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雨霖铃2

高中语文必修4《雨霖铃》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雨霖铃》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词作,在诵读中品味词的意境体会词的情感。 2、运用所学意象传情达意。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品味词的意境,体会词的情感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诗词的意象,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点拨法、探究法、讨论法、读写结合。 【教学设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情境导入:播放李叔同的《送别》。 这首歌的名字叫做《送别》。苏轼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我们的生活似乎注定充满离别:“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君臣的离别;“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朋友的离别;“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这是夫妻的离别,正如江淹所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离别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轻轻叩响古典诗词的门扉,去聆听柳永的《雨霖铃》,感受恋人离别的缠绵与哀婉。 二、诵读感知: 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这首词,对词的内容和情感有了初步的把握。 1、教师提问:这首词的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词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词的上片写的是恋人分别的情景,下片是推想别后的生活。词的情感基调是悲伤的低沉的。 2、请同学们带着对这首词的理解有感情的诵读一下这首词。

3、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一下词的上片,同学们注意情感把握的如何。 4、学生评价朗读。 5、教师补充明确,进行诵读指导。 6、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词的下片。同学们听听看她(他)情感把握的怎样。 7、学生点评。 8、教师补充明确,诵读指导。 三、品读领悟: 刚才通过同学们的朗读,我们可以清晰地感觉到这首词缠绵婉转,最后一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更是余音袅袅,余恨无穷,难怪本词会成为宋金十大金曲而广为流传。那么在这首词中,你最喜欢一句?为什么?请大家回答问题的时候,先有感情的朗读你喜欢的句子。 1、学生交流回答。教师适时点评。 2、学生欣赏“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教师补充拓展: 教师提问:关于“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古人说“自是古今俊句”;前人提及柳词,则言必称“杨柳岸晓风残月”,甚至有人直接戏谑柳永为“晓风残月柳三变”;评价柳词风格时也说“柳郎中词,只和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两句到底魅力何在,历来为古人所激赏? 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 这两句的好处怕还是在于集中了许多触动离愁的东西来表现他这次的愁怀。 ①离人饮酒,是作为麻醉剂来削减愁怀的,酒醒就无异愁醒。经过麻醉后再醒过来的愁,就越发使人感到无法排遣了。李憬《应天长》的“昨夜更阑酒醒,春愁过却边病”,周邦彦《关河令》的“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都明显的说明这种情况。 ②“晓风残月”是天还未亮时的景象,这时一切景象都特别凄清,难以感受。古代要赶远程的行人也往往在这个时候动身,因而也常常在这个时候送别。如温庭筠《菩萨蛮》的“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韦庄《荷叶杯》的“惆怅晓莺

宋词四首练习及答案

《宋词四首》练习 【雨霖铃】 “念”字在全词中起何作用? 答案:“念”在结构上是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贯通;在内容上,“念”是眼前景与别后情的分水岭,它把实与虚巧妙地联结起来。 【踏莎行】 1、简析词中“失”“迷”“闭”“砌”任一字的好处。 答案: “失”“迷”二字,既准确地勾勒出月下雾中楼台、津渡的模糊与朦胧,又用被动的笔法,恰切地写出了作者无限凄迷的意绪。“雾失”“月迷”,皆为下句“望断”“无寻处”埋下伏笔。 “闭”字,是对袭人春寒的逃避,是对杜鹃哀鸣的阻止,是对落日夕阳的阻挡,而究其实质,不过是作者自己心灵之门的紧锁。表达了作者对政治环境及自己遭遇的深沉怨愤。 “砌”,堆积之意,表现了怨愤情绪的由来已久,也突出了怨愤的沉重严密,无可疏泄无可排遣。 2、苏轼认为这首词末两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最好,王国维却更激赏“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这两句,你赞同谁的观点?请结合词作具体分析。(4分) 示例一:赞同苏轼的观点。这两句表面上是词人在对郴江说,郴江啊,你本来是围绕着郴山而流的,为什么却要老远地向潇湘而去呢?实则借以自叹身世:自己好端端一个读书人,本想为朝廷做一番事业,正如郴江原本是绕着郴山而转的呀,谁会想到如今竞被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中去了呢?” 这两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显得山水有情,(或答“以诘问的形式结尾,意蕴丰富”)表达了词人被贬谪异乡的孤苦凄清,深长怨恨,显得意味深远。 示例二:赞同王国维的观点。这两句是正面实写词人羁旅客馆的生活:怎能

