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诊断分析

合集下载

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析及预后评估

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析及预后评估

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析及预后评估摘要目的:探讨乳腺叶状肿瘤的病理形态、组织发生和命名。

方法:常规切片包埋染色免疫组化及分子生物检测。

结果:良性6例交界3例恶性2例中仅Act阳性1例。

结论:全部肿瘤镜下均无包膜。

肿瘤的恶性间叶成分对于瘤内和瘤外正常乳腺腺上皮成分呈特殊的浸润方式。

叶状囊肿瘤实质上是一种起源于腺管周多能性纤维和肌上皮细胞,具有腺上皮、平滑肌和纤维组织等多向分化的肿瘤。

关键词叶状肿瘤分级病理分析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本组11例均为女性,年龄40~59岁。

病史3个月~9年,其中1年以上者10例。

患者均以乳腺肿块就诊,7例在1个月~1年内迅速增大。

肿块呈结节分叶状,质地硬,边界清楚,无局部粘连,活动度好。

自觉疼痛者1例。

11例均无皮肤橘皮样变,无胸壁静脉怒张,无乳头溢液。

肿块直径为2.0~11cm,其中>5cm6例。

均无腋窝淋巴结肿大,病理也未见局部转移。

治疗方法:11例中6例行乳腺单纯切除,1例行改良根治术,3例行包块切除。

均于术中或术后经病理证实为叶状肿瘤,其中除3例行乳腺单纯切除者术后予以化疗外,均未行化疗或放疗。

结果随访9例均存活,其中3例行乳腺单纯切除者和1例行改良根治者已生存15年以上,2例行包块切除者1例生存13年以上,另1例死于心肌梗死,3例行乳腺单纯切除者术后予以CAF方案化疗,复查均未发生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最长已生存10年;3例失访;其中良性5例,交界3例,恶性2例。

病理改变:镜下双相肿瘤肿瘤由良性上皮和富于细胞的梭形细胞间质组成间质细胞为纤维母细胞或肌纤维母细胞肿瘤境界推挤性或浸润性,部分伴黏液变,肿瘤的间质成分明显肉瘤样,非典型性。

讨论乳腺叶状肿瘤(PT)是一种富于细胞性纤维上皮肿瘤增生的梭形间叶细胞由上皮/肌上皮被覆的裂隙围绕,JohannesMuller首先描述命名cystosarloma phyllodes他认为是一种良性肿瘤cystosarloma指病变切面呈囊性和肉瘤特征而phyllodes指叶状突起结构[1]。

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诊治分析

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诊治分析

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
乳腺叶状肿瘤的手术治疗包括乳腺肿块局部切除和乳腺切除,根据病情严重 程度和肿瘤大小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手术效果
手术治疗是乳腺叶状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法,在手术过程中尽可能清除肿瘤并 避免复发。
放疗和化疗
放疗
放疗可以杀死癌细胞并减少肿瘤复发的风险,但放疗对患者的生育能力和乳房美 观有一定影响。
加强基础研究
需要进一步加强乳腺叶状肿瘤的基础研究,深入探讨其发病机 制和病理特点。
提高早期诊断能力
提高乳腺叶状肿瘤的早期诊断能力是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
制定标准化治疗方案
针对乳腺叶状肿瘤制定标准化、规范化的治疗方案是未来需要 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07
结论
研究成果总结
乳腺叶状肿瘤是较少见的乳腺肿瘤,恶性程度较 高,但通过综合治疗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生存率及复发率评估
生存率评估
乳腺叶状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因个体差异而 异,但总体生存率较高。具体生存率与病 理类型、肿瘤大小和分期等因素有关。
VS
复发率评估
乳腺叶状肿瘤患者的复发率与病理类型、 肿瘤大小和分期等因素有关。对于高度恶 性的肿瘤患者,复发率较高;而对于低度 恶性的肿瘤患者,复发率较低。
06
对乳腺叶状肿瘤的病理学特征和分子机制的研究是当前的热点之一,
有助于深入了解其发病机制。
02
早期筛查技术
针对乳腺叶状肿瘤的早期筛查技术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包括影像
学检查和生物标志物的检测等。
03
新型治疗方法
针对乳腺叶状肿瘤的新型治疗方法,如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和基因治
疗等,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和趋势。
未来发展方向与挑战
乳房皮肤改变

