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翻译教材研究现状与思考——基于15种外语类核心期刊2001-2010的统计分析
我国翻译教学研究方法现状与反思基于外语类核心期刊论文的统计分析

2、提高研究者素质
研究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研究的质量。因此,提高研究者素质是改进翻译 教学研究的关键。具体来说,研究者需要具备扎实的外语知识和翻译理论知识, 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教育研究方法和统计学知识。此外,研究者还需要具备 严谨的学术态度和良好的学术道德。
3、加强实证研究的外部效度
实证研究的外部效度是指其实证结果能否推广到其他非实验环境中。由于实证 研究是在严格控制的环境下进行的,因此其实证结果的外部效度可能会受到一 定影响。为了提高实证研究的外部效度,研究者可以在设计实验时考虑到各种 可能的干扰因素,并采用随机抽样等方法尽量减少干扰因素的影响。此外,研 究者还可以采用多变量分析和中介分析等方法,以便更全面地了解翻译教学中 的各种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1)外语焦虑的影响因素:该领域研究探讨了影响外语焦虑的各种因素,如 学习者的个性特征、教学环境、家庭背景等。
(2)外语焦虑与学习动力:研究外语焦虑对外语学习动力和态度的影响,以 及如何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3)外语焦虑与课堂教学:研究如何通过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降低学 习者的外语焦虑程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2)实证研究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探讨外语焦虑 问题,这有助于提高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3)缺乏跨文化比较研究:尽管外语焦虑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但不同文 化背景下的学习者可能面临不同的焦虑问题。然而,目前国内跨文化比较研究 相对较少,需要加强这一领域的研究力度。
四、结论与建议
翻译教学研究是一个复杂而又富有挑战性的领域,需要广大研究者不断探索和 创新。未来翻译教学研究的发展方向应注重跨学科交叉融合、多层次多角度综 合研究、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以推动我国翻译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我国公共档案馆研究现状分析——基于2001-2010年CNKI论文的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

于真正 意义 上的公 共档案馆 尚存 一些分歧 。 因此 ,为 了分析 上 的准 确性 ,笔者 以题 名和 “ 公共档 案馆 ”作 为检索 字段 ,对 中国学术期刊 全文数 据库 、中国博 士 学位论 文全文数 据库 、中国优秀 硕士 学位论文 全文数 据库 、中 国重要 会议论 文全 文数 据库 2 0 —2 1 。 1 0 0这 十年 间的相关论文进行精确检索 ( 检索 时间为 2 1 年 0 1
1 O月 3日 ),通过剔 除无关文献 ( 闻 、摘录 、卷首 新
种实 践探索 也在 火热 进行 。因此对其 进行 统计分 析 , 掌握 其整体 研究 态势势 在必行 。本文 拟通过对 最近 十 年 国内 的相 关研 究进行 梳理 ,以便总 结我 国公共档 案 馆研 究的经 验与 不足 ,从 而推动 该领域 研究 工作 的进
理 解与参 与。 当然 ,这也 显示出 国内相关研 究成果 的 影响力不 足 ,需要档 案界 更加主动 的站在 社会 的角度 去思考公 共档案馆 的建设 问题 。
比例 1 O 0 3 0 5 2 l 8 9 l 4 l 4 2.1 2 1 2 2 l晰 6 . 0 5 2 l 0 0 2 0 6 4 9 9 2
为 发达 有关 。近 些年 来 ,随着 一些 经济发 达地 区公共
一
、
公共档案馆研究的文献统计分析
由于理 解的不 同 ,国 内关于我 国 的档 案馆是否 属
档 案馆建设 的开 展 ,我 国公共档 案馆 的研 究开始 引起 学界 的关注并成为 一个热点 问题 。2 0 年 ,以第 一篇 01 关注我 国公共档案馆 建设 的文章—— 《 造真正的 “ 打 公
核心期刊翻译类书评发展现状分析【论文】

核心期刊翻译类书评发展现状分析【摘要】文章从发文量、时效性、研究主题、类型、高产作者等方面,对2000—2017年我国12本外语和翻译类核心期刊上刊登的翻译类书评进行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考察,进而得出以下结论:发文数量较20世纪90年代有所提高,但相对数量较少,发展趋势不明朗;主题涉及较广,但对国际热点前沿关注不足;类型多样,但研究性书评比例偏低,近半数书评缺乏批判性;具有高级职称的高校教师是发文主力军,但发文队伍缺乏多样性。
针对以上不足,我国翻译界应提高对翻译类书评的重视程度,以便更有效地发挥其介绍翻译研究成果、引导翻译研究方向、指导翻译类书籍出版的作用。
【关键词】翻译类书评;实践;述评一、我国翻译类书评发展现状本文在CNKI中检索这12本期刊2000—2017年刊登的翻译类书评(包括评介、读后感和序跋等形式),最后搜集到338篇翻译书评,把所评论图书筛选去重后,得到被评的翻译类图书277部。
1.发文量分析18年间翻译书评的总发文量为338篇,年均不到19篇,尽管较2000年前有了较大提高,但占期刊发文总量的比例仍非常低。
以发文量最多的《中国翻译》为例,翻译书评发文量仅占其发文总量的4%。
翻译类书评的发表主阵地是《中国翻译》《上海翻译》《中国科技翻译》这三本翻译类专业期刊,共发文223篇,约占发文总数的2/3。
其中,《中国翻译》的发文量最多,共132篇,占总数的39.1%,这主要是因为该刊设有“书刊评介”栏目,并且是国内最权威的翻译类期刊。
除排在前4位的期刊的发文量高于平均数28.2篇外,其余期刊均低于平均发文量(《外语电化教学》发文量最低,只有2篇)。
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与期刊的出版周期有关,一般而言,出版周期越短,期刊整体发文量越大,翻译书评发文量也相应越大;另一方面可能与期刊收录范围有关,除了排名前3位的期刊是翻译研究专业期刊,其他都是外语类综合期刊,刊文侧重点不同。
如《现代外语》刊发的书评总数不低(156篇),但多为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类文章,翻译类书评仅占书评总数的3%。
翻译研究方法教材的编写:现状、问题与对策

