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献学资料、习题、答案资料

最新文献学资料、习题、答案资料
最新文献学资料、习题、答案资料

1、中国早期文献包括哪些形式?简述它们在文化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答:中国早期文献形式包括甲骨文、金文、石刻等。甲骨文等。

A:甲骨文也叫卜辞、契文、龟甲文等,它记录了和占卜相关的事情,其典册是中国最原始的书籍。甲骨文是早期的“史书”,记载内容丰富,包括了政治、文化、军事、社会、天文、历法、医药等方面的内容,目的明确,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考古价值,保存了珍贵的早期史料。

B:金文也叫“钟鼎文”,又成为“铜器铭文”,是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文字的内容最初是统治者刻上的名字或其它符号,后来渐渐刻上带有纪念性的文字,说明作器的原因或者作器的人。后又进一步将需要永久保存的文献也刻上。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历史事件,并且青铜器耐磨、耐压、耐腐蚀,便于保存文献。因此,金文在文化史上的作用和地位十分重要。

C:石刻文字的主要种类有岩画、石鼓文、玉刻文、碑文等。它的特点是取材方面,面积大,搬运不方便但是不容易流失、毁弃,利于长期保存。

中国的这些早期文献形式都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为我们在考古、研究古代的文化、政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具有极其珍贵的价值。

2、中国现存最早的古籍目录是哪一部?特点是?

答:是《汉书艺文志》。是东汉班固在刘向、刘歆所撰的《七略》基础上编写的。

它的特点是:

A、继承了《七略》以“六分法”为核心,以总论、叙录为辅助手段,揭示文化学术发展脉络的中国古典目录学的优良传统,并开创史志目录这一体例,使古典目录学更加成熟。

B、它从书籍的反战实际情况来处理问题;

C、重视书籍作用的联系性,合其所当合。重视书籍性质方面的距离性,分其所当分。

D、分类详细,部类中又有子目。

3、为何说目录具有“考辩学术源流”,保存古籍及“读书指南”的作用?举例说明。

答:目是指分条细别,遍辩其事;录是指详细的,把字一一刻到载体上。目录始用于西汉刘向父子校理群书之时。目录标示目次,避免错乱,便于检索,可以考当代查著述概况及其文化科技发展水平,历代文献目录对比分析研究,可以辩证书籍真伪来历,考查文献的散失与积聚及其学术渊源演变的情况。因此,它具有……的作用。

如我国现存最早的私家目录——南宋晁武撰的《郡斋读书志》,给自己收藏的书记编目、分类,保存了不少失传的目录,后世的人根据这个目录寻找到了不少亡佚之书的信息。每书都有提要,对作者、注疏者的时代、爵里均有详细介绍,而书之内容优劣得失,都有公正的评语,学术源流的考订多有精到之处,是后世整理古籍,考辩存佚的重要证据。

又如《隋书艺文志》在各部、类之中都有写序,简要说明了诸家的学术源流及其演变。小注收录了粱代收藏而隋已散佚或残缺之书,使后世得以考见粱藏书及粱以来典籍的存亡。有“存令书、考亡佚”的双重作用。

4、简述西汉刘向父子等人整理群书对保存中国古文献的贡献及成就。

答:他们整理群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一般认为文献目录起源始于刘向、刘歆父子校理群书之时。刘向校书,每校一书便写叙录一篇,后将群书的叙录整集在一起,便是《别录》。刘歆又在此基础上编撰《七略》,它是是我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后班固在此书基础上作成第一部完整的图书目录——《汉。志》。《别录》、《七略》开创了文献目录的先河,对后世影响很大。其次,在版本方面,他们用各种不同版本进行校勘,首创了“百

衲本”。保存了不少版本信息,为注重版本第一人。在校勘方面,刘向立校勘章法程式,历代继之不断。这对考辩、保存、流通古籍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5、刘向父子的《七略》与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之间有什么关系?简述性质与作用。

答:《汉书艺文志》是在《七略》的基础上,加以删补而成。

性质:《七略》——我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汉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古籍目录。

作用:《七略》——我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不仅使西汉末以前的图书典籍得到了比较系统地著录,而且奠定了我国图书目录的基础,有开创性的贡献,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汉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古籍目录。它继承了《七略》以“六分法”为核心,以总论、叙录为辅助手段,揭示文化学术发展脉络的中国古典目录学的优良传统,并开创史志目录这一体例,使古典目录学更加成熟。通过它可以考查先秦学术渊源流派及古书存佚真伪,是研究我国古代目录学的方法、成就的主要依据,在中国历史典籍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6、说明《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之间的异同。它们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答:同:体制上《隋书》继承了《汉》的传统,下有部序、目序、小注,在各部、类之中都仿照《汉》写序,简要说明诸家学术源流及其演变。异:确立了“四部分类”法,细分小类,使四分法目录具有完整体系。它在小注中收录了粱代收藏而隋已散佚或残缺之书,使后世得以考见粱藏书及粱以来典籍的存亡。有“存令书、考亡佚”的双重作用,这是《隋》的一个创新,也是它胜过《汉》的地方。

地位意义:《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古籍目录,记录了东汉以前的书目,开创史志目录这一体例,为后世图书的分类提供了方法。通过它可以考查先秦学术渊源流派及古书存佚真伪,是研究我国古代目录学的方法、成就的主要依据,在中国历史典籍中的地位十分重要。《隋》是我国现存的第二部图书目录,记录了隋及隋之前的书目,确立了四分法的权威,所收亡佚之书,具有重要价值。

总之,《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不仅是现存最古的两部图书目录,也是使我国目录学逐渐走向成熟的两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在这两本书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上古、中古的典籍聚散分合、学术发展变化,还可以看到我国目录学从六分法到四分法的发展过程。

6、丛书和类书有什么区别?分别评价一部古丛书和古类书,举例说明它在保存文献史料方面各有何作用。

A:丛书是将原单本刊行的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书籍全本收入汇编而成的一部大书,另题以总名刊行。“丛”是总括、聚集与众多之意。丛书又叫丛刊、丛抄、丛刻、汇刻等。类书是采集或杂抄各种古籍中有关资料,将其分门别类加以整理、编次、排比于从属类目之下。它的特点是内容广博,以杂见称,一般是百科全书性质。

B:举例:《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大型丛书,清乾隆年间编篡。收录了我国十八世纪后期以前部分著作,包括经、史、子、集四部书3461种,79039卷,保存了许多有价值的古籍。《太平御览》是类书之冠。它成书于太平兴国二年,是综合性类书,1000卷,55部。抄引上自秦汉下至五代经史百家之言,引书千余种,可勾稽久已亡佚的唐代史料,如《玄宗实录》等。此书门类繁多,可用来研究唐代的服饰、饮食、民俗等。广征博引,参考价值极高,

7、谈谈你对“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这句话的看法。

答:敦煌宝库是我们国家的一笔灿烂的财富,代表了中国古代艺术的辉煌成就,特别是莫高窟随着藏经洞的发现,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形成了一门新的国际显学——敦煌学。敦煌文献是20世纪初的重大考古发现,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些宝贵的文献大部分被外国“探险家”运往国外,法国、英国、日本等国一直有一大批学者钻研敦煌文献,取得了相当的成绩,因而曾有过“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说法。大学者陈寅恪就称“敦煌学是伤心学”。自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起,中国的历史学、考古学和美术工作者到敦煌进行考察的人逐渐增多。如今,中国在敦煌文学、敦煌石窟艺术、敦煌石窟考古、敦煌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研究明显地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8、当代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与两千年前刘向校勘、定本、定名的《战国策》内容大同小异,说明什么?

答:说明二书是同一本书的两个不同版本,只是书名不同而已。这两本书都是对同一本书所做的目录及校勘。它们都是古籍目录。马王堆出如的帛书要早于刘向的《战国策》。

9、简述《四库全书》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两书的性质,比较它们的异同。

答:《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书,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提要》是官修目录,是收书最多的目录。《提要》是《全书》的目录。有的被认为最好的“应刻之书”不仅抄入《四库全书》,而且还应另行刻印,以广流传。被认为合格的“应存之书”不能抄入《四库全书》,在《四库全书总目》中仅存其名,列入存目。

10、毛晋汲古阁刻本对中国文化有何贡献?

答:它是明代私刻本的精华。它薄纸影抄,使大量宋珍本能够留下真面目。毛晋具有保护文化的远大眼光,从明万历到清初,刻了六百多种,书版十万余片,数量多,质量高,影响深渊,是私家刻书之最。而且毛晋汲古阁专刻善本,制作了大量的宋影抄本,在传播古典文献方面的功绩值得肯定。

11、汲古阁刻书有何特色?

答:1 写书版用影抄的方法,成毛抄。2 字体上形成了一种复古——仿宋。学习宋“精轻细,竖精重” 字方正。3 版式上追求“行距疏朗”双细线,白口,左右留双边,颇具送版余韵。4 避讳很多。

12、何谓珍本、善本?简述两者的区别与贡献。

答:珍本,人们把传世孤罕的旧本视为“珍本”。通常也把在世界上仅有一份流传的图书的某一刻本(尽管此种图书还有其他刻本流传)、未刻印的手稿、仅有一份的碑贴的旧拓本称为孤本。它不一定是文字精确,而在于其历史久远,传世孤罕,“历史文物性”为珍本的标准。善本:凡书籍精加校勘,错误较少者,称为善本。善本有三大性质:因其年代久远而有"历史文献性",书籍内容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学术资料性",雕板印制考究、插图等精美的"艺术代表性"。

区别:善本以“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性”“时代界限”为标准,珍本不一定是善本,善不是本也不一定是珍本。珍本不一定在于它的文字精确,而在于它的历史远,传世

孤罕。“历史文物性”是它的标准。

价值:珍本的价值在于其历史久远,传世孤罕。善本在于它,校勘精审、错误较少,字体清晰,纸地优良,墨色纯正,版式大方,装祯美观等。

13、解释清末学者张之洞关于善本标准的定义。

答:一是全本,即没有残删之本;二是精本,即是精校注本;三旧本,即旧刻旧抄本。

14、何谓理校法?它适用于何种情况?为什么陈垣说“最高妙者此法,最危险亦此法?”

答:在找不到可借鉴的版本,无法对校。本校也找不到相似内容时。采用理校法,主要依靠逻辑推理做出判断,没有古本可依据,或数本互异,无所适从。需要深厚的功力,严谨的态度。稍一不慎,就容易出错。所以陈垣说…..

15、清初学者顾炎武说:“凡万历以来所刻之书,多‘牡丹’之类也。”你如何理解这话?

