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

合集下载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学号:200909606806 姓名:杨昌萍指导教师:吴荔红摘要: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曾经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才有动力。

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各种问题情境, 才能引发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和困惑,引导学生在有实效的问题情境中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激发起他们的探究欲望,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关键词:有效问题;情景;创设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心脏,数学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

有了问题,学生的学习活动才有动力,学生的思维才有方向。

[1]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积极创设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活动的整个过程,亲身体验数学的情趣与活力,并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的、快乐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让他们主动的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让学生更加喜欢数学。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有一句名言:世界上任何一个人能学会的东西,几乎所有人都能学会——只要给他提供适当的前提和学习条件。

也就是说,任何知识都可以以合适的方式教给任何年龄段的儿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是完成数学教学过程的有效方式,因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发展的方向和动力。

[2]在新课改深入发展的今天,创设什么样的数学问题情境,才能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有效引导学生在有实效的问题情境中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这引起了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并进行深入地探索。

“古人曾明确指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疑问,有疑才有问,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3]但是,并非所有的问题都会引发学生积极思维,那些浅显粗俗的表面问题,学生会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而那些过于艰深又脱离学生年龄生活实际的问题,也会阻塞学生思维的绿色通道,扼杀学生的兴趣。

浅谈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浅谈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浅谈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营造一个激励、探索的学习环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和方法。

那么,教师应如何创设一个好的课堂教学问题情境呢?1.从教学目标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没有疑问就没有思维,学生积极的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恰当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所学问题的积极探索,从而完成教学内容的学习。

例如,在教学《过三点的圆》的内容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有A、B、C三家工厂,现在要在它们之间修建一个水厂,使得这三个工厂到这个水厂的距离相等,水厂应建在什么位置?根据刚学过的圆的知识,不难联想到:“这水厂应该建在过A、B、C三点的圆的圆心处。

”“那么这圆的圆心怎么确定呢?”老师马上追问。

老师这一追问揭示了问题的本质,既导出了课题,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促使他们进行画图、思考、讨论,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在学习中有疑问,就会引起他们求知的欲望。

2.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创设问题情境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要使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只有从生活实际着手,捕捉生活现象,创设生活情境。

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学习、体验和理解数学。

例如,在建立函数概念时,可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同学们,买东西时,你们的付款是怎么算出来的?付款的多少与什么有关?”然后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到市场调查某种商品的销售情况:①了解一种商品的单价,并记下至少两组数据与金额;②分析在销售过程中单价、数量与金额之间有什么变化规律。

然后将同学们的调查结果进行展示、分析,引导他们得到常量和变量的概念,进而利用这种对应关系概括出函数的概念。

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

浅谈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浅谈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刀。 二、 设计矛盾 。 创 设 主 动 质疑 的 问题 情 境
开放 型问题有条件不完备或答案不确定 、有层 次性 、 解决策略具有 发散性和创新性等特征 , 能够让 不 同的学生在 同一 问题上得到不 同的发展 ,使 学生 乐于参与 , 主动探索 , 从而让每个人都有体 验成 功的 机会 , 同时在成 功的基础上 , 又能去探 索更 深层 次的 问题 , 培养 学生 良好 的思维 品质 。 i f ] t 4 学习解直 角三角形 的有关知识后 , 教 师提 问: 请 你用 学过 的知识测量 出学校旗杆 的高度 , 要求 画出示意 图, 简单说 明测量原理 。 真正启发学生思维 的问题情境是将数学 问题 巧 妙地融人具体情境 中,而具体情境又能涵盖数学 问 题 的实质 ,使学生能借助问题情境更好地解决数学
教 学参考
■ 赵 计友
摘 要: 数学来源于生活 , 应用 于生活 。教育家 陶行知说 过 : “ 生活即教 育。 ” 这就要求 我们 在课 堂教 学中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 ,使学生逐 步体会到数学 与生活的联系 ,让 数学教育 回归生活 。创设 问题情 境, 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的有效 手段 , 是新理念下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 。 我们应结合 学生实 际 , 不断探 索 , 不 断创新 , 创设 出好 的数学 问 题情境 ,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 关键词 : 创设 ; 情境 ; 策略 教育家陶行知说 : “ 发明千千万 , 起点是一问 。” 学生的思维如同一 泓平静 的湖水 ,课 堂提 问就好像 往湖水中投入 一粒 石子 , 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 有 价值 的问题才能使 学生 的思维处 于积极 主动 、愉快 获取知识 的活跃状 态。 因此 , 我们 可以根据学生 的心 理特点和学科 的知识特 点 ,采取恰 当的方法创设 问 题情 境 , 使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因此 , 教师无论 是在教学的整个过 程 ,还是在教学过程 中的某些微 观环节 , 都应该十分重视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教学篇•教学创新好的问题情境创设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因此教师的教学要善于创设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问题情境。