收稿日期:2015-05-14作者简介:李晗佶(1990—),男,辽宁锦州人,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詹姆斯·霍姆斯(James Holmes )于1972年发表的《翻译研究名与实》(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 )一文首次提出了建立翻译学学科的构想,明确了翻译学的两个主要目标即描写客观存在的翻译现象与建立能够解释和预测这些现象的普遍原则[1]。
在该文中霍姆斯首次勾画出了一幅系统的翻译学研究领域地图,描述了翻译学研究的三个分支:翻译理论研究(Theoretical Studies)、描写翻译研究(Descriptive Studies)和应用翻译研究(Applied Studies)[1],吉迪恩·图里(Gideon Toury )将其绘制成图表,如图1所示[2]。
该图清晰呈现了霍姆斯对翻译学的整体架构,广为学界所引用。
当前的翻译研究已经不再局限于以往对文本字、词、句等微观层面的翻译策略探讨,而是与多学科进行交融,综合哲学、教育学、心理学、比较文学、神经科学、生态学、经济学与计算机技术等学科的最新发现,产生了大量突破性的科研成果。
1989年以来,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都陆续设立了一些翻译研究项目。
据张威统计,2000-2013年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总量达31675项,其中语言学类达1926项,翻译类达360项。
翻译类项目数量持续增加,比重有所提高[3]。
相关的翻译研究期刊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版发行,如《中国翻译》《上海翻译》《中国科技翻译》等。
此外,大量的外语类核心期刊,如《外国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学刊》《外语教学》《外语与外语教学》等也为翻译研究开设专栏。
综上所述,翻译这门古老的学科正日渐展现出其系统化、科学化的一面。
一、翻译研究方法课程设置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的增强,我们已经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外来文化。
我国XBRL研究的现状——基于2001—2010年的文献分析

■现 代管理 科 学
一名家观 察
我国X 研究的现状 BL R 基于2 0 — 2 0 1 0 0年的文献分析 1
●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淼 庄 明来
摘要 .09 2 0 年以来, 我国 出台了一系列关于 X R 应用的重要法规 , BL 特别是 21 年 两套标准的发布 , 00 进一步推动 了
另外 , 有 的研 究 回顾 对 我 国十 年来 研究 的主 现 本 次 盛会 上 ,财 政 部 发 布 了 《 业 会计 准 则 通 用分 类 标 很 大提 高 : 企 准 》 国家标准 化 管理 委员 会 发布 了《 扩展 商 业报 告语 言 题 总结不 是很 统一 . 能较 明 确地 为我们 呈 现一 个研 究 的 , 可 不
问题包 括文 献选 取 标准 “ 有代 表 性 ” 比较模 糊 、 研究 的范 围
没有 涵 盖 近两 年 的 文献 等 . 我 们 的统 计 数据 来看 , 两 从 近 年关 于 X R B L的研究 无 论从 数 量还 是质 量 . 之 以前 都 有 较
月 1 9日至 2 1日, 2 第 1届 国 际 X R B L大 会 在 中 国召开 , 在
在那 些 刊物 上 ?十年 来 我 国 X R B L研 究 成 果 的 数 量 、 量 质
系统 工程 . 志着 后 危机 时代 我 国 以 X R 标 B L应 用为 先导 的
会 计 信 息 化 时 代 的 来 临 . 中 同 会 计 信 息 化 建 设 史 上 具 有 在
里 程碑 意 义。2 1 0 0年 l 2月 9日。 政部 发 布 了《 于 实施 财 关 企 业会 计 准则 通用 分类 标 准 的通 知》 ,拟 订 了首批 实 施通 用分类 标准 的企业 和会 计 师事 务所 名单 以及 相关 要求 时 至今 日 . 管 是 理论 上 , 是 实务 上 我 国都 取得 了很 大 的 不 还
中国二语习得研究15年1994-2008——基于10种外语类核心期刊的统计分析研究

可编辑修改lUll 1 1 1 I I I U l l II I I UlY20401 02中国二语习得研究1 5年(1 994-2008)——基于1 0种外语类核心期刊的统计分析研究摘要本研究对15年来中国二语习得的研究状况进行了全面总结,回顾了其发展历程,通过对国内10种外语类核心期刊的统计分析,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对载文量、期刊分布规律、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几个方面对中国二语习得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中国二语习得研究的论文载文量从1994年到2004年呈快速增长趋势,到2005年略有下降,随后保持缓慢上升趋势,进入了相对稳定的阶段。
第二,在期刊分布方面,1994年一1998年期间,我国二语习得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于《外语教学与研究》、《现代外语》和《外语电化教学》上;在 1999年-2003年期间,《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界》和《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收录了我国二语习得研究的大多数论文;在2004年一2008年期间,《钋语与外语教学》、01-语教学与研究》、《现代外语》和《外语电化教学》是发文最多的四种期刊,目前在我国关注二语习得研究的核心期刊中处于重要地位,是从事二语习得研究的重要信息来源。
第三,中国二语习得研究的内容在过去十五年内逐渐呈现多样化,各主要内容的研究水平也趋于平衡;根据研究热点的分析,生理与心理因素、认知因素、和非语料库的中介语对比分析这三个主题,目前处于研究热点的前三位,属于重点研究对象。
第四,十五年间,定性研究的比例总体呈下降趋势,而定量研究与结合研究的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目前,三种研究的比例大致呈均衡趋势,并且定量研究与结合研究中统计分析方法更趋多样性,更具复杂性,说明这两种研究方法的使用日渐成熟。
