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写意画兰花的画法步骤

中国写意画兰花的画法步骤
中国写意画兰花的画法步骤

中国写意画兰花的画法步骤2009-05-29 21:41:53 来源:评论:0

画竹子的各种画法

画竹子的各种画法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中国画竹子的各种画法 画竹先画竿。画竿时注意中间部分的竹节较长,上下两端的竹节较短。点节时笔墨较重,行笔如写书法,不要完全地重复,注意浓淡干湿变化。在主要的竹竿上加分枝时,不要只加一边,以免画面重心不平衡。小枝的形态如鹊爪。而画风,雨竹时,会有相应的变化,请留心观察。画竹的用笔如同写书法的用笔。画竹根及主干时如“楷书”笔法,稳健而力透纸背;画小枝杈时则用“草书”笔法,行笔流畅,一一气呵成。初学画竹,还是要求笔笔送到,不求速度,有了一定的基础,再追求更高要求。一幅画面中如出现几根或几十根竹,要注意各根竹和竹节处,不要在一条水平线上。画竹竿时应有笔墨变化,通过竹竿的粗细,用墨的浓淡干湿等来营造出虚实关系和空间感。画竹叶,前人总结了许多方法,最基本的组叶形式有“个”字,“介”字和“分”字。这些组叶形式多以字取名,如“女”字,“人”字,两个人字为“重人”,还有三笔并排下垂,一笔横提画出的为“一川”等等。也有以象形命名的,如“鱼尾”,“落雁”等。不同的组叶形式,可以表现不同状态的竹叶特点。例如,“一川”的形式适合表现风竹,“重人”形式则适合表现晴竹,“分”字形式比较适合表现雨竹等。画一根竹子和竹叶时,可选择一两种相近的组叶形式,相互叠加,既有变化又较统

一。选择的形式太多,会使画面混乱,不好收拾。掌握了这些基本组叶形式后,在实际绘画中还要灵活运用。组叶的相叠相破,会使画中的叶子富有生命力。画竹的顶端或枝梢称为“结顶”,可以说是亮相的地方。如何“亮相”没有一定之规,还是要把基本组叶形式画好,以生动为原则。多到大自然中写生,多观察,多体会。仔细观察竹子,会发现许多生动有趣的地方。所谓“平尖”与“尖尖”是指在竹枝梢端,有生长成熟的叶子,表现整体外形较平,称为“平尖”;而刚刚长出的小叶芽,尖尖的,直直的,则称为“尖尖”。 竹叶的组合,要有主次,虚实,前后,多少等变化。主体部分叶子较多,通常用重墨画出,机时次要部分,与主体呼应起辅助作用的叶子,通常画时会在重墨中加些水分,把它们处理略虚一些,有加紧主体。这样还可以使画面富有变化并和谐统一。画竹讲究构图,讲究聚散关系。一幅画中竹叶的布局有聚有散,不可均匀对待。哪里为聚,哪里要散,哪里留白,都应在作画之前有所考虑,有所计划,正所谓“胸有成竹”。“二蚕抵首”的组叶画法“二蚕抵首”的组叶形式能较清晰地表现出叶子与枝的生长结构。其画法是从叶柄、叶根部位起笔,需有藏锋的动作,而后按笔、行笔、提笔、虚收笔。起笔的样子很象蚕的头部,而叶相对,很具张力。“分”字的组叶画法运用“分”字组叶形式画竹叶,较多是表现雨竹。画时注意在叠加“分”字时,每组

画兰花的技法

自古以来,作为“四君子”之一的兰花深受中国文人的倾慕,也是中国国画家书写描绘的恒定题材。那么兰花的绘画技法有哪些呢?如何画好兰花呢?让我们系统的学习一下中国国画中兰花的绘画技法。 兰花生于深山幽谷,有“王者香”之称的馥郁清芬,加上其纯洁高雅的形象,成为坚贞不渝、不慕荣华的君子美德的化身。历代中国国画家以画兰花著称的画家甚多,成就较大的有南宋元初的赵孟坚、郑思肖,元代的赵孟頫、雪窗,明代的文徵明、陈元素、徐渭,清代的石涛、朱耷、郑燮、李方膺、蒋予检及近现代的吴昌硕、潘天寿、吴葬之、白蕉等。 一、中国国画中兰花叶的绘画技法 起手第一笔,是决定一株兰花的结构、位置之关键。兰花叶有扭曲或飘动,但一般都以一笔画出。常有“一笔长,二笔短,三笔破凤眼”的绘画技法。对于兰叶的宽度变化,以笔的提按加以表现。稍微提笔则叶细,稍微按笔则叶宽。叶片扭曲的部分,稍稍提笔。撇叶行笔须有起伏断续之变,收笔须力到毫端,切忌尖露轻滑。 1.一笔兰叶绘画技法:一般是长叶,笔势长而有力,先从根部藏锋起笔,成“钉头”状。2.两笔兰叶绘画技法:根据第一笔笔势画第二笔,并和第一笔相交成凤眼,第二笔略短于第一笔,两笔不能平行。