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杨丽娟【摘要】目的探讨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乳腺叶状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乳腺叶状肿瘤瘤体的大小无规律性,且切面为分叶状.40例患者中,12例良性肿瘤,3例恶性肿瘤,其余25例为良恶交界性肿瘤.结论乳腺叶状肿瘤具有独特的组织细胞学特点,病理检查是确诊乳腺叶状肿瘤的主要依据,恶性肿瘤与交界性肿瘤容易反复发作或发生转移,手术治疗可降低肿瘤的复发率.【期刊名称】《肿瘤基础与临床》【年(卷),期】2015(028)001【总页数】2页(P52-53)【关键词】乳腺叶状肿瘤;诊断;临床病理特征【作者】杨丽娟【作者单位】安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病理科,河南安阳45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9[Key words]phyllodes tumor of breast; diagnosis; clinicopathologic features 乳腺叶状肿瘤是由纤维结缔组织和上皮组织构成的一种较为少见的纤维上皮性肿瘤,其呈现叶状结构,占乳腺肿瘤的0.3%~1.0%,占乳腺纤维上皮恶性肿瘤的3%左右[1]。

乳腺叶状肿瘤存在多样性的生物学特征和临床症状。

作者对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以期为该病的临床诊治提供一定的参考。

1.1 临床资料选取2008年8月至2013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经临床或病理确诊为乳腺叶状肿瘤的40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5~55(42.36±2.7)岁,病程2~43(29.5±3.6)个月;左侧病变28例,右侧病变12例。

肿块直径3.0~13.5 cm,平均直径为7.8 cm,活动度较好;有18例患者的肿块在短时间内快速增大;6例患者局部皮肤变薄,表皮温度升高;19例患者有乳腺手术史,手术次数为1~3;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腋下淋巴结肿大、橘皮样皮肤改变或乳头溢液等情况。

1.2 方法采取手术方法将病灶切除,标本经质量分数4%甲醛固定,然后进行石蜡切片,厚度为4 μm,最后行HE染色并光镜下观察,以Pietruszka和Barnes制定的标准为依据,良性肿瘤为:核分裂相0~4个/10高倍视野,其边缘呈现膨胀性,存在轻中度间质异型性增生;恶性:核分裂相>10个/10高倍视野,且边缘呈现浸润性,间质异型性增生为中高度;交界性:核分裂相>4~10个/10高倍视野,其边缘或呈膨胀性或呈浸润性,间质异型性增生属于中度性质[2]。

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诊断分析

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诊断分析

56临 床 医 学中外医疗 China &Foreign Medical Treatment表1 乳腺叶状肿瘤患者的危险因素及病理学形态[n (%)]例数年龄(岁)发病时间良性肿瘤恶性肿瘤交界性肿瘤纤维腺瘤3<20无固定2(66.7)0(0.0)1(33.3)0(0.0)1733~55绝经期前后10(58.8)4(23.5)2(11.8)1(5.9)P/<0.05乳腺叶状肿瘤(phyllode tumor of the breast,PTB)是发生于女性的一种罕见疾病,发生率约占乳腺肿瘤的0.3%~0.9%,占纤维上皮性肿瘤的2%~3%[1],这类疾病在临床上误诊、漏诊率较高,且在治疗手段上缺乏科学规范和统一的指导方针[2]。

现以该院2008年2月—2013年5月收治的20例乳腺叶状肿瘤患者为例,对引发乳腺叶状肿瘤的原因进行分析,能够对乳腺叶状肿瘤病患的控制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

从引发乳腺叶状肿瘤的原因及人群分析,进而为此疾病的早期预防、中期治疗和晚期术后辅助治疗,做统一的指导方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该院收治的20例乳腺叶状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20例都为女性,无男性,其中青春期月经初潮少女3例,已结婚生育17例(包括结婚生育后停止生育妇女和绝经期前后妇女)。

术前空芯针穿刺活检为最佳方法,治疗上以手术切除乳房组织为主。

1.2 诊断标准临床表现:该病常发于女性40~50岁之间,多为单侧乳房病变。

病程较长,肿块体积较大,瘤体直径一般为1~16 cm,大者可达45 cm,多为突长质硬的囊肿块,表面皮肤常受累[3]。

1.3 研究方法采用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分析其危险因素。

其中研究因素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人群的生理特征等。

因乳腺叶状肿瘤在临床上酷似纤维腺瘤,其在病理学上误诊率较高。

在研究方法上多采用术(影像学检查)后观察法对其结果再次进行仔细的分析论证。

乳腺叶状肿瘤11例临床病理分析

乳腺叶状肿瘤11例临床病理分析

乳腺叶状肿瘤11例临床病理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表现、病理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与预后的情况。