同时,本研究也指出了中国二语习得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语>-j得;国内研究;研究综述;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可编辑修改ESLA RESEARCH IN CHINA(1 994—2008)10心OR U NGUISTIC 一RESEARCH ON SLA INJOURNALSABSTRACTThis thesis provides a general survey of SLA research in China in the 15of biblometrical analysis,reviews years from 1994 tO 2008.It,from a perspectivethe three-smged developments of the research,presents the status quo bynumber of articles,the distribution of joumals,the research highlighting thecontents,methodology,as well as problems in China’S SLA research,andand prospects for future SLA research in China.predicts the directionThe thesis yields four important findings.First,the number of articles of SL久research in China increased rapidly from 1994 tO 2008,decreased a littlein2005,and thenkept a slow upward trend and moved tO a relatively stable stage.Second,in the period of 1994 to 1998,the achievements of SLA research in China were found mainly in Foreign Languages and砌咖Teaching,Modern Foreign Languages,and Computer-assisted Foreign Language.In the period of1999 tO 2003,Foreign Languages and砌折Teaching,Foreign Language WorM, and Journal ofPLA University ofForeign Languages had most of the articles on SLA research in China.In the period of 2004 to 2008,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Modem Foreign Languages,and Computer-assisted Foreign Language were the first four journals in the amount of the published articles and the important source of information of the SLA research,and were in high positions of 10 major journals.Third,the range of China’S SLA research is much wider than before,tending to a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each field.The research hotspots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top three topics are B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Constrains in SL~Cognitive Factors in SL~and Non—Corpus Analysis of Intedanguage Contrast.mFourth,in the last fifteen years,the proportion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presented a downward trend,while the proportions in quantitative research and combined research presented an upward trend.Up to 2008,the three types of research represented a roughly balanced trend and the methods of data analysis were more multiple and complex,which implicates that these two types of researches came of age.KEY WORDS: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hina’s SLA research;research review;research content;research methodIV青岛科技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可编辑修改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1 Background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EA)is a relatively young field only goes back about 40 years.In the past 30-40 years,the field of SLA has developed intoan independent discipline,complete with its own research agenda.In addition we have witnessed an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conferences dealing、Ⅳith SL九Furthermore,the field has journals devoted exclusively to research(Studies觑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Language Learning,and SecondLanguage Research).Finally,there are now numerous edited volumes dealing wim subareas in the field.From the middle 1980s,the study of SLA began to develop in china,and then experienced more than 20 years from 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countries’SLA theories to the independent and innovative