答:后代在重刻古籍的时候,由于写书版、校对的人物质,不明词义妄改古本,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了一些错误,破坏了古籍原来的面貌。这同郑樵的“学者自亡”有共同之处。说明学这、刻书之人要认识到校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采取慎重的态度细心校勘,不要自以为是。

16、校勘有哪些基本方法?在校勘本处理方法中底本式与定本式有什么区别?试述利弊。

答:校勘的基本方法大致有五种:第一,对校。用不同版本校,即选择一种比较好的本子作为底本,再以其它的本子校。第二,他校。本书引用他书之文,用他书原文校。第三,本校。以他书引用本书之问,与本书校。第四,理校。用分析、综合、类比推理。另外,还可以用出土文字资料校。

底本:不改变底本,在注释中作校勘,用注释的方式写字校勘记中,保留底本的原貌。

定本:根据校勘的结婚讲将其直接改在上面,把底本(衍文、脱文、倒置)错误都改过来。凡错误的都不保存,凡改的地方都要用校勘记方式记在上面,便于阅读。

一、文献的概念和范畴:

1、“文献”一词,在现存的古书中,最早见于《论语·八佾》,“文”指文字记载,“献”指有学识的贤人。今天的“文献”指用各种载体记录的所有资料,如文字记载、图像、录音、录像等,但不包括实物本身。

2、研究范围:第一,从时代上来说,有古代文献、近代文献、现代文献、当代文献。

第二,从学科上说有语言文献、文学文献、历史文献、哲学文献、医学文献、法律文献、经济文献、宗教文献、科技文献等。

第三,从文献组群看,有出土文献、敦煌文献、地方文献等。

二、学习文献的方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重在实践。

三、为什么要学习文献学:

1、继承前人的优秀文化遗产。

2、鉴定版本,全面认识文献,对原始文献整理加工,供后人研究使用。

四、中国古代文献的基本状况:

现存古籍的数量大约有七、八万种。

五、文献检索的方法:1、纸质文献的检索方法:一是形序法。包括部首法(创始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笔画法、号码法(王云五“四角号码检字法”);二是音序法:隋代陆法言的《切韵》;三是义序法: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排序方法,西汉初期的词典《尔雅》就是义序法。

2、电子文献的检索方法:分为网络检索和磁盘检索。

网络检索的应有:搜索引擎的使用:全文搜索引擎、目录搜索引擎、元搜索引擎等。

第二部分、分述

一、丛书:

1、定义:丛书是指把多种不同的书编在一起,冠以一个总名。丛书和类书都属于编撰而成的书,但体例不同,类书要打乱拆散原书,丛书要保持原书的完整性,就是把整部书都完整的收入。

2、比较严整的丛书是《四库全书》,其次还有《大藏经》《道藏》等。

3、一般认为丛书起源于南宋俞鼎孙、俞经《儒学警语》,成于南宋嘉泰二年。其次是南宋左圭的《百川学海》。

《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续修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张元济),《四部备要》,《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

《四库全书》共收书3461种,不收文学作品。

《四部丛刊》与《四部备要》之比较:《四部丛刊》的特点是:将难见的珍本以原貌的形式公诸于世,共收录书477种,共3134册,全书分为初编、续编、三编等三个部分;《四部备要》收的书多以常用和校注本为主,在选书的实用性和系统性方面要比《四部丛刊》强,但是在版本价值不能跟《四部备要》比,两者可以相互补充。

两书的异同点:(1)在版本价值方面,《四部丛刊》收录的多是珍本,《四部备要》收录的多是常用和校注本为主,因而《四部丛刊》的版本价值要比《四部备要》大。

(2)在实用性和系统性方面,《四部备要》比《四部丛刊》强。

(3)联系:两本书在收录内容存在着此有比无的互补性。

《丛书集成初编》,王云五主编,商务印书馆出版。《丛书集成续编》。

《中国丛书综录》特点:收录现有图书2792种,分为三册,第一册是《总目分类目录》:分为汇编和类编两部分。汇编分为杂撰、辑佚、郡邑、氏族和独撰五类。类编下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分;第二册是《子目分类目录》;第三册是《子目书名索引》、《子目著者索引》,用来检索第二册的所收的子目。我们查找古书一般首先要用《子目书名索引》,然后在第二册中查知该书收录在哪些丛书里面,最后才能在丛书中找到该书。

《中国丛书综录补正》、《中国近现代丛书综录》。

4、四部文献的构成:

(1)经部:“十三经”

《周易》(魏王弼、东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西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毛诗》(西汉毛亨传,东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周礼》(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东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西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公羊传》(东汉何休注,唐徐彦疏)、《论语》(魏何晏集解,北宋邢昺疏)、《孝经》(唐玄宗注,北宋邢昺疏)、《尔雅》(西晋郭璞注,北宋邢昺疏)、《孟子》(东汉赵岐章句,北宋孙爽疏),《春秋谷梁传》(东晋范宓注,唐杨士勋疏)。

(2)史部:“二十四史“:《史记》(西汉司马迁著,南朝宋裴胭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汉书》(东汉班固著,唐颜师古注)。《后汉书》(本纪、列传由南朝宋范晔著,唐李贤注,志由晋司马彪撰,梁刘昭注)。《三国志》(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晋书》(唐房玄龄撰)。《宋书》(南朝梁沈约撰)。《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撰)。《梁书》(唐姚思廉撰)。《隋书》(唐魏征等撰)。《陈书》(唐姚思廉撰)。《魏书》(北齐魏收撰)。《北齐书》(唐李百药撰)。《周书》(唐魏征撰)。《南史》(唐李延寿撰)。《北史》(唐李延寿撰)。《旧唐书》(后晋刘徇等撰)。《新唐书》(北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旧五代史》(北宋薛居正等撰)。《新五代史》(北宋欧阳修撰)。《宋史》(元脱脱著)。《辽史》(元脱脱著)。《金史》(元脱脱著)。《元史》(明宋濂撰)。《明史》(清张廷玉等撰)。“二十五史”除了以上的二十四史外,增加了(民国)柯绍忞撰的《新元史》。“二十六史”则再加上(民国)赵尔巽著的《清史稿》。

(3)、子部:《诸子集成》、《新编诸子集成》、《百子全书》、《续百子全书》等。

(4)、集部:分为诗歌类:《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全唐诗》、《全宋诗》、《全宋词》、《全明诗》、《全元散曲》;散文类:《两汉全书》、《全唐文》;小说类:《古今图书集成》、《古本小说丛刊》,刘世德、陈庆浩、石昌渝主编;戏曲类:《古本戏曲丛刊》、《全元戏曲》、《全元曲》。

总集指多位作家诗文词曲之汇集。其单收一人之作者为别集。总集之存于今者以《诗经》为最早,再下《楚辞》,再下《昭明文选》、《玉台新咏》。《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文选总集》。《文苑英华》。

别集是指个人的诗文汇编。是四部分类法中“集部”的骨干部分。

汇编类的书:《中西交通史料汇编》,中华书局版(明代以前的古代中外关系史)。《中国近代史史料汇编》,《中国历代自然灾害及历代盛世农业政策资料》(汉代至清代)。《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62年以来有关古典文学的汇编)。

二、类书:

1、概说:“类书”的概念最早出现于后晋刘眴撰写的《旧唐书》。类书的定义应该是:一种分门别类地汇辑资料以供查寻的工具书。它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录而不作;二是分门别类,即将收集到来的资料分类编排。类书就是因类聚资料而得名的。

2、从内容说,类书可以分为综合性类书和专科性类书。一般认为我国第一部类书是三国时期的王象、刘劭等人奉魏文帝之命编撰的《皇览》。隋初杜台卿编的《玉烛宝典》是流传至今的最早的民俗类的专科类书。明代的类书最著名的是解缙等人编的《永乐大典》,这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类书。清代是我国类书编撰的又一辉煌时期,出现了现存部头最大的类书《古今类书集成》,还有张英等编的《渊鉴类函》、张玉书等编的《佩文韵府》、张廷玉等编的《骈子类聚》、《子史精华》、陈元龙编的《格致镜原》、何焯等编的《分类字锦》、潘永因编的《宋稗类钞》、徐珂编的《清稗类钞》。

3、类书的作用:一是查找百科资料;二是考校典籍。

类书举要:(1)《北堂书钞》一百六十卷,唐虞世南著。(2)《艺文类聚》一百卷,唐欧阳询等编。特点:全书共100卷,分46部,每部之中又分为子目,共727种。材料的排列先列叙事性的资料,再列诗、赋、论、赞等文学性的资料。大量征引文学资料列入类书是《艺文类聚》的一个创举。

(3)《初学记》三十卷,唐徐坚等编。

(4)《太平广记》五百卷,宋李昉等著。

(5)《太平御览》一千卷,宋李昉等著。

(6)《册府元龟》一千卷,宋王钦若等编。

(7)《永乐大典》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明解缙等编。(8)《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清陈梦雷等编。该书分为六汇编:历象汇编、方舆汇编、明伦汇编、博物汇编、理学汇编、经济汇编,六汇编下分为三十二典。

(9)《佩文韵府》四百四十卷《韵府拾遗》一百二十卷,清张玉书等奉康熙帝之命而编。

(10)《骈子类聚》二百四十卷,张廷玉等编。

三、政书:政书一般指记载典章制度的著作。政书和类书也有相似之处,也有分门别汇编资料的特点。政书除了罗列资料外,还有作者论述的语言。类书是述而不作,政书是有述有作。政书是在纪传体史书中的“书”“志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记载历代典章制度的专史是唐代杜佑的《通典》。“十通”即《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献通考》、

四、有关文献的其他知识:

1、文献的载体:历史上已被记载下来的文献资料的的载体,载体即承载文献的物体。载体主要有这几种:甲骨、金、石、竹木、帛、莎草纸、羊皮纸、贝叶、纸。

2、纸质文献的装潢形制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是卷子,作为书籍装潢形式所流行的时代是六朝至唐代五代时期。第二是经折装,唐代后期出现了经折装,主要用于佛经装潢,在北宋中叶,即公元11世纪,经折装才代替卷子。第三是蝴蝶装。第四是包背装。第五是线装,明中叶兴起,沿用到清末民国间被洋装书所取代,至今古书仍用线装。

