文题目:《中国远征军》观后感学院:经济学院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年级:2012级姓名:王荣寅学号:1211606《中国远征军》观后感看完中国远征军系列续集,心里终究不是滋味。
正如窦文涛所说,五味杂陈。
这部纪录片给人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我直接切入主题吧,去看一看自己看了这部纪录片之后的思想世界。
1.对国共党争的反思窦文涛开篇即言,本纪录片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向我们介绍那支在很大意义上已经消失在历史深处的军队,希望她能重新走进我们的视野和大脑深处。
所以,问题就是,她为什么会淡出人们的视野呢?这一切都源于国共党争。
关于这个,我想说两点。
第一点是一个党的包容和胸怀问题。
我不能说抗日的英雄军队消失在人们的视线当中都是共产党的问题,而跟国民党丝毫无关,但个人认为共产党作为建国以后的执政党,应该更有胸怀去接纳历史和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
它的过去就是国民党统治,这个是历史事实。
而在国民党统治期间为这个民族立下功勋的人为什么就不能包容一点呢?这是一个执政党的成熟与否的问题、包容与否的问题。
毫无疑问,我们党的人数——8000多万——已雄居地球上政党之巅,但政党的精神建设和政党的软实力却是远远不行的。
整个纪录片的最后十分钟讲述了几个曾经的远征军士兵的晚年生活,都可谓是凄惨无比。
草鞋,木屋,每个月100元的救济金甚至没有一分钱收入……这些情形怎能让人跟曾经的抗日英雄相联系在一起,可事实就是——他们就是曾经的抗日英雄。
在这一点上,我们共产党真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而这第一步,我想,先让还活在世界上的不足三百个的中国远征军将士体面地生活吧!这个不难,却是我们党前进很重要的一部步!第二点,我想说说我们共产党的宣传问题。
有一句话是,你可以暂时蒙蔽所有人,也可以永远蒙蔽一部分的人,但不可能永远蒙蔽所有人。
我这么说并不是说我党在宣传工作上有多么的不堪,但无论如何,在很多时候,维护一个党的统治其实跟坦诚的面对历史并不矛盾,甚至是正相关关系。
电视剧《中 国远征军》观后感

电视剧《中国远征军》观后感《电视剧〈中国远征军〉观后感》最近观看了电视剧《中国远征军》,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这部剧以其真实而又深刻的描绘,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呈现在我们眼前,让我对中国远征军的英勇事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剧中展现的战争场景极其残酷。
枪炮声、喊杀声仿佛就在耳边,硝烟弥漫,尸横遍野。
那是一个生命随时可能消逝的世界,每一刻都充满了未知和危险。
然而,中国远征军的战士们却毫不退缩,他们怀着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毅然投身于战斗之中。
他们的身影在战火中穿梭,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
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对敌人的愤怒、对祖国的热爱和对胜利的渴望。
这种英勇无畏的精神让我深感敬佩。
剧中的人物形象鲜明而丰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指挥官到普通士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和故事。
指挥官的睿智和果断,在关键时刻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带领部队奋勇作战。
而那些普通士兵,有的憨厚老实,有的机灵聪慧,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为了祖国的尊严和人民的安宁而战。
比如韩绍功,他不仅有着出色的军事才能,更有着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德。