research,晰tll its subject construction,the research contents,methodology,and achievements having made considerable progress.First,there are numbers of core journals reflecting SLA research in Cbi彻一,,D比r,讹Z of PLA Universityof Foreign Languages,Foreign Language andLiterature,Foreign Languages,Computer-assisted Foreign Language,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Research,Foreign Language Worm,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Foreign Languages and刀l折Teaching,Foreign Languages Research,and Modern Foreign Languages,Contemporary Linguistics,Foreign Languageand Linguistic Education,Language TeachingStudies.Second,monographs and symposiums of SLA have beensuccessively published,mainlyincludiIlg_—Z删Learning Strategies(Wen Qiufang,1996),Stud/es ofLanguageAcquisition Oin Honggang,1997),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ao Defa,1997;Jiang Zukang,1999;Lin Li,2000),Empirical Studies on English Learning Strategies(Wen Oiufang and Wang Lifei,2003),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r English Majors ping Yangren,2004),Teaching and Learning a Second Language:A Guide to Recent Research and Its Applications(Macaro andSLA Rehash in Chma(1994·2008)—-Researcll O n SLA in 10 Major Linguistic Journals可编辑修改Cai Jinting,2008),Introduc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Wang Lifei,2009),Major Issu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Wen Qiufang,2010),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n Introductory Course(Shen Hongchang,Liu Xiwen,and Ji Zhongrnin,2010).Finally,important academic activities are held regularly in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Seminar,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n ELT in China,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National Symposium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This thesis choose China’S SLA research of the period from 1994 to 2008 as its research object,for the research of this period gradually entered a mature stage,not only the emergence of a large number of studies,but also broadening of the research field,th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research—level,and the gradual growth of research team.This thesis,耐tll the purpose to provide a general survey of SLA research in China in the last 15 years,reviews the published articles from 1994 to 2008 by adopting biblometrical analysis for objective results.In order to review the developments of the research,this research analyzed the status quo by highlighting the number of articles,the distribution of journals,the research contents,methodology,as well as problems in China’S SLA research,and predicted the direction and prospects for future SLA research in China.The main research questions are as follows:1)How did the number of articles change in the last 15 years?2)How did the joumal distribution change in the last 15 years?3)How did the research topics change in the last 15 years?4)How did the research method change in the last 15 years?2可编辑修改青岛科技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1.3 Research significanceMost researchers in china have mainly focused their attention on micro studies of specific SLA theories,but