忍受在春寒料峭中一个人孤独地客居旅馆,更加上此时此刻,杜鹃正阵阵悲鸣,夕阳正徐徐落下。作者借“孤馆”“春寒”“杜鹃”“夕阳”等意象,营造了凄清冷寂的气氛,(分析原句内容及意境,2分) 融情于景的手法,表达了作者谪居他乡的寂寞孤独和强烈的怨愤情绪。(手法和感情的分析,1分) 【苏幕遮】 “五月渔郎相忆否?”表示动作偏指一方。是从故乡的朋友(渔郎)对自己的想念来写思乡之情,请例举以前我们学过的诗词中的相似句。 柳永的《八声甘州》: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好处:自我思念对方,设想对方思念我,构成了多重空间结构,留给人想象空间。“五月渔郎相忆否”,不言自己思家乡友朋,却写渔郎是否思念自己,这是从对面深一层写法,反衬自己对家乡朋友的浓烈思念。 《声声慢》 词中多处运用叠词,找出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本词中多处运用叠词,将词人的愁绪表达得淋漓尽致。又将朴素清新的语言谱入新声,体现出不事雕饰的本色。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起首三句形象、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蕴愁,创造了一种如泣如诉的音韵效果。 又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主要写声音,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词,极富“顿挫凄绝”之感。一滴滴,一声声,它敲击着、震颤着作者的心扉,不能自抑!

高二语文宋词四首

宋词四首 【教学目标】1、掌握词的文体知识,了解词的发展阶段和两大流派的不同特点。 2、了解宋词代表作家的创作风格和主要代表作。 3、掌握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主要方法。 4、品味词的语言,理解词的思想内容。 5、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赏析词的意境。 6、赏析词的艺术手法。 一、导入新课 宋词和唐诗一样,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臻于完善,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宋词的天地,去细细品味它们的动人之处。 二、讲授新课 雨霖铃 1、知识简介 (1)关于柳永:柳永,原名柳三变,字耆卿,排行老七,世称柳七。他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但屡试不第,就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妓填词作曲。由于流传的轶事和词中所表现的内容,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一个风流浪子,以致不为时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扬。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宋仁宗闻而使之落榜,曰:“何要浮名,且去填词。”由是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由于他遭遇坎坷,较多地同中下层市民接触,因此他的词语言比较朴素,接近口语。他精通音律,又吸取了民间新声的优点,写的词不仅音律和谐,美妙动听,而且创制了大量乐调繁复的慢词,大大扩充了词的体制容量,对词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在表现手法上他善于铺叙,尽情描绘,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在内容上,柳词大都是反映大都市中的繁华风光,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离愁别恨的痛苦,表现妇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沦的哀怨,但也曲折地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因而他的词曾传唱一时,甚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足见柳词深受当时市民的喜爱。

宋词四首 知识点总结

一、宋词四首 1.词的知识 1.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是一种和乐可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始称“曲子” 或“曲子词”;又称“长短句”“诗余”。 2.《花间集》是最早的词选集。 3.词的基本特点是: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 4.每首词都有一个词调名称,叫“词牌名”,如《宋词四首》的四个词牌名是“雨 霖铃”“踏莎行”“苏幕遮”“声声慢”。词牌名规定这首词的句数、字数和平仄、押韵等。 5.词牌名后多另立标题,如《宋词四首》中的“郴州旅舍”,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 现。 6.按字数的多少,词可分为小令(58字以下)、中调(59至90字)、长调(91字以上)。 7.词从结构上看多数是分段的,一段叫作“一片”或“一阕”。词从片数上来分有 单调(不分片)、双调(两片,上下阕)、三叠(三片)、四叠(四片)等。 2.作者 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人称“柳七”;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创作了较多慢词,在当时流传很广。《雨霖铃》、《八声甘州》等颇有名,有《乐章集》。 秦观,字太虚、一字少游,号淮海居士,北宋文学家。他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并称为“苏门四学士”,颇得苏轼赏识,有《淮海词》。 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是继苏轼之后北宋中后期词坛领袖,有《清真集》。周邦彦开宗立派,是继柳永之后北宋最有影响力的婉约派词人。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父亲李格非。李清照在《论词》中提到了词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的特点和创作标准:“别是一家”,认为词在表现形式、思想内容和审美特点上,都应该与诗、文区别开来。 3.雨霖铃 ①《雨霖铃》的词牌名源于唐玄宗: ②内容理解 上阕:离别时的难分难舍。 下阕:离别后的孤寂凄清。 主旨表达了与恋人难以割舍的离情。 ③艺术手法: 1情景交融(【思考与练习】一) 抓住典型意象,如寒蝉、长亭、烟波、暮霭、杨柳、晓风、残月等渲染了凄清冷落的气氛,烘托了离别时的惆怅痛苦之情,情景交融。 2 虚实结合: 上阕:实景→实情→虚景 下阕:实情→虚景→虚情 3 细节描写:抓住人物离别时动作、神态的细节进行描摹,将离人内心的痛苦与感 情的缠绵表现得淋漓尽致。 4.踏莎行·郴州旅舍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①修辞手法:对偶、互文、用典。 ②三句中最传神的三个字及表达效果?