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11例乳腺叶状肿瘤进行回顾性临床病理分析。

结果良性8例,交界性2例,恶性1例,均为女性,发病平均年龄43岁。

病理特征肿瘤大小不等,切面呈分叶状;组织学包含间质和上皮两种成分。

结论乳腺叶状肿瘤的确诊主要靠病理诊断,需与细胞型纤维腺瘤、幼年性纤维腺瘤、癌肉瘤及原发或转移性肉瘤等鉴别,临床目前主要是以扩大范围局部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

【关键词】乳腺叶状肿瘤病理特征乳腺叶状肿瘤(phylloides tumor,PT)是一种呈分叶状结构,由乳腺纤维结缔组织和上皮成分组成的少见的纤维上皮性肿瘤,约占所有乳腺肿瘤的0.3%~0.9%[1]。

1995年~2009年,我科共诊断乳腺叶状肿瘤11例,现临床病理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组11例均为女性,年龄38~52岁,平均43岁,左侧5例,右侧6例,外上象限8例,内下象限2例,乳晕区1例,病程4个月~13年。

所有标本均经4%中性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依据Pietruszka和Barnes的诊断标准[2](良性:核分裂像0~4个/10HPF,膨胀性边缘,轻~中度间质异型性增生;交界性:核分裂像5~9个/10HPF,膨胀性或浸润性边缘,中度间质异型性增生;恶性:核分裂像>10个/10HPF,浸润性边缘,中~高度间质异型性增生)重新进行显微镜观察;同时回顾分析临床资料及随访预后情况。

2 病理检查2.1 巨检肿瘤体积差别很大,3.5cm×2.5cm×2.5cm~12cm×10cm×8.5cm。

表面呈多结节状,其中8例包膜完整,3例包膜不完整;切面呈分叶状,外翻,质韧,色灰白或灰黄,常见大小不等的狭窄裂隙,1例切面见多个囊腔,内含血性液。

2.2 镜检 11例光镜观察均可见上皮和间质两种成分。

乳腺叶状肿瘤临床诊治分析

乳腺叶状肿瘤临床诊治分析

根 据 病 理 诊 断标 准 ,良性 乳 腺 PTs 26例 ,交 界 性 乳 腺 PTs 7例 ,恶 性 乳 腺 PTs 5例 。38例 随访 29例 ,平 均 随 访 时 间 41
个 月 。6例 出 现 局 部 复 发 ,复 发 时 间 为 术后 20 d~4年 ;良性 、交 界 性 、恶 性 乳 腺 PTs各 2例 。 除 1例 恶 性 乳 腺 PTs伴
临床误诊误治 2014年 2月 第 27卷 第 2期 Clinical Misdiagnosis&Mistherapy,Vo1.27,No.2,February 2014
误 诊 研 究 :呼 吸 系 及 胸 部 疾 病
·7·
乳腺叶状肿瘤临床诊治 分析
赵 静 ,高 贞 ,李庆 霞 ,康 林 ,王 娟 ,隋 爱霞 ,李 娜 ,张 宏涛 ,王泽 阳,苏晓 华
[Abstract] 0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features,methods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misdi— agnosis causes and prevention measures of breast phyllodes tumors(PTs).M ethods Clinical date of 38 patients with PTs
结 果 38例 术 前 确 诊 7例 ;误 诊 25例 ,误 诊 为 纤 维 腺 瘤 18例 ,乳 腺 癌 7例 ;未 能 明 确 诊 断 6例 。 本 组 皆行 手 术 治 疗 ,
采 用 肿 块 单 纯 切 除术 21例 ,乳 腺 区段 切 除术 11例 ,乳 腺 单 纯 切 除 术 4例 ,改 良根 治术 2例 。术 后 均 送 组 织 病 理 检 查 ,