rarely on macro studies of theory construction or on meta.studies of the SLA research.tnlis thesis provides a general survey of SLA research in China in the last 15 years.It,from a perspective of biblometrical analysis,reviews the three—staged developments of the research,presents the status quo by highlighting the number of articles,the distribution of journals,the research contents,methodology,as well as problems in China’S SLA research,and predicts the direction and prospects for future SLA research in China.First,it can help researchers have a general understanding of China’SLA research by#ving the trend of thenumber of articles.Second,it can help researchers know the core joumals’change and development in the SLA field by giving joumal distribution analysis.Tbird,it Call help researchers form a general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SLA research and have an idea of the research hotspots of SLA.Fourth,it can help researchers know the trend and features of research methods application of China’S SLA research by analyzing samples and comparing with foreign countries’SI A research.1.4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Chapter One is Introduction.This part presems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background information,purpose,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about the China’S SLA research in the past 15 years from 1994 to 2008.Chapter Two is Literature Review.This part mainly,Call bedivided into four parts.The first one is about bibliometricsand its relative theories.The second one iS about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SLA research,mainly including linguistic嬲pect,psychological aspca,and social aspect.The third part is about research method ofSL九The last one is about literature on SLA research inChina.Chapter Three is Research Design.It includes four main parts of the research questions.Chapter Four is Problems in China’s SLA research concerning with research theory,research method,disciplinary orientation,and the application of SLA theory.3可编辑修改 SLA Research in China(1994-2008)—-R e∞砌on S LA in 10 Major L inguisticJournalsChapter Five is Prospectfor China’S SLA Research .The last part is conclusion .It concludes the result of the research ,points outlimitations ,and gives suggestionsfor future studies . 4青岛科技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可编辑修改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2.1 BibliometricsBibliometrics is a set of methods used to study or measllre texts and information.Citation analysis and content analysis are commonly used bibliometric methods.While bibliometric methods are most often used in the field ofinformation science,bibliometrics have wide applications in other library andareas.In fact,many research fields use bibliometric methods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their field,the impact of a set of researchers,or the impact of a particular article.Bibliometrics are now used in quantitative research assessment exercises of academic output which is starting to threaten practice based research.2.2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SLA research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is