高二语文:雨霖铃 (苏教版)

新修订高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雨霖铃(苏教版)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Yu Linling (Su Education Edition)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雨霖铃(苏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 2.了解词牌“雨霖铃”; 3.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4.深刻体会《雨霖铃》“点染”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点染”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ppt课件;《雨霖铃》mtv;flash唱词。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在易水河边送别荆轲去刺杀秦王时,荆轲高歌而去时所唱。 “渭城朝雨裛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友人送别时的情景。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这是许浑在宣城谢公亭送别友人后写的诗。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可这苦痛倒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透过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方的哀怨,母亲呆望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我们可以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 今天我们再次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

高二语文《雨霖铃》的教案及原文

高二语文《雨霖铃》的教案及原文 一、教材内容分析: 这首词被选编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本单元主要是唐宋诗词鉴赏。《雨》这首词作为婉约词派的代表作之一,此 词情真意切,艺术上又颇具特色,后人称之为离别词中的绝唱。教 读此词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婉约词风,感受本词的艺术魅力。更重 要的是可以通过对本词的赏析为学生今后学习古典诗词提供一个范例,从而提高他们对古典诗词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1)把握诗词朗读的节奏、速度、轻重等,提高朗读技巧。 (2)鉴赏意象,掌握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3)比较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风格,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课堂教学与教学用具的整合,引导学生学进行自主式、 探究式学习。 (2)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以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作者当时的理想;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一般特征: 1.学生在初中和高一已学过诗词,对诗词的一般性鉴赏方法,已初步掌握感受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赏析情景交融的词句,准确 理解意象与意境能力有待提高。

2.所教的班级是文科班,他们对诗文阅读与讨论具有较高的水平和兴趣。 初始能力: 口语表达能力较强,具备较好的文本解读能力。 信息素养: 1.基本具备收索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能利用多媒体声像图文获得音乐美,图画美,在鉴赏中感知意境美。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诵读法。朗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重音、语调、语速、体会作者的感情等。通过诵读,使学生得出对本词的整体印象,感觉文章的“气质”。 2.情境法。通过赏析情景交融的名句,展开联想,体会婉约派词风常见意象,体察营造的意境和词人情境。 3.讨论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以别离为导入,创设情境,回忆所学的诗句。 悲莫悲兮生别离。(屈原《九歌?少司命》)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 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孔雀东南飞》) 在这众多的离别作品中,宋代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堪称离别词中的绝唱。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宋词4首雨霖铃学案

语文学案序号 18 高一年级 1、3 班教师学生________ 宋词四首1 雨霖铃 【导学目标】 1、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生的艺术特色。 2、通过理解词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学习分析词的表现手法。 【学法指导】诵读探究法 【导学过程】 一、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柳永,原名,字耆卿,排行第七,世称。本热心功名事业,但仕途坎坷,曾以词诣宰相晏殊,却不为晏殊所喜,失意无聊流连坊曲,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宋仁宗闻而使之落榜,曰:“何要浮名,且去填词。”由是自称“奉旨填词”以白衣卿相自居。改名后方中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他是北宋时代大量制作慢词的第一个词人,通晓音律又善于运用民间生动活泼的语言和铺叙手法,使慢词发展成为与小令双峰并峙的成熟的文学样式。著有《乐章集》,时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2、词调简介 “雨霖铃”一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到斜口,霖雨连日,他经过栈道耳闻铃声勾起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大家可以想见这一词调悲怆低回、凄楚欲绝的情味。 3、写作背景 当时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郁闷,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于是与恋人痛别。本词正是他当时心境的体现。 二、思考鉴赏: (一)、鉴赏语言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二)、体会本词的表现手法。 三、达标反馈: 阅读《雨霖铃》(节选),完成1~3题。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渲染了什么样的气氛?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表现了人物何种心态?3.“念”字在全词中起何作用? 四、课后作业 《雨霖铃》读后感。 要求: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作文。