3、文献的形成方式大体上分为著、述、编、译四种。

4、历代文献的大量散佚:第一是秦始皇焚书,第二是西汉末年战乱,第三东汉末年战乱,第四,西晋末年惠怀之乱,第五,候景之乱与梁元帝焚书,第六,隋末唐初战乱,第七,安史之乱。第八,黄巢起义,第九,靖康之难,第十,李自成起义。第十一,乾隆禁毁,第十二,嘉庆宫火,第十三,太平天国起义,第十四,英法联军纵火圆明园,第十五,庚子事变,第十六,日本侵华战争,第十七,文化大革命。

五.文献的版本:

1、定义:“版本”是指雕刻木板印刷的书本,所以前人常写作“板本”。在宋代以前,人们开始使用这个词,仅指雕刻印本。“板本”的含义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变成了以雕版印本为主体的包括写本、活字本、批校本、手稿本在内的一个大概念。

2、纸本文献的版本类型大体上有以下几种:一是写本,又称为抄本,写本一般分为:手稿本、清稿本、抄稿本、影抄本、抄本等五种。二是刻本,按时代分为唐五代刻本、宋刻本、金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民国刻本;按刻书区域分为四川地区刻本、浙江地区刻本、福建地区刻本等;按出资者分为家刻本、官刻本、坊刻本等。三是套印本,第四,饾版与拱花印本。第五,活字本。第六,石印本。第七,珂罗版印本。第八,批校本、题跋本。

3、善本:学术意义上的善本可以归纳为:精注精校,不缺不讹。善本包含两层意义:第一是校勘精校本;第二是具有较高文物价值的古书版本。清末张之洞《輏轩语.语学》:“善本之义有三,一足本,无缺卷,无删削;二精本,精校、精注;三旧本,旧刻、旧抄。前两条是从善本的学术价值来说的即足本和精本,后一条是从善本的文物价值来说的即旧本。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中国善本书提要》。

版本研究的意义:第一读书治学的根基;第二是整理古籍的第一道程序;第三审定真伪,鉴别文物。

六、版本的鉴定:

基本的方法有:第一明确撰写年代;第二细读前后题跋;第三验牌记;第四查避讳;第五考刻工;第六核校阅人的时代;第七看字体;第八看版式;第九看纸张;第十看装潢;第十一查藏印;第十二类比法;第十三查著录;第十四求旁证;第十五对书影。

七、文献的校勘:

1、文献讹误的类型:讹(文字错误)、脱(脱文也叫夺文,即漏掉文字)、衍(即多余的字)、倒(即文字颠倒)、错乱(一段文字乱了次序)。

2、校勘的目的:恢复古书原貌,正本清流。校勘是用同一部书的不同版本和有关资料互相核对,考订文字篇章的异同,以求原文原貌。

3、校勘的条件:一是主观条件。二广求异本,三广求相关资料,四精研所校之书。

4、校勘的办法:第一对校法,第二他校法,第三本校法,第四理校法。

八、文献目录:

1、目录的定义:“目录”一词在现存文献中以《汉书》为最早。《汉书·叙传》:“刘向司籍,九流以别,爰著目录,略述鸿烈。”刘向是我国目录学创始人。目次加序录就构成了一部书的目录。所谓目次指篇名和次第。校雠整理状况、著者生平、内容大要共同构成了一部书的序录。《汉书·艺文志》是我们认识西汉以前中国学术史的重要门户。继《七略》之后,具有典范意义的目录是《四库全书目录》二百卷,这部著作是先秦至清初学术史的系统总结。

章学诚《校雠通义》,章学诚把目录学的最高要求归纳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八个字。

2、古籍分类:西汉刘向父子《七略》把图书分为六大类三十八小类。三国时期魏国郑默《中经》。西晋秘书监荀勖《晋中经簿》。东晋李充重编《晋元帝书目》以甲乙丙丁分四部,从此以后四部的格局基本确定。唐代初年官修《隋书·经籍志》是现存最早的按四部分类法的目录,学术价值比较大。《四库全书总目》可视为四部分类法的代表。

《四库全书总目》共200卷,著录收入《四库全书》的3461种以及存数目6793种,总计10254种。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四部之下又分为44小类。四部之首各有一篇“总序”,每一小类之前各有一篇“小序”,这些序阐明了各种学术思想的渊源流派、相互关系以及划分类目的理由。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收录书籍的主要范围是:

(1)《四库全书总目》虽已收录,但篡改、删改过甚或版本不佳的书籍;

(2)修改阮元的《四库未收书目提要》;

(3)《四库全书总目》遗漏的书籍;

(4)乾隆以后的著作和辑佚书籍;

(5)禁毁书和佛、道典籍中的重要书籍;

(6)词曲、小说及方志等类书籍;

(7)敦煌遗书;

(8)外国人用汉文撰写的书籍。

价值所在:《续修提要》是20世纪30年代对中国现存典籍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清查。它上补《四库全书》之疑,下续乾隆以降新出典籍之目,对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具有重要的价值,是目录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3、目录的类型:一是公藏目录;二是私藏目录;三是史志目录,史志主要是指正史当中的《艺文志》或者是《经籍志》,以《汉书·艺文志》为最早,其后有《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清史稿·艺文志》,其他正史则缺少艺文志;四是专科目录,如经学目录、小学目录、史部目录、子部目录、集部目录;五是特种目录,如举要目录、丛书目录、知见目录、经眼目录、禁毁目录、版本目录、辨伪目录、其他。

九、重要的工具书:

1、《1949—1990年古籍整理目录》,中华书局版。

关于如何查一个历史人物的事迹,可以通过以下渠道来查:第一是研究著作;第二是查年谱、传记,如《中国历代年谱总录》、《中国历代人物年谱考录》(中华书局版)、祖谱等;第三是研究论文。所用到的工具书主要有:《古籍整理研究论文索引》、《全国报刊索引》、《辞海》、《中国历史人名大辞典》、利用《古今人物别名索引》和《室名别号索引》查找别号和室号。来查人物生平事迹。《二十四史纪传人名索引》《中国目录学家传略》等,根据出生地查地方志。

2、如何查地方志?根据《宋元方志传记索引》、《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中国地方志综录》等查地方志。对于不同时期的总书目,我们可以利用《全国总书目》、《民国时期总书目》、《全国报刊索引》、《宋元学案人名索引》、《八十年来史学书目》、《中国史学论文索引》。经史子集均可以作为工具书来使用。关于查年谱,我们所能利用的工具书主要有:《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中华书局1997年版)、《中国历代年谱总录》《中国历代人物年谱考录》。

3、关于语言类工具书的查找。

我们可以利用《现代词典》《辞源》(古代汉语)《辞海》(综合性)。《诗词曲与词汇编》,张相编,中华书局;《诗词曲与词例释》中华书局版;《中国古代名句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国历史大辞典》,《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历史人物大辞典》,《古今同姓名大辞典》,《中国文学家词典》,《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

4、史学类工具书的利用:

《中国文史工具资料书举要》(吴小如、吴同宾编。)《文史哲工具书简介》南京大学图书馆编。《中文工具书使用方法》(上下)武汉大学历史系。《书目答问》张之洞著,范希曾补证,中华书局版。《贩书偶记》及《贩书偶记续编》,孙诒让著。《续四库全书提要》。《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提要》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古典文学名作题解》中国青年出版社古籍部编。《中国文学古籍博览》山西人民出版社。《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宋到清代的小说书目)。《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江苏社会科学院编。《中国文言小说书目》北京大学出版社。《清人文集别录》、《中国史学名作题解》张舜徽著,中华书局版。

5、如何查人物传记,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工具书:

一是正史中关于人物的记载;二是年谱、族谱、言行录、传记类书籍;三是诗文集、诗、记事、诗画、书画录;第四是笔记、野史;第五是地方志;第六是类书、政书中的记载;第七是根据《书目提要》查著作。

6、家谱的价值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人物传记资料。第二诗文资料。第三人口学的重要资料。第四移民史资料。第五研究宗族制度的史料。

十、地方志:1、地方志的数量大约在八千种左右。地方志的种类有以下几种:第一是总志,以全国为著录对象,如《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大元一统志》、《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等。第二是省志。第三是府志。第四是州志。第五是厅志。第六是县志。第七是乡镇志。第八是都邑志。第九是卫所志。第十是边关志。第十一是土司志。十二是盐井志。第十三是专志。

《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中华书局1985年版。共收1949年以前的除山水、寺庙、名声志之外的各级通志共8264种,著录内容包括志名、卷数、纂修者、版本、收藏单位等。后附《书名索引》。

《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金恩晖、胡述兆主编,该书收录旧志8577种,各级各种通志以及具有方志初稿性质的志料、采访册、调查记等都在收录之列,但是不收录山水、寺庙、名声志,方志纂成时间截止与1949年。提要内容包括志名、撰者生平、修纂沿革、内容概述、志书价值、版本源流及附注等。未见原书者不做提要。后附《书名索引》、《著者索引》。

2、地方志的作用:第一是政治作用。第二是考察地理沿革的第一手资料。第三是文学创作与研究的资料。第四是历史资料的渊薮。

3、二十四史中有“地理志”:《汉书·地理志》、《后汉书·郡国志》、《晋书·地理志》、《宋书·州郡志》《南齐书·州郡志》、《魏书·地形志》、《隋书·地理志》、《旧唐书·地理志》、《旧五代史·郡县志》、《新五代史·职方志》、《宋史·地理志》、《辽史·地理志》、《金史·地理志》、《元史·地理志》、《明史·地理志》。

《中国古典文献学》作业

一. 解释下列词语

1. 文献:历史上的各种文字资料或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又叫典籍,有历史价值或参考价值的图书上资料。(按内容分为:文学文献、历史文献、哲学文献,民族文献、政治文献、方志文献、语言文字文献,科技文献。村代上著,可分为古典文献[古代文献与

现代文献]

又:文献包括古典文献、现代文献、多指古典文献。包括清代及清以前的各种文字资料,涉及面相当广泛,诸如政治、经济、哲学、军事、法学、民族、史学、语言、文学、艺术、外事、科技、农学、医药、方志、民俗、图谱以及宗教经典等。

2. 类书:是我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是根据一定的意图(目的),辑录各门或某一门类的

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编排,供人们查索的一种特殊工具书。

类书是辑录古籍中的史实典故、名物制度、诗赋文章、丽词骈语等,按类或按韵加以编排,以供人们检索或征引的一种工具书。(起源于三国魏文帝时的)《皇览》---类书始祖。

现存较早而又较完整的一部类书是唐虞世南的《北堂书钞》

3. 帛书:写在绢帛等丝织品上的书叫帛书。是我国早期图书文献的一种主要形式,盛

行于春秋战国。

4. 古典文献:所谓古典文献,主要是指先秦至辛亥革命期间所产生的各种不同载体、不同文字文献的总称。在这众多的文献中,古籍图书数量最大,是古典文献的主体。在古籍图书中,又以汉语言文字文献最多,所以,古典文献主要研究和讨论汉语言古籍文献的有关