3.三笔兰叶绘画技法:第三笔破凤眼,前两笔交叉处从中破之。破凤眼后应形成一大一小两个‘‘眼”,切勿平均切分。 4.五笔兰叶绘画技法 三笔为一组,五笔亦为一组。画好后,可在旁边补稍短的两笔,并和前三笔相交,不宜平行。短叶也可以从叶梢起笔,画向根部。叶梢有尖有秃,但笔锋不宜过尖。更多字画资讯关注淳道字画。注意表现出叶片之间充满变化的相互关系。在实际创作中,有时候画完花之后,作为调整画面需要可再加上短叶。 5.多丛兰叶绘画技法 画面上出现两株或多株兰花,首先应确定主次关系,以突出主体。一般主体应花叶多而密,客体应画得简单而少些,墨色也可淡些。其次,在两株兰的位置关系上,有前后、高低、左右、斜向之不同。各株兰叶之间应相互照应,顾盼有情,主次分明,并体现出主体感及空间感。

中国画竹子的各种画法

中国画竹子的各种画法 画竹先画竿。画竿时注意中间部分的竹节较长,上下两端的竹节较短。点节时笔墨较重,行笔如写书法,不要完全地重复,注意浓淡干湿变化。 在主要的竹竿上加分枝时,不要只加一边,以免画面重心不平衡。小枝的形态如鹊爪。而画风,雨竹时,会有相应的变化,请留心观察。 画竹的用笔如同写书法的用笔。画竹根及主干时如“楷书”笔法,稳健而力透纸背;画小枝杈时则用“草书”笔法,行笔流畅,一一气呵成。初学画竹,还是要求笔笔送到,不求速度,有了一定的基础,再追求更高要求。

一幅画面中如出现几根或几十根竹,要注意各根竹和竹节处,不要在一条水平线上。画竹竿时应有笔墨变化,通过竹竿的粗细,用墨的浓淡干湿等来营造出虚实关系和空间感。 画竹叶,前人总结了许多方法,最基本的组叶形式有“个”字,“介”字和“分”字。这些组叶形式多以字取名,如“女”字,“人”字,两个人字为“重人”,还有三笔并排下垂,一笔横提画出的为“一川”等等。也有以象形命名的,如“鱼尾”,“落雁”等。

不同的组叶形式,可以表现不同状态的竹叶特点。例如,“一川”的形式适合表现风竹,“重人”形式则适合表现晴竹,“分”字形式比较适合表现雨竹等。画一根竹子和竹叶时,可选择一两种相近的组叶形式,相互叠加,既有变化又较统一。选择的形式太多,会使画面混乱,不好收拾。 掌握了这些基本组叶形式后,在实际绘画中还要灵活运用。组叶的相叠相破,会使画中的叶子富有生命力。 画竹的顶端或枝梢称为“结顶”,可以说是亮相的地方。如何“亮相”?没有一定之规,还是要把基本组叶形式画好,以生动为原则。多到大自

然中写生,多观察,多体会。 仔细观察竹子,会发现许多生动有趣的地方。所谓“平尖”与“尖尖”是指在竹枝梢端,有生长成熟的叶子,表现整体外形较平,称为“平尖”;而刚刚长出的小叶芽,尖尖的,直直的,则称为“尖尖”。 竹叶的组合,要有主次,虚实,前后,多少等变化。主体部分叶子较多,通常用重墨画出,机时次要部分,与主体呼应起辅助作用的叶子,通常画时会在重墨中加些水分,把它们处理略虚一些,有加紧主体。这样还可以使画面富有变化并和谐统一。

六年级美术下册第10课《竹》教学设计浙美版〔精品篇〕

第十课竹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水墨画竹及简单的竹制工艺品的制作方法,了解传统的竹文化。 2.欣赏与竹相关的名作、竹制工艺品,探索竹文化,在临摹、制作与竹相关的作品中感受竹文化的魅力。 3.领会传统文化中将植物人格化的内涵,激发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品格的象征之一,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它与松、梅一起被称为“岁寒三友”,又与兰花、菊花、梅花一起被称作“四君子”,象征着高洁、虚心、坚韧等品格,历来为人们所喜爱。墨竹更成为花鸟画的基础画种之一,中国画画家几乎都会画竹子,苏东坡有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这诗句充分表达了中国人的爱竹情趣和爱竹心态。本课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课程,课本通过对北宋文同的《墨竹图》、清代郑板桥的《兰石图》及现代石增泉的《中国精神》等作品的欣赏,使学生了解竹子是中国文人画家借画言志的重要表现题材。学生从竹子的图片、描写竹的摩崖石刻及竹的画法示意图中了解竹子的品种及结构,自主探究有关竹子的诗句、成语、谚语以及描写竹子的文章,了解竹子的象征意义和水墨竹子的画法,掌握竹的形态、构图要点、疏密 关系等要素。课本还选取了竹皮的制作过程、民间艺人编织竹制品的图片以及竹制生活用品和竹制工艺品,引导学生贴近生活、观察生活,去发现欣赏生活中的美,培养审美能力,激发动手制作的欲望,在学习过程中,体验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交流,感受愉快、美好的情绪。 2.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传统的竹文化,认识竹所具有的优秀品格。 难点:在用水墨的方式表现竹时,能较好地掌握画墨竹时用笔用墨的方法,能合理利用技法制作竹子工艺品。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国画竹子的画法及步骤教学设计 (2)