高二语文《雨霖铃》教案

高中语文《雨霖铃》教案 高二语文备课组孔尚寿 教学目的 1 、理解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 2、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鉴赏词,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品位诗词意像,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我们在讲宋词简介的时候说过,宋词可以分为几个流派?(生:两派。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 传说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这个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由此大家可知这两个流派的不同特点。。 能让苏轼与之一争高下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出自哪首词?(生:《雨霖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雨霖铃》(板书) 一、关于柳永 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即开封),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在浙江的桐庐、定海等处做过几任小官。晚年死于润州(江苏镇江县)。死时家无余财,群伎和金葬之于南门。 他精通音律,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所以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二整体感知。 1、范读《雨霖铃》。 (让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 师:能感受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吗? 生:能。哀婉、悲伤、凄清。(板书) 2、指导诵读。 我们讲过诗词诵读要把握的几个要点,首先要读准字音;其次要读出节奏,宋词不比唐

宋词四首:雨霖铃、念奴娇

《宋词四首:雨霖铃、念奴娇·赤壁怀古、声声慢、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2009-11-08 13:13:49| 分类:高中语文教学|字号订阅 宋词四首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相关内容和宋词的流派;了解词人柳永、苏轼、李清照和辛弃疾的词作代 表及各自的风格特征。 2、背诵这四首词,感受豪放派词与婉约派词的不同风格特征。 3、掌握《雨霖铃》情景交融的写法,能够赏析名句。 4、体会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景物描写和人物形象反映出来的豪放性特征。 5、掌握《声声慢》词中意象的特定含义和叠字连用所渗透出的感情。 6、体会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典的写作手法及其意义。 教学过程: 雨霖铃 【导入语】 宋词和唐诗一样,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臻于完善,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宋词的天地,去细细品位它们的动人之处。 【词和宋词介绍】 词,本来是配乐的歌词,所以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又称长短句。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原来乐谱也即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词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长调又叫慢词。词可以分段,分2、3、4段的依次叫双调、三调、四调,不分段者叫单调。词有四个特点:a 句子长短不齐,又叫“长短句”;b 有固定的词牌,字、句数、声韵固定,“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c 结构多为两片或两阙;d 押韵要么全押平韵,并一韵到底,要么全押仄韵,一韵到底,中途换韵不多。 词始于南朝,定形于中晚唐,盛行于宋代。宋代词的创作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北宋初年,词人不多,所作限于小令和中调;到柳永、苏轼,词才发展到全盛时期。柳永被认为是婉约派的创新者;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开宋代豪放词的先河。南宋初年,词人目睹中原沦陷,欲图收复而不能,词中常含愤激之情,代表作家是辛弃疾。待到局势稍定,一部分词人又把精力放到音律和辞藻上来,代表作家是姜夔。 宋词分为两种风格: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主要词人有柳永、周邦彦、李清照、姜夔等,他们认为“词为艳科”“诗庄而词媚”,多写情愁别绪、个人遭遇,特别讲究音律格律,风格清丽婉媚。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主张“以诗为词”“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不肯损害意思以迁就音律,“故为豪放不羁之语”,格调高昂,取材广泛。 【柳永介绍】 柳永:北宋词人,原名柳三变,字耆卿,排行老七,世称柳七,福建崇安人。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妓填词作曲。由于流传的轶事和词中所表现的内容,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一个风流浪子,以至不为时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扬。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宋仁宗闻而使之落榜,曰“何要浮名,且去填词”。由是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死之时,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而葬。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从他开始,慢词始盛,打破了小令词垄断词坛的局面,使词体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其词多描写羁旅行役、离愁别恨和同情妓女之作,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艺术上,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韵谐婉,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创作背景】 “雨霖铃”原为唐教坊曲名,相传唐玄宗入蜀,至斜口时,霖雨连日,栈道中闻铃声,为悼念杨贵妃,遂制此曲。所以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恻的离情。此词是词人从汴京南下各地漂泊时和他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离愁别恨之作。 【赏析】 师:刚才我们说过,柳永的词多是描写羁旅行役、离愁别恨和同情妓女之作。那么,本词从整体上看写的是什么呢? 生:离愁别恨。