a research field that focuses on leamers and learning rather than teachers and teaching.In their best-selling text,Gass and Selinker(2008,P.1)define SLA硒“the study of how learners create a new language system.”As a research field,they add that SLA is the study of what is learned of a second language and what is not leamed.An examination of any other introductory or overview texts would reveal similar definitions and discussions of the scope of SLA research(e.g.,Doughty&LoI培,2003;Ellis,1994;Hghtbown&Spada,2006;VanPatten,2003;White,2003).Moreover,such definitions wodd include a concern for botll processes and products involved in how languages are leamed,as the field isinformedby a variety of disciplines such嬲linguistics,psychology,and education.Interest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use dates back many centuries(e.g.see McCarthy 2001),but it is only since the 1960s that scholars have formulated systematic theories and models to ad&ess the basic questions in the field of SLA:(1)What exactly does the L2 learner know?(2)How does the learner acquire this knowledge?S可编辑修改SLA Research in China(1994-2008)——-ReSearch Oil SLA in 10 Major Linguistic Journals:(3)Why are some learners more successful than others?There are corresponding differences in what is emphasized by researchers who come from each of these fields:*Linguists emphas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in the languages that are being learned,and the linguistic competence(underlying knowledge)and linguistic performance(actual production)of learners at various stages of acquisition.*Psychologists and psycholinguists emphasize the mental or cognitive processes involved in acquisition,and the representation of language(s)in the brain.·Sociolinguists emphasize variability in learner linguistic performance,and extend the scope of study to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underlying knowledge that additionally accounts for language use,or pragmatic competence).*Social psychologists emphasize group-related phenomena,such as identity and social motivation,and the interactional and larger social contexts of learning.Table 2.1 Frameworks for study of SLA(Muri吐2伽16)\Linguistic Psychological Social1950sand Structuralism Behaviorism Sociocultural Theory beforeTransfomalism.Gen Neurolinguistics Ethnography of196瓶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妇riation erative GrammarProcessing TheoryAcculturation Theory 1970s Functionalism Humanistic modelsAccommodation Theory Principlesand198鹏Connectionism Social Psychology Parameters Model199惦Minimalist Program PmcessabilityPrior to the 1960s,interest in L2 learning was tied almost exclusively to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concelalS.The dominant linguistic model through the 1950s was6青岛科技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可编辑修改Stmcturalism(e.g.Bloomfield 1933),which emphasized the description of differentlevels of production in speech:phonology(sound systems),morphology(compositionof words),syntax(grammatical relationships of words within sentences,such弱ordering and agreement),semantics(meaning),and lexicon(vocabulary).The most influential cognitive model of learning that