下面就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提高教学效率,结合实际教学谈几点简单的认识。

一、借助知识层次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情境的产生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层次,既要有趣味性又要有挑战性,老师必须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知识水平,创设的问题情境让大部分学生觉得有方向思考,有办法达到。

比如老师在教学五年级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计算,创设的问题情境是“乌鸦放进瓶中的石子的体积是不是升高的圆柱体的体积?”圆柱体的体积是六年级下册知识,这样的问题情境创设就好比树尖上的果子,没有几个学生有兴趣去摘,因为目标离现实太远。

当然,过于简单的问题情境不但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还会一开始就让学生失去了整堂课的兴趣。

二、借助故事创设问题情境爱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很容易进入故事创设的生动情境中。

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了解学生的喜好,比如,学生最近喜欢的游戏和书籍,然后再从中选取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故事来导入新课,引出新的问题,设置新的突破口,这种故事情境的创设,不但能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且能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借助游戏创设问题情境小学生好动,喜欢做游戏。

教师可以借助游戏,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在玩乐中认识事物,领会数学知识和经验。

比如,在教学“智取王位”时,教师拿出几种不同的棋子,让学生说说怎么下这种棋,学生在说完这几种棋的下法后,老师及时指出“同学们刚才说的都是每种棋的规则,看看老师今天带来的这种棋,你们想不想试试怎么下?”老师的一句“想不想试试”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立刻开始跃跃欲试,立马投入到了下棋的游戏中,投入游戏中实质是投入了数学知识的探讨、研究与思索中。

在玩中体会游戏的规则,在游戏中加深知识的理解,从中初步体验数学思考的过程,有了对数学分析的简单感悟,让学生从始至终一直在思考“怎样可以拿到王棋”。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策略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策略

浅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策略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的围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形成的一种氛围。

在数学教学中,新课引入需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操作、实验需要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更需要创设情境。

问题情境创设的好能吸引学生积极的参与主动的学习,他们会体味到数学的美和趣味,会产生明显的学习意识和情感共鸣。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

问题之中有情景,情景之中有问题,其核心是问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精心创设问题情景,可以在完善学生认知结构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全面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具体地说就是要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不时地遇到一个又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此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勇于探索新知。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实践中我探索发现了几个有效的策略,赘述如下,与同仁共享。

一、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且具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问题是教学活动的核心,问题要能引发学生质疑、探究和发现的欲望,让学生在质疑、探究、发现中获得知识和经验。

但是并不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越难越好,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要设置在学生“最近发展区”以内,要设置让学生抬头就能看得见,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问题,要设置学生稍加深入思考就能解决的问题。

这是创设问题情境的基本原则之一。

如在《一元一次不等式和它的解法》一节教学中,在组织学生复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情况下,引导学生由已有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猜想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由于这一问题的设置,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对探索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从而为学生探索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再如,在《分式的加减——通分》一节课中,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情景导入、探索新知、强化双基培养创新、知识的整合与延伸等。

浅谈创设问题情境

浅谈创设问题情境
发 现真理和论证 思路 , 则会活跃课堂气 氛 , 发 展学生的数学思 概念在学 生的头脑 中牢牢地树起来 维, 促进智力的开发 。 教师在复 习与新课有关的知识过程 中, 以 旧引新 , 借题发
例如 , 在教 授 “ 三 角形三边 关系 ” 时, 提 出: 是不是 任意 三 挥 , 为激发学生探求新 知识的欲望牵线 搭桥 , 是数学教 学手段
浅谈创设 问题情境
杨秀梅 ( 河北省石家庄第二十七中学 , 石家庄 O S O 0 0 0 )