他在战场上勇往直前,不畏艰险,同时又关心爱护着自己的部下,是一个令人敬仰的英雄形象。
还有大秦,他虽然性格粗犷,但内心善良,作战勇猛,为了战友不惜牺牲自己。
这些人物让我感受到了战争中人性的光辉与伟大。
这部剧也让我对战争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战争是残酷的,它带来的是无尽的伤痛和破坏。
无数家庭因此破碎,无数生命无辜消逝。
但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国远征军的出征又是必要的。
他们的战斗是为了抵御外敌的侵略,是为了保卫祖国的领土和尊严。
他们的付出和牺牲,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和平与安宁。
我们应该铭记这段历史,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和平。
同时,《中国远征军》也让我看到了战争中的友情和爱情。
在战火纷飞的环境中,战友之间的情谊显得尤为珍贵。
他们相互扶持,相互鼓励,共同面对生死考验。
这种同生共死的友情让人感动不已。
浅析两次抉择--《中国远征军》观后感

[浅析两次抉择--《中国远征军》观后感]浅析两次抉择--《中国远征军》观后感电视剧中国远征军前半部中,有两处关于决定的故事.,一个是当缅甸战局因英军的退守印度使我军处于被包抄状况,须要立时转移时,身为高等批示官的杜聿铭和孙立人,对所属部队所作的撤退线路的选择.,这一选择,不只关乎几万官兵的生命,也对他二人往后的命运,带来了关键的影响;另外一个是戴安澜在接到撤退的敕令后,代表所总揽的200师对来自两个不合偏向的敕令所作出的选择.,这个选择,决定了200师所有官兵的生命,也铸成了他小我的悲剧结局.,之所以对这两次选择如此有爱好,是因为决定计划的背后,是两种文化背景在起决议感化.,这是两种截然不合的不雅念的较劲,中西文化的差别在这里取得了很好的表现,值得拿出来讲说.,先说说杜聿铭和孙立人的较劲.,本来远征军就是个军令不一的产品,中美英三方各有各的算盘,在退却的时刻,如许的抵触加倍凸起.,杜聿铭是黄埔学生,天然会以领袖的意志为意志,当最高统帅希看他向国内撤退时,固然如许的敕令有些不切实际,因为向云南偏向撤退面对的是千难万险,但他照样尽不迟疑地履行校长的命令,不吝扔掉落所有机械化妆备,进进鬼蜮般的野人山.,最后在付出重大年夜伤亡的价值后,按照统帅部的新命令,终究撤到印度.,孙立人的选择和杜完全不合,他走的是一条价值小,伤亡小的线路,带领所部退入印度.,虽然他也接到撤退回国的命令,但作为指挥官,他按照战地现实情况,做出了本身的剖断.,根据是:兵士的命高于一切.,电视剧中,安排了一个两位指挥官出色对话的场景,我的感到是,编导是站在孙立人的立场上的.,不知道真实的杜聿铭在那一时刻的设法主意是什么,但电视剧中的他,用军人的庄严来证实本身的选择是精确的,看起来有些脆弱无力,被孙立人庄严在心里,他人谁也拿不往一句话就给压住了.,并且接下来孙又跟上一句,话里话外责备杜不爱兵生命.,这或许都是后人的设法主张,昔时的他们未必如此针锋相对.,我倒是感到,汗青上的杜聿铭很有可能用军人要尽对服从命令来应对一切,这符合他的格,那批人都是有愚忠情节的,不像孙立人,受西方影响太深,推敲标题标方法都是洋化的.,在中国这块地盘上,要在宦海中站得住脚,思惟,行动必需要中国特点.,对杜而言,忠于领袖,忠于国度是第一名的,士兵的生命,包含他自己的生命,都是第二位,乃至第三位的.,军事上成功还是掉败不重要,重要的是立场,这是路线标题.,他昔时的选择,今天参军事上看有些好笑,被很多人责备批驳.,但我认为我们不该该嘲讽他,由于今天我们的身上仍然可以看到这样的影子,只是表示方法和70年前的他们有所不同.,杜做了这样的选择,他的士兵逝世了大半,但他回国后,深受看重,由于这样的情形才是考验一个人最好机会,杜聿铭成功地经由过程测验.,相反,孙立人虽然全身而退,他的部队在印度接收了优胜的演习,随后,重返缅甸,把日本人打的萎靡不振,为中国武士大大地挣回了面子,博得了尊严.,但这一切看在最高统帅的眼里,不只没给他加分,反而加重了对他的排斥.,其实孙将军的终局,早在缅甸撤退这一时刻就已注定了.,这不只是孙立人个人的悲哀,也是我们平易近族的悲痛.,杜聿铭是个典范的儒家信徒,逝世要面子不要命,不但自己不要命,还搭上了几万名他人的性命.,这样的忠,有效吗?