国画竹子的画法及步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中国传统花鸟画的学习,初步掌握花鸟画的技法。学习竹子、梅花及花鸟的画法,并尝试运用笔墨表现竹子、梅花及鸟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中国的用笔用墨方法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画的笔墨技法与造型的关系,以及笔墨情趣在中国画中的审美作用,同时培养学生的高尚的情操。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良好的文化情境中学习中国画,培养审美能力和对中国的鉴赏能力,提高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在良好的文化情境中学习美术,欣赏历代花鸟画作品及相关诗词,了解中国画的审美、艺术特色、了解竹子的画法及其文化内涵,体验笔墨情趣,学习竹子的画法。难点:掌握一定的中国笔墨技法,体验笔墨情趣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毛笔(大白云和狼毫各一支)、生宣纸(或高丽纸)、毛毡或报纸(做垫纸用)、调色盘、国画颜料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竹子实物、颜料、笔等示范用具。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手拿竹子实物)问同学们,看这节课老师带来了什么啊?(引出本节课学习的主题) 二、新课讲授: (1)、我们首先来观察下,老师手上的竹子长什么样,分析

了解竹子的造型特点。 (2)、邀请学生介绍竹子的生长特点、生长习性。(3)、展示、欣赏优秀的画竹的作品,请学生谈谈感受,说说有关竹子的诗词。 (4)、教师介绍郑板桥与竹子的逸闻趣事以及诗、画作品,指出竹子的象征意义,了解中国古代画竹是有一定象征意义的,学习竹子虚心有节的品质。 (5)、学习中国画中表现竹子(竹干、竹叶)的方法。三、实践体验: (1)、鼓励学生在宣纸上尝试运用中国画材料画竹。 展示评价: 学生展示所画竹子作品,互评作品。 四、教师小结

中国画写意花鸟画入门大全

中国画写意花鸟画入门大全 第一章概述 一、中国画的分科 中国画原称水墨画,始于唐,成于宋,盛于元,历史悠久,它是我国独特的绘画艺术形式,绘画技法非常丰富。从表现内容上可以分为工笔画,小写意和大写意三种。工笔画工细秀丽,造型严谨准确,大写意笔墨简练,造型概括传神,小写意笔墨技法介于两者之间,深受人们青睐,比较适合中老年人鉴赏和学习。 梅兰竹菊称四君子,是传统学习中国花鸟画的入门绘画题材,是基础课,所以将其纳入本书的编绘内容。梅兰竹菊练好后,掌握了运笔用墨的基本绘画技法,在此基础上,可举一反三再拓学其他绘画题材就容易多啦。 二、初学者应具备的工具 学国画要准备一些基本的绘画工具,简称文房四宝,具体是:

1.毛笔毛笔种类名称繁多,形有大中小之分,质有软硬兼之别。初学时,大中小笔都应有,先备大小提斗笔各一支,大笔最好买兼毫的;中型笔买一支大兰竹、一支大白云;小型笔,买一支叶筋或衣纹笔,以后可根据需要逐步添置。 2.墨过去作画先用墨锭砚墨,墨有油烟墨和松烟墨之分,现在多用墨汁,市场上有一得阁、曹素功和中华牌等,宜书宜画,使用方便。 3.纸国画纸,有生宣和熟宣之分,生宣吸水性强,熟宣添加明矾制作不吸水。写意画要用吸水性较强的生宣纸。安徽产的“特净皮”、“净皮”最好,但价格高。初学者可用云南宣、浙江宣或四川夹江宣,价格适中。规格不要太大,一尺宣方便,可以直接做画。买三尺宣和四尺宣也可以,用时可以根据作画需要自裁,如四尺对裁,或四尺裁三,四尺裁四等。4.画毡亦称毛毡,垫在画纸下面,作画时吸收渗透的水墨初学者可以用旧毛毯、旧呢子代替,以平而有绒为好。临时作画没有条件,也可以把报纸垫在画纸下面作画。 5.笔洗内盛清水是洗毛笔用的,市场有售。初学者可以暂时不买,选择阔口而光滑的陶瓷大碗或杯瓶代替。 6.调色盘调墨配色用,市场售有七池型和重叠型的,初学者也可不买,可以选择中小型白色盘子代用,多少自便,一般有三、五个就可以啦。 7.颜色可买一盒12色的中国画颜色,也可选购常用的铅管颜色,如锌白、曙红、胭脂、藤黄、朱砂、赭石、石青、石绿等,用量多的可以随时单买补充。 笔筒、书架、镇纸等其他备品,可根据个人条件和学习进程的需要逐步添置完善。

简单的中国画竹子的图片

简单的中国画竹子的图片 简单的中国画竹子的图片1 简单的中国画竹子的图片2 简单的中国画竹子的图片3 简单的中国画竹子的图片4 简单的中国画竹子的图片5 亦称“士夫画”。中国画的一种。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以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北宋 苏轼提出“士夫画”,明代董其昌称道“文人之画”,以唐代王维 为其创始者,并目为南宗之祖(参见“南北宗”)。但旧时也往往借 以抬高士大夫阶层的绘画艺术,鄙视民间画工及院体画家。唐代张 彦远在《历代名画记》曾说:“自古善画者,莫非衣冠贵胄,逸士 高人,非闾阎之所能为也。”此说影响甚久。 近代陈衡恪则认为“文人画有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通常“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借以发抒“性灵”或个人抱负,间亦寓有对民 族压迫或对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他们标举“士气”、“逸品”, 崇尚品藻,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很重视文学、书 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的缔造。姚茫父的《中国文人画之研究·序》曾 有很高的品评:“唐王右丞(维)援诗入画,然后趣由笔生,法随意转,言不必宫商而邱山皆韵,义不必比兴而草木成吟。” 中国花鸟画的立意,往往关乎人事,它不是为了描花绘鸟而描花绘鸟,不是照抄自然,而是紧紧抓住动植物与人们生活遭际、思想 情感的某种联系而给以强化的表现。它既重视真,要求花鸟画具有“识夫鸟兽木之名”的认识作用,又非常注意美与善的观念的表达,强调其“夺造化而移精神遐想”的怡情作用,主张通过花鸟画的创