乳腺叶状肿瘤的病理诊断分析

乳腺叶状肿瘤的病理诊断分析

乳腺叶状肿瘤的病理诊断分析周淑平【摘要】目的:对乳腺叶状肿瘤的发病机制、病理学特征以及诊断预后进行分析与探讨。

方法选取10例乳腺叶状肿瘤患者,通过免疫组化SP法与HE染色进行乳腺叶状肿瘤病理诊断分析。

结果研究结果表明,一般肿瘤都发生在单侧,主要位于乳腺外上象限。

病理诊断为良性上皮与肿瘤性间质细胞成分,其中肿瘤间质细胞S-100(-),80%action、、vinentin(+)、CD34、desmin阳性表达。

结论病理诊断分析表明,乳腺叶状肿瘤是一种比较罕见的病情,而且表现出多样化病理形态,所以对乳腺叶状肿瘤进行全面认识,对该疾病的正确诊断与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Objective The pathogenesis of breast tumor, pathological features and prognosis diagnosis we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Methods Select 10 breast cancer patients, by HE staining with immunohistochemical SP method breast tumor pathological diagnosis analysis.Resul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verage tumor occurred in unilateral, quadrant goes up outside, mainly in mammary gland. Pathological diagnosis of composition and benign epithelial tumor stroma cells, including tumor stroma cells S-100(-), action, and 80% vinentin (+), CD34, desmin positive expression.Conclusion Pathological diagnosis analysis indicate that breast cancer is a rare condition, pathological morphology and show the diversification, so to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leaf breast cancer, the correct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he disease has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2页(P31-32)【关键词】叶状肿瘤;乳腺;病理诊断;分析【作者】周淑平【作者单位】永州市中心医院南院,湖南永州42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9乳腺分叶状肿瘤(phyllodes tumour,PT)属于一组与乳腺纤维腺瘤比较类似的局限性双相分化肿瘤,周围的间质细胞及两层上皮所形成的的裂隙共同构成叶状结构是乳腺分叶肿瘤的主要特征。

乳腺叶状肿瘤诊断标准

乳腺叶状肿瘤诊断标准

乳腺叶状肿瘤诊断标准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乳腺叶状肿瘤诊断标准乳腺叶状肿瘤是乳腺肿瘤中的一种常见类型,它通常是一种良性肿瘤,但也可能是恶性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诊断分析目的:探析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特征及其病理特征。

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32例乳腺叶状肿瘤患者,回顾性分析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良性叶状肿瘤的生长方式多为膨胀性,肿瘤的核异型性为轻度,核分裂出现的情况较少,且拥有较低的肿瘤坏死率和较慢的间质生长速度。

但是交界性叶状肿瘤与恶性叶状肿瘤的生长方式多为浸润型,核异型性较为常见,核分裂的情况多发,且拥有较高的肿瘤坏死率和较快的间质生长速度。

另外,叶状肿瘤行手术治疗后,复发率与病理特征,手术治疗方式等有着一定的联系。

结论:良性肿瘤的发病年龄较交界性、恶性肿瘤早,恶性程度低,侵袭性弱,肿瘤复发的情况与肿瘤类型、肿瘤病理特征以及手术方式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乳腺叶状肿瘤在临床中并不常见,该病是由乳腺间质和上皮组织两种成分组成的纤维上皮性肿瘤,其发病率在乳腺肿瘤中占的比例为0.3%~1%,在乳腺结缔组织与上皮组织混合性肿瘤中占的比例为2%~3%[1-2]。

因该病生物学特性以及临床表现的多样性,临床诊断以及病理判断均有差异[3]。

本文主要回顾性分析了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乳腺叶状肿瘤患者32例,分析了该病的病理诊断,并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32例乳腺叶状肿瘤患者,年龄24~55岁,平均(38.5±2.7)岁。

其中有16例为良性肿瘤,13例为交界性肿瘤,3例为恶性肿瘤。

1.2 方法1.2.1 研究方法均对本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的病理组织行HE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肿瘤生长情况、细胞核异型性、核分裂情况、肿瘤坏死情况以及间质生长情况,所有患者行彩超检查,将肿瘤的血流阻力指数记录在册。

行乳腺钼靶检查的有13例,行术中冰冻病理检查的有10例,行术前空心针穿刺活检的有9例。

1.2.2 治疗方法均对本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行肿物切除术的患者有9例,行肿物扩大切除术的患者有15例,切缘在肿瘤边界的1 cm处或>1 cm处;行乳房切除术的有8例,其中有3例为单纯乳房切除术,有5例为改良根治术。

1.3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临床特征比较32例患者均为女性,乳腺叶状肿瘤出现在左侧者17例,右侧者15例;病程3~45个月;肿块平均直径为(6.4±1.3)cm,活动度好。