孙立人,也是个典型的受西方思惟教导出来的人,他不畏威望,有自力思虑才能,爱护生命,但这样的人在中国社会中,很不被主流承认.,会有很多人认为他背抗军令擅自作主撤退到外国事失节,不像个中人.,当年军中主流不会赞成他,乃至非议他,即就是今天,面对一样情况,也还是会有很多人不赞成他的思虑方式.,两种文明,两种价值不雅的冲突依然在持续.,再说说戴安澜.,电视剧中特别安排了个远征军参谋部的谢孝彰中校来提示他,清楚地,明白地告诉他面临的题目.,并催促他按照顾问部的建议,和孙立人一样,选择一条风险小,代价低的撤退之路.,但作为杜聿铭的亲信爱将,他的选择和他的杜长官一样,都是带有愚忠色彩的服从命令.,没有自己的思虑,也不让他人参与决策,凭一腔对长官的忠诚,就把手下带入尽境,最后连自己的生命也赔了进往.,对戴安澜和200师的命运,我感到很可惜,但也不是不克不及懂得.,作为一个从小接收中国传统文化教导的人来讲,舍身殉难是军人的最高境地.,戴安澜不是傻子,他不是不知道疆场的态势,也不是不知道自己选择的命运,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跟随老长官的号召.,在贰心里,没有其他,只有忠义二字.,对电视剧那两个主角,韩绍功和谢孝彰,来说,跟随戴安澜是他们个人的决定,个人的命运自己掌控,选择和老友一路大方赴逝世也是一件人生快事,这样的行动,我们不但不克不及批驳,还应当歌唱,它表现了人道最美好一面.,但对戴安澜,一个控制浩瀚官兵命运的指挥官来说,仅仅完成自己的忠孝仁义是远远不敷的,他应当推敲士兵的生命.,当年他选择成仁,也是不雅念的问题,贰心里没有士兵的生命.,在我们的文化中,永久没有个人的份额.,戴安澜自己取义成仁后,他身后褒奖无数,至今仍受亿万同胞敬佩.,但他的200师的战死官兵们呢?有谁知道他们的名字?永久的默默无闻.,又有谁知道他们家人的磨难?作为一个指挥员,面临如斯选择时,在推敲自己名节的同时,不该该也考虑一下部属的生命吗?假定讲成仁,我以为,就义自己的个人好处,成全人人的生命,这才是最大的忠,最大的仁.,像孙立人那样,虽然他没把忠义挂在嘴上,但他的行动,就是最大的忠义.,他用自己的一切,换取了切切弟兄的生命.,还能有什么比这样做更有价值的?做军人当学孙立人,历史上的今天:2011-02-07萨尔瓦托勒菲拉格慕优雅燃情配饰2011-02-07。
中国远征军观后感

《中国远征军》观后有感中国远征军,对于我来说曾经是一个陌生的名字,直到大三那年,初二的弟弟妹妹在学长讲堂讲述中国远征军老兵的故事,这个名字从此在我的内心里留下了深深地印迹。
2011年《中国远征军》这部电视剧成为当年热播的电视剧之一,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当年我没有完整的将这部电视剧看完。
最近有幸将讲述中国远征军将士故事一一用心阅览,四十五集电视剧,看了之后爱不释手,忙里偷闲用了五天时间看完全部。
里面的故事情节深深吸引着我,打动着我,震撼着我,叩问着我。
在如今这个讲究金钱至上的浮华的社会里,她带给我的是一泓清泉,滋养着我的内心,抚慰着我的心灵。
责任,骨气,尊严,勇气,中国远征军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这四个词的分量。
保家卫国的责任,是每个炎黄子孙内心的召唤,在祖国危难之际,为确保当时唯一一条国际援华通道—滇缅公路,十万部队奉命开赴异国战场,于英军共同协防缅甸,揭开了第一次入缅作战。
入缅第一仗—同古保卫战,200师的将士们在戴安澜将军的带领下用忠诚和勇气书写着中国军人的风采,接下来的仁安羌战役,新38师在孙立仁将军的带领下,用一团之力将七千多英国军民从日军的包围中解救出来,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军人的雄姿与魅力。
电视剧里韩绍功曾说“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在国家危难之际,我们应该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作为一名中国军人,我认为我们就应该在战场上马革裸尸,而不是选择逃避”,这正是每个中国远征军将士的内心,胜利的取得不是偶然,那是中国将士们内心责任的召唤,是中国将士勇气和忠诚的体现。
面对困难的勇气,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学习的榜样。
战术上的胜利并不能扭转战略上的败局,第一次入缅作战仅五个月,终因战略上的失误而被迫选择大撤退。
中国远征军分两路跳出日军包围圈,一路通过穿越野人山返回国内,一路随英军退至印度。
远征军10万将士,归国后仅剩4.5万人,其中大部分就牺牲在野人山。
野人山里野兽肆虐,瘴气弥漫,疾病流行,200师不仅要撤出野人山,而且还担负着第五军的掩护任务,路途艰难可想而知。