作与欣赏影响人们的志趣、情操与精神生活,表达作者的内在思想 与追求。 表现在造型上,中国花鸟画重视形似而不拘泥于形似,甚至追求“不似之似”与“似与不似之间”,借以实现对象的神采与作者的 情意。 在构图上,它突出主体,善于剪裁,时画折技,讲求布局中的虚实对比与顾盼呼应,而且在写意花鸟画中,尤善于把发挥画意的诗 歌题句,用与画风相协调的书法在适当的位置书写出来,辅以印章,成为一种以画为主的综合艺术形式。 在画法上,花鸟画因对象较山水画具体而微,又比人物画丰富,所以工笔设色更具写实色彩或带有一定的装饰意味,而写意花鸟画 则笔墨更加简练,更具有程序性与不可更易性。

大班美术国画兰花教案

大班美术国画兰花教案 关键词:写意花卉;运笔;墨分五色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兰花在花鸟画中的象征意义,重点理解兰花叶的透视结构,用写意法画兰花。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范例,分析画法,学生临摹画作,使学生领会兰花的清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兰花习性,领会兰花象征着虚怀若谷,清雅脱俗的精神。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1.引导学生观察兰花叶子因角度和姿态区别呈现的不 同美学形式。 2.初步感知和体验写意兰花的基本技法。 难点:掌握中国写意兰花的线条特点和运笔技巧。把握住画面叶的整体走向、疏密以及墨色的变化。 三、教学准备 兰花盆景、墨汁、生宣纸、笔洗、毛笔、毛毡、兰花画法步骤解析图、范例数幅。 四、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师:传统国画中的“四君子”指谁?生:梅、兰、竹、

菊。 师:今天要好好认识一下四君子之一的――兰。你喜欢兰花吗?了解兰花吗?说说你和兰花的经历? 生1:喜欢兰花,兰花品种多,外形好看。 生2:我去过植物园兰展,有的花瓣卷卷的,颜色五颜六色的都有?? 师:兰花是非常美丽的一种花,在公园、山村、电视网络中都能见到。目前世界上已培养了1000多个兰花品种。 兰花不但是中国文人人格和气节的写照,而且被赋予广泛深刻的象征意义。人们从兰花空谷独放,幽香自来的特性中悟出其虚怀若谷的性格。古往今来许多爱兰的人咏兰、画兰,明文徵明《兰竹石图》画兰尤为著名,画家郑板桥也留下不少佳作。 2.引出课题――写意水墨兰花 从生活到艺术 新授知识点,观察兰花盆景。 分四步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兰花叶的特点。 第一步:单片兰花叶子的特点。 第二步:不同角度生长的兰叶姿态。引导学生总结兰叶仰、俯、折的三种姿态。画法可以通过毛笔的提、按、提来表现。 第三步:兰叶的组合。一笔长,二笔短,三笔破凤眼。

最新大班如何画水墨画兰花教学随笔

大班如何画水墨画兰花教学随笔 导语:绘画可以锻炼幼儿多方面发展,培养幼儿的想象力,让幼儿在绘画中自由发挥,还可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思维等等。下面是随笔网小编整理的《大班如何画水墨画兰花教学随笔》,欢迎阅读。 大班如何画水墨画兰花教学随笔【第一篇】:大班水墨画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竹是自然界的一种植物,但它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各种各样的竹竿、竹担、竹筐、竹席子等为人们生活带来了方便。竹笛、竹制品、竹玩具等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乐趣。就连诗人画家也把竹做为他们常常赞颂的对象。可见竹的情节无所不在。国画是我国的国粹艺术,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内涵非常丰富。然而幼儿对国画的接触很少。所以,在这次活动中,我选择幼儿园里的竹子供幼儿欣赏、绘画,让幼儿通过看、摸竹子,在了解竹子的外形特征的基础上,感受水墨画的表现特点和它的意境美。 结合活动情况谈谈几点反思: 一、选材好 结合主题,联系课题,取材于生活。 中国画(也称水墨画)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民族绘画,它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源远流长,已形成了融合整个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思维方式、思想哲学观念的完整艺术

体系。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作为中国的国粹艺术之一的水墨画也在不断地发展,近年来水墨画在幼儿园的美术教学中也逐步开展,结合我们班“我爱我的家乡——美丽的灵水村”的主题,决定水墨画的形式开展美术课题。 根据《指南》中提到的“让幼儿投入到大自然与周围环境中,去感受、发现和欣赏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中美的事物”。所以我大胆地将作画地点移至幼儿园中庭,从生活出发,寻找校园一角,让孩子们走出去观察竹子,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景,让孩子通过画,表达、诠释对生活美得感受。当孩子们从观察竹子到寻找生活中竹的用途的时候,他们睁大了双眼,他们的眼神充满了好奇的热情。对活动的专注性也很高,兴致浓厚。这给幼儿最后的绘画开了个很好的头。 二、意境好 活动中,教师能够营造一种诗情画意的情景,让水墨画教学与观赏、写生相结合,大胆将幼儿在草地上绘画时,坐在户外,看着秀丽挺拔的竹林,空气中流淌着悠扬淡雅的古筝奏曲《高山流水》在这样一种非常优美的环境中,就能能去吸引、渲染幼儿。让幼儿在诗情画意之中,体验水墨画的意境,获得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 当然一个活动有优点,肯定有些不足,以下是我在本次活动中还特别需要注意的几点细节: 一、前期经验不足,