位教 育学家 曾经说过 : “ 在人 的心理 深处 ,都有 一种根 下 , 能 构成一个怎样 的角 ?学 生饶 有兴趣地进 行拼接活 动 , 最
深蒂 固的需 要 , 这就 是希望 自己是 一个发 现者 、 研究 者 、 探 索 后发现 , 三个 内角拼在一起 构成了一个 内角 , 此 时学生 自然 地
设计, 创设 各种教 学情境 , 以激发 学生 的学 习动机和 好奇 心 , 使上述 的猜想对 一般三角形都成立 , 还 必须进行 严格 的逻 辑 调 动学 生的 思维功 能 , 使 学生变 “ 被动 ” 为“ 主动” , 变“ 苦学” 证明 。很显然 , 这时学生凭 拼接时得到 的感性 经验 , 将很容 易 为“ 乐学” , 变“ 学会 ” 为“ 会 学” 。这是 我们 完成新课程 新 目标 找到证 明方法 。
Hale Waihona Puke 我们知道 知识来源于生活 , 又服务 于生活 , 在教学 中创设 有效 的数 学应用情境 ,使学生 运用所学 的知 识解决生 活 中的
又如 在讲授 “ 三角形 内角和 的定理 ” 时, 首先让学 生画 一 实 际问题 , 感 受学 习知 识的必要 性 , 同时也真 正地体会 到 “ 获

浅谈问题情境的创设优秀4篇

浅谈问题情境的创设优秀4篇

浅谈问题情境的创设优秀4篇创设问题情境的几点做法和体会的论文篇一一、基本内涵的解析1、基本内涵。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指教师精心设计一定的客观条件,有意识地设疑问、立障碍、布迷局、揭矛盾,从而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处于欲求不得、欲言不能的状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思维的发生。

其实质在于揭示事物矛盾以引起主体内心的冲突,打破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激发学生内驱力,唤起思维,促使学生探究,主动学习,优化建构。

2、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应被看成是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更多的知识要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研究活动,才能真正纳入其认知结构中。

而数学课堂教学的本质是让学生经历思维过程,思维过程首先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且是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的。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让学生主动探究的有效手段,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内在的要求。

3、基本原则。

(1)趣味性原则。

创设问题情境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要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目的。

(2)目的性原则。

创设问题情境要与教学活动保持一致。

这样才能目的明确,切忌漫无目标地创设一些与本课无关的内容,否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歧途。

(3)基础性原则。

创设问题情境要有利于使学生知道所要讲的内容。

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教学程序的建构以问题为起点,开展教学活动现代心理学认为,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激发思维最典型的情境是问题情境。

教师应利用问题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研究和探索,将教学内容问题化,用知识点来构建问题链,使学生产生连续的思维活动和求知行为。

1、创设情境在引入数学概念之前,应先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或通过教师形象的语言描述,或利用各种形象化的直观教具展示,或通过电脑模拟等方法,创设与形成数学概念有关的生动、新颖的数学情境,使学生感知大量的感性材料,对数学问题有一个明晰的印象,形成表象。

浅谈创设问题情境的几种方法

浅谈创设问题情境的几种方法

浅谈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几种方法金塔县第三中学白林义“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问题”是激活或唤醒思维材料的刺激因素。

问题情境的呈现引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特别是激发起学生头脑里一系列的思维加工活动。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的具体情况,营造一种现实而富有吸引力的信息气氛,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

它的实质在于揭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主体内心的冲突,使之处于“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真正卷入学习活动中。

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引发学生合理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进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兴趣,而且还可以让学生体验成就感;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将客观抽象的知识同化于自己的认知结构之中,使学习方式向自主、合作、探究型转变。

因此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就显得十分重要。

问题情境的创设应贴近学生生活,生动直观,富于启发、善于运用直观演示、试验探索、多媒体技术、趣味实例、知识复习、制造悖论、反思析题等手段,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为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创造条件。