中国远征军观后感

中国远征军观后感中国远征军观后感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写一篇观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远征军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远征军观后感篇1偶然看了热播的大型电视连续剧《中国远征军》,勾起我的兴趣,借助便捷的电脑网络,几乎是一鼓作气的把这部连续剧看了下来,看后给我很多感想,有些地方我是含着热泪(没有一点夸张,是真的)在看,很感人,比起上次热播的《亮剑》那要真实许多、场面恢弘庞大、更是残酷许多,不管是战争场面还是非战争场面。
看了《中国远征军》有两大感想,第一,长达45集的连续剧居然把结尾设计的这样,很败兴,我个人认为很不好,很遗憾。
取得《密支那战役》胜利并已晋升为军长的孙立人,看望并询问剧中受伤的主人翁韩绍功,伤好后有什么打算,可韩绍功竟然说要退伍,陈述的理由一点也不像先前的那个韩绍功了,之前的那个韩绍功多有名族正义感和使命感,把个人生死丢在脑后,一心只想着杀敌报国,视士兵为自己兄弟,关心爱护士兵,可突然间就要退伍了,要抛弃他天天念叨的士兵兄弟,连孙立人要他当师长都不想当了,这变化也太大了,快的让人受不了,这还是之前的那个韩绍功吗,怎么就突然那么儿女情长了呢,之前的铮铮铁骨到哪里去了。
不管怎样,我以为,更好的结尾应该符合广大观众的心理要求,让结尾更加的丰满,更加的符合大家的心理预期。
比如,《密支那战役》胜利后,乃至整个缅甸战役胜利后,中国远征军在付出了巨大代价后取得了胜利,打败了日自己,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初步胜利并凯旋而归,受到了全体中国人民的热烈欢迎,韩绍功在家乡更是受到了家乡人民英雄般欢迎,而经历过战争的血与火考验后,韩绍功和何玉殊这对有情人也终成眷属,小桐也有了妈妈,这样的结尾难道不是更好吗。
第二,这是一个战争题材的连续剧,虽然我没有当过兵,可也让我看了热血沸腾,真的在想,如果我是其中的一员,那该会怎样,会有怎样的结局。
《中国远征军》读后感

《中国远征军》读后感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中国远征军》这一章节,主要内容包括中国远征军的组建、缅甸战役、中国远征军的历史贡献以及远征军士兵的生活状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远征军的历史背景、战斗历程和英勇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远征军的组建背景和战斗历程;2. 掌握中国远征军在缅甸战役中的英勇表现;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中国远征军的组建背景、战斗历程和缅甸战役;难点:中国远征军士兵的生活状况和心理状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PPT课件;2. 历史地图;3. 相关历史资料;4. 学生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中国远征军的战争场景,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远征军?为什么要组建远征军?2. 教材内容讲解:详细讲解中国远征军的组建背景、战斗历程和缅甸战役,让学生了解远征军的历史地位和英勇事迹。
3. 例题讲解:以中国远征军在缅甸战役中的具体战斗为例,分析远征军的战术特点和战斗精神。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回答相关问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5. 教学拓展:介绍中国远征军士兵的生活状况和心理状态,引导学生关注战争背后的个体命运。
6. 板书设计:中国远征军组建背景→ 战斗历程→ 缅甸战役7. 作业设计1. 请简要概括中国远征军的组建背景和战斗历程;2. 描述中国远征军在缅甸战役中的英勇事迹;3. 讨论:中国远征军士兵的生活状况和心理状态对其战斗力有何影响?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远征军的历史贡献,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深入研究相关历史资料,拓宽视野。