中国画竹子鉴赏

周四9、10节 中国画竹子鉴赏 学院: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辅导老师:

中国画竹子鉴赏 摘要:我国的画竹艺术,历史悠久,自三国、晋开始,及至南北朝隋唐五代逐渐发展,经两宋的提倡,在画竹的艺术创作技法和理论探讨上,都积累了不少经验。唐以前多着重对竹的生机形态自然美的表现,形式上多钩勒着色。两宋以后还盛行墨竹,文苏提倡“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是以景促情,借景抒情,重作者的感受和表现。在表现形式上,形成为工笔,写意或兼工带写,不过南宋以后更偏重墨竹艺术的发展。以下就其艺术特点略述个人的看法。 关键词:中国画竹子苏轼郑板桥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民族绘画的统称,也称国画或水墨画。它以墨为主要颜料,以水为调和剂,以毛笔为主要工具,以宣纸和绢帛为载体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特有画种。它植根于华夏浓厚的文化沃土之中,跨越不同的时空,经历萌芽、发展、成熟、创新、再发展的诸多不同阶段,形成了融汇民族文化素养、思维方式、审美意识和哲学观念的完整的艺术体系。它与西方的油画形成了两座并峙的艺术高峰。 一、我对国画竹子的认识 说到中国画,不仅让我联想到了国画竹子,竹子虚心有节、不畏霜雪、风韵独具,使它成为我国传统美德的物质载体,它独有的品质而被历来的文人墨客所赞颂。它不卑不亢,不屈不挠,不少文人墨客都喜欢它高风亮节的品性,我亦独爱竹子的这种品性。 很荣幸选到了《中国画》这门课程,让我有了一个走进中国

画的机会,也给了我一个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机会。通过学习《中国画》,我学到了很多平时学不到的东西,对中国文化也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中国画的分类方法可谓多种多样。可以从表现手法上分,可以从画科内容上分,亦可以从用色上分。从表现手法上可分为写意、工笔和兼工带写,而从画科上又可分为山水、花鸟、人物等。而从其小类又可再分下去,真是繁之又繁。中国画笔端的表现手法不是一般人短时间内可以学会并熟练运用的,主要有钩、皴、点、染等多达十七种,对于我这样很少接触艺术的工科学生来说,即使发扬那种刻苦钻研、不怕累、不怕烦的精神也难以搞清楚这十几个字的意思,更别说去动手了。不过,虽然我对中国画了解的很少,对于中国画的形式我倒是知道一点,听到老师讲起那节课是感觉听温暖的,因为我家里的堂屋就有一张中堂,所以对其还是有一点点了解的。中国画的形式主要有中堂、条幅、小品、镜框、卷轴、扇面、屏风、长卷等。对于中堂,我们村几乎每一家都有,不过最近几年以为装修,很多人选择了大大的玻璃来代替中堂,不过,个人感觉还是中堂比较好,因为毕竟是历史沉淀下来的,更有韵味。对于扇面,我们也不是很陌生,因为生活中,电视上随处可见,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唐伯虎的那把扇子,电视上不知道出现多少遍了。 二、苏轼“画竹必先成竹于胸” “心中之竹不是手上之竹,手上之竹不是纸上之竹,纸上之竹不是心中原有之竹”。对于画竹的理论,最为精辟的见解莫过于“画竹必先成竹于胸”了。这是东坡画竹心得的高度概括。东坡戏墨,突出其“神”,“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即是最好的佐证。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不顾形了,“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山石竹