同时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情趣,要适应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问题过易或过难,都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因此,教师不仅要熟悉教科书,还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智能水平和生活经验,提出既为学生所熟悉又具有适度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该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创设问题情境的几种方法:1、用诗词来创设问题情境诗歌是中华民族文明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以古诗词为背景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可以使我们在欣赏古诗词的同时,培养自己从中提取数学信息,形成数学问题,进行数学建模以及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如我在教学《勾股定理》时,利用多媒体创设了如下图文并茂的问题情境:在希望的田野上的背景音乐下,在一个绿色环绕的池塘里,荷花亭亭玉立,在微风的吹拂下,频频“点头”示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摘要: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心脏,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

有了问题学生的学习活动才有动力,学生的思维才有方向。

教师只有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中选取素材,创设新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其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使其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状态,才能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有效问题情境策略“有效”是理解有效教学的关键词。

其基本含义是指某种教学行为产生了有意义的教学结果,且教学过程的效率比较高。

所谓有意义的教学结果,是指教学取得的结果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健康发展的需求并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如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可持续地发展,且这种发展结果是符合社会需要的。

“有效教学”不是仅仅关注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做了什么”,而是更为关注教学行为所实现的教学“效果如何”,因此,有效教学实质上是关注“教学行为”是否有效的教学。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才能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这是研究有效教学过程要考虑的核心问题。

俗话说,一个好的开始,已经成功了一半。

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常常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学生感到兴奋,能主动地参与,自主地探究。

它能提供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进而诱发学生提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

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心脏,数学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

有了问题学生的学习活动才有动力,学生的思维才有方向。

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中选取素材,创设新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其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状态。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新教材的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

因此,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

要想让数学课堂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就要从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开始。

1、创设问题情境的依据问题情境的创设,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已有知识及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不协调”,通过立障设疑、创设“不平衡”,使学生产生认知失调,把他们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使学生在高涨的情绪推动下思考和体验。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依据教学内容、学生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把学生的认知过程适时置于特定的环境中,创设悦目、悦耳、悦心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思维和认知的发展。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立足于学生的知识基础。

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学生能否得到新的信息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很大关系。

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大部分新知都是建立在前期的知识基础之上。

因此,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是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调动学生主动、持久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迁移,最终获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

每当学生在学习进程中,触及到新的知识时,已有的知识经验、思维方法一时不能派上用场,于是就产生一种急于探究问题的症结而又无从下手的心理状态。

此时创造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碰壁了,引发了学生激烈的认知困惑,这悬而未决的疑难问题驱动学生不得不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唤起,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实现知识迁移,最终解决了问题。

所以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是必要的。

(2)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儿童喜欢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习,情绪状态越好,学习效果就越佳。

学生的心理因素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的提高。

教师如果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不针对这些特点创设问题情境,不能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涨的心理状态,就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提高教学效果。

因为,数学教学不仅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师生进行心理活动的过程;不仅仅是学生认知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意志磨练、个性心理形成的过程。

(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问题情境的内容、形式要根据学生所处的不同年龄阶段而有所变化。

对低年级儿童而言,颜色、声音、动画等有极大的吸引力,教师可运用故事、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对高年级的学生,则要侧重创设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尽量让他们因内心的成功体验产生情感的满足,进而成为推动下一步学习的动力。

只有基于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来设计问题情境,才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这样的情境才是有效的问题情境。

2、有效问题情境的特征(1)趣味性。

学生有了强烈的学习兴趣,就会自然萌发参与意识,就能顺利进入自主学习状态,积极探索。

因此,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应富有趣味性,要有利于唤起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比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多媒体动画出示一个魔盒,学生输入一个数,这个数经过魔盒的加工,出来的便是另一个数。

如输入9,出来的是19,输入34,出来的是44,输入b,出来的是b+10,输入m,出来的是m+10……这里,通过魔盒,创设输入“b”“m”出来“b+10”“m+10”这一情境,从而让学生深切体会,出来的“b+10”“m+10”就是结果,而在输入的数与输出的数的不断变化中却又存在着不变:出来的数总是进入的数加10,即“b+10”又表示一种关系。