高一语文宋词四首

17.宋词四首·课文精讲 1 、文本全解。 雨霖铃 (1) 作者与写作背景简介。 柳永( 约987 — 1053) ,原名柳三变,字耆卿,宋代崇安( 今福建崇安) 人。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早年生活放浪,仕途长期不得志,多次应试进士不第。到了晚年才考上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又因其排行第七,也称“柳七郎”。柳永是北宋的第一个专业词人,他的词作创调之多,超过其他词人,而且大都为长调。从他开始,慢词始盛,打破了令词垄断词坛的局面,使词体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柳永长期置身于歌楼妓馆,与歌妓关系非常密切,所以写男女风情、反映歌妓等下层市民生活的词作较多。宋都汴京( 今河南开封) 是柳永逗留时间较长的地方。《雨霖铃》就是他离开京城, 所写。在倾吐深深的离愁时,也抒发了对自己遭遇的感慨和受压抑的愤懑。 (2) 基本解读。 词作分两阕。 告别恋人时 上阕叙别情别景,表达与恋人难以割舍的离情。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词作开篇就交代了分别的时间、地点和景色,融情人景,以景衬情,造就离别的情调和气氛。日暮雨歇,京城郊外长亭,暮色苍茫,蝉声凄切,一对恋人在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中,即将挥泪告别。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这里写饯别帐饮。郊外的饯别筵上,由于分别在即,离愁别绪尽在心头,吃不香,饮不畅,食欲、酒兴皆索然。虽然依依不舍,但又不得不走。“留恋”是主观情状,“催发”是客观形势,主客观的矛盾冲突,使别情达到高潮。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虽欲留,却不能留,分别的时刻终于到来。此时此刻,二人竟然喉咙堵噎,说不出一句话来,只有泪眼相对,默默作别,恋人间的情爱,离别的无奈与哀伤,尽在不言中。这两句把离别之际,两人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难分难舍、缠绵悱侧的情景,描绘得相当生动细腻,如在目前。“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虽然没有说话,但心中却是思绪万千,其中想得最多的,恐怕就是分离后的孤凄:我这一走,只有孤单一人在千里烟波迷雾中前行,且与你距离越来越远。此去的南方,天空辽阔,却愁云密布,似乎也暗示着前程不容乐观,吉凶难料,更使人觉得抑郁和孤冷。这两句写想像中的行程和景物,进一步渲染了离别的情绪。一个“念”字,既紧扣上句的“无语”,又领出结句,由现实引向设想将来,由实人虚,且贯通下阕的描述,在手法上以情带景,在结构上有结有领。 下阕写想像中的别后相思。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过片两句紧承上阕的“念”字,由自身推展开去,泛写此情此恨自古皆然,自己与古人同;但;更那堪”句,又立即翻进一层:离愁别恨,本已不堪,离别的时刻,又恰恰在冷落凄清的秋季,就使人倍感忧伤,从这一点来说,他又比古人、他人更加不幸。这里是加倍形容法。“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两句是千古名句,设想次日酒醒时的景况,虚景实写:在愁醉恍惚之中,兰舟夜发,忽然醒来,想必是已经拂晓时分,恐怕见到的只有杨柳岸边的晓风残月——意中人却不在身边了! “酒醒”遥接上片的“帐饮”,虽然“无绪”,但借酒浇愁,还是喝下了不少。“杨柳岸晓风残月” 句用极简练的笔墨,勾画出拂晓江岸的秋景,把词人强烈的思想感情融化在景物描写中,景中含情。“杨柳”、“晓风”、“残月”这些意象,在古人心目中,都具有离别或相思的意味,用以描绘凄清孤寂的秋景,和词人此时此刻的处境、心情都非常恰当,耐人寻味,妙不可言。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四句既照应前面词意,又总结全词,设想别后相思的景况。此后将年复一年,孤处寡欢,意中人不在,纵有良辰美景,谁与为欢? 纵有千种风情,可以向谁倾诉? 由于意中人不在身边,即使良辰美景,也无心欣赏,其他平常日子,可想而知该是一种怎样的煎熬! 设想细腻,出语辛酸,词人百无聊赖的心绪和执著缠绵的情思,溢于言表。 (3) 精华鉴赏。 ①本词善于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把离情别绪的感受,通过景物描写表现出来,使主观思想感情与客观形象和谐统一,意与境会,创造出完美的意境,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雨霖铃教案