问题。

5. 四部分类法:是指我国历史上对文献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它将文献分为甲、乙、丙、丁或经、史、子、集四大部,每部再分若干大类。四部分类法是我国对古典文献分类的

主要方法。

6. 经折装:经折装是唐代末年出现的一种装帧方式。它是把一幅长长的卷子向左右反复折叠成长方形的一叠,再在其前后各加上一硬纸作为封面,这样就可以从头至尾翻阅,比

卷轴装翻阅起来就方便多了。

7. 蝴蝶装:蝴蝶装简称蝶装,它是把每张印好的书叶,以有字的一7面为准,面对面地折齐。集数叶为一叠。然后在书叶背面(无字的一面)版心的地方用浆糊逐叶粘连,再用一张硬厚整纸对折粘于书脊作为前后封面,再把上下左三边余幅裁齐,就完成了整个装帧过程。展书阅读时,中间是版心,两边是文字,犹如蝴蝶展翅,故名之曰蝴蝶装。

8. 句子索引:所谓句子索引,就是把一部或多部文献中的所有句子都摘录出来,注明

出处,并按一定的方法编排成系统的、便于检索的索引。

9. 索引:索引是把一部或多部文献中的具体内容(人名、地名、书名、字、词、句等)

摘录出来,注明出处,并按一定的方法编排成系统的、便于查考的文献。

10. 鱼尾:版心中间刻划的形似鱼的尾巴的标记,因其酷似鱼尾,故名。鱼尾是装订

时用作折页基准的图形。

11. 政书:专门记载典章制度的图书。它收集历代或某一朝代有关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典章制度方面的史料,分门别类地加以编排和叙述,具有制度史、经济史、文化史、学术史的性质。主要包括“会要”、“会典”和“十通”等。

12. 金镶玉:书籍由于年代久远,以及使用和保管方面的原因,某些图书变得越来越破,甚至将损及文字,如不及时重装,将会变得无法使用。于是人们将书拆开,在书页内另衬一张绵纸或者宣纸,上下加上衬边,重新予以装订。由于衬纸的天头、地脚都宽于原书,可对原书起到保护作用。另外,衬纸一般都很白,而古籍图书的纸色一般发黄,黄白相间,犹如镶黄金与白玉之中,故取名为金镶玉。我国一些地方又将其称为袍套装。

二. 填空

1. 归纳起来,文献的载体形态一共有四种,即:印刷型、声像型、缩微型、和机读型。

2. 我国对古籍图书的分类,一般采取四部分类法,即将图书分为经、史、子、集

四大部。

3. 我国古代常说的“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四种古籍图书的合称,而“五经”则是《周易》、《尚书》、《诗经》、《礼》、《春秋》等五种古籍图

书的合称。

4. 活字印刷是我国宋代毕升发明的,他当时用的是泥活字印书。

5. 《四库全书》修成后,一共抄写了七部,分别收藏在文渊阁、文源阁、文津阁、文

溯阁、文汇阁、文澜阁、文宗阁等七个藏书楼中。

6. 古籍的著作方式主要有撰、注、编、辑、修、纂等六种方式。

7. 《十三经》是《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孝经》、《论语》、《尔雅》、

《孟子》图书的总称。

8. 我国古代古籍的装帧方式主要有卷轴装、经折装、旋风、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

六种。

9. 《十通》是《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皇朝(清)通典》、《皇朝(清)通志》、《皇朝(清)文献通考》、《皇

朝(清)续文献通考》等10种书的合称。

10. 宋初四大书指的是《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文苑英华》

等四部书。

11. 利用计算机在网上搜索古文献资料,目前可用的搜索引擎主要有:Google、Sina

(新浪)、Yahoo(雅虎)、Sohu(搜狐)等。

三. 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 《四库全书》是一种什么类型的图书?该书是哪个朝代、哪个帝王时修成的?总纂

官是谁?

答:《四库全书》是一部大型古籍丛书。该书是清代乾隆年间修纂而成,本书的总纂

官是纪昀。

2. “开成石经”是哪个朝代刻成的?包括哪些经书?该石经现藏何处?

答:“开成石经”是唐文宗开成二年刻成,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孝经》、《论语》、《尔雅》、等十二部儒家经典。“开成石经”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

3. 目前,衡量一部古籍是否为善本书,主要应从哪三个方面进行考查?

答:目前,衡量一部古籍是否为善本书,主要应从这部古籍的历史文物型、学术资料

性、和艺术代表性等三个方面进行考查。

4. 请写出目前最有影响的两部提要式古籍目录的书名来。

答:目前最有影响的两部提要式古籍目录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和《续修四库全

书总目提要》。

5. 宋浙本与明初刻本在字体、版式、印刷用纸、装幀方式方面有何不同?

答:(1)宋浙本在字体、版式、印刷用纸、装幀方式方面主要有以下特征:

1)刻书多用欧体字,即唐初大书法家欧阳询的字体。字体瘦劲,书写字画认真不苟;

2)浙本版心多白口,绝大多数是单黑鱼尾,双鱼尾者较少。书名、卷次在上鱼尾下方,

常用简称,鱼尾上方有时记本页字数,版心下方则记页次;

3)绝大多数为左右双边,四周双边者极少,无书耳,无牌记;

4)版心下多记刻工姓名,有的姓、名皆录,有的只刻姓或名字的简称,有的还在姓名

下刻一个“刊”字。

5)印书多用白麻纸或黄麻纸,纸的帘纹比较宽,约占两指大小,宋刻后印本就不具备

这种特点;

6)大多数为蝴蝶装,南宋末年也有用包背装的。

(2)明初期刻本在字体、版式、印刷用纸、装幀方式方面主要有以下特征:

1)赵体字(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的字体)。

2)黑口,也有花鱼尾。

3)印书绝大多数用白绵纸,也有用黄绵纸的,后印本也有用竹纸的。

4)包背装或线装。

6. 类书的主要功用是什么?

答:(1)查考词藻典故和诗词文句的出处;(2)查考史实和事物掌故、图像;(3)辑佚和校

勘古籍;

(4)具有专门资料索引的功用。

7. 清代内府刻书机构的名称是什么?曾用木活字排印过哪部古籍丛书?

答:清代内府刻书机构是武英殿。曾用木活字排印过《武英殿聚珍版丛书》

8. 怎样鉴别活字本?

答: 根据活字本所具有的以下主要特征鉴定古籍是否为活字本。

(1)版面不平,字画浓淡不匀;

(2)字体歪斜(清代活字本已经基本改正这一缺点);

(3)无断版现象;

(4)上下字绝不交叉;

(5)有的字偶尔有倒排、横排现象;

(6)除个别图书外,一般版框四角不连接,鱼尾和左右行线不连接。

9. 查考古籍内容主要可通过那两条途径?

答:(1)利用提要式古籍目录;

(2)利用辞典、百科全书。

四. 论述题

1. 试论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

答:中国古典文献学是专门研究中国古典文献的学科,研究古代文献的各个方面,除此以外,还研究文献整理的内容和方法,文献史等,为人们认识利用文献提供方便。具体来讲,主要研究以下问题:(1)古典文献的基本构成,即古典文献本身。诸如古典文献的积聚与散佚、载体与形式、部类与体式等。由于中国古代文献典籍传统上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因此,四部文献的构成就成为古典文献研究中一个重要方面。(2)古典文献整理的内容与方法。①求真:运用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方法,保持真实性、完整性②整序:通过目录、类书,索引等各种工具书编签,为研究提供方便。③释读:即通过标点、注释、今释等进行解释,准确理解原文。(3)古典文献整理的历史(文献学边)。研究古典文献产生发展的历史,研究、整理的历史概况总结经验与成果,为整理研究提供借鉴。

2. 陈垣先生总结的进行古籍校勘的四种方法是什么?请分别加以叙述;并请试论学好

《版本目录学》对于做好古籍校勘工作有何重要意义?

答:本题主要答出陈垣先生总结的校勘古籍的四种方法及其含义。并就学好《版本目录学》对于做好古籍校勘工作的重要意义进行简要论述。陈垣先生总结的校勘古籍的四种方法及其含义为:(1)对校:陈垣先生在“校法四例”中说:“对校法,即以同书之祖本或别本对读,遇不同之处,则注于其旁。刘向《别录》所谓‘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者,即此法也。此法最简便,最稳当,纯属机械法。其主旨在校异同,不校是非,故其短处在不负责任,虽祖本或别本有讹,亦照式录之;而其长处则在不参己见,得此校本,可知祖本或别本之本来面目。故凡校一书,必须先用对校法,然后再用其它校法。”进行对校,首要的工作就是要广辑异本,并在广辑异本的基础上明确该书一共都有哪些版本,其以何本为善。这就需要我们熟练掌握古典目录学知识,掌握古典文献检索的业务技能。(2)本校:陈垣先生在“校法四例”中说:“本校法者,以本书前后互证,而抉摘其异同,则知其中之谬误。此法于未得祖本或别本以前,最宜用之。(3)他校:陈垣先生在“校法四例”中说:“他校法者,以他书校本书。凡其书有采自前人者,可以前人之书校之,有为后人所引用者,可以后人之书校之,其史料有为同时之书所并载者,可以同时之书校之。此等校法,范围较广,用力较劳,而有时非此不能证明其讹误。利用他校法亦须掌握版本目录学知识,选择较好的版本,才能收到较好效果。(4)理校:陈垣先生在“校法四例”中说:“所谓理校法也。遇无古本可据,或

数本互异,而无所适从之时,则须用此法。此法须通识为之,否则卤莽灭裂,以不误为误,而纠纷愈甚矣。故最高妙者此法,最危险者亦此法。

3. 试论学习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现实意义。

答:本题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论述:(1)继承和弘扬祖国优秀文化传统;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和发展,形成了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这些文献,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体现。继承和弘扬祖国优秀文化是我们后世学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文化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文化建设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批判。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如何对待这一历史文化传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面临的重要课题。毛泽东同志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具体分析传统文化,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并对此进行了精辟的阐述。这对于我们今天弘扬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仍

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如果不懂得中国古典文献的基本知识,不懂得古籍目录、版本、校勘、辑佚、检索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要继承和弘扬祖国优秀文化,简直就是空想。