“魔盒”的情境创设一下子吸引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呈现出了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势。

当然“魔盒”只是一个“道具”,而这一道具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解决了认知的难点:“b+10”“m+10”既是一个结果,也是一个关系式。

这样的情境创设既有趣又合理。

(2)启发性。

在学习中产生疑惑是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目的是促进学生数学思想和思维的迁移。

在教学中,从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知识自身规律等方面创设问题情境,是学生突破难点的“金钥匙”。

(3)挑战性。

小学生不仅对“好玩”感兴趣,也对“有用”“有挑战性”的数学感兴趣。

所以我们在创设情境中还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设法给学生经历“做数学”的机会,让他们在开放性、探究性问题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从而感觉到数学学习是很重要的活动,并且初步形成“我能够而且应当学会数学地思考”。

用情境问题导入新课,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巧妙地照应教学内容,轻松自然,直奔主题。

而情境留给学生的问题,又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寻求奥秘。

(4)现实性。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的问题情境应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把“身边的生活”引入课堂,再把“数学知识”引入“身边的生活”。

其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体会数学的价值和力量。

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单元时,让学生到超市去了解商品的价格,买自己所需的物品,再把自己调查了解到的信息作为课堂教学的资源。

教师再创设买卖问题情景,让学生在付钱买实物的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了对元、角、分的认识和换算,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

只有让学生亲身体验过,动手尝试过才能更容易掌握,才能发现知识的用处,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更学到了如何去用知识。

3、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1) 利用认知冲突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的产生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基于自己原有知识结构产生的困惑。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的学习任务间形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比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课时,教师首先让学生回忆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并出示一些数,让学生判断是否能被2或5整除。

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能被3整除的数是否也有特征呢?并让学生随便说一些数,教师把它们分成能被3整除和不能被3整除两类,让学生分别验证老师说的是否正确,再观察它们有什么样的规律。

学生按照观察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方法进行观察,从而产生了困惑。

于是教师告诉学生,我们不能仅仅只观察个位,还要把其他数位上的数都观察一下,只要同学们认真学习,很快也能掌握这一秘密。

这样,学生就会产生获取新知识的强烈渴求,很有兴趣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学效果自然会提高。

(2) 借助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爱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很容易进入故事营造的生动情境中。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需要,借助儿童喜爱的故事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加深儿童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数学审美能力。

比如,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可设计这样的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过了火焰山后来到一个村庄。

村中田里种植了一大片西瓜,好客的农夫给他们送来一个大西瓜,八戒见到西瓜馋得口水直流。

悟空要求公平地分给每人1/4。

八戒听了不高兴地说:“瓜是俺老猪化来的,俺肚子大,要吃1/6,至少也要1/5。

忠厚的沙僧给八戒切了1/6,正当大家开心地吃着西瓜时,贪吃的八戒却在一旁直拍脑袋:怎么自己的这份反而比他们的少呢?带着这个问题,学生学得更加主动、深刻。

(3) 借助游戏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生好动,喜欢做游戏。

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在玩乐中认识事物,吸取数学知识和经验,并应用于实际生活。

比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教师可拿出标有价格的钢笔、文具盒、玩具飞机、排球等物品,让学生模拟生活情境,扮演营业员、顾客进行买卖,在游戏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知,体验成功的快乐。

游戏形式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活动的安排都应该充分考虑到趣味性和学生的生活背景,尽可能为学生创设一些具体、有趣并富有一定启发性的问题情景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经历一个艰难、无奈、成功、喜悦的心理历程,感悟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感兴趣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

把单调、重复、类同的数学知识游戏化了,这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好方法。

(4)结合实践活动创设问题情境。

操作实践是手、眼与脑的密切协作活动,是对客观事物的动态感知过程,是把外部动作思维转化为内部语言形态的智力内化过程。

在操作实践活动中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质疑,促进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

比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可让学生量一量课前用硬纸做成的大小不同的若干圆的周长和直径,学生发现了“圆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在此基础上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就能掌握圆的周长计算方法。

这样的实践操作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且让学生从多角度提出问题,培养和增强了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

(5)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创设富有生活情趣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熟悉感、亲切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