《雨霖铃·寒蝉凄切》教案 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一)导语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宋词以它独有的魅力一直都那样熠熠生辉。今天我们就欣赏一篇颇具代表性的力作,宋代专力作词的词人柳永的《雨霖铃》。 (二)展示目标 ⒈了解柳永及其婉约词的特点;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特点。 ⒉在通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⒊通过解决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二、设疑激探,自主学习 ⒈作者简介 柳永(约有980~约定1053),原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福建崇安县)人。仁宗景祐元年(1034)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早年屡试不第,一生仕途很不得意,生活穷愁潦倒,处事方面抱着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他在城市生活的时间很长,经常出入倡馆酒楼间,与教坊乐工和歌伎们交往,因而熟悉士民、歌伎的生活,并通晓乐律。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由于他的生活还境及其他各个方面的条件,使他成为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的代表词人。 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与影响。第一,他制作了大量的慢词长调,使词从小令为主过渡到慢词占优势地位,从而为词容纳更多的内容提供了相应的表现方式。第二,他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善于铺叙,善于运用白描,写景抒情密切结合,语言通俗易懂,音律和谐优美。柳永词对秦关等人都有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作家在曲辞创作上也有影响。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有词集《乐章集》。 ⒉写作背景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衣红偎翠、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城(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柳永雨霖铃柳永《雨霖铃》阅读答案及赏析

柳永雨霖铃柳永《雨霖铃》阅读答案及赏析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问题1.简析这首词逐层深入地描写离愁别恨的写作特色。 问题2.简析这首词运用虚实结合的写法描写离愁别恨的写作特色。 答:“实”主要表现在上片开头的环境描写和中间的细节描写,词作主要通过这些描写了离别的环境,渲染了气氛,表现男女恋人的依依不舍。“虚”写有三个层次:第一层:“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想象前路的空旷迷茫,表现作者的孤独和迷惘;第二个层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因情造景,设想酒醒之后的情景,表现作者离开恋人之后的痛苦;第三层,“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设想在离开恋人后的漫长时间中,碰到“良辰美景”之时的感受,表现作者,又拓展了情感的表现空间,使感情进一步深化,增强了感染力。 问题3.结合诗句,联系意象,简析这首词情景交融的写法。

答:为了抒发离别之苦,词人采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选取“寒蝉”“长亭”“骤雨”“都门”“兰舟”“烟波”“暮霭”“楚天”“杨柳”“晓风残月”等一系列意象,把离愁别绪的感受,通过景物描写表现出来,使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形象和谐统一,意与境会,创造出完美的意境,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问题4.“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两句为什么会成为千古名句,它们好在哪里? 5、《雨霖铃》里描写了哪些离别情景?词的上片和下片所描写的景色有什么不同?整首词具有怎样的意境? 参考答案: 《雨霖铃》描写了饯别时暗淡、低落的心情,船要出发时难分难舍的痛苦,设想中"今宵酒醒"后的凄凉、怅惘以及日后"良辰好景" 不再的极度孤独、无聊。词的上片所描写的景色是离别时实际的环境的,下片则是对第二天清晨酒醒后所见到的景物的设想。整首词意境缠绵悱恻、凄凉清丽。 6、“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情感? 答:虚实相生,借景抒情,表达对离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7、赏析“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答:寓情于景,不直接说自己酒醒之后如何寂寞孤凄,只是拈出在飘流的孤舟中所见所感的三种物象:岸边的杨柳,黎明时的冷风,空中的残月,渲染烘托气氛,表达心中那种凄哀悲苦的感情。

雨霖铃教案

宋词四首 《雨霖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借助多媒体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二)知识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3)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三)能力目标 通过课堂教学与网络技术的整合,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充分使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古典诗歌传统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 教学方法: (1)网络环境与课堂教学整合 (2)美读法 (3)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与设备 多媒体电脑平台(配备宽带上网) 教学过程设计 一、深情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这学期我们也一直徜徉于诗的园林,在“国风”粗朴而纯美的乡野民声里结识了散璞玉之辉的“诗经”,在屈原浪漫而深沉的情感激流里邂逅了纵日月之光的“离骚”。我们的心灵之谷还回荡着李白“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的铿然之音、杜甫“万里悲秋常做客”的苍凉之叹。今天,我们又将在这瑰丽的园子里摘取另一朵奇葩----宋词,并把我们关注的目光投向一个“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杰出词人---柳永。(板书标题) 大家在课文注释上看到,这是一首离别词。生离死别都是人间最伤心的事情,人们最不愿遇到的事情。下面,请大家欣赏配乐朗读,感悟词人的缠绵悱恻的离愁别绪。(点击“配乐朗诵”) 二、整体把握,感知作品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1、点击“配乐朗读”,让学生沉浸在离愁别绪的伤感氛围里。