《写意兰花》教学设计

摘要:中国画是我国特有的绘画形式,其中写意花卉在我校职高聋生工艺美术专业的美术教学中占有很大分量。国画写意花卉要求绘画技法熟练,古人有“意在笔先”“笔在意内”的说法,都是指必须想好了再落笔,用笔时要有中锋、侧锋、藏锋、露锋等方式。中国画往往执笔就难倒不少学生。其次,用墨的技法,仅墨色浓淡变化就会使很多学生忙得晕头转向,笔中的水分控制又是一个难点。再有,宣纸本身材质也很特殊,无法在上面进行反复修改。此外,还有构图关系、主次、疏密等关系,以及国画特殊的审美观的问题,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成为写意花卉课难上的诸多因素。根据聋职高工艺美术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自选教材《芥子园画谱――兰谱》《兰竹石谱》进行教学。 关键词:写意花卉;运笔;墨分五色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兰花在花鸟画中的象征意义,重点理解兰花叶的透视结构,用写意法画兰花。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范例,分析画法,学生临摹画作,使学生领会兰花的清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兰花习性,领会兰花象征着虚怀若谷,清雅脱俗的精神。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1.引导学生观察兰花叶子因角度和姿态区别呈现的不 同美学形式。 2.初步感知和体验写意兰花的基本技法。 难点:掌握中国写意兰花的线条特点和运笔技巧。把握住画面叶的整体走向、疏密以及墨色的变化。 三、教学准备 兰花盆景、墨汁、生宣纸、笔洗、毛笔、毛毡、兰花画法步骤解析图、范例数幅。 四、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师:传统国画中的“四君子”指谁?生:梅、兰、竹、菊。 师:今天要好好认识一下四君子之一的――兰。你喜欢兰花吗?了解兰花吗?说说你和兰花的经历? 生1:喜欢兰花,兰花品种多,外形好看。 生2:我去过植物园兰展,有的花瓣卷卷的,颜色五颜六色的都有…… 师:兰花是非常美丽的一种花,在公园、山村、电视网络中都能见到。目前世界上已培养了1000多个兰花品种。(自然界兰花图片欣赏) 兰花不但是中国文人人格和气节的写照,而且被赋予广泛深刻的象征意义。人们从兰花空谷独放,幽香自来的特性中悟出其虚怀若谷的性格。古往今来许多爱兰的人咏兰、画兰,明文徵明《兰竹石图》画兰尤为著名,画家郑板桥也留下不少佳作(教师出示范图)。 2.引出课题――写意水墨兰花 (1)从生活到艺术 新授知识点,观察兰花盆景。 分四步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兰花叶的特点。 第一步:单片兰花叶子的特点。 第二步:不同角度生长的兰叶姿态。引导学生总结兰叶仰、俯、折的三种姿态。画法可以通过毛笔的提、按、提来表现。 第三步:兰叶的组合。一笔长,二笔短,三笔破凤眼。说的是长短,疏密,穿插的基本变化。

国画兰花的画法

国画兰花的画法 一般画上见到的兰花是蕙而不是兰,兰与蕙的区别主要在于一茎一花与一茎多花。 兰有梅瓣、荷瓣和尖瓣之分。梅瓣,是说它的花片形圆近似于梅,点法上起笔也同于点梅瓣,行笔至末端向里出锋收笔;荷瓣,其形短肥而头尖近似荷花瓣,点法是用露锋笔尖朝上,先朝左点再向右折笔,后拖然后出锋;尖瓣,其形瘦长而尖,点法是露锋点入然后下按,再轻轻提笔至末端收笔出锋。 兰的结构是花五瓣,当中的两瓣较短朝内侧抱芯,另外三大瓣伸向外侧。花芯是由鼻和舌所构成,茎是由几片叶包裹而成连接花蒂,兰的花芯实际是一个瓣。兰花也有半开或全开的状态,舌上有的有红斑,有的没有红斑,没有红斑的称“素心”。 点花,一种是纯墨色的浓淡点法,另一种是草绿蘸淡花青或草绿蘸淡胭脂的色瓣点法。先点内瓣两笔,再点外侧瓣三笔,行笔起伏较大,要点得飘逸潇洒。要用行书的笔法,三笔间互有映带。兰花的美全在外侧这三瓣笔法的变化。茎部的以浓草绿蘸胭脂左、右两笔下行,形成包裹的样子。用勾、写结合的方法画亦可,笔法要简洁。点斑用浓胭脂色,大的斑点一般两点比较明显,细碎的斑点有的露得不明显,可酌情适当地点入。 蕙一茎多花,五至十朵之间,花从下而上开。尖瓣居多,在一串花之中藏、露、含、放、俯、仰、侧颇具姿致。花六瓣,分内、外层,外层三大瓣是主瓣,内层三瓣,两瓣对称,当中一瓣向外翻卷。传统画法一般把这三瓣概括成两瓣,共五瓣,内层紧束,外层开张,先点内层瓣,再点外层瓣。花苞左右两笔相包。行笔要笔笔衔接贯气,笔断意连。具体笔法和用色与兰花相同,而在外侧三七瓣的点法上更需注意一串花之间造型上的变化,笔意上更需灵活多变。花芯用浓墨点在花瓣的相合处,花苞点在瓣的合缝间,半干时点入。花的三点呈草书的“●”字型或两点呈“●”字型,苞的两点上下连接呈“●”型。 二、叶的画法 画叶称撇叶,意味其用笔同于楷书的“撇”法。撇叶一般用浓墨,与淡色花相互映衬,但有时考虑到层次也用淡墨。每株兰叶在五笔至七八笔之间,先从简单入手练习右撇式和左撇式。第一笔长,自下而上随行笔的提按间粗间细;第二笔仍朝右撇,较短;第三笔朝左撇,与第一笔相交呈“凤眼”状。另一种形式是第一笔长,粗细变化自如,要粗若螳螂肚,细若鼠尾;第二笔朝相反方向撇,与第一笔相交,亦成所谓的“交凤眼”;第三笔短,穿过第一、第二笔形成“破凤眼”。从一株进而两株、三株反复练习。

兰花中国画作品图片有哪些

兰花中国画作品图片有哪些 中国画艺术是中国文化的产物,是华夏民族审美的最高智慧结晶,其中兰花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产物,有很多人喜欢运用中国画的形式去绘画兰花作品。今天先和一起欣赏这些兰花中国画作品,希望你会有所收获的。 兰花中国画作品 国画兰花图片 欣赏完兰花中国画作品图片之后,请和一起看一些关于国画的介绍。 文人国画的艺术风格文人画在题材内容、思想情趣、笔墨技巧等方面各有不同的追求,并形成纷繁的风格和流派。山水画科和水墨写意画法盛行,涌现出许多不同风格的流派。 文人画的题材多为梅、兰、竹、菊、高山、渔隐之类,文人借描绘目之所及的自然景物写心灵感受。他们眼中的梅、兰、竹、菊、高山、渔隐,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君子的化身。梅,冲寒斗雪,玉骨冰肌,孤高自赏;兰,清雅幽香,芳草自怜,洁身自好;竹,虚心劲节,直竿凌云,高风亮节;菊凌霜而荣,孤标傲骨;山水、渔隐则不