《中国远征军》读后感:通过学习《中国远征军》这一章节,我对我国远征军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远征军在艰苦的战斗环境中,英勇奋战,为国家的解放和民族的尊严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中国远征军》观后感

《中国远征军》观后感看完《中国远征军》这部片子,我心里头那个五味杂陈啊,跟翻江倒海似的。
这可不是一般的电影,它讲的可是一群真汉子,为了国家,为了民族,远赴他乡,浴血奋战的故事。
一开头,那画面就把我拉回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那时候的中国,正被日本鬼子欺负得够呛,可咱们中国人啊,骨子里那股子倔强劲儿,那是怎么也压不住的。
于是,就有这么一支队伍,他们穿着不太合身的军装,拿着各式各样的武器,踏上了前往缅甸的征途。
你说他们是为了啥?为了钱?为了权?都不是!他们是为了国家的尊严,为了同胞的安宁。
在那个年代,国破家亡的阴影笼罩着每一个人,但他们选择了站出来,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长城。
片子里头,最让我动容的是那些战士们的情谊。
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的方言,不同的习惯,但一到战场上,那就是生死与共的兄弟。
记得有一次,一个战士受了重伤,眼瞅着就要不行了,旁边的战友二话不说,背起他就往后方跑。
那时候的他们,哪还顾得上什么个人安危,心里头只有一个念头:不能让兄弟死在自己面前。
还有那些战斗场面,看得我是心惊肉跳。
子弹嗖嗖地飞,炮火轰隆隆地响,战士们一个个倒下,但他们的眼神却越来越坚定。
那是一种怎样的信念啊,能让人在生死面前都不眨一下眼。
我想,那就是对国家的忠诚,对民族的热爱吧。
看完这部电影,我心里头那个激动啊,就像是喝了烈酒一样。
我为我们有这样一群英雄而骄傲,为我们有这样一段历史而自豪。
虽然现在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但那份精神,那份情怀,却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传承。
所以啊,我觉得咱们每个人都应该看看这部电影。
不是为了看热闹,而是为了感受那份历史的厚重,为了体会那份英雄的情怀。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更加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
就像那些远征军的战士们一样,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咬牙坚持下去,为了我们的国家,为了我们的民族!。
观《中国远征军》有感

观《中国远征军》有感其实在看之前,我就知道中国陆军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将军,他是个能文能武的将军,从小他就读书很聪明,思维敏捷诗写得很好,当年他的先生说过一句话,如果安澜没有参军保家卫国,而在文学领域里发展,那么他将成就“小李白”的名声。
到1925年那个时候,他考进了黄埔军校,投身红红火火的大革命。
在1941年的12月16日带领第200师开赴缅甸前线协同英军作战,在缅作战中,大战同古、收复棠吉等战役。
1942年5月18日,戴将军在郎科地区指挥突围战斗中负重伤,26日下午5时40分在缅甸北部茅邦村殉国。
他在抗日战争中战功显赫,受到国共两党的追认(革命烈士),是不朽的民族英雄。
中国远征军是自甲午中日战争以来,第一次走出国门,专门打日本小鬼子的军队,代表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气节,讴歌了中国军人的一种勇敢无畏的气度,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应当秉承的优良传统。
有一个人不得不提起,就是200师的上校连长——韩绍功。
他抛弃在国内做高级作战参谋的差事,硬是跟随戴师长出国打鬼子,他认为好男儿就应该血战沙场,马革裹尸。
他无怨无悔,演绎了一个中国军人的极致:抛头颅撒热血,报效祖国。