(2)读书治学,特别是治古典文史之学的需要;众所周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和研究领域,是整个汉语言文学,其中既包括语言文学理论,又包括具体的文学作品;既包括近现代语言文学,同时包括古代语言和文学;学习和研究汉语言文学,要同时涉猎大量哲学、史学、经学、以及天文学、地理学等各方面的文献。这就要求我们熟练掌握古典文献方面的知识,才能有效利用和开发这些文献,学好我们的专业课程。为今后进行古典文史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对于学习中国古代语言文学、古代历史和哲学的人来说,中国古典文献学是一门重要的必修课,是为专业课的学习服务的一门基础课。由于在以上学科的学习中要涉猎大量的古代文献典籍,因此,非常有必要学习和掌握古典文献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以便使自己在学习和研究中能够做到迅速检索、正确运用古典文献,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3)整理、校勘、辑佚、注解、今译古籍的需要。

4. 试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读书治学方面的重要意义。

答:《四库全书》是清代中叶在朝庭主持下积十年之功编纂而成的一部大型丛书。《四库全书总目》又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由《四库全书》总纂修官纪昀等根据皇帝旨意将《四库全书》纂修过程忠所撰估计提要汇编而成的,全书共二百卷。从篇幅上说是中国目录学史上的巨制,从学术上看也是具有相当价值的著作。《总目》是对中国十八世纪以前的学术大总结,《总目》的序、类、提要,剖析学术源流,是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门径和阶梯。在分类方面,《总目》集古籍四分法之大成,对后世的古籍图书分类影响深远。其具体

意义如下:

(1)《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收录了我国清代乾隆以前重要古籍10254种,基本上将乾隆以前尤其是元代以前的各种主要著作都一一作了介绍,是一部规模宏大的提要式古籍目录,对于我们了解乾隆以前我国重要古籍提供了依据。(2)《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所收图书均写有较为详细的内容提要,通过本书我们可以了解这10254种古籍的内容,对于阅读古籍提供了很好的参考。(3)《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继承了我国古代目录学的优良传统。经、史、子、集四大部、44大类中,部有总序,类有小序,书有提要,形成一个完备的文献编目体制。对于我们“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探寻学术之门径,提供了重要文献。(4)《四库全书总

信息管理学教程期末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管理: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基本管理功能,有效地利用人力、财力、设备、技术、信息诸种因素,促使它们密切配合,发挥它们最高的效率,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2、信息管理:是在管理科学的一般原理指导下,对信息活动中的各种要素,包括信息、人员、资金、设备、技术等,进行科学地规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信息资源,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信息需求。 3、MIS:管理信息系统。 4、IRM:信息资源管理。 5、SCM:供应链管理。 6、BPR:企业过程再工程。 7、ERP:企业资源计划。 8、CRM:客户关系管理。 9、信息:是事物的状态、特征及其变化的客观反映,是客观事物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传递。 10、信息资源:是信息与资源两个概念整合衍生出来的新概念,只有满足一定条件的信息才能称之为信息资源,作为资源的信息,也就是所谓“有用的信息”或“可以利用的信息”。也就是可以利用的信息的集合。 11、狭义的信息资源:是指信息本身或信息内容,即是经过加工处理的,对决策者有用数据。 12、广义的信息资源:信息资源是信息活动中各种要素的总称(包括信息、技术、设备、资金和人等要素),是将信息资源作为系统概念看待。 13.信源:发出信息的来源

信道:信息传递的通道 信宿:信息接收者 14、信息资源管理:狭义的信息资源管理是指对信息本身即信息内容实施管理的过程。广义的信息资源管理是指对信息内容及与信息内容相关的资源如设备、设施、技术、投资、信息人员等进行管理的过程。 15、信息高速公路:从技术上的角度看,实际上是软件、硬件、通信网络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不断发展与集成的结果。 16、信息系统:输入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后,输出信息的系统。 17、EDPS:电子数据处理系统 18、DSS:决策支持系统 19、ES:专家系统 20、EIS:主管信息系统 21、OAS:办公自动化系统 22、SIS:战略信息系统 23、信息采集:是信息资源能够得以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的基础。 24、信息组织:是对所采集的信息实施有序化的过程,是信息管理过程的核心内容之一。 25、内源信息流:是指来源于经营系统内部的或经营企业内部的信息流动。27、外源信息流:是指来自经营部门之外,但与经营部门的经营活动有着密切联系的,外部社会环境和经营内部的信息流。 28、信息流:人类管理和控制下的信息的有序流动。 29、信息处理:一切为更好地利用信息而对信息所实施的处理工作过程。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doc

一、①“文献”概念: 文:文章(典籍),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献:贤才,含知识信息的一切载体。 ②文献概念的溯源、发展: “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 第一阶段:“文”,典籍,指书面材料;“献”,贤人,或贤人的口述材料。 代表人物:东汉郑玄《论语注》:“献,贤也。” 魏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注。 (南宋)朱熹:“文,典籍也;献,贤也。” 第二阶段:叙事为“文”,论事为“献”,同为书面材料。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在序中称道:引古经史谓之“文”,参以唐末以来诸臣之奏议,诸儒之议论谓之“献”; 元代诗人杨维桢《送僧归日本》诗中:“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所谓的“文献”似乎已专指书籍资料了; 明成祖朱棣《永乐大典》(始称《文献大成》); (清)钱林辑《文献征存录》都把“文献”作为书籍资料的代称。 第三阶段:近现代文献的含义发生了较大变化,偏重于文。 1963年颁布的中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把“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把“文献”界定为:“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赵国璋、潘树广《文献学大辞典》:“所谓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二、文献学(三个基本板块: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 概念:“文献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文献”概念的自然延伸,传统的中国古典文献学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此即广义的校雠学。一指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学(或称古典文献学),二指现代文献学(我国古时从事文献整理与研究学者为教雠学家)。由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开创,为历代学者不断发展扩充的,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研究对象:古典文献,指1919年以前产生的文献,基本以文言文和繁体书写的文献。 三、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 1、先秦(起源) ①载体份呈:甲骨、青铜器、石刻、简牍、缣帛。 ②古书开始有注解,训诂学萌芽。 ③孔子整理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若是五经,就没有《乐》)。 ④秦始皇三十四年的“焚书”事件和三十五年的“坑儒”事件,对先秦文献的流传产生了很大的破坏性影响。 2、两汉(奠基) ①简帛碑刻同用。

文献学 重点知识整理

文献学概要(大一下) 题型: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 1、文献的概念 文献:“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最初郑玄、朱熹把文献分解成两部分,“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后来概念发生了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单指历史上又价值的文字资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献学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扩大,现在所谓的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它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也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 2、文献学研究的范围: 文献本体的研究、文献的实证、整序与典藏、编纂、传播。即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包括对文献的载体材料、形制、传抄和印制方式、文献类型的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版本、校勘)、真实性(辨伪)、完整性(辑佚)问题。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藏书的鉴别、购求、收藏、装补、曝书、流通等。也包括藏书史研究、书评学等。 (文献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是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 对文献的载体材料的研究。(甲骨、金石、竹简、绢帛、纸张等) 对文献的形制(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研究。 对文献的传抄和印制方式(写本、拓本、刻本、活字本)的研究。 对文献的类型(经学、宗教、总集、别集、地方志、丛书、宗谱等)的研究等。 文献实证研究: 文献实证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问题:版本、校勘;解决文献内容的真实性问题:辨伪;解决文献内容的完整性问题:辑佚 △文献学的任务 一般任务:文献整理 最终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 意义:全面认识文献,快速筛选文献,能够对不同版本进行鉴别,有能力对原始文献做加工整理供自己和他人使用。对史实和历史常识有更多了解,为历史、文学的专业研究提供技术

奥鹏东财网考2020年3月课程考试《信息管理学》复习资料参考答案

单选题 1.()与信息系统相结合,产生了专家系统。 A.信息技术 B.计算机技术 C.专家技术 D.人工智能 【参考答案】: D 2.信息管理活动的首要任务是()。 A.信息分类 B.信息分析 C.信息采集 D.信息存储 【参考答案】: C 3.信息调查的要求是准确性和()。 A.完整性 B.及时性 C.真实性 D.科学性 【参考答案】: B 4.按照控制来源划分,控制可以分为()、群体控制和自我控制三种类型。 A.正式组织控制 B.非组织控制 C.专家控制 D.自动控制 【参考答案】: A 5.按照信息源传播形式来划分,信息源分为口传信息源、()和实物信息源。

A.网络信息源 B.多媒体信息源 C.超文本信息源 D.文献信息源 【参考答案】: D 6.为开发网络上的电子商务提供了关键的安全环境的是()协议。 A.HTTP B.TCP/IP C.SET D.FTP 【参考答案】: C 7.199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提出了“企业再造理论”。 A.霍顿 B.哈默 C.马钱德 D.莫尔斯 【参考答案】: B 8.按时间性分类,信息可分为历史信息、()和预测信息。 A.自然信息 B.现实信息 C.社会信息 D.有用信息 【参考答案】: B 9.信息检索的概念最早是由()在1950年首次提出。 A.莫尔斯 B.霍顿 C.马钱德 D.香农 【参考答案】: A 10.按管理层次分类,信息管理分为宏观、()和微观信息管理。

A.战略 B.中观 C.战术 D.决策 【参考答案】: B 11.战略规划强调分析、选择和制定方案,而战略管理强调()。 A.战略方案选择 B.战略实施 C..战略规划 D.技术系统构建 【参考答案】: B 12.信息动机形成后可能会产生()和指向作用两种作用。 A.刺激作用 B.凝聚作用 C.激励作用 D.约束作用 【参考答案】: C 13.按社会性分类,信息可分为()和自然信息。 A.科学信息 B.现实信息 C.社会信息 D.有用信息 【参考答案】: C 14.我国目前最常用的文献信息分类标准是()。 A.《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 B.《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图书分类法》 C.《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 D.《国家图书馆图书分类法》 【参考答案】: A 15.软件维护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维护,重点是()的维护。