问世事,淡漠名利。借此,文人抒发他们内心当中或豪迈或抑郁的情绪。表达其自身的清高文雅,因公因私,因国因家。有陶潜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苏轼作直竹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有吴镇自号梅花道人,言梅妻鹤子而终老;有郑思肖因亡国失土作露根兰等,虽然都是儒家思想的左右和道释思想的慰藉,但是也不乏文质彬彬的浪漫。 文人画重意。杜甫讲"意匠惨淡经营中"匠心独运,可回味无穷。倪赞道“画者不过意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写胸中逸气耳”。文人画重简,无干的皆可简,甚至简到“零”,"零"既是白既是空。“计白当黑”,空、白是为了“多”,为了“够”,为了满足,空白能给人以无尽深远悠长的的感受,似"此时无声胜有声"。文人画重书,张延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夫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能书者皆能画"。赵孟頫诗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需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柯九思论画竹"写竹杆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法或用鲁公撇笔法,木石用折钗股,屋漏痕之遗意"。 文人画重墨趣,运用墨干湿浓淡浑厚苍润的微妙变化,以单纯的墨彩概括绚丽的自然。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它不与中国画三门:山水、花鸟、人物并列,也不在技法上与工、写有所区分。他是中国绘画大范围中山水也好,花鸟也好,人物也好的一个交集。陈衡恪解释文人画时讲“不在画里考究艺术上功夫,必须在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这就叫所谓文人画或谓以

中国画竹子竹竿的画法

在花鸟画中,可以配以朱竹或白描竹,也可以用花青、石青、石绿画竹。 国画竹子 竹竿的画法: 在明代以前,画竹竿用笔多由上而下,多把绢或纸张挂起来直着身子画。清季则不用此法,郑燮辈喜从下向上出竿。其实两种方法都可用,以顺手为是。画竿要中锋用笔,要画出质感和动势,注意表现竹之精神。画时要悬肘,悬腕,行笔平直;两边圆正,一节中不能间粗间细、间渴间浓,墨色无论浓淡总要停匀,忌偏颇无力。若臃肿便不出竹之神韵;若出现蜂腰、鹤膝状,更无生气。从梢至根,或从根至梢,虽一笔笔、一节节画出,但出竿必须笔意贯穿、脉络相连。 画一竿竹,要注意其阴阳向背。一竿中枝叶又分迎面、背面及左右两面,前面的叶可遮掩竹竿。两竿以上,就要注意有主有宾、有浓有淡、有疏有密,有掩映、有补缀、有参差、有照应、有衬贴、有烘托。画

两竿相交时,要避免出现明显的交叉,可用枝破、叶破,或角度不要过大。三竿相交,忌出现鼓架状,四竿以上忌编篱状。画时一般在前者浓,在后者淡。两竿不能齐脚,齐脚则失前后距离感觉。 画节用浓墨。节至梢短,至中间渐长,至根又短,画时要注意。画节要紧接上竿之末。两竿相接处,要避免出现所谓鹤膝形。节虽画得断开,但意要连,要上下承接。画节可用“乙”字或草书“心”字形。 枝的画法: 枝从节上生,生枝各有名目。生枝处谓之鹿角、丁香头或钉头,接叶处为雀爪。直枝谓之钗股。从外画入谓之垛叠或扬叠,从里画出谓之进跳。画枝下笔要圆劲而有韧力,忌平直疲弱。若行笔太软,枝少叶沾,则缺少劲势,无竹之挺挺然,行笔迅速,则挺然之势可具。画老枝,尤要画得节大而枯瘦,嫩枝则和柔而婉顺。枝丰则叶茂,枝小叶也少,叶少则枝昂,叶多枝下垂。竹难于疏,板桥说“冗繁删尽留清瘦”,故竹枝不能太塞。太塞则难于画出竹之精神,亦不易表现空间距离感。画时用笔要瘦而腴、秀而拔,欹侧而有准绳,折转而多断续。睛竹结梢,极为难事,要于现实中着意观察体味。 叶的画法: 画竹叶一要注意结构,二要注意用笔。所谓个字、介字、分字、破分字等是古人总结出的规律。要把叶子分组画,不然必乱。每一组既要