看到残酷的战争的场面,我的心被深深的震撼了,前线的军人在洒热血抛头颅,而政府的高官还在花天酒地,歌舞升平,这个社会太黑暗了,当兵的就不是人了吗?他们在前线拼命,连军需都供给不了;而后方的官僚们还在拼命的供给象牙,玉石等奢侈品,这种对比反差是相当强烈的。
真的希望自己生活在那个时代,我一定会选择上战场奋勇杀敌的,但是我也有一点疑虑,战争不是一个人的事,是一群人的事,我再怎么加入,再怎么英勇,政府不支持,消极抗战的话,所有的都是泡影,而个人只能充当牺牲品,当炮灰。
这是何等的悲壮!只能用一句诗来表达我此时此刻复杂的心情: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远征军》观后感
《中国远征军》中收集了大量当时的历史纪录片,并穿插当事人的讲述和专家的评论,生动地再现了68年前“中国远征”在缅甸英勇抗击日寇的那段充满悲壮历史,片子拍的很好,很吸引我。
中国远征军为保卫滇缅公路的畅通,保证国际战略物资可以运到中国,支持中国的抗战,10多万将士远赴缅甸作战,经历了初期的失败,也取得了反攻时辉煌的战绩,为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有巨大的贡献,几万中国的优秀儿女为此献出了生命,长眠于异国他乡。
由于中国远征军在当时国民政府的领导下,是国民党的部队,长期以来,他们的功绩没能正确已于确认,他们的精神没有得到弘扬,他们的英灵没有得到慰藉,这是中国人的悲哀。
《中国远征军》电视片有着高度的战争与艺术相接合的特色,看了仿佛置身于实地战场。
因此,影片不仅有社会、政治意义,它更具有作为战史纯军事研究价值,这可从十二集的标题看出,例如:研究“兵败野人山”战略失误原因:“绝地反击”胜利原因等。
《中国远征军》能告慰抗战老兵存活者心理上的不平和死者的安魂作用。
兵败野人山有数万亡灵天天企足而待祖国扬幡招魂,他们盼望了60多年之后终于聆到了,中国政府举起《中国远征军》大旗,讴歌中缅印战场中国远征军。
现在看到国家承认中国远征军光辉历史战绩,内心感到无比荣光和自豪。
电视片五、六、七集多次出现我的镜头,这些镜头像画龙点睛般地恰到其位,这使我深感影片编撰人的大手笔。
影片解说任志宏、军事专家房
兵、抗战史专家戈叔亚、学者邓贤等对这部电视片有着很大的贡献。
他们对战争战略、战役之分析、收集资料之丰富、拍摄战场地形地貌之逼真,使电视片贴合实战,形象生动供人欣赏,我个人表示深深的赞赏和感谢。
此片在中央台播放,带领观众追溯最真实的历史,客观、公正的评价那段历史,弘扬中国远征军共赴国难的民族精神,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于凝聚所有炎黄子孙之心,振兴民族之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是来迟了一点。
中国有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自豪。
但是作为中国人也应该了解自己的特点,包括不好的传统文化。
“胜者王侯败者寇”思想根深蒂固,对敌人一概否认是我国的传统。
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在短时间内很难对历史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社会的发展必然是胜利者学会宽容,失败者学会服从,在这种文化氛围下,对历史客观、公正的评价会来得快些。
看了《中国远征军》我很激动,针对二战的问题上我们的党终于变得诚实了,这是好事!可是68年来,曾经为抗战浴血的国军老兵的待遇怎样了呢?他们付出的太多,不但没有任何回报,在战场上没有死在日本人手里的民族英雄还要面临着这样那样的运动被整致死,没有被整死的隐姓埋名,哪里还敢出来要求应得的公正待遇?
《中国远征军》把镜头对准建国60年来从没关注过的二战中国对日的正面战场,让那些已经深埋于地下68年的数十万国军为民族尊严牺牲的英灵得以安息,还历史以公正。
我们早就应该公正公平的对待历史。
敢于面对历史,公正的对待历史
不仅仅是对那些长眠与地下无数民族英雄英灵的起码尊重,同时也充分体现一个政党的诚信、公正以及正确对待和承认历史的态度,从而提高了党在百姓心目中的公信力。
六十多年过去了,尽管太迟!但我还是为我们党现在表现出来的诚信和大度高声喝彩!应该还历史以公道!应该让二战中浴血奋战、为国捐躯的无数民族英雄得到应有的荣誉和待遇!同时也真切希望更多真实的二战历史向全国人民掀开真实的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