国际经济学复习资料全

国际经济学复习资料 一、绝对优势理论【名词解释】 亚当·斯密在批驳重商主义基本观点的同时,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容可以概括为:在两国生产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其中一国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中具有较高效率,另一国在另一种商品的生产中具有较高效率,则两国在不同商品的生产上分别拥有绝对优势,此时如果两国根据各自的绝对优势进行专业化分工,并相互进行交换,双方均能从中获益。 二、简述比较优势理论【名词解释】 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在两国生产两种商品的情形下,其中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均占据绝对优势,另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均处于绝对劣势,则优势国可以专门生产其优势较大的那种商品(这是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劣势国可以专门生产其劣势较小的那种商品(这是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国际交换,双方仍能从中获益。三、利用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分析一般均衡条件下的国际贸易【论述分析题】 生产可能性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用来表示经济社会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的各种商品最大数量的组合。它反映了一国的供给水平。 社会无差异曲线:表示在既定收入与消费偏好下。消费者所选择不同商品组合可获得同等满足程度的情况。它是消费者个体无差异曲线的加总,其特征与消费者无差异曲线相同。 (一)两国封闭经济条件下的国均衡 两国均衡时,甲国均衡点为A,乙国均 衡点为A’,国价格线分别为PA和PA’。 甲国在X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乙国 在Y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二)两国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均衡 引入国际贸易,国际比价为PB=PB’=1。①甲国专业化生产X产品,国均衡点由A移 至B点,B点为甲国生产均衡点。经过商 品交换,甲国最终在E点消费,E为消费 均衡点。BC为出口,EC为进口,BCE称 为“贸易三角”;②乙国专业化生产Y产 品,国均衡点由A’移至B’点,B’点 为乙国生产均衡点。经过商品交换,乙国 最终在E’点消费,E’为消费均衡点。B’C’为出口,E’C’为进口,B’C’E’称为“贸 易三角”。 四、分析不同机会成本情况下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分析题】 所谓机会成本,是指在资源既定条件下,额外生产1单位一种商品所必须放弃生产另一

历史文献学复习题答案

历史文献学复习题答案 杨帆整理编辑 一、名词解释 1.郭店楚简:1993年10月,在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楚墓中出土的战国竹简。当时发掘的 竹简804枚,有字的730枚,约13000多字。其主要是道家和儒家著作,如道家的古本《老子》,儒家的《五行》、《忠信之道》等。郭店楚简的出土被许多学者认为是近20年来影响中国学术界最大的一件事,它不仅要改写经学史和儒学学术史,而且要动摇中国学术思想的不少有关定论,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史学价值。 2.隶书: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字体。其先导被认为是渐趋草率的六国古文,到秦朝,民间流 行一种比较通俗、草率书写小篆的写法,称为隶书。到了汉代,隶书成为正式文字。隶书在早期只是简捷的篆书,到汉代笔画形体逐渐整齐,汉隶的最大特点是笔势发扬舒展,有波势挑法。隶书的创造是中国文字史上的一大变革,此后两千年间都不曾有过很大的改革,汉字的字体和字式都基本固定下来。 3.《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中国明代各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历史地理著作,明末清 初顾炎武撰。该书先叙舆地山川总论,然后根据明朝行政区划,叙述舆地沿革,涉及服役、屯垦、水利、漕运等诸多方面,以讲究郡国利病贯穿全书,重点辑录了兵防、赋税、水利三方面内容,是研究明代社会政治经济的重要史籍。被梁启超称为“政治地理学”,也是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国地方政治史必读的书。 4.石经:中国古代刻于石碑上的重要经典,是碑刻的一种。主要分为儒家经典刻石和佛经 刻石两大类,分别以熹平石经和房山石经为代表。石经对于保存古代典籍,纠正经典在传抄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有重要意义。 5.居延汉简:20世纪在我国内蒙古额济纳旗和甘肃金塔县境内出土的汉代简牍,因出土 地在汉代称为居延,因而被称为居延汉简。这批汉简分为两次出土,1930年到1931年出土的汉简称为旧简,约1万多枚;1972年到1974年出土的称为新简,约2万余枚。 居延汉简涉及面很广,包括政治制度、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方面。它对于研究两汉时期西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丝绸之路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6.《四库全书》:清代官修的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囊括了历史主要典籍。乾隆三 十七年到四十七年,清朝选派纪昀、于敏中等人编纂《四库全书》。该书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各类又分为许多子目,检阅十分方便。共收录著作3500多种,对于历代学术做了比较全面的总结,而每一部都有提要,对于该书作者、成书特点、价值都作了介绍,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但在编书的过程中,大量销毁和删改旧书,使我国古代文献遭到极大破坏。 7.周原甲骨闻:1977年,考古学者在陕西岐山县凤雏村发现的周代甲骨文,因这一地古 称周原,因而被称为周原甲骨文。其主要记载的是西周早期的事情,涉及周文、武、成王时期的祭祀、征战、田猎、农业、卜卦等内容,以微雕、内容简略为特点。周原甲骨文对于甲骨文中“易卦”的数字研究以及西周早期社会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8.古今字:同一个词在古书中先后用不同的字表示,就形成了古今字,今字使用后而古字 不废,在意义或用法上各有分工。在汉字的使用过程中,词义的引用和汉字的假借,出现了古今字。而古今字的形成方式主要有四种:①以古字为基础,加上可以区别字义的义符;②改换古字的义符;③完全改换字,今字和古字在形体上无关;④对古字字形略加修改。对古今字的了解和研究对于我们阅读古文有一定帮助,对于研究汉字的发展变化也有一定价值。

信息管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信息管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信息:香农概念——信息是二次不定性之差,不定性就是对事物认识不清楚,不知道,信息就是消除人们认识上的不定性。 哲学概念——信息时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特征或运动状态在人脑中的 反映,它体现出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程度 管理: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基本功能,有效地利用人力、财力、物力、设备、技术、信息诸种因素,促使它们密切配合,并发挥最高效率, 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信息管理:狭义上认为信息管理师对信息本身的管理,即采用各种技术方法和手段对信息进行组织,控制,存储,检索和规划的等,并将其引向预定 目标。 广义上认为信息管理是对信息活动诸要素进行合理的组织和控制,以 实现信息及有关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有效地满足社会的信息要求。信息资源:信息是普遍存在的,但信息并非全部是资源,只有满足一定条件的信息才能称之为信息资源。 狭义的信息资源:指信息本身或信息内容,即经过加工处理的,对决策者有用的数据 广义的信息资源:是信息活动中各种要素的总称(包括信息、技术、设备、资金和人等要素) 信息资源管理:是为了确保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以现代信息技术等为手段,对信息资源实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的一种 人类管理活动。 信息经济学:把信息和信息活动当做普遍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来加以研究的学科。信息源:信息的来源 内部信息:来自组织内部,一般比较可靠,容易掌握 外部信息:从其他地方收集或买来的,要注意其正确性,需要花大力气去搜集 一次信息源:由现场直接采集的信息 二次信息源:各种文件或数据库中存储的信息 静态信息:具有相对稳定性,在一定时期内不发生根本变化的信息 动态信息:反映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实际进程和实际状态的信息。 信息采集:是信息资源能够得以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的基础。指一切信息工作的信息采集,不只是指信息服务部门为用户的需求所进行的信息采集。信息组织:是对所采集的信息实施有序化的过程,是信息管理过程的核心内容之一 信息流:具有动态含义,它是一种定向运动着的信息所形成的流 信息处理:一切为更好地利用信息而对信息所实施的处理工作过程,都称为信息处理。信息处理过程要经过几个环节:收集、加工、传递、存储、检 索、使用、反馈等 内源信息流:指来源于经营系统内部的或经营企业内部的信息流动 外源信息流:来自经营部门之外,但与经营部门的经营活动有着密切联系的,外部社会环境和经营环境流入经营内部的信息流。

国际经济学复习资料整理

NO.1 一、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 核心:金银财富论 贸易保护主义 零和博弈 二、古典贸易理论 (一)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 (二)比较利益理论-大卫.李嘉图 (三)相互需求论-穆勒和马歇尔 (四)机会成本论-哈勃勒 (比较利益理论的现代分析) 绝对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某种产品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其他国家(或生产成本低于其他国家),则这个国家在该种产品的生产上就具有绝对优势;在另一种产品的生产上则具有绝对劣势。 绝对优势理论:各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不生产但进口其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各国均能从国际贸易中获益。 如何判断一国在哪种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呢:(1)用劳动生产率(2)用生产成本 绝对优势理论的评价: (一)绝对优势贸易理论的意义: 1、揭示贸易产生的原因: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能使资源得到更有效地利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规律 2、首次论证了贸易双方都能从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中获利的思想——“双赢游戏”而非“零和游戏”,部分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并批判重商主义。 3、把国际贸易理论纳入了市场经济的理论体系,开创了对国际贸易的经济分析 (二)绝对优势理论的局限性 1、绝对利益论只能解释现在世界贸易中的一小部分交易,一种特例,不具有普遍意义; 2、无法解释绝对先进和绝对落后国家之间的贸易; 3、根据该理论,很多发展中国家不能参加国际交换,如果参加也是只买不卖,与实际不符。 三、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 比较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某种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高于其他国家(或相对生产成本低于其他国家),则这个国家在该种产品的生产上就具有比较优势;在另一种产品的生产上则具有比较劣势。 比较优势理论:各国集中力量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促成各国的分工与专业化,各国均能从国际贸易中获益。 如何判断一国在哪种产品上具有相对优势呢?(1)用相对劳动生产率(2)用相对生产成本比较优势理论的评价:从整体上看,比较利益理论的问世标志着国际贸易学说总体系的建立。著名的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称他为“国际贸易不可动摇的基础”,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比较利益理论表明,无论一个国家处于什么发展阶段,经济力量是强是弱,都能确定各自的相对优势。因此经济落后的国家不应该惧怕对外开放 比较优势理论的局限性:

历史文献学考试题复习

历史文献学考试题 1、蝴蝶装 中国古代的装帧形式之一。五代到宋盛行。雕版印刷的特点是一页一版。蝴蝶装就是将每一张印刷页有字的一面依中缝向内对折,然后把折叠好的一叠单页牢牢地粘到裹背纸上,再将这张纸的外面包上一层硬纸,就成了一册蝴蝶装的书。这种装订形式,对折过的两个单页看起来很像蝴蝶的两个翅膀,故名。宋版书除佛经外,基本上采用蝴蝶装。 2、校勘四法 校勘四法,即陈垣总结的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和理校法。 对校法:就是用同一部书的不同版本来对勘。其方法要求先选择一个适当的版本做底本,然后用其他异本逐字逐句地进行校勘,并记其异同。 本校法:以本书校对本书,即本书的前后文字互勘,比较异同,判断其中错误。 在无异本可供对勘,或无他书可供比勘的情况下,专从本书的上下文着手,互相比较推寻,发现底本的的讹误矛盾之处。 他校法:同一事用其他的书来比勘。(所采前人之书,后人所引之书,同时之书并载的内容)(他校法中所言的他书,是指除了所校勘的本书及其注疏以外的各种与本书相关的典籍类书。用他书校本书,通常是在对校法和本校法不能取得校勘证据的情况下所采用的方法,他能够解决对校法和本校法不能证明的疑误。) 理校法:运用分析、综合、类比等手段,据理推断古书的讹误。(需要古代文字、音韵、训诂、语法、文例、历史、制度等多方面知识手段) (理校法是在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不能有效地校勘古籍的条件下,依靠相关知识分析考证古籍文辞正误的校勘方法,个人主观因素作用很大。) 对古今校勘方法的总结系统全面,缜密清晰,至今被公认为从事校勘的正规方法。 3、类书 类书是分门别类汇辑各种资料以便人查阅的工具书。类书的产生早于丛书,一般认为《皇览》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类书。类书的编纂基本上采用辑录原书资料加以分类排比的方法,在保存古代佚书资料和传世文献的古代版本资料方面,以及在古籍校勘方面具有巨大的价值。但有些类书基本上是在前代类书的基础上修葺增删而成,所引资料未必都是从原始文献摘录而来,辗转引录,不及核校,存在引文脱误、书名错乱等缺陷,故使用时尤需注意。 4、善本 善本是指经过严格校勘,比较鉴别后,选出来的内容完善、刻印精良、装帧精美的古籍版本。 关于善本,不同时代有不同定义。宋人所指的“善本”是精校的本子。清代除此外还关注书籍的文物鉴赏价值。认为一是“足本”(即不缺不漏,不经删削改写的原本);二是“精本”,(即精校、精注,无讹的);三是旧本(旧刻本、旧抄本)。 《中国古籍善本总目》规定:只要在学术资料性,历史文物性,艺术代表性中某一方面或者多个方面有特殊价值的,就是善本。黄永年先生则认为凡校勘精审即接近古籍本来面目的可称之为校勘性善本,凡已成为文物的古籍可称之曰文物性善本。 5.丛书 丛书是将原单本流行的书籍汇编在一起,别题一个总名,以供人们检阅的一种文献形式,可分为专科性丛书和综合性丛书两类。

信息管理学复习提纲简要

信息管理学基础复习提纲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管理 1.1信息的含义 本体论层次: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认识论层次: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 1.2数据、信息、知识及关系P10 1.3信息的特征(基本属性)P6(理解,选择题其中选择解释) 1.4信息管理的定义(广义)P19(基本管理对象:信息资源、信息活动) 第二章信息交流 2.1信息交流含义 信息交流的含义:信息交流是指不同时间或不同空间上的认知主体(人或由人组成的机构、组织)之间借助于相应的符号系统所进行的知识、消息、数据和事实等信息的传递与交流的过程。 ……信息交流分为共时信息交流和历时信息交流。(理解) 2.2信息交流的条件和要素 信息发送者、信息接收者、交流通道、符号体系、知识信息库、支持条件 2.3信息交流的模式(理解+重点理解个别第一模型里的含义)P48 2.4信息交流和传播中的栈 有信息栈参与的社会信息传播过程,我们可以称之为“栈交流”(间接交流,社会代理交流),而S与R的直接交流则可称为“零栈交流”(直接交流)。 2.5信息传递模式(四种) 2.6论述Web2.0环境下有哪些常用信息交流工具及其对你生活学习的影响。(论述) 第三章信息分布 3.1马太效应的表现和作用形式 在用户信息需求中的表现 3.2信息离散分布规律 1.布拉德福定律:“如果将科学期刊按其刊载某个学科主题的论文数量,以递减顺序排列起来,就可以在所有这些期刊中区分出载文率最高的‘核心’部分和包含着与核心部分同等数量论文的随后几区,这时核心区和后继各区中所含的期刊数成1:a:a2的关系”这就是布拉德福定律的区域表述形式。 2.齐夫定律:如果将一篇较长文章(约5000字以上)中每个词按其出现频次递减排列起来(高频词在前,低频词在后),并用自然数给这些词编上等级序号,出现频次最高的为1级,其次为2级……这样一直到D级,如果用f表示词在文章中出现的频次,用r表示词的等级序号,则有:fr = c (齐夫定律)式中c为常数。 3.3信息生产者的分布规律 1.洛特卡定律:在论文数X和作者数Y x之间,存在着下列一种关系:X n Y x = C (此式中,Y x是发表了论文X篇的作者数,n和c是对应于这一典型数据集合而估计出来的两个常数,n的数值在2上下波动。指数n近似为2。则上式可改为:Y x = C / X2 2.普赖斯定律:即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全部论文的半数系由该领域中全部作者的平方根的那些人撰写的。“那些人”无疑是核心或高产作者。 3.4 信息对时间的分布规律 1.指数增长率:

《历史文献学》复习题

《历史文献学》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1、古代“文献”概念中,“文”指文章典籍,“献”指贤人贤才。(第一章) 2、请阅读下面给出的材料,然后根据提问回答问题。 1)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皞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祝鸠氏,司徒也;雎鸠氏,司马也;鸤鸠氏,司空也;爽鸠氏,司寇也;鹘鸠氏,司事也。五鸠,鸠民者也。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九扈为九农正,扈民无淫者也。自颛顼以来,不能纪远,乃纪于近,为民师而命以民事,则不能故也。”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既而告人曰:“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左传·昭公十七年》 (1)请你根据历史文献学知识,说出古代“文献”的概念。 (2)请你用所掌握文献学知识,评评郯子在这个对话体现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3)郯子所说的凤鸟等各种鸟,包括“五鸠”、“五雉”、“九扈”,都是不同的鸟名。你根据郯子所作的阐释,你可以知道郯子是一个么样的人。 2)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评论,以及名流之燕谈,稗官之纪录,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马端临《文献通考·自序》 (1)马端临在这里给“文献”作出的含义是什么意思? (2)马端临在这里给“文献”作出的含义体现了我国古代“文献”概念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3)这里的“献”还有没有古代文献中的“献”的含义? 3)“夫经籍也者,机神之妙旨,圣哲之能事。所以经天地,纬阴阳,正纪纲,弘道德,显仁足以利物,藏用足以独善。学之者将殖焉,不学者将落焉。大业崇之,则成钦明之德;匹夫克念,则有王公之重。其王者之所以树风声,流显号,美教化,移风俗,何莫由乎斯道。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

历史文献学 题型:填空题20、名词解释40、简答题20、论述题20 王应麟《玉海》;版本学有叶德辉《书林清话》,是第一部版本学专著,辑译之书的鼻祖清末大官僚王懿荣-- 1899年刘鹗,第一部甲骨著录著作《铁云藏龟》 --孙诒让《契文举例》 ---整理和研究甲骨文最有成就的是: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地研究甲骨文的学者: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 宋四大类书《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是宋太宗时编写完成《册府元龟》宋真宗时完成,都是北宋时编写的,故后世合称此四书为宋朝四大部书,或宋四大书。 目录学开端人物(六分法)成果:六分法即创始于刘歆的《七略》,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目录书籍 史记三家注:俗称“三家注”的《史记集解》(刘宋·裴骃注)、《史记索隐》(唐·司马贞注)和《史记正义》(唐·张守节注)。 敦煌三大家:姜亮文、向达、王崇明 正史:指官修的以纪传体为体例,记载帝王政绩、王朝历史,人物传纪和经济、军事、文化、地理等诸方面情况的史书叫正史。如,通常所说的二十四史。 双璧: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目解题》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有解题的书目,在学术史上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名词解释 文献、辨伪、辑译、刘向、三通、校勘、郑玄、四分法、六分法、 底本:是校勘时选用的本子。 善本最早是指校勘严密、无文字讹误,刻印精美的古籍,后含义渐广,包括刻印较早、流传较少的各类古籍。 版本:是相对于以前的抄本,专指雕版印刷复制的书籍。最初指一种书籍经过多次传抄、刻印或以其他方式而形成的各种不同本子。随着时代的发展,版本也开始应用于影视、软件等事物上。 尤氏《遂初堂书目》第一部著录版本的书目。

信息管理学基础知识点(马费成、宋恩梅)说课材料

信息管理学基础知识点(马费成、宋恩梅)

一、信息与信息管理 1、信息 信息(本体论):信息是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信息(认识论):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 全信息:我们把同时考虑到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外在形式、内在含义和效用价值的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称为“全信息”。 而把仅仅考虑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称为“语法信息”,把考虑其中内容(含义)因素的信息称为“语义信息”,把其中效用因素的信息称为“语用信息”。 2、信息的特征: (1)信息存在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2)信息产生的广延性和无限性 (3)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传递性 (4)信息对物质载体的独立性 (5)信息对认识主体的相对性 (6)信息对利用者的共享性 (7)信息的不可变换性和不可组合性 (8)信息产生和利用的时效性 3、信息链、数据、信息与知识 由事实-数据-信息-知识-智能五个要素构成“信息链”。

“事实”是人类思想和社会活动的客观映射;“数据”是事实的数字化、编码化、序列化、结构化;“信息”是数据在信息媒介上的映射;“知识”是对信息的加工、吸收、提取和评价的结果;“智能”则是运用知识的能力。 4、信息流 当信息生产出来后(产生)之后,便要流向特定的利用者,于是在信息生产者和利用者之间形成源源不断的“流”,即信息流。 5、信息管理 信息管理的实质就是人类采用技术的、经济的、政策的、法律的、人文的方法和手段对信息流进行控制,以提高信息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效用价值为目的的一种活动。 6、信息管理的视角

(1)从技术视角,信息管理主要研究用手工方式和计算机方式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处理,使之有序化存储、便于快速检索并传递给特定的利用者。这一直是信息管理研究的重点和目标。(2)从经济视角,主要研究以信息的生产、流通和利用为基础的信息市场,包括信息产业、信息经济的形成、发展、特征和运行模式,信息资源和优化配置,信息技术的评价选择以及信息经济效益评价等方面的问题。信息经济学是该视角下信息管理与经济学相互交叉的研究领域。 (3)从行政和法律视角,立足于政府职能,运用行政手段(政策、计划、规划)和法律手段,对信息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着眼于协调和解决社会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新冲突、新的利害关系,促进社会更充分地利用信息,更好地发挥信息的社会功能,为实现某种发展目标服务。信息政策与信息法律是该视角下的典型研究领域。 (4)从人文角度,立足于研究信息流控制中道德、伦理、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建设。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下,人们的信息行为仅仅依靠行政和法律手段是难以有效约束的,必须通过人文精神的培养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对信息活动进行管理。在此视角下,信息伦理、网络伦理的研究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7、信息生命周期管理