有13例患者自述表示曾接受过乳腺手术,有7例患者自述中表示可感肿块短期内迅速增大。

由于交界性叶状肿瘤与恶性叶状肿瘤临床症状之间并不明显,因此将交界性肿瘤患者与恶性肿瘤患者并入一组与良性叶状肿瘤的临床特征进行比较,见表1。

经比较后,可发现较交界性叶状肿瘤患者与恶性叶状肿瘤患者而言,良性叶状肿瘤患者的病程较短、发病年龄较低、肿瘤的最大直径较小,血液阻力指数较低。

2.2 两组病理特征比较良性肿瘤与交界性、恶性叶状肿瘤的病理特征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别,良性叶状肿瘤的生长方式多为膨胀性,肿瘤的核异型性为轻度,核分裂出现的情况较少,且拥有较低的肿瘤坏死率和较慢的间质生长速度。

但是交界性叶状肿瘤与恶性叶状肿瘤的生长方式多为浸润型,核异型性较为常见,核分裂的情况多发,且拥有较高的肿瘤坏死率和较快的间质生长速度,见表2。

2.3 治疗后患者肿瘤复发情况均给予32例叶状肿瘤患者手术治疗,并对32例患者进行为期9~80个月的随访。

随访结果中,随访期中位复发时间为12个月的患者有4例,占12.5%。

肿瘤复发率与病理类型、手术方式之间存在的联系。

良性叶状肿瘤患者复发的例数为1例,占(6.25%),而交界性、恶性液状肿瘤患者复发的例数为5例,占31.25%,良性叶状肿瘤患者的复发率明显低于交界性、恶性肿瘤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患者行单纯肿物切除术后,患者的复发率为4例,占44.44%,行肿物扩大切除术后,患者的复发例数为2例,占13.33%,行乳腺全切术后,患者复发的例数为0;行乳腺全切除后,患者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单纯肿物切除术、肿物扩大切除术的复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而对患者的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后,核分裂像<5的患者的复发例数为1例,占4.54%,核分裂像≥5的患者的复发例数为5例,占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间质过度生长的患者复发例数为2例,占8.0%,而肿瘤间质无过度生长的患者复发例数4例,占5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可见,给予良性叶状肿瘤患者不同的手术治疗方式以及给予交界性、恶性肿瘤患者不同的手术治疗方式,治疗结果中的复发率均不同。

3 讨论WTO将叶状肿瘤分为良性、交界性以及恶性肿瘤三类,对叶状肿瘤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对比,良性叶状肿瘤的发病年龄、发病时间较交界性、恶性叶状肿瘤的发病年龄和发病时间早;病程时间较交界性叶状肿瘤、恶性叶状肿瘤病程短;另外良性叶状肿瘤的直径与交界性叶状肿瘤、恶性叶状肿瘤相比,前者明显小于后者[4-5]。

可见,与交界性叶状肿瘤、恶性叶状肿瘤相比,良性叶状肿瘤的生长比较缓慢,恶性化程度较低。

但是交界性与恶性肿瘤中,能够获得更为丰富的血液供应,这也有可能是影响肿瘤长大的原因。

另外,良性叶状肿瘤的生长方式多为膨胀性,肿瘤的核异型性为轻度,核分裂出现的情况较少,且拥有较低的肿瘤坏死率和较慢的间质生长速度[6]。

但是交界性叶状肿瘤与恶性叶状肿瘤的生长方式多为浸润型,核异型性较为常见,核分裂的情况多发,且拥有较高的肿瘤坏死率和较快的间质生长速度。

而对叶状型肿瘤进行判断时,可以参考以上几点。

但是在对交界性叶状肿瘤和恶性液状肿瘤进行判断时,并不是所有呈浸润性增长、有明显细胞核异型、核分裂活跃、间质生长明显等特征的都是交界性叶状肿瘤或是恶性叶状肿瘤,因为在良性叶状肿瘤中,这些情况也有可能会发生。

目前的医学研究中尚不能明确乳腺叶状肿瘤的发病机制,种族、年龄、地域、卫生习惯、生育哺乳等因素都有可能是该病的发病机制。

相关学者表示显著的高雌激素状态的激素紊乱对本病发生和发展有肯定影响[7]。

相关报道中也给出了一组数据,患者乳腺叶状肿瘤患者中有12.5%的患者表示曾换过纤维腺瘤,且在同一肿瘤中,有21%的病例表示同时存在着纤维腺瘤,因此,叶状肿瘤与纤维腺瘤之间的明确区分还是有一定的难度[8]。

尤其是在利用彩超、钼靶等检查手段时,检查结果并未达到预期的目标。

有关学者的研究结果也表示利用乳腺彩超、钼靶以及冰冻病理检测对叶状肿瘤进行诊断,诊断率较低,而采用术前空心针活检时,其诊断率可高达80%[9-10]。

因此,在临床中若是对疑似叶状肿瘤患者行检察时,可以采用空心针活检的方式,及时确诊患者的病情,并采取对症治疗方式,以免贻误治疗时间,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