水墨画竹子画法

画水墨画竹子需要注意什么? 中国水墨画写意竹子创作需要注意以下七点: 1、应注意黑、灰、白的处理和水墨浓淡变化; 2、构图应有章法,疏密得当,根据自然生长规律进行创作; 3、枝干应挺拔有力,根据生长规律节节分明; 4、写意画竹叶子的组合用笔应分为“个”、“介”、“少”、“分”等几种组合构图; 5、写意竹子创作笔法变化莫测,选择自己最理想的几种手法,加以熟练和完善最后形成自己独有的创作手段; 6、从简单入手,先观察历代名家佳作,尝试临摹,待熟练之后可以加以完善创作; 7、切记:“笔在心里、心在笔端、胸有成竹、枝枝连叶、叶叶连枝”的创作秘诀。 此外,中国画写意创作贵在随心所欲,因此作者的心态很重要!画如其人在写意竹子里能够表现的淋漓尽致…… 自宋元以来,墨竹画作为“四君子画”之一,逐渐被总结成为中国画基本功训练的重要课程内容,墨竹画谱层出不穷。综观众多墨竹画谱,墨竹画法主要涉及六个方面: 1.位置 元代李息斋在《竹谱》中指出:“然画家自来位置为最难,盖凡人情尚好才品,各各不同,所以虽父子至亲,亦不能授受,况笔舌之间,岂能尽之?惟画法所忌,不可不知。所谓冲天撞地,偏重偏轻,对节排竿,鼓架胜眼,前枝后叶,此为十病,断不可犯,余当各从己意。冲天撞地者,谓梢至绢头,根至绢末,厄塞填满者。偏轻偏重者谓左右枝叶一边偏多,一边偏少,不停趁者。对节者谓各竿匀排如窗棂。鼓架者谓中一竿直,左右两竿交叉如鼓架者。胜眼者谓四竿左右相差匀停,中间如方胜眼者。前枝后叶者谓枝在前,叶却在后,或枝叶俱生在前,俱生在后者。” 上文所讲是指画设色竹的位置,但同样适用于写墨竹,故李息斋又在《墨竹谱》中补充道:“墨竹位置一如画竹法,但干节枝叶四者,若不由规矩,徒费工夫,终不能成画矣。凡濡墨有深浅,下笔如重轻,逆顺往来,须知去就浓淡粗细,便见荣枯。乃要叶叶着枝,枝枝着节。山谷云:‘生枝不应节,乱叶无所归。’须一一笔笔有生意,一面面得自然。四面团栾,枝叶活动,方为成竹。” 位置又称布局、构图,是指画家根据表现意境气韵的需要,并从纸或绢的大小实际出发,来进行总体构图的艺术创作过程。尽管写墨竹构图各各不同,但综观前人作品,大致有全景式、仰枝式、垂枝式、折枝式、横断式和小景式等六种位置。 全景式是画竹子的全竿,一般有三竿以上竹子组成,且以山石、流泉、草木等配景相点缀。数竿竹子往往前后浓淡虚实相生,忌冲天撞地。 仰枝式又可分为枝仰叶偃、枝仰叶仰两种。叶偃者为老竿,叶仰者为新篁。仰枝式往往竹梢具有指日拂云、临风摇影之势,使观者以小枝而窥全竿。如辅以坡石,也只是简笔勾勒,以免喧宾夺主。 垂枝式一般用来写沐浴雨露之竹。如一味垂枝,显得垂头丧气,为画竹者所忌。如果让垂枝临风,叶叶活动,有四面之势,则就满枝玲珑,富于生气了。仰枝式天头要空阔,垂枝式下部须多留空白,以造成“下临无地”的开阔意境。 折枝式构图简洁明快,突出表现摇曳多姿的竹梢。“剪取一枝春带雨”,玲珑可爱。 横断式只截取一段竹子主干,上不见梢,下不见根,以枝叶穿插其间,或以流水坡石相映,以造成曲折幽远、回味无穷的浩阔意境。横断式切忌对节排竿、架鼓胜眼。

竹子画法公开课教案

竹子画法公开课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美术与设计学院 公开课教案 2012 — 2013 学年秋季学期 单位美术与设计学院 课程名称写意花鸟 授课对象 授课教师 职称副教授

竹子的画法 授课题目:花鸟画中竹子的画法 授课形式:讲授、示范、讨论 授课时间:2012年11月27日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节课教师对花鸟画中竹子的画法讲解,使学生了解写意花鸟画中竹子的基本画法,进一步掌握中国画的笔墨技法。能运用笔墨进行小写意创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实践创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生竹叶的组合画法的理解和掌握。难点是学生运用所学的技法进行小意花鸟画创作。 主要教学媒体:教学范画、中国画的有关工具材料(盛水桶、毛笔几只、国画颜料、宣纸等工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学具准备情况 二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写意花鸟画四君子指哪几种品种( 梅兰竹菊) 2前几周我们学习了梅兰菊的画法,运笔方法主要有(中锋、侧锋、逆锋、顺锋),用墨主要采用了破墨法,积墨法等两

种。那竹子运用笔墨如何表现呢,大家想想?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竹子的画法。 三新知教学过程 (一) 竹子的品格和特征 1 竹子的品格 在中国竹子与梅、兰、菊被并称为花中"四君子",它以其中空、有节、挺拔的特性历来为中国人所称道,成为中国人所推崇的并具有谦虚、有气节、刚直不阿等美德的生动写照。 魏晋时期,战乱平凡,文人雅士追求玄学,主要内容是以三玄为思想骨架(《老子》、《庄子》和《易经》称之为“三玄”)“玄”指无形无名的“道”,其核心就是清淡,玄学对绘画的影响表现在绘画作品中,能够体现出作品超凡脱俗、超然尘世、自乐逍遥的风格。如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贤是是指才能的人。西晋末东晋初(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因不满司马昭父子政权,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文学作品追求清谈,世谓竹林七贤。因为这七个贤人是在竹林里面经常聚会,后人把七个人的文采用来附着在竹子身上,所以竹林也就寓意并反映七个文人的人品——高尚,有气节。再如郑板桥画竹诗《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首诗是郑板桥(郑燮)在乾隆十一、二年间出任山东潍县知县时赠给包括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