补完《信息管理学》复习大纲

《信息管理学》复习大纲 1.哈特莱、香农、维纳和钟义信对信息的定义。P2~3 哈特来:信息是他从通信符号表中选择符号的具体形式 香农:信息被看作是消除信宿对信源发出何种消息不确定性的东西。 维纳:信息是我们对外界进行调节并使我们的调节为外界所了解时而与外界叫唤来的东西。 钟义信:信息是食物存在的方式或运动的形态,以及这种方式或状态的直接或简介的表述。2.简述信息与物质、能量的关系。P3 信息与物质的关系:物质是信息存在的基础。 信息与能量的关系:能量是信息运动的动力。 3.按照信息的表现形式和主体的认识层次,信息如何分类?P4 按照信息的表现形式分类:消息,资料,知识。 按照信息的认识层次分类:语法信息,语义信息,语用信息 4.简述信息的层次如何划分?哲学层次、认识论层次和社会层次。 5.信息的特征。P5 6.普遍性。表征性。动态性。相对性。依存性。可传递性。可干扰性。可加工性。 7.简述信息的功能。(注意各要点的细节)P8~10 认知客体的中介。人类思维的材料。科学决策的依据。有效控制的灵魂。系统秩序的保证。 社会发展的资源。 8.广义与狭义信息管理概念。 9.信息管理发展各阶段的主要任务和特征。P28~29 古代信息管理时期:信息交流是自发的无组织的,信息记载材料是天然的,信息记录方法是手工的。信息活动几种在个体层次上,社会信息量不大,信息管理活动零星、片段,对信息载体进行封闭式的物理管理。 近代信息管理时期:以文献信息为中心,以图书馆为主要阵地,以解决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保存与传播报道问题为主要任务,管理手段基本上是以人力和手工为主并辅之以部分机械化作业,主要管理者是图书管理员。 现代信息管理时期:面向技术的信息管理阶段: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以管理信息系统为主要阵地。以解决大数据量信息的处理和检索问题为主要任务,管理手段计算机化,主要管理者是mis经理。面向竞争的信息管理阶段:以信息资源为中心,以战略信息系统为主要真滴,以解决信息资源对竞争战略决策的支持问题为主要任务,管理手段网络化,主要管理者是信息主管(cio) 10.广义的信息资源包括哪几个方面?P30信息,信息技术,信息人员。 11.人类社会的信息活动都包括哪几个层次?P30个人的,组织的,社会的。 12.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上分析信息管理包括哪些内容?信息管理学主要研究哪些内容?P31 微观:狭义信息资源管理。中观:广义信息资源管理。宏观:广义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上再加上信息产业管理。信息管理主要研究内容:信息管理的基础理论。信息产品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产业管理。

《国际经济学》复习资料全

第一章古典贸易理论 第一节绝对优势理论:亦称绝对成本理论、绝对利益理论 1、代表人物(英)亚当·斯密经济学鼻祖 代表作品:《道德情操论》1759、《国富论》1776 2、按照绝对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和贸易,直接利益主要表现在:①提高产出水平;②提高消费水平;③节约劳动(时间)。 3、理论容概括: (1)如果一国生产某一商品的单位成本比其他国家绝对的低,则该国在该商品的生产中具有绝对优势; (2)各国应专业化生产并出口本国有绝对优势的商品,进口具有绝对劣势的商品,则都会从中受益。 第二节比较优势理论:亦称比较成本理论、比较利益理论 1、代表人物及作品:(英)大卫?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 2、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和贸易,直接利益表现在:①提高产出水平;②提高消费水平;③节约劳动时间 3、理论容概括:(核心:两优取重,两劣取轻) (1)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 (2)各国应专业化生产并出口本国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商品,则都会从中受益。 第三节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 1、代表人物及作品:(英)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1848年 2、国际交换比例:国际交换比例以贸易前两国国的交换比例为限;国际交换比例影响贸易利益的分配;国际交换比例由相互需求的强度决定。(课件) 练习: 1、在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中,机会成本是(B )。 A. 递增 B. 递减 C. 先递增后递减 D. 不变 2、最早提出贸易利益“非零和”观点的经济学家是( C )。 A. 斯密 B. 嘉图 C. 赫克歇尔 D.里昂惕夫 3、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有(ABE )。 A. 绝对优势理论 B. 比较优势理论 C. 要素禀赋论 D. 规模经济理论 E. 相互需求理论 4、古典自由贸易理论的前提假设有(CDE )。 A. 2x2x2模型 B. 技术水平相同 C. 市场完全竞争 D. 消费者偏好相同 E.规模收益不变 第二章要素禀赋理论: 1、要素禀赋:又称要素丰裕度,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2、要素密集度:产品生产中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3、要素禀赋理论容:H-O定理(模型)、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S-S定理、罗伯津斯基定理*。 4、H-O定理:瑞典:赫克歇尔《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1919) 俄林《域际贸易与国际贸易》(1933) 5、H-O定理:定理容:要素禀赋决定一国的比较优势;一国应主要生产和出口密集使用本国丰裕要素生产的商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商品,则两国都会从中获益。评价:为不同国家确定各自的比较优势产业提供了便利标准,有助于各国比较优势的发挥和世

古典文献学 复习资料

古典文献学 名词解释5*4 简答2*10 标点翻译20 修改判断20 文学辨伪20 校勘(字词、历史、重要依据)20 1 .文献”定义 文指文章;献指贤(贤才),谓博学多闻、娴熟掌故之人,约相当于今日之谓“活字典”。(文章、典策) 文献”由“典籍与贤才”到专指“典籍” 。(贤才、秉礼之贤大夫) 现代定义:“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价值或与某学科相关的图书文物资料。今为记录知识的各种载体的统称,即以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如竹帛、纸张、胶片、磁带、磁盘、光盘等)。” 2 “古典文献学”定义 古典文献学: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 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的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利用和保存文献资料。版本、目录、校雠(校勘)等为传统文献学的主要部分。 3 “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趋向 其研究对象包括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 1980s以来,古典文献学出现一些新的趋向,分支文献学和专科文献学受到重视,如文学文献学、文学批评文献学、文献目录学等。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古典文献。 古典文献,一般指“五四”运动以前用雕版、活字和手抄的古籍文献,同时包括文书、卷册、碑铭、拓本等。凡是近代铅印出版物以外的文字材料,均属古典文献的范畴以内。 4 古典文献学的知识范围 古典文献学的主要范围:目录、版本与校勘 古典文献学的其他内容:辨伪、辑佚、标点、注译、检索等 5 古典文献学的意义 大而言之,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国家历史政治文化之重大意义。 小而言之,对个人了解历史文化,从事学术研究,文献学均为基础必备之知识。 6 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 (1)先秦两汉古典文献学的主要成就 ①孔子及其弟子(子夏等)文献整理之功②秦及楚汉之交对文献的破坏 ③西汉对文献的恢复与整理(刘向、刘歆父子等)④司马迁特殊的文献整理贡献 ⑤后汉郑玄等大儒的文献整理⑥熹平(173-178)石经:最早之官定儒家经本 (2)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五代古典文献学的主要成果 ①魏晋南北朝文献破坏与整理(破坏:西晋灭亡;萧梁灭亡。整理:裴松之《三国志注》、刘孝标《世说新语注》、郦道元《水经注》等) ②西晋太康元年(280)左右汲郡发掘之战国魏襄王冢中文献,共16种75篇,至今流传有《穆天子传》、《竹书纪年》③陆德明《经典释文》、孔颖达等《五经正义》等 ④唐咸通九年(868)雕版刻印之《金刚经》⑤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之佛经翻译与整理 (3)宋辽金元古典文献学的主要成果 ①北宋初年宋太宗命李昉等人编纂《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等大型类书 ②宋目录学著述“官修《崇文总目》;私著有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尤袤《遂初堂书目》 ③宋元杰出文献学家有郑樵、洪迈、朱熹、王应麟、胡三省、马端临等 (4)明清及近代古典文献学的辉煌成就 ①明成祖永乐初年由解缙等奉诏编纂《永乐大典》共计22877卷,3.7亿文字,收录大量古书之片断或全文 ②自宋至清佛教典籍《大藏经》编纂 ③清代文献整理工程最大者为《四库全书》之编纂(79337卷,约7亿字) ④明清刻书发达、藏书大家辈出、文献整理学者极多 7、目录、版本、校勘为文献学的三位一体

信息管理学习题集复习资料

《信息管理学》习题集参考答案 二、选择题 1. 信息论的创始人是(A ) A 香农 B 霍顿 C 钟义信 D 哈特莱 2. 90年代,我国文献情报领域的学者们更多地吸收了欧洲学者的信息管理思想,形成了(A ) A 信息管理学派 B 信息系统学派 C 记录管理学派 D 管理信息学派 3. 信息系统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包括(B)、马钱德(D. A. Marchand)等,是三大流派最系统、最 成熟的理论学派。 A 瑞克斯 B 霍顿 C 高(K. F. Gow) D 库克 4. ( C)是三大派流派中内部分歧最大的理论流派,代表人物有马丁、克罗宁 A 记录管理学派 B 信息系统学派 C 信息管理学派 D 管理信息学派 5. 1986年,信息管理学者马钱德和(D )出版了《信息趋势:如何从你的信息资源中获利》, 在这本书中将信息管理发展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信息战略规划成为信息管理发展过程的最新阶段 A 德鲁克 B 安索夫 C 西诺特 D 霍顿 6.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指出,人的需要分成( C ) 级,由低到高排成一个阶梯。人的动机不同,需要的排列的位置也不同。 A 三 B 四 C 五 D 六 7. 美国心理学家( A )的需要层次理论(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指出,人的需要分成五级, 由低到高排成一个阶梯,如图5-2所示。人的动机不同,需要的排列的位置也不同。 A 马斯洛 B 马钱德 C 弗鲁姆 D 弗海德 8. 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Victor H.Vroom) 的( A )是:只有当人们预期到某一行为能给他们带 来有吸引力的结果时,他们才会采取这一特定行为。 A 期望理论 B 层次需求理论 C 公平理论 D 强化理论 9. 公平理论,又称为社会比较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 A )提出的。它主要是研究报酬的公平 性对人们工作积极性的影响。 A 亚当斯(J.S.Aadams) B 马洛斯 C 弗鲁姆 D 西诺特 10. 强化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 B )提出的。他认为,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 行为,这种行为作用于环境。 A 马洛斯 B 斯金纳(B.F.Skinner) C 弗鲁姆 D 亚当斯(J.S.Aadams) 11. 美籍工业研究专家( A )通过著名的霍桑实验认为,美国20世纪20—40年代的人已由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