2、学生概括作品的思想感情,教师板书: 感情:无奈、伤痛、眷恋 三、了解背景,学会“知人论世”。 1、教师设问: 有同学曾经问我:《琵琶行》里琵琶女的悲惨遭遇告诉我们,在封建时代,歌伎是很没有地位的,是受歧视、受迫害的社会底层市民。那么作为封建文人学士的柳永,一个上层的文化人,与歌伎混在一起——甚至谈起恋爱来,岂不是自降身份,自我作贱?这好像有点不可思议。大家怎么看这个问题呢? 说明:针对该生的问题引起学生兴趣,点击网页介绍有关柳永的经历。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柳永的背景及与歌伎情深意切的关系,懂得借助背景,“知人论世”,鉴赏诗歌。 2、点击网页“关于柳永”,教师同时简要点拨: 教师: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仁宗景祐元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他通晓乐律,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也有很大影响。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妓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酌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被称为“宋金十大曲之一”。本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四、点击网页“配乐朗读”,学生朗读一遍,加深对作品的整体认识。教师对学生的朗读作简要评价,并指导学生注意停顿和节奏。 五、分析上阕的情与景的关系,重点鉴赏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1、教师:写景抒情诗的最大特点是“情景交融”,俗话说“相见时难别亦难”,在作者笔下,一景一物,一举手一投足,无不饱含着离别的无奈和伤感。大家讨论几分钟,试以上片为例,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写景(选择什么意象)来准确传情的。同时,作者在人物形象上也进行了细腻的刻画,试举例说说。 2、学生分小组讨论。 3、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板书: 上阕: 意象:蝉、长亭、雨、兰舟、烟波、云气 作用:渲染凄清意境, 烘托人物感情。 4、教师点拨名句,深化学生理解,重点从朗读的角度分析:(视学生掌握情况决定详略分析) 例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开首三句,简单看,只是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然而细心留意,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爱,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这样,这里的景已不是单纯的景物。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可见这里着重的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

人教版-语文-高二版必修四《雨霖铃》教学设计24

人教版必修四《雨霖铃》教学设计 一、导入: 我们之前在讲《毛泽东诗词两首》的时候说过,词可以分为几个流派? 明确:两派,豪放派和婉约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柳永的名作《雨霖铃》,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柳永这个多情浪子的世界。(板书题目)二、作家作品简介: 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他的词曾传唱一时,甚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深受当时市民的欢迎。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在浙江的桐庐、定海等处做过几任小官。晚年死于润州(江苏镇江县)。 他精通音律,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柳永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二、整体感知课文。 1、齐读《雨霖铃》(让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 明确:哀婉、悲伤、凄清 2、指导诵读,纠正字音 3、上下阕各写什么内容? 明确:上阕写别离的场面;下阕推想别后的情景和痛苦心情 三、具体赏析课文 1、上阙分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1)起首三句写什么?是情?是景?(写景) 明确:对。写别时景。点明季节、时间、地点和事件。勾勒了一个情人离别的典型环境。2)地点呢?(长亭)时间呢?(晚上)季节(秋季)提到秋季会有怎样的感觉?(萧瑟)明确: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受,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所以,起首句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凄切”。 明确:美在捕捉到有特征的秋景来渲染气氛,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寒蝉的“寒”点明时令,天气渐寒,深秋时节的蝉,预感生命不长,发出凄清苦切的叫声,给人凄凉、凄楚之感,“对长亭晚”更为具体地点明时间已是傍晚,“骤语初歇”更增加了寒意。这一句从写景中自然带出恋人分别的时间、地点,并营造了离别前的凄凉氛围。 “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1)这写什么?(写情) 明确: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2)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心思。为什么? 明确: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1)你怎么来看待这句的意境美?(引导学生发言) 明确:这句写情态。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必修4说课稿精编版 2.4.2《雨霖铃》