was applied to language acquisition at thattime was Behaviorism(Skinner 1957),which stressed the notion of habit formation resulting from S-R—R:stimuli from the environment(such as linguistic inpuO,responses to those stimuli,and reinforcement if the responses resulted in some desired outcome.Repeated S—R—R sequences are learned(i.e.strong stimulus-response pairings become“habits’,).The intersection of these two models formed the disciplinary framework for the Audiolingual Method,an approach tO language teaching which emphasized repetition and habit formation that was widely practicedin much of the world at least until the 1980s.Although it had not yet been applied tosecond language concerns,Vygotsky’S Sociocultural Theory(1962 in Englishtranslation)was also widely accepted as a learning theory by mid-century,with other people as critical to the learning process.This emphasizing interactionview is still influential in SLA approaches which are concerned with the role of inputand interaction.2.2.1 Linguistic perspectiveThere have been two foci for the study of SLA from a linguistic perspectivesince 1960:internal and external.111e internal focus has been based primarily on the 。
国际传播10年:理论研究述要与思考——基于2001—2010年《新闻与传播》的文献研究

主
媒体研究和跨文化管理等新领域。这一主题的研究给人留下
的 印 象 是 不 够 宏 观 , 微 观观 照 更 聚 焦 、 给 力 。这 一 主 题 下 但 更 的 研 究 热 点 主 要 集 中 在 文 化 冲 突 、 化 自 觉 和 文 化 安 全 。 研 文 究 者 从 这 些 次 级 主题 出发 , 求 跨 文 化 传 播 中 我 国 国 际 传 播 寻 的 可 行 性 路 径 , 建 立 在 既 有 文 化 底 蕴 、 有 全 球 传 播 视 野 即 又 和 国 家 安 全 高 度 的 传 播 与 国家 安 全 理 论 之上 。这 一 主 题 的 理 论研究 可 以归纳 为以下 特点 :一是 时间跨 度依 然呈 现为 V 形 , 与 上 一 主 题 的 时 间 特 点 一 样 , 成 果 主 要 集 中 在 2 0 — 0 3年 和 2 1 02 2 0 0 0年 , 论 研 究 出 现一 定 的 中 断 现 象 ; 理 二 是 研 究 方法 上 突 出 了 批 评 立 场 , 篇 论 文 几 乎 都 不 约 而 同 地 三 采 用 了批 判 方 法 , 跨 文 化传 播 中不 同理 论 场 域 的 互 动 性 不 对 足 、 自觉 主 张 西 方 中 心 主 义 的 倾 向和 迎 合 西 方 的东 方 主 义 不 思 维 逻 辑 等 提 出 批 判 ; 是 研 究议 题 较 为 集 中 , 研 究 者 身 三 但 份 较 为 单 一 , 了 一 篇 综 述 之 外 , 它 两 篇 论 文 均 为 同 一 作 除 其 者 , 发 媒 体 为 同一 杂 志 , 大概 是 微 观 研 究 的 “ 天 不 足 ” 首 这 先 , 同 样 应 该 是 二 次 文 献 “ 一 漏 万 ” “ 天 不 足 ” 挂 的 先 。 跨 文化 传 播 是 构 建 国 际传 播软 实 力 的 重 要 内 容 , 以 达 可 成软实 力和硬 实力“ 轮驱 动” 双 的传 播效果。刘 阳在《 中国跨
国内口译教材_1999_2010_研究_出版及编写现状综述_吴爱俊

2012 年第 1 期
国内口译教材(1999 ~ 2010) 研究、出版及编写现状综述
○ 吴爱俊
( 中国外文局 华语教学出版社,北京 100038)
[摘 要] 本文将对 1999 年至 2010 年我国口译教材相关论文研究数量及口译教材的出版数量分别进行
统计,对比分析口译教材的研究与出版速度,得出出版力度强于研究力度的结论,并提出加强口译教材研究的必要 性。然后从口译教材所经历的四大编写理念入手,即分别以培养语言能力、口译技能、口译实战能力以及跨文化交 际意识为理念指导所编写的口译教材实例进行了评述,分别指出可进一步提升各类教材编写模式指导效果的建 议。最后对未来口译教材的编写程序及建设做出思考和展望。
6%
5%
5%
1%
译教程做了进一步分类,将其分为交替传译教程、同声传译教 程和视译教程。笔者在利用该检索库搜索口译教程时,还搜
在笔者所搜索到的 146 本口译教程当中,英汉互译类口
索到了这样一些教程,如齐伟钧编著的《英语口译基础能力证 译教程出版种类所占比例为最多,接近 80% 。其中在英汉互
书考试基础听力教程》(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年出版) , 译口译教程当中,主要出版的是交替传译类口译教程,其比例
3
1
17
6
2003 - 2004 3 21
2005 - 2006 5 35
2007 - 2008 7 27
2009 - 2010 15 40
总数 34 146
从以上的统计数据来看,口译教材的出版数量和相关口
Section Ⅲ 篇章口译 Text Interpreting
译教材研究性论文的数量都在逐年增加。我们发现,相关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Soc.Sci)
Vol. 33 No.10 Oct. 2012
国内翻译教材研究现状与思考
— ——基于 15 种外语类核心期刊(2001-2010)的统计分析
0
0
0
0
0
0
0
0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0
0
0
0
0
0
1
0
0
0
1
外语研究
0
0
0
0
0
0
0
0
0
0
0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0
0
0
0
0
0
1
0
0
0
1
山东外语教学
0
0
0
0
0
0
0
0
1
1