叶状乳腺肿瘤不同于乳腺癌,其有着较好的预后。

Belkacemi对443例液状肿瘤患者进行为期106个月的中位随访,随访结果中表示,患者治疗5年后的生存率是97%,治疗10年后的生存率也高达96%[11-12]。

对于该病的复发情况来说,其对患者的生存率并没有多大的影响,但是复发率仍旧作为人们对该病预后的评价指标。

本课题研究中,良性叶状肿瘤患者的复发率仅为6.25%,交界性、恶性叶状肿瘤的复发率为31.25%。

有关学者的研究成果中表明,良性叶状肿瘤患者的复发率为5%,交界性、恶性叶状肿瘤的复发率为25%,均低于本课题研究成果,其可能是因为样本数量之间存在的差距[13-14]。

另外,影响叶状肿瘤的因素还有核分裂活跃度、间质生长情况,王先明等[15]研究结果中表明,核分裂像≥5/10 HPF时,患者的复发率为27.78%,是核分裂像<5/10 HPF时的5.84倍,而间质过度生长情况下,患者的复发率为28.75%,是间质无过度生长情况下的4.38倍[16]。

手术治疗方式一直是治疗叶状肿瘤中主要采取的治疗手段,但是对于具体的手术治疗方式,还有一定的争议[17]。

一般情况下,建议的切缘是距离肿瘤1~2 cm处,但是予以乳腺液状肿瘤患者单纯的肿物切除术是远远不够的,很多的研究结果中表明,肿瘤的复发很大程度上都是受到了切缘阳性的影响[18]。

本研究成果中,行单纯肿物切除术后,患者的复发率为44.44%;行肿物扩大切除术后,患者的复发率为13.33%;行乳房切除术后,患者的复发率为0。

可见,在对患者行手术治疗时,应当结合患者的具体病理类型。

若患者为良性叶状肿瘤,应予以患者肿物扩大切除术,若患者为交界性叶状肿瘤,较佳的手术治疗方式可以应当是肿物扩大切除术和乳房切除术,若患者为恶性叶状肿瘤,最佳的手术治疗方式必然是乳房切除术。

良性叶状肿瘤的病理特征与交界性、恶性叶状肿瘤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别,良性叶状肿瘤的发病时间、发病年龄、病情进展等病理特征均较交界性、恶性肿瘤短,患者进行病理诊断时空心针活检是最佳诊断方式。

叶状肿瘤复发与乳腺叶状肿瘤的类型、手术方式等有关。

参考文献[1]武忠弼.中华外科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676.[2]廖松林.肿瘤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学[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704.[3]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病理学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849-850.[4]周庚寅,刘洪琪,张庆慧.肿瘤组织病理诊断[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545.[5]回允中.阿克曼外科病理学[M].第9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1829.[6]刘彤华.诊断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594.[7]杨瑞利,曲培莲.诸城市1998~2007年恶性肿瘤发病情况回顾性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110-112.[8]程艳珍.乳腺癌合并细微钙化钼靶X线与彩超影像诊断对比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58-60.[9]王慧珠,栗河舟,班振英,等.超声对年轻患者乳腺叶状肿瘤与纤维腺瘤诊断的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34):84-87.[10]何治平.彩色多普勒高频超声对乳腺肿瘤的检出意义[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1):82-83.[10]陈小燕.超声引导下Mammotome旋切系统在乳腺肿瘤诊治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1,8(31):31-32.[11]孙维华,粟美栖.乳腺分叶状肿瘤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1):131-132.[12]吴惠清.乳腺癌患者患侧术中埋置植入式输液港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2):90-91.[13]李伯群,许梦雅.耳穴压豆法治疗乳腺小叶增生症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3):17-18.[14]丁华野,皋岚湘.学习WHO(2003)乳腺肿瘤组织学分类的体会[J].诊断病理学杂志,2004,12(4):245-249.[15]王先明,吴家豪,王敏.从分子生物学特征探讨乳腺癌个体化治疗策略[J].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2009,3(4):46-48.[16]黄泽楠,曾维根,刘宇,等.乳腺叶状肿瘤60例临床病理分析[J].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2014,8(3):42-45.[17]李启生.乳腺叶状肿瘤17例临床病理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2013,8(6):88-90.[18]邓志勇,张阳,陈金珍,等.13例乳腺叶状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2008,16(2):214-2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