34.《雨霖铃》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雨霖铃》,现在我从以下八个环节来说说这首词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 一、教材分析《雨霖铃》是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别离词,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分离别之前、离别之时、离别之后,层层深入,离情别绪,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这首词,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有助于提高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作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对宋词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感知作品内容,体会词中凄清的意境和哀伤的离愁。 2.过程和方法通过朗读、意象来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人伤离别的愁绪,培养学生健康、敏锐的审美情趣。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四、学习重点和难点感受词人在词中流露出的浓浓离别之愁;领会全词情景交融的写法。(为了突破学习重难点,我将通过以下三个方法来实现,从而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说教法与学法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①诵读讨论法②提问点拨法③自主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课文,营造氛围。 播放《送别》歌曲,将学生带到一种悲凉的氛围之中。我设计的导入语: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宋词婉约派代表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又是怎样写“伤离别”的? (二)读听结合,整体感知 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然后听配乐示范朗诵,再让学生尝试配乐朗读。在读和听的过程当中,我会给学生设置如下问题:找出所描写的景物及分析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听)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可见,诵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层层深入地诵读,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初步感知词的情感基调。带着问题读和听,强化读和听的目的性。 (三)具体赏析,揣摩名句在这一环节中,我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试分析这些景物(意象)所抒发的感情,是如何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这一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通过体会多个意象所构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词中所弥漫的浓浓的离愁,从而对情景交融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这就初步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这两句词的典型景物何特殊意义?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设计意图:情景交融这一手法在古典诗词中很常见,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法。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引导学生找意象、分析意象特征和所包含的情感、赏析名句,让学生理解情景交融这种表现手法,体会诗歌意境,更深刻地体悟到宋词婉约之美,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并教给学生以赏析情景交融的方法。此外,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得出结论并各抒己见,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使自己的赏析活动更活跃更丰富,更能体现出学生作为鉴赏主体的独特个性。

高二语文雨霖铃教案

高二语文雨霖铃教案 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借助多媒体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二)知识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3)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三)能力目标 通过课堂教学与*络技术的整合,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充分使用*络资源,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古典诗歌传统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 教学方法: (1)*络环境与课堂教学整合 (2)美读法 (3)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与设备 多媒体电脑平台(配备宽带上*)、Frontpage*页制作软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深情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我们昨天学习了豪放派词人苏轼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感受了豪放派豪迈的词风,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种截然相反的词风——婉约派。而其中的代表词人是柳永。大家在课文注释上看到,这是一首离别词。生离死别都是人间最伤心的事情,人们最不愿遇到的事情。下面,请大家欣赏配乐朗读,感悟词人的缠绵悱恻的离愁别绪。(点击*页“配乐朗诵”)

二、整体把握,感知作品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1、点击*页“配乐朗读”,让学生沉浸在离愁别绪的伤感氛围里。 2、学生概括作品的思想感情,教师板书: 感情:无奈、伤痛、眷恋 三、了解背景,学会“知人论世”。 1、教师设问: 有同学曾经问我:《琵琶行》里琵琶女的悲惨遭遇告诉我们,在封建时代,歌伎是很没有地位的,是受歧视、受迫害的社会底层市民。那么作为封建文人学士的柳永,一个上层的文化人,与歌伎混在一起——甚至谈起恋爱来,岂不是自降身份,自我作贱?这好像有点不可思议。大家怎么看这个问题呢? 说明:针对该生的问题引起学生兴趣,点击*页介绍有关柳永的经历。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柳永的背景及与歌伎情深意切的关系,懂得借助背景,“知人论世”,鉴赏诗歌。 2、点击*页“关于柳永”,教师同时简要点拨: 教师:柳永虽然才情卓著,但早年屡试不第,一生仕途坎坷,生活穷困。经常出入娼馆酒楼,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他同歌伎的交往并不像浪荡公子,纨绔子弟之流的风花雪月,虽然身份不同,但在歌楼酒馆,他找到了感情的寄托,找到了发挥才华的地方。正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在他的很多佳作,很多取材于同歌伎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这首词就是描写了作者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各地漂泊时和他心爱的歌伎难舍难分的痛苦心情。 四、点击*页“配乐朗读”,学生朗读一遍,加深对作品的’整体认识。教师对学生的阅读作简要评价,并指导学生注意停顿和节奏。 五、分析上阕的情与景的关系,重点鉴赏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1、教师:写景抒情诗的最大特点是“情景交融”,俗话说“相见时难别亦难”,在作者笔下,一景一物,一举手一投足,无不饱含着离别的无奈和伤感。大家讨论几分钟,试以上片为例,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写景(选择什么意象)来准确传情的。同时,作者在人物形象上也进行了细腻的刻画,试举例说说。 2、学生分小组讨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