2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0
0
0
0
0
0
0
1
0
0
1
总计
1
2
7
4
1
4
8
2
6
5
40
比 例 (%)
2.5 5.0 17.5 10.0 2.5 10.0 20.0 5.0 15.0 12.5 100
图 1 2001-2010 年国内翻译教材研究发展趋势
图 1 显示了近 10 年翻译教材研究成果的整体 趋势。 从整体来看,教材研究在整个翻译教学研究 领域比较滞后。 15 种核心期刊全年发刊总量加起 来不超过 8 篇, 除 2003、2007、2009 年全年发文量 突破 6 篇, 其他年份则寥寥无几。 从历时角度看,
自 2006 年翻译本科专业的招生到 2009 年翻 译 硕 士 专 业 学 位 (MTI) 的 设 立 , 近 十 年 来 我 国 翻 译 教学研究步入了繁荣期。翻译教学研究逐渐呈现立 体化、多方位的研究趋势,但翻译教材建设、师资队 伍发展及教学评估等方面尚不够充分[1]。 正如张美 芳[2]所 指 出 的 ,目 前 翻 译 教 材 的 需 求 量 相 当 之 大 , 一 个与此极不相称的现象是,对翻译教材的研究却没 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近十年来我国翻译教材研究的 现状如何? 研究中存在哪些问题? 翻译教材的研究 应朝哪些方面发展? 带着上述问题,笔者拟对近十 年来国内翻译教材研究做简要回顾,以期致力于翻 译教材研究的同仁们对此展开更深入的讨论与思 考。
2001 至 2005 年共刊登了 15 篇相关文章, 占总数 的 37.5%;后 5 年 (2006-2010)中 翻 译 教 材 研 究 呈 现回暖趋势,占 10 年中发文总量的 62.5%。 由此可 见,教材研究与学科建设息息相关,尤其是近五年 来翻译本科招生权的获准以及翻译专业硕士学位 的设立使翻译专业教育及翻译教学转型得到了社 会的重新审视,由此也推动了翻译教材建设。
吴熙
(甘肃联合大学 外语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摘 要:在对近十年来(2001- 2010)15 种外语类核心期刊中翻译教材相关研究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简 要回顾了翻译教材的研究现状和趋势,探讨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今后研究的发展方向,以引起译 界同仁对此研究的关注和进一步思考。
关键词:翻译教材;研究现状;研究内容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10-0150-04
表 2 2001-2010 年翻译教材类研究论文的分类情况
类别 翻译教材体系的构建 翻译教材的编写原则 翻译教材评介 翻译教材教学体会 翻译教材研究综述
பைடு நூலகம்篇数
所 占 比 例 (%)
5
12.5
11
27.5
19
47.5
4
10.0
1
2.5
有个别回顾和总结翻译教材研究趋势和现状的综 述类文章。
三、研究要点综述 (一)翻译教材体系的构建 近年来翻译教材体系的研究主要围绕统编教 材存在的问题、教材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等方面展 开。 曾剑平、林敏华[3]从目前翻译教材存在的诸多问 题入手,提出教材编写应该在科学性原则的指导下 理论结合实践, 加强教材内容的知识性和实用性。 刘 季 春[4]在 对 比 国 内 统 编 翻 译 教 材 和 国 外 优 秀 翻 译 教材的基础上,认为新的教材体系必须体现“知识 领先”,而非“实践领先”;“描写为主”原则应当作为 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结合点或切入点。 陶友兰[5] 从翻译目的论角度出发,从翻译概念的拓展、多元 化翻译标准的引入等几个方面探讨了我国翻译专 业课程教材的构建模式。 李运兴[6]系统阐述了语篇 翻译教材的理论支撑以及教材设计、 教学方法、测 试等教学实践环节。 (二)翻译教材的编写原则 国内对教材编写原则的研究主要分为口译教 材和笔译教材两方面。 译界普遍认为我国目前的口 译教材理论基础薄弱, 还未形成自有的体系和标
基金项目:全国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教改课题“高职高专应用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和实践”之 研 究 成 果 (GZGZ7611453)
- 150 -
表 1 2001-2010 国内 15 种外语类核心期刊翻译教材类论文发刊统计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总计
一、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文献检索和统计分析的方式。 根据北 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目录(2012 版),选取了 12 种 外国语核心期刊及 3 种语言学核心期刊 (翻译类) 所刊登的有关翻译教材类论文作为调查范围。经过 初 步 统 计 , 最 终 选 定 15 种 核 心 期 刊 2001 年 至 2010 年 十 年 间 发 表 的 共 40 篇 翻 译 教 材 研 究 论 文 分析对象。 并运用 Excel 软件从研究内容、研究趋 势、 研究分类等方面以图表形式进行了统计和分 析。
中国翻译
1
1
3
2
1
1
1
0
1
1
12
上海翻译
0
0
3
2
0
1
1
0
3
0
10
中国科技翻译
0
1
0
0
0
0
2
0
0
3
6
外语教学与研究
0
0
0
0
0
0
0
0
0
0
0
外国语
0
0
0
0
0
0
0
0
0
0
0
外语与外语教学
0
0
0
0
0
0
2
0
0
0
2
现代外语
0
0
0
0
0
0
0
0
0
0
0
外语界
0
0
1
0
0
2
0
1
1
0
5
外语学刊
0
0
0
0
0
0
0
0
0
0
0
外语教学
0
0
0
二、国内翻译教材研究论文统计 (一)发刊统计 2001-2010 年 15 种核心期刊各刊发文数量如 表 1 所示。 40 篇翻译教材类论文中,其中 28 篇来 自《中国翻译》、《上海翻译》和《中国科技翻译》三大 翻译专业学术期刊,占近十年来核刊翻译教材论文 总量的 70%,而其它 12 种外语核心期刊 10 年来仅 刊登了 12 篇论文,其中《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 语》、《现代外语》杂志自 2001 年以来几乎没有刊登 过有关研究翻译教材的论文。 (二)研究趋势
(三)研究分类 考虑到翻译教材研究论文几乎全部采用非实 证性研究方法, 此次调查主要依据研究内容将 40 篇论文分为五大类,具体见表 2。 在近十年发表的 40 篇翻译教材类文章中,近一半的(47.5%)文章属 于 “ 教 材 评 介 ”, 不 到 三 分 之 一 的 文 章 (27.5% ) 主 要 探讨“教材的编写原则”,其次分别是“翻译教材体 系的构建”以及“教材编写